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更新时间:2024-05-01 00: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关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

【内容提要】: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当今全面实施新课程,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年代,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已引起教育界同仁的重视,但仍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探索、实践阶段。那么,当前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何在?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教育对策?带着这些问题,自2007年上学期开始我们对本校1136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情况和结果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现就今后如何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一些粗浅看法,旨在抛砖引玉。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学校校长、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要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此项工作。”由此可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然而,目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虽已引起教育界同仁的重视,但仍是学校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中学,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探索、实践阶段。那么,当前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何在?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教育对策???带着这些问题,自2007年上学期开始,我们对全校21个班级,1136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和心理测试,从中发现和总结出了一些问题症结,并结合我校的工作实践提出一些教育对策,与广大同仁们商榷,旨在抛砖引玉。

二、调查方法

我们采用SCL—90心理测试表和设计问卷进行调查,并在调查之后,召开了四次学生座谈会,两次为男生座谈会,两次为女生座谈会,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

2007年2月28日,对全校初一年级六个班、初二年级七个班、初三年级八个班进行了问卷调查。下发1136份心理测试表和调查问卷,除去12份未上交,6份未填完整,实际收回有效心理测试表和调查问卷1118份。其中初三年级448份,初二年级362份,初一年级308份。6月7日、8日和11月17日、18日分别召开了不同年级的男生和女生座谈会。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心理问题最严重的是初三学生。

由于SCL—90心理测试表涉及心理的各种症种表现,我们重点统计了中学生中常见的十种症状,见表一。

表一:各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表

症 状 情 绪 不稳定 心 理 压 力 人际关系紧张程 度 自 卑 百分比 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初一 初二 初三 初一 初二 初三 初一 初二 初三 心 理 不平衡 初一 初二 初三 初一 焦 虑 初二 初三 初一 抑 郁 对异性产生好感 强 迫 初二 初三 初一 初二 初三 初一 初二 初三 初一 逆 反 初二 初三 程 度 没有 35.2 44.1 29.6 47.6 42.9 47.9 42.8 42.2 42.3 35.4 32.8 46.8 58.4 48.6 58 57.2 56.9 50.2 43.4 34.2 38.8 44.6 39.8 31.8 48.4 44.9 51.1 54.8 48.1 57.4 很轻 27.2 26.2 28.1 23.8 30.4 23.2 32.4 31.2 25.6 26.8 34.6 25 23.2 27.9 18.6 23.8 20.2 23.2 30 31.5 25.5 30.6 29.8 26.9 27 30 22.8 26 28.4 21.4 中等 24.2 14.6 27.1 21 17.7 18.7 18.6 17.6 22.1 24.6 19.2 17.8 11 13 16 11 13.9 12 18.4 19.3 19.3 17.2 18.6 20.2 17.4 17.9 18.4 14.8 17.1 11.6 偏重 9 9.7 10.6 4.8 6 6.7 4 5.8 8 9.6 8 6.4 5.6 6.4 4 5.6 5.2 8.4 5.4 9.5 9.4 6.1 7.2 8.3 4.8 4.9 4.2 2.4 3.2 8.8 严重 4.2 5.4 4.6 2.8 3 3.5 2.2 3.2 2 3.6 5.4 4 1.8 4.1 3.4 2.4 3.8 6.2 2.8 5.5 7 3.6 4.2 8.2 2.4 2.3 3.5 2 3.2 0.8 偏重加严重 13.2 15.1 15.2 7.6 9 11.2 6.2 9 10 13.8 13.4 10.4 10.5 8.2 7.4 8 9 14.6 8.2 15 16.4 9.7 11.4 16.5 7.2 7.2 7.7 4.4 6.4 9.6 在表一中,如果把“偏重”和“严重”两项指标相加并称之为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话,那么我们可以看出,初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最好,初二年级学生次之,初三年级学生最差。只有“自卑”和“心理不平衡”两项症状例外。

分析原因是: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未成年人的发展期,从小对父母

或长辈的依赖感较强,到了中学脱离父母过独立生活后,有些学生一时很难适应中学的学习和生活,故心理不够稳定,心理问题也较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和社会阅历的丰富,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和自我调适能力的增强,心理问题会逐渐减少。特别是进入初二年级后,随着各学科知识的深化,学生的学习成绩开始分化,许多同学特别是女同学出现偏科现象,即文科知识(语文、英语、社会、思品)较好,理科(数学、科学、地理)较差,许多男生数学、英语成绩很差,部分同学开始产生厌学现象。到了初三年级,经过近三年的学习,学生对自己能否升入高中开始明朗化,相当一部分学生估计自己无望升入高中开始放弃对学习的努力,故自卑程度最严重,心理也最不平衡。

2、情绪不稳定最突出。

如果将三个年级的每种心理症状的程度加以平均,则得到表二。 表二:学生各种心理症状的程度表

百分比 症状 程 度 没有 36.3 46.1 42.5 38.4 55 54.8 28.8 40.2 48.2 53.2 45.35 很轻 27.2 25.8 29.7 28.8 23.3 22.4 29 28.4 26.6 25.3 26.65 中等 22 19.2 19.4 20.5 13.3 12.3 19 18.6 17.9 14.5 17.67 偏重 9.8 5.8 5.9 8 5.3 6.4 8.1 7.7 4.6 4.8 6.64 严重 4.7 3.1 2.5 4.3 3.1 4.1 5.1 5.1 2.7 2 3.67 偏重加严重 情 绪 不稳定 心理压力 人际关系紧张程度 自 卑 心 理 不平衡 焦 虑 抑 郁 对异性产生好感 强 迫 逆 反 平 均 14.5 8.9 8.4 12.5 8.7 10.5 13.2 12.8 7.3 6.8 10.36 如果再把表二中“偏重”和“严重”两项指标相加,则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情绪不稳定最突出,其它从重到轻依次是抑郁、对异性产生好感、自卑、焦虑、心理压力、人际关系紧张与心理不平衡、强迫、逆反。

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情绪不稳定和心理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学习成绩差异悬殊,并由此受到任课老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器重程度不同而引起的。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存有嫉妒心理,并因此而引起心理不平衡和

情绪不稳定、抑郁、自卑、逆反、人际关系紧张等不良症状。

3、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症状和程度不同而已。

从表二可以看出,如果把“很轻”程度和“中等”程度称为有心理问题,“偏重”程度叫心理障碍,“严重”程度叫心理疾病,那么没有心理问题学生平均占45.35%,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平均占44.32%,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平均占6.64%,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平均占3.67%,有个别学生心理问题非常严重,到了逃学、出走的地步,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事实上,从收回的1118份有效测试表中,可查出没有一位学生有90个选择题中都是选“没有”选项的。由此可见,具体到每一个学生多多少少都有心理问题,只是心理症状和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确不容乐观,需要引起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领导、教师、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足够重视。

4、年级不同,主要心理压力也不同。

为了弄清不同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压力,我们在补充问卷中设计了如下选题:当前对你压力最大的事情是A、怕学习成绩不如他人 B、怕老师太偏心 C、怕作业或考试太多 D、怕得不到老师或同学的好感 E、怕受到家长的咒骂 F、怕今后不能再就读升学。统计结果如下:

表三:学生主要心理压力来源表

百分比 年级 A 54.3 35.9 17.6 B 10.4 17.3 12.1 C 2.4 5.6 5 D 8 10.4 13.1 E 16.8 10 10.6 F 44.8 20.8 4.9 初三 初二 初一 从表三可以看出,对初二、初三学生来说,最大的压力来自学习。并随着年级的升高,来自学习的压力日益加重。学生对来自老师和同学的评价变得不太在乎,而对未来能否再升学却越来越关注。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广大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学习越来越关心,望子成龙、盼女成凤之心切,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都希望子女初三毕业能考入高中,甚至是考入重点高中,将来能考上重点名牌大学,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另一方面,有些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扩大社会影响,仍在搞加班加点,延长学生学习的时间,增加作业总量和考试摸底次数,大搞“题海战术”。

5、有烦恼找朋友,不找老师。

为了搞清楚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的主要途径,在补充问卷中我们设计了如下选题:

有烦恼你先找谁?A、同性同学 B、异性同学 C、长辈 D、家长 E、老

师 F、其他朋友 G、写日记 H、上网聊天。学生对该题的回答统计如下(表四):

百分比 年级 A 47.2 57.1 50.3 B 16.8 16.4 9.1 C 5.6 12.6 14.1 D 14.4 6.9 9 E 0 3 4.5 F 5.6 0.4 5 G 4 1.3 1 H 6.4 2.5 7 初三 初二 初一 从表四可以看出,学生有烦恼不是找老师,而是找朋友。初一、初二年级尚有一部分学生因烦恼而向老师求助,而到初三年级就没有了。学生心理有问题,首先是找同学特别是同性同学居多。通过学生座谈会作进一步调查发现,学生不愿同老师交流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不敢向老师说。怕老师知道会告诉家长而使自己难堪或者担心老师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印象。二是难以启齿。不少学生认为把心理秘密向老师说出会感到难为情,而且也不知道如何说。三是课余师生相处的时间少,想说也没时间说。所以找朋友闲谈或上网闲聊自然就成了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的主要途径。

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对策

我们认为要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实行综合治理。

(一)学校教育是根本

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真正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地位。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和教育体系,坚持学生自我调适为主,教师辅导为辅,重点医治的方针,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1、要建立一支以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为骨干,由全体教师参加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队伍建设是关键,没有一支素质优良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要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不可能的。为此,学校可以通过邀请有关心理教育专家来校作专题报告、督促教师参加自学考试、分期培训等多种渠道,着手从观念、知识、能力和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等方面进行培养、壮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使全体教师明确人人都是心理辅导教师,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教育能力,以满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会表现出自己在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人际关系、情绪状态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课堂上注意力不能集中、作业经常出错、成绩

大幅度下滑,或者经常迟到、旷课、破坏课堂纪律、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经常上网聊天、厌学、逃学、对异性产生好感等现象。对这些问题,教师不应仅根据表面现象就作出简单的判断,或就事论事地做出处理。此时,需要教师能够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要善于从学生表面的行为问题捕捉和发现学生在行为背后的心理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地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帮助学生从根本上解决自己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

3、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教学心理卫生的基本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以生为本的理念,要面向全体学生贯彻教学心理卫生的基本原则。比如,积极情绪、合理负担和平等勾通等原则,都应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加以贯彻落实。又如,通过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行鼓励性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防止产生厌学情绪;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等等。通过贯彻上述原则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表现和锻炼,使他们的求知欲、自尊心、自信心等合理需要在学习活动中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形成对学习活动和学校生活的积极态度。这是使大多数学生能够保持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

4、广泛开展心理教育活动。要让学生懂得什么叫心理不健康,彻底摆脱那种认为有心理问题可耻的观念,并学会一些自我调适心理的方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很多,学校可聘请一些心理教育专家来校作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可利用黑板报、宣传窗、校园广播和校报校刊介绍一些心理调适的方法。开展各种心理问题讨论,根据不同年龄档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心理训练活动。

5、积极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最多,也最了解学生,因此,班主任队伍自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班主任要注意观察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问题,要主动适时给予心理辅导,把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其他任课教师要密切配合,一旦发现学生有明显的心理不健康现象,也要主动地帮助学生做好自我调适工作。学校可定期或不定期地邀请心理专家来校开设心理门诊。有条件的学校可设立心理咨询信箱和心理咨询室,由心理医生或心理辅导员进行心理咨询。例如,我校开设了“校长信箱”和“知心朋友”信箱。

6、增加学生课外交往的时间。通过开展各种集体活动为每个集体成员提供丰富多彩的锻炼机会。统计材料显示,学生化解心理矛盾,主要是通过找朋友诉说,让朋友来分担烦恼及互相安慰的方式来实现的。在座谈会上学生普遍抱怨在学校可自由交谈的时间太少,有苦恼没有足够的时间诉说。可见增加学生的课外交往时间是多么的重要!然而20世纪末喊得震天响的素质教育的呼声,现在已经渐渐低落和远去。许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仍在加班加点,学生整天忙于学习,缺少时间交往的现象仍很普遍。因此,我们呼吁学校要多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由地交谈和倾诉烦恼,多开展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以转移学生的注

意力,让快乐的活动和时间来冲淡学生心中的烦恼。在活动中发现学生心理行为上的一些问题,抓住时机,开展辅导,促进他们良好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其效果是其他途径无法替代的。例如各种主题鲜明、生动活泼的班、团、队活动,与学科教学配合,帮助学生开阔眼界的外出参观、旅游、调查、采访、社会实践等活动,还有义务劳动、志愿者行动、体育比赛、文娱汇演、演讲比赛、书画比赛、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评比等综合实践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渠道、全方位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家庭教育是合力

表四统计数字表明,向家人诉说是学生化解心理矛盾的第二大途径。因此,家长能否及时有效地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显得非常重要。那么家长应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呢?

1、首先家长应该多与学校联系,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思想、学习、生活及心理健康等状况,尽最大可能缩小“代沟”与“科沟”。

孩子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每个孩子总想将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新知识向家长炫耀向亲友诉说,但由于当今社会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家长工作的繁忙和工作压力的增加,使家长与孩子进行交流、勾通的时间减少,质量下降,孩子只好通过其他途径和方法与他人进行交流或是花大量时间与电视、电脑等进行单向交流,即使有疑问或是想表白也只能“望而止语”,如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与家长之间的距离亦不断加大,形成了所谓的“代沟”。

学校和社会发展几乎与科技发展同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而大多数家长的知识水平仍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孩子在学校接触到的许多新的科学知识家长都无法接触,在这方面家长总无法采取好的方法、形式和措施与孩子进行勾通和交流,这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另一个距离——我们给它取名为“科沟”。

“代沟”和“科沟”使得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一旦形成“双沟”,就很难通过孩子和家长本身予以消除,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因此,家长也要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参加家长学校的各种培训,多学一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有关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知识水平。

2、家长要注意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家长应根据孩子生理、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要爱之有度,要热情耐心,要鼓励帮助,要严格要求。切忌用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口气来教训孩子。应放下家长的架子,尊重和理解孩子,多与孩子进行一些平等的心灵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当孩子向你倾诉他(她)的内心感受时,应耐心倾听,并给予劝慰和鼓励,尽力帮助孩子化解心理矛盾。

3、树立正确地培养观,对孩子的期望值要符合实际。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每个家长必须正确对待的问题,现在孩子独生子女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切,对孩子的学业要求往往较高。孩子精神压力大,一旦考试受挫,

容易出现较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每一位家长都应像鲁迅先生那样,树立正确的培养人才观,正确估量自己的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和爱好,为他(她)的发展和成长确立一个科学的可行的目标,切不可给孩子提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目标过高,脱离实际,孩子无法实现,会加重孩子的精神负担,并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酿成悲剧。2000年金华四中学生徐力杀母事件便是明证。

4、家长自己也要成为子女的楷模。孩子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家长,家长的道德品质、行为准则、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这就要求家长时时、事事、处处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为孩子做出表率,以自己高雅的情操和文明的的言行熏陶孩子,用榜样和人格的力量教育孩子,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三)社会教育是保障

这里说的社会教育是指导学校和家庭以外的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之外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途径也很多,但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1、可多开设网上心理咨询。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日益加快,而现在网上心理咨询很少,学生知道的也不多,又缺少上网时间和条件。故网上心理咨询尚未被学生广泛利用。但是网上心理咨询具有隐秘的优点,学生容易敞开心扉,咨询效果也更佳。如果学校和家长能对学生上网进行正确引导,社会各界能加强对网吧的综合管理,课外多给学生提供上网时间和条件,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进行网上心理咨询活动,及时消除各种心理问题。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可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一些适合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的通俗读本,供学生阅读,让学生多掌握一些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

3、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大众传媒可多开设有关学生心理辅导栏目(节目),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4、各级各类医院均能配备专业的心理医生对患有各种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得以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消除心理疾病。

总之,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的新理念,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健康的心理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个性发展、智力发展、潜力发展等均有重要影响。社会、家庭和学校要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为解决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多种有利的条件和途径。中学生自己也要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注意自我调适,保持良好的心态,锻炼和培养自己各种意志、品质、能力,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的需要。

【参考资料】:

1、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 2005年第10期,2006年第17期,2007年第8期; 3、杭州市教科所编《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读本》,杭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版; 4、《家庭教育新趋势和对策》,山东教育出版社,主编:汪伯英等,2007年7月第2版;

5、《新编十万个为什么》教育卷(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主编:程功,2006年3月第1版;

6、《人民教育》2006年第16期、第23期;2007年第8期、第12期。

二00八年四月十八日

《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归因及其矫正》

研究方案

点击数:

65 【字体:小 大】 【收藏】 【打印文章】 【查看评论】

如皋市搬经中学 一、课题的提出

(一)本课题研究的社会与教育背景

1.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明确提出,人的健康不仅指身体方面而且包括心理方面。要获得身、心全面发展,必须了解教育对象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研究。

2.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日趋完善的学校心理教育体制,制度化的辅导计划,有序而有力的组织保证,一定数量的专业师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显示出的巨大作用,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心理健康教育乃是现代学校的标志之一。

3.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几乎要紧随其后,各省市开展了心理咨询师培训认证工作,农村各完中均被要求派员培训。目前,一批结业学员早已在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岗位上工作若干年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研究奠定了基础。

4.相对于国外,国内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但基本局限于医学科学和心理学领域。近年来,不少中等学校,像金陵中学、北京五中等,已经注意并开始了基于教育学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他们的研究基本上是重德育研究,研究对象是城市中学生,而对农村中学生的特点需进一步探索。 (二)目前农村中学生的生活环境与心理状况

今天的农村经济不再像二十多年前一样,与城镇存在较大差距。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许多家庭已经完全有能力满足子女的各种物质要求,无节制的满足自然容易产生

一系列的心理、道德问题。不少家长花钱作为弥补情感亏空的手段,危害不浅。

与此同时不少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仍然不太理想,为摆脱困境,同时也为孩子未来学校教育准备资金,不少农村青壮年妇夫双双外出务工,出现“空巢”现象,许多家庭“4-2-1”模式链中的第二环常常空缺的,传统的隔代溺爱过多集中到孩子身上,这与要求他们承担的未来责任形成巨大反差,留守子女问题凸显出来。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把升学率作为考核关键性指标甚至唯一指标,片面抓教育,忽视学生心理、生理健康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压力大,这种压力会自然地传递到学生身上。

当今媒体高度发达,学生获取信息(包括各种不良信息)的渠道非常丰富,不少内容明显会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

新时期社会群体价值观出现多元化取向,这让学生无所适从,社会优势群体的冷漠与弱势群体的恶劣生存处境形成强烈反差,对不少学生刺激很大。学生容易产生不切实地奢望,或难以言说的忧虑,心理失衡。 另外,学生如何度过中学阶段这一“危险年龄”段也需要我们从心理健康的角度作出思考和研究。

近年来,本校开展了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我们发现,目前学生中存在着焦虑、失眠、逆反、恶作剧、妄想等多种不健康心理状况。他们有的觉得学习压力太大,为自己的学业困难而焦虑不安,甚至发展到长期失眠,精神萎靡;有的同学觉得自己学业平平,又貌不出众,长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处于一种被冷落的境地,需要干点什么引起别人的注意,于是行为出格,打扮异类,而这些又常常令周围师生反感,他们感到非常苦恼;更有少数同学平时接触探险类作品较多,产生了模仿冲动,希望能通过自己的探险活动一举成名,因而无心于学业,最后不得不休学调整。

凡此种种,都让我们觉得有必要就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系统研究,以其觅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经,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

总之,新的社会形势下,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而这方面的研究显然存在一定的空白。留守问题、网络问题,社会群体价值观的转变等问题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少农村中学生出现任性自负、眼高手低、消极自卑、焦虑强迫乃至抑郁轻生等畸形心理,亟待矫正。 二、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本研究是基于学校教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其研究过程及成果必将产生重要的社会效益。

1.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本课题研究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学习过程,教师通过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更好地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形成更强的职业能力。

2.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本课题的研究将针对农村中学生的心理障碍,科学分析其成因,从而提出合理的指导意见。这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必将产生重要的意义,将使学生终生受益。

3.有益于学校的发展。本课题研究将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使学校的教育教

学及管理更为科学有效,为农村中学教育的二次腾飞(第一次为精英教育,第二次为健康的人的教育,也是素质教育)装上有力的翅膀。

4.对现在、未来家庭教育产生积极影响,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学生的成长环境。

5.有助于农村中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本课题将对农村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作出较为科学的归因分类,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为同类学校针对学生心理障碍的教育提供一个范式。

6.在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清除(或缓解)方面作出经验总结,尽可能将这方面的一些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理论。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心理障碍 就是指一种心理不健康状态。长期处在困惑、内心冲突之中,或者遭到严重的心理创伤而失去心理平衡,心理健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尽管他们的精神仍然是正常的,但心理健康水平却下降许多,出现了严重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的状态。属于心理活动中暂时性的局部异常状态。障碍程度可从一个人的心理或行为偏离社会规范程度来判断。

中学生心理障碍 是指中学生由一些不良刺激、不良习惯而形成的。具体表现为自我评价偏低、主观目标不切实际,消极自卑、任性自负、眼高手低、焦虑抑郁等心理特征。 四、相关理论支撑

1.社会适应 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早在公元前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是比人低级,要么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在社会中生活的个体,或者因为自我满足而无需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天神。”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同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社会化涉及社会及个体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看,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社会化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沙利文认为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格就是那些经常发生于人与人关系中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型。个体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个个结点。人际关系会给个体带来焦虑或者安全的心理反应,这会极大的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社会不安全感引起的焦虑就其本质来讲源于人际关系,它往往不利于人的自尊的形成。与焦虑相反,安全是一种自信、乐观的情绪状态,它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建立。

2.行为疗法 斯金纳认为,人的现行行为,大部分都是先前行为的后果,而这种后果对先前行为来说,恰恰起到激励作用,这就是强化的作用。后果不同,强化的性质也不同。行为治疗,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精心分析、评估的对象不是行为背后的东西,而是可观察、可量化的“关键行为”,又叫作“靶行为”。在治疗前,先要对“把行为”进行具体描述,然后,定出详细的治疗方案。行为治疗的主要方法有系统脱敏

法、模仿学习、自我管理技术、角色扮演、自信心训练、厌恶疗法、强化法、认知-行为疗法等等。 3.认知疗法 所谓“认知”,用日常语言来说,是指一个人对某一事件的认识和看法,包括对过去事件的评价,对当前事件的解释,以及对未来发生事件的预期。

按照认知理论模型,认知活动的整个流程,是由紧密衔接的若干阶段组成的,首先是刺激物经感受器官成为感觉材料,再经过以往经验和人格结构的折射,赋予感觉材料具体意义,至此,构成一个知觉过程。通过这一知觉过程,个体可以对过去事件做出评价,对当前事件加以解释,或对未来事件做出预期;这些评价、解释和预期进一步激活了情绪系统和运动系统,产生各种情绪和行为动机。按照认知心理学理论,这种被激活的情绪-行为系统,不是纯粹的孤立的情绪与行为,而是由认知因素决定的一种特定的情绪,如喜、怒、哀、乐等;至于目的、动机和行为,也是由认知过程来把握的、特定的目的、动机和行为。从理论上说,如果改善认知因素的结构、调整认知的逻辑、理顺各认知阶段的联系,就有可能矫正心理问题,从而达到心理咨询和矫治的目的。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现代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应把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优质服务当成教育的努力目标,加强对学生的心理障碍的疏导与矫治应当成为学校教育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题的研究将对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作出较为科学的归因分析,改变过去教育过程中重教而不重疏导的现实,坚持全面的育人观,形成科学的育人机制,为培养健全合格的未来社会发展必需的人才作出努力,为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疏导提供较为系统全面的策略指导。 六、研究目标

对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作出科学的归因分析,从而提出有效的心理指导策略与方法。 七、研究内容

1.对目前农村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2.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归因分析。

3.提出有效的缓解或消除心理障碍的方法或策略并作验证性实践研究 八、研究重点

1.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归因分析

2.消除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方法的实验与探索,并形成策略建议 九、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1.研究思路

(1)课题组成员培训,学习相关的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理论。如德国哲学家斯普朗格“人的类型”六分理论,德国心理学家库尔特?勒温《社会科学中的场论》、《人格动力理论》,陈萍、迟立忠的《发展心理学》,

麦新懋的“认知行为矫正法”以及“自我教育、治疗与压力免疫训练理论”等。

(2)利用问卷测试,师生座谈等形式在全校范围内组织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作分类研究。

(3)组织专题研究沙龙,针对不同的障碍类型作归因分析。

(4)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不同的障碍类型提出分类指导的方法并进行实践,形成矫治个案。经验总结,提出消除(或缓解)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较为系统的策略。完成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课题研究资料,结题。 2.研究过程

(1)起始阶段(2007.11—2008.10)

搜集文献资料,组织教师培训;制定研究方案;继续开展基础性调查研究;邀请专家指导;组织开题论证;撰写开题报告。

(2)运行阶段(2008.10—2009.10)

⑴开展调查研究;⑵搜集个案;⑶组织专题研讨活动;⑷组织课堂教学展示活动;⑸继续开展个例咨询;⑹邀请心理和教育专家作讲座;⑺开展子课题研究;⑻组织专题沙龙活动;⑼个案整理筛选及分析;⑽组织课题组阶段性成果的评比;⑾推荐论文发表 (3)总结阶段(2009.11—2010.3)

继续分析整理个案并形成个案集;归因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修改课题组成员论文并形成论文集;撰写研究报告;组织结题鉴定活动。 3.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

调查法:了解和掌握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心理障碍个例并归类分析。 行动研究法:针对学生个体找出心理矫治方案并付诸实践。

个案研究法:形成心理疏导与矫治的个案集,为系统分析并形成对策提供基础。 十、课题组人员分工:

姓 名 单 位 职 称 专 业 在本课题中的任务

缪建明 如皋市搬经中学 中高 化学教学研究 研究方案设计与研究方法的指导 卢海兵 如皋市搬经中学 中高 物理教学研究 组织教学展示活动 曹树泉 如皋市搬经中学 中高 历史教学研究 开展调查研究,搜集个案 陈 泳 如皋市搬经中学 中高 英语教学研究 开展调查研究,搜集个案

周爱国 如皋市搬经中学 中高 语文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总体设计,课题申报,开题,过程指导,结题。 繆德军 如皋市搬经中学 中一 数学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展示活动

王全胜 如皋市搬经中学 中一 语文教学研究 与课题相关的理论分析与策略探究

李华林 如皋市搬经中学 中一 历史教学研究 过程管理,专题沙龙活动的组织,个案分析,结题报告 郝 军 如皋市搬经中学 中高 体育教学研究 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策略探究,研究方法指导 顾 勇 如皋市搬经中学 中一 化学教学研究 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策略探究 李琳玲 如皋市搬经中学 中一 物理教学研究 撰写个案、论文 蔡显祥 如皋市搬经中学 中一 体育教学研究 撰写个案、论文 马 华 如皋市搬经中学 中一 物理教学研究 撰写个案、论文 章小建 如皋市搬经中学 中一 语文教学研究 撰写个案、论文 谢宏平 如皋市搬经中学 中一 英语教学研究 撰写个案、论文 十一、预期成果

成果类别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调查及分析 调查报告 2008.8 农村中学生心理障碍疏导、矫正个案 个案分析 2008.11 农村在中学生心理障碍矫治论文若干篇 论文 最终成果(限3项) 个案集 2009.8 论文集 2009.12 研究报告 2010.2

十二、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本课题十位主要成员均已具有十多年的教育研究经历,是高级教师或一级教师。其中大多数成员有课题研究的经历,几位同志曾先后主持过省市级课题的研究,部分研究成果获市级科研成果奖。

本校系本省较早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中等学校之一,有专职的心理老师,一位获二级心理咨询师任职资格证书,一位接受过心理辅导研究生课程培训并已结业,数年的心理辅导工作,积累了不少一手研究资料(包括文献资料,调研材料),形成了一些工作经验。

本校有健全的校园网,研究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及学校数百种报纸杂志、图书馆数十万册藏书获取本课题研究所需的资料。还可以得到教科研主管部门的支持。

本校系三星级高中,课题研究所必须的人力、物力以及研究时间有可靠的保障,研究经费没有问题。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研究报告

注册|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吧内搜

1楼

一、人格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人格研究的理论 1.对人格的限定

在研究心理学多种人格定义和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在本研究中,人格指与社会性联系最为密切的心理特质的总和。具体说,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表现在他们的个人偏好、自我接纳程度以及学习需要等三方面。 2.关于人格的形成

多数人格理论指出:人格的形成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教育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先天的遗传因素(或人格的自然基础)是婴儿初生时所具有的解剖的和生理的特性,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的特性,人格是在此自然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但主要是由个体的生活史决定的,并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人格很重要的方面是自我与现实之间的和谐,以及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之间的和谐。在本研究中,我们重点考察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因素的影响。 3.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在外界经验或个体的生活史中,家庭、学校教育和同龄群体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人格测量与量表制作 1.人格测量的方法

心理学人格测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行为观察、自陈量表和投射技术。

对本研究来说,最适合的测量方法是自陈量表,因为:第一,它适合于有组织地描述被试的人格特征,行为观察和投射技术都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第二,它适合于团体施测,而行为观察和透射技术都比较适合少量样本或个体研究。心理学测量人格的量表多达几十种,量表尽管很多,但是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多为集中测量某种特质,不能涉及多种特质;第二,多数量表适合14~16岁以上的青年人和成人。不太适合儿童;第三,因为是专业性测量,其量表变量繁多。鉴于以上原因,本研究在原有人格量表的基础上,经过修改和重新组织,形成了新的人格测量量表。 2.人格量表的制作与评估

如上所述,人格在本研究中被分为个人偏好、自我接纳程度和学习需要。

个人偏好量表。我们选择了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来测量独生子女的人格需要。因为:第一,爱德华个人偏好量表测试内容与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大致相符;第二,这个量表在我国被心理学研究者应用及修订过,尤其是在初中试测过;第三,量表采用强迫配对选择,有效地防止了被试作弊。我们对量表进行修改,认定其中的六种为中小学生较成熟的、可辨认的人格特征,即成就需要、亲和需要、扶助需要、谦卑需要、持久需要和攻击需要。

自我接纳量表。量表由12个题目组成,自我接纳得高分说明被试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有能力,有吸引力,充满自信。得低分者则对自己持怀疑态度,在事情不顺利时,自我谴责,总认为别人比自己强。本研究认为自我接纳程度高为积极的人格特征,相反,为消极的人格特征。自我接纳量表也经过两轮团体试测,证明效度、信度较好。 学习需要量表。由于儿童的主要活动为学习活动,我们设计了由20个项目组成的学习需要量表。量表根据一项学习需要的研究成果①设计而成,分为认知需要、发展需要、报答(父母与社会)需要和个人表现需要。认知需要和发展需要被视为积极的人格特征。对报答需要则有争议,一方面,出于对父母、社会感恩而努力学习,对儿童和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因此可将报答需要视为积极的人格特征;但另一方面,一些父母以此作为控制孩子的手段,使儿童不能感到学习的乐趣,反而充满了无法满足父母高期望的焦虑,这时,报答需要就被视为消极的人格特征。个人表现需要指儿童以表现自己、超越他人为学习根本目的,为

消极的人格特征。

2010-2-19 11:10 回复

泰山安然 5位粉丝 2楼

3.影响因素量表的制作与评估

本研究将人格发展的影响因素分为三大类,每一类设计了相应的量表或题目,其中,两个重要的量表是:

家庭教养方式量表。在家庭因素中,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个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有研究指出,家庭教养方式为干涉型,则子女个性多为神经质,并具有被动和幼稚的特征;家庭教养方式为专制型,则子女个性多具反抗性或服从性;或者,家庭教养方式为不关心型,则子女个性多具攻击性等等。②根据以往同类研究③,我们设计了32个题目,希望通过因子分析划分出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 学习压力量表。在本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假设为学习压力对儿童人格发展有不良影响。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抽样调查方法。调查对象首先被确定为独生子女;其次,调查对象被确定为城市,因为城市独生子女占中国独生子女的绝大多数;再次,考虑儿童人格发展的稳定程度、儿童对自己人格的辨认程度以及对测量题目的理解程度,拟定在10—15岁儿童中进行测量,即小学五年级、六年级和初中生中进行测量。

抽样步骤:1.按照不等概率抽样原则,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北和西南六大区,管辖四个或四个以下省、市、自治区的大区随机抽取一个城市,管辖五个省、市、自治区的大区抽取两个城市,管辖六个或六个以上省、市、自治区的大区抽取三个城市,结果选中12个城市。2.由于各省、市、自治区学生总数差异较大,因此,按照不等概率原则抽样,规定每个年级最少人数为30,按省、市、自治区比例和中小学生比例抽取各省学生数。3.在选中的12个城市内,随机抽取五个城区(不包括近郊区和郊区),每个城区随机抽取一个学校,共五所学校,其中,三所中学,两所小学。每所学校测试一个年级。4.在选中的年级里,按调查所需要的数目随机抽取学生。

调查实施。1996年9月至10月中旬每周的星期二至星期五,调查同时在12个城市实施。共发放独生子女问卷3349份,获得有效问卷3284份,回收率为98%。家长发放3349份,获得有效问卷3224份,回收率为96%。独生子女和家长有效问卷为3173份,回收率为94.7%。

二、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描述

(一)独生子女的个人偏好(人格需要)

关于独生子女的个人偏好(人格需要)的调查结果如表1。 表1 独生子女个人偏好(人格需要)N=3173 人格需要低分组中等分组高分组平均值标准差加权分 亲和需要8.7%60.4%29.9%7.331 2.037 219.2 持久需要12.8%61.2%26.0%7.020 2.091 213.2 攻击性需要11.6%74.3%14.1%6.499 1.774 202.5 扶助需要 15.9%72.7%11.4%6.223 1.820 195.5

成就需要32.5% 54.7%12.8%5.853 2.311 180.3 谦卑需要77.8%21.3%0.9%3.021 2.056 123.1

对表1所显示的数据,我们做了两种处理,一种是根据儿童得分分组。每项人格需要满分为12分,得O~4分为低分组,5~8分为中等分组,9~12分为高分组;另一种处理是计算加权分,高分组权数为3,中等分组为2,低分组为1,计算总分以进行比较。

我们看到,将近30%的独生子女在亲和需要的高分组里,低分组里只有8.7%,说明城市独生子女需要朋友,愿意与朋友保持密切关系。

2010-2-19 11:10 回复

泰山安然 5位粉丝 3楼

本研究发现:大多数独生子女的攻击性需要比较强烈。低分组百分比只有11.6%,其余均有一定程度的攻击性倾向,主要表现在好主动出击、喜欢公开批评他人、好开别人的玩笑、拒绝与自己不和的人交往、喜欢报复、易为小事发怒等。攻击性需要由许多方面组成,大部分方面具有消极性。因此,我们认为,这是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为进一步确认这个问题,我们做了相关分析,结果说明,独生子女“喜次竞争”的优点与其消极人格特征“攻击性”没有显著相关,说明具有攻击性的独生子女并不具有喜欢竞争的优点,或者相反,即喜欢竞争的独生子女较少有攻击性。

扶助需要有时也称为慈善需要。我们看到,富有同情心和较富有同情心的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84%)。

众所周知,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期望值较高,那么,孩子的成就需要也应该相应较高。然而,本项研究却发现,成就需要较强的孩子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少得多。32.5%的孩子在低分组,高分组只有12.8%。成就需要在现代社会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但是,多数独生子女的成就需要不很强烈,这也是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中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

多数孩子(77.8%)几乎没有谦卑需要,但也有少部分孩子(22.2%)或多或少存在着谦卑需要。谦卑需要即经常表现为屈从、内疚、沮丧和胆怯,被视为一种消极的人格特征。 (二)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程度

自我接纳量表共有12首题目,其统计结果如表2。 表2 儿童自我接纳程度 题目 不是 有时是 是 平均值

我很满意我的相貌、体型 15.3% 42.3% 42.4% 2.27

我很满意我的学习状况

38.7% 45.7% 15.6% 1.77

我很满意我的健康 15.9% 27.2% 56.9% 2.41

我很满意我的性格 15.8% 34.2% 50.0% 2.34

我一听熟悉的人获得成功,就象自己失败了一样(反题) 56.2% 32.2% 11.5% 1.55

我经常感到别人对我毫不重视(反题) 48.5% 42.3% 9.2% l.61

当我取得好成绩时,我愿意让别人知道 21.1% 41.0% 37.9% 2.17

我经常感到泄气(反题) 56.8% 36.1% 7.l% 1.50

2010-2-19 11:10 回复

泰山安然 5位粉丝 4楼

碰到一位陌生人,我常常感到他比我强(反题) 63.0%

26.0% 11.1% 1.48

我对今后充满了希望 7.O% 24.6% 68.4% 2.61

我觉得自己是别人的负担(反题) 75.6% 19.6% 4.8% 1.29

我好象在各处都不能起作用(反题) 66.8% 28.4% 4.8% 1.38

我们看到,除“我很满意我的学习状况”一项,凡正题肯定自己的百分比多于否定自己的百分比,对反题,则否定百分比大大多于肯定百分比,因此,可以肯定,多数独生子女自我接纳程度较高。但是,由于过重的学习压力,在“满意学习状况”方面,只有15.6%的儿童有较强烈的肯定倾向。

(三)独生子女的学习需要

因子分析说明,独生子女的学习需要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有效程度为44.7%,本征值大于1,表内左侧百分比为各公因子的贡献率),如表2。 表3 独生子女的学习需要 学习需要分类 学习需要变量 载荷值

同意的百分比 得到教师的重视 .70274 30.9%

希望同学们佩服自己 .67874 28.7%

提高在同学中的威信 .66156 29.8%

个人表现需要 让别人看得起自己 .60944 48.1% (22.3%)

能挣更多的钱 .52099 27.9%

不努力学习会受到家长的惩罚 .51233 19.5%

升学时,能上好学校 .44717 56.0%

为将来开创一番事业创造条件 .64059 65.8%

将来能找到适合我的工作 .59072 50.9%

将来能找到社会地位较高的工作 .58285 43.4% 发展需要

将来在社会上更好地竞争 .57221 59.5% (10.6%)

很好地发展自己 .55092 65.8%

证明我的价值和能力

2010-2-19 11:10 回复

泰山安然 5位粉丝 5楼

.51010 43.1%

经营感到学习的快乐 .69344 33.2%

总想弄懂不明白的问题 .66937 36.3% 认知需要

喜欢所学科目 .63668 30.0% (6.5%) 报答父母的爱 .65392 76.7%

为社会服务 .55903 56.9%

报答父母或社会需要 满足家长对我的期望 .55692 64.4% (5.4%)

将来为国家做贡献 .54443 66.2%

认知需要是学习需要中最重要的内在动力,是积极的人格特征,但遗憾的是,它所得到的百分比最低,只有30~37%。在积极的人格特征方面,报答父母或社会需要的百分比较高,达56~77%,发展需要次之,达43~66%。个人表现需要作为相对消极的人格特征,是19~56%的独生子女的选择。

三、影响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家庭与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 1.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共有28个变量,因子分析结果说明,这28个变量大致可分为六类,即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干涉型。大部分家庭教养类型被认为是民主型,高达79~88%。但是,由于六种类型有较大的交叉,所以民主型不是单纯的民主,在民主型的家庭中,可能也有溺爱、威胁、过分保护等成分。统计表明,溺爱型家庭也占相当的比例,为30~74%。否定型、过分保护型和干涉型,所占百分比相差不多,分别为23~64%、26~62%、27~62%。放任型家庭相对较少,为18~32%,占不到1/3。

父母平均文化程度与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说明,文化程度与溺爱型、威胁型、放任型和限制型呈显著负相关。

2.家庭教养方式与独生子女人格发展

相关分析表明,家庭教养方式与独生子女的某些个人偏好高相关,如表4。 表4 家庭教养方式与独生子女的个人偏好(N=2710) 溺爱型否定型民主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干涉型 成就需要-.0460(P=.008)

亲和需要-.0497(P=.005) -.0468=(P=.007) 扶助需要

谦卑需要.0539(P=.003) .0536(P=.003) 持久需要-.0879(P=.001) -.0540(P=.002) 攻击需要.0605(P=.001) .0561(P=.002)

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溺爱型、否定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均与独生子女自我

接纳程度呈负相关,只有民主型家庭与独生子女自我接纳程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2010-2-19 11:10 回复

泰山安然 5位粉丝 6楼

家庭教养方式与独生子女学习需要的相关分析表明,对学习需要中积极的人格特征表现,否定型、过分保护型、迁就型以及干涉型可能有负面作用,而对消极人格特征表现,溺爱型可能有正面作用。

综上所述,溺爱型、否定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对独生子女人格发展可能有不同方面的消极影响,民主型则对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的某些方面可能有积极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与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 1.独生子女在学校的学习状况

学习成绩与班主任鼓励态度的卡方分析说明,班主任对学习成绩较好的独生子女更多地持鼓励态度。在班主任态度的低分组里,学习成绩较差的独生子女约占60%,学习成绩较好的独生子女占40%。但在班主任态度的高分组里,学习成绩较差的独生子女只占30%,而学习成绩较好的独生子女高达70%。从整体上看,教师更喜欢鼓励学习成绩较好的独生子女,对学习成绩不好的独生子女,鼓励较少。

学习成绩与学习压力的卡方分析说明,独生子女学习成绩越低,则学习压力越大。统计发现,共有889名儿童感到学习压力较小或无压力,这些独生子女在学习成绩等级方面的分布是:中下等7.9%,中等21.5%,中上等35.1%,上等46.2%,即学习成绩越好,独生子女的学习压力越小。在学习压力较大的组,共有681名独生子女,其中46%为成绩中下等的独生子女,25%为成绩中等的独生子女,16.6%为成绩中上等的独生子女,学习成绩上等的独生子女只占其中的12.7%。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学习成绩中下等组里,7.9%的独生子女没有压力,46%的独生子女在压力中等组,另有46%的独生子女在压力较大组,也就是说,学习成绩不好的独生子女感到较大的学习压力。 2.班主任态度、学习压力与人格状况

班主任态度与独生子女人格需要。班主任态度与独生子女的人格需要的相关分析(N=2840)说明:第一,班主任的鼓励态度与独生子女的成就需要呈正显著相关,即班主任对独生子女鼓励越多,独生子女的成就需要越强烈;第二,班主任的鼓励态度与独生子女的谦卑需要呈显著负相关,即班主任对独生子女鼓励越多,独生子女的谦卑需要越不强烈,班主任对独生子女鼓励越少,独生子女自卑感越强烈;第三,班主任的鼓励态度与独生子女的持久需要呈正显著相关。所以,班主任的鼓励态度可以使独生子女产生成就需要、持久需要这样的积极的人格特征,避免产生谦卑的消极人格特征。

学习压力与独生子女的人格需要,相关分析发现,学习压力有可能造成独生子女的人格缺陷,如表5。

表5 学习压力与独生子女人格需要的相关分析(N=2852) 成就需要谦卑需要持久需要攻击需要

-.1105(P=.000).1777(P=.000)-.1942(P=.000).0588(P.001) 可以看出,学习压力对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可能有较大的负作用,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积极的人格特征,它是显著负相关,而对消极的人格特征,又有显著正相关。

(三)伙伴关系与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 1.独生子女伙伴关系状况

问卷结果表明,超过20%的孩子对“感到孤独”、“朋友比期待的少”和“没什么知心朋友”有较肯定的回答,约10%的孩子感到没有人和他们玩。就两道正向题目而言,超过50%的孩子感到“很多同学喜欢我”。大部分独生子女伙伴关系较好,但也有10~20%的独生子女的伙伴关系需要教育者关注。

谁是独生子女的朋友?调查表明(N=3284),独生子女目前最好的朋友依次是:同班同学80.8%,妈妈47.9%,邻居伙伴43.1%,同校同学42.9%,父亲42.0%,老师24.2%,远方笔友14.7%,其他成年人12.4%,目前没有最好的朋友3.8%。

2010-2-19 11:10 回复

泰山安然 5位粉丝 7楼

家长对孩子交友的态度。大部分家长对孩子交友持鼓励型态度和限制型态度,持干涉型态度的家长较少。值得注意的是,高达81.6%的家长希望孩子选择学习好的同学做朋友。 什么因素对独生子女孤独感的影响最大?多元回归分析说明,独生子女的家庭压力以及学习压力对孤独感影响最大,其次是班主任的不鼓励态度。此外,学习成绩也与孤独感有关。相关分析说明,独生子女学习成绩与其孤独感是显著负相关,即学习成绩越低,孤独感越强。

2.独生子女伙伴关系与其人格发展 相关分析说明,独生子女伙伴关系得分越高,其亲和需要越强烈(R=.0445,N=2847,P=.009),持久需要也越强烈(R=.0917,N=2847,P=.000),但伙伴关系与其谦卑需要呈显著负相关(R=-.1843,N=2847,P=000),即独生子女伙伴关系得分越高,越没有自卑感。

伙伴关系与独生子女自我接纳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即伙伴关系得分越高,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程度越高。

相关分析说明,伙伴关系与其学习需要显著相关,其相关状况如表6。 表6 伙伴关系与学习需要的相关分析(N=3092) 个人表现需要发展需要认知需要报答父母或社会需要

伙伴有关系.-.0989(.000)0460(.005)..1532(.000)0831(.000)

伙伴关系与人格的消极特征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人格的积极特征呈显著正相关,说明较好的伙伴关系

可能有利于独生子女积极的人格特征的培养。 四、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城市独生子女人格特征是:亲和需要、持久需要较强;有较强的谦卑需要的独生子女人数较少;超过70%的独生子女能较好地接纳自己;独生子女的学习需要中,报答需要和发展需要较强烈。当然,报答需要是否能作为一个积极的人格特征加以培养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城市独生子女的主要人格缺陷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城市独生子女存在着较强烈的攻击性需要;第二,部分城市独生子女成就需要较低;第三,认知需要较强烈的独生子

女较少。

(二)研究发现,家庭教养类型互相交叉,但也可通过因子分析辨认为六种类型,即民主型、否定型、溺爱型、过分保护型、干涉型和放任型。相关分析说明以下几点。 1.否定型家庭教养方式对独生子女的不利影响最多,它可能导致独生子女具有较高的谦卑需要和攻击性需要,及较低的持久需要。过分保护型可能降低独生子女的亲和需要,并可能增长独生子女的谦卑需要。放任型则可能降低独生子女的持久需要,而增长独生子女的攻击需要。此外,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不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成就需要,干涉型则可能降低独生子女的亲和需要。

2.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溺爱型、否定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和干涉型均与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程度呈负相关,只有民主型家庭与儿童自我接纳程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民主型家庭可能有助于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或有利于培养独生子女的自信心。 3.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学习需要的相关分析表明,溺爱型和否定型家庭教养方式助长了独生子女的个人表现需要,否定型和过分保护型妨碍了儿童发展需要的养成,干涉型妨碍儿童的认知需要的养成,放任型妨碍了儿童报答需要的养成。也就是说,对学习需要中积极的人格特征表现,否定型、过分保护型、放任型以及干涉型有不同的负面作用,而对消极的人格特征表现,溺爱型有正面作用。

(三)对学校教育与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发现: 1.班主任对独生子女的鼓励态度将对独生子女人格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它可以鼓励独生子女产生强烈的成就需要和持久需要,并能避免产生谦卑的人格特征。调查表明,学习成绩较好的独生子女更可能得到班主任的热情鼓励,而学习成绩较差的独生子女则不易得到班主任的鼓励。 2.约1/3的独生子女感到有很大的学习压力,少于1/3的独生子女感到学习压力较小。研究表明,学习压力可能对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有较大的负作用,它表现在两个方面:学习压力与成就需要、持久需要这类积极的人格特征有显著负相关关系;学习压力与谦卑需要、攻击性需要这类消极的人格特征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四)独生子女伙伴关系与其人格发展显著相关。获得较好的伙伴关系,可能有加强独生子女的亲和需要、持久需要以及避免自卑感的作用。研究还发现,独生子女伙伴关系得分越高,则独生子女的自我接纳程度越高。

独生子女的成长越来越多地得到社会关注,一些人士曾尖锐地指出独生子女身上存在的人格弱点,但我们想强调:第一,这些弱点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第二,独生子女的人格弱点几乎都可以在教育上找到原因,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本研究较充分地证明了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环境,这些因素的某些特征已被证明是不利于儿童人格发展的,并且我们认为是可以改变的。因此,我们应该正视我们教育中的弱点,对这些弱点进行批判和改造,以使我国独生子女能在一个较好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al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