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学前教育史重点复习材料
更新时间:2023-03-13 03:5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第1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古代儿童的社会公育
一、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内容经科学测定我国一百多万年前的元谋人、五六十万年前的蓝田人、四五十万年前的北京猿人都处于原始人群时期。
二、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儿童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方面:一是生产劳动教育。长辈将简单劳动工具的制造、取火的技术、渔猎的经验、采集和农作物栽培的经验,以及原始手工业如捻麻线以制衣,造土、调土以制陶器等技术传授给后代,使他们从小就爱劳动、会劳动。二是生活习俗教育。三是原始的宗教教育。 四是原始的艺术教育。 五是体格和军事训练。
三、儿童公育机构传说中我国最早的儿童学校叫“庠”。史书上的记载和解释都说明,“ 四、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征第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公养公育。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虽然简单,但却多样 第三,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四,儿童教育的手段是言传身教。 第二节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第一,家庭教育替代社会儿童公育是历史的必然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母系大家庭,经济基础是原始公有制,实行共产制家庭经济,一对配偶的个体家庭尚不能独立存在,必须依存于母系家庭公社,公社中所有成员,共同劳动,平分财富。抚养孩子是公社的责任,对儿童实行的是公养公教 二、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学前教育计划古代没有严格的按年龄分期与知识深浅划分阶段的学校教育体系,只有小学与大学的划分,小学没有统一的教育体系,只有民间自办的小学或宫廷办的宫廷小学,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不一。
(二)婴幼儿身体的养护我国古代婴幼儿养护的主要经验是:穿勿过暖;食勿过饱;任其啼哭;安全避险;避免惊吓。 (三)儿童生活常规的培养常规教育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措施,它包括一般生活常规和行为常规。幼儿年幼,难以理解深奥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训练他们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逐渐形成习惯,良好的生活常规教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大有益处。古代对儿童进行常规教育的内容很多,被概括为\幼仪\或\童子礼\。礼教是对儿童进行常规教育的核心。尊长敬上,是对儿童进行常规训练的最重要的内容。
(四)初步的道德教育幼儿期道德教育只能是初步的,重点是树立必要的、儿童可以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养成一些良好的道德习惯。培养志向:树立志向,往往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得成长方向,它会成为一个动力,时时鼓励和鞭策孩子,使其为之奋斗。教以孝娣:孝,是指敬重长辈;娣,指友爱兄弟。孝娣教育是古代道德伦常教育的重要内容。勤俭耐劳:喜欢节俭,切勿奢华,这是古代家庭对后代的普遍要求。诚实无欺:要求孩子从小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了事要敢于承认错误,要以老实的态度对待人和事,不欺骗别人。行善积德:古人经常教育小孩子,为人处世要心眼好,多做善事,不做害人之事。从小向孩子灌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礼貌谦让:要求儿童不但要对父母长辈及兄长有礼貌,而且对其他人也要以礼相待。
(五)早期的知识教育早期知识教育的内容:语言教育,婴幼儿时期事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古代家庭十分重视培养孩子正确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识字教育,让孩子在入学前识得一些汉字,是一般家庭得普遍做法;计算,一般是粗浅得数字计算,多为日用的需要;自然常识,古代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方法,遇物而教。神童教育:中国古代,少数有良好天赋又有良好的严格的家庭教育的儿童,便被培养成\幼慧\儿童或\神童\。历代朝廷都非常重视出类拔萃的早慧儿童,采取措施,对神童加以选拔任用。 三、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教儿宜早:孩子从何时开始给以教育?按中国古代传统愈早愈好,要本着\早喻教\的原则。教子义方:\义\为道义,\方\指方向,\义方\可以说是正确的方向,或叫\教子以正\。主要意思是父母要从道义上,从做一个正派人的根本方向上,为子女指出道路。信而勿诳:父母教育子女,要以身作则,即要以身率先,要培养孩子什么品德,自己首先要具备什么品德。潜移默化:人的思想、性格受环境的影响和周围人的感染,会在不知不觉中起作用。环境的影响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普遍注意的。量资循序:教育儿童不能求之过急,要根据儿童的才能,逐步将教育加深加宽。要顺应儿童才能的发展,及时地给以教育,不要失掉儿童才能发展的可能性,该提出新要求时,就不能再固守旧有的成绩,否则同样会贻误人才。有教有爱:父母爱子女乃人之常情,但对孩子既要爱又要教,既要慈又要严,爱与教结合,慈与严相济,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游戏:游戏始终是儿童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中国传统儿童教育中,游戏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儿童游戏的种类繁多,常有骑竹马、斗草、荡秋千、捉迷藏等。讲故事:这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子女的最普遍的方式,尤其对幼小的孩子更是一种好的教育形式。体罚:体罚就是扑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流行广泛。 第三节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
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宫廷儿童教育的核心就是对未来帝王的教育,所培养的君主合格与否,会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因为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决定国君的权力至高无上。从太子、王子幼小时起就加教诲,设置保傅之职,目的就是为他们自幼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说到底,宫廷儿童教育是为了维护皇姓家族的统治地位和权利,但这个特殊的帝王家庭,对太子、王子教育的好坏,又往往要影响国家的安危,国民的生计,一个有良好道德和文化水准的帝王,总会于国于民多少有些利。所以,宫廷儿童教育,尽管它也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它却具有国家的意义了。
1
宫廷儿童教育制度保傅制度:宫廷专门选出贵族和官僚大臣中的出类拔萃的男子,负责对太子、王子们的道德、知识、身体训练,即为保傅制度。这些人员称师、保、傅,又分太师、太保、太傅和少师、少保、少傅,统称\三公\和\三少\。\三少\是\三公\的副职和辅助人员。三母制度:在宫内,挑选符合条件的女子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王子的职责。子师、慈母、保母合成\三母\,他们共同承担教养太子的任务。其中,子师主要负责对太子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慈母要根据太子的需要,供给衣食和其他所需;保母负责安置料理睡眠。 第四节古代的胎教
胎教的作用与目的胎教是指孩子未出生以前的教育,是生命还处于胚胎时期,通过母体的影响实现的。这是人的早期教育的起始阶段,它体现了中国\正本慎始\的思想传统,希望给孩子出生后的教育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给其将来的发展起一个好头。胎教的目的主要有:才德过人:良好的思想道德,是古代胎教所特别强调的目的。它不是直接对胎儿进行道德说教,而是要通过母亲的良好的道德修养去间接地影响胎儿。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对母亲道德修养的要求,遵从礼法规范,自身一切言动思念都就正避邪,以便生出才德过人的后代。健康长寿:胎儿处于母体内,为生命的起始,是人体形成时期。良好的生长发育是养胎和胎教的首要任务。形貌端正: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五官端正,面目俊秀。古代胎教理论,适应人们这方面的追求,加以探讨。\外象内感\学说,自始至终涉及了这个问题。选择男女:生男生女,本无法认为确定。中国古代社会重男轻女,古代胎教研究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是形而上学的。
胎教的内容与方法:胎教的内容: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与陶冶;注重饮食影响与调摄;选择良好的外界环境;良好的起居与生活习惯。胎教的方法:监督法,主要是用于宫廷之中;小劳法,指孕妇要参加一些轻微的体力劳动或一些户外活动;瘦身法,使胎儿在母腹中长得不过于肥胖。 第五节古代儿童教材
一、古代幼儿诗歌的类型和特点 (一)识字类此类教材以《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影响最大。
二、古代幼儿故事内容及特点运用故事的形式,编写童蒙读物,在中国古代也多被采用,这种形式的运用,虽然不如韵语诗歌多,但以此变成的几种蒙学赌本,也曾发生过重大的影响。影响比较大的是《书言故事》、《日记故事》、《二十四孝图》等。《书言故事》作者是宋人胡继宗。此书是从经传中收集材料,再分门别类编写成,内容丰富。其故事语句简洁,资料虽出于史籍,但有时也稍加修改删节并加注释,文字易懂,有的也很形象生动,语句简明,却说明深刻的道理。《日记故事》是流传最光、影响最大的书。故事内容很广泛,主要有勤学聪慧、为人处事、做官为政等方面内容。《二十四孝图》有很多孝亲故事,每个故事由简短的散文组成,文后配五言绝句一首。就其内容来说,封建色彩极为浓重,以为提倡封建孝道。
三、古代幼儿歌舞和游戏教材的内容及特点歌舞和游戏为儿童所喜好,中国古代儿童也不例外。古代提倡合乎礼教的内容,反对邪音淫乐。以音乐教育为例,主张乐教与礼教结合,常常礼乐并提,礼乐教育成为古代六艺教育的中心。古代乐教包括诗歌、音乐、舞蹈。乐教分为乐德、乐语、乐舞,乐舞也称六舞、六乐,较大型的歌舞称为大舞。儿童离不开游戏,喜欢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早期的儿童游戏简单、原始,经常是儿童再参与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中进行。春秋战国时期,儿童游戏逐渐从生产、宗教等活动中分化出来,民间流传蹴鞠、棋弹、投射、斗赛等多种类型的游戏。汉唐时期各种游戏的发展生机勃勃。宋代以后,“文雅游戏”被重视。古代儿童游戏,经过长期发展,种类繁多,也很有中国特点。类型很多。如:运动游戏:适合幼儿的如“斗牛”“斗草”。生活游戏:是指儿童模仿成人社会生活所作的游戏、可供幼小儿童玩的古代游戏还很多,如属于智力游戏类的拼摆游戏,有悠久历史的“七巧板”游戏就属于这种。还有语言类的游戏。如古代的“打麦”游戏。
第2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贾谊的太子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论幼年太子教育的意义首先,他从国家兴亡的历史分析了太子教育的成败,会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其次,他还从教育可以改变民性的观点,进一步阐明了对幼年太子教育的意义。第三,贾谊认为,人的早期人格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是人格品行陶冶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儿童思想单纯,受外界影响小,容易进行教育,接受正确思想的熏陶。
二、论\早喻教\贾谊认真总结了太子教育的经验,按太子一生不同时期身心发展的不同特点,将太子整个教育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胎教、学前教育、学校教育、成人教育。前两个阶段属于幼儿教育。
(一)胎教贾谊对古代胎教作了较为全面的论述,是我国古代胎教学说的奠基人之一。贾谊首先要选择配偶,胎儿的状况并不单由母亲决定。其次,要对孕妇进行\正礼\的教育。第三,安排适当的环境及人员对孕妇予以影响。
(二)学前教育贾谊断言:\太子之善,在于早喻教与选左右。\他强调一个\早\字,\早\,一是要行胎教,一是要施学前教育。贾谊的学前教育主张主要可以概括为:1.学前教育要从婴儿初生就开始。2.宫廷中,条件特殊优越,尚为赤子之时,就为之聘请\三公\、\三少\为专人教师,负责教诲幼小太子的之职。3.要为太子创造一个特殊优越的教育环境,使他处于\天下端士\,是\孝悌闻博有道术者\,使太子初生后,\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4.学前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他的\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师德;师,道之教训\。已经包含了体、德、智的要求。
三、论师保傅贾谊阐述了为太子专门设置太保、太傅、太师作为老师,分别负责年幼小太子德身体养护、德义引导和只知识德教诲,亦设少保、少傅、少师为助手。 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
一、论学前家庭教育的意义颜之推十分重视学前家庭教育,是要保持士族家庭的地位何传统,使儿孙能\绍家世之业\,义\立身扬名\,维系特权地位。他从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体验中,强调学前家庭教育的意义,他以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有好的家庭教育,子孙就能\守道崇德\,成为文武良才。认为幼时家庭教育的好坏,会关系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成败兴衰。另外,颜之推认为,家长对年少的子女的教育,容易奏效,家长对于子女比师友和圣贤者有着一种特殊的权威,
2
孩子天然地愿意听家长的教诲。儿童家庭教育是其他任何教育不能代替的。还有,就当时南北朝时期教育的实际状况来讲,因为社会动荡,政局纷乱,官学时兴时废,时有时无,很多士族子弟的教育只得靠家庭进行,学前家庭教育就更是士族教育的基础和主要形式。
二、论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颜之推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是根据他的培养治国的实用人才的教育目标为依据的。六种人才包括:(1)朝廷大臣;(2)文史之臣;(3)军旅之臣;(4)藩屏之臣(5)使命之臣;(6)兴造之臣。这些人才都要\务实节用\,能\报效国家\。为了培养这些\务实\的人才,颜之推提出对弟子的家庭教育要\德艺同厚\,既要封建德行的教育,又要进行\修以学艺\的教育。颜之推重视对子弟道德理想、道德情操的教育,他认为子孙虽小,也要以儒家的\五经\规范他们的言行,自幼应知道以恭敬的态度对待圣人之书,要教育孩子崇敬贤达,要爱惜写有经书词义和贤达姓名的\故纸\,借人书当爱护,有坏则补等。要从小对孩子就施以忠孝仁义礼节的教育,要求\生子孩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他人为幼童如果在家孝敬父母,长大出外做官必为忠臣。这套德行教育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但他的道德教育的主张又具有某些宗教色彩。\学艺\的内容指广习经史百家等书本知识外,还要熟习士大夫职司、交往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种杂艺,即师赋、文章、书法、算术、绘画、卜筮、医方、琴瑟、投壶、游戏等各种技艺。这些技艺在生活中有实用意义,也有保健和娱乐价值。德行鱼学艺二者的关系,他认为二者互为联系,德行是根本,艺教也不是可有可无。他认为知识是道德教育的基础,并为道德教育服务。他能教育幼童向劳动者中的\先达\者学习,很是难得。 三、论学前家庭教育的原则、方法
(一)及早施教颜之推极其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幼儿期间是一个人的发展的奠基时期,家长应该抓紧时机,及早地对婴幼儿进行教育,并且越早越好,甚至要早到胎教。但他也不认为幼儿期若没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晚年就可自暴自弃。
(二)严慈结合颜之推认为,在儿童家庭教育中,如何解决对子女的严教与慈爱的关系,是一重要问题。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自然的,父慈子孝是相互联系的。在严格教育上,颜之推主张用体罚。(三)均爱勿偏在家庭教育中,要切忌偏宠,对所有的子女应一视同仁。
(四)熏渍陶染颜之推非常重视父母对儿童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及周围环境的陶冶,重视父母及其他成人对幼童的模范作用。颜之推还认为,在儿童家庭教育中,还要注意儿童所结交的朋友,关心他们与家庭成员以外的人的交往,要求儿童必须\与善人居\、\交益友\。 四、《颜氏家训》述评颜之推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其著作《颜氏家训》中,这部书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颜氏家训》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书。它流传广泛,影响深远。《颜氏家训》内容全面、系统。内容涉及了胎教。教子、迁善、道德情操、勉学、练习技艺等家庭教育问题,也涉及其他更广泛的教育问题。二十篇中,序致、教子、兄弟、治家、慕贤、勉学。涉务诸篇是研究其家庭教育、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篇章。就学前教育而言,这部著作系统地阐述了婴幼儿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和方法。陆振孙《书录解题》上称此书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这部著作对以后历代影响深远,如宋代朱熹编的《小学》明代高攀龙的《家训》、清代陈宏谋的《养正遗规》等,都对《颜氏家训》有所汲取。书中所反映的儿童早起教育思想、儿童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等,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三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论儿童教育的意义朱熹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并且对人的心理特点有初步的认识,又吸取了前人的经验,他把人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即\小学\和\大学\。这是两个互相独立又互相联系的阶段,小学阶段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大学教育又是小学教育的深化。在两个教育阶段中,朱熹特别重视小学阶段的教育,他主张儿童应该早施教。朱熹强调儿童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在小学阶段打好基础,就似大好了圣贤之才的坯模,长大在此基础上加工,就可以成为圣贤。他还进一步指出,若儿童时期大好了基础,大学就卜费力,若少时这个基础没打好,再补救,就十分困难了。他再三强调15岁以前儿童教育的意义。
二、论学\眼前事\与编著《小学》在教育内容上,朱熹提出,15岁以前的儿童,主要是就儿童日常生活接触的\眼前事\去教他们,就教者而言,是\教事\,就孩子而言是\学其事\。他认为他认为学必自近者易者始,并认为学问之道只就眼前日用的开始,初学应给以简单容易的内容。。儿童主要是学习眼前日用之事。朱熹还认为,在对儿童进行教育时,应注意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力求形象生动以便于接受。他提倡学校教育应以正面教育为主,不讲明道理,只用惩罚的方法是不能取得效果的。为便于儿童学\眼前事\,朱熹与刘子澄编纂《小学》一书,该书将大量古今圣贤\嘉言懿行\汇集起来,贯彻对儿童多用正面教育的原则,希望用这些古人符合封建道德规范的言行,教育和诱导儿童行\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学\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全书共六卷,分内外篇,内篇有《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有《嘉言》、《善行》。书中列举了大量的包括刻苦学习、忠君、孝宗、事长、守节等德行方面的格言、故事等,内容生动,通俗易懂,易于儿童接受。 三、首创《须知》、《学则》的教育形式,编著《童蒙须知》朱熹认为,15岁以下的儿童,是处于\教之以事\的阶段,要打下做人的\坯模\,这个阶段对儿童来讲,虽然义难以理解很深,但举止言行要打下规范化的基础。要严格地、不间断地对儿童进行各种行为习惯的训练,使之\积久成熟\。为使儿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有规可行,他重视《须知》、《学则》等的作用,认为这种方法有利于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他亲自制订《童蒙须知》和《训蒙斋规》。其中《童蒙须知》影响最大。朱熹编订的《童蒙须知》是他为儿童制订的习学\眼前事\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等方面,对儿童的生活起居、读书学习、道德行为礼节都作了详细的规定。该书对于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某些礼貌待人的道德规范,至今也不失其教育意义。 第四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主张
一、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露与批判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特点是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是\鞭挞绳缚,若待拘囚\,提倡教育儿童要顺其自然,用对待成人的办法,甚至用对付囚犯一样的办法对待儿童,其结果只能与施教者的愿望相反。
3
二、论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王守仁继承了儒家关于\明人伦\的教育目的论,但有所发展。
三、顺应性情,激发兴趣王守仁在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同时,已充分认识到儿童\乐嬉游而惮拘检\的心理特点。
四、量力施教,\随人分限所及\王守仁认为,儿童时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精神、身体、智慧都处于发展之中,是一个是使其\精气日足,筋力日张,聪明日开\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量力施教,不可邋等。他将这个原则称之为\随人分限所及\
第3章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建立什么样的教育制度,学前教育亦然。 二、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1903年,由张百熙、容庆、张之洞重定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 三、蒙养院制度的实施(一)蒙养院的兴办1903年秋,湖北省立幼稚园在武昌成立,为我国设立幼儿教育之始。 第二节康有为的学前儿童公育思想
一、儿童的\公养\、\公育\公养\、\公教\,或叫\公养\、\公育\,是康有为的理想教育制度。
二、论胎教康有为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代胎教学说,尤其是他的关于创立人本院以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新颖独特,亘古未有。
三、论婴幼儿教育婴幼儿教育是康有为为大同世界设计的学前教育公养制度的又一级。
第4章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第一节设立幼稚园
一、设园宗旨以基督精神奴化中国人的思想,培养高级治华代理人,是帝国注意在华兴办文化教育事业的终极目标。学前教育的宗旨,自然也不离开这个总目标。尤其重视对幼儿心灵的熏陶,使其接受基督精神,为培养殖民地国民打下根基。并且还认为通过幼稚园进行宗教宣传是虚费最省、收效最捷者。
二、教会幼稚园的产生与发展大约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会在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教育机构,以后教会办的幼稚园逐渐增多。
三、教会幼稚园的保教内容和方法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宗教式的。按《癸卯学制》的《蒙养院章程及家嗲教育法章程》规定,保教内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四、兴办\慈善\事业\慈善\事业,是指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办的孤儿院、慈幼院、育婴堂之类。 第二节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一、兴办幼稚师范学校或女学1892年,美国监理会传教士海淑德在上海创办了一个幼稚园教师训练班。1898年美国卫理公会在苏州由金振声女士创办德英华女中,在创办初期,就曾兼办过幼教师资培训班。1898年,英国长老会在厦门创办幼稚园师资班,1912年,发展成为怀德幼稚师范学校,是教会在我国最早设立的一所独立的幼儿师范,招收对象为高小毕业,学制两年。1904年,中国颁行癸卯学制以后,帝国主义更加速在中国开办幼稚师范学校。教会办的幼稚师范学校,重视宗教教育与英文教学,如景海幼稚师范的课程。其课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外语、宗教等课程,是适应外国在华办教育需要的,其中英语占学分最多,三年共学25门课,166学分,英语占40学分,几乎占去总学分的1/4。还有社会问题、宗教学、圣道教法等课,都是直接为资本主义国家传布基督精神、培养顺民服务的。第二类是文化课,如国文、体育、生理及卫生、生物学、音乐等。第三类是专业课,如心理学、学校管理法、实习、幼稚教法、启智用具教法等。它们一般规模比较小,毕业生人数不多。清朝末年教会办的幼稚师范影响并不大,主要是因为其宗教色彩浓厚,而西方洋教与中国传统相距太远。
二、吸引留学生赴东、西洋接受幼教专业训练中国人出国去接受学前教育的专业训练的国家,首先是日本,最早是1901年,到1902年已有留日女生10名。他们最初就学的学校是日本实践女子学校附属中国女子留学生师范工艺速成科。这所学校,虽分师范、工艺两科,但都有幼稚园保姆的训练。因此,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任教于幼稚园。该校师范科课程有:教育、心理、理科、历史、算术、体操、唱歌、日语、汉文、刺绣、编物、图画等。留日女子后来单独出国,人数逐渐增多。190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退还一部分庚子赔款,作为中国派遣留美学生的费用。以后其他西方国家,也学着美国的样子,吸引中国留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去西方的逐渐多了起来。中国的学前教育也从学日逐渐向学美转变。从美国学成回国的,如陶行之,陈鹤琴等在中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建设和实践改革中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任教于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清朝末年,蒙养院制度是跟着癸卯学制的颁布勉强确立的,设备、教材,特别是师资没有任何准备。在中国教育倾向学日的总趋势下,蒙养院的合格师资也求助于日本。不少日本教习,管理和任教于中国蒙养院。如武昌蒙养院,聘请了户野美智惠等三名日本保姆。户野美智惠是最早来华的日本幼教工作者,被聘为院长。其他许多蒙养院也都聘请日本人作保姆。此外,还有女学,女子师范学堂,也都请日本人当教员,如安徽女子师范学堂、四川当教员,如安徽女子师范学堂、四川女子师范学堂等。这些学校中的主要文化课和专业课都由日本教习教。请外国教员在中国学前教育机构任教的办法,一直持续到新中国成立前,一方面解决中国师资的匮乏,一方面引入西方近代学前教育理论、课程、教材、教法,同时渗透奴化思想也是历史事实。
第5章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
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成立,著名的民主教育家蔡元培任教育总长,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1.颁布新的教育宗旨内容是: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新的教育宗旨是一个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其所注重的道德教育,是指以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灌输于新一代,取代了忠君、尊孔的旧道德。实利4 主义教育是指要量儿童之力,给其有实用价值的知识教育。
军国民教育即体育。这个教育方针,体现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精神,强调美育、体育,这都为学前教育改革奠定思想基础。2.制定学制系统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令》,称“壬子学制”,不久教育部又陆续颁发了各种学校令,与“壬子学制”相结合,成“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实行到1922年。按此学制规定,学校系统分三段四级,小学一段二级,中学大学各一段一级。初小一级,为义务教育,4年,毕业入高小三年或师范、实业学校。中学4年,毕业入大学预科或高等学校、高等实业学校、高等师范学校。大学本科3年或4年。这个学制的框架结构与癸卯学制相近,基本上也是仿照日本。3.改革课程主要是改革中小学课程,废除读经,增加自然科学课程和实用课程及美术、音乐等,体现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培养。4.改革教学原则和方法废除封建专制主义的遗毒,强调教学应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得用体罚,主义教育内容与儿童实际生活相联系。
(二)蒙养园制度的规定按“壬子癸丑”学制的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蒙养园。,蒙养园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与大学院(今研究生院)一样,不占学制年限,并未单独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它的建置是其他教育机构的附属部分,附属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内。蒙养园已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中。这也是学前教育地位提高了的标志。二、幼稚园制度的确立在资产阶级教育和教育团体的推动下,1922年9月,教育部通过《学制改革系统案》,11月西哦女干部《学校系统改革令》,又称“壬戌学制”或称“新学制”。这个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影响,没有规定教育方针,是根据“七项标准”制定的。这七项标准是:(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3)谋个性之发展;(4)注意国民经济力;(5)注意生活教育;(6)使教育易于普及;(70留各地方伸缩余地。这个学制与癸卯学制、壬子癸丑学制不同,不再采用日本的模式,而是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制的框架。即小学六年,分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这个学制规定的学前教育,在小学下设幼稚园,并把幼稚园正式列入学校系统,确定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地位。新学制的颁布,促进了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1927年在陶行知领导下先后在南京郊区燕子矶、晓庄、和平门、迈高桥等地创办了我国第一批乡村幼稚园。同时还创办了一些实验幼稚园,如1923年,陈鹤琴在南京创设了我国第一所实验幼稚园,即私立南京鼓楼幼稚园。 第二节学前教育思潮
一、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进与传播
(一)清末学前教育的引入1.引进日本的学前教育中国的学前教育机构,产生于清末,实为舶来品,主要来自日本。日本1868年眀治维新,1872年第一个新学制诞生,1876年在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就成立了日本最早的官立幼稚园。早期的日本幼稚园也是借鉴西方经验,保教内容以引进的福禄倍尔“恩物”为主。到19世纪末,日本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学前教育模式,其标志是《幼稚园保育及设备规程》的制定。以保教内容而言,已不再以福禄倍尔“恩物”为主,而是以游戏、唱歌、谈话、手技等四项为主了。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确定了教育要向日本学习的政策。20世纪初便掀起了一个留学日本和官员对日本考察的高潮。创办于1901年的《教育世界》,是中国近代最早刊行的教育杂志。引进日本学前教育的经验,对清末民初蒙养院制度和蒙养园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发生很大影响。2.传教士输入西方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蒙养院建立以前,西方传教士早已在中国首创了幼稚园,并且把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介绍到中国。以美国传教士林乐之为代表。他是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进行精神侵略的典型任务,同时他也把西方学前教育思想输入中国。他所阐述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在儿童观上,他特别看重儿童,把儿童视为“一国之至宝,一国之光宠”。这种观点虽然未超出进化论的范畴,但较之中国封建传统的儿童却是很大的进步。林乐之还阐发乐儿童教育与改造社会的关系,认为儿童教育关系到社会改革的成败。林乐子等西方传教士在华传布的新的儿童教育观,对五四时期中期掀起的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有直接的影响。他们所强调的重视基础教育,包括学前教育的思想,也引起了中国有识之士的重视。清末民初,日本学前教育对中国的影响多表现在制度的建立和具体的实施上;西方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思想上,它以“潜在”的形式早于日本,客观地存在并发展。 (二)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传播中国直接从西方系统地介绍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思想是在中华民国成立以后。1912年《教育杂志》第4卷第7号刊登谢天恩撰写的《美国幼稚园略述》,文中介绍了福禄倍尔遵循自然的原则。文章指出,福禄倍尔以前,教授儿童的方法主要是训练,是以外因去熔化内因,是机械的方法。福禄倍尔认为,教育儿童的方法应由内及外,这是一切生物进化的所不能违背的法则。教育儿童就要顺应儿童心理的自然发展,发挥儿童内在因素的作用。1914年,《教育杂志》发表无我的《德国柏林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馆》一文,宣传了真正的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思想。1919年4月《新教育杂志》发表《福禄倍尔传》,对福禄倍尔的生平和教育实践作了详细地介绍。同年,《新教育》杂志刊登了《赫尔伯脱、福禄倍尔与朱子、王阳明教育学说之比较》,文中对幼稚园地恩物和作业作了解说。五四运动以后,在我国幼教战线的实践改革中,吸取了福禄倍尔幼儿教育思想,充分肯定了福禄倍尔注重自然、尊重儿童自由等思想,已有不少教育家能够在理论上予以分析评判。1982年出版地张宗麟著地《幼稚教育概论》,其中就指出福禄倍尔学说中地缺点,如对宗教地迷信、恩物中无乐器、恩物偏于细小等。 (三)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在我国最奥介绍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思想的是志厚,于1913年在《教育杂志》发表《蒙台梭利女史之新教育法》,同年又发表《蒙台梭利新教育之设施》,着重介绍了蒙台梭利教育法的特色,蒙台梭利学校的教具,以及应用新教法取得的成就等。1914年,但焘翻译出版《蒙台梭利教育法》。书中充分肯定了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根据儿童兴趣,从儿童出发的教育方法,该书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蒙台梭利教育方法原理,反对封建主义压制儿童地教育,希望蒙台梭利地教育法在中国推行。1914到4915年间,介绍蒙台梭利教育思想最全面的要算顾树森与王维尹合著的《蒙台梭利教育之儿童》和顾树森的《蒙台梭利女史教育法》。在介绍和传播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热潮中,于1915年前后,江苏省教育会,开始设立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法。1923年,国立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附属蒙养园招新生两班,试验蒙台梭利教育法,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当时广泛传播。中国人自己引进的福禄倍尔教育思想和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经研究和实际运用,发现其中有不合实际的和不科学的地方。张雪门在《幼稚教育新论》一书中指出,“福禄倍尔和都是以教具当作了课程,以教具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思考力”,但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说明,“某一种心力,用某种特殊东西去训练,其结果只能适应某一种东西,而终不能转移到万事万物,只有从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与困难,
5
才能训练儿童对于生活上的思考力和创造力。”明白指出了这两种教育思想的弊端。 (四)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实用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在中国兴起和广泛传播,是1919年杜威来华以后形成的。1919年5月,杜威来华,在这期间,各报刊,特别是教育报刊根据杜威在中国演讲整理出版的专集有《杜威五大演讲》、《平民主义与教育》、《杜威先生与中国》。中国掀起了宣传实用主义的高潮,广度、深度及持久性,都超过了其他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杜威的教育学说,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从做中学”等。其中“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是我国五四以后小学和幼稚园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实用主义儿童教育思想与福禄倍尔和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有所不同。福禄倍尔和蒙台梭利强调以恩物和教具作为课程,希望通过恩物和教具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思想力。杜威则不同,他强调应把现实生活中的内容组织到教学过程中去,只有从儿童实际生活的内容组织到教学过程中去,只有从儿童实际生活中所发生的问题和困难出发,才能真正训练出儿童的思考力和创造力。儿童中心论反对教育以成人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旧的旧传统,主张从儿童自发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这种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就是设计教学法。
二、学前教育思想的勃兴(一)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与歘波,五四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思想的推动,促成了学前教育思潮的勃兴。儿童观是对儿童的看法和态度的总的观念。我国传统的儿童观,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儿童被视为家庭和家族的附属品,成了父母的私有财产,家长对子女有完全支配的权利,儿童只能绝对服从,丧失了独立自主的人格。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传入,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位主义思想得到相当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都接受了这种教育思想,对封建主义儿童教育提出批判。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奴隶教育,摧残人性,践踏人权,是教儿童以“孝”作出发点,以“忠”为归宿。“五四”前后,鲁迅以辛辣的战笔,批判旧教育对儿童的摧残。封建宗法家族制度下,儿童不但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教育,而且受的是被摧残的、扭曲天性的教育。鲁迅疾呼应“救救孩子”,让他们恢复其本性,向动的方向发展,要活泼、健康、顽强、要挺身仰面。他同时也反对对孩子放任不管的偏向,听任孩子任其跋扈,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为了教育好孩子,第一要理解儿童,第二要指导儿童,第三要解放儿童。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蔡元培在儿童教育上提出了发展儿童性,崇尚儿童自然的主张,他对于封建旧教育束缚儿童个性,违背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进行批判,教育应该以儿童的个性为出发点,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了解儿童、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因此,他极力主张研究儿童心里科学,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后来陶行知、陈鹤琴等不但继续批判封建主义儿童观,而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验。陶行知提出“爱满天下”的口号,陈鹤琴抱着“一切为儿童”的信念,终身献给了教育事业。
(二)儿童公育思潮19世纪末,康有为在写《大同书》时,曾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设计了儿童公养。公育的理想王国。“五四”前后,蔡元培等在批判旧家庭制度的基础上,提出了儿童公育的主张,形成一股思潮。
蔡元培试图从教育本身的特点论述儿童公育的必要;恽代英从唯物史观上进一步阐述了儿童公育在教育上的价值。他们从不同角度说明儿童公育的必要。第一,教育的特殊智能看,儿童需要公育。第二,为实现教育普及于全人生,要实行儿童公育。第三,从家庭教育的弊端看儿童公育的必要性。儿童公育具体实施的办法,康有为、蔡元培等都曾有过设想,儿童公育虽然难以实现,但这种思潮却有重要意义,它是建立在对家庭教育的怀疑上,揭露和批判了旧家庭教育的弊病,促进儿童从封建的精神枷锁下解脱出来,他们对胎教院等主张,在当时妇女被压迫的时代里,有提高妇女社会地位的意义。儿童公育的必要性和设施的提出,包含了很多儿童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促进人们思考和探索学前教育向更加科学化方向发展。儿童公育作为一种新思想,也引起了当时一些人的非议,提出改造封建大家庭与非儿童公育的主张 第二节幼稚园制度的实施
一、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行1929年9月《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拟定完成,并由教育部令各省市作为暂行标准试验推行。于1932年10月由教育部正式公布,称《幼稚园课程标准》,1936年又曾修正。这个“标准”,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幼稚园课程标准》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关于幼稚教育总目标,“标准”指出:
(一)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
(二)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
(三)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 (四)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标准”的第二部分是课程范围,规定的幼稚园的课程有: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共7项。每一项都是分别阐述的,各项均列目标、内容及最低限度的要求。“标准”的第三部分是教育方法要点。共列17项,说明幼稚园具体的教育方法。《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的基础是幼稚园制度确定以后幼稚园数量上的较大发展和各种实验活动的开展,它是由我国的专家和学者在总结自己实践基础上,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学前教育思想与教育方法,因此,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它要求寓知识于娱乐中,教育内容和方法,都比较符合儿童的接受能力,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的要求,因此有较强的科学性。从教育的内容看,对儿童的训练是多方面的,不仅开发了儿童的智力、身体、德性、美感,而且注意了儿童社会化的培养,这点至今不失其意义。在教育方法上比较灵活多样,运用团体、分组和个别的方式,组织儿童的各种活动,儿童放任活动有相当的自由。这些都反应了这个“标准”具有中国化、科学化的特点,而这两化正是当时幼教界开展各种试验活动的宗旨,它既是这一宗旨的体现,又推动了学前教育向中国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这个标准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社会背景下,存在一点封建主义的余毒和西方教会的影响是难免的。 二、各类幼稚园的建立与发展南京鼓楼幼稚园,是一所实验性质的幼稚园,陈鹤琴创办于1923年春。该园以研究幼儿心理与教育为中心。该园也与东南大学教育科的幼儿教育试验园地,从此也开创了大学进行幼儿教育的试验研究活动。该园的试验活动是多方面的,包括课程实验、行为习惯的培养、技能学习、幼稚生生火历的安排,幼稚园设备等。南京燕子矶幼稚园,这是中国第一个乡村幼稚园,创办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创办时间是1927年11月11日。该园办学宗旨
6
为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该园结合农村实际,确定保教内容,选取教学材料,草定幼儿生活纲要,分全年的、一月的、每周的,当天的四种。燕子矶幼稚园在幼稚师范教育上也曾做过一些实验,那就是用艺友制的办法训练艺友成为幼稚园教师。培养出来的学员有能力独自办理一个幼稚园。当时的幼稚园有公立的,也有私立的,有附属于其他学校的,也有单独设立的,有设在城市的,也有设在农村的,说明我国的学前教育在幼稚园制度确立后有很大的发展。 三、幼稚园师资的培训1928年全国教育会议后,幼稚师范教育得到一定的发展,培养的幼稚教育师资不断增加。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是香山慈幼院的一部分,创建于1930年,张雪门为校长。该校以培养幼稚师资为己任,最终目的是为实现全民的幼稚教育。教学酌采道尔顿制,但又较之灵活,尤其是重视学生教室外的活动,学校重视实行教学做的方法,还在校内设第一中心幼稚园。学制三年,但可分年结业。一年制为速成科,科任教幼稚园教师获助教。二年制为幼师科,科任教幼稚园主任。三年制毕业后,可兼任小学低年级及婴儿园教师。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学校。1940年10月,由陈鹤琴创立于江西泰鹤县文江村,附有小学、幼稚园、婴儿园。1943年改为国立幼稚园师范大学,并添设幼稚师范专科。该校的办学宗旨有三:一是培养幼稚园的师资与造就幼稚教育的人才;二是开展幼稚教育的理论和教材教法方面的研究;三是进行陈鹤琴创立的活教育理论的实验。从课程内容看,可分为精神训练、基本训练和专业训练三项。在训导工作方面,是要培养学生不厌不倦的态度和敬业、乐群、专业、创造的精神,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人,做现代中国人”。学校有优良的校风,充满自由平等的空气,实行着“纯爱”的教育。
第6章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苏区的托儿所制度
一、内务部颁发的《托儿所组织条例》苏区中央人民政府内务部于1934年2月颁布了《托儿所组织条例》,它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条例》的颁布开创了苏区的托儿所制度。《条例》对托儿所的管理做出了较全面的规定,虽有不尽晚上的地方,但这是老解放区学前教育制度建设的开端,为学前教育随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托儿所机构的建立最早成立的托儿所是江西瑞金的上屋子托儿所和下屋子托儿所。在设立的托儿所中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长期托儿所,大多是收养红军家属子弟。另一类是季节性托儿所,一般是在农忙季节开办,为广大妇女参加生产创造条件。
第二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保育院制度
一、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其分会的成立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成立了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该组织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二、陕甘宁边区政府度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将实行儿童保育列为中心工作。同时又颁发了《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主要内容有:建立管理(保育行政)组织;保育人员的训练;建所的具体条件,此外还对孕母、产妇的保健待遇等做了十分具体的规定。《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继《托儿所组织条例》之后老区又一重要的学前教育法规文件,它对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学前教育对策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多种形式保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是老解放区学前教育机构发展的兴盛期和过渡期。自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其在各地区的分会成立以后,随即建立了一批著名的保育机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学前教育机构有多种类型:(一)寄宿制的保育院、托儿作,如陕甘宁边区第一保育院。(二)单位间托儿所,如陕甘宁边区机关托儿所。(三)母亲变工托儿所、哺乳室,如边区银行托儿所。(四)化整为零的托幼组织,在一些局势不稳定、敌情变化较大的敌后解放区较多。(五)小学附设幼稚班(园),在陕甘宁边区米脂、绥德分区的三所小学及清涧城关完小都曾举办过这种形式的幼稚班。
四、保育院的教育与教学(一)学前教育的目的始终以保育儿童身体。培养儿童良好习惯、发展儿童智力为目的。 (二)婴幼儿的保育保育儿童健康是保育院的首要工作,主要是:1.尽一切努力保证孩子的营养2.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和管理制度3.贯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方针4.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
(三)婴幼儿的教育婴幼儿教育的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1.品德教育:保教工作者总结出了以下品德教育原则:热爱儿童;随机教育;站在儿童的立场教育儿童。2.智育: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不仅重视知识教育,也强调智力开发。 第三节老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这一服务方向主要是通过解放妇女、解除父母的后顾之忧来实现的。
二、贯彻依靠群众和勤俭办学的原则人民对学前教育的支持主要包括房屋、玩具设备、事务、医疗、人力、师资、掩护等多种不同的方式。三、实施“保教结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 四、建立一支“一切为了孩子”的保教队伍 第7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蔡元培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蔡元培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任职期间,废除了封建旧学制,制定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宗旨和学制。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对学校进行全面整顿和改革,使北大成为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享誉海外内的著名高等学府。1927年先后任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务。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涉及面广,从教育方针、学制到教学方法,从高等教育到学前教育,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他都有过许多论述,他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新教育与旧教育的歧点》、《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美育的实施方法》、《美育》等著名篇章中。 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论1912年,蔡元培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的重要文章。在批判封建主义教育宗旨的基础上,根据资产阶级的需要,为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实力主义教育即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美
7
感教育即美育。世界观教育。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实力主义、公民道德教育是“隶属于政治之教育”,而“世界观则统三者而一之”。世界观教育则是“超轶政治之教育”,其主要任务是培养人们超轶现世之观念,而达于实体世界之最高精神境界,使人生变得更有价值,人格更趋完善。这是蔡元培教育理论的最高目标。以上五育,蔡元培认为尽管它们各自的作用不同,然而均是培养“健全人格”所必须的,是统一整体所缺一不可的。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它体现了辛亥革命以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的需要,反映了发展资本主义而对人才提出的要求,顺应了当时社会变革的潮流,为中国资产阶级创新教育体制提供了思想武器,也是改革学前教育的指导方针。 三、“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主张1918年,蔡元培发表《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他认为新旧教育的不同在于:昔之教育,使儿童受教育于成人;今之教育,乃使成人受教于儿童。他对违反自然,束约个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教育深恶痛绝。他主张新教育应反其道行之。蔡元培这种崇尚自然、尊重儿童,让儿童自由发展的主张,也是学前教育领域内批判封建儿童观的思想武器。
四、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1919年,蔡元培在《贫儿院与贫儿教育的关系》这篇演讲中,提出了他的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首先,他揭露了封建家庭的黑暗及对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其次,他强调“教育是专门的事业,不是人人能担任的”。针对上述情况他提出了他的学前儿童公育理想的。,他主张:不论那个人家,要是妇女有了身孕,就送到蒙养院受教育,不用他的母亲照管。
五、倡导学前儿童的美育蔡元培是我国现代美育的首偿者。其中有关儿童美育的实施,他提出以下几点意见:首先,他主张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其次,他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学前儿童美育。他把胎教作为美育的起点。蔡元培关于学前儿童美育方面的主张虽有脱离实际的地方,但是他重视学前儿童美育的基本思想和他所提出的一些合理要求,至今仍可作为我们向学前儿童进行美育的借鉴。 第二节张雪门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20世纪30、40年代我国幼教界的“南陈北张中的北张,他对北方和台湾的幼教影响很大。1924年译著《福禄倍尔游戏辑要》、《蒙台梭利及其教育》。1993年秋,任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长。期间,编辑了幼稚师范丛书,进行了教育见习、实习的改革试验。1934年,开始了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研究,并讲授《幼稚教育》于各大学。1947年,任台北育幼院院长。之后,陆续写下《幼稚教育》、《幼稚园课程活动中心》、《幼稚园行为课程》等十几本专著,为幼儿教育理论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论幼稚教育的目的张雪门根据教育目标的不同,把中国幼稚教育分为4类:(一)以培植士大夫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他认为清末仿效日本办理的蒙养院就是属于这类。
(二)以培养宗教信徒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他指出教会办的幼稚园,都是以宗教为本位的。
(三)以发展儿童个性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他认识到儿童本位思想完全不适应我国当时的国情和时代的需要,认为教育如果不考虑社会需要,那就没有多大效果。
(四)以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他强调目前的儿童,便是下一代的民族,凡现时代中华民族应负的使命,儿童虽小,也决不例外。
三、论幼稚教育的行为课程张雪门于1966年出版了《增订幼稚园》一书,初步形成了他的“行为课程”的阿理论和实践体系。在70年代出版了《中国幼稚教育课程研究》,对幼稚课程做了进一步探讨。 (一)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含义什么是课程?张雪门认为:“课程是经验,是人类的经验。用最经济的手段,按有组织的配置,用各种方法,以引起孩子的反应和动作。”什么是行为课程?他说:“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可见,生活和实际行为是行为课程的两大因素。在他看来,行为课程应自然地融合在儿童地生活中。并把生活和行动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 (二)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组织第一,“幼稚生对于自然和人事界没有明显的界限,他看宇宙一切的一切,都是整个儿的”所以编制课程时如果分得太清楚、太有系统了,反不能引起儿童的反应。第二,“当幼稚生的时期中,满足个体的需要,实甚于社会的希求”。所以,编制课程时要考虑社会的需要,但更应强调满足儿童个体的需要。第三,“幼稚园的课程,须根据于儿童自己的经验。”他非常注重幼稚园课程的整体性、个体性和直接性。
(三)幼稚园行为课程的教学法他指出行为课程的要旨是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所以行为课程的教学法应当是起于活动而终于活动的有计划的设计;根据设计精选有助于儿童发展的自然而良好的行为,并进行知道;在进行中必须把握住远大而客观的标准,并注意劳动中亦须劳心的原则。张雪门的幼稚园行为课程的基本思想是“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其目标兼顾个体和社会的需要,其内容来自周围生活环境,其方法采用单元设计教学法,其实施则以行动为中心。
四、论幼稚师范教育(一)关于见习、实习的场所他认为幼师生的实习场所应有4种单位:1.中心幼稚园。2.平民幼稚园。3.婴儿保育院。4.小学。
(二)关于见习、实习的时间安排在三年中,他规定第一学年每周实习为9学时,分三次进行。第二学年的实习时间则主要由学生自己支配。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一半时间在婴儿园实习,另一半时间到小学去实习。(三)关于实习的组织张雪门把上述这种实习计划,称为“有系统组织的实习”,他认为这种实习必须符合几个条件:第一必须有步骤,第二必须有范围,第三必须有相当时间,第四必须有适合的导师与方法。张雪门提出的实习计划与传统师范学校的实习有很多不同:一是空间上,它把幼师生的实习场所从幼稚园扩大到婴儿园和小学,从校内扩到到校外,从城市扩大到农村;二是在时间上,它从只集中在三年中的最后一个学期,增加到三年中均有实习;三是内容上,它从仅仅实习幼稚教育扩展到婴儿保育、小学教育,从只实习教育和教学扩展到实习行政管理以及缝纫炊事等。 第三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8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陶行知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力主改革旧教育,批判中国传统教育。曾一度着力介绍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学说。但他也反对简单地“仪型他国”,反对盲目崇拜外国地洋化教育。五四以后,在平民教育思潮影响下,,他总结平民教育地经验,指出平民教育是:“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银钱,去教一般人民读好书,做好人。”最初平民教育主要在城市进行,后来,陶行知逐渐认识到中国受苦百姓,更多的是在农村,认为平民教育应该下乡。他的乡村活动对当时社会影响很大。1927年创办南京晓庄学校,以晓庄学校为中心,设小学师范院、幼稚师范院、晓庄小学,还有乡村医院等。1931年,陶行知回到上海,发起“科学下嫁活动,办“自然科学园”主持编辑《儿童科学丛书》。1932年在上海大场办山海工学团。1936年陶行知发起国难社教育,开展国难教育运动。1939年在重庆创办育才学校。在育才学校实施生活教育理论。1945年后,他的教育活动由战时教育转入民主教育运动。
二、生活教育理论(一)生活教育理论的产生与确立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吸收改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探索普及大众教育的实践中产生的。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吸收改造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探索普及大众教育的实践中产生的。在批判传统教育基础上,陶行知曾接受了杜威的教育主张。因为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预备,主张将学生从的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这观点在反传统教育很有意义,在五四运动前后有很大影响。他在实践中认识到传统教育是新教育的绊脚石,就是被称为进步教育的实用主义教育也无法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探寻新路。他逐步酝酿一个新的教育理论体系,这便是在办晓庄学校时期所形成和确立起来的生活教育理论。 (二)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1.生活即教育包括以下含义: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是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是使生活发出真力量的“真教育”。2.社会即学校,。是对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改造而来的。他认为应把受教育者放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叫他们自由翱翔。这是陶行知苦心探索大众教育的“穷办法”。3.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就是以生活为中心——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所有的问题都是从生活中发出来的。从生活中发出来的困难和疑问,才是实际的问题;用这种实际的问题来求解决才是实际的学问。
(三)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质从哲学上看,生活教育理论是建立在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之上懂得。在这一点上,陶行知逐步摆脱了杜威的经验主义哲学。从生活教育理论的性质看,它体现了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特色。新民主主义教育是民族的,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正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活教育理论也是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大众的,陶行知一生奋斗就是要解决普及大众教育问题。
三、论学前教育的意义陶行知在论述“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时认为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生即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是一种终身教育的思想,其中尤其重视学龄前这段的教育,他发挥了我国古代“教儿婴孩”的传统,强调儿童早期教育。陶行知主张普及教育,不仅要普及小学,也要普及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本,幼儿教育尤为根本之本。小学应当普及,幼儿教育也应当普及。”陶行知从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国家的前途的双重意义,阐发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意义。
四、论学前教育的服务方向陶行知认为幼儿教育最应该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工人和农民,最应该办幼稚园的地方是工厂和农村。工程附近开办幼稚园是幼稚园的第一新大陆。陶行知开辟幼儿教育新大陆的思想,是他坚持幼儿教育要为工人农民而服务的方向,他号召应该开展一个幼稚园下厂、下乡的运动。要办好中国的工厂和农村的幼稚园,他认为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打破对外国的盲目崇拜,要建立中国式的幼稚园,使幼稚教育适合国情。 五、论创造的儿童教育
(一)认识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教育工作者要把自己摆进儿童的队伍里,成为孩子当中的一员,加入到儿童的生活中去,这便可以认识小孩子有创造力。
(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具体的他曾提出六大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想。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么去做、去干,他指出自古以来不许孩子动手的错误。3.解放儿童的眼睛。要让孩子自己去看,去观察。要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否则世界上的事物将在他面前白白流过。4.解放儿童的嘴巴。小孩子有问题要允许他问。5.解放孩子的空间。把孩子从牢笼式的学校解放出来,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大社会,要解放他们的活动空间,扩大认识眼界,以发挥儿童内在的创造力。6.解放儿童的时间。
(三)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培养儿童创造力的措施:1.需要充分的营养。2.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3.需要因材施教。4.发扬民主。
六、论益友制的幼稚师范教育在幼稚师范教育方面,陶行知运用了艺友制培养幼教师资。在《艺友制师范教育答客问》中,陶行知解释了艺友制:“益友制是什么?艺是艺术,也可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凡是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艺友制便是学生(称艺友)与有经验的教师(称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方法是边干边学。艺友制的幼稚师范教育,最大的特点也是优点,是学生在幼稚园中实地学习,克服了师范教育脱离实际的现象。
第二,是在不可能迅速建立大批师范学校的情况下,亦能培养有质量的师资。第三,节省时间,一年半到两年结业,缩短3年的毕业期限。陶行知认为,艺友制的幼稚师范教育,不是培养师资的唯一方法,应与普通幼稚师范学校“相辅而行”,不是拿来替代师范学校。师范学校不能废除,而应当根本改造。 第四节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1923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亲任园长。不久建立我国第一个幼教实验中心,开展幼稚园的课程、设备、故事、读法以及幼稚生应有的习惯和技能等项试验研究。创立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1929年,中华儿童教育社成立,陈鹤琴被选任为主席。1928年任华人教育处处长。1940年创建我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
9
——江西省立试验幼稚师范学校。陈鹤琴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和儿童的教育事业。他开创了我国儿童心理、学前教育的科学研究工作,并促使家庭教育科学化、幼儿师范教育系列化。陈鹤琴无愧于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幼儿教育专家。
二、活教育理论“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体系,包括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以及教学原则、训育原则等。
(一)目的论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样的人应该具备怎样的条件:第一要有强健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第三要有创造能力;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抗战胜利后,他进一步提出“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要“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 (二)课程论陈鹤琴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三)方法论活教育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四)教学原则陈鹤琴的教学原则可以概括为活动性原则、儿童主题性原则、教学法多样化原则、利用活教材原则、积极鼓励原则和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
(五)训育原则从小到大;从人治到法治;从法治到心理;从对立到一体;从不觉到自觉;从被动到自动;从自我到互助;从知到行;从形式到精神;从分家到合一;从隔阂到网络;从消极到积极;从“空口说到”到“以身作则”。13条训育原则。
三、论儿童的发展与教育(一)儿童期对人生和教育方面的意义他认为:“儿童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儿童期是发展能力的时期,一方面儿童期具有可以发展的性质,此即所谓可塑性活谓可教性。”从而认定“幼稚期(自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应当把幼稚期的教育当作整个教育的基础。
(二)幼儿的心理特点与教育陈鹤琴认为幼儿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好动。2.好模仿。3.好奇。好奇心不是永久不变的,是随年岁而发展的。4.好游戏。
(三)学前儿童的发展阶段与教育陈鹤琴主张把学前儿童时期分成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宝号一个特征:1.新生婴儿期——新生。2.乳儿时期——新生后到1岁左右。3.步儿时期——1岁左右到3岁半。4.幼儿时期——3岁半左右到6岁左右。按照儿童发展的有序性,揭示了每一个阶段的发展特点,并确定了与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教育重点。(1)发展特点第一,儿童行走的发展。第二,言语的发展。(2)教育重点第一,行走教育。第二,言语教育。 四、论家庭教育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一)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
(二)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地依据。陈鹤琴指出,小孩子既难养,更难教。在《家庭教育》中,陈鹤琴首先略数儿童的心理与学习性质及原则。1.学习的性质。陈鹤琴认为儿童生来有3种基本能力,即感觉,联念和动作。2.学习的原则。一是刺激的原则。二是联念的原则。三是动作的原则。(三)要把教育功能自然地渗透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1.卫生教育方面。2.情绪教育和群育方面。3.智育方面。此外,陈鹤琴认为全面提高父母的素质和教育能力,是保证家庭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70年代末,他还建议“要重视幼儿家庭教育的科学实验,对幼儿的家庭教育应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和推广”。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应当向家庭广泛宣传科学的育儿知识,使广大家长能对自己的子女有个正确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法。 五、论幼稚园教育
(一)办好幼稚园的15条主张
1.幼稚园是要适应国情的。2.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3.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地教他。4.幼稚园地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5.幼稚园地课程须预先拟定,但临时可以变更。6.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7.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8.幼稚园应当特别注重音乐。9.幼稚园应当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10.幼稚园应当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去教导儿童。11.幼稚生的户外活动要多。12.幼稚园多采取小团体的教学法。13.幼稚园的教师应当式儿童的朋友。14.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15.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对幼稚生应当养成的德行、习惯、技能、知识,都应有考查标准。 (二)幼稚园的课程理论1.课程应为目标服务。(1)做怎样的人:应有合作的精神,同情心,服务的精神。(2)有怎样的身体:应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的习惯,并有相当的运动功能。(3)怎样开发儿童的智力:应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表意的能力。(4)怎样培养情绪:应能欣赏自然美和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泯惧怕情绪。2.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3.课程应实验“整个教学法”。“他提倡的教学法,就是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因为儿童生活是整个地,教材也必然是整个地,互相连接不能四分五裂。4.课程应当采用游戏式,小团体式等的教学方法。5.课程应当有考查儿童成绩的标准。60年代初,陈鹤琴提出了编制幼稚园课程的十大原则、九项内容、五指活动及三种编制课程的方法。关于五指活动,陈鹤琴说:“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连贯的。依据儿童心身的发展,五指活动在儿童生活中结成一个教育的网,有组织有系统,合理的编织在儿童的生活中。”
五指活动的五个方面是:(1)健康活动,包括饮食、睡眠、早操、户外活动、散步等。(2)社会活动,包括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及政治常识等。(3)科学活动,包括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等。(4)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图画手工等。
(5)语言活动,包括故事、儿歌谜语等。关于幼稚园课程的编制,他提出了三种方法:(1)圆周法,即各班课题相同而要求由浅入深。(2)直进法,即各班的课题和要求均不相同。(3)混合法,即课题和要求有相同或不同。 第五节张宗麟的学前教育理论
一、幼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首先,他认为幼稚教育之重要是由儿童对人生、对社会国家的重要性所决定的。其次,他认
10
为幼稚教育之所以重要,也是由于它在学制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此外,它还从幼稚园与家庭之关系方面指出幼稚园是家庭托付儿童之第一场所,最能与父母接触之第一种教育事业。 二、论幼稚教育的服务对象和发展方向
(一)幼稚教育的服务对象张宗麟对陶行知提出的幼稚园下乡进厂运动的主张非常拥护,并主持创办了晓庄的乡村幼稚教育。他在提倡转移幼稚教育服务方向的过程中,还对幼稚教育的服务对象,作了细致的分析,提出有以下几种人最需要帮助:农家妇;工厂的女工;贫民区;有较好的职业者,如女招待,女秘书等。因此到农村去,到贫民区去办幼稚园,对孩子们的福利,对社会的贡献要比任何的幼稚园来得大。
(二)幼稚教育的发展方向张宗麟提出了明日的幼稚教育的设想,认为明日的幼稚教育将是明日社会的产物,但可以预测和判断的有以下几点:1.明日的幼稚教育必定是普及的。2.明日的幼稚教育必定为某个集团(国家或其他)或某种思想训练幼稚儿童的一种重要事业。3.明日的幼稚教育必定是“教”与“养”并重的,幼稚园不但教育儿童,也是母亲受教育的地方。4.明日的幼稚教育必定是与家庭沟通的。5.明日的幼稚教育必定是与小学联系的。6.明日的幼稚教育必定训练儿童有集团工作的精神,免去个人单独行动的散漫行为。7.明日的幼稚教育必定引用科学的养护法。8.明日的幼稚教育必定有它的一贯主张,一切设施合乎这个主张。9.明日的幼稚教育除了为着维持自己的生活外,最重要的任务还是为着实现他的集团的理想。 四、论幼稚园的课程
(一)课程的含义张宗麟指出:“幼稚园课程者,由广义说之,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其范围包括“一切教材、科目、幼稚生之活动”。他认为课程之分类有两种:一种是以儿童活动分类。包括开始的活动,即幼稚生初入园时养成的习惯。另一类是以学科分类,把儿童活动分为各种学科,包括音乐,游戏,手工,自然等。
(二)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张宗麟认为社会化的课程有两个根据,即儿童社会和成人社会。在幼儿教育中如何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张宗麟主张成人应当尊重儿童社会,应当让孩子们到他们自己的社会里去,而不要拉他们到我们的社会里来。关于社会化的课程应包括的内容,他指出共有7类。为了使社会化课程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地发展,他还强调在实施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培养儿童具有互助与合作的精神。2.培养儿童具有爱和怜的情感。3.培养儿童具有顾到别人的思想。
五、论幼稚园教师的培训(一)幼稚园教师的任务包括:1.养护儿童。2.发展儿童身体。3.养成儿童相当之习惯。4.养成儿童有相当之知识与技能。5.与家庭联络并谋家庭教育改革良方。6.研究儿童等。其中尤以养护儿童为幼稚园教师最重要的责任。(二)幼稚园教师的培养幼稚园教师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幼稚师范学校进行的。
首先,他认为师范教育为国家教育事业,绝对不能容忍外国人、教会或私人包办,国家对师范教育应负完全责任,幼稚师范自然也不例外。其次,他认为幼稚师范应以培养健全的幼稚园教师为目的。同时他特别指出,幼稚园教师非为女子之专业,必须有男子加入。张宗麟还认为,幼稚师范为了培养健全的幼稚园教师,决不能搬用教会设立的幼稚师范那种养成牧师式之教师的课程。为此对幼稚师范的课程设置提出一系列标准。(三)幼稚园教师的进修张宗麟指出,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幼稚园教师,只靠在学校中的几年的学习还是不够的,还必须随时修养以谋和于潮流,以求其业之进步。
第8章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性质、任务及总方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中明确规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并指出要“主义保护母亲、婴儿和儿童的健康”。1949念,教育部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教育会议,确立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明确了改革旧教育的方针、步骤和发展新教育的方向。教育工作的发展方向是普及机与提高的正确结合,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普及为主,教育应着重为工农服务。对中国人办的私立学校,采取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的方针。1951年,政务院公布施行《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产生了新中国第一个学制。新学制的第一部分即幼儿教育。新学制规定实施幼儿教育的组织是幼儿园。 第二节幼儿园的暂行规程和教学纲要
1951年,中央教育部制订了《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主要规定如下:(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教养幼儿,使他们的身心在入小学前获得健全的发展;同时减轻母亲对幼儿的负担,以便母亲有时间参加政治活动、生长劳动、文化教育活动等。并规定幼儿园应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全面发展的教养工作。
(二)幼儿园的培养目标(1)培养幼儿基本的卫生习惯,主义其营养,锻炼其体格,保证幼儿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2)培养幼儿正确运用感观和语言的基本能力,增进其对环境的认识,以发展幼儿的智力。(3)培养幼儿爱国思想,国民公德和诚实勇敢、团结、友爱、守纪律、有礼貌等优良品质和习惯。(4)培养幼儿爱美的观念和兴趣,增进其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幼儿园教养原则使幼儿全面发展;使教养内容和幼儿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幼儿有独立活动完成简单任务的机会,使幼儿习惯于集体生活;使必修作业、选修作业以及户外活动配合进行;使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密切配合。 (四)幼儿园教养活动项目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共六项。 第三节积极培养学前教育的干部和师资
1951年8乐,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师范教育会议提出:当前师范教育的工作方针使正规师范教育与大量短期训练相结合。短期训练的方式应多种多样,以应急需。对正规的师范教育,要调整、整顿与发展各级师范学校。1952年《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规定:培养幼儿园师资的称为幼儿师范学校。师范学校得附设幼儿师范科、师范速成班、短期师资训练班等。《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中指出、;高等学校设置的教育系分设学前教育组,培养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专业课
11
教师。各地举办了各种类型的短期培训班,以解决幼儿园师资的急需。根据教育部颁行的方针,有重点地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各类幼儿园发展较为迅速。1955年,教育部决定幼儿园师资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幼儿师范学校负责培养,在全国范围内增设了中级和初级幼儿师范学校,增加了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基础。1956年,教育部正式颁发了《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1956年《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指出托儿所、幼儿园的发展方针是:应当按照“全面规划,加强领导”和“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方针,同时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发展。 第四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此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方针是:幼儿园应在有条件的城市首先建立,然后逐步推广。发展的重点首先在工厂企业部门,其次是机关、学校和郊区农村。部队幼儿园对抗美援朝也起了积极作用。此外,教育部门还举办了一些幼儿园和小学附设幼儿园。1956年、《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明确了对各类型托儿所、幼儿园的领导职责,以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为原则。指出:各类型的托儿所、幼儿园的经费、人事、房屋设备和日常行政事宜,均由主办单位各自负责管理;有关方针。政策、规章、制度、法令、教育计划、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儿童保健等业务,在托儿所方面,则统一由卫生行政部门领导;幼儿园统一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此外,教育部幼儿教育处于1953年设置了幼儿教育研究室,为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质量,更好地为贯彻体、智、德、美全面发展德教育方针服务。 第一节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曲折与整顿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地、系统地提出党和国家的教育工作方针,即“党地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要为无产阶级地政治服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这两条方针,前者是关于培养目标问题,后者则是教育工作地方向问题。学前教育也必须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首先在培养目标上,曾有人提出幼儿园把体育放在首位,是“没有以德育挂帅”地资产阶级教育方针。经过学习和讨论,坚定了结合幼儿特点的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方针;其次在工作方向上,普遍加强了为生产服务的措施和对幼儿的劳动教育。总之,在贯彻教育方针的过程中,有积极的方面,如想方设法为家长服务;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思想品德教育的成人化,脱离了幼儿的年龄特点等。 二、学前教育事业的大起大落
(一)幼儿园发展迅猛1958年,我国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中共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地总路线。继而又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高标准、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地“左”倾错误泛滥。在学前教育方面,大跃进主要表现在事业的大发展和以寄宿制为主的办园方针,过早地实现学前教育地社会化和全托化。60年代初,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受了重大损失,致使盲目发展起来的幼儿园也纷纷解散,这种大起大落的教训是深刻的。
(二)师资培训发展迅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于1958~1960年的大跃进年代,山东、福建等地办起了10多个学前教育专业,可惜好景不长。三、学前教育事业德调整和提高幼儿园的整顿与发展。1961年,“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国民经济方针提出。幼儿园教育也不例外,有条件的就整顿保留,没条件的则撤销,使幼儿园经过整顿得到正常发展。师资培训趋向正常。
第二节学前教育领域的学术批判
《指南》突然遭到否定性的批判,使幼儿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极度混乱,混淆了是非、正误。此后在理论及识记工作中出现了大量的口号化、成人化、形式化的错误倾向。
二、对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等人的批判这场批判违背了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再次引起了思想混乱,挫伤和打击了一批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高等学校的文科教学和教材建设。50年代末,60年代初这两次错误的批判,混淆了政治和学术的界限,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学术繁荣和事业的发展危害极大,影响及坏。
第10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全面否定党和政府的学前教育路线
一、严重歪曲教育方针把学前教育视为推行修正主义路线的典型,对全面发展的学前教育方针进行严重的歪曲,斥之为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对四育的任务和内容全面地横加批判。在体育方面,把原先科学、合理地种种体育设施和措施都当作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予以批判。在智育方面,把传授知识、发展智力都作为智育第一加以批判。在德育方面,以空头政治代替德育地全部内容,以“极左”地政治口号代替日常行为规范。在美育方面,更把美育视为资产阶级思想和情调地表现
二、彻底破坏管理体制近20积累地行之有效地管理体制,被批判为管、卡、压,工作人员的合理分工被斥之为资产阶级法权,把园长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批斗,把优秀教师作为修正主义黑干将、反动学生权威进行人身攻击,勤杂工、保育员、园长的工作轮流换班,取消岗位和管理,成了任人宰割的牺牲品。 三、全面取消师资培训正规的幼儿教育师资培训中断了10多年。 第二节学前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一、学前教育事业逐渐恢复70年代初,由于“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运动以及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各地幼儿园逐渐恢复,但增长速度较慢。二、新经验的产生如江苏省如东县使计划生育、妇幼保健、幼托工作三者相结合,既促进了生产,又使三项工作在全国名列前茅。1972年,该县幼儿园入园率达80%。
第11章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学前教育管理机构和体制
一、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体制1978年,教育部恢复了幼儿教育处,一些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厅(局)也陆续恢复活新建了幼儿行政领导机构和教研机构,配备了专职或兼职的幼儿教育行政干部和教研人员,召开了有关会议,明确了职
12
责分工,逐步形成了由上而下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领导体制。1987年《关于明确幼儿教育事业领导管理职责分工请示》中规定:幼儿教育事业“必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和“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还规定了幼儿园的行政领导由主办单位负责。这样,便调动了各部门管理幼儿教育工作的积极性,理顺关系,加强领导。 二、多种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1981年10月,教育颁发《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包括幼儿年龄特点与幼儿园教育任务,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与要求,教育手段及注意事项等三大部分。纲要的进步性表现在:(1)将1952年的“教学纲要”改为“教育纲要”,这一字之差体现了幼儿园根据幼儿年龄特点,突出其主要工作是“教育”而不是仅仅是“教学”; (2)吸取国内外幼儿生理学、心理学理论,特别是将关于幼儿大脑的研究成果,作为文件的第一部分,统帅其后的教学任务、内容等章节,使《纲要》的科学依据更加鲜明;
(3)教育内容扩展为生活卫生习惯、思想品德、基本动作发展、常识、语言、计算、美工、音乐等8项,加强了对幼儿习惯和品德的培养;(4)强调教育任务、内容、要求应通过游戏、体育活动、上课、观察、劳动、娱乐和日常生活等手段来完成,以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和成人化。
(5)指明幼儿园要主动争取社会和家庭的支持,以大教育观增强幼儿园教育的积极效应。总之,《纲要》使幼儿园教育有章可循,起到了拨乱反正、提高教育质量的作用。1989年,国家发布《幼儿园管理条例》。该条例是在以往有关法规基础上形成的,是经国务院批准办法的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它将对幼儿园的管理和发展进行宏观调控,以加强对幼儿教育事业的领导。1989年,国家教委发布《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1996年3月,国家教委发布《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6月1日施行。正式颁布的《规程》:(1)明确“幼儿园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阶段”,更强调幼儿园基础教育属性。而不仅仅为入小学作准备。(2)幼儿园的双重任务之一的新提法为“为家长anjia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改变了长期以来强调为“工作”,从不提为“学习”提供方便。这一变动体现了时代的需要。
(3)总则增加“尊重、爱护幼儿,严禁虐待、歧视、体罚和变相体罚、侮辱幼儿人格等损害幼儿身心健康的行为”。体现了尊重和保护幼儿人格的重要意义。 (4)培养目标方面,增加培养“求知欲望”,将“不怕困难”改为“克服困难”,增加培养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能力。更符合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
(5)将第八章更名为“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并新增一条与社区相联系的内容,使之从家园两方面的共育扩展为三方共育。
第二节多种渠道、不同规格和形式的学前教育事业
一、各种渠道举办的幼儿园的发展(一)教育部办的幼儿园一般来说这类幼儿园教育质量较高,起着示范性、实验性的作用。
(二)其他部门办的幼儿园包括工矿、机关学校、团体等部门办的幼儿园。此类幼儿园面临的问题多,困难较大。 (三)民办(集体)幼儿园包括街道和农村办的幼儿园。园数逐渐下降,入园幼儿数均有所下降。一般规范较小 二、城乡幼儿园的发展 (一)70、80年代的发展概况1.农村幼儿园在三种地区的幼儿园中占大多数。2.城市幼儿园和县镇幼儿园发展比较稳定。3.农村幼儿园发展不儿女定,时增时减,时快时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二)1990年至2000年城乡幼儿园历年发展情况1.90年代中农村幼儿园仍占多数,但比例有所下降。2.县镇幼儿园呈持续上升趋势。3.诚实幼儿园虽有所增长,但速度不快。
三、各种收托形式的幼儿园(班)的发展全(整)日制幼儿园;寄宿制幼儿园;幼儿学前班;混合班。其他如季节性、计时制和幼儿班、游戏(活动)小组、大赛车、辅导站等无固定时间、地点和师生的非正规收托形式也逐渐涌现。 四、不同规格幼儿园的发展示范性幼儿园;乡镇中心幼儿园;一般幼儿园。 第三节多元化的学前教育师资和培训体系
“文化大革命”将中、高级学前师范教育破坏殆尽,造成了幼儿园教师、幼儿师范教师的严重不足。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发展不同层次的学前师范教育,使培养新师资和培训在职师资两方面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以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教育机构共同参与的多渠道、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的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培训体系。该体系由职前培养和职后继续教育构成。牵着包括中等幼儿师范、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层次;后者除以上学历教育外,还有通过各种专题培训班、教科研活动、学术研讨会、幼教研究会等活动及国内外进修和访问学者等非学历教育。
第四节开展科学研究,促进学前教育改革
1.有关幼儿生理、心理方面的研究(1)启动于1979年末的《3~6岁幼儿言语发展特点的调查研究》,是中央教科所幼教室主持的第一个项目。(2)《我国幼儿形态、技能、基本体育活动能力的调查研究》为我国幼儿生理素质发展的有效教育行为提供了可靠依据。
2.关于幼教历史经验的研究(1)1979年开始进行了《建国32年来幼儿教育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课题研究。之后孙爱月着手撰写了《当代中国幼儿教育》,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史慧中等编写了《新中国幼儿教育50年简史》。(2)对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张宗麟等人幼儿教育思想的研究。经过拨乱反正,我国幼教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重新审视著名教育家的学术贡献。(3)北京师大、南京师大、陕西师大的学者对我国学者对我国学前教育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历史性研究。我国第一本《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中国学前教育史》和《中国古代幼教史》的多种版本。3.关于农村幼儿教育的研究为使我国幼教主体的农村幼儿教育提高育人质量,为改善广大农村幼儿生存和学习条件,我国幼教界始终重视农村幼教的研究。4.关于幼儿素质教育的研究依据脑科学有关早期开发的理论和素质具有潜在性、基础性等特点,中央教科所幼教室经批准建立了名为《适应我国国情提高幼儿素质的调查研
13
究》的“七五”规划国家教委重点项目。
5.关于幼儿家庭教育的研究家园共育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把家庭教育作为育人基础工程起点的观念,使我国家庭教育研究工作扎实并有成效。
6.关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研究1983年起,南京、北京、上海等地先后开始课程改革的实验研究,旨在克服当时幼儿园课程的弊端:目标上的重知识掌握轻能力培养,智实德虚;内容上的6科割裂;组织实施上的单调划一,按人分科施教及重轻教学等。探索新的课程结构,以利幼儿身心得以充分发展。在此过程中逐渐树立新教育观念:整体观、发展观、主体观、活动观等,涌现了综合教育课程,活动教育课程、游戏课程、情感教育课程等。 第五节国际承诺、合作与交流
对《儿童权利公约》的承诺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包括序言、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共56项。《公约》的精神,联合国召开的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于1990年通过了《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1991年,中国政府签署了上述两个文件。作出了庄严的承诺,并于1992年发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我国自1991年到1995年制订和实施的六个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其主要内容为:确立了我国受教育的机会平等的法律原则,规定了儿童在受教育方面享有的基本权利,规范了政府、学校、教师及社会组织和公民保护儿童受教育权被侵害的法律救济制度。中国的幼教事业的发展政策始终围绕着为更多的儿童提供学前教育的机会这一核心,并提到教育是否有效地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是幼儿学习权利的实质所在。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基本实现了九十年代儿童纲要和1990年世界儿童首脑会议提出的全球目标。已完成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九十年代儿童发展状况报告》正是这十年中国儿童发展的真是写照。我国将继续履行对《儿童权利公约》的承诺,未来10年儿童发展纲要将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主体,以提高儿童素质为重点,从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环境、儿童与法律保护4个领域,提出中国儿童生存、保护、发展和参与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策略措施。
第12章史前社会的幼儿教育
第一节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形式
原始社会早期形态按辈份建立起来的婚姻集团,纯属血缘关系,并按辈份建立起一个个大家庭,实行儿童公养和公育。在前氏族时期的原始家庭中,为了谋求生存和照顾老幼,尝常常按年龄差异和体质强弱,分成两个人群:一群是捕猎、攀摘野果的青壮年;一群是老人或体弱不能胜任捕猎者们,以便留在住地照料年幼的男女儿童,这也可以说是史前社会最初的幼儿教育形式。
第二节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内容
(一)劳动技能教育儿童从幼年开始就从旁观察成年人生产劳动过程,从中探询劳动技能,并在游戏中模仿联系。 (二)社会的道德观念的养成史前社会幼儿教育实行的是公养公育制度。培养儿童尊敬长辈,遵守礼法,具有氏族部落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为之奋斗的精神。
(三)军事体育训练尤其在军事民主制时期,孩子从小就习弄弓箭、学射鸟兔等,通常在三、四岁时,就练习打猎,稍大一点时儿童还组织小队,练习作战或进行宿营游戏等。
(四)其他原始社会幼儿教育除以上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以外,其他还有宗教、审美、唱歌、游戏、舞蹈等也占有一地位。
第三节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方法
史前社会的教育总是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的,对幼儿的教育也同样与幼儿的现实生活和游戏活动连在一起。对幼儿的教育方法概括起来有:
(一)示范与讲解这种长辈的言传身教、启发诱导是史前社会对幼儿教育的主要方法。
(二)观察与模仿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和游戏过程中观察、模仿长辈的言行举止,从而获得劳动生产的知识和生活出世经验。
(三)奖励与批评对儿童的奖励,赞誉及批评、警告等作为激励机制,以便诱发儿童积极向上和克服不良之举。 第四节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特征
(1)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特征之一是幼儿教育在家庭中进行,它随着家庭模式的变化而变化(2)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特征之二是幼儿教育是公养公育、民主平等(3)史前社会幼儿教育的特征之三是幼儿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4)事前社会幼儿教育的特征之四是幼儿教育还没有专门的幼教机构和专职教师,故十分简陋。在史前社会末期,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氏族社会制度逐步解体,私有制开始萌芽,出现了少数特权任务,这些人在占有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占有精神财富,从而也就改变了人人享有教育权的局面,专门致力于脑力活动的人逐步增多,教育与生产劳动、与社会生活紧结合的方式开始发生转变,一种新的社会、教育制度和幼儿教育模式也就应运而生了。
第13章古代东方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古代埃及的学前教育
一、古代东方四大文明古国地处北非的埃及,在公元前3200年左右就已建立其一个政权统一、国立强大、手工业和商业发达、城市繁荣的古王国。四大古代东方文明古国为埃及、巴比伦、印度和中国。在奴隶制度下,人类的教育发生了新的变化,教育内容丰富了,教育方法增多了,教育制度趋于完整。幼儿教育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新的发展。二、古代埃及的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教育的形式在古王国时期教育事业尚处于萌芽阶段,儿童早期的教育完全出自他们的父母。家庭就是学校,父母就是教师,此外,再无任何可被看作是公共教育的设施了。到了古王国末期和中王国时期,贫富差异加剧,学前教育也就表现出差别,皇族子弟进入宫廷学校学习。宫廷学校是融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为一体的一种教育形式,是由国王(法老)在宫廷中专门开设的。
14
(二)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属于祭司、医学、建筑、军事等职业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重走父辈的从业道路,世代相传地去继承父业。
第二节古代希伯来的学前教育
希伯来人在长期动荡不定的生活经历中,为求生存和发展,不得不既以来于宗教,又寄希望于教育,把宗教看作维系种族的灵魂;把教育当作实现民族统一和复兴的神圣事业。古代希伯来教育包括:
(一)家庭教育时期,希伯来人对儿童的宗教教育常以诵读经典和参加宗教节日来进行。这一时期的幼儿教育除了以家庭为主要形式外,还常常利用名目繁多的宗教节日活动对儿童进行宗教道德意识的教育。
(二)会堂教育时期犹太会堂是进行教育和礼拜的中心。在犹太教堂内设立学校,儿童们在这里读书、写字和理解一些简单的法律知识。希伯来人的早期教育颇受重视,它是为民族的救亡和传统的继承服务的,为整个民族教育起着一种先导的作用。
第三节古代印度的学前教育
种姓制度是印度特有的一种阶级压迫制度,它把从事于当时不同社会分工的人群,划分为4个等级,也就是构成4种种姓。第一等级为“婆罗门”,即掌握宗教事务的僧侣;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执掌行政于军事大权的世袭贵族;第三等级称为“吠舍”,即名义上具有人生自由的,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农夫、手工业者和贫民等;第四等级是“普陀罗”,即被征服者或奴隶。
(一)婆罗门教的幼儿教育婆罗门教源于印度公元前2000年的吠陀教,以《吠陀》为最古经典。
(二)佛教的幼儿教育佛教的幼儿教育一般在家庭里进行,主要在信仰方面、公德意识的养成方面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通过耳濡目染初步了解有关知识和内容。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是与种姓制度和宗教神学密切相关的,其中婆罗门教的教育是以维系种姓压迫和培养婆罗门宗教意识为核心任务的。佛教教育在印度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幼儿教育的有家庭教育和寺、庙教育之分。古代印度的幼儿教育始终被浓厚的神学说教所统治。
第14章古代西方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古希腊的的学前教育
一、斯巴达的学前教育斯巴达统治阶级在教育方面提出的任务是把全体斯巴达奴隶主后代培养训练成身体健壮、性格坚强、仇恨努力、顺从长老的勇士。婴幼儿一开始就接受斯巴达式的家庭教养和教育。具体实施主要由母亲负责。培养孩子从小不哭不闹、听话顺从的习惯,儿童稍大一些时,要他们不计较事物的品种和锻炼身体的种种考验,提高适应性。此外,在品德和性格方面,则要孩子始终保持知足和愉快,还要不怕孤独和黑暗,并经常带他们到公共娱乐场所去观赏和聆听关于英雄事迹的演出和讲解,学习英雄们的伟大言行。这给孩子们灌输了斯巴达人的人生理想和道德,以使他们逐步形成勇敢、坚韧、顺从和爱国的思想品德,并为7岁后进入正规的国家教育场所接受严格训练打下基础。
二、雅典的学前教育雅典学前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多方面的,不仅要培养应用善战的兵士,更要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为有文化知识的政治家、能说善辩的思想家、精明能干的商人和善于出谋划策的国家各级统治人才。对年轻一代不仅强调体育和道德教育,也十分重视智育和美育,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奠定了西方教育发展的基础。幼儿教育也是根据这些总的要求进行的。7岁以前的雅典儿童,也要在家庭接收教育。童话、故事和伊索寓言在他们的教育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儿童还常常听摇篮曲和其他歌曲。7岁钱的男孩在妇女们的闺房里享受和女孩同样的教育。7岁后的男孩由教仆陪同入学,通识进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女孩则被留在家中接受家庭教育,学习读写、演奏乐器、纺织、缝纫、烹饪和刺绣。
三、斯巴达和雅典教育的比较
(一)共同点:都属于奴隶制国家,国家对幼儿的体质都十分重视,并采取了“优选法”的具体措施;教育都是在家庭中进行,母亲是天然的教师;轻视任何形式的体力劳动和劳动教育;教育已成为奴隶主阶级及其子女的一种享受和特权,从小就开始对儿童进行道德行为的熏陶,灌输剥削阶级思想意识;但斯巴达和雅典的整个学前教育还处在萌芽状态。 (二)不同点:在婴儿生存权上斯巴达由政府官员来决定,而雅典一般由父母来决定;在培养目标上前者是英勇善战的战士,后者则要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在教育内容上,前者偏重于身体的养护和品德的陶冶,后者则还增加初步知识和音乐欣赏等;在教育方法上,斯巴达强调简练、严厉和服从,雅典注重和谐、灵活和温情。 第二节古罗马的学前教育
一、共和前期的学前教育家长制、小农经济和战备要求,决定了这时期罗马的育实施一种“农夫—军人”的家庭教育。男孩在幼年起就跟父亲学习农时耕作和军事本领,同时还要接受精神方面的教诲。儿童在家中也学习阅读、书写、计算以及骑马、游泳、作战和使用武器。真正成为一名农夫或军人为止。
二、共和后期的学前教育培养雄辩家成为这一时期教育的根本目的。家庭幼儿教育的性质、内容和方法也发生了变化。家庭中出现了乳母和希腊保姆以及希腊教仆。他们共同照管孩子和帮助儿童学习希腊文、拉丁文。儿童在家庭中接受初等教育,学习阅读、书写和计算、“十二铜表法”等课程。在思想意识上,则要求儿童养成对共和国负责与效忠的感情,发展其勇敢和坚强的意志,养成整洁、谦逊和节制的习惯,提高其自尊心。有时还组织儿童访问裁判所、军营和元老院,使他们从小懂得一点有关宗教信仰、军人品质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初步知识。
三、帝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教育目的是培养效忠于帝国的官吏和进行文化思想灌输的教师,教育成为巩固其政权的重要手段。为此建立起了一套国家教育管理体系,采取用国库资助教育的措施,把一切教育置于国家的监督之下。帝国时期的学前教育变成了一种忠实执行皇帝意志的工具。但对不同阶级的儿童则被灌输不同的思想意识。古代罗马学前教育的特点是:幼儿教育普遍由家庭负责,为实现教育目的打好早期的基础。 第三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学前教育
一、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1、论儿童的优生优育柏拉图从实现其理想国的目的考虑,在西方教育史上最先论述了优生
15
优育的问题。他主张任何人都得过集体的公共生活。应使婚姻成为高尚的事业,明确婚姻的目的是生育优秀的后代;任何个人无婚姻自主权,婚权在于执行者,执行者为成人选择配偶。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国家要同统一设置育儿院,把认定为优良的婴孩送入该院由专人照管。
2、论学前教育内容讲故事的目的是要形成儿童的符合将来国家保卫的者的良好品德。柏拉图主张要严格选择寓言、诗歌、文学的内容。音乐对于幼儿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柏拉图也十分重视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3、论儿童心灵教育和体育教育柏拉图强调儿童的心灵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一种和谐的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二、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教育应成为国家的重要事业,由奴隶主国家统一管理,决不能让私人插手,并要求把教育作为国家公共要务,专门制订有关法律,明确规定一定年龄阶段的儿童必须接受国家给予的教育。强调“教育应由法律规定”。这也是西方教育史上“教育立法”思想的开端。
(二)论教育的年龄分期亚里士多德十分重视对青少年身心自然发展特点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按儿童年龄划分受教育的阶段并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实施不同的教育任务。
(三)论学前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第一个时期的幼儿教育又可以分为儿童出生前的胎教;出生~5岁的婴幼儿教育和5岁~7岁的儿童教育三个阶段。三、昆体良的学前教育思想1、论儿童教育及早受教育。未来雄辩家的培养和教育是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而开始的。2、论游戏。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游戏这一儿童喜爱的活动方式,把它既变成一种娱乐,也是一种学习,又是一种教育的活动形式。3、论记忆力和创造力。幼儿教育的主要职责在于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创造欲。4、论娇惯儿童的危害及榜样。昆体良坚持父母本身应成为孩子们的有效榜样。5、论体罚昆体良竭力反对儿童教育中的体罚现象,提出对幼儿的体罚更要禁止。还专门给体罚列举了五大罪状:第一,体罚事实上无疑是一种凌辱,是一种残忍的行为。第二,生性体罚,而孩子一旦对鞭打习以为常,教育就难以起到作用。第三,如果儿童在幼年时期遭受体罚,长大以后往往更难以驾驭。第四,体罚只能早就努力的性格,而不能培养雄辩之才。第五,体罚的结果必然使儿童心情沮丧压抑,经常感到抑郁,产生恐怖心理。6、论儿童的看护者和教师。昆体良认为必须慎重选择儿童的看护者和教师。他们必须身体健康、说话清楚正确。 第四节西欧中世纪的学前教育
一、西欧中世纪的儿童观(一)性恶论在中世纪基督教会地位独尊,鼓吹由于儿童是带有“原罪”来到人世的,故生来性恶,人人必须历尽苦难生活的磨难,不断赎罪,才能净化灵魂。为了得到未来天堂的幸福,人人应当听从教会的训诫,常年敬畏上帝,实行禁欲;应当从幼年起就抑止儿童嘻笑欢闹、游戏娱乐的愿望,并严厉措施来禁止这类表现。(二)预成论按照预成论的观点,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人化了。预成论的要点时否认儿童预成人在身心特点上的差异,也否认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性、阶段性。由于受预成论的影响,人们无论是在社会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都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忽视儿童的爱好及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粗暴。 二、西欧中世纪学前教育的实施 (一)基督教会的学谦教育
1.学前教育的目的使受教育者虔信上帝、熟读圣经,以求做一个合格的基督徒。这种教育从幼儿开始,基督教会的学前教育就是从小要把他们训练成为一个个笃信上帝、服从教会的“圣童”,从而为培养一个真正的基督徒奠定坚实的基础。 2.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主要是通过基督徒对子女进行宗教意识的熏陶与幼儿跟随家长参加众多的圣事礼仪和节日活动来实施的。有时还组织儿童欣赏教会音乐、陶冶其宗教情感和增强对上帝的信仰。
(二)世俗封建主的学前教育封建贵族的幼儿教育一般按等级分为两类:1.宫廷学校的教育这一类专为王室儿童实施的宫廷教育。2.骑士早期教育骑士教育是集封建思想意识的熏陶与军事体育训练于一体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出生至7岁为第一阶段;7岁至14岁为第二阶段;14至21岁为第三阶段。第一阶段即骑士养成的幼儿教育时期,都是在自己家里度过,教师是父母。教育的目的是熏陶宗教意识,培养道德品质和身体养护。
第15章文艺复兴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人文主义教育家的学前教育理论
在人文主义教育家的著作中,多方面的论述了年轻一代的培养问题,形成了这一时期的教育理论,促进了这一时期教育的发展。这些理论虽然还不系统、不全面,却代表着一种新时代的潮流,具有重视人才培养、重视早期教育和勇于改革的教育思想是他们共同的特征。
一、维吉乌斯的《儿童教育论》首先,维吉乌斯就胎教以及初生婴儿的健康和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其次,维吉乌斯主张,成人要经常赞扬好的行为、宽容细小过失的办法来教育儿童,既要严肃认真,又要充满赤诚和爱。第三,维吉乌斯强调指出,父母的楷模是良好教育的首要条件。第四,维吉乌斯认为,儿童从懂事起就应接受高尚的礼仪教育。维吉乌斯的幼儿教育重载通过对幼儿进行人道化、个性化的教育,把上层阶级的儿童培养成为有才干、身体健壮而又品德高尚的新贵族和商人。
二、伊拉斯谟斯的《幼儿教育论》伊拉斯谟斯于1523年写成《幼儿教育论》。他认为,应该通过游戏和故事来让儿童学习。在幼年时期的教育要主义培养儿童的记忆力。儿童经过家庭的早期教育,为日后入学奠定基础。他力主推行人文主义基督教化或基督教人文主义化的幼儿教育,把极度教和人文主义结合起来。伊拉斯谟斯要求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注意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均衡的发展,首先要主义体育,但是也要重视道德和知识教育。他还强调幼儿教育必须照顾到儿童由于天性爱好所引起的个性差异。伊拉斯谟斯还竭力陈述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他要求家长深刻认识教育的社会意义。伊拉斯谟斯嘲讽和攻击天主教会的腐败和丑恶,提出了革新宗教的理想。针对“原罪论”观念,提出了儿童的性善说,认为这种善良的禀赋只有通过持续不断地教育才能得以巩固和发展。他还认为影响儿童教育和身心发展有三个因素:自然;训练;联系。这三者中罪重要的是“训练”。
16
第二节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主要活动与著作夸美纽斯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教育地作用、原则、目的内容与方法,构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二、论儿童的本质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提出:儿童是上帝最珍贵的恩赐,是任何事物不能与之比拟的宝物。因此,必须给以极大的关怀。他认为,一方面,儿童产生于父母的实体本身,是父母实体的一部分,生来是颗没有被玷污的纯洁“种子”,具有谦虚、善良、和睦、可亲等美德。另一方面,儿童又必然会成为未来的博学的学者、哲学家和科学家以及国家的领导者,所以儿童也就是国家的未来。由此,夸美纽斯要求父母应加倍地热爱儿童,要求国家更多地关心儿童地成长。
三、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夸美纽斯从批判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出发,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一次作为他的整个教育理论的一条指导性原则。首先,这一原则要求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或“”法则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其次,这一原则要求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倾向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这一原则还要求教育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 四、论学前教育
(一)论学前教育儿童的健康教育夸美纽斯十分重视幼儿的体育。他恳切的地要求每一位母亲应该首先关心的是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就要从儿童出生之前坐骑。
(二)论学前儿童的智育和德育夸美纽斯在重视幼儿体育的同时,还强调发展幼儿智力的重要性。这与他的“泛智论”思想紧密相连。关于幼儿初步智力教育的内容,夸美纽斯把它规定为3个方面:帮助幼儿通过感官积累对外部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家庭生活方面)的初步观念;发展语言能力;训练手的初步技能。此外,夸美纽斯也要求幼儿学习“教义问答”和唱赞美诗,在对幼儿进行智育的同时还要进行德育。
(三)论学前教育的教育方法在初步智力教育上,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感官去认识外部世界。
(四)论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夸美纽斯要求父母必须认真做好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鼓励他上学。还告诫父母,千万不应用学校和教师来恐吓儿童。
第16章近代学前教育实践
第一节英国的学前教育
一、欧文的幼儿学校欧文于1861年创办了新兰纳克幼儿学校,是英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一)欧文幼儿学校产生的原因拥挤贫困的生活环境,人们的性格呈现畸形,贫困导致他们粗野、无知、道德堕落,时有大家、酗酒、盗窃的事情发生。这种环境也给幼小的孩子们的性格带来恶劣的影响,从小造成他们心理压抑,性格扭曲。欧文认为这些不合理的性格都是罪恶的环境造成的,要改变人的性格,首先要改变环境。
(二)欧文在《新社会观,或论人类性格的形成》一书中,对为什么要设置幼儿学校作了阐述,他分析了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工人阶级居住条件恶劣,狭小的空间和简陋的家庭设备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二是孩子的父母们为生活所迫,忙于赚钱养家,很少有时间、精力考虑子女的教养和教育;三十由于父母的无知,完全不懂如何对待孩子,在养护和教育孩子方面没有正确的方法,不利于孩子性格的形成,也不利于孩子身体的发育
(二)欧文幼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欧文幼儿学校非常重视幼儿的智育和道德教育。在智育方面,他提倡发展儿童的“推理能力”,即认识事物和理解事物的能力。欧文还提倡开放的教学形式。他希望孩子们能把教学当作一种娱乐或游戏,能喜欢教学,喜欢学习知识。在道德教育方面,欧文提出,幼儿学校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养成幼儿遵守纪律的习惯,培养他们与小伙伴友好相处,要求任何孩子都不能损伤游戏伙伴。幼儿学校除了进行智育和道德教育之外,还开展舞蹈、音乐和军事训练活动。在教育方法上,欧文要求幼儿教师要以人道主义的态度对待孩子。 二、维尔德斯平的幼儿学校(一)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创办的目的维尔德斯平说:“培养好的体制必然时我们在儿童管理上的第一目的。”因此,他强调开办幼儿学校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保障幼儿的安全和健康。
(二)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维尔德斯平非常重视幼儿学校的智育,他认为,智育应当是幼儿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他为幼儿规定的智育内容主要有:国语、算数、自然、社会、音乐、宗教等。在智育方法上,维尔德斯平反对传统的灌输知识、背诵知识的做法,反对“鹦鹉学舌”的教育方法,他主张幼儿学校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儿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提出了“开发教育方法”,具体包括:一是激发好奇心;二是通过感觉教学;三十从已知倒未知;四是让孩子们独立思考;五是把教学和娱乐结合起来。维尔德斯平学校在道德教育方面的主要任务是防止不良行为的产生,排除虚伪、下流、贪欲、残酷、粗暴等不道德行为,培养爱和同情他人、服从父母、守秩序、正直、勤勉、节制、尊重人等品质。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他提出,要以奖励代替惩罚。 三、福禄倍尔幼儿园对英国学前教育的影响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对英国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1)在英国引进福禄倍尔幼儿园后,学前教育机构开始存在着两种制度的并立:一种时原来以收容工人阶级和贫困阶层子女为对象的幼儿学校;另一种时以中上层阶级子女为对象的幼儿园。(2)幼儿学校自身的发展也受到福禄倍尔运动的影响。福禄倍尔精神渗透到幼儿学校中,入开始减少读、写、算的时间,而增加游戏的时间,突出学前教育的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招收贫民和工人的幼儿为对象的教育设施“免费幼儿园”开始诞生,它采取免费或只收若干伙食费的办法,提供良好的环境,以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发展。这些免费幼儿园时按照福禄倍尔幼儿园的方针,积极鼓励户外活动和自由游戏。 第二节法国的学前教育
一、奥柏林编织学校法国新教派的一名牧师奥柏林于1776年创办了“编织学校”。这是以3岁以上的幼儿和年幼的学童为对象的保育所,专门在农忙季节收容幼儿和学童。在学前教育史上,人们一般把奥柏林的编织学校看作是近代学谦佳偶设施的萌芽。编织学校的内容包括:标准发育、宗教赞美歌、格言和讲童话故事、采集和观察植物、绘画、帝力等,还带领儿童做游戏。对学前学童进行缝纫、纺织编织方法的传授,还教授历史、农村经济常识等方面的知识。奥柏林的
17
编织学校实际上把教育置于比保育更重要的地位。奥柏林的编织学校和当时普遍存在的“教会学校”幼相同的性质,都是一种慈善机构。
二、柯夏的托儿所柯夏托儿所的教育内容包括:宗教、读、写、算、集合、帝力、历史、博物、图画、体育等,这同当时的初等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完全一样的,只是在教育内容上有所差别,在方法上使用的是直观教学法,以实物教学为主。柯夏托儿所具有偏重智育的倾向。柯夏领导的法国托儿所在道德教育方面和对待孩子的方法上,远比英国的维尔德斯平幼儿学校更具有合理性和人道主义的特点。
三、巴黎公社的学前教育政策和措施巴黎公社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一项政策就是提出以世俗教育代替宗教教育。这种世俗教育也贯穿到学谦儿童的教育中。巴黎公社的教育委员会曾向托儿所的教师们发出生命,禁止将任何神像和宗教画册殆尽公社的托儿所。必须还提出对幼儿道德方面的教学必须从所有的宗教教义的内容中解放出来,以合乎科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按照公社规定,新的学前教育机关以向所有适龄儿童实施全面的学前教育为基本任务,并特别重视适应劳动人民的需要。巴黎公社还从一开始就把保护母亲和儿童看作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同时,公社在巴黎许多第五还创办了收容7岁一下幼儿的“儿童中心”和“幼儿园”。
四、福禄倍尔幼儿园对法国学前教育的影响福禄倍尔幼儿园对法国学前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上层社会的幼儿创设幼儿园。其次,幼儿园的设施、质量都比托儿所好得多,当然相应的费用也高,因而贫穷的市民和工人阶级家庭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幼儿园。致使法国的学前教育机构明显地形成了双轨制:即普通民众地儿童被送往专门接收劳动人民儿童的、数量较多的、简陋的托儿所;上层社会的儿童则被送往为极少数的、条件优越的幼儿园。从此,法国的学前教育便沿着这种等级性明显的双轨制发展。福禄倍尔对法国学前教育影响的第二个方面是将福禄倍尔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方法引入托儿所中,开始注重儿童的游戏和户外运动。
五、19世纪末的“母育学校”1881年和1882年,法国政府颁布了法国历史实施最长久的一个教育法令—《费里教育法》,在这个法令中确立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和世俗行三条原则,并规定初等教育中免费的原则同样适用于母育学校。1881年颁布的文件还对“母育学校”作出了如下的定义:“母育学校”是初等教育的设施,那里的男女儿童将共同接受体、德、智全面发展德教育。同时规定,进入母育学校的儿童为2~6岁,并且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理解力的发展程度变成两个小组:2~4岁为一个组,5~6岁为一个组。这样,母育学校就形成了男女儿童混合编制的班级。母育学校的保育内容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初步的道德教育,如:向儿童灌输对家庭、祖国和上帝应尽的义乌。(2)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知识。(3)唱歌、绘画、书法、初步阅读、语言练习、儿童故事、博物和帝力的基础概念等。(4)手工作业的训练。(5)按年龄阶段进行的身体锻炼。母育学校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一是母育学校的教育特别偏重于智育,学习范围较广;二是清除了宗教教育内容,而代之以资产阶级道德教育;三是注意让儿童学习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知识;四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进行教育;五是采取直观教学法,注意儿童的游戏活动。 第三节德国的学前教育
一、巴乌利美保育所巴乌利美社设施是由巴乌利美侯爵夫人于1802年设立的一个保育所,它是一个救济贫民的设施而产生的,是为了让穷苦孩子的母亲们去安心去劳动,不用为了留在家中的孩子而牵肠挂肚设立的一个机构。 二、弗利托娜幼儿学校运动弗利托娜幼儿学校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主要集中于一下两个方面:(1)重视幼儿的游戏活动。(2)重视幼儿的知识教育、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在弗利托娜幼儿学校把宗教、道德、读、写、算、唱歌、图画、军事训练、手工劳动等作为正规课程。弗利托娜幼儿学校的最终目的主要在于对工人阶级的孩子进行宗教教化和道德教化。三、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在福禄倍尔之前的学前教育设施,基本上都是贫民救济性设施,还不能算做是正规的教育设施。直到1840年福禄倍尔幼儿园成立,才有了真正的学前教育机构。福禄倍尔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1)福禄倍尔为幼儿园儿童编制了多种游戏活动,其中最主要的一种就是运用他所设计玩具—“恩物”进行的游戏。(2)为幼儿安排多种作业活动,通过作业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教学。(3)重视幼儿的语言发展,通过唱歌、讲故事、朗诵和游戏等方式来培养儿童的语言能力。除了福禄倍尔本人以外,他的一些女弟子在推广普及幼儿园方面也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两个团体,一个是1860年成立的以玛伦霍尔兹·别劳夫人为名誉会长的“柏林福禄倍尔主义幼儿园促进妇女会”。另外一个也是由别劳夫人于1863年春天设立的“家庭教育和民众教育协会”。1874年,这两个协会合并为“柏林福禄倍尔协会”,而别劳夫人在德国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中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任务,她作为运动的领袖,积极地创办“福禄倍尔协会”,尽量多地设立幼儿园,为福禄倍尔幼儿园在德国的普及作出了重要贡献。她还把福禄倍尔幼儿园介绍到国外。
第四节俄国的学前教育
一、别茨考伊与儿童慈善教育机构在俄国慈善教育机构的创办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别茨考伊。 二、福禄倍尔幼儿园对俄国学前教育的影响19世纪中期,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波及到俄国。
三、乌申斯基教育思想对俄国学前教育的影响乌申斯基是俄国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他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对俄国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俄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他的代表作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另外还编写了《祖国语言》,《儿童世界》。还发表了学多文章,如:《伦公共教育的民族性》、《学校的三要素》、《论教育书籍的益处》、《劳动的心理和教育意义》。乌申斯基思想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教育的民族性原则”,这是他整个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础。这一原则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俄国的教育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别国地教育制度,而应该从本国的教育世纪出发,制订完全符合本国特点的国民教育制度;二是要继承俄罗斯民族的文化遗产,重视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教学。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任务和教育内容都应围绕着这一民族性原则来进行,他特别指出,教育内容应当包括整个俄国的文化遗产,在这些文化遗产中,语言是做重要的。乌申斯基的教育的民族性原则对19世纪后半期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他从民族性原则出发,要求建立俄国自己的教育制度,当然也包括学前教育制度。他还要求重视儿童对祖国语言的掌握。 第五节美国的学前教育
18
一、伊丽莎白·皮博迪与美国第一所英语幼儿园美国妇女伊丽莎白·皮博迪对美国初期学前教育的发展作出了接触贡献。她于1860年在波士顿开办了美国第一所英语幼儿园,她使学前教育的美国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她也因此作为美国学前教育运动的先驱者而被载入史册。伊丽莎白·皮博迪与妹妹玛利·曼一起为进一步宣传福禄倍尔思想于1863年出版了《幼儿园指南》。皮博尔在书中着重阐述了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她强调应把幼儿园办成儿童的乐园,让儿童在其中自主地活动和游戏。她还在自己的幼儿园中创办了美国第一所幼儿园保育人员培训所。
二、公立幼儿园的产生和发展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在美国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公立学校运动,建立起一大批由政府开办,公款维持的公立学校。1873年在密苏里州的圣路易市建立美国第一所公立幼儿园,这实际上是在伊索公立小学里附设的幼儿园,它的创建者就是威廉·哈里斯。哈里斯是公里学校运动积极的支持者,他也受伊丽莎白·皮博迪的影响,从很早就崇拜福禄倍尔的教育思想,对学前教育的发展十分关心。他聘请曾在德国视察过许多幼儿园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苏珊·伯罗女士担任这所幼儿园的第一任教师,运用福禄倍尔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对幼儿进行实际指导。这所幼儿园在教育方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因此,在美国影响很大。从而促进了公立幼儿园迅速的普及和推广。学前教育成为公共教育制度的一部分。这种公共性质的幼儿园首先是把增进幼儿园自身的幸福作为教育的目的,同时也保证学前教育的机会均等。公里幼儿园的建立推动了幼儿园教育在美国的普及。
三、幼儿教育协会的活动各地幼儿教育协会的具体工作基本上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为年轻的父母提供解决有关幼儿教育实际问题的指导和建议。第二,促进幼儿园的成立和幼儿园教育运动的发展。第三,在社会各阶层人中间,宣传学前教育的重要作用,呼吁人们给予学前教育事业以足够的关心。 第六节日本的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一)《学制令》中有关学前教育机构的规定《学制令》里规定了近代日本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学校制度,其中对日本学前教育机构的设立也作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开设幼稚学校,招收6岁以下的男女儿童,实施入小学之前的教育。
(二)国立幼儿园的建立1867年,日本政府创办了日本的第一所公共学前教育机构,在东京女子师范学校开办的附属幼儿园,它是日本学前教育史上的第一所国立幼儿园。东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属幼儿园不仅是日本学前教育机构的先去,在日本教育史上也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它也是明治维新后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一个重要基地。 二、日本政府的学前教育政策和措施
三、(一)福禄倍尔学前教育思想的影响最早介绍福禄倍尔思想的是时任东京师范学校协理的中村正直。 四、倍尔的“恩物”以“二十种游戏”的方式进行了图解。 五、日本各地还纷纷成立了福禄倍尔学会。 (二)《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的制定《幼儿园保育及设备规程》 六、保育时间(包括吃饭时间),每日为5小时以内。第三天:一名保姆可保育40名以内儿童。第四条:一所幼儿园可招收100名儿童,个别情况可招收150名儿童。第五条:1.对幼儿进行教育,是为了使其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养成良好习惯以及辅助家庭教育。2.保育方法,应以坚持适应幼儿身心发展,教授其难易程度相应的事物为本职业的根本。3.要时常注意纠正幼儿的德行仪表。4.因幼儿模仿能力极强,所以平素应使他们多接触嘉言懿行。第六条:幼儿的保育项目:游戏、唱歌、会话及手工作业。1.游戏:包括自由游戏和集体游戏。自由游戏是让幼儿自己随意运动;集体游戏是开展集体唱歌等活动。以此来使幼儿心情愉快,促进身体健康。2.唱歌:通过教授幼儿一些简单的歌曲,促进其听觉器官和呼吸器官的发育,并达到使其心情舒畅、陶冶情操之目的。3.谈话:通过对儿童讲授既有益且有趣的故事、寓言以及日常的天然景物和任务等,以培养其道德修养和观察注意的能力。兼之做语言发音矫正。
4.手工作业:利用幼儿园恩物,做训练幼儿手、眼的联系,以促进智力的发展。第七条:幼儿园所需的设备:1.每所幼儿园应在平方建筑的园舍中,设有保育室、游戏室、保育园室及其他必须的房间。保育室的大小,须以平均4名幼儿占一坪(36平方米)为标准。2.游戏场地,须平均以一名幼儿占一坪为标准。3.幼儿园的教学设备应保扩恩物、绘画、游戏等用具,以及乐器、黑板、课桌、椅子、时钟、温度计、采取等设备及其他所需设备。4.操场、饮用水、门窗的采光标准,均以小学的有关规定为准。 第一节洛克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洛克的主要教育活动约翰·洛克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洛克的主要著作有:《政府论》、《人类理解论》《教育漫话》。在这些书里,他的思想代表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礼仪,拥护君主立宪的新政权,并为证明君主立宪政体的合理性而辩护。洛克深入细致地观察、了解他所处的那个英国绅士的世界,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绅士教育理论。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集中表现在《教育漫话》这本书里,这是继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之后的又一本教育经典著作。在这本书中。洛克详细阐明了自己的教育观点,提出了他的关于绅士教育的思想体系。此书一问世就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当时英国上层社会子弟的教育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后来这本书被译成法文和德文,因而对卢梭、对法国唯物主义者以及德国泛爱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巴西多的教育观的形成都有直接的影响。
二、绅士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与他的社会政治观和哲学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洛克的政治观是资产阶级调和妥协的政治观。在哲学上,洛克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却是个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他的认识论是带有二重性的,既有唯物的部分,又有唯心的部分。他成人事物是客观存在的,也反对天赋观念,即反对“人的认识起源于先天”的思想。三、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一)关于教育的作用洛克从反对天赋的“白板说”出发,极为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人的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观念出现前,人心只是一块“白板”,是没有任何特征的一张白纸。他反对先天观念的存在,认为全部观念都以来于后天的“经验”。由此他认为,既然观念不是先天的,那么儿童就在本质上有别于成人。儿童观念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因此洛克认为,教育在形成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关于教育的目的洛克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对洛克来说教育是“绅士的行业”,只有上等阶级猜可能“轻
19
松而闲暇”地学习科学和其他知识。只有从上等阶级中猜可能培养初人民的领袖和政治、道德地管理者,让他们受到适当的教育之后,就可以迅速使社会其他阶级有条例起来。洛克提出,培养的绅士应当使有德行、有智慧、懂礼节、有学问的人。绅士教育要从儿童幼年时就开始进行。
(三)关于教育的形式他主张采取家庭教育的形式,而不赞成学校教育。他认为,绅士教育最适于在家庭中进行,主张聘请家庭教师。他认为学校环境是不利于绅士教育的。
四、论儿童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在教育内容上,洛克把教育分为德、智、体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划分在西方教育史上还是第一次。洛克对教育内容的论述,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功利主义的色彩。
(一)论儿童的体育《教育漫话》的第一句话就是“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意思是说,一个绅士要使自己的事业获得成功,达到个人幸福的目的,就必须要有强健的体魄。在西方教育史上。洛克是第一个提出并详细论述儿童体育问题的教育家。洛克特别强调通过体育锻炼来培养绅士的意志,尤其是“忍耐劳苦”的精神。为此,他以医学知识为依据,拟定了一个使未来绅士保持健康体魄的具体计划,主要内容三个方面:1.反对娇生惯养。洛克认为,儿童的身体有很大的适应性,只要从小注意锻炼,身体就能适应任何环境。洛克反对父母溺爱孩子。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洛克主张,儿童的生活应该有规律,用餐、睡眠、休息、学习、游戏、体育锻炼都要定时,他还提出儿童的大便也要定时。3.加强身体锻炼。在洛克看来,要保持儿童身体健康强壮,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来锻炼儿童的身体,让儿童多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由此来增强儿童的体质,增强免疫力。洛克把体育看作是全部绅士教育的基础,他的关于儿童健康教育的理论,在当时是系统而崭新的理论,是对经院主义教育反对身体锻炼思想的有力批判,其中有不少积极合理的见解。箩筐而的体育思想对以后卢梭自然教育理论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论儿童的道德教育在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中,道德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内容,他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论述儿童的道德教育。洛克提出,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和性格,以及养成遵守道德纪律的习惯。在道德教育的方法上,洛克提出了一些在当时来说有进步意义的主张。1.及早教育。洛克极力主张“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从小培养孩子克制欲望的能力。当然对于儿童合理的要求还是要给以满足的。洛克也反对把儿童管教得太严,他认为这样很可能引起儿童精神沮丧,失去活力。2.说理教育。为了培养儿童服从理智、克制欲望、遵守约束得能力,洛克主张进行说理教育。3.榜样教育。洛克认为榜样在儿童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尤其重要,因为儿童的举止大部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4.实际练习。洛克还重视道德练习的方法,他主张对儿童进行实际的道德行为的训练,认为要养成儿童的某种行为习惯,不能光靠死记规则和说教,而应当利用一切机会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5.奖励与惩罚。在奖励的方式上,他提倡实行精神奖励。洛克主张尽量避免对孩子的惩罚,特别是鞭挞用得越少越好。
(三)论儿童的智育洛克认为,智育没有德育重要,智育是为培养好的德行服务的。智育的主要任务是教授给儿童各种文化知识和技艺,并促使其智力得到发展,成为有文化修养的绅士。1.论教学内容。洛克在考虑最适于培养绅士的课程时,提出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有用性原则,二是多样性原则。2.论教学方法。(1)要注意培养儿童形成爱好知识和尊重知识的精神。(2)要注意鼓励和引导儿童的好奇心。(3)采用实物教学的方法。(4)把学习和娱乐结合起来。洛克儿童教育思想的特点是:1.有关儿童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其中有很多精辟的见解。2.十分重视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并要求在此基础上选择使用恰当的教育方法。3.主张儿童的教育应通过家庭教育的形式来进行,父母和教师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第二节卢梭的儿童教育思想
卢梭是18世纪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代表作是《爱弥儿—论教育》,在近代教育史上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卢梭受洛克哲学思想的影响,把唯物主义经验作为自己哲学思想的出发点,他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宇宙是运动变化的。但他又认为上帝是运动的第一原因,是宇宙的第一推动者,由此肯定了上帝的存在。
一、自然教育观卢梭首先强调了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卢梭认为,人的教育来自于三个方面:自然的教育,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
二、儿童身心自然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
三、教育的年龄分期思想卢梭按照儿童年龄发展的自然进程,把儿童受教育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提出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实施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
四、(二)论儿童的感觉教育卢梭认为,2~12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语言有所发展,但是理智还没有开发,因此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儿童的感觉发展方面,他认为这个时期主要是进行感觉教育。 第三节裴斯泰洛齐的儿童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瑞士著名的资产阶级民主教育家。 斯坦兹孤儿院的教育有两方面内容最为突出:(1)实施爱的教育,激发儿童的良心,培养儿童善良的情感和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使孤儿院的教育和生活家庭化;(2)实施劳动教育,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组织儿童从事手工和农业劳动,使他们受到多方面的劳动训练,促进他们的体力、智力和道德的发展,从而获得生活所必须的劳动技能。斯坦兹孤儿院的的教育方法也比较先进,教学和教育工作注意从观察入手,将生动、直观的事例和教师的榜样作为最好的教育手段,即坚持教育教学直观化的原则。
一、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裴斯泰洛齐坚信:通过教育可以消除贫困,改造社会。这是他的教育理想和信念。他说教育的目的就是“在于发展各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
二、论爱的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了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人,裴斯泰洛齐提出实施和谐发展的教育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裴斯泰洛齐把道德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在裴斯泰洛齐看来,道德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他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认为“爱”使一种原始的能力,一种基本的感情,它只组在一定的条件下加以适当的指导、进行适当的训练,就可以发挥其效力。
20
三、教导儿童,教师应当是与儿童共同生活,产生深刻的感情,并通过良好的示范作用,全心全意地以母爱精神去感化儿童。这种爱的教育相联系的是宗教教育。
四、行遵循自然的教育。第三,教育应从摇篮开始,应从儿童生下来的时候开始。总的来说,裴斯泰洛齐把家庭教育是最能体现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即家庭教育能够追随儿童的天性,能够很好的地促进儿童潜在地力量和才能的发展。裴斯泰洛齐还把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他提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要以家庭教育为榜样。他在教育实践中也是这样做的,他领导的斯坦兹孤儿院,就是始终像一个打家庭,呈现出一幅家庭生活的图景。他提出家庭教育的内容也和学校教育内容一样,包括四个方面:体育、德育和劳动教育。裴斯泰洛齐的贡献在于,他力图探索出一套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并使每个家庭的母亲都可以运用的简化教学法,从而使每个家庭都可能对儿童实施初等教育。裴斯泰洛齐把家庭教育列入教育体系,并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在儿童教育的作用,这些都是正确的。但是他过分强调家庭教育,主张其他形式的教育都要以家庭教育为榜样,以至设想用家庭教育取代学校教育,这显然是片面的。
三、论要素教育和各科教学法在家庭教育中运用的简化教学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要素教育。有关要素教育理论是裴斯泰洛齐教育理论的精华所在,是他的教学理论的核心。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过程必须从一些最简单的因素开始,逐渐转向复杂的因素。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要素,各育都能找到一定的最简单的要素作为实施教育的起点。要素教育理论集中体现了裴斯泰洛齐教育民主化的要求。 四、科的教学步骤,从而形成了各门学科教学法。 第四节赫尔巴特的儿童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是德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二、论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就是“道德”,他把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集中于道德培养方面。赫尔把把教育目的看成两个部分,即“必要的目的”—道德的目的,“可能的目的”—即与每个人未来的职业有关的目的,这一目的是因人而异。他更看重的是前者。
三、论儿童管理赫尔巴特把教育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管理、教学合训育。赫尔巴特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当管理先行。他把对儿童的管理看做是真个教育过程的前提,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克服儿童“天生的野性”,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秩序。在赫尔巴特看来,管理也是实现教育总目的的强有力手段。具体的管理方法归纳起来有:
1.课业。赫尔巴特认为最有效的管理方法莫过于课业本身。2.威胁。威胁是一种带有强制性的手段,由家长或教师向儿童宣布一些确实而具体的命令合禁则,并设置惩罚记录本,专门记载儿童的过失。
3.监督。对于威胁方法不器作用的儿童,就需要用监督的方法,即将他们严格控制在父母合教师的监督之下,一发现过失就马上纠正。
4.惩罚。如果儿童出现恶劣行为,就必须加以成活发,包括体罚、剥夺自由、禁止用餐、关禁闭室和站角墙等。赫尔巴特还把父母和教师的威信以及对儿童的爱,作为管理儿童的辅助方法,这是为了克服前几种方法带来的消极后果。赫尔巴特重视管理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他主张建立严明的规章制度,安排丰富而紧凑的儿童生活,注意教育对儿童的爱等,也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是,他对儿童的整个管理室立足于维持社会的现存秩序,这在当时室保守的;他把管理和道德教育机械地分开,这也是错误地;而且他把儿童看成仅仅室被动地受管理地对象,而没有看到儿童的主动性,这也是片面的;他提出的体罚办法更是落后的和反科学的。他的管理方法曾经被德国和其他国家的学校泛采用,运用于学校管理方面。
四、论教学赫尔巴特把教学看作是整个教育过程的核心。赫尔巴特被称为“传统教学的鼻祖”。 1.“教育性原则”。他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一次莱说明教学与道德的关系。他把教学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手段。赫尔巴特认为,教学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终级目的,另一种是一般目的。教学的终极目的是统总的教育目的相一致的,即通过教育、教学把儿童培养成为具有完善的道德品质的人。
2.学科课程体系。赫尔巴特把儿童的兴趣分为两大类六个方面,并且根据六个方面的兴趣设置了相应的学科:(1)经验的兴趣;(2)思辨的兴趣;(3)审美的兴趣;(4)同情的兴趣;(5)社会的兴趣;(6)宗教的兴趣。3.形式阶段教学法。赫尔巴特以其观念心理学为基础,特别是依据“统觉作用”原理把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由于观念活动的状态不同,儿童所表现出来的心里活动也就不同,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儿童不同的心理活动莱确定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明了阶段,所采用的方法是叙述法; (2)联想阶段,所采取的方法是分析法; (3)系统阶段法,采用综合的方法;
(4)方法阶段,采取应用的方法。赫尔巴特这一形式阶段教学法,后来被他的学生发展成为“五阶段教学法”,即把教学分为预备、提示、联系、总结、应用五个阶段。
五、论训育。训育,即道德训练。道德训练的主要方法有:陶冶;有秩序的健康生活。训育可以对眼里的管理和紧张的教学起缓解作用。
六、论学前教育赫尔巴特在其著作《教育学讲授纲要》中曾专门论述了0~8岁的婴幼儿教育问题。他分成两个阶段来论述:0~3岁为一个阶段;4~8岁为一个阶段。0~3岁这个阶段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照料儿童的身体,提倡对3岁前儿童及时地实施智育活动,但他也提到,在进行智育,应根据儿童的健康状况而定。 并对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1)鼓励儿童提问题。(2)寓教学于游戏之中。 第五节福禄倍尔的学前教育思想
弗里德里奇·福禄倍尔是德国19世纪著名的幼儿教育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创立了以“幼儿园”命名的学前教育机构,
21
同时创立了一整套学前教育理论,推动了德国以及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故后人称他为“幼儿教育之父”。 一、论教育目的和教育原则福禄倍尔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是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他论述了教育原则,主要有:(一)发展的原则。福禄倍尔认为宇宙万物都是在无限发展着的,因此人也是在连续不断地发展地,他主张,不能把人及其人性看作是“一种已经充分发展地和完全形成地、一种已经固定和静止的东西”他反对把各个发展阶段孤立起来看待,而主张应看到各个阶段之间的联系,进而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就应当按照儿童的本性,连续、协调地促使他们在各个方面得到发展。
(二)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倍尔把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理解为适应潜藏在人体中的力量和才能的自我发展,而这种力量和才能的发展是“上帝的本源”的表现。把儿童的本能分为活动的本能、认识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宗教的本能。提出教育要追随活动的本能,就是要唤起和发展儿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自动性。
二、论学前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幼儿时期是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阶段。这个时期儿童的生活方式和所受的教育将影响他整个一生。他十分强调家庭和父母对儿童教育的作用。指出人的幼儿时期的教育主要是依靠父母亲和家庭来进行的。但是多数父母一般不太了解幼儿本性发展的倾向和规律,也布清楚幼儿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鉴于此,福禄倍尔提出要建立学前教育的专门机构——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社会的公共教育,由训练有素的幼儿教师担任教育职责。 福禄倍尔还规定了幼儿园教育的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1)保护儿童身体和精神的健康成长。(2)培养训练有素的幼儿教师。(3)推广幼儿教育经验。 三、论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游戏及“恩物”福禄倍尔阐述了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游戏在学前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它既有组成儿童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学前教育中一个主要的教育手段。游戏还能预示儿童未来能力的发展倾向。福禄倍尔认为,在游戏过程中最能表现出儿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福禄倍尔又从神秘的宗教观念出发,把游戏解释为是儿童内部本能的表现。
(二)幼儿园教育的其他内容福禄倍尔为幼儿园确立了一种教育活动形式——作业。
第18章现代学前教育实践
第一节英国的学前教育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学前教育这个时期英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以保育学校的创立、发展为主要内容。1981年的《费舍教育法》和1933年的《哈多报告》是这一时期政府颁布的与学前教育尤其是与保育学校有关的两个文件。1905年教育委员会规定:地方教育行政当局开办的学校有权拒绝5岁一下的儿童入学。这样就使得5岁一下幼儿的保育成为多方瞩目的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一种新颖的幼儿保教机构——保育学校(nursery school)应运而生。麦克米伦界买是英国保育学校的创办人。1908年,麦克米伦姐妹在博乌开设实验诊疗所;1910年改称德普特福特学校治疗中心;1911年发展为野营学校;1913年正是命名为“野外保育学校”。该学校以招收5岁一下贫民和工人的幼儿为主,教育目标主要是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以增进其健康;办学特点是:注重幼儿的手工教育、言语教育、感觉训练、家政活动和自由游戏;注意采光、通风及环境的布置。总之,反对一切舒服儿童的形式主义,让儿童在自然的环境中自由地成长。麦克米伦姐妹创办地保育学校得到社会的拥护,自此保育学校在英国不断涌现。1923年,以玛格丽特·麦克米伦为首的英国保育学校联盟成立,致力于推广保育学校和培训保育学校教师的工作。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学前教育(一)《普洛登报告书》(1966年)1966年,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长普洛登女士发表了一篇报告书。该报告在第九章《为义务教育前的幼儿提供教育设施》中,呼吁大力发展英国的幼儿教育,尤其是在教育不发达的地区。该报告提议:
(1)幼儿教育应以20人为1组划成1个“保育集体”;1~3个保育集体组成·个“保育中心”;它们可以与保育所或者儿童中心的诊疗所结合起来。
(2)在公立保育机构得到扩充之前,地方教育当局有权对非盈利私立保育团体进行援助,以资鼓励
(3)最理想的是将保育集体在内的一切幼儿保护服务机构都统一在各个收容儿童的设施及小学校的领导之下,同时,在制定新的地区计划和对老区重新规划时,也应充分考虑到幼儿教育。 (二)《教育白皮书》(1972)1972年12月,教育科学大臣萨切尔发表《教育白皮书》,提出将“扩大幼儿教育”定为内阁将要实行的四项教育政策之一。白皮书肯定了普洛登报告中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并制订了实施计划,打算10年内实现幼儿教育全部免费,并扩大5岁以下儿童的教育。为此,提出一下要求:第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二,确保有相当数量的教师队伍。第三,政府为实现上述计划提供必要的经费援助。
(三)学前教育机构类型英国的幼儿教育作为初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类型灵活多样,比较重要的有:保育学校和保育班:保育学校招收2~5岁儿童,是英国主要学前教育机构。保育班招收3~5岁儿童,附设在小学中。保育学校和保育班的目的是:
(1)为幼儿提供医疗服务;
(2)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和品性;(3)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学习到适合于他们年龄的知识。 (五)学前教育师资培训英国学校教育师资有严格要求。幼教师资主要由教育学院培养。所学课程包括: (1)普通教育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及一般文化课程。(2)职业教育课程。包括幼儿教学法、幼儿保健法、游戏等。(3)教学实习。 第二节法国的学前教育
一、第三共和时期的学前教育1881年和1882年的《费力法案》,是法国历史上实施时间最长的法案。法案规定:以实施“母性养护及早期教育”为宗旨,将国内幼教机构改称母育学校,并将其纳入公共教育系统,招收2~6岁幼儿,进行幼儿教育的母育学校招收男女儿童,实行免费、统一的教育,教育目的是德智体全面协调发展,基本上确定了法国现代幼
22
儿教育制度。1886年。法国又颁布了《戈勃莱法案》,规定:凡是超过2000人的居民区都应该开办幼儿学校,免费招收2~6岁儿童;儿童毕业后可以升入于它衔接的小学。 二、第二此世界大战后的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的进展为了给那些参加工作的妇女提供方便,兴建起许多母育学校(也称幼儿学校),为了使幼儿教育和初等教育衔接好,法国从1957年10月1日起,把小学入学的年龄由原来的6岁提前到5岁9个月。1970年,法国教育部指令:经母育学校推荐,早慧儿童可提前半年入学,以早出人才。1975年的《哈比教育法》重申了这一规定。《哈比教育法》规定学前教育的目标使:启发儿童个性;消除儿童由于出身和家庭条件差异而造成的成功机会的不均等;早期发现和诊治儿童智力上的缺陷及身体器官上的残疾;帮助儿童顺利完成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的过渡。根据此法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的学前教育实际上发挥着四重作用,即教育、不长、诊断治疗以及与小学衔接的作用。1969年,法国的母育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指令,在课程和教育方法方面进行了与小学类似的改革,以实现体、智、德方面的稳定发展。课程分为三大类
(1)智育,每周15学时,都在上午进行。
(2)启蒙科目,每周6学时,午后进行,包括游戏、手工、唱歌等自由的教学活动。
(3)体育科目,每周6学时,午后进行。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法国政府继续把发展幼儿教育看成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开发人力资源、加强科技竞争、增强国立的重要因素之一,予以高度重视。为了保证学前教育发展的需要,法国采取了中央、省和市镇三级政府分摊经费的办学,保证了学前教育经费的稳定可靠的来源。 (二)学前教育机构类型托儿所;母育学校(有公立及私立两种);幼儿班和幼儿园。 第三节德国的学前教育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学前教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幼儿教育机构呈多元化的形式,除幼儿园外,还有一些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收容幼儿的慈善机构和幼儿学院。魏玛共和国按照民主的原则对教育进行改革,强调德国所有儿童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在身体、精神和社会方面都得在发展,成为有才干的人。 二、联邦德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学前教育的指导思想及内容德国的幼儿教育历史比较悠久,1840年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倍尔就创办了世界第一所幼儿园。德国的学前教育深受福禄倍尔的影响,遂形成了约定俗成的观念,即倡导“自由发展”、“自我教育”,注意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重视游戏与活动,努力使幼儿通过各种活动发展体力、智力和道德感。联邦各州在学前教育指导思想上不完全一致,但是有很多共识:
(1)幼儿园是协助家庭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机构;
(2)为培养优良的个性和为幼儿的全面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幼儿园教学的主要内容有两类:(1)语言教学,包括说、听、绘画、看图说话、唱歌、游戏活动等;(2)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包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色彩、形态、数量、时间等概念的辨别能力的训练,并开展游戏、音乐等活动。在教育方法上,除采纳福禄倍尔的基本方法外,还吸取杜威的主张和蒙台梭利的教学方法,从做中学,注重实际操作。福禄倍尔的恩物及盟太所了的教具亦得到应用。在教学组织形式上,主张个别教学、小组活动,不要求组织全班儿童进行集体教学。
(三)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类型联邦德国的学前教育主要在幼儿园及学校附设幼儿园实施。 第四节苏联的学前教育
一、苏联社会主义学前教育体系的建立
(一)革命初期至20年代末的学前教育这一时期苏维埃政权关于学前教育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解放妇女,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 (2)学前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制度的基础;
(3)学前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事业是公共的、统一的、免费的和国有的。
(二)30年代至卫国战争时期的学前教育1931年苏共中央颁布了具有重大影响的《关于小学和中学的决定》,宣布对全苏中小学进行以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的整顿。1932年,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了第一部国家统一的《幼儿园教育大纲草案》,规定幼儿园教学内容包括社会政治教育、劳动教育、认识自然的作业、体育、音乐活动、美术活动、数学和识字等。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学前教育卫国战争后,苏联学前教育的制度建设成就的主要特色是将托儿所和幼儿园合并成统一的幼儿教育制度——“托儿所—幼儿园”。二、学前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一)《幼儿园规程》和《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的制订及其修订1938年,教育人民委员部在列宁夫人、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直接参与下制定了苏联第一部《幼儿园规程》和第一部《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规程》规定幼儿园的教育目的在于以共产主义精神教育儿童,使其获得全面发展。此外规定了幼儿园的任务、组织、幼儿园的基本类型、对儿童的营养和幼儿园房舍的要求等,还有包括以本民族语言进行工作和实行一长负责制等文。1944年,教育人民委员部制定了新的《幼儿园规程》及《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规程规定:(1)不论幼儿园由何团体或机构管理,必须根据《幼儿园规程》何《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开展其工作;(2)幼儿园是使3~7岁儿童受到苏维埃教育的国家机构,目的在于保证儿童的全面发展,同时有助于妇女参加生产劳动、参与社会政治文化生活;(3)幼儿园应为儿童入学做准备,为此要求幼儿园做到关心儿童的健康,发展儿童的智力,安排各类游戏、文化与艺术教学,组织儿童通过参观和散步去认识周围世界,培养儿童独立自我服务的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正确使用和爱护物件的习惯,培养儿童守秩序、自制、尊敬长者和父母的品行,培养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爱领袖、爱军队的情感。 (二)《托儿所——幼儿园统一教学大纲》的制订及其修订1962年,在《幼儿园教养员工作指南》基础上,以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研究所第一任所长乌索娃为首,在医学科学院的教授洛万诺夫教授协助下制定了《托儿所——幼儿园统一教学大纲》。大纲有一下五个特点:(1)将原来婴幼儿和学前儿童互相分离的教育内容系统化;(2)比原来
23
的大纲更为注意游戏;(3)恢复了以前大纲里被取消的劳动部分,在大班和入学预备班增添了劳动教育。(4)在“入学预备班”里进行初步的读写教学,为进入小学作准备。(5)重视教学方法的指导,在出版大纲时,还另外出版了四本指导教学方法的书籍。
(三)1989年的《学前教育构想》为迎接90年代和新世纪的到来,针对苏联学前教育的一些主要特点或缺点,苏联在1984年《幼儿园教员和教学标准大纲》的基础上,1989年制定《学前教育构想》。该构想体现以下改革思路: 首先,批判了30年代教育整顿,要求使教育工作人道主义化。
其次要求根据当代世界尤其是苏联心理学家及教育科学研究的新成就,莱改革学前教育体系;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有关科研成果。
第三,改善儿童的生活条件和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条件,保证儿童教育的各个领域。 第四,彻底改变培训教育工作干部的性质及学前教育单位和管理机构的财政条件。
第五,确立多种形式和类型的学前机构并存的原则,以发展学前教育。第六,实现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与公共教育的协调一致。
三、苏联学前教育机构的类型托儿所—幼儿园;疗养幼儿园;幼儿之家和学前儿童之家;特殊儿童幼儿园;体弱儿童幼儿园。四、学前教育的师资培训与科学研究苏联幼儿园的教师由幼儿师范学校来培养。苏联学前教育研究的历史过程大致经历如下三个发展阶段:苏维埃政权成立之初主要是引进西方幼儿教育理论。西方的自由教育理论如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及儿童学等曾经在苏俄及苏联广泛流行。第二阶段是30~40年代反思西方幼儿教育理论,开始创建具有自己特色的苏维埃幼儿教育理论。第三阶段是卫国战争结束后规模成系统地研究幼儿教育,自己的特色真正形成。
第五节美国的学前教育
一、20世纪上半期的学前教育
(一)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杜威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精神领袖”,他的哲学思想、心理学思想和教育思想也给进步主义幼儿园运动以指导性的影响。 (二)“蒙台梭利热”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盟太所了在罗马创办“幼儿之家”获得成功。 二、20世纪后半期的学前教育
(一)开端计划开端计划属政府行为,是美国政府为实现幼儿教育机会均等的目标而实行的一项重要计划。
(二)幼儿智力开发运动20世纪60年代,美国掀起了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运动,目的在于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这自然波及幼儿教育。
(三)学前教育机构类型主要有幼儿家庭教育组织;保育学校;幼儿园;日托或日托中
(四)学前教育师资培训美国学前教育教师一般要求有大学学历。幼儿园和保育学校的师资通过设有早期儿童教育系的综合大学或师范学院莱培养,均为4年制。 第六节日本的学前教育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学前教育
(一)自由主义保育思想20世纪初,儿童中心教育思潮在欧美兴起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学前教育 (一)《幼儿园教育大纲》的制定与修订1947年3月,日本国会通过战后最重要的教育立法《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
(二)本又颁布了一个新的《幼儿园教育大纲》。
(二)幼保一元化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社会上响起了”幼保一元化“的呼声。在此影响下,1963年,厚生省与文部省达成协议,要求各地为保育所开设的课程和提供的设备必须与幼儿园基本相同。1972年制定《振兴幼儿教育10年计划》,目标是实现4~5岁儿童全部入幼儿园或保育所。 (三)幼儿教育师资的培养根据《儿童福利法》,合格的保姆须具备一下三项条件:(1)普通大学、短期大学或保姆养成所毕业生。(2)高中毕业后,经都道府县举行的保姆考试合格者。 3)经厚生省大臣特批准者。
(四)幼儿教育科学研究井大深是著名实业家及幼儿教育家,日本早期发展协会创始人。 第19章现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爱伦·凯的学前教育思想
爱伦·凯(1849~1962)被誉为“瑞典智慧女神”,曾预言: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爱伦·凯著作很多,有关妇女与儿童方面的有《儿童的世纪》、《生活道路》、《爱妻能干与婚姻》、《妇女运动》,其中最著名的是《儿童的世纪》。发表于1899年,她就是在这本书中庄严预言,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 一、“20世纪将是儿童的世纪”“儿童的世纪”含义是什么?成人需要怎样了解孩子的性质? 首先,必须充分意识到儿童对人类的意义。
其次,要尊重儿童的个性。个性,是有创见有作为的人的典型性格。 其次,对儿童要少干涉。
第三、少干涉不体罚的自由教育并非放弃必要的管理。
二、论家庭教育爱伦·凯认为,家庭在人类教育中是最具建设性的要素。家庭要成为人类教育最有力的建设要素,必须具有良好的秩序、和睦的气氛和养育子女的义务感。做父母的如何正确地进行家庭教育呢? 首先,要正确地摆正家庭在教育中的位置。家庭不能只是学24 校教育的预备室,小孩子生活的最好时间,学校指可占小份,
家庭应该占大份。
其次,正确处理双亲与子女的关系。她明确指出:“还在不是为父母存在,也不是父母为孩子而存在。谁也不能对谁专制,也不能忍受谁的专制”。“充满理性的家庭”,也就是:在家庭里,人与人之间总应该弧形独立,相敬如宾,相互宽容。 第三、母性不自私。不自私的母亲应该很乐意地把她地生命力、灵魂力和精神力的最好部分展现给一个正在长大的孩子,把一切门为他打开,放手让他到广大的世界中去走他自己的路,而丝毫不能存在求报的心思。 第四,父母追且高尚的生活境界自然可以深刻地影响孩子。
第五,返朴归真,让孩子到大自然和实际生活中去经受锻炼。此外,爱伦·凯还十分重视孩子在家庭的读书生活的建设。 三、论幼儿未来学校根据自己的自由教育观,爱伦·凯提出了对未来学校的设想。 第二节杜威的儿童教育思想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创始人。杜威一生写了许多的教育著作和论文。他的主要著作有《我的教育信条》、《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今日之教育》、《人的问题》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最系统和最集中的阐述,它作为美国实用主义教育运动的指导纲领,影响深远,同时它是世界教育史上的一本经典著作。 一、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哲学是杜威教育理论的首要理论基础。
(二)“社会个人主义”社会观杜威的教育理论同时又是以他的社会学观点作为理论基础的。
(三)生物化的本能论心理学杜威认为,心理活动的实质就在于有机体处于一种本能的需要,而采取一定的行动来适应环境,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心理学也叫“机能主义心理学”。
二、关于教育本质的论述杜威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论述了教育本质地问题。他提出了三个重要论点来对教育本质进行概括,这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地继续不断的改造”。
(一)教育即生长杜威从其生物化本能论的心理学出发,认为教育就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程,即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程,即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使儿童的本能生长。
(二)教育即生活他指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或者说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在杜威看来,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儿童现有的生活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 (三)“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这一观点是以杜威的主观唯心经验论的哲学理论为基础提出来的。
三、关于教育目的的论述实际上杜威是将“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他说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以外,没有别的目的。 。
四、教学理论在教学理论上,杜威提出了“从做中学”这一基本原则 。杜威活动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1)以表现和培养儿童的个性为主,即教学中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以儿童自由活动的形式进行的;
(3)儿童从自己的活动、自身经验中学习;
(4)教学从儿童当前的实际需要出发,也就是说儿童需要学习什么,教学就要适时地提供给他这方面的知识,一切都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 五、论学前教育
(一)论幼儿期的重要性他明确指出,幼儿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是人生打基础的阶段,为人一生的事业,爱好、习惯等方面打下基础,会影响到人的一生的发展,因此应当重视对这个阶段儿童的研究和教育。
(二)论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杜威提出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内容主要就是游戏活动。关于游戏的内容,为儿童安排的游戏应当符合儿童的本能和兴趣需要,同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安排。 第三节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是欧洲“新教育”运动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意大利人。是继福禄倍尔后又一位接触的幼儿教育家。
一、论教育原则和环境教育蒙台梭利要求彻底改变旧式教育那种压抑儿童本性,限制儿童自由活动的作法,她提倡新教育应让儿童过一种自然、自由的生活,成人尽量少去干扰儿童,而让儿童充分地自由活动。 二、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对于3随意上的儿童则主张为他们提供一个能激发其活动冬季的预备环境。对“有准备的环境”,她提出了这样的标准和要求:
(1)必须是有规律的、有秩序的生活环境;
(2)能提供美观、实用,对幼儿有吸引力的生活设备和用具; (3)能丰富儿童的生活印象;
(4)能为幼儿提供感观训练的教材或教具,促进儿童智力发展; (5)能让儿童独立地活动,自然地表现,并意识到自己地力量; (6)能引导儿童形成一定地行为规范。 (7)种主动的纪律,不是强迫形成的
二、论感观教育蒙台梭利在《蒙台梭利教学法》种,很大篇幅论述了感官教育:首先强调了感官教育的重要性:(1)幼儿正处在各种感觉敏感期,这时加强行营的教育,可以不失时机地使感观得到最充分的发展。(2)感官训练是形成认识能力的第一到大门,通过感官训练,可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精确化,有利于发展幼儿对事物的观察力和辨别力。所
25
以,只有通过感官的训练,才能使智力得到发展。她设计了一套“感官练习材料”(也称蒙台梭利练习材料),其中包括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能力的材料,以触觉为主。这套材料具有一下特点: (1)按照用途分为不同的种类,每一类分别训练某一种感觉。
(2)各种材料使用时,要求尽可能地排除其他感官地干扰,以使所训练的感观得到的印象尽可能地纯正、清晰。
(3)教具具有控制、纠正错误的功能。这套感观训练材料活动性强,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有助于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但是也有两点不足之处:(1)她的感觉训练是孤立地进行地,她孤立地训练幼儿地各种器官,某个活动只用来专门联系某种特定的感觉,割裂了各种感觉之间的内在联系。
(2)其感观教育采取的方法有机械、待办、枯燥乏味倾向,儿童长期利用感观教育进行训练,容易受到操作顺序的束缚,不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第四节克鲁斯普卡娅的学前教育思想
娜·康·克鲁普斯卡娅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1899年写出了《女工》,是俄国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妇女问题的专著。1917年出版了她的教育代表作《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此书是第一次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教育学和教育史。全书的重点是论述劳动教育和综合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克鲁普斯卡娅非常重视学前教育。十月革命胜利后,她号召要广泛发展学前教育。
一、论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克鲁普斯卡娅主要是从三方面阐述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
第一,她把发展学前社会教育同国家的建设事业联系在一起。她提出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妇女也参加生产劳动,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对儿童的照顾,而设立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她从重视儿童早期教育的角度来阐述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性。她认为,儿童的教育应及早开始,儿童期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会使儿童终身受益。
第三,她从培养共产主义新人的角度,强调学前社会教育的重要意义她认为对儿童进行共产主义教育,需要借助于公共的学前教育机构来进行。在充分肯定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也提醒人们必要忽视家庭教育的作用。 三、论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一)体育她认为,幼儿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关心儿童的身体健康,培养“健康的一代人”。为了保护及增进儿童的身体健康,还需要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此外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德育她认为,幼儿园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为幼儿奠定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尤其重视集体主义思想的教育。还特别重视儿童在共同作业和游戏中的团结。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她反对道德说教和形式主义的作法,主张在幼儿进行道德教育时要考虑到幼儿的年龄特征,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
(四)智育学前教育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对儿童进行感观训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激发儿童的求知欲,鼓励儿童去认识周围世界,扩大眼界,充实他们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对各方面事物的兴趣。要求幼儿园教师要多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去认识客观世界,并且学会用动作、语言、面部表情来正确表达自己获得的印象,使他们的思维能力有所发展。幼儿园教师还要学会研究、了解儿童。
(五)游戏和玩具游戏在幼儿园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游戏在儿童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 (1)对儿童来说,游戏往往是最世纪的学习。
(2)游戏能够增强儿童的体制,发展肌肉和感观,培养儿童动作的协调性。
(3)可以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的集体主义精神,巩固儿童间的友谊,并在游戏中形成遵守纪律的习惯。“最需要玩具的是学前期的儿童。他们需要大量价廉物美的玩具。”制作、选择儿童玩具要从儿童的喜好、需要出发,加强玩具的实用性,对年龄稍大的儿童,应及时给他们提供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周围现实生活的材料和事物,成年人在为儿童提供玩具时,一定要仔细研究儿童的年龄特征。 第五节皮亚杰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著作及思想基础
(一)主要著作皮亚杰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日内瓦学派的创始人。在日内瓦创立了“国际发生认识论研究中心”。主要著作有《儿童的语言与思维》、《儿童的道德判断》、《儿童的智力起源》、《智力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结构主义》、《发生认识论》等。教育学著作有:《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了解即发明,教育的未来》。 (二)思想基础在哲学上,皮亚杰受康德影响较深。他的“图式”概念渊源于康德的“先验图式”。在自然科学上,皮亚杰早年受生物学的影响很深。如达尔文的“适应”概念,成为皮亚杰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他将达尔文的被动的适应发展为主动的调整与同化。在心里学上,格式塔心理学关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家中霍尔的复演说、瓦隆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谈话诊断发等都对皮亚杰有所影响。在教育学上,皮亚杰深受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蒙台梭利、杜威等人的影响,尤其是20世纪上半期儿童中心主义教育思潮中的内发论、儿童中心论、活动教学等观点对他影响很大 二、发生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皮亚杰的学前教育观是以其儿童心理学理论作为基础的。皮亚杰儿童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所谓“发生认识论”是关于儿童智力(思维)发展的结构理论,其探索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儿童出生后,认识是如何形成、发展的,受哪些因素所制约,其内在结构是什么,各种不同水平的智力、思维结构是如何先后出现的等问题。
(一)儿童认识结构与智力发展1.结构与结构主义结构和结构主义是皮亚杰理论的逻辑起点。所谓结构,也叫整体、系统或集合,“是具有整体性的阿若干转换规律组成的一个有自身调整性质的图式体系。”结构具有三个基本性质,即整体性、转换性、自我调整性。2.儿童认知结构与智力发展皮亚杰依据结构主义的基本原理,从研究儿童智力与思维的整体发展着眼,提出“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儿童认识发展的26 过程和结构,该理论包括四个基本概念:图式、同化、调节、
平衡。
(二)动作——认知的基础结合点皮亚杰认为,形成主体的认知结构或认识课题结构的基础是主体的“动作”。主体“动作”在皮亚杰的学说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所以皮亚杰理论被成为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理论。
(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种:成熟,物体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化。他认为平衡化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四)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1.儿童思维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2.儿童思维发展阶段可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三、儿童教育的目的、原则和方法
(一)教育目的皮亚杰认为教育目的是发展智力和道德。智力与道德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的,道德的发展离不开智力的发展,智力的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前提。皮亚杰对传统的教育目的观进行了批判,认为,教育目的必须经过系统地研究,用科学的观点来确定教育的目的。一方面,应当服从“社会科学可以分析的规律”,其次,更是“心理学的职责”,因为心理学作为方法论,制约着目的的选择。形成和发展儿童的智力——认知结构,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
(二)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原则一:教育应配合儿童的认知发展顺序:1.配合儿童的认知发展顺序,编制课程;2.为儿童提供的教材,以部显著超越其现有的认知发展为度;3传授教材时,重点不宜放在加速儿童的学习进度上。原则二:以儿童为中心,搭理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原则三:强调兴趣与需要的重要性。原则四:重视活动在教育中的作用。原则五:善于应用认知冲突,推动儿童思维发展。原则六:重视儿童之间交往及影响的教育意义。
四、论儿童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一)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特点0~2岁,这个时期在认知发展上属于感知运动时期。就道德发展而言,则属于道德情感萌生阶段。2~6、7岁,这个时期在认知发展上属于前运算时期,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最初阶段,可称作道德的“他律”阶段。“他律”是指儿童的道德判断守他自身以外的价值标准所制约和支配。6、7~11、12岁,这个时期属于具体运算阶段,在道德发展上,则是属于“自律”阶段。11、12~14、15岁,这个时期属于形式运算阶段,在道德的发展上,则属于“公道”阶段。 (二)皮亚杰道德教育理论主要特点
1.肯定了儿童认知发展是其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皮亚杰看来,无论是儿童道德判断、道德情感,还是对道德规则的学习和理解都要受到认知水平的制约。
2.丰富和发展了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并确定了教育的适当作用。他指出: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是一个不可跳跃的和不可逆的连续过程,把这一过程概括为“自爱——他律——自律——公道”等阶段,并对各阶段道德发展作了详细论证。将皮亚杰有关理论引申到道德教育上,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
第一,儿童道德认识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作为教育者应很好地理解儿童,努力使德育内容适合儿童的认识水平,不能超越发展阶段对儿童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第二,发展智力是提高儿童道德认识的必要条件;第三,发展自我评价能力是提高道德认识的一个重要方面。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除可以给人们以极大的启示外,也存在着某些不足: (1)偏重从认知发展的角度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但忽视道德行为,特别是良好的习惯行为在德育中的意义。
(2)护士了不断变化或不同背景下的社会道德标准对形成儿童道德判断的影响。五、皮亚杰学前教育理论的影响及历史地位皮亚杰毕生致力于从事儿童智力发展的研究,为20世纪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实验资料和理论指导。皮亚杰在当代最心科学成就的基础至上创立了认知结构主义儿童心理学理论。这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理论。皮亚杰的儿童学前教育理论是自19世纪西方开始教育心理学化运的以来最重大的心理学成就之一,也是当代影响最大的儿童心理学理论,其教育理论影响也很大。当然,皮亚杰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缺。他强调图式,而对反映重视不够;强调生物适应和儿童主体认识的能动性,而对社会作用。社会因素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重视不够;强调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征和稳定性,而对儿童思维能力的个体差异重视不够。集中到主要一点是:注意到内在的发展,而对社会(包括政治经济)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重视不够。另外有的学者对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的某些结论有不同的看法,学者总是在否定之否定中前进的。
27
正在阅读:
自考学前教育史重点复习材料03-13
【完整版】视频监控系统VISIO素材图标08-08
《深圳市燃气行业发展规划》04-08
宁波市化工行业安全发展规划(2016-2020年)03-10
农村无职务党员设岗定责制度05-13
学术论文写作:结语05-31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学前教育
- 自考
- 复习
- 重点
- 材料
- 智慧树 西方文学经典鉴赏章答案
- 甲级单位编制纸包装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可研+贷款+用地+2013案例)设计方案
- 培养指导青年教师证明材料
- 鄂教版二年级语文教学规范
- 优秀班主任 操行分班规评分细则
- 2014年春季西南大学第三次学前卫生作业答案
- 考试题
- 中国花篮机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年度报告(目录) - 图文
- 06091薪酬管理(1)
- 专升本模拟电子试题2
- 二年级语文导学案表格版(第七单元)
-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高水平国际学术会议目录
- 信息技术教师个人三年发展规划
- 0227;权乐乐;老年血脂正常冠心病患者采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价值分析;2500
- 2018-2019年度小学师德师风工作计划
- 螺纹联接作业
- 中国按摩贴行业市场前景分析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医院后勤人员管理工作探讨
- 《小学高年级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与研究》开题报告
- 认识等号、大于号和小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