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1.3《地球的运动》学案(2)(湘教版必修1)

更新时间:2023-06-02 21:0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3课时)

一.知识要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 2.黄赤交角的大小以及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3.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有关地方时的计算,正确判断日照图。 4.不同纬度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5.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二.课堂学习(第1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的基本形式

1、地球的运动包括 和 两种基本形式。

附: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地球的运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显著的是自转和公转. 2、地球运动的基本情况

3.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 地轴和黄道面的夹角为

(2)直射光线:垂直照射地面的光线

判断依据:光线沿长线过地球的球心,直射光线只有一条.

在图中找出直射光线?

(3)直射点(直射光线和地面的交点)回归运动规律 标出下面两图中ABCD四点的时间及节气?

(二)地球的自转与时差 (第2课时) 1.昼夜更替:

(1)产生昼夜的原因:

(2)昼夜更替的周期为 小时,叫做

(3)晨昏线: ,晨线: 、昏线:

如图:

在上图中找出晨线和昏线? 判断NS是晨线还是昏线?

附: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则从东向西进行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时。昼夜交替不仅调节了地球表面的大气温度,对于地球上生物界的生存与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2.时差:

(1)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 a.经度相同,地方时相同

b.经度相差15°,地方时相差 小时,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 分

(2)时区:全球共分为 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 ,相邻两个时区相差 小时。

在下面空白处划分时区:

a.在时区内的各点都采用所在时区的区时. b.每个时区都有一条中央经线(n×15°),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区时. 计算东八区和西五区的中央经线

c.有的国家跨经度广,根据本国情况采用计时方法

北京时间的含义: (3)国际日期变更线的特点: (4)时间计算:东“+”西“-”

计算:已知东八区18:00,求东九区和西五区的时间

已知105°E 9:00,求120°E和10°W的地方时

例题:右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的一部分: (1)在适当位置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2)EMF是晨昏线中的 线。 (3)已知EMF地方时为18:00 A点的地方时为

B点的地方时为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北半球向 偏,南半球向 偏,赤道上不偏转。

附:是地球在转动中出现的惯性力之一,在地球北(南)半球上的物体沿经线运动时,受到向右(左)力的作用,使其物体运动方向不断向右(左)偏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感觉不明显,这种偏移表现得最为明显的是大气的运动和水的流动,例如:长江常年由西向东流,在长期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河道边右偏,从而侵蚀南岸,使北岸水道不断淤塞,由于右岸(南岸)受到河水侵蚀,天长日久,便使长江北岸(左岸)的三角洲、沼泽以及边滩连成一片,最后就发育成为今天的广阔的三角洲地貌。

三.地球公转与季节(第3课时) 1.昼夜长短的变化

根据课本插图1.25分析一年内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填写下表

附:随着直射点移动,全球各地昼夜长短随之变化

问:赤道上是否有昼夜长短的变化?赤道几点日出,几点日落?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 (2)正午太阳高度:

如图:

a.找出哪条经线代表的是正午。

b.找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纬度。

(3)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

a.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南北两侧递减, 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达到一年最小值(冬至日反之)

b.春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在 ,正午太阳高度由 向两侧递减。 (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H=90°- ∣A-B∣

注:H正午太阳高度 A当地纬度 B直射点纬度(与A在同一半球取+,不同半球取-) 例:计算冬至日北京正午太阳高度(北京40°N)

3.四季划分:

(1)我国以四立做为四个季节的起点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2)北温带国家划分四季: 春季: 月 夏季: 月 秋季: 月 冬季: 月

附: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现为一种天文现象,不仅是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而且是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周期性变化。当然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改变,决定了温度的变化。四季的递变全球不是统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北半球由暖变冷,南半球由冷变热。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b0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