HIV_AIDS全球流行现状

更新时间:2023-08-07 14:0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28

InfectDisInfo,2006,Vol.19,No.5

专题综述

HIV/AIDS全球流行现状

鲁凤民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部

中图分类号:R512.91

文献标识码:A

100083

文章编号:1007-8134(2006)05-0228-05表1

地区撒哈拉

以南非洲亚洲拉丁美洲北美、西欧及中欧东欧及中亚中东及北非加勒比海大洋洲合计

AIDS首次报道于1981年[1],至今已20余年,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2006年5月30日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发布的全球艾滋病流行最新数据显示,AIDS于世界各国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截止至2005年底,累计HIV感染者已达6500万人,而且在一些国家和地区,HIV新感染人数仍在继续上升。

[2]

世界各地HIV/AIDS疫情统计(2006.5.30)

存活的HIV

2005年2005年成人流行率

感染人数新感染人数死亡人数(%)

245000003000001600000200000015000004400003300007800038600000

270000093000014000065000220000640003700072004100000

2000000600000590003000053000370002700034002800000

6.10.40.50.50.80.21.60.31.0

1全球最新AIDS流行状况

20余年来,AIDS不断蔓延,已成为危害人类健

康的全球性传染病。WHO和UNAIDS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全球存活的HIV感染者约3860万(成人约3630万,其中女性约1730万;15岁以下儿童约230万);新感染HIV的人数约410万(成人约360万,15岁以下儿童约54万);死于

AIDS的人数为280万(成人约240万,15岁以下儿

童约38万),平均每天约有1.1万人新感染HIV(其中95%以上的人生活在中、低收入国家),约1500人是15岁以下儿童,约1万人是15岁及15岁以上青年人和成人(其中近50%为妇女,40%以上是

为这些国家的严重负担。这些均显示AIDS对妇女和儿童的影响在不断加大,而保护这一弱势人群的措施仍须继续加强[2]。

目前,性接触传播为AIDS全球流行的首要传播途径,且以男同性恋者和异性间接触传播为主。其中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在同性恋人群中传播为主,而在非洲、东南亚、加勒比海等国家,则以异性传播为主。在美国,由于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使用和健康教育的开展,AIDS在城市同性恋人群的传播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在乡村,经异性传播的病例却呈上升趋势。血液传播主要包括使用血液制品及静脉注射毒品传播。近年来,因采取了有效的血液制品质控措施,HIV经输血传播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但在静脉吸毒者中的传播已成为一种稳定的、日趋严重的传播途径。感染HIV的母亲可在妊娠期间、分娩过程和产后哺乳等多个环节将HIV传

15 ̄24岁的青年人,见表1)。

该报告强调,近年来AIDS在妇女中流行日趋

严重。在存活的HIV感染者中,约有1730万人为妇女,几乎占了HIV感染总人数的一半,且其中1320万例妇女在这一(76%)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世界上HIV流行最为严重的地区,HIV感染者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平均约为2︰3。在青少年(15 ̄24岁)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甚至达1︰3。随着女性感染者的增加,通过母婴传播HIV的危险性也日益加大。2005年,全世界每天新增加1500例儿童感染者,且其中大多数为新生儿。在非洲的很多地区,由于AIDS双亲的死亡而遗留大量无人照管的孤儿(其中很多是HIV感染者),人数已达1200万,成

传染病信息2006年第19卷第5期

染给婴儿。目前在所有存活的HIV感染者中,妇女几乎占了总人数的一半,因此,母婴传播不容忽视。

229

况。同样,与男性相比,妇女感染HIV的危险性更高,尤其是年轻妇女。这一地区最值得注意的是乌干达,自20世纪90年代中、末期以来,其HIV流行率明显下降,2005年成人流行率估计在6.7%左右。新的HIV监测数据显示,自2001年以来,首都坎帕拉的孕妇HIV流行率持续下降,其他地区(包括大部而在布隆迪,分农村地区)也一直保持在稳定状态。

2AIDS在全球的地区分布及流行趋势

全球不同地区之间流行趋势存在很大差异。就

世界范围而言,AIDS发病率于20世纪90年代晚期达到最高点,随即一直处于稳定状态。尽管HIV感染率在少数国家已经降低,但是全球HIV感染者总数仍在继续增加,而且由于AIDS的无症状期很长,大多数HIV感染者并不知道自己的感染状况,因此,HIV/AIDS仍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的安全和发展问题之一。

HIV流行趋势仍很不明确。尽管部分地区15 ̄24岁

孕妇HIV感染水平已有所下降,但在农村及城市周边地区,HIV流行率却在持续上升,且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2.1.3非洲西部是非洲HIV疫情最轻的地区。很

2.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仍是世界上受AIDS影响

最为严重的地区。这一地区的人口只占全世界的

多国家成人HIV流行率低于2%,而整个地区HIV流行率最高的是科特迪瓦,为7.1%。在布基纳法索的城市地区及科特迪瓦、多哥的特定地区,可观察到孕妇HIV流行率明显下降。但在塞内加尔和加纳的个别地区,产前诊所就诊者HIV感染水平还在上升。总的来说,AIDS流行情况在西非大多数国家保持稳定,且在北部的2个国家可看到好的迹象:在布基纳法索,城市地区年轻孕妇(15 ̄24岁)HIV流行率已从2001年的4%下降到2003的2%,反映出过去10余年中加强HIV预防所取得的效果;而塞拉利昂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HIV流行率在男女之间已无明显差别。

1/10,然而现今世界上存活的HIV感染者中,却有

64%生活在该地区,约2450万人,其中有200万是15岁以下儿童,而女性感染者也达到成人感染总数的59%。实际上,全世界大约有9/10HIV感染儿童及3/4HIV感染的妇女生活在这一地区。值得注意

的是,新近在非洲撒哈拉以南的肯尼亚、津巴布韦及布索法尼亚的城市地区中,HIV流行率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人群行为方式显著改变的结果,包括安全套使用率增加、性伴侣减少等。总之,这一地区

HIV流行率已停止增长,但在多数非洲南部国家,HIV流行率仍处在较高水平(部分地区成人HIV感染率超过20%)。此种稳定性反映出当地的新发HIV感染人数与死于AIDS相关疾病的人数大致相

当。

2.1.1非洲南部仍是全球HIV流行的中心地带。

全世界有1/3的HIV感染者生活在这一地区,其中包括全球约43%的儿童感染者(86万)及52%的女性感染者(680万)。除安哥拉外,其他国家的HIV感染率极高,且无任何减轻的趋势。但在津巴布韦,国家哨点监控的数据及国家与地方的社区调查表明,HIV流行率呈现下降趋势。全国成人HIV流行率估计在20.1%,低于2003年的22.1%,在产前诊所中检测到的怀孕妇女HIV流行率已由2000年的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32%降到2004年的24%。

是当地死亡率较高,同时也得益于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

HIV流行仍旧十分严重,特别是

喀麦隆,2005年成人HIV流行率在5.4%左右。同样中非共和国的疫情也不容忽视,其HIV感染率为10.7%,而且这还是根据有限数据统计的。

2.2亚洲最新估计显示,2005年亚洲共有830万HIV感染者,其中超过2/3的人在同一个国家—2005年印度估计约有520万成人感染——印度。

总的来说,印度HIV流行率呈HIV,感染率为0.9%。

现下降趋势,但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半岛地区,HIV感染率仍在不断升高,且在部分地区发现孕妇HIV感染率已超过1%。由于亚洲幅员辽阔,因此,HIV流行情况十分复杂。在柬埔寨和泰国,HIV流行率一2.1.4

非洲中部

直呈现下降趋势。但在有些国家,特别是中国、印度尼西亚、巴布新几内亚和越南,HIV流行率却还在增加。在孟加拉国和巴基斯坦还出现了HIV的暴发流行。

2.1.2非洲东部是HIV老流行区,在过去的很多

年中,其流行率一直处于有所下降或保持稳定的状

HIV流行仍在不断蔓延,仅2005年新增的HIV感染者就有22万,目前尚存活的HIV感染者共有150万,在10余年间增加12倍,而仅在2003-2005年的2年间,存活的HIV感染者数2.3

东欧和中亚

230

量即增加1/3以上。在这一地区HIV感染者主要集中在乌克兰和俄罗斯2个国家。在乌克兰,每年新确诊的HIV感染病例数仍在继续增长,而俄罗斯则是整个欧洲AIDS流行最为严重的国家。在2001年达到最高水平以后,近几年俄罗斯每年新确诊的HIV感染病例数基本上保持稳定。而新近在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HIV感染仍在继续流行,每年新确诊的HIV感染病例数仍在急剧上升。

InfectDisInfo,2006,Vol.19,No.5

2.8中国HIV/AIDS于1985年传入中国,截止

到2005年底,中国共有HIV感染者约65万例

(54万 ̄76万例),其中HIV/AIDS患者约7.5万例(6.5万 ̄8.5万例);人群平均感染率为0.05%(0.04% ̄0.06%)。2005年新发HIV感染约为7万例(6万 ̄8万例),因AIDS死亡约2.5万例(2万 ̄3万例)。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我国AIDS疫情仍呈上升趋势,AIDS流行范围广,地区差异大,发病和死亡情况依然严重。新发HIV感染以注射吸毒和性传播为主,并存在疫情进一步蔓延的危险[3]。虽然AIDS在我国目前尚属低流行状态,但由于人口众多,AIDS继续流行的疫情不容忽视。现有检测资料表明,AIDS正由吸毒、性服务人员等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的趋势。在云南、河南、新疆等省(自治区)部分地区孕产妇、婚检及临床检测人群中,HIV感染率已经达到或超过1%[3],说明个别地区已达到UNAIDS制定的高流行水平。

目前,在我国注射吸毒和性接触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方式,分别占44.3%和43.6%。在性接触传播人群中,以异性传播为主,男同性恋间的传播仅占

2.4加勒比海是世界上受HIV影响第二严重地

区,AIDS已成为15 ̄44岁成年人的首要死因,仅在

2005年就夺去了2.7万人的生命。除了极个别地区

以外,近年来,HIV流行一直保持在相对稳定状态。海地是该地区HIV感染者最多的国家(约为19万例),2005年成人HIV流行率为3.8%左右。但近年来,该国HIV的流行已呈现良好的趋势,2003、2004年孕妇HIV感染率已经下降到1993年的50%,这一现象在城市地区尤为明显。在其邻近的多米尼加共和国,近些年孕妇HIV流行率也日趋稳定。

2.5北非和中东该地区大多数国家的HIV流

行仍处于早期阶段。除苏丹外,该地区成人HIV流行率均很低,不到0.1%。但有数据显示,在阿尔及利亚、伊朗等国家HIV流行仍在不断发展。在北非和中东地区44万例HIV感染患者中,仅苏丹就有

35万例,全国成人HIV流行率估计在1.6%左右。

在其南部,由于毗邻HIV流行率相对较高的国家,

7.3%。有偿供血人群中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虽然仍占较大比例(10.7%),但他们主要是1996年以前感染的[3]。母婴传播已在HIV/AIDS流行较早和疫情较重的地区出现[4],虽然目前其感染率只有1.4%,

但由于经性接触途径感染者增加,女性感染者人数增多,母婴传播也将逐渐增加。

HIV流行最为严重。而在北部喀土穆地区,最近也

出现了HIV流行征象,2004年,参加产前检查的孕妇中HIV流行率为1.6%,远高于其他地区(0.3%)。

3AIDS的分子流行病学

在分子水平上,根据核酸序列的变异程度和在进化树上的分组关系,HIV分为HIV-1型和HIV-2型,二者之间核酸序列同源性只有55% ̄60%。两型病毒在遗传上存在如此大的差异,主要是由于二者分别起源于中西非的黑猩猩(Chimpanzee,Pan

2.6北美、西欧及大洋洲由于实施有效的防治措

施和人们行为习惯的改变,HIV流行趋势正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尽管HIV流行率有所下降,但因新近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导致患者寿命不断延长,实际上存活的HIV感染者数量仍在逐年增加。同时,有证据表明,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男同性恋人群中,HIV流行又有重新复活的迹象。

troglodytes)bey)

[7]

[5,6]

及西非的乌黑白眉猴(sootymanga-

所造成。1、2两型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组和/

2.7拉丁美洲该地区2005年有14万人新感染HIV,存活的HIV感染者有160万。最大流行区是

人口最多的巴西,存活的HIV感染者占整个拉丁美洲的1/3。但伯利兹和洪都拉斯HIV流行最为严重,

或亚型,它们之间的遗传学差异已成为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重要切入点。通过调查研究,人们确定了传染源和感染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特异亚HIV起源、

型病毒的传播途径,并发现和鉴定了重组病毒的存在,但不同组和亚型与生物学功能及临床进程等之间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2005年存活的成人HIV感染者占到总人口数的1.5%,甚至更多。

传染病信息2006年第19卷第5期

231

多。大量CRF的发现为超感染广泛存在提供了间接证据,但也为研制具有广谱交叉反应的AIDS疫苗造成了更大的困难。

3.13.1.1

各亚型的全球地理分布

HIV-1HIV-1中的M组病毒在世界范围

内广泛流行,目前造成的感染占全球总感染人数的

99.6%[8],成为危害人类健康最为严重的一组病毒,

而N组和O组病毒则只局限于中非的部分地区。M组的不同亚型在世界的分布也是不均的。在非洲,东非主要为A亚型和D亚型,西非主要为A亚型,南非为C亚型,而在非洲中西部,最普遍的基因型为重组病毒CRF02-AG。美国、西欧、澳大利亚流行的主要为B亚型,在南美洲的东部,除B亚型外,BF重组体也有广泛流行。东欧地区则以A亚型、B亚型和AB重组体为主。亚洲地区、印度半岛主要是C亚型,而东南亚地区以重组病毒CRF01-AE和B亚型为主要流行型。在我国主要是2种BC重组病毒:

3.3耐药株流行AIDS是惟一一种拥有20余种

尤其在近些年,高效抗病毒药物的病毒性传染病[19]。

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的使用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进展,不仅显著延长了患者的寿命,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由于HIV的逆转录酶缺乏校正功能,且病毒的生活周期仅有几天,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体内常常会迅速产生耐药株。更为严重的是,在一些广泛开展抗病毒治疗的地区,耐药株在未经任何治疗的人群中也呈现出较高的流行率,这使得当前AIDS的治疗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20]

由于携带耐药株的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时,很快会产生耐药现象,导致治疗失败。因此,高效快速的耐药毒株检测,尤其是对患者体内极少数耐药病毒群体(<1%)的检测,将对AIDS患者药物组合的优选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CRF07-BC和CRF08-BC。在世界范围内,C亚型是

主要流行型,占47.2%,即使在非C亚型流行区,C亚型也越来越普及。而据估计,A亚型和CFR02-AG是AIDS流行的第二大原因(27%),其次是B亚型(12.3%)

[9]

与HIV-1不同,HIV-2地区分布不

3.1.2HIV-2

4预防

像HIV-1那样广泛,主要流行于非洲西部一些国家,其主要流行型为A亚型和B亚型[10]。目前大多数HIV-2的特性均来自于对A亚型的研究,而B亚型具有更大的地理局限性,仅在阿比让、象牙海岸、法国和葡萄牙有过报道[11-14]。所有其他亚型到目前为止各只分离到1株病毒。C和D亚型从利比里亚分离到,E和F亚型从塞拉利昂分离到[15,16]。G亚型的分类基于取自象牙海岸1例无症状献血者血液中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17]。H亚型从西非移民到法国的感染者分离到[10]。

至今尚无有效的AIDS疫苗问世。造成疫苗研制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对免疫保护的基本原理缺乏认识,病毒基因组的变异性较高,整合到患者体内的病毒不能完全被清除,以及难以在人体和试验动物体内诱导具有保护性免疫反应等[21-23]。

在缺乏有效疫苗的情况下,AIDS仍然是一种可控制的传染病,血源污染的严格控制、安全的性行为以及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对有效控制AIDS的流行均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乌干达,由于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和广泛使用安全套,使HIV的流行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4]。但最近的流行病学统计表明,AIDS流行在乌干达出现了回升的趋势,提示单纯依靠社会干预的方法可能难于长久,而一种有效的AIDS疫苗才是控制其流行的最根本方法。

3.2流行重组体(CRF)重组病毒产生后可在局

部或多个地区人群中传播,并形成主要的流行毒株,这类病毒被命名为流行重组体(CRF)。据估计,全世界有近20%的HIV感染与这种重组病毒有关。重组病毒主要出现在同时有多种不同亚型流行的地区,因为只有在这些区域,感染者才有机会同时感染

5总结

2种或以上毒株,进而产生重组病毒。到目前为止,

全世界已发现30多种CRF[18],遍布于4个大洲。预计在HIV流行日益加重且有不同亚型共同存在的地区,如非洲、东南亚和南美等地,CRF还会逐渐增

AIDS是一种新发现的人类传染病,在流行高发

地区,AIDS常导致人口平均寿命缩短,劳动力大量丧失,从而使国民生产总值极大下降。在受害最为严重的非洲大陆,AIDS已经成为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

232

之一。同时,日益严重的耐药株的流行,也给临床治疗造成了新的困难。尽管至今尚无有效预防HIV感染的疫苗,但通过安全的性行为和有效的健康教育,仍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AIDS的流行。

总之,研制行之有效的疫苗、严格控制血源传播、改善性行为方式以及加强健康教育的力度,将为完全控制AIDS的传播起到必不可少的作用。

InfectDisInfo,2006,Vol.19,No.5

[12]SorianoV,GomesP,HeneineW,etal.Humanimmunodefi-

ciencyvirustype2(HIV-2)inPortugal:clinicalspectrum,circulatingsubtypes,virusisolation,andplasmaviralload[J].JMedVirol,2000,61(1):111-116.

[13]BrennanCA,YamaguchiJ,VallariAS,etal.Geneticvaria-

tionin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type2:identificationofauniquevariantfromhumanplasma[J].AIDSResHumRetrovir,1997,13(5):401-404.

[14]PieniazekD,EllenbergerD,JaniniLM,etal.Predominance

of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type2subtypeBinAbid-jan,IvoryCoast[J].AIDSResHumRetrovir,1999,15(6):603-608.

[15]GaoF,YueL,RobertsonDL,etal.Geneticdiversityofhu-

manimmunodeficiencyvirustype2:evidencefordistinctse-quencesubtypeswithdifferencesinvirusbiology[J].JVirol,1994,68(11):7433-7447.

[16]ChenZ,LuckayA,SodoraDL,etal.Humanimmunodefi-

ciencyvirustype2(HIV-2)seroprevalenceandcharacteri-zationofadistinctHIV-2geneticsubtypefromthenaturalrangeofsimianimmunodeficiencyvirus-infectedsootymangabeys[J].JVirol,1997,71(5):3953-3960.

[17]YamaguchiJ,DevareSG,BrennanCA.Identificationofa

newHIV-2subtypebasedonphylogeneticanalysisoffull-lengthgenomicsequence[J].AIDSResHumRetrovir,2000,16(9):925-930.

[18]DomsRW.HIVgeneticsequences,immunologicalepitopes,

drugresistance-associatedmutations,hiv-db/CRFs/CRFs.html.

[19]JohnsonVA,Brun-VezinetF,ClotetB,etal.Updateofthe

drugresistancemutationsinHIV-1:Fall2005[J].TopHIVMed,2005,13(4):125-131.

[20]LittleSJ,HolteS,RoutyJP,etal.Antiretroviral-drugresis-

tanceamongpatientsrecentlyinfectedwithHIV[J].NEnglJMed,2002,347(6):385-394.

[21]BurtonDR,DesrosiersRC,DomsRW,etal.HIVvaccine

designandtheneutralizingantibodyproblem[J].Immunol,2004,5(3):233-236.

[22]DesrosiersRC.ProspectsforanAIDSvaccine[J].NatMed,

2004,10(3):221-223.

[23]NabelGJ.Challengesandopportunitiesfordevelopmentof

anAIDSvaccine[J].Nature,2001,410(6831):1002-1007.[24]StoneburnerRL,Low-BeerD.Population-levelHIVde-

clinesandbehavioralriskavoidanceinUganda[J].Science,2004,304(5671):714-718.

(2006-10-08收稿

[1]GottliebMS,SchroffR,SchankerHM,etal.Pneumo-cystiscariniipneumoniaandmucosalcandidiasisinprevi-ouslyhealthyhomosexualmen:evidenceofanewacquiredcellularimmunodeficiency[J].NEnglJMed,1981,305(24):1425-1431.

[2]UNAIDS.2006reportontheglobalAIDSepidemic[EB/OL].

[2006-5-30].http://www.unaids.com.[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UNAIDS,WHO.2005年中国艾滋病疫情与防治工作进展[EB/OL].[2006-1-24].

http://www.moh.org.[4][5]

汪宁.艾滋病在中国和全球的流行现状及面临的挑战[J].科技导报,2005,23(7):4-8.

KeeleBF,VanHeuverswynF,LiY,etal.ChimpanzeereservoirsofpandemicandnonpandemicHIV-1[J].Science,2006,313(5786):523-536.

[6]GaoF,BailesE,RobertsonDL,etal.OriginofHIV-1inthechimpanzeePantroglodytes[J].Nature,1999,397(6718):436-441.

andvaccinetrals.

[EB/OL].[2006-08-01].http://hiv-web.lanl.gov/content/

[7]GaoF,YueL,WhiteAT,etal.Humaninfectionbygeneti-

callydiverseSIVSM-relatedHIV-2inwestAfrica[J].Na-ture,1992,358(6386):495-499.[8]

KandathilAJ,RamalingamS,KannangaiR,etal.MolecularepidemiologyofHIV[J].IndianJMedRes,2005,121(4):333-344.[9]

OsmanovS,PattouC,WalkerN,etal.EstimatedglobaldistributionandregionalspreadofHIV-1geneticsubtypesintheyear2000[J].JAcquirImmuneDeficSyndr,2002,29(2):184-190.

[10]DamondF,WorobeyM,CampaP,etal.Identificationofa

highlydivergentHIVtype2andproposalforachangeinHIVtype2classification[J].AIDSResHumRetrovir,2004,20(6):666-672.

[11]DamondF,ApetreiC,RobertsonDL,etal.Variabilityof

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type2(HIV-2)infectingpatientslivinginFrance[J].Virology,2001,280(1):19-30.

Nat

2006-10-20修回)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b9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