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岳阳楼记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马说五柳先生传中考知识

更新时间:2024-03-13 08:5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环滁(chú) 林壑(ha) 琅琊(láng yá) 饮少辄醉(zh?)

岩穴暝(míng) 伛偻(yǔ lǚ) 酒洌(lia) 山肴野蔌(sù)

觥筹(gōng ch?u)射者中(zh?ng) 弈者胜(yì) 颓然(tuí) 阴翳(yì) 3、重点解词

环滁:环绕着滁洲城。环,环绕。 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了。霏,雾气。 负者:背着东西的人。负,背。 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洌:泉水甜,酒儿清。洌,清。 山肴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杂然而前陈者:杂七杂八摆放在面前的。 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醉翁之意:情趣。 深秀者:秀丽。 ..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酣,尽兴地喝酒。丝,弦乐器。竹,管乐器 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发,开放。 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搀着走。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老人。

云归而岩穴暝: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4、重点语句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淌下来,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象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酿泉上面,这就是醉翁亭。(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译:早上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苍老的容颜,雪白的头发,醉醺醺地坐在人们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译:树林茂密阴蔽,上下一片叫声,是游人走后鸟儿在欢唱呀!

(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游人们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呀。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写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的欧阳修呀!

(11)翻译描写四时之景的句子: 5、复习文章知识。 (1)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滁人、宾客、太守游琅山的情形。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2)本文第一段写景的顺序是什么? 答:由远到近。 (3)“太守自谓也”在文中作用是什么? 答:制造悬念,引出下文。 (4)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答: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

答:四幅。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其中核心是太守醉。 6、理解背诵。(1)“醉翁”的由来是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回答。 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什么?

答: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 (3)第二段中哪个句子把山水之乐具体化了?

答: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4)请写出夕照全景的句子。

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请写出归后情景的句子。 答: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6)概括本文的主旨。 与民同乐(文中原句“醉能同其乐”)(醉乐统一的句子)

(7)领起全文的句子是:环滁皆山也。

(8)文章中微露主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9)体现全文核心及醉翁命名之意(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0)为后人传诵最多的一句话(七个字的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11) 文中作者描绘琅琊山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12)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3) 文中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4)文中与\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相照应的文字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7、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水落石出”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事情真相大白

8、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一、词语解释: 环滁皆山也;环而攻之:环绕;:包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秀丽。

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飞泻。 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靠近。

名之者谁:给??命名。 饮少辄醉 :就。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寄托。

云归而岩穴暝:聚集。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家;跟从。

吾谁与归:归依。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香花;滋长。

至于负者歌于途:背着东西的人。 休于树:在。

山肴野蔌:野味;菜蔬。 宴酣之乐:宴会喝酒的乐趣。

非丝非竹:弦乐器;:管乐器。 弈者胜:下棋。

觥筹交错:酒杯;酒筹。 颓然乎其间者:醉醺醺的样子;于。

树林阴翳:遮盖。 鸣声上下: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

太守谓谁:是。 二、句子翻译: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顺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峰之间飞泻而下,这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翘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给它命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的。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太守跟宾客到这里来喝酒,他喝得很少却总是喝醉,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内心领会了,而后把它寄托在喝酒上。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了,林间的雾气逐渐消尽,暮云四合,岩谷洞穴变得昏暗起来国。这明暗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进山,傍晚回城,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射的射中了目标,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筹码杂乱交错,人们时起时坐,大声喧哗——这是宾客们欢乐的图景。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昏昏欲倒的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人影散乱,这是宾客们跟着太守回去了。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片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同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就是太守。

三、文章内容理解:

《醉翁亭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前人说本文“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全文的主旨是:与民同乐。“乐”字贯穿全文。 文章的名句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①、醉翁亭命名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②、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③、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 ④、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⑤、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 ⑥、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 ⑦、写秋景的句子是: 风霜高洁; ⑧、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⑨、第三段写游琅琊山的情形,一共写了四个场面:1、滁人游,2、太守宴,3、众宾欢,4、太守醉。

⑩、表现本文主旨的句子是: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⑾、表现禽鸟乐的句子是:树林阴翳,鸣声上下。

⑿、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⒀、从句子“水落而石出者”中找出一个成语:水落石出。

⒁、“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用来表示什么意思?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⒂、太守之乐其乐中的太守的“乐”是指什么?“寄情山水之乐,与民同乐之乐。” ⒃、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天下为忧。 岳阳楼记 范仲淹 一、生字注音

谪(zh?)守 朝晖(huī)夕阴 霏霏(fēi) 薄暮冥冥(míng)淫(yín)雨 心旷神怡(yí) 皓(hào)月 宠辱偕(xi?)忘。潜行(qián) 浩浩汤汤 (shāng) 潇(xiāo)湘 属 ( zhǔ 同“嘱”) 二、重点解词

增其旧制:扩大它旧有的规模。制,规模。 横无际涯:宽阔无边。际:涯,边。

朝晖夕阴: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 晖,日光。大观: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备,详尽。 山岳潜形:山岳隐没了形体。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薄,迫近。

翔集:时而飞翔,时而停歇。集,栖止,鸟停息在树上。

岸芷汀兰: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 长烟一空: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一,全。

何极:哪有穷尽。 樯倾楫摧:桅杆倒下,船桨断折。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把酒临风:端酒当着风,即在轻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把,持、执。 微斯人:没有这种人。微,无、没有。 吾谁与归:我同谁一道呢?归,归依。

三、重点语句翻译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具,同“俱”)。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译: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3、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译:在那春雨连绵不断,整月不晴的时候(开,放晴)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译:待到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湖面平静(景,日光。惊,有“起”、“动”的意思)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译: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 批评指责。(去,离开)

6、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译: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 (宠,荣耀;偕,一起)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译: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心情不同。(求,探求。为,指两种心情)

8、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译:不因为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以, 因为)。

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译:在朝庭里作高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就为君主担忧。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担忧在天下人之前,享乐在天下人之后。(先:在??之前,后:在??之后

11、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了,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

12、刻唐贤今人诗赋与其上:把唐代名人和当代作家的诗赋雕刻在上面。

四、文章知识:1、本文出自《范文正公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范仲淹。

2、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迁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记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4、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5、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抒情)

五、理解背诵、(1)写迁客骚人“悲”、“喜”的句子分别是什么?答: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2)描写微波时水面月光的句子是什么? 答:浮光跃金。

(3)描写无风时水中月影的句子是什么? 答:静影沉璧。

(4)表现作者关心国家大事的句子是什么?(表现进亦忧,退亦忧的句子 是什么?)答: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5)“进”“退”分别照应什么? 答: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6)突出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 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7)突出表达作者伟大的政治抱负的句子 (与现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相似的句子。)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答:属予作文以记之。

(9)请从文中找出总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其中最有气势的两个词是什么?答: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衔、吞)(10)赞美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什么? 答:政通人和、百废具兴(11)第二段中说“前人之述备矣”,照应上文哪句话?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一诗中是怎样“述”的? 答: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

(12)从空间角度描写岳阳楼雄伟景象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3) 从时间角度描写岳阳楼景象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14)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句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拥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用《岳阳楼记》中原句答)

六、思考:(1)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

答:自然的景象包括天气的阴晦晴朗会影响人的情绪,天气恶劣才会“感极而悲”,天气美好才会“心旷神怡”。

(2)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

答:推导出“古仁人之心”与“二者之异”,表现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博大胸襟。

(3)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 答:以物喜,以已悲。

(4)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持什么态度?

答: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引出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否定。

(5)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 答:否定迁客骚人的悲喜观,勉励友人。 (6)“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

答:悲喜观不同;迁客骚人“以物喜, 以已悲”。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题) (7)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

答:揭示了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抱负;勉励友人。点明中心。 七、词语欣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答:“怒”以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风势之大,声音之响。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 越明年 :到了。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于是;规模。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在。属予作文以记之:我;来。 予观夫巴陵胜状:那;胜景。衔远山,吞长江:连接。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边;日光。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雄伟景象。 前人之述备矣:描述;详尽。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虽然如此,那么??;尽。迁客骚人:降职远调的人;诗人。淫雨霏霏:连绵的雨;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连月不开:放晴;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迫近;离开。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 :日光;鸟停息在树上。岸芷汀兰;此乐何极: 小草;小洲;穷尽。 宠辱偕忘:荣耀;:一起。把酒临风:持。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或异两者之为:或许;指两种心情。庙堂:朝廷。江湖:民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之前;在??之后。微斯人(登斯楼也),吾谁与归:没有;这;归依。若夫:像那至若:至于。嗟乎:唉。不以物喜:因为。心旷神怡 :愉快。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置之度外,于是在春风吹拂中举杯痛饮,高兴到了极点。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我曾经探究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跟上面说的那两种表现不同, 这是什么缘故呢?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上做官就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江湖就替君主担忧。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大概人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通假字】(1)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同“嘱”,嘱托。 (2)百废具兴具同“俱”, 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① 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② 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

③ 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④ 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⑤ “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作者认为览物之情应该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⑥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⑦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

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

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⑧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之为”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

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⑨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⑩

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⑾、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⑿、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⒀、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中“斯人”是指:古仁人。

⒁、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⒂、《岳阳楼记》中最能表达作者政治见解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⒃、“迁客骚人”抒发“览物之情”的句子有: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

与朱元思书

一、 原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二、 出题

1.给下列异体字注音

①水皆缥( )碧 ②互相轩( )邈( ) ③泠泠( )作响④嘤嘤( )成韵 ⑤鸢( )飞戾( )天者

①piǎo ②xāun,miǎo ③líng ④yīng ⑤yuān,lì 2.解释下列异体字

①窥谷忘反( ) ②负势竞上( ) ③在昼犹昏( ) ④互相轩邈( ) ① 反通“返”,返回②凭借③黄昏④轩:高;邈:远 3.翻译句子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为此句的重点翻译词) ②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①急流比箭还快的,迅速的波浪好像奔腾的马群。

③ 那些像老鹰飞到天上一样(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那些忙于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

流连忘返。

4. 作者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概括富春江“ , ”的景色。第一问:作者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的好处是什么?第二问:富春江的山“奇”在哪里;水“异”在哪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第一问: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第二问:写山的“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水的“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 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第一问: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第二问: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

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思想。

一、 基础知识(一)文学常识本文选自《艺文类聚》。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二)文言词语1. 词类活用【湍】急流。【奔】飞奔的马。【轩邈】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高。邈,远。

2.通假字【转】通“啭”,鸟叫声。【反】通“返”。【见】通“现”,露出。

3.常规词语【风烟】烟雾。 【共色】一样的颜色。【从流】随着江流。从,顺,随。 【缥(piǎo)碧】青白色。 【无碍】毫无障碍。 【甚箭】比箭还快。 【夹岸】两岸。 【寒树】使人看了有寒意的树。形容树绿而密。【负势】凭依高峻的山势。负,依凭。 【竞上】争着向上。竞,争。 【直指】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 【千百】形容很多。【泠泠(líng)】形容水声激越。 【作响】发出声响。 【相鸣】互相和鸣。【成韵】形容声音和谐动听。韵,和谐的声音。 【千转】长久不断地叫。千,表示多。【绝】停止。 【鸢 (yuān)飞戾(lì)天】鸢飞到天上,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功名的人。鸢,一种凶猛的鸟。戾,至。【息心】平息热衷功名之心。 【经纶】筹划,治理。 【柯(kē)】树木的枝干。 【蔽】遮蔽。 【犹】像。 【交映】互相掩映。

二、 阅读探究1. 表明富春山天朗气清的壮丽背景(全貌)的句子是什么?风烟俱尽,天山共色。

2. 既写出江流宛转,小舟随波逐流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的句子是什么?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3. 总写所感,统领全文的语句是什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4. 作者是怎样有层次的描绘“异水”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先写“缓流”,突出澄澈(游鱼细石);再写“急湍”,突出凶猛(急湍、猛浪)。运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

5. 作者是怎样表现“奇山”的?① 整体形象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② 生长状态奇。两岸峭壁,皆生寒树,层峦叠嶂,③ 自然声音奇。

从听觉写泉音、鸟鸣、蝉嘶、猿叫,生机盎然的大自然交响曲

6. 流露出对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达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的句子是什么? 这句对写“奇山异水”有什么关系?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

反。

有这样的“奇山异水”,必然有人的足迹,有人的触景之情,这句是游览者自然生发的感情。同时这句又是侧面着笔,通过衬托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突出了“奇山异水”。 7. 结尾“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似是多余,对此你有何看法? 不多余。一是起了反复渲染的作用。写树木遮空,昼夜不分,既照应前面对寒树的描写,又给山水增加奇色异彩。二是使结构更加严谨完美。全文犹如作者放出的千里之线,这里又收回手中,承接文章开头四句,清幽淡雅,余音缭绕。 三、 拓展延伸

1. 由“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你想到了哪两篇文言文中的话?写出相应语句、作品和作者。“潭中鱼可白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柳宗元《小石潭记》)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 2. 由“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现象? 富贵人虽然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是未必没有烦恼;而遁迹山林的人固然有种种不便,但其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理解性默写

1、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光水色的总特征是怎样的?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3、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 4、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写富春江水清澈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6、写江流气势磅礴的: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7、写听觉感受的: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

8、写山“奇”的句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9、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湍急,《三峡》一文中那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写出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 *视觉方面:“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听觉方面:“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不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2、全文共两段,第一段为总写,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一句作为全文的纲领。第二段是为分写。先写“异水”,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水流舒缓处,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水流湍急处。再写“奇山”,以负、 竞 、轩邈 、争 、直 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泉声 、鸟声、蝉声 、猿声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4、作者描绘异水时,抓住了缥碧、湍急的特点;描绘奇山时,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

5、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 6、中心:《与朱元思书》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阳至桐庐沿途所见富春江的秋景,历历如画,令人有同行亲见之感。同时,也表现出他沉湎于山水的生活情趣。

7、结构:第一段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段 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了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的特点:。 第三段描写了 富春江夹岸的奇山,并抒发了作者爱慕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富春江奇特秀丽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异水”来写;第二自然段写异水,运用比喻和夸张将富春江“异水” (水清、急的特点)

形象地表现出来;第三自然段写“奇山”(紧扣山高、树多、景美的特征)或(雄奇高峻,充满情趣、树多):作者从视觉、听觉感受的角度来 写,给景物蒙上了一层清淡幽雅的色彩。 8、结合文中语句说说作者有怎样的志趣和情怀。(4分) (1)从“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句中表现作者对自由的渴望;

(2)从“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句中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歌颂;

(3)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中表现作者对山水风光的热爱,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对官场的厌恶。(重点)(向往自然、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积极心态)

9、欣赏。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飞箭奔马。作者在此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10、讨论。“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对这里的山水的总的评价,试根据作者的描写,分析这里的山“奇”在何处?

*奇在“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连用“负、竟、轩、邈、争、指”等字,把原本静止的重山叠岭写活了,似乎仍在生成变化中,其次写山中各种声音,表现其情趣,简直是一只自然交响曲,使人感到山间处处勃发生机。

《送东阳马生序》

1、文学常识、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2、重点字词解释。益慕圣贤之道:仰慕 。媵人持汤沃灌,以衾以覆:热水;蒙盖。走送....之,不敢稍逾约:跑;超过期限 。 四支僵劲不能动:通“肢”肢体。 ...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穿着。余幼时即嗜学:喜欢,爱好。 致书:得到书。这里是.

买书的意思。致,取得、得到。 假借:借。假也是借的意思。

弗(不)之怠:懈怠,不放松抄写。“之”是“怠”的宾语,指“笔录”这件事。既加冠:已经加了冠,到了成年。(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尝,曾经。趋:奔向。先达:学术界的前辈。执经叩问:拿着经书请教。叩,请教。

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重。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门人,弟子。填,塞。这里的是拥挤的意思。稍降辞色:把言辞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

援疑质理:提出疑难,询问道理。援,引,提出。质,询问。俯身倾耳以请: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专心而尊敬的)请教。或遇其叱咄:或,有时。

叱咄:训斥,呵责。 (礼愈)至:周到。(不敢出一言以)复:这里指辩解。 俟(其欣悦):等待,等。负箧曳屣: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表示鞋破)。 穷冬:隆冬。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开裂。 (至)舍:学舍,书馆。僵劲:僵硬。(持)汤沃灌:热水。沃灌,浇洗。 以衾(拥覆):以,用。衾,被子。 寓逆旅:住在旅店里。逆旅,旅店。 (主人)日再食:每天提供两顿饭。再,两次。食,提供伙食。(戴)朱缨(宝饰之帽):朱缨,红色的帽。 腰(白玉之环):腰,腰佩。 (右备)容臭:容臭,香袋。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照人的样子。缊袍敝衣:破旧的衣服。缊,旧絮。敝,破。

略无慕艳意:毫无羡慕之心。慕、艳,羡慕。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3、理解背诵。

(1)为什么作者在众多富有的同学中能“略无羡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4、思考、(1)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路途:遥远艰难。衣着:破旧不能御寒。饮食:每日两顿,毫无滋味。

(2)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3)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4)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5、课外积累。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6、翻译下列文言句子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②、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③、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⑥、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⑦、以衾拥覆,久而乃和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⑧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⑨、盖余之勤且艰若此。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⑩、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⑾、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7、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文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艰苦的学习过程和端正的学习态度。②、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表现了什么? 勤奋学习的谦虚求学的态度。③、用一句话概括第二段的内容 叙述了作者奔走求学之苦。④、作者在写自己的清苦生活时,为什么要写同舍生奢华的生活?通过对比更足以突出作者不慕富贵,专心学习的思想品质。⑤、围绕“嗜学”二字写了哪两件事? 借书之苦;求教之难。⑥、“卒获有所闻”这里的“闻”指什么?得到知识,明白道理。⑦、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⑧、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珍惜时间,虚心善学,苦中作乐,以苦为乐。 《马说》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 二、语音:

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祗( zhǐ)石(dàn)一食(shí) 食(sì)马者而食(sì)也

三、重点词语解释

1、马之千里者 之:助词,无义 2、世有伯乐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之手 祗:只是 辱:辱没

5、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 以:凭,凭借 称: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吃一顿 尽:吃完 8、才美不外见 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 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鸣:马鸣叫 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 临: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 知:识别,了解 四、特殊字 (一)、通假字

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全文中心思想:

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写作方法

本文属于“说”这种体裁,与现在的杂文相似。本文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个特点: 1.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2.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理解性默写

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7、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课文内容理解

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4、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5、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6、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7、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8、“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9、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1、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12、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13、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

14、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 15、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

16、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17、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

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五柳先生传·知识点

一<生字生词

嗜(shì):喜爱,爱好。 辄(zh?):就,总是。

吝(lìn):舍不得,过分的爱惜。 褐(ha):粗布或粗布衣服。

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汲(jí):旧时喻提拔人才。本文指心情急切的样子。 俦(ch?u):朋友<伴侣。 觞(shāng):酒杯。

不求甚解:本文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下功夫。现多指只求懂得个大概,不求深入理解;含贬义。

会意:自己的体会,指对书中的意旨有独到的体会。会,体会<领会。意,书中的意旨。

亲旧:亲戚朋友。 期:希望;要求。 曾不:从不。

去留:偏义复词,偏指留。 环堵:房屋四壁。

晏如:安然自得的样子。 赋:写作(诗<词)。 二<词类活用

1.亦不详其姓字。详:形容词用作动词,详细地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亲旧:形容词用作动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乐。 三<特殊句式

1.倒装句:常著文章自娱:应为“常著文章娱自”,译为“常常以写文章来自我娱乐”。

2.省略句: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缺少主语,应为“(先生)性嗜酒”,译为“先生生性喜欢喝酒,家中贫穷不能经常有酒喝”。

四<文章主旨

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文章表现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表现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

五<结构层次 全文分两段:

第一段:首先以虚幻之笔,介绍出五柳先生,突出其隐姓埋名的真隐士形象;然后以赞美之笔叙写出五柳先生的秉性<情趣,突出其不慕名利,淡泊宁静的节操。

第二段:假借“赞”语,对五柳先生的人品<德操和生活意趣,作了高度评价。

六<写作方法

本文的最大特点是多用否定句。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 其姓字”<“不慕荣利”<“不求甚解”<“家贫不能常得”<“曾不吝情去留”<“不蔽风日”<“不戚戚于贫贱,不汲 汲于富贵”等。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而笔调 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七<文学常识

陶 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生于东晋末期,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 性不羁。从少年起就经历了很多政治上的纷扰,后来由出仕(当参军和县令这样的小官)到辞官归隐,更遇到了晋宋易

代的变迁,他对社会的动乱和官场的丑恶是很 不满的。他归隐时四十一岁,虽然有不少复出的机会,但直到晚年也“不复肯仕”。六十三岁去世,后人称他为靖节先生。著有《陶渊明集》。 . 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2. 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五柳先生?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刻画这样一个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文章从思想性格、志趣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个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独立于世外的隐士形象。

五柳先生是作者的自画像,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塑造五柳先生这一人物是为了表达自己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与人生理想。 3. 文章的结构模式有什么特点?

文章采用先叙后议的结构(传文+赞语)

4. 为什么自号“五柳先生”? 体现了他怎样的精神风貌?

.\五柳先生\得名的原因是其宅边有五棵柳树.可见家居环境清静、淡雅、简朴.由环境可见他淡泊的志趣、不慕荣利的生活态度 5. 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 ? 隐者风范(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 书中求乐(志趣):好读书,不求甚解

? 率真放达(志趣):性嗜酒,期在必醉,曾不吝情去留 ? 安贫乐道(生活):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 自得其乐,淡泊名利(志趣):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 6. “五柳先生”的字号来源于____宅边有五柳树_________。

7. “五柳先生”最突出的性格特征是____闲静少言,不慕荣利______________。 8. “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_好读书_、_好读书 、____常著文章__。

9. “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是_环堵萧然,不蔽风日;___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10. 赞语中哪句话与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不汲汲于富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an8.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