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学专业···中国教育史各章自测题(选择题)

更新时间:2024-06-04 15: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国教育史各章自测题

第一章 原始时期的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经科学测定距今200万年前的古猿人化石是(D) A.北京人 B.蓝田人 C.元谋人 D.巫山人

2.原始教育活动是一种名副其实的(A) A.生活教育B.文化教育C.技能教育D.艺术教育 3.我国古代传说中最早发明取火技术的是(B) A.伏羲B. 燧人氏C神农.D.仓颉 4.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教育内容有了变化,(A)成为基本内容。 A.军事教育 B.艺术教育 C.文化教育 D.劳动教育 5.氏族公社末期的教育,(C)成为道德教育的新内容。 A.忠 B.义 C.孝 D.仁 6.氏族公社末期的教育,强调(D) A.书数 B.射御 C.劳动 D. 礼乐之教 7.我国远古时代最早发明文字的是(C) A.黄帝 B.炎帝 C.仓颉 D.尧 8.部落联盟时期,实施乐教的场所称为(D)。 A.泮宫 B.辟雍 C.庠 D.成均 9.大约从200万年前至5万年前,是中国原始社会的(A)

A.原始人群时期 B. 氏族公社时期 C. 北京猿人时期 D. 氏族公社末期 10.在氏族公社里,人们的普遍观念是(B)。

A.私有观念 B.公有观念 C.损人利己 D.多劳多得 11.原始时期的教育,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A)。 A.平等 B.不平等 C.属于成年人 D.属于未成年人

12.氏族公社时期已出现了(A)。A.象形文字 B.会意文字 C.指事文字 D.假借文字 13.氏族公社末期,培养劳心者主要是指未来国家的(D)。 A.技术人员 B.教育人员 C.文艺人员 D.管理人员

14.氏族公社末期教育发生分化,其社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A)。 A.劳力者 B.社会所有成员 C.儿童 D.成年人

15.进入父系氏族公社以后,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这时主要经济部门是(B)。 A.手工业 B.农业 C.畜牧业 D.商业 (二)多项选择题

1.氏族公社时期主要的教育活动有以下几个方面:(ABCDE) A.生产劳动的教育 B.生活习俗的教育 C.原始宗教教育 D.原始艺术教育 E.体格与军事训练 2.原始宗教教育的主要活动有(ABCD)

A.自然崇拜B.图腾崇拜C.鬼魂崇拜D.祖先崇拜E.英雄人物崇拜

3.氏族公社末期,适应社会劳心与劳力分工的需要,教育也逐渐分化为(AB)两种类型。 A.专门教育 B.社会教育 C.职业教育 D.大学教育 E.小学教育 4.原始时期的教育有以下特点(ABCDE)

A.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B.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 C.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D.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 E.男女教育有区别,根源在于分工

5.20世纪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发现原始人群活动的遗址,主要分布在(ABCDEF) A.陕西 B.北京 C.山西 D.河南 E.云南 F.重庆

6.氏族公社的教育中,生产劳动教育的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有(ABCDE)。 A.制作工具 B.取火 C.渔猎 D.农耕 E.纺织

7.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学会用火可以达到下列目的(ABCD)

A.用于熟食 B.用于狩猎 C.用于垦殖 D.用于制陶 E.用于战争 8.在氏族内部生活习俗教育下,已形成下列风气(ABCDE)。

A.尊敬长辈 B.听从指导 C.照顾孤老 D.爱护幼小 E.发扬团结互助精神 9.在氏族公社时期,“庠”这种机构的作用是(DE)。 A.练兵 B.聚会 C.饲养畜生 D.教育 E.养老

10.原始艺术教育并不局限于歌舞,还有(AB)。 A.绘饰 B.雕刻 C.书法 D.体操 E.竞技

11.原始宗教教育对自然崇拜,这些自然崇拜物有(BCDE)。

A.朝霞彩虹 B.日月星辰 C.风雨雷电 D.山河土地 E.禽兽草木 12.原始社会的巫师一般都都受过专门训练,他们掌握有一定的(ABDE)。 A.宗教知识 B.巫术 C.数学知识 D.医药知识 E.文化历史知识 13.氏族公社成员通常用歌舞来体现和表达(ABCDEF)。

A.调节精神 B.增强体质 C.欢庆丰收 D.欢度节日 E.表示友好 F.祝贺胜利 14.中国文字的发生、形成、发展有一个过程,萌芽状态文字发展的阶段有(CDE)。 A.北京山顶洞人的图画文字 B.仰韶人的陶器文字 C.西安半坡的刻画符号 D.山东大汶口的图画文字 E.四川大凉山耳苏人的图画文字 15.原始社会时期,女的劳动侧重于(ABCD)。 A.采集 B.种植 C.家务 D.纺织 E.艺术 (三)判断题

1.自人类社会产生起,教育也就产生了。是 否

2.人类最早的教育是在劳动和生活中实施,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场所。是 否 3.由养老制度体现的学校教育的萌芽,所在场所的名称是成均。是 否 4.原始社会的教育以口耳相传和行为模仿为主要手段。是 否 5.古代教育产生于劳动。是 否

6.氏族公社末期,产生了文字,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 否 7.氏族长主持氏族民主集会,未成年的男女不能参加。是 否

8.原始时期的教育,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包容多种方面。是 否 9.原始时期的教育,教育活动在生产生活中进行。是 否 10.原始时期的教育,教育的手段局限于言传身教。是 否 11.氏族公社末期,由于社会条件的变化,教育也发生重要的变化,出现了学校萌芽。是 否 12.氏族公社的末期还没有出现学校萌芽。是 否

13.原始时期教育已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是 否 14.氏族公社时期人们还不懂渔猎。是 否

15.从100万年前开始,远古的人类就已经劳动、生息、繁衍在中国的土地上。是 否 第二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官学的的衰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B)。 A.西周 B.春秋 C.战国 D.东周 2.私学的教学场所一般是(B)。 A.固定的 B.不固定的 C.在都城 D.在乡村 3.在教育对象的问题上,(B)提出了“有教无类”的主张。A.墨子 B.孔子C.老子D.孟子 4.“六经”中除了《诗经》、《尚书》、《礼》、《乐经》和《春秋》外,还有(D)。

A.《左传》 B.《道德经》 C.《中庸》 D.《易经》 5.对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孔子提出了最著名的(D)原则。 A.深造自得 B.教亦多术 C.专心致志 D.启发诱导 6.孔子认为,学生学习要做到学问结合、学思结合和(A)。 A.学行结合 B.学教结合 C.学辩结合 D.学与反省结合

7.孔子的道德教育要求,对于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要作到(C)。 A.仁 B.忠恕 C.孝悌 D.爱

8.《论语》“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指的是(C)。 A.荀子 B.子贡 C.颜渊 D.子思

9.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要“克己内省”,也就是说要(A)。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B.“过而勿惮改” C.立志 D.力行 10.孔子讲的温故知新的“故”指的是(B)

A.刚学过的书本知识 B.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 C.刚了解的社会知识 D.过时的知识 11.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是(A)。 A.庠序之学 B.国学 C.私学 D.泮宫

12.奴隶社会的教育特点是(D)。 A.私学盛行 B.教育平等 C.刚刚萌芽 D.学在官府 13.西周的学校教育体系由国学和(B)构成。A.畴人之学 B.乡学C.家庭教育D.大学教育 14.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典章制度教育和(A)。 A.武功之学 B.生产劳动教育 C.艺术教育 D.礼乐教育

15.私学发端于(B)。A.西周 B.春秋中叶 C.春秋末期 D.战国初期 (二)多项选择题

1.孔丘总结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ABCD ) A.学、思、行结合 B.启发诱导 C.因材施教 D.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E. 持志养气

2.春秋战国时的“显学”是指(AB)。 A 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E农家 3.夏代在教育内容方面主要有(ABC)。

A.军事教练 B. 宗教教育 C. 人伦道德教育 D.书学教育 E.艺术教育 4.商代的文字从构造来看,汉字构造的几条原则(ABCDE)均具备。 A.象形B. 会意C. 指事D. 形声E. 假借 5.商代教育的内容主要有(ABDE)。

A.思想政治教育 B.军事教育 C.法制教育 D.礼乐教育 E.书数教育 6.西周时期出现“学在官府”的现象,其原因为(CDE)。

A.民间没有学校 B.老百姓不愿学习 C.惟官有书,而民无书 D.惟官有器,而民无器 E.惟官有学,而民无学 7.西周的教育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ABC)。

A.家庭教育 B.小学教育 C.大学教育 D.乡学 E.庠学

8.西周不论国学或是乡学、不论是小学或是大学,都是以(ABC)为基本学科。 A.礼乐 B.射御 C.书数 D.诗 E.易 9.春秋时期官学衰废的原因有(ABC)

A.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教育 B. 战争动乱打破旧的文化垄断

C.王权衰落导致学校荒废 D.奴隶们对教育的反抗 E.奴隶主贵族要普及教育 10.春秋时期士阶层的特点有(ABDCE)

A.是自由民 B.可能上升,做官食禄 C.可能成为统治阶级的附庸 D.可能下降,自食其力 E.可能成为依附土地的小人 11.私学的社会阶级基础包括(ABCD)

A.新兴地主阶级 B.农民 C.手工业者 D.商人 E.奴隶主贵族 12.下面哪些符合私学的历史特点( )

A.不一定有固定教育场所 B.政教分设 C.学校向平民开放 D.官师分离 E.思想自由 13.孔丘对君子强调三方面的修养要求,(BCD)

A.敬德保民 B.仁者不忧 C.知者不惑 D.勇者不惧 E.学而优则仕 1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谓“文”,主要是西周传统的(ABCD)。 A.《诗》 B.《书》 C.《礼》 D.《乐》 E.《易》 15.孔丘总结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ABCDE)。

A.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 B.要有不耻下问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C.学、思、行结合 D.启发诱导 E.因材施教 (三)判断题

1.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生产劳动经验、知识、技能的传授也就由学校教育来完成了。是 否 2.甲骨文中“多方小子其教戒”的卜辞说明:商代已有周边方国的青年来商朝留学。是 否 3.甲骨文的发现证实,我国从西周开始有了专门的习字教学活动。是 否

4.西周已经有了大学和小学,说明西周已经建立了完整独立的学校教育体系。是 否 5.西周国学,天子之学称“辟雍”,诸侯之学称“泮宫”。是 否

6.西周时代的“学在官府”,是指学校只准由政府兴办,不允许私人办学。是 否 7.西周学校的教师都是在职官员兼任的,教学是政治事务的组成部分。是 否 8.西周的学校教育,以贵族子弟为主要对象。是 否 9.西周的乡学,是设立在乡里的基层学校。是 否

10.西周所谓的六艺之教,是指礼、乐、射、御、书、数。是 否 11.西周的乐教,广泛进行各类歌乐舞蹈的教学。是 否 12.六艺中的“御”,是学习驾驶各类车辆。是 否

13.《史籀篇》是中国古代供识字教学的最早的字书。是 否

14.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废主要是因为社会动乱,各国统治者无暇顾及教育。是 否 15.学术的扩散和下移使民间有了从事教学活动的条件。是 否 16.孔子出身显贵,一生都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是 否 17.《论语》是孔子所撰写的。是 否

18.孔子“庶、富、教”的思想,是说教育要在人口繁盛、生活富足的基础上进行。是 否 19.孔子主张“为政以德”,是因为德教可以使民众自觉地遵守和维护社会秩序。是 否 20.孔子提出 “性相近,习相远”,肯定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是 否 21.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反对在教育对象上有任何人为的限制。是 否 22.“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反映出学习与做官的必然联系。是 否

23.“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可见孔子将文化知识和典籍的学习放在首位。是 否 24.六经都是孔子亲手撰写的。是 否

25.孔子关于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就是严己宽人,推己及人。是 否 26.孔子指出,犯了过错且不能改正,才是真正的过错。是 否

27.“启发”和“举一反三”都出自《论语》:“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 否

28.孔子是中国古代最早提出“因材施教”原则的教育家。是 否 29.孔子主张,学生要“学而不厌”,教师要“诲人不倦”。是 否 30.“教育”、“学校”这两个词,最早都出现在《孟子》书中。是 否

3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伟大变革时期,伴随着这一变革,教育也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主要标志是官学的兴起。是 否

第三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学记》设计的教学进程,达到“大成”需要(C)。A五年 B七年 C九年 D十一年 2.稷下学宫是哪个国家设立的(B)。A鲁国 B齐国 C秦国 D魏国

3.来到稷下学宫中游学的学派要(B)。A经官方同意 B来去自由 C名人推荐D考核选拔 4.稷下学宫给予教师很高的政治和经济待遇,其中(C)曾经三任“祭酒”。 A 孟子 B墨子 C荀子 D杨子

5.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的是(D)。 A孔子 B老子 C孙子 D孟子

6.在孟子看来,教育的主要目的是(B)。A学知识 B“明人伦” C学手艺 D学军事 7.孟子用“一暴十寒”的道理来说明学习要(A)。 A专心有恒 B盈科而进 C教亦多术 D深造自得

8.提出“性善论”的是(D)。 A子夏 B许行 C庄子 D孟子

9.提出“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的观点的是(B)。A李悝 B荀子 C商鞅 D吴起 10.《劝学》篇是(B)的著作。 A 孟子 B荀子 C孔子 D邹衍

11.墨子的教育思想中最有特色的是(A)。A科技教育 B道德教育C法律教育D军事教育 12.墨子代表的(C)阶级的利益。A地主阶级 B奴隶主C“农与工肆之人”D知识分子 13.墨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B)。A君子 B兼士C手艺人D教师

14.墨子的教育态度是(A)。 A上说下教 B“不扣不鸣” C有教无类 D诲人不倦 15.《学记》中的“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指的是(A)。 A正课学习和业余爱好的关系 B主要学习内容和次要学习内容的关系 C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D学习与休息的关系

16.《学记》来源于(A)一书。A 《礼记》 B 《中庸》 C《大学》 D《论语》 17.《学记》中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指的(B)原则。 A长善救失 B教学相长C学习观摩原则D循序渐进原则 18.《学记》中提出了“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的施教原则,其意为(A)。 A循序渐进 B及时施教 C预防性原则 D启发诱导原则 (二)多项选择题

1.墨家确定的教育内容大致可归纳为(ABCD)

A.政治和道德教育 B.科学和技术教育 C.文史教育 D.培养思维能力的教育 E.经学教育

2.《礼记》中就教育理论阐发的集中与其历史影响而言,当推(ABCD) 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乐记》 E.《王制》 3.先秦法家教育观的主要内容有(BCE)。

A.崇尚复古,坚持遵先王之教 B.坚持历史进化论,主张废先王之教 C.反对礼乐教育 D.重视礼乐教育 E.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诸子百家时期,属于儒家的重要学派有(ABC)

A.思孟学派 B.荀况学派 C.西河学派 D.黄老学派 E.今文经学 5.孟轲提出的教学思想有(BCDE)

A.反求诸己 B.盈科而进 C.教亦多术 D.专心致志 E.深造自得 6.战国时期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四家私学是(BCDE)。 A阴阳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E 道家 7.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ABC)。 A李悝 B吴起 C商鞅 D韩非 E李斯 8.稷下学宫作为一所高等学府,其职能有(ABCDE)。 A讲学 B著述 C育才 D咨政 E议政 9.稷下学宫的特点有(AB)。

A学术自由B待遇优厚C治学严谨D思想统一E生活刻苦 10.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表现在(BCDE)

A培养了众多的知识分子 B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C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D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 E留给人以思考 11.墨翟和墨家的教育方法表现出鲜明的学派特色,主要有(ABCD) A主动 B创造 C实践 D量力 E勤奋 12.孟轲的“仁政”主张有(ABCDE)。

A制民之产 B民为贵 C社稷次之 D君为轻 E好的政治是教育

13.孟轲认为实现“大丈夫”人格理想主要靠人的内心修养,大致有以下几条(ABCD) A持志养气 B动心忍性 C存心养性 D反求诸己 E兼爱天下 14.法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张有(ABCDE) A禁“二心私学”

B绝对的“性恶论” C “以法为教” D “以吏为师” E提倡“耕战” 15.《中庸》提出的学习的过程为(ABCDE)。

A博学之 B审问之 C慎思之 D明辨之 E笃行之 (三)判断题

1.韩非认为教育不足以使人为善,只有刑法才能震慑恶人。是 否

2.法家主张“以法为教”,是要大办法律学校并承担向社会讲法的职责。是 否 3.“士”在春秋战国时期专指从事学术文化研究和传授的人。是 否 4.“士”本为“民”,但又是官僚队伍的重要候补力量。是 否

5.私学的产生使教育不仅扩展到民间,而且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部门。是 否

6.“养士”的本意并不是为了培养人才,但“养士”的结果是促进了人才的培养。是 否 7.稷下学宫的教学活动,都是由齐国官方主持进行的。是 否

8.自由论辩、学无常师是稷下学宫的重要办学特色。是 否

9.孟子认为教育的社会政治作用在于“得民心”,它的效果要强于一般行政手段。是 否 10.孟子认为人性有天赋的善端,教育的作用就是顺其天性,使善端自然发展。是 否 11.孟子将教育的目的概括为“明人伦”,也就是要掌握社会上一切人际关系的准则。是 否 12.孟子强调艰苦磨炼,认为这是人成大器之前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 否

13.“反求诸己”是指做任何事如果未能达到期望值时,应该首先从自身找原因。是 否 14.所谓“自得”,就是不求他人而自己学有所得。是 否

15.私淑弟子,就是老师未经正式手续而私自招收的子弟。是 否 16.战国时期的“显学”,是儒、法两家。是 否

17.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善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是 否

18.儒家经学的系统传授,虽肇端于孔子,但得力的提倡者则是荀子。是 否 19.荀子的学习论强调“积”,因此是以外求为主的。是 否

20.荀子认为耳闻目见是学习的基础,而“知”才是学习的终点。是 否

21.荀子提出“解蔽”,意思是认识事物一定要独立思考,避免被各种假象所蒙蔽。是 否 22.荀子提倡“虚壹而静”,是强调学习要虚心、专注和保持头脑清醒。是 否 23.荀子主张教师应有绝对权威,学生应绝对听从教师教导。是 否

24.《大学》提出大学教育的纲领是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 否

25.《大学》提出教育的基本步骤“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 否

26.《中庸》中所论的“教”,包括完善道德、充实知识、提高技能等各个方面。是 否 27.《中庸》中将学习的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 否

28.《学记》论教育在“化民成俗”和“建国君民”方面的作用,都是就学校教育而言。是 否

29.《学记》设计的教学进程,达到“大成”需要9年。是 否

30.《学记》提出的“教学相长”,意思是指教师和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是 否 31.《学记》主张“师严而道尊”,意思是只有教师严格要求,知识才能够得到尊重。是 否 32.《学记》主张“藏息相辅”,是说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是 否

33.“豫、时、孙、摩”的教育原则,“豫”是预防,“时”是及时,“孙”是循序,“摩”是观摩。是 否

34.《学记》中“喻”的教学原则,就是要使学生明白通晓为目的。是 否

35.“长善救失”是指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发挥长处,克服并纠正缺陷及偏差。是 否 36.墨家私学的首领称为“巨子”,弟子必须绝对服从“巨子”的命令。是 否 37.墨子要培养的“兼士”,即兼有高尚的品德和各种务实的知识技能。是 否 38.墨子提倡“强说人”的主动教学,反对儒家“叩则鸣,不叩则不鸣”的被动施教。是 否 39.道家推崇“无为”之道,反对儒家的“有为”之作。是 否

40道家认为修“道”是减少(欲念)的功夫,为“学”是增加(知识)的功夫,二者应该和谐地结合起来。是 否

41.“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为教”,并不是完全不要教育,而是要顺应自然,潜移默化。是 否

第四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颁布“挟书令”者(B) A. 汉武帝 B.秦始皇 C.汉高祖 D.汉文帝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B) 提出的。 A.秦代 B.西汉 C.东汉 D.曹魏 3.为了文字统一,总结出一种新的字体——小篆的是(D)。 A.秦始皇 B. 汉高祖 C. 汉文帝 D.李斯 4.汉初文教政策是各家并存,推重(C)。 A.法家 B.儒家 C.黄老之学 D.墨家 5.汉末宦官集团为扩大政治势力创办了一所学校(C) A.经馆 B.太学 C.鸿都门学 D. 宫邸学

6.初步建立学校系统——官学和私学是在(B)。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南北朝

7.汉太学教师称为(A)。 A.博士 B.祭酒 C.助教 D.学正

8.董仲舒的主要论著有(B)。A.《论衡》 B.《举贤良对策》 C.《政务》 D.《讥俗》 9.董仲舒的(B)对我国封建教育制度产生了极大影响。

A.“禁私学以吏为师” B.三大文教政策 C.道德教育 D.教学方法

10.从朴素唯物主义观出发,比较正确揭示人性与教育和环境的关系的人是(B) A.董仲舒 B.王充 C.贾谊 D.文翁

11.西汉时期在学术上不拘门户之见,广采众家之上,而且经注简明扼要的学者是(D)。 A.董仲舒 B.贾谊 C.王充 D.郑玄

12.在我国历史上首先论胎教的是(B)。A.董仲舒 B.贾谊 C.王充 D.郑玄 13.王充在论述人性和教育的作用时提出了(A)。

A.五常之气 B.人性是天生的素质 C.性恶论 D.性善论 14.汉朝经学教育中多采用章句,章句实际上是(A)。

A.经师教学所用的讲义 B.语法 C.教学大纲 D.教课书

15.汉代在识字教育所用的字书中流传最广,而且一直保存至今的只有(C)。 A.《仓颌篇》 B.《凡将篇》 C.《急就篇》 D.《三字经》 (二)多项选择题

1.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的建议有(ABC)

A.“推明孔氏,抑黜百家” B.兴太学以养士 C.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D.重视知该分子作用 E.废除“挟书律” 2.秦朝的教育政策及其措施主要有(ABC)。

A.统一文字 B.严禁私学 C.吏师制度 D.实行察举制 E.重视教育 3.汉初文教政策与秦朝截然不同,其特点为(CDE)。

A.独尊儒术B.广兴太学C.重视知识分子作用D.允许开办私学E.废除“挟书律”

4.董仲舒对汉武帝提出的重要建议,后来成为政府施行的三大文教政策,它们是(ABC)。 A.推明孔氏,抑黜百家B.兴太学以养士C.重视选举,任贤使能D.创建地方官学E.允许私学 5.太学的教学形式因不同时间、不同条件而有发展,主要有(ABCD)。 A.个别教学 B小组教学.C.都讲 D.次第相传 E.函授 6.汉代的学校类型主要有(ABCD)

A.太学 B.鸿都门学和 C.宫邸学 D.郡国学 E.四门学 7.汉朝私学按其程度可分为(CD)。

A.私塾 B.社学 C.书馆 D.经馆 E.义学 8.两汉私学兴盛的原因可以归结为(BCDE):

A.政府严厉督促办学B.汉初缺乏官学设置C.士人必读儒家经典,在政治上才有出路,D.有一批学术造诣很深者但仕途不得志E.古文经学者为了扩大学术影响,不得不到民间传授 9.两汉郡国学的办学目的主要有(ABC)。

A.培养本郡的属吏 B.向朝廷推荐地方学校中特别突出的优秀学 C.社会普遍推行道德教化 D.传播农业知识 E.维护地方治安 10.汉代章句之学表现了不同经师的学术风格,形成了所谓的(DE)。 A.教法 B.国法 C.军法 D.师法 E.家法

11.贾谊提出给胎儿提供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要求怀孕的妇女要做到(ABCDE)。 A.立而不跛 B.坐而不差 C.笑而不喧 D.独处不倨 E.虽怒不骂 12.贾谊在个体品德修养方法上强调以下几点(ABCD)。

A.明确“品善之体” B.积小成大, C.防微杜渐 D.重视环境的影响 E.立志 13.董仲舒提出的道德修养的原则方法是(ABCD)

A.确立重义轻利的人生理想 B.以仁安人,C.以义正我 D.必仁且智 E.持志养气 14.董仲舒在教学方法强调学习者应该(CDE)。

A.循序渐进 B.教学相长 C.强勉努力 D.专心致志 E.精思要 15.王充将当时的知识分子分成五个级别,他们分别是(ABCDE)。 A.文吏 B.儒生 C.通人 D.文人 E.鸿儒 (三)判断题

1.“书同文字”就是指秦在原各国强制推行统一简化的文字。是 否 2.“行同伦”是指秦政权为了匡正各地的异风异俗所采取的举措。是 否 3.秦统一天下之后,立即取缔私学,禁止对国家政策法令妄加议论。是 否 4.秦实行焚书措施,将所有的《诗》《书》及记载百家之言的书一律烧掉,只有医药、占卜、种植类的书例外。是 否

5.焚书后,有些儒生继续学习《诗》《书》,于是秦始皇将他们逮捕,活埋了460人。是 否 6.秦代禁私学后,允许学习的是法令,以执法的官吏为师。是 否

7.西汉初期,统治者奉行的是崇尚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儒学仍被禁止传播。是 否 8.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确立了儒学在此后2000多年中国封建社会中的思想统治地位。是 否

9.西汉时的“五经”,是指《诗》、《书》、《易》、《礼》、《乐》。是 否 10.公元前124年,朝廷为博士配备弟子,这是汉代太学建立的标志。是 否 11.独尊儒术后,选拔人才突出强调精通儒术和具有儒家伦理道德修养。是 否

12.独尊儒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并使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是 否 13.汉代太学教师称为教授,都是著名的儒家经师。是 否 14.汉代太学的学生多数是官僚贵戚的子弟。是 否

15.汉代太学的考试方法主要“射策”,类似今天的抽签考试。是 否 16.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是 否 17.西汉文翁在蜀郡成都立学,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地方学校。是 否 18.汉代的私学并不限于儒家经典的教学。是 否

19.汉代私学弟子许多只是挂名而已,并不亲身前来上学。是 否

20.“次相授受”就是教师按学生入学先后依次传授,先来的先教,后来的后教。是 否 21.汉代察举面向全体士人,包括出自私学或自学成材的。是 否 22.已经作了官的人也可以被察举。是 否

23.只要有才学,即使没有主管官员荐举,也可以自行报名以应察举。是 否

24.汉代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科目是孝廉,特科中最主要的科目是贤良方正。是 否 25.察举产生种种流弊的关键在于主管官员不能秉公办事。是 否

26.董仲舒提出的三大文教政策可简述为兴学校、重选士和独尊儒术。是 否 27.董仲舒强调的教化,是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从而使民众自觉遵守统治秩序。是 否 28.董仲舒提出“性三品”的观点,把下层社会的劳动人民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是 否 29.“三纲”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仁、义、礼、智、信”是 否

30.“正谊明道”就是重道义轻功利,它只是针对民众提出的。是 否 31.《论衡》的主题就是讲求真实客观,反对虚假浮夸。是 否

32.王充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博览古今、知识渊博的“通儒”。是 否 33.王充强调“知物由学”,彻底否定了“生而知之”的先验论。是 否

34.王充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耳闻目见去直接了解客观事物的过程。是 否 35.王充提倡“距师”,就是不能完全附和老师,要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是 否 36.汉代选拔人才实行的是科举制。是 否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时的选士制度是(A)。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考试制 2.中国封建社会第一部完整而系统地论述家庭教育的教科书是(A) A.《颜氏家训》 B.《师说》 C.《养性》 D.《傅子》

3.封建教育制度初步形成于(B)。 A.秦 B.汉 C.晋 D.南北朝 4.地方官学起于(A)。 A.汉 B.南北朝 C.隋 D.唐

5.(D)确立了完整的州郡学校教育制度。 A.曹魏 B.晋 C.南朝 D.北魏 6.魏晋南北朝时的私学发展的一个特点是(B)。

A.独尊儒术 B.多向发展 C.漫无目的 D.学风不正

7.推行九品中正制,有利于保证(B)的政治持权。A.平民 B.士族 C.小官员 D.国家 8.国子学创办于(C),它的创办是魏晋时期士族阶层政治、经济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 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9.我国历史上首先涉足教育经济学领域的是(C) A.董仲舒 B.王充 C.傅玄D.颜之推 10.太学实行五经课试法是在(B)。 A.汉 B.魏 C.晋 D南北朝 11.打破汉以来儒学为宗、标志我国专科教育开始的事件是(A)。 A.设立四馆 B.立国子学 C.设律学 D.设算学

12.总明观是藏书、研究、教学三位一体的机关,其设立是在(A)。 A.南宋 B.南齐 C.南梁 D.南陈 13.北齐在学制上的贡献是设置了(C)。A.集雅馆 B.士林馆 C.国子寺 D.皇宗学 14.颜之推的教育的目标在培养(D)A.文人B.艺术家C.军事家D.治国人才 15.颜之推主张的教育主要内容是(D)。A.文史 B.农业知识 C.经术 D.德与艺 (二)多项选择题

1.魏晋南北朝官学教育制度呈现的新变化有(ABCDE)。

A.于太学之外创设了国子学 B.南朝出现了学馆这种新型教育机构

C.出现一批专科教育的教育机构 D.北魏正式确立了地方官学制度 E.北齐创立国子寺 2.曹魏太学办理不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ABCD)。 A.学官逃选不精

B.生员择取不严 C.学官升迁及官员考选制度有弊 D.战争动乱 E.政府不重视 3.南朝宋文帝时开设的四馆是(ABCD)。

A.儒学馆B.玄学馆C.史学馆D.文学馆E.数学馆

4.南朝的梁武帝在学校建设方面很有建树,中央官学有以下几所(ABCDE)。 A.五馆B. 集雅馆C. 国子学D. 士林馆E. 律学

5.北魏的中央官学先后设置的主要有(ABCD)。A.国子学B.皇宗学C.太学D.四门学E.武学 6.北朝的中央官学中,与南朝一样设有专门学校,主要有(CDE)。 A.经学 B.武学 C.律学 D.书学 E.算学 7.北朝的地方官学远较南朝发达,主要表现在(BC)。

A.学校开课多B. 统治者对地方设学重视C.学制的完备D.学制长E.生源广 8.北魏的地方官学主要有(CD)。

A.县学B.社学C.州郡立学D.乡党之学E.义学 9.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家主要有(AD)。 A.傅玄B.王充C.贾谊D.颜之推E.王守仁

10.颜之推认为教育的目标在培养于国家有实际效用的各方面的统治人才,包括(ABCDE)。 A.朝廷之臣B.文史之臣C.军旅之臣D.蕃屏之臣E.使命之臣和兴造之臣 (三)判断题

1.西晋设立国子学,从此学校教育专门招收上层权贵子弟。是 否 2.古代郡国学校制度的正式建立是在北魏时期。是 否

3.南朝宋文帝设置的“四学”,是玄学、史学、文学、律学。是 否 4.察举属于荐举制度,而九品中正制不是。是 否

5.九品中正制按品级定官,从而确保了人才的合理使用。是 否 6.稽康提出“越名教任自然”,主张抛弃儒家经典的学习和道德说教,实施顺应自然和人的本性的教育。是 否

7.颜之推主张家庭教育要从婴儿刚一出生就开始。是 否

8.颜之推认为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是 否 9.颜之推并不反对父母对子女的爱,只是反对“无教而有爱”。是 否

1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事业的延续,主要是依靠私学,家学,而不是官学。是 否 11.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是律学的创办。是 否

12.魏、蜀、吴三国,采取发展教育事业的惜施,成就都很大。是 否 13.东晋统治者兴学是想通过学校来培育人才,并且用来粉饰太平。是 否 14.两晋地方学校的开办主要得力于某些热心的地方长官。是 否

15.十六国时期的学校教育事业在促进各民族的大融合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是 否

第六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单项选择题

1.唐代采取的文教政策是(A)。

A.重振儒术兼重佛、道。B.罢黜百家C.推崇黄老之术D.信奉法家

2.从学校入学资格看,唐代学校教育具有(B)A民主性B.严格等级性C.平民性D.官僚性 3.科举制产生于(A)。A.隋朝 B.唐朝C.五代十国D.宋朝

4.韩愈关于人性的看法是(A)。A“性三品” B “性本恶”C“性本善”D.“性伪” 5.韩愈的主要教育著作是(A)。A《师说》B《春秋繁露》C.《五经正义》D.《非国语》 6.唐代科举考试中,采用论文形式,要求运用经书对现实问题提出看法的考试方法叫(C)。 A.帖经 B.墨义 C.策问 D.诗赋

7.科举产生后,科举与(C)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封建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 A经济 B.官府 C.学校 D.政治

8.提出“三教虽异,善归一揆”的是(B)。A.唐玄宗B.唐高祖C.唐太宗D.唐中宗 9.改国子寺为国子监是在(B)时期。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高祖 D.唐太宗

10.唐代支持科举制,为考进士的人们创办了(A)。A.广文馆B.崇玄馆C.修文馆D.弘文馆 (二)多项选择题

1.唐朝中央官学主要有国子监领导下的(ABCDE)

A.国子学 B.太学 C.四门学 D.书学、算学和律学 E.广文馆 2.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是(ABC)

A.尊崇儒学 B.提倡佛教 C.重视道教 D.利用法学 E.兼顾墨教 3.科举制自产生后,经过唐代200多年的发展,形成的考试方法有(ABCDE) A.帖经 B.口试 C. 墨义 D.策问 E.诗赋

4.唐代国子监的“六学”是(ABCDE)A.国子学B.太学C.四门学D书学.E.算学和律学 5.唐朝中央官学有在中央各专职行政机构中附设的学校,其中药学类主要有(ABCDE)。 A.医学B.针科C.按摩D.咒禁E.药园

6.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主要有(ABCDEF)。

A.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 B.教育的等级性明显 C.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D.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E.重视医学教育 F.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7.就专科学校而言,唐朝开设的课程繁多,学习的内容也很丰富,主要有(ABCDE)。 A.书学B.算学C.律学D.医学E.崇玄学 8.唐代科举考试主要类型有(AB)。A.常科B.制科C.察举D.九品中正E.武举 9.唐代经常举行的科举考试科目是常科中的(ABCDEF) A.秀才B.明经C.进土D.明法E.明字F.明算

10.科举制在历史上存在1300多年,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主要是(ABC)。

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合 C.使选拔人才较为公正客观 D.受士人拥护 E.老百姓感觉公平 (三)判断题

1.明经科由于是选拔通晓儒经的人才,所以比考诗赋的进士科地位高。是 否

2.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就是使学校教育沦为科举的附庸。是 否 3.唐代官学吸引学生的主要动因,是只有官学学生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是 否 4.唐代国子学、太学的学生都是清一色的官员子弟。是 否 5.唐代的地方官学除儒学外,还普遍设有医学。是 否 6.“束修”历来就是学费的代称。是 否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am6.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