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文学理论》课程作业

更新时间:2023-09-09 20:1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文学理论》课程作业

姓名: 年级:

涂海微 2017春专升本

学号: 717028092003

学习中心: 瑞安电大

—————————————————————————————

第一章:绪论

1、文学史一般可以按照通史、断代史、国别史、专题史等进行分类。 2、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有宇宙、作家、作品、读者。

3、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文学的观念、文学的构成、文学的创造、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等内容。

4、在文学的诸种规律中,审美规律是核心规律。

5、美国当代文学理论家雷纳·韦勒克曾将文学研究区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两种。

6、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培根曾将哲学研究的方法区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

7、广义的文艺学一般包括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史等分支学科。

8、何谓狭义的文艺学?

答:狭义的文艺学专指文学理论,它是研究文学活动的性质、特征、构成、创造、接受及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的一门学科。

9、何为文学批评?

答: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对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文学现象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活动。

10、试论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答:哲学意义上的方法概念,是指研究主体在把握对象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手段、工具、途径的总和。而研究方法的理论便是方法论。文学理论也有自己的方法体系,也有自己的方法论。

文学理论的方法体系总的说来包括三个层面,即哲学方法的层面,科学方法的层面,专业方法的层面。

(1)哲学方法的层面。哲学方法是在总体上把握世界的方法,对于每一个具体学科都具有指导的意义,因此哲学方法是文学理论方法体系的最高层次,也是这一体系的理论基础,它包括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逻辑的与历史的相统一的方法,抽象上升为具体的方法,等等;

(2)科学方法的层面。这是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中逐渐形成的方法,以其横断性和交叉性而为文学理论所吸收和借鉴,它处于中间层次而对

文学理论准确地把握研究对象产生不可低估的作用,它包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耗散结构理论、模糊数学理论等方法;

(3)专业方法的层面。这是适用于文艺学自身专业特点的特殊方法,其中既有从自身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传统方法,如赏析方法、考证方法、评点方法等,也有从其他学科中移植过来,后来逐步固定下来的方法,这些方法比较具体,也最接近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如社会学方法,心理学方法,文化学方法等。

第二章:文学的观念

1、文学理论史上的几种重要的文学观念有摹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体验说。

2、被朱自清称之为中国文论开山纲领的是诗言志。 3、被朱自清称之为西方文论开山纲领的是摹仿说。 4、“寓教于乐”说的提出者是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 5、“欲新一国之民,必先新一国之小说”的提出者是梁启超。

6、文学观念中“客观说”的代表性流派有俄国形式主义、法国结构主义、英美新批评、德国文本主义。

7、文学观念中“体验说”的代表性理论家有英加登和姚斯。

8、恩格斯曾认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等都是“更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领域”。

9、认为“文学的主题始终是处在世界之中的人”的文论家是萨特。 10、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 11、“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出自《礼记·乐记》。 12、一般来说,艺术可以区分为表演艺术、造型艺术、综合艺术和语言艺术四种。 13、形象性是文学艺术的外在感性标志。

14、为什么文学具有社会属性?

答:首先,从文学的媒介语言来看,文学具有社会属性;其次,从文学的主体作家的社会属性来看,文学具有社会属性;再次,从读者阅读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文学具有社会属性。

15、文学的反映对象和反映方式为什么具有特殊性?

答:首先,就反映对象看,文学的反映对象是人和人的社会生活;其次,就反映目的看,文学是以情感体验的方式来占有世界的,因此,文学作品中就会处处含情,带着作家强烈的情感色彩。再次,就反映的方式来看,文学是以感性、生动、具体的方式,而不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抽象方式来反映世界,因此,文学的世界是一个完整、鲜活、栩栩如生的世界。

16、文学的审美特性主要包括哪些?

答:文学的审美特性主要包括:(1)哲理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本质特征。即表达某种哲理和观念。在文学上,是使用形象来表达文学艺术作品。(2)象征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并不以它的表面现象来审视,应以它所暗示出来的另一面来分析。(3)典型性,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形象特征。是指形象、形态上的典型性和生活情理上的典型性。4它是文学象征意象的审美特征。读者

通过思考和求解,希望能够了解对作品意象所附载的意义和哲理。

17、试论语言艺术的特征。

答: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一个基本特征便是文学形象塑造(感知)的间接性,语言艺术塑造形象的间接性也体现为文学的意象性,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意象性也意味着模糊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二个基本特点是它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它能表现思想感情的复杂性和微妙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第三个特征则是它的自由性,这是由于?文学形像塑造的间接性、意象性,使其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创造自由的艺术时空?

18、举例说明文学观念中的实用说以及你的理解。

答:80年代以来的文学观念。上世纪80年代是当代文学的黄金期,几近得到公认。80年代的文学实验主要是新文学观念的实验,出现了文学观念的大爆炸,影响至今。文学创作缺乏新观念的突破,难以前进,80年代文学实验在总体上推动了当代文学的大繁荣,它的成就至今体现在不同类别的创作中。但是,在文学创作中,向来有经典式的创作和实验性的创作两类,都是不可或缺的。将实验观念与经典观念对立起来,不加梳理,臧此非彼,则容易冒失去读者的风险。文学整体上应寻求经典式写作和探索性写作的适当比例,以保持创作的合理布局和基本的读者群。目前,受读者因素影响,创作基本上回到现实主义轨道上,但我们发现,现实主义的一些经典理念并没有得到发挥。譬如,关于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和具有现实的批判意识、关于思想价值、关于典型塑造、关于人物刻画、关于情节和细节的要求,等等。不是说所有作品都必须坚持这一套,但起码应该有一大部分作品以此取胜,否则就会脱离读者普遍的阅读兴趣。我们相信,传统文学观念是真正有价值的主流艺术观念,其生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问题仅仅在于,我们对它们到底继承了多少,坚持了多少。背离传统文学观念的,有时恰恰是传统文学自己。这个时期,传统文学的前途在于观念的再造。传统文学所面临的挑战也意味着新的生机,意味着反思后的清醒和更重大的飞跃。

19、任选一种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文学观念,阐述你的认识。

答:目前类型化的文学观念。其主要指是部分网络文学和青春文学创作的外部表现形式,也是区别于纯文学原则的一种方式。纯文学反对任何形式的类型化,因为类型化与原创性和独特的文学表达相对立。但多数读者不反对甚至欢迎类型化,这使类型化创作在近年来发展迅速。从某个角度看,纯文学主要表达人类的发展性情感,通俗文学主要表达人类的基本性情感,而基本性情感的表达需要是远远超过发展性情感的。人类的基本性情感表达可以分为若干主要类型,它们可以无限重复、模仿、复制,只需加以部分改动和部分创造,就可以满足一类读者要求不高的需求,特别是消遣性、消费性的需求。这一类读者往往对一类作品乐此不疲,而且通过网络上的分类标题和题介迅速找到适合的读物。因此,类型化阅读也是人类的一大阅读乐趣,只不过文学性和创造性较弱。

类型化尤其适应文学的商业化、产业化,进行流水线式的批量生产,从一本书的畅销开始,到一类书的?次畅销?,迅速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以上情况说明,青春文学的浪漫主义倾向,网络文学的实用性、幻想性、消遣性三大动机,以及两者共同推动的类型化生产,构成了当下最流行的文学观念,构成了对传统文学以现实主义为基础的文学观念的挑战,获取了比传统文学多得多的读者。

20、任选一种当前社会上流行的文化现象,谈谈你的理解。

答:新世纪10年,是文学形势和文学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10年,变化的标志是以纯文学(或称严肃文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学日趋边缘化和网络文学为主体的新型文学的日趋兴盛。评论家对此已有许多评论,其中最有害的观点是,认为纯文学的现实处境是合理的,意味着它回到了正常的位置;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现有的文学格局并非是理想化的,不是要固定下来,纯文学需要更主动地生存。我是赞同后者的,我同时认为,还要将研究引向深入,探讨形势变化的深层原因,这原因主要来自现时代文学观念的变迁,不认识这一点,就会陷于悲观的进化论或盲目的持守论,无益于改变现状。面临今天的形势,获得方向感是重要的,而方向感来自具体的分析。

说到底,传统文学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来自文学观念方面,因为无论是来自生活方式、商业资本还是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影响,都要通过对于文学观念的影响加以实现。这里所说的文学观念包括审美观念、文化观念、创作观念、阅读观念、批评观念等复杂的观念因素。

数字化阅读和市场化运作,的确造成大规模阅读分化,但一切阅读,只要是文学阅读,都大致建立在文学观念、阅读观念的基础上,技术和资本并不能强迫读者的意志。所以,我们更应该从终端去寻找文学嬗变的深层原因,而不应该只看到外部的变化。与传统文学创作不同的创作,建立在流行的新的文学观念的基础上,对这些观念需要辨析和理喻。

第三章:文本的构成

1、文学中的语言可以区分为人物语言和叙述人语言两种。

2、三分法一般将文学区分为叙事类文学、抒情类文学和戏剧类文学三类。 3、戏剧类文学的主要体裁有悲剧、喜剧和正剧三类。

4、情节一般由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构成。 5、题材的两个主要来源是直接经验材料和间接经验材料。

6、表现手法主要包括叙述和描写、抒情和议论和对话和独白等三种类型。 7、叙事诗主要包括史诗和故事诗。

8、鲁迅认为,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9、恩格斯认为,悲剧矛盾冲突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种要求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10、何为题材?

答:题材是作家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出来的、作为艺术创作的直接依据的感性材料,它包括储存在作家头脑中的表象材料和情绪材料。

11、何谓主题?

答:文学文本中为作家所执意所表现的贯穿全篇、统帅全局的基本思想,就是文学文本的主题,又称主题思想。

12、何谓情节?

答:情节是指在特定环境中由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发展变化所构成的一个事件的进程。

13、何谓文学文本的结构?

答:文学文本的结构是指整个文学文本的组织架构,它具有布置全局的作用。

14、何谓表现手法?

答:表现手法是指作家借助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思想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艺术途径和手段的总和。

15、何谓叙述?

答:叙述是作家对人物、事件和场景进行概括地交代和说明的一种表达方式,叙事类文学发展的早期多用这种表现手法。

16、何谓对话?

答:对话是通过人物之间交谈方式来进行的一种艺术手法,它需要对话的双方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7、何谓独白?

答:独白是人物单独的语言,是个人内心活动的表白,它不像对话那样需要双方的共同维持才能进行下去。

18、何谓体裁?

答:体裁是指构成文学文本的内容的具体文学样式。

19、人物性格与情节的关系。

答:首先,人物性格是情节开展的原动力,作家在文学文本的创作中只有深入把握了他所塑造的人物的性格,才能塑造出合情合理的情节;其次,人物性格有只有在具体的情节中才能得到显现。

20、举例说明小说的特点。

答:小说有以下特点:

(1)丰富而细致的人物刻画。小说偏重于客观生活的描述。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作家能对丰富而统一的人物作多方面的细致描写。小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文学作品中,惟独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

(2)完整而多变的情节铺叙。小说更具复杂性、更有连贯性,尤其长篇小说,往往头绪纷繁,线索众多,错综复杂。近现代小说,情节不但完整,而且多变,突出表现在打破故事情节的顺序结构,摒弃作品叙述人完整描述故事的单一方法,而通过不同角度,运用各种技巧描写,体现情节的完整。甚或当代一些借鉴?意识流?手法创作的小说,表面上时空颠颠倒倒,过去、现在、未来,交杂无序,时代氛围、人物场所、具体环境,穿插叠映,但根据小说人物的意识流向和事件的因果关系,可以发现,情节在变化中仍然是完整一体的。

(3)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小说通常通过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生活的具体环境可以显示人物的身份、情致和品格,小说常常通过展示人物的独特环境,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精神面貌。

小说的这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不是各自孤立,而是密切联系的。丰富而细致地刻画人物,必须借助与情节的充分展开具体而独特的环境描写,则给人物活动、情节铺叙创造了特定的氛围。三者互为作用,构成了小说世界。

因此欣赏小说也就应该根据小说的基本特点,去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首先,把握环境和人物的关系。其次,把握情节和人物的关系。欣赏小说,读者很容易被故事情节所牵引,以致忘了人物。其实除了部分推理小说、科幻小说着重于表现情节和事件外,近现代绝大多数小说都以塑造人物为主。再次,把握人物和人物的关系。

21、一般而言,我们对文学文本的结构有哪些要求?

答:在文学理论与批评领域,文本总是指构成文学这种语言艺术品的具体语言形态,如运用语言写成的特定小说、诗、散文和报告文学等。一般而言,文学文本的结构分三个层次:文学语言层,文学现象层,文学意蕴层。语言层作为传达作品审美意识的媒介,构成文学作品诉诸读者审美感知的物质外观,符合主题表达的需要,还有符合自身的审美价值。在文学文本的构成中,现象屈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由文学文本的语言所描绘的人物、事件、情节、环境、景物等构成的整个作品的形象体系,是否具有现象层是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区别所在。现象层既是语言层的所指,又是意蕴层的载体。意蕴层主要体现为历史内容、哲学意味、审美意蕴,文本意蕴的质量直接影响文本的价值,意蕴是文学文本也是文学形象的灵魂所在。文学文本是一个由文学语言层,文学现象层,文学意蕴层组成的结构系统,相对于语言层,现象层是内容,语言层是形式;相对于意蕴层,现象层是形式,意蕴层是内容,这三个层面无论是作为形式还是作为内容都不是绝对的。

22、文学中的语言的特点。

答:文学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指的是广义文学是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统称,包括今天所谓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的文学则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含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与之相对应,?文学语言?也有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文学语言,作为语言学上的一个术语,是指一切加工规范的全民语言。它包括科学技术、新闻政论、公文事务以及文学作品等所运用的书面语言。而狭义的文学语言仅指作家作品所用的语言,即?文艺语言?,也称之为文学作品的语言。就狭义的文学语言的特点而言。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是指文学语言手段的形象化特征,即以文学语言写人、叙事、绘景、状物、抒情所形成的可见、可闻、可感等富有具象性、体验性的特征。形象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的的首要特征。文学语言如果不具备形象性的特点,其情意性等特点就无从产生。

(2)文学语言的情意性。文学语言的情意性特征,主要是有文学的本质和文学的功能所决定的。如果说文学语言的形象性特征其基础主要是反映生活的艺术形象的?真?,以表现客体的?真?体现文学的本质和文学的功能;那么文学语言的情意性特征,其基础则是渗透在反映生活的艺术形象中的情意的?真?,以表现主体的?真?体现文学的本质和功能。

(3)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文学语言的音乐性特征,是指文学语言手段的音

乐化特征,即以文学语言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时所呈现的吸引人、打动人的音乐氛围及其特征,也就是和文学一样的形象性、情意性特征融合在一起的语音形式特征。文学语言的音乐性特征,主要体现在由文学语言语音手段所形成的丰富和谐的节奏和韵律上。文学语言的音乐性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学语言修辞的根本要求。

(4)文学语言的丰富性。文学语言的丰富性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段和表达方式方法的丰富性特征,即指作者写人、叙事、状物、绘景时所利用的语言手段和语言表达方式方法的多样性特征。是和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特征交融为有机统一体的语言形式特征。

(5)文学语言的独创性。文学语言的独创性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的表达手段和方式方法的独创性特征,即指文学文本中写人、叙事、状物、绘景和议论、抒情时所呈现的语言手段和表达方式、方法的独创性特征。[15]它是同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特征交融的不可缺失的语言特征。

综上所述,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情意性、音乐性、丰富性以及独创性构成了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

23、叙事类文学的文体特征。

答:叙事类文学有以下文体特征:第一、注重通过叙事主人公对外在的人物、事件、场景进行客观的描绘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叙事以客观事物的发生规律为依据,并体现着故事作者对世界的认识和自己的精神需要。第二、作家反映生活的基本表达方式是叙述;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就一般意义而言,叙事就是讲故事,也就是讲述过去发生的事。但这种讲述不同于一般的闲聊或对事实的客观报道。?故事?与一般意义上的?过去发生的事?不同之处在于,它不是像客观世界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和行动那样随机地、仍然地存在的东西,而是被讲述者已经组织成完整有序的一系列事件和行动。

24、戏剧类文学的基本特征。

答:从叙事文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戏剧文学比小说发展成熟得更早,与小说一样在叙事文学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它的基本特征:第一,戏剧文学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必然具备了文学的共性与自身的特点。戏剧文学与其他文学有一个鲜明的区别,那就是戏剧文学不能算是一种纯文学而应该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既以文学性为基础,又与表演、演唱、舞蹈等艺术形式紧密结合,这决定了戏剧文学具有综合性的特征。综合性表现在戏剧为了与表演紧密结合而在语言、动作和形象上有了综合。第二,语言富有高度的表现力,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戏剧类文学的语言富有个性、(二)戏剧类文学的语言富有动作性。戏剧必须与表演相结合,而又有舞剧、歌剧等多种门类。这就要求在创作上不能够仅仅给人们提供阅读上的需要,而应当尽量适应于舞台表演。这个特征决定了语言的鲜明。第三,具有尖锐的戏剧矛盾冲突。戏剧文学应与舞台紧密结合,在供人们案头阅读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其舞台表演性。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在看戏之前阅读过剧本,这就要求戏剧文学必须具备形象性。而形象性首先表现在剧本的环境描写和动作描写上,又要求戏剧文学必须集中地反映现实生活。戏剧文学较其他文学样式更能够集中地反映生活。因为戏剧文学与表演相结合,因而须要绝大多数没有看过剧本的人能看得懂,进而引起共鸣。除了形象性之外,戏剧文学还应当适应

具备情节的冲突性。戏剧是用来表演的,因而在剧情上应当有足够的矛盾冲突,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让观众有兴趣看下去。

总而言之,综合性、形象性和冲突性是戏剧文学的三大基本特征。

第四章:文学的创造

1、“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出自《礼记·乐记》。 2、“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出自钟嵘的《诗品序》。 3、“集体无意识”的提出者是荣格。

4、文学创作活动的过程可以区分为素材积累、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 5、艺术构思可以区分为萌发阶段、孕育阶段和成形阶段三个阶段。 6、何谓艺术想象?

答:艺术想象是指文学活动的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7、何谓艺术构思?

答: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心理过程。

8、何谓艺术直觉?

答:艺术直觉是指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涵与意义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9、何谓艺术灵感?

答:艺术灵感是指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

10、何谓艺术传达?

答:艺术传达是指作家运用艺术语言把头脑中构思的审美意象加以物化的过程。

11、何谓艺术情感?

答:艺术情感是指文学活动的主体在文学活动中产生的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12、何谓艺术理解?

答:艺术理解是指作家、艺术家在艺术创造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等理性思维活动。

13、何谓创作个性?

答:创作个性又称艺术个性,是指文学创作的主体在文学创作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的才能特征。

14、何谓文学风格?

答: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文本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的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特性。

15、何谓文学的时代风格?

答:文学的时代风格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16、何谓文学的流派风格?

答:文学的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它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

17、什么是感悟说?

答:这种观点源自中国传统诗学,核心主张是文学创作乃作家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此种论点最早见于《礼记·乐记》,它在解释文学创作时依据的是?物→心→文?这样一条路径,先有外物激荡人心,然后由人心因物而感动,最后将这种内在之感动外化为文。这实际上就是?乐由中出?思想。这种思想至于魏晋六朝,几乎成为古人解释文学创作之通则。如钟嵘《诗品序》亦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等,它们都与《乐记》之论一脉相承。此后历朝历代诗论家中坚持感物说的不乏其人。感物说的主旨在于强调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当然,作家受外物刺激而激起创作欲望,这个?外物?不能仅限于外在的自然景物。因为社会生活也同样可能成为激起创作欲望的契机。司马迁的?发愤著书?之说和韩愈的?不平则鸣?之说都讲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对作家创作欲望的激起作用。?感物说?仅止于外在自然,当然是其所短。

18、试述决定文学创作活动的几种基本因素。

答:决定文学创作活动那个的基本因数有:1、文学创作是个体性精神需求的产物;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是指生命个体通过全身心的努力使自己的主体能力体现于某一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之中。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人在儿童时期即已表现出了自我实现的需要。黑格尔在《美学》中所举的那个小男孩向平静的水面投掷小石子,并看着被自己激起的波纹微笑的著名例子就恰好说明这一点。成年人就更是如此。司马迁之所以以病残之躯,经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奇耻大辱,夜以继日地赶写《史记》正是为了使在政治生活中无法实现的个体生命价值,通过这部史书实现出来。古人们常常埋头著书数十年,主要目的是使之传之于后世,使自己的精神生命得以延续,这也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使然。其次,促使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还有个体情感舒泄的需求。《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即是讲人的内在情感有舒泄的需求,而诗歌创作就是情感舒泄的一种方式。前面已经提及的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韩愈的?不平则鸣’悦,也都含有这方面的意思。2、文学创作也是社会需求的产物;我们指出了文学创作与个体性精神需求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不意味着这就是决定文学创作的唯一因素。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任何社会都是一个由许多关系维度所构成的整体性结构。特定社会结

构都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的功能。文学创作既是个体性精神活动;又是社会性精神活动,在作为个体的作家后面往往隐含着一个社会阶层或者社会集团的思想意识与利益关怀。文学创作既是个体性精神生产活动,又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重要方式。3、文学创作又与无意识心理因素有着紧密联系。文学创作虽然是高层次的精神生产活动,但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却并非时时处处都受着意识的支配有时是无意识心理起着重要作用。例如创作冲动的产生就常常是难以说清的心理过程。作家如何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他的那种浮想联翩的艺术想象力是从何处而来的,等等问题,都与无意识心理有着密切关系。作家们自己也经常谈到创作过程的?非自觉性?问题,也是指这种无意识心理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19、试述作家的独特素质。

答:即使一个人有很好的文化知识基础与技能,也有很好的人格修养,并且非常喜欢文学艺术,他要想成为一个作家也还有是不够的。作为作家还需要一些独特的素质。首先,作家应该经常处于创作激情之中。这是作家不同于他人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地方。一般人也经常为生活中的事物所感动,但他们却很少想到要将这些事物写下来。作家则经常处在写的冲动与亢奋之中。其次,作家对生活中的事物,特别是那些具有特征性的、隐含着重要意义的事物具有极为敏锐的观察力,一般人对这些则经常是熟视无睹。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当然也是一种自觉训练的结果,但这里也的确具有某些天赋的因素在内。再有,作家对于语言也有着超常的敏感。他们善于捕捉语言中细微的变化,善于将一件旁人看来很平常的事绘声绘色地叙述出来,善于发现并掌握生活中那些有特色的、富于表现力的言语。总之,作家素质既是一种职业的修养、习惯,又是一种个性气质以及其它方面的天赋因素。当然,一个天赋并不出色的人,通过艰苦的努力,也能够弥补自己先天的不足,而成为优秀的作家。这方面的例子在文学史上也并不鲜见。

20、试述作家的主体特征。

答:创作主体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一般而言,作为创作主体的人具有如下特征:(一)暂时放弃对现实的直接功利性关注,也就是说,处于创作过程中的人不会计较个人的利害得失,而是依据创作规律而思考。这并不是说他对于现实事物不作价值判断,没有是非之心,而是说他能够将现实事物放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予以观照,而不是仅仅从一己之得失的角度来看问题。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活动,当然要遵循审美规律。(二)想象力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创作过程中,作家浮想联翩,常常是全身心投入到假想的世界之中。想象力常常带着他上天入地、遨游世界,而且他会觉得这一虚拟世界就像真的存在一样。只有在想象力的牵引下,作家才能将一幅幅画面、一组组人物串连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三)向创作对象投注强烈的情感处于创作过程的作家一方面创造着假想的世界,一方面又深深为这个世界所吸引,并将全部情感投入其中。他会为他笔下的人物、事件而时喜时悲。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刘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之说,再恰当不过地把这种情况形象地描绘出来了。

21、为什么说文学创作的客体是以人的活动为中心的社会生活?

答:以上结论有如下原因:其一,文学是人学,离不开人的喜怒哀乐与生活情景。只有反映了人们熟悉的,至少是能够理解的情感与生活现象的文学作品才能为人们所接受。其二,文学的客体是作为整体的社会生活。科学,特别是社会

科学也以社会生活为研究客体,但它们所研究的是社会生活的某一方面,或某种规律。而作为文学创作客体的社会生活则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是完整的生活场景,是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三,文学的客体是具有特征性的社会生活。文学创作的客体是社会生活,这并不意味着随便什么生活现象都可以进入文学的殿堂。只有那些富于特征性的生活现象才能成为文学的对象。这是因为,只有富于特征性的生活现象才有可能是生动的,是包含着深刻意韵的。把握了这样的生活现象就能够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文学形象来。其四,文学的客体是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这并不是说文学创作的客体只能是美的事物,而不能是丑的事物。所谓审美意义是指社会普遍认可的审美原则,或者人们普遍具有的审美趣味。至少,文学的客体应该是那些经过艺术加工之后能够具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本身就不具备审美意义,经过艺术加工之后依然不具备审美意义的生活现象就不应该进入文学作品之中。其五,文学创作的客体有时是那些看上去完全是自然状态的景物,似乎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但实际上也属于社会生活范畴。因为根据马克思的美学思想,作为人的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已经不是纯粹客观的自然物,而是?人化的自然?,它们在被人们当作审美对象时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而非物质的存在,是人的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22、作家对生活观察、感悟和体验的主要特点。

答:作家对生活观察、感悟和体验的主要特点有:其一,要有不同的新鲜、独特的感觉;作为作家他们应该有基本的文化知识基础与基本的技能。那种缺乏起码的文化知识与技能而能成为作家的情况只能是极个别的特例。其二,要有深入和细致的体验;由于作家创作的是能够影响人,并负载着教育人的使命的文学作品,这就要求作家具有较高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一个境界较高的人。其三,要伴随着新鲜活泼的联想和想象;必须具有对文学的特殊爱好。不能设想一个学识广博、人品高尚,但不喜欢文学的人能够成为好的作家。一般来说,作家较之一般人应该更加喜爱文学艺术,在这方面有很好的修养。由于对文学艺术有特殊的爱好,作家经常处于对艺术世界的遐想之中,似乎形成了一种?诗性人格?,他们看待世上的事物经常有着与众不同的眼光和视角,在他们眼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仿佛都洋溢着诗意,都可以构成一幅幅动人的图画。

23、艺术想象与科学想象的区别。

答:艺术想象与科学想象的区别在于:1、科学想象是一种纯粹的认知活动,艺术想象则是审美活动;在科学想象中,主体的意向是指向客观世界的某种内在规律的,目的仅仅是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艺术想象则指向某种活生生的艺术形象,目的是创造出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艺术世界来。所以科学想象是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而艺术想象则是由具象到具象的过程。2、科学想象是发现的过程,艺术想象则是创造的过程。科学想象最初也带有很明显的主观性,但随着主体越来越接近发现客观的规律,这种主观性也就逐渐削弱直至完全同化于客观性;艺术想象则不然,它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创造活动,在艺术想象的初始阶段是主体对以往种种记忆表象的重新唤起,随着想象的展开,就由对记忆表象的简单的回忆向新的形象的创造跃进了,因此,在整个艺术想象的过程中,主观性不会减弱,反而会逐渐强化。

24、艺术想象与艺术直觉的异同。

答:艺术想象与艺术直觉有许多共同点:首先,二者都与感性形象紧密相关,离开了感性形象就不可能展开艺术想象和艺术直觉的心理活动。其次,二者都伴随着强烈的美感享受。第三,二者都具有创造性,是由记忆表象升华为艺术形象所必不可少的心理机能。但它们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这表现在:首先,艺术想象的过程一般是有意识的,而艺术直觉的过程则是无意识的。其次,艺术想象的过程是由感性形象到感性形象,期间虽有创造,但也主要是形象层面的加工改造,艺术直觉的过程则是从感性形象人手,却终结于对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韵味的把握。

25、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答:自然情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它是主体对于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具有明显的私人性,它是一种纯粹个人的感受与体验,一般不具有普遍的可传达性。艺术情感则具有共通性的特点。所谓共通性是指这种情感不是纯粹个体性的,即它不与个人的利害关系相联系,它能够为人们普遍理解,在人们心理上引起共鸣。艺术情感的这种共通性使艺术具备了既能动人心弦、催人泪下,又能令人与对象保持一定距离的独特魅力。另外,自然情感既有快感也有痛感,艺术情感则只有快感而没有真正的痛感。艺术情感与自然情感有着本质的区别,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就毫无关联了。实际上,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没有自然情感也就不可能有什么艺术情感。

26、艺术情感与道德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答:二者常常被搅在一起。中国先秦两汉的思想家就经常将道德情感当作艺术情感来看。古希腊也有这种现象。其实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道德情感是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它本质上是一种理性原则,只是由于这种理性原则长期深入人的心理,以至于人们以为这就是固有的自我,是良心。道德情感的产生乃是出于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因此也就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即使在今天它也是与艺术情感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情感。作家们常常依靠道德情感来增强艺术效果。但这两种情感毕竟有着本质的不同:艺术情感指向美,道德情感指向善;艺术情感的心理效应是美感,道德情感的心理效应是好恶;艺术情感能够消解人的心理紧张,使人各种心理机能和谐一致,引导人进人心灵自由的境界;道德情感则对人的心理具有强制性,它驱使意识去限制人的某部分心理机能,给人以压迫感、紧张感。

27、艺术情感在文学创造活动中的意义。

答:第一、艺术情感是文学创造活动的推动力;首先情感影响认知的选择。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有无数种信息涌向人的感官,但他并不是对所有的信息都予以注意,情感在这里起着很大作用。一个人心情愉快时许多平时不注意的事物也会引起兴趣,相反对于一个心情抑郁者来说,许多令人振奋的事也会熟视无睹。其次,情感还是认知活动的内在驱力。在科学和文学艺术的创造活动中,人们往往是在某种激情的驱使下去废寝忘食地工作的。第二,情感还能够影响人的思维方式。情感实际上乃是一种弥漫于人的整个心理世界的东西,它参与着人的各种心理过程。也正是由于情感的这种无所不在的独特性,才使得它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就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决定性作用。第三、艺术情感是文学创造活动的表现对象。文学艺术的创作过程同时就是一个情感表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始于创作主体对于

自己以往的情感积累的再度体验。对情感的再度体验是复现记忆中的情感并对其加以回味、观照的过程。正是这个过程使作家自己的自然情感转化为具有普遍性的艺术情感的。对情感的再度体验作为整个创作过程的原动力,始终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作家自己的童年经

28、艺术直觉与认知直觉的异同。

答:认知直觉又称为科学直觉,它主要表现在人们的一般认知活动与科学研究过程中。无数科学研究的实践都以确凿无疑的事实证明了认知直觉的存在及其在科学发现中的巨大作用。一般研究者都认为,认知直觉具有直接性(无逻辑推理过程)、无意识性、创造性等特征。艺术直觉也同样具有这些特征。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心理机制上有诸多相近之处。但它们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这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首先,二者的对象不同。所谓不同的对象,并不是说二者所面对的事物是完全不同的,而是说即使是同一个事物,也是以不同的面目呈现出来的。认知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内在的特质或规律,艺术直觉所要把握的是事物蕴含的审美价值,如?趣味?、?神韵?、?格调?之类难以言说的东西。其次,艺术直觉带有明显的主观性,认知直觉则排斥任何主观色彩。再次,艺术直觉的过程带有强烈的情感性,而认知直觉的过程没有或较少情感色彩。

29、艺术灵感的特征。

答:艺术灵感是指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其特征有:(1)突发性;(2)直觉性;(3)创新性;

30、创作个性在文学创造中的意义。

答:创作个性是作家在创作实践中养成并表现在他作品中的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是作家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及气质秉赋等综合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方式的表现。它制约和影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表现。

苏联文论家赫拉普钦科指出:?创作个性和作家作为一个人的个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绝不是所有都能说明艺术家日常生活个性的特点的东西,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反映。另一方面,也不是作为创作‘自我’的特点的一切,任何时候都与作家个性的实际特点直接相对应。

总结其意义:第一、有助于作家开辟自己独特的反映领域;第二、有助于作家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见解;第三、有助于作家找到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

31、文学风格的特征。

答:文学风格的特征有:(1)文学风格的多样性。文学风格的多样性来自于作家的创作个性的不同。刘勰曾说?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深浅,习有雅郑?,先天的情性和后天的陶染不同,造成了?笔区云谲,文苑波诡?,也即文学创作领域的千变万化和风格的多样化。明代的方孝孺根据刘勰的?各师其心,其异如面?进行发挥后指出:?人之文不同者,犹其形也。不可不同,天下之道,根于心者一也……人之为文,岂故为尔不同哉!其形人人殊,声音笑貌人人殊,其言固不得而强同也,而亦不必一拘乎同也。?这说明文学风格因人而异,不可强同也不必求同。(2)文学风格的独创性。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艺术独创性,独创性是文学风格最突出的特征。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家无不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如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钱钟书的幽默博学等,都是

风格独创性的表现。(3)文学风格的稳定性。一般说来,当作家形成自己的某种风格之后,在较长的时间里会保持其基本的风貌不变,因此风格又具有相对稳定性。个中原因,当然与作家创作个性的稳定性有关。

第五章:文学的接受和批评

1、阅读期待的类型包括文学的期待、生活的期待和价值的期待三种。 2、预备情绪有审美性、朦胧性和期望性三个特征。

3、文学传播可以区分为口头传播、书写印刷传播和电子传播三种类型。 4、文学批评的方式包括审美体验、理性分析和价值判断。 5、“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的提出者是孟子。

6、何谓文学消费?

答: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种活动。

7、文学消费对于文学活动的意义。

答:其意义:(1)文学消费活动使文学生产、文学传播、文学产品的价值和目的得以最终实现;(2)文学消费活动生产着生产与生产者;(3)文学消费活动的主体参与生产着文学产品;

8、文学消费的特点。

答:文学消费的特点:(1)既是意识形态消费与审美消费,又是商品消费;(2)既是有形的实物形式的损耗(如书籍、vcd、dvd、电影拷贝等),又是无形的精神文化的享受;(3)既是产品的欣赏与接受,又是产品的再创造与再生产;(4)既要遵循商品消费的一般规律(如等价交换原则、市场供需原则等),又受制于意识形态体制与艺术法则。

9、文学消费与一般商品消费的区别。

答:两者的区别为:首先,在消费需求与目的上,文学消费主要为了满足消费主体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以审美性、娱乐性为目的;一般商品消费主要为了满足消费主体物质生活的需要,以实用性、功利性为目的。其次,在消费方式与评价上,文学消费只损耗产品的物质形式方面的价值,其文化审美价值并不因消费而减损,甚至还会增加,而一般商品消费则都会造成实物的减少或破旧,引起其价值有形或无形的损耗。再次,在消费实现上,文学消费既是对产品本身的消费,同时又是对产品本身的创造性生产,一般商品消费则是为消费而消费,并不对消费产品本身构成新的生产与再生产。

10、何谓文学接受?

答:文学接受的内涵:文学接受是指审美文化范围内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11、文学接受与文学消费的区别。

答:两者的区别在于:首先,从过程的持续上看,文学消费既指非阅读活动的购买、占有文学产品的物质消费行为,又指阅读、欣赏文本的精神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专指阅读、欣赏文学文本的精神消费行为。其次,从隶属范畴上看,文学消费属于文艺社会学范畴,它是文学的生产、出版、传播与消费流程的最后一个环节,文学接受则属于审美心理学范畴,它突出接受主体精神活动中的审美反应与再创造性。再次,从相互关系上看,文学消费是文学接受的必备条件与初级状态,它包括但并不等于文学接受,文学接受则是文学消费的现实延伸与高级状态,它是文学消费的最终完成与价值实现。

12、何谓阅读期待?

答:阅读期待又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horizon),是指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是接受主体已有的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于文学文本的欣赏水平与接受要求在具体阅读行为中的表现。

13、何谓预备情绪?

答:预备情绪是指接受者从现实关注向文学接受过程跃进的中间环节,是阅读者受文学文本的基本特质的激发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情绪,它是一种?前审美?的心理状态。

14、何谓审美心理结构?

答:审美心理结构,又称审美心理图式,是指由接受主体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文学文本等所积淀形成的存在于接受主体身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15、何谓召唤结构?

答:召唤结构(Appellstruktur)是由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德国美学家伊瑟尔所提出的一个范畴,它是指由文学文本中所具有的?空白点?和?未定点?而形成的文本的潜在结构和图式化框架。

16、何谓文学接受的审美效果?

答:文学接受的审美效果是指接受者在审美体验的高潮阶段或实现阶段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一系列心理效应与最终成果。文学接受的审美效果:(1)精神的快适与审美的愉悦;(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3)认知心理结构的拓展;(4)人格境界的提高;(5)审美素质的开拓。

17、何谓心灵共鸣?

答:心灵共鸣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接受主体与作家或文本中的人物所产生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情感感应,或者是不同的接受主体在阅读同一部文学文本时所产生的大致趋同的审美心理体验;其二是指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接受主体在阅读同一部文学文本时所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类似的情绪激动和审美体验。

18、何谓文学传播?

答:文学传播是指传播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产品传递给文学消费者的过程,即人们平常所理解的文学的出版发行与社会流通活动。

19、何谓口头传播?

答:口头传播也称有声语言传播或口语传播,是指传播者通过口腔发声与受传者进行信息交流的传播方式。

20、何谓书写印刷传播?

答:书写印刷传播指通过纸张和印刷术为手段的传播方式。

21、何谓电子传播?

答:电子传播指20世纪兴起的以广播和电视这两种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传播方式。

22、文学批评的意义。

答:文学批评的内涵:文学批评是指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以文学文本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其意义在于:(1)文学批评对作家具有规范、引导的重要作用,是社会对文学文本的主要反馈形式之一;(2)文学批评可以帮助接受主体深入理解文学文本和文学现象,对接受主体的文学价值观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与塑造作用;(3)文学批评通过文学文本、文学现象的分析、评价表达出某种价值观念与理想,从而对社会发生实际的影响。

23、何谓文学批评的标准?

答:所谓文学批评的标准,就是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质量和艺术价值进行鉴别和判定时所依据的尺度或准绳。它是一定时代、一定阶级或处于一定社会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根据对文学的认识和要求,在反复比较各种文学作品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和审美效果的基础上总结和制定出来的,应当注意的是,任何文学批评的标准都是相对的。

24、试述文学批评的维度。

答:文学批评的维度有:(1)思想维度,它是衡量文学作品所蕴涵的思想性的正确与错误、深刻与肤浅的尺度。文学作品虽然是艺术品,但是它所表现的内容却不限于纯艺术的东西,它总是包含着作家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和理解,因而具有思想性,因此,对文学作品思想性的评价便成了文学批评的一项重要任务。(2)艺术维度,它衡量文学作品的艺术水平和审美价值的高下优劣的尺度。文学作品按其本性来说又是人对世界的一种艺术把握,是专门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审美客体,文学的本质在于审美,其意义也必须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现,因此,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特性和审美价值的考察更是文学批评的重心所

在。(3)文学批评的两个维度之关联。二者各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因此在实际的批评活动中,对思想性的考察必须兼顾艺术性,对艺术性的考察也必须兼顾思想性。而且,绝不能把这两种标准简单地等同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思想性只是作品内容的构成要素之一,并不是作品内容的全部;艺术性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文学作品的形式。

25、何谓道德批评?

答:道德批评是指以道德标准为基本尺度来进行的文学评价活动,又称伦理批评。中国先秦时期荀子就提出过?美善相乐?论,认为?美?事物之所以?美?,乃是因为它?善?。孔子也很推崇?尽美尽善?的批评标准,所以,他批评《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韶》乐则?尽美矣,又尽善也?。以此为标准,孔子在评价《诗经》的时候指出,?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些都是中国传统诗学中道德批评的典型个案。在其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学理论形成了源远流长的?诗教?传统,甚至提出了?文以载道?的文学理念,把文学完全看成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工具,这显然都是立足于道德批评,受道德批评左右的结果。在西方,道德批评也源远流长。古希腊的色诺芬就曾经说过?任何美的东西,从同一角度看来也是善的。?色诺芬之后,柏拉图更是注重文学艺术败坏道德的力量,他认为荷马史诗把神和英雄写成了道德败坏的人,是亵渎神灵,贬低英雄,悲剧有挑拨情欲、破坏理智的负面作用。因此,他宣称?除掉颂神的和赞美好人的诗歌外?,其他诗人都应赶出他的?理想国?。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也强调文学可以培养道德,有利于涵养人的理性。古罗马的贺拉斯甚至提出了?寓教于乐?的批评标准。此后西方采用道德批评的人物多如星辰,这说明道德批评也是贯穿西方文论批评史的一种基本方法。

26、何谓社会学批评?

答:社会学批评是以人类的社会生活为比照系统,以描绘社会生活的逼真程度作为评判文学作品优劣的尺度的文学批评。它的最大优点就在于它看重文学与社会的关系。它发现作家虽然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但实际上并非任意创造,其或明或暗地要受制于一种更为本源性的力量,这便是人类的社会生活。社会学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批评之前最有影响的批评方法。

27、何谓英美新批评?

答:英美新批评也称本体论批评、文本批评、形式主义批评。20世纪20年代发端于英国,四五十年代在美国盛行,代表人物为休姆、理查兹、兰色姆等,该派主张文学文本中心论,认为文本本身就是一个独立自足的实体,倡导?细读原则?,注意文本词语的搭配、选择、句型、语气、上下文、语境,强调文本的暗示、象征、联想、言外之意、意象结构等。

28、何谓精神分析批评?

答:精神分析批评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所开创,并波及至欧美批评界,形成为一个文学批评流派。其特点为:强调泛性主义,用俄底浦斯情结来解释创作动机;在作品中发掘潜意识的象征,他们往往把作品中所有的凹面圆形的东西如池塘、花朵、杯瓶、洞穴等都视为女性子宫的象征,把一切长柱形状的东西如塔楼、山岭、龙蛇等都看作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并把骑马、跳跃、飞翔

等动作都解释为性快感的象征。

29、何谓神话原型批评?

答:神话原型批评起源于20世纪初英国的仪式批评,20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兴盛于北美,代表人物为英国的弗雷泽和加拿大学者弗莱。他们认为,神话不只是指原始神话,而且还包括现代用神话思维的方式(按:超现实想象方式)创作的一切文本。至于原型,他们认为它既指原始意象、原始模式、原始题旨,也包括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象征性交际单位,即人物、情节或意象。而神话、原型的背后则是人类经验与集体潜意识的显现。因此,他们在分析具体文本时,提倡把文本放在某个文学的原型系统中去考察,提倡一种远古神话与现代作品相联系、世界不同民族文学相比较的文学研究的人类学方法。

30、何谓结构主义批评?

答:结构主义批评是在20世纪影响较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文学批评流派。其主要批评观点为:文本是一个?大句子?,一个符号系统,一个自足的实体,一个语言结构,文学批评的目的就是寻找主宰着文本的抽象结构。结构主义的显著成果在叙事学领域。

31、何谓接受美学批评?

答:接受美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德国,代表人物为姚斯、伊瑟尔。该派提出文学批评应以读者为中心,反对作者中心论和文本中心论。重视读者在文学阅读行为中的主体创造性。认为读者对文本的意义的生成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出来的。

32、何谓女性主义批评?

答:女性主义批评,也称女权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为美国的肖沃尔特、米莱特、法国的克利斯蒂娃。其主要观点为:批判以男性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反对性别歧视;研究文学中的女性意识,认为其与男性中心模式有区别;重新评价文学史、理论史和批评史,认为已经形成的文学史、理论史和批评史是男权话语的产物;关注女性作家的创作状况,提倡一种具有女性自觉性的文学阅读。

33、何谓后现代主义批评?

答:后先帝主义批评,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代表人物为法国的德里达、罗兰·巴特,美国的德·曼和希利斯·米勒等。其首要特征是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认为文学文本是一个无中心的系统,没有终极的意义,是一种变化不断的语言游戏。

34、何谓马克思主义批评?

答:马克思主义批评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文学批评方法,它提倡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的统一。主要文献包括恩格斯1847年在《诗歌和散文中的社会主义》一文中的:?我们决不是从道德的、党派的观点来责备歌德,而只是从美学和历史的观点来责备他;我们并不是用道德的、政治的、或‘人’的尺度来衡量他。?和他在1959年《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指出的:?我是从美学观点和

历史观点,以非常高的、即最高的标准来衡量你的作品的。?

35、试述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答:首先我们看下审美心理结构的内涵:审美心理结构,又称审美心理图式,是指由接受主体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文学文本等所积淀形成的存在于接受主体身上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

(1)同化。同化是指在接受过程中,接受者总是企图把具体的文学文本整合到其自身所固有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当文本的信息与其审美心理结构相一致时,审美心理结构就得到强化、巩固与确认。同化在文学接受中的作用:一般来说,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同化现象对于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扩展不具有积极的作用,它只起到对于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强化、巩固和确证的作用。

(2)顺应。顺应是指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与具体文学文本中的新因素发生严重的不一致,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无法同化文学文本,只能通过其自我转换来适应文学文本的新情况,文本对接受主体的原有审美心理结构起到改变与更新的作用。顺应在文学接受中的作用:一般来说,文学接受过程中的顺应想象对于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扩展与更新具有积极的作用,它对于提高接受主体的审美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36、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主体的创造性的体现。

答:其体现在:①接受者对文本中的形象的具体化,即接受者对文本中的形象的再现、补充、丰富和改造;②对文学文本中所包含的情感的再体验,即接受者将文学文本中的人物情感与作者情感转化为自己的具体的情感;③接受者对文学文本的意义的?合理误读?,即接受者对文学文本的含义的创造性理解与主观评价。

37、文学批评的具体尺度。

答:文学批评的具体尺度有:(1)语言的表现力。看一部作品在语言的运用上,是否具有较高的水平,关键是看其语言是否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而不在于其辞藻是否华丽。所谓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就是能够描绘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的语言,能够传达出复杂微妙的思想情感的语言,能够以少胜多,具有丰富意义和艺术张力且变化多端、独具个性色彩的语言。(2)形象的生动性。形象性是文学的重要特征。康德说,?某些艺术作品,虽然从鉴赏力的角度来看,是无可指责的,然而却没有灵魂。……甚至一个女人,可以说长得漂亮、温雅而又优美动人,但却没有灵魂。那么,究竟什么是我们所说的灵魂呢?从美学的意义上看,所谓‘灵魂’是指心灵中起灌注生气作用的那种原则。?可见,只有形神兼备、心物交融、生气灌注,艺术形象才会具有动人的魅力。(3)构思的新颖性。任何一部具有独创性的作品,都要讲究材料选择选前人所未选,切入角度见前人所未见,表现方式别出心裁,艺术手段花样翻新,结构方式不落窠臼。(4)情感的真挚性。文学是以情动人的,要想传达出真挚的情感,作家除了要对人生、对社会有真切的体验外,还要对艺术、对读者抱真诚的态度,必须以诚待人,不为文而造情,不作假,不矫饰。(5)意蕴的深广性。?深?是指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或趋势,表现了人生的某些深层体验,甚至达到了形而上的哲理层面。?广?是指其内蕴大于形象,具有较大的生活覆盖面,具有无穷的意味。

第六章:文学的发生与发展

1、摹仿说的首倡者是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2、巫术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以及法国人类学家雷纳克。

3、游戏说滥觞于康德,其后,席勒和斯宾塞发挥了这一观点,提出游戏说。 4、历史上重要的文学思潮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四种。

5、何谓文学发生论中的摹仿说?

答:摹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对于外在事物进行摹仿的本能。德谟克利特和亚里斯多德是首倡者。

6、何谓文学发生论中的游戏说?

答:游戏说认为发泄过剩精力的游戏是文学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此说滥觞于康德,他认为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审美活动是非功利的、自由的活动。其后,席勒和斯宾塞发挥了这一观点,提出游戏说,如席勒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束缚,得不到充分的自由,于是便用过剩的精力创造了游戏的世界,这也就是艺术的世界。游戏说又称?席勒-斯宾塞理论?。

7、何谓文学发生论中的巫术说?

答:巫术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以及法国人类学家雷纳克。泰勒的《原始文化》提出?万物有灵论?,认为原始人普遍持?万物有灵论?,并盛行对神灵的信仰和崇拜。弗雷泽的《金枝》提出?交感巫术说?,认为原始人有一种希望通过巫术来控制现实的倾向,而巫术的效果是通过交感的方式来实现的。

8、何谓文学发生论中的劳动说?

答:劳动说认为艺术起源于劳动,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依据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大量材料,论证了生产劳动与原始文艺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人类最初的审美意识是从实用目的出发的,并提出?劳动先于艺术?,?功利先于审美?的观点。在此基础上,他坚信原始艺术是适应着生存需要或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9、为什么说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

答:劳动创造了人们从事文学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文学艺术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即灵巧的双手、发达的大脑、语言和认识感受能力,这些条件是人类从事文学艺术活动的前提。

10、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

答:两者的关系:首先,原始人的劳动生活是原始艺术的重要表现对象,从现存的大量史前艺术的内容看,它们往往是表现原始人的劳动生活以及劳动情感

的。其次,许多原始艺术是劳动的组成部分,原始人在劳动过程中,常常要创造某种方式和手段来协调动作、减轻疲劳、提高效率,这些方式和手段用今天的眼光看就是艺术,尽管它们很不完善。

11、文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关系。

答:两者的不平衡关系:(1)从艺术形式来看,某种艺术形式的巨大成就,只可能出现在社会发展的特定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艺术形式反而会停滞甚至是消亡。(2)从整个艺术领域来看,文学的高度发展有时不是出现在经济繁荣时期,而是出现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时期。

12、文学发展中历史继承的必然性。

答:历史继承的必然性:文学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文学都不可能是在割断其文学历史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恰恰相反,它是在继承前代的优秀文学传统,在汲取前代的文学惯例和传统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13、文学发展中革新与创造的必然性。

答:革新与创造的必然性:正如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是必然的一样,其革新与创造性也是必然的,文学继承的目的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革新和创造,创造出新的文学。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所说的?歌谣文理,与世推移?就是这个意思。

14、文学发展中革新与创造的表现。

答:革新与创造的表现:(1)从作家的创作来看,文学的生命在于独创,作家要想使其创作永葆青春,除了要善于继承前代的文学传统外,还必须要不断地开拓和创新;(2)从具体的文学文本的演变来看,革新和创造是文学深化、提高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15、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的关系。

答: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同样也离不开创新,二者是一而二,二而一,辨证地统一在一起的,继承是革新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继承就没有革新;革新是继承的目的和要求,没有革新的继承是彻头彻尾的复古主义。

16、各民族文学发展中相互影响的规律。

答:其规律为:(1)各民族文学的相互交流和影响往往不是孤立发生的,它总是出现在各个民族的政治、经济的交流的同时或其后,而地域、语言上的接近。则有助于这种交流的发生和扩大;(2)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社会关系越是相近、相似,这种交流和影响则会越频繁和越容易发生;(3)各个民族的文学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并不是对等发生的,一般来讲,经济、文化、政治上比较先进的民族对相对落后民族的影响要大一些;

17、何谓文学思潮?

答:文学思潮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所流行的文学观念与文学创作潮流。

18、文学思潮产生的条件。

答:文学思潮产生的条件有:(1)文学思潮的产生首先与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2)文学思潮的产生往往也是文学自身演进、变化的结果;(3)文学思潮的产生还与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交流有关,随着各个民族、国家文学之间的交流和影响,在一定时代、一定的文学传统中的某种文学思潮可能会被移植到另一个国家或民族从而成为其某种文学思潮产生的原因;

19、文学思潮的特点。

答:文学思潮的特点:(1)一定文学思潮内部的作家往往具有相近或相似的文学观念;(2)文学思潮往往要求作家在人数与作品的数量上具有相当的规模,呈现群体性的特征。

20、何谓文学流派?

答:文学流派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由于作家的生活实践,文学思想和创作倾向相近,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而成的文学群体。

21、文学流派的特点。

答:文学流派的特点:(1)同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往往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学观念和审美理想;(2)同一个文学流派内部的作家其创作往往会体现出类似的文学风格和美学趣味。

第七章:文学的形象系统

1、何谓文学形象?

答:文学形象是指文学文本中所呈现出的、具体的、感性的、具有一定的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趣味的、能唤起读者的美感的人生图画。

2、何谓审美理想?

答:审美理想是指在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氛围中所形成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3、何谓审美?

答:审美是指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和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和判断。

4、何谓文学典型?

答:文学典型是指在叙事类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中所呈现出的富有特征性和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性格或典型人物。

5、何谓典型环境?

答:典型环境是指能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生活的环境。

6、何谓文学意境?

答:文学意境是指在抒情类文学文本中由创作主体的主观情意同客观的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个富有张力的艺术空间。

7、文学典型的特征。

答:文学典型的特征:(1)在生命的基础上,共性与个性的统一;(2)在整体性的基础上,丰富性与特征性的统一;(3)在审美性的基础上,独创性与深刻性的统一。

8、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

答:两者的关系:(1)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二者相互依存。一方面,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就不能形成;另一方面,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的基础;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对典型环境又具有一定的反作用。

9、文学意境的分类。

答:文学意境分为以下几类:(1)物境:主、客交融,偏重于客,以物为主,以景寓情,景显意微。既王国维所言之?无我之境?。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2)情境:主、客交融,偏重于主,以我为主,以情观物,意显景微。既王国维所言之?有我之境?。如欧阳修的《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3)中和之境:主、客交融,情景合一,物我一体,既不偏于客,也不偏于主。既王国维所言之?意与境浑?。如冯延巳的《菩萨蛮》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红烛泪阑干,翠屏烟浪寒。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

10、文学意境的美学特征。

答:文学意境的美学特征有:(1)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象外有象,景外有景;(2)形神兼备,离形得神,言有尽而意无穷;(3)真实、自然、独创。

第八章:文学的社会功能(略)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9l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