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工题库

更新时间:2023-10-15 13: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职业技能鉴定参考丛书——接触网工中级工题库

一、选择题

1.作用在刚体上的三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一点,则该刚体( C )。

(A)一定平衡 (B)一定不平衡 (C)不一定平衡 (D)暂时平衡 2.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是( D )。 (A)各力大小相等 (B)各力在同一直线上

(C)各力在某一坐标轴上投影的代数和为零 (D)力系的合力为零

3.对某一物体的运动起限制作用的周围物体称为( A )。

(A)参考体 (B)约束体 (C)刚体 (D)变形体 4.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是( D )。

(A)矢量 (B)标量 (C)几何量 (D)代数量 5.轴向拉伸(或压缩)时,杆件横截面上的应力称为( B )。 (A)轴力 (B)正应力 (C)剪力 (D)剪应力 6.使材料丧失正常工作能力的应力称为( A )。 (A)危险应力 (B)工作应力 (C)安全应力 (D)许用应力

7.将危险应力除以一个大于1的系数,所得的应力称为( B)。 (A)工作应力 (B)许用应力 (C)极限应力 (D)安全应力 8.圆轴扭转时,截面上的内力是( D )。

(A)剪应力 (B)力矩 (C)弯矩 (D)扭矩 9.剪切虎克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 C )。

(A)△L=NL/(EA) (B)δ=Eε (C)τ=Gγ (D)τ=Eγ 10.构件受到剪切作用时,其剪切面上的内力和应力分别是( D )。 (A)内力为剪力,应力为正应力 (B)内力为轴力,应力为正应力 (C)内力为剪力,应力为剪应力 (D)内力为轴力,应力为剪应力 11.梁弯曲时横截面上的内力包含( B )两种量。

(A)轴力和剪力 (B)剪力和弯矩 (C)弯矩和轴力 (D)剪力和扭矩 12.一段导线其阻值为R,若将其从中间对折并成一条新导线,其阻值将( B )。 (A)增大 (B)减小 (C)不变 (D)不定

13.某一正弦交流电,在0.01S时间内变化2周,它的频率是( B )。 (A)100Hz (B)200Hz (C)50Hz (D)1/50Hz

14.若将 1=10sin(314t+90o)A, 2=10sin(314t-90o)A, 3=10sin314tA三个电流分别通过同一个电阻,通电时间相等,其发热量最大的是( D )。 (A) 1 (B) 2 (C) 3 (D)三者相等

15.电容元件中通入正弦交流电,无功功率的表达式是( A )。 (A)Qc=U2ωc (B) Qc=I2ωc (C)Qc=i2Xc (D) Qc=U2/ωc

16.一有源二端网络,测得其开路电压为100V,短路电流为10A,当外加10Ω电阻时,则电阻上的电流为( B )。

(A)10A (B)5A (C)20A (D)50A

17.远距离输电,若输送的电功率一定,则输电线上的电功率损失与输电的( B )成反比。

(A)电压 (B)电压的平方 (C)电流 (D)电流平方

18.有两个电容器,且C1>C2,如果它们的端电压相等,则( A )。 (A)C1带电量多 (B)C2带电量多

(C)两个电容器带电量相等 (D)都不带电

19.有两个电容器,C1=30μF,耐压12V,C2=50μF,耐压12V,若将它们串联后接到24V电压上,则( B )。

(A)两电容都能正常工作 (B)两电容都被击穿 (C)C1被击穿,C2正常 (D)C2被击穿, C1正常 20.磁体中磁性最强的部位是( B )。 (A)中间 (B)两极 (C)N极 (D)S极 21.基础螺栓孔偏差不得大于(B )

(A)±1mm (B)±2mm (C)±3mm (D)±4mm

22.通电导体周围磁场的强弱与( C )有关。 (A)导体长度 (B)导体位置 (C)电流的大小 (D)导体的截面

23.线圈中磁通变化而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与( C )成正比。 (A)磁通的变化量 (B)磁场强度 (C)磁通变化率 (D)变化所用时间

24.已知两个正弦量为 U1=20sin(314t+π/6)V,U2 =40sin(314-π/3)V,则( C )。 (A)u1比u2超前60° (B)u1比u2滞后30° (C)u1比u2超前90° (D)不能判断相位差

25.在纯电阻正弦交流电路中,下列表达式中正确的是( B )式。 (A)i=U/R (B)I=U/R (C)I=u/R (D)i=Um/R

26.已知一个电阻上的电压为 ,测得电阻上所消耗的功率为20W,则这个电阻的阻值为( B )。

(A)5Ω (B)10Ω (C)20Ω (D)40Ω

27.在RL串联的单相交流电路中,有功功率的计算公式为( A )。 (A)P=UIcosψ (B)P=UIsinψ (C)P=UI (D)P=I2Z

28.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又叫节点电流定律,说的是( C )。 (A)流入某节点电流的和为零 (B)流出某节点电流的和为零

(C)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 (D)一个回路中各处电流相等

29.一个2μF与一个4μF的电容器并联,其等效电容为( D )。 (A)2μF (B)3μF (C)5μF (D)6μF

30.瓷悬式绝缘子(抗拉)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A )。 (A)2.0 (B)2.5 (C)3.0 (D)4.0

31.钢化玻璃悬式绝缘子(抗拉)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A )。

(A)2.0 (B)2.5 (C)3.0 (D)4.0

32.瓷棒式绝缘子(抗弯)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B )。 (A)2.0 (B)2.5 (C)3.0 (D)4.0

33.针式绝缘子(抗弯)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B )。 (A)2.0 (B)2.5 (C)3.0 (D)4.0

34.钢筋混凝土支柱翼缘与横腹杆结合处裂纹宽度为( D )以下的可以使用。 (A)0.15mm (B)0.2mm (C)0.25mm (D)0.3mm 35检查火花间隙时,应用( A )兆欧表测绝缘电阻。 (A)500V (B)1000V (C)1500V (D)2500V 36.棒式绝缘子弯曲度不得超过( B )。

(A)0.5% (B)1% (C)1.5% (D)2.0%

37.定位器在平均温度时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当温度变化时,顺线路方向的偏移量应与接触线在该点随温度变化伸缩量相一致,其偏角最大不得大于(B )。 (A)15° (B)18° (C)20° (D)22° 38.钢柱主角钢弯曲度不应大于( C )。

(A)1/500 (B)1/250 (C)1/200 (D)1/120

39.铜接触线在同一截面处损伤大于其截面( C )时,应截断重接。 (A)5% (B)8% (C)10% (D)12%

40.承力索钢绞线7股中,断( C )及以上时,应截断重接。 (A)1股 (B)2股 (C)3股 (D)4股 41.道岔处两工作支接触线在间距( C )处应等高。

(A)300mm (B)400mm (C)500mm (D)600mm 42.在限界门至铁路之间的公路两边各装设不少于( C )防护桩。 (A)2根 (B)4根 (C)6根 (D)8根

43.临时接地线应挂在接触网停电作业两端范围内,相距不得大于( C )。 (A)500m (B)800m (C)1000m (D)1500m

44.铜合金接触线在最大允许磨耗面积20%的情况下,其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A )。

(A)2.0 (B)2.5 (C)3.0 (D)4.0 45.钢芯铝绞线承力索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B )。 (A)2.0 (B)2.5 (C)3.0 (D)4.0 46.铝包钢承力索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B )。 (A)2.0 (B)2.5 (C)3.0 (D)4.0 47.铜包钢承力索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B )。 (A)2.0 (B)2.5 (C)3.0 (D)4.0 48.铜绞线承力索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A )。 (A)2.0 (B)2.5 (C)3.0 (D)4.0 49.铜合金绞线承力索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A )。 (A)2.0 (B)2.5 (C)3.0 (D)4.0 50.电连接线应装在设计规定的位置,施工允许偏差为( C )。 (A)±0.3m (B)±0.4m (C)±0.5m (D)±0.6m 51.三跨非绝缘锚段关节两转换柱间的两接触线水平间距为( A )。 (A)100mm (B)200mm (C)300mm (D)500mm 52.合成材料绝缘元件(抗弯)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D )。 (A)2.0 (B)2.5 (C)3.0 (D)5.0 53.日光灯并联电容器的作用是( C )。

(A)改善电压 (B)提高功率因数 (C)便于启动 (D)分流 54.发电机右手定则,拇指是( A )。

(A)电势方向 (B)导线运动方向 (C)磁力线方向 (D)电流方向

55.直流电路中,若干电阻并联,流过每个电阻的电流与每个电阻值成( B )。 (A)正比 (B)反比 (C)不成比例 (D)相当

56.接触网静态检测中关节式分相的检测周期为( C )。

(A)3年 (B)1年 (C)半年 (D)3个月

57.软横跨横向承力索中钢绞线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D )。 (A)2.0 (B)2.5 (C)3.0 (D)4.0

58.软横跨定位索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C )。 (A)2.0 (B)2.5 (C)3.0 (D)4.0

59.供电线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B )。 (A)2.0 (B)2.5 (C)3.0 (D)4.0

60.回流线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B )。 (A)2.0 (B)2.5 (C)3.0 (D)4.0

61.在WORD的编辑状态,打开了“w1.doc”文档,把当前文档以“w2.doc”为名进行“另存为”操作,则( B )。

(A)当前文档是w1.doc (B)当前文档是w2.doc

(C)当前文档是w1.doc与w2.doc (D)w1.doc与w2.doc全被关闭

62.接触线TCG-100的额定张力为( A )。

(A)10kN (B)8.5kN (C)15kN (D)20kN 63.锚柱拉线应在线索下锚方向的延长线上,允许向田野偏差( C )。 (A)250mm (B)300mm (C)150mm (D)200mm 64.回流线一般采用的线材为( C )。 (A)钢绞线 (B)钢芯铝绞线 (C)铝绞线 (D)镀铝锌钢绞线

65.两个电荷之间受力大小与距离的关系( B )。 (A)与距离成正比 (B)与距离成反比

(C)与距离平方成正比 (D)与距离平方成反比 66.力矩等于( C )。

(A)力乘以重量 (B)力乘以高度 (C)力乘力臂 (D)力乘以质量

67.接触线GLCA100/250的额定张力为( A )。

(A)10kN (B)8.5kN (C)15kN (D)20kN 68.四跨绝缘锚段关节中心柱处两接触线距轨面( C )。

(A)不等高 (B)抬高500mm (C)等高 (D)水平50mm 69.吸上线常用( B )的扁钢制成。

(A)50mm×8mm (B)80mm×5mm (C)50mm×4mm (D)40mm×5mm

70.正馈线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B )。

(A)2.0 (B)2.5 (C)3.0 (D)4.0 71.加强线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B )。

(A)2.0 (B)2.5 (C)3.0 (D)4.0

72.耐张的零件,其机械强度安全系数不应小于( C )。 (A)2.0 (B)2.5 (C)3.0 (D)4.0 73.定位装置安装时要求定位器有( D )的倾斜度。

(A)水平状态 (B)1/15~1/20 (C)略有下俯 (D)1/5~1/10 74.当附加导线与接触网同杆合架时,供电线带电部分与支柱边沿的距离应不小于( B )。 (A)0.8m (B)1m (C)1.2m (D)1.3m

75当附加导线与接触网同杆合架时,架空地线与支柱边沿的距离应不小于( A )。 (A)0.8m (B)1m (C)1.2m (D)1.3m 76.甲、乙两灯分别是“220V,60W”,“110V,60W”,都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则( C )。 (A)甲亮 (B)乙亮 (C)一样亮 (D)不确定

77.实行V形天窗的双线区段,当海拔不超过1000m时,上、下行间分段绝缘子串的泄漏距离污秽地区不少于( D )。

(A)960mm (B)1000mm (C)1200mm (D)1600mm

78.当海拔不超过1000m时,接触网带电部分距装载货物的空气绝缘距离应不小于( D )。 (A)200mm (B)240mm (C)300mm (D)350mm

79.当海拔不超过1000m时,接触网抬高到最高位置和受电弓摆动到极限位置距接地体的瞬时空气绝缘距离正常情况下应不小于( C )。

(A)200mm (B)240mm (C)300mm (D)350mm 80.铝绞线用钳接管接头时,两端需露出管外( B )。

(A)10mm (B)20mm (C)30mm (D)40mm 81.“合”标设在距邻近分相绝缘器近端( B )处。

(A)25m (B)30m (C)35m (D)45m 82.管型避雷器距支柱净距不小于( A )。

(A)1m (B)2m (C)3m (D)4m 83.限界门杆身弯曲度不超过杆全长的( B )。

(A)1‰ (B)2‰ (C)3‰ (D)4‰ 84.补偿装置调整允许施工误差为( C )。 (A)±50mm (B)±100mm (C)±200mm (D)±300mm

85.双线电气化区段的供电臂末端设有分区所,将上下行接触网通过断路器实行( B )供电。

(A)串联 (B)并联 (C)混联 (D)越区 86.隧道内任一处带电体距接地体的绝缘距离要保证( B )以上。 (A)150mm (B)300mm (C)400mm (D)500mm

87.接触线拉出值允许施工偏差为( B )。 (A)±50mm (B)±30mm (C)±20mm (D)±10mm

88.管型避雷器固定角钢应呈水平状态,允许施工误差为( C )。 (A)+30mm (B)+50mm (C)+100mm (D)±100mm

89.附加悬挂横担应呈水平状态,施工允许偏差为( B )。 (A)+30mm (B)+50mm (C)+100mm (D)±100mm

90.固定定位器的定位管宜呈水平状态,偏差为( A )。

(A)+30mm (B)+50mm (C)+100mm (D)±100mm

91.在变电所为消降高次谐波对电能质量的影响,需装设( C )。

(A)并联电抗器 (B)消弧线圈 (C)串联电抗器 (D)串联电容 92.大修中更新的混凝土支柱的容量不应低于( C )。 (A)38kN?m (B)45kN?m (C)60kN?m (D)78kN?m

93.测量高压电路的电流或被测电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时,必须通过( C )。 (A)电压互感器 (B)电流互感器 (C)变压器 (D)电容器 94.在WORD的编辑状态,选择了一个段落并设置段落的“首行缩进”设置为1cm,则( A )。 (A)该段落的首行起始位置距页面的左边距1cm (B)文档中各段落的首行只由“首行缩进”确定位置

(C)该段落的首行起始位置距段落的“左缩进”位置的右边1cm (D)该段落的首行起始位置在段落的“左缩进”位置的左边1cm

95.弹性简单悬挂接触线接头应安装在吊索范围外,宜靠近吊弦线夹( D )内。 (A)0.5m (B)1m (C)1.5m (D)2m 96.25kV带电体距固定接地体空气绝缘间隙困难值为( B )。

(A)220mm (B)240mm (C)260mm (D)280mm 97.车站软横跨支柱顶在负载作用下,最大挠度不得大于( B )。 (A)0.5% (B)1% (C)1.5% (D)2.0% 98.自感电动势的方向是( C )。

(A)总是阻止电源电势的变化 (B)总是阻止线圈内电流的变化 (C)总是阻止线圈内磁通变化 (D)总是加强线圈内磁通变化

99.电机绕组外部电压不变,接线由三角形改为星形,则电功率提高到原来的( A )。 (A)3倍 (B)√3 (C)1/3 (D)32 100.起重钢绳连接时,使用卡子不得少于( B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01.目前链形悬挂支柱装配中的安装型式中,( B )一般采用地面高度为8.2m的支柱。 (A)接触线悬挂高度为6450mm,结构高度1100mm的区间或车站

(B)接触线悬挂高度为6000mm,结构高度1100mm的区间或站场最外侧道岔至绝缘锚段关节处全补偿链形悬挂

(C)接触线悬挂高度为6000mm,结构高度1400mm的车站或区间全补偿链型悬挂

(D)接触线悬挂高度为6450mm,结构高度1400mm的车站或区间半(全)补偿链型悬挂 102.目前链型悬挂安装型式——无冰,接触悬挂高度5800mm,结构高度1300mm的区间全补偿链形悬挂,一般拉杆底座与腕臂底座的间距为( C )。 (A)2000mm (B)1900mm (C)2400mm (D)1550mm

103.安装腕臂时,起吊腕臂用的白棕绳的规格为( D )。 (A)Φ10mm (B)Φ12mm (C)Φ14mm (D)Φ16mm 104.拉线基础下锚锚杆位置及方向正确,锚杆中心距锚杆的距离符合要求,施工误差( C )。 (A)±100mm (B)±150mm (C)±200mm (D)±250mm

105.安装拉线时,1人看好锚柱顺线路方向的倾斜,应使锚柱端部( C )。 (A)向拉线侧倾斜0~50mm (B)尽量垂直不倾斜

(C)向拉线侧倾斜50~100mm (D)允许顺线路方向倾斜-50~+100mm 106.拉线绑扎回头采用一字绑扎时绑扎的长度误差为( A )。

(A)±10mm (B)+10mm (C)±20mm (D)+20mm

107.区间锚段关节转换柱非支承力索距工作支腕臂或拉杆的距离不得小于( A )。 (A)50mm (B)100mm (C)150mm (D)200mm

108.当两交叉承力索一支带电,另一支处于中性区,且其中一支在交叉点两端加有绝缘子串时,需将两支承力索在交叉处用一段长度( B )的钢绞线将两承力索短接。 (A)1.2m (B)1.5m (C)1.8m (D)2m

109.在居民区,保护线最大弛度时距地面的高度不得小于( A )。 (A)5m (B)6m (C)7m (D)7.5m

110.在车辆、农业机械不能到达的山坡、峭壁和岩石处,保护线最大弛度时距地面的高度不得小于( A )。

(A)4m (B)5m (C)6m (D)7m

111.在车站站台处,保护线最大弛度时距地面的高度不得小于( B )。 (A)5m (B)6m (C)7m (D)7.5m

112.处理线索交叉的短接线的安装应满足在极限温度时线索伸缩的要求,保证其最低点高于接触线( C )以上。

(A)200m (B)250m (C)300mm (D)350mm

113.在WORD的编辑状态打开了一个文档,对文档作了修改,进行“关闭”文档操作后( D )。

(A)文档被关闭,并自动保存修改后的内容 (B)文档不能关闭,并提示出错

(C)文档被关闭,修改后的内容不能保存 (D)弹出对话框,并询问是否保存对文档的修改

114.测量电压分布时,电压分布测量仪器的放电间隙调至( A )。 (A)1~3mm (B)2~4mm (C)3~5mm (D)4~6mm

115.绝缘子的安全系数一般规定为( B )。 (A)2~2.5 (B)2.5~3 (C)2.2~2.7 (D)2.8~3.2

116.铜120接触线的额定张力为( C )。 (A)12000N (B)12500N (C)12700N (D)12800N

117. CT85.TJ-95和GJ-70三者的额定张力关系是( C )。

(A)TJ-95 >CT85> GJ-70 (B)TJ-95 > GJ-70>CT85 (C)TJ-95 =GJ-70>CT85 (D)TJ-95 >CT85= GJ-70 118.杵环杆的破坏负荷不应小于( A)。 (A)54kN (B)55kN (C)63kN (D)65kN

119.开关最容易开断的电路是( C)。 (A)容性 (B)感性

(C)阻性 (D)直流电路

120.已知四个带电体,AB之间吸引,AC之间排斥,BD之间排斥,当A带正电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

(A)AC带正电,BD带负电 (B)BC带正电,D带负电 (C)BC带负电,D带正电 (D)AC带正电,D带负电

121.在新线调b值时,实际调的b值与所查安装曲线中的b值应( A )。 (A)大一些 (B)小一些 (C)一样 (D)±300mm

122.半补偿链形悬挂中,中心锚结辅助绳的长度等于所在跨距中心锚结处接触线与承力索间距的(C )。

(A)15倍 (B)18倍 (C)20倍 (D)22倍

123. 半补偿链形悬挂中,中心锚结线夹处,接触线允许抬高( A )。 (A)20~30mm (B)20~50mm (C)20~80mm (D)20~100mm

124.新型二跨式全补偿中心锚结的接触线中心锚结辅助绳采用不锈钢软绞线,其截面积不得小于( C )。

(A)25mm2 (B)30mm2 (C)50mm2 (D)70mm2

125.新型二跨式全补偿中心锚结中,固定接触线中心锚结辅助绳的线夹距吊弦线夹的距离为( A )。

(A)150mm (B)300mm (C)500mm (D)不小于1m

126.站场防串中心锚结中,承力索中心锚结的长度为( A )。 (A)0.7m (B)0.8m (C)1m (D)1.2m

127.新型铜合金整体吊弦一般采用截面积( C )铜合金绞线。 (A)6mm2 (B)8mm2 (C)10mm2 (D)12mm2

128.整体吊弦应竖直安装,顺线路方向允许偏斜不得超过( A )。 (A)20mm (B)30mm (C)50mm (D)100mm

129.接触网静态检测中补偿装置的检测周期为( C )。 (A)3年 (B)1年 (C)半年 (D)3个月

130.( D)不是对定位装置的主要作用。 (A)对接触线进行横向定位 (B)将水平负荷传递给支持装置

(C)使接触线对受电弓均匀磨耗 (D)提高接触线的弹性

131.( C )不是对定位装置的基本技术要求。 (A)转动灵活

(B)重量尽量轻.在定位点处不产生明显的硬点 (C)机械强度良好 (D)有一定防风稳定能力

132.铝合金定位器使用于( C )区段。

(A)120km/h及以下 (B)120~160km/h (C)160~200km/h (D)140~160km/h

133.Word中,要把全文都选定,可用快捷键为( B )。 (A)Ctrl+S (B)Ctrl+A (C)Ctrl+V (D)Ctrl+C

134.Word中,文本被剪切后暂时保存在( C )。 (A)临时文档 (B)自己新建的文档 (C)剪贴板 (D)内存

135.Word中,关于字符格式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 (A)字符格式化只能格式化字体的大小 (B)只能格式化字体.字体的大小

(C)字符格式化适用于从单个字母到整个文档中的任何内容 (D)加下划线,不属于字符格式化 136.在Word中设置页边距时,( B )的说法不正确。 (A)页边距的设置将影响到整个文档 (B)页边距的设置只影响当前页

(C)标尺上的白条显示当前页边距设置

(D)页边距可以设置左右边距,也可以设置上下边距

137.区间弹性限位定位器槽铝本体的抗弯力矩不小于( B )。 (A)300N?m (B)500 N?m (C)800 N?m (D)1000 N?m

138.L3型弹性限位定位器定位管中心至导线中心的高度为( D )。 (A)350mm (B)380mm (C)390mm (D)430mm

139.对于单开道岔标准定位时,时速在160km以下时,线岔投影一般应在岔心轨距( D )之间。

(A)500~800mm (B)735~935mm (C)500~950mm (D)630~1085mm

140.普通线岔处接触线在支柱处的拉出值一般为( D )。 (A)0~450mm (B)0~400mm (C)300~400mm (D)350~400mm

141.棒式绝缘子接地侧裙边距接地体的距离正常值不小于( A )。 (A)50mm (B)75mm (C)100mm (D)150mm

142.普通线岔电连接应安装在距两工作支接触线交叉点( B )处。 (A)1~2m (B)1.5~2m (C)2~2.5m (D)2.5~3m

143.高速交叉线岔的下锚支接触线在交叉点处比正线接触线高( B )。 (A)10~20mm (B)0~30mm (C)30~50mm (D)50~80mm

144.有机合成材料绝缘子接地侧裙边距接地体的距离正常值不小于( A )。 (A)50mm (B)75mm (C)100mm (D)150mm

145.高速交叉线岔的始触区在( C)的范围内。 (A)760~1000mm (B)735~935mm (C)600~1050mm (D)630~800mm

146.对于半补偿链形悬挂,接触线在中心锚结处张力和补偿器处的张力差,不能超过补偿器

处接触线额定张力的( C )。

(A)5% (B)10% (C)15% (D)20%

147.不属于现代电力系统运行的三大标准的是( B )。 (A)安全运行 (B)高效运行 (C)优质运行 (D)经济运行

148.使用摇表测量变压器二次侧线圈绝缘电阻,应使用( A )的摇表。 (A)500V (B)1500V (C)2500V (D)1000V 149.串联电路的特点之一是( B )。 (A)各电阻两端电压相等 (B)各电阻流过的电流相等 (C)总阻值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D)总电流等于各电阻流过的电流相加

150.四跨非绝缘锚段关节下锚支投影与钢轨交叉处的抬高不小于( A )。 (A)300mm (B)500mm (C)600mm (D)800mm

151.对于新设计三跨绝缘锚段关节垂直距离500mm时,其允许误差( D )。 (A)±20mm (B)±30mm (C)±40mm (D)±50mm

152.四跨绝缘锚段关节在中心柱处,两支接触悬挂的垂直距离的允许误差为( B (A)±10mm (B)±20mm (C)±30mm (D)±50mm

153.环氧树脂分段绝缘器两导流板的空气间隙不得小于( C )。 (A)190mm (B)220mm (C)300mm (D)330mm

154.钢化玻璃绝缘子接地侧裙边距接地体的距离困难值不小于( B )。 (A)50mm (B)75mm (C)100mm (D)150mm

155.瓷质悬式绝缘子接地侧裙边距接地体的距离困难值不小于( B )。 (A)50mm (B)75mm (C)100mm (D)150mm

156.把220V.40W的灯泡接在110V电路中,它的实际功率是( B )。 (A)5W (B)10W (C)15W (D)20W

157.瓷质悬式绝缘子接地侧裙边距接地体的距离正常值不小于( C )。 (A)50mm (B)75mm (C)100mm (D)150mm

158.单击WORD主窗口标题栏右边显示的“最小化”按钮后( B )。 (A)WORD的窗口被关闭

(B)WORD的窗口被关闭,是任务栏上一按钮 (C)WORD的窗口关闭,变成窗口图标关闭按钮 (D)被打开的文档窗口未关闭

159.钢化玻璃绝缘子接地侧裙边距接地体的距离正常值不小于( C )。 (A)50mm (B)75mm (C)100mm (D)150mm

160.当垂直排列,上.下方为不同相供电线时,两悬挂点间的最小距离不得小于()。 B )。

234.电气化铁道接触网无线电辐射干扰的测量次数不少于( A )。 (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

235.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存储管理主要是对( A )。 (A)外存的管理 (B)内存的管理

(C)辅助存储器的管理 (D)内存和外存的统一管理 236.关于Windows窗口的叙述中,( D )是错误的。 (A)窗口时应用程序运行后的工作区 (B)同时打开多个窗口可以重叠排列 (C)窗口的位置和大小都改变 (D)窗口的位置可以移动,但大小不能改变

237.直线上腕臂柱在垂直线路方向的外倾斜率为( B )。 (A)1%~0.3% (B)0%~0.5% (C)0.3%~0.5% (D)0.5%~1%

238.曲线外侧13m高软横跨支柱在垂直线路方向的倾斜率为( D )。 (A)1%~0.3% (B)0%~0.5% (C)0.3%~0.5% (D)0.5%~1%

239.曲线外侧15m高软横跨支柱在垂直线路方向的倾斜率为( D )。 (A)0%~0.5% (B)0.5%~1% (C)1%~1.5% (D)1%~2%

240.直线上15m高软横跨支柱在垂直路方向的倾斜率为( D )。 (A)0%~0.5% (B)0.5%~1% (C)1%~1.5% (D)1%~2%

241.地质劣度( C )及以上地区所用的避雷器,需用异常使用条件下运行的产品。 (A)6度 (B)7度 (C)8度 (D)9度

242.25kV交流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用的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的标准额定电压为( A )。

(A)42kV (B)68kV (C)84kV (D)98kV

243.有两根长度、截面都相同的铜导线和铁导线,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电量相同,则电流是( A )。

(A)I铜>I铁 (B)I铜<I铁 (C)I铜=I铁 (D)I铁=0 244.装设接地线必须先装( A )。

(A)接地侧 (B)导体侧 (C)一样 (D)同时装

245.在特别潮湿及严重污秽等恶劣环境下,隧道内接触网带电体距接地体的静态间隙困难值为( D )。

(A)160mm (B)200mm (C)240mm (D)300mm

246.在一般环境下,隧道内接触网回流线路距接地体的静态间隙正常值为( B )。 (A)50mm (B)75mm (C)160mm (D)200mm

247. 在一般环境下,隧道内接触网回流线路距接地体的静态间隙困难值为( A )。 (A)50mm (B)75mm

(C)160mm (D)200mm

248.在特别潮湿及严重污秽等恶劣环境下,隧道内接触网回流线距接地体的静态间隙困难值为( B )。

(A)50mm (B)75mm (C)160mm (D)200mm 249.在一般情况下,隧道内接触网绝缘的AT保护线距接地体的静态间隙正常值为( B )。 (A)50mm (B)75mm (C)160mm (D)200mm 250.在一般情况下,隧道内接触网绝缘的AT保护线距接地体的静态间隙困难值为( A )。 (A)50mm (B)75mm (C)160mm (D)200mm

251.在特别潮湿及严重污秽等恶劣环境下,隧道内接触网绝缘的AT保护线距接地体的静态间隙困难值为( B )。

(A)50mm (B)75mm (C)160mm (D)200mm 252.在一般环境下,隧道内接触网+25kV带电体距-25kV带电体的静态间隙正常值为( C )。 (A)400mm (B)450mmm (C)500mm (D)600mm 253.在一般环境下,隧道内接触网+25kV带电体距-25kV带电体的静态间隙困难值为( B )。 (A)400mm (B)450mmm (C)500mm (D)600mm

254.在特别潮湿及严重污秽等恶劣环境下,隧道内接触网+25kV带电体距-25kV带电体的静态间隙困难值为( C )。

(A)400mm (B)450mmm (C)500mm (D)600mm

255.隧道内接触网带电体距机车车辆的静态间隙(包括振动量在内)为( C )。 (A)250mm (B)300mm (C)350mm (D)400mm

256. 隧道内接触网带电体距装载货物的静态间隙(包括振动量在内)为( C )。 (A)250mm (B)300mm (C)350mm (D)400mm 257.海拔不超过1000m情况下,隧道内接触网绝缘子接地侧裙距接地体的动态间隙(安装维修间隙)为( A )。

(A)50mm (B)75mm (C)200mm (D)300mm

258.海拔1000m以上情况下,隧道内接触网绝缘子接地侧裙距接地体的动态间隙(安装维修间隙)为( A )。

(A)50mm (B)75mm (C)200mm (D)300mm

259在一般环境下,隧道内接触网带电体距接地体的动态间隙正常值为( B )。 (A)160mm (B)200mm (C)240mm (D)300mm

260. 在一般环境下,隧道内接触网带电体距接地体的动态间隙困难值为( A )。 (A)160mm (B)200mm (C)240mm (D)300mm 261.在特别潮湿及严重污秽等恶劣环境下,隧道内接触网带电体距接地体的动态间隙困难值

为( B )。

(A)160mm (B)200mm (C)240mm (D)300mm

262.在一般环境下,隧道内接触网带电体距接地体的动态间隙正常值为( B )。 (A)160mm (B)200mm (C)240mm (D)300mm

263.在一般环境下,隧道内接触网带电体距回流线的动态间隙困难值为( A )。 (A)160mm (B)200mm (C)240mm (D)300mm 264.在特别潮湿及严重污秽等恶劣环境下,隧道内接触网带电体距回流线的动态间隙困难值为( B )。

(A)160mm (B)200mm (C)240mm (D)300mm

265.在一般环境下,隧道内接触网带电体距AT保护线的动态间隙正常值为( B )。 (A)160mm (B)200mm (C)240mm (D)300mm

266.在一般环境下,隧道内接触网带电体距AT保护线的动态间隙困难值为( A )。 (A)160mm (B)200mm (C)240mm (D)300mm

267.在特别潮湿及严重污秽等恶劣环境下,隧道内接触网带电体距AT保护线的动态间隙困难值为( B )。

(A)160mm (B)200mm (C)240mm (D)300mm

268.爬距为1200mm的绝缘子在绝缘子型号表示方法上用( A )表示。 (A)N (B)G (C)A (D)E

269.200km/h及以上区段,利用检修作业车进行巡视时,运行速度不高于( C )。 (A)25km/h (B)30km/h (C)40km/h (D)60km/h

270.特重污区,接触网绝缘最小泄漏比距为:( C )。 (A)3.35 (B)4.15 (C)5.0 (D)5.25

271.轻污区,接触网绝缘最小泄漏比距为:( A )。 (A)3.35 (B)4.15 (C)5.0 (D)5.25

272.重污区,接触网绝缘最小泄漏比距为:( B )。 (A)3.35 (B)4.15 (C)5.0 (D)5.25

273.QBSN-25/8型绝缘子中S表示( B )。 (A)隧道用 (B)双重绝缘 (C)双孔 (D)重污区

274.QBSG-25型绝缘子是( D )型绝缘子。 (A)隧道用悬挂式 (B)隧道用定位式 (C)区间用单绝缘 (D)区间用双绝缘

275.5股道以上软横跨上、下固定绳负驰度不超过( D )。 (A)80mm (B)100mm

(C)150mm (D)200mm

276.电分段锚段关节转换柱处两接触线的垂直距离的限界值是( B )。 (A)10mm (B)20mm (C)30mm (D)50mm

277.机械锚段关节转换柱处两接触线的水平距离的安全值是( D )。 (A)100~300mm (B)100~250mm (C)50~300mm (D)50~250mm

278.机械锚段关节转换柱处两接触线的水平距离的限界值是( C )。 (A)100~300mm (B)100~250mm (C)50~300mm (D)50~250mm

279.电分段锚段关节中心柱定位处,接触线高度允许比相邻吊弦高出( A )。 (A)0~10mm (B)5~15mm (C)10~20mm (D)15~25mm

280.地面传感器的纵向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 B )。 (A)±0.5m (B)±1m (C)±1.5m (D)±2m

281.四跨机械锚段关节中心柱处两接触线的垂直距离不大于( B )。 (A)10mm (B)20mm (C)30mm (D)50mm

282.机械锚段关节中心柱处两接触线的水平距离为设计值,允许误差不超过( C )。 (A)10mm (B)20mm (C)30mm (D)50mm 283.电容器是储存( C )的容器。

(A)电压 (B)电量 (C)电荷 (D)电流

284.变电所内铜金属性的设备接头在过热后,其颜色会变为( C )。 (A)黑色 (B)紫色 (C)浅红色 (D)棕色

285.允许通过二极管的最大平均电流称为( C )。 (A)二极管的工作相间电流 (B)二极管的通过的反向电流

(C)二极管的额定整流电流 (D)二极管的导通电流

286.双线路腕臂应保持水平状态,其允许仰高不超过( D )。 (A)30mm (B)50mm (C)80mm (D)100mm

287.补偿a、b值的安全值为安装曲线值( C )。 (A)+200mm (B)+300mm (C)±200mm (D)±300mm

288.横腹杆式钢筋混凝土支柱的翼缘漏筋2根以上,但不超过4根且长度不超过( C )的,可以修补后降级使用。

(A)200mm (B)300mm (C) 400mm (D)500mm

289.横腹杆式钢筋混凝土支柱的翼缘漏筋不超过2根,长度不超过( C )的,应及时修补。 (A)200mm (B)300mm (C) 400mm (D)500mm

290.软横跨上、下部固定绳允许有平缓的( C )。 (A)距离 (B)弛度 (C)负弛度 (D)正弛度

291.接触网静态检测中硬横跨的检测周期为( A )。 (A)3年 (B)1年 (C)半年 (D)3个月

292.接触网静态检测中承力索相对线路中心的位置的检测周期为( A )。 (A)3年 (B)1年 (C)半年 (D)3个月

293.接触网静态检测中接触线全面磨耗测量的检测周期为( A )。 (A)3年 (B)1年 (C)半年 (D)3个月

294.160km/h及以下区段接触线水平面的偏角,标准值不大于( A )。 (A)6° (B)8° (C)10° (D)12°

295.接触网静态检测中常动隔离开关的检测周期为( C )。 (A)3年 (B)1年 (C)半年 (D)3个月

296.160km/h及以下区段接触线水平面的偏角,安全值不大于( D )。 (A)6° (B)8° (C)10° (D)12°

297.160km/h以上区段接触线水平面的偏角,安全值不大于( A )。 (A)6° (B)8° (C)10° (D)12°

298.160km/h以上区段接触线水平面的偏角,限界值不大于( A )。 (A)6° (B)8° (C)10° (D)12°

299.160km/h以上区段接触线水平面的偏角,标准值不大于( A )。 (A)4° (B)6° (C)8° (D)12°

300.软横跨上、下部固定绳呈( D )状态。 (A)平行 (B)交叉 (C)垂直 (D)水平

301.双层集装箱运输的路线,接触线距钢轨顶面的高度不小于( C )。 (A)6000mm (B)6200mm (C)6330mm (D)6450mm

302.每年红线复测时的复测结果与原轨面标准线误差不得大于( B )。 (A)30mm (B)±30mm (C)-60~+100mm (D)±60mm

303.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制造时,骨料石子中软弱颗粒含量不应大于( A )。(A) 3% (B)5% (C)8% (D)10%

304.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制造时,骨料针片状颗粒含量不应大于( D )。 (A) 3% (B)5% (C)8% (D)10%

305.对于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预应力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C 。 )

中心锚结。( Y )

69. 环节吊弦可用CJ-10镀锌钢绞线制成,每根吊弦不得少于两节,环的直径为线径的5~10倍。( N )

70. 锚段关节处电连接线长度要留有一定的余量,以适应接触线和承力索的伸缩要求。( Y )

71. 承力索中心锚结一般采用QJ-70钢绞线作为锚结绳,一般由三跨组成。( Y ) 72. 架线完成后,接触网线路两端因有绝缘无须接地。( N ) 73. 整平就是把经纬仪的水平度盘置于铅垂位置。( N ) 74. 在站台、平交道口等地点的基坑,支柱安装前应采取防止行人坠落的安全措施。( Y ) 75. 养护是为保证混凝土的正常硬化,防止出现脱水或干缩现象的一项必要措施。( Y ) 76. 在距接触网2m范围以内有感应电流伤人的危险区。( Y ) 77. 高压验电笔间隔一年后需重新检验。( N )

78. 在离接触网带电部分不到1.8m的建筑物上作业时,必须有可靠的防电措施。( N ) 79. 区间杆位纵向测量有测量起点出发,使用50m钢边皮尺。( Y ) 80. 在任何情况下,接触线拉出值可以大于500mm。( N ) 81. 承力索中心锚结绳的弛度大于或等于该跨距的承力索弛度。( N ) 82. 示温材料采用了温度敏感变色测温技术。( Y )

83. BD型单色示温材料运行中发现变色的,要及时打开线夹检查。( Y ) 84. 在有紧急任务的高空作业时,工具、零件和材料可以抛掷。( N ) 85. 无论什么结构形式的中心锚结构采用QJ-70钢绞线作为锚结绳。( N ) 86. 《接触网设计平面网》中计算的接触线高度是指接触线距钢轨顶面的高度。( N ) 87. 钢柱的方向由基础决定,所以不能调整。( Y )

88. 接触线正常工作高度是指悬挂定位点处接触线距离钢轨顶面的高度。( N ) 89. 接触线高度主要是根据最小高度及接触线最大弛度等因素决定。( Y )

90. 接触线最低高度是根据机车车辆限界和最大超限货物限界,同时考虑带电体与接地体间的空气间隙距离来确定的。( Y )

91. 全补偿链形悬挂结构高度要求比半补偿链型悬挂结构高度低。( Y ) 92. 位于站台上方的绝缘子带电侧裙边应与站台边沿对齐。( N ) 93. 吊弦是接触网链型悬挂中,承力索和接触线间的连接部件。( Y ) 94. 设计中所指的结构高度是指接触线在最大弛度时,在悬挂点的结构高度。( N) 95. 整体吊弦同环节吊弦一样具有可调性。( N ) 96. 结构高度与承力索的弛度无关。(N )

97. 在测量接地电阻时,如果检流计的灵敏度过高,可把点位探测针插深一些。( N) 98. 隧道悬挂点的跨距可在+1m、-2m的范围内进行调整。( Y )

99. 最小结构高度必须满足最短吊弦在最高温度时,其顺线路方向的偏角要求。( Y ) 100. 绝缘测杆上端的金属挂钩长度不应超过200mm。( Y ) 101.结构高度过小,会在吊弦处形成硬点。( Y ) 102.增加结构高度会相应地改善悬挂的运营条件。( Y )

103.对补偿装置逐一进行托动检查时,向上托动100mm不能返回者,应在3天内处理完毕。( N )

104.须配合其他部门施工而进行停电作业时,作业组必须提前1h到达施工现场及车站信号楼。( Y )

105.状态修的管理方式分为限值管理和周期检测两种。(N )

106.由非线性金属氧化物电阻片串联和(或)并联组成且无并联或串联放电间隙的避雷器叫做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 Y ) 107.闪络是在固体表面上的一种击穿放电。( Y )

108.避雷器脱离器主要用于切断流经避雷器的故障电流。( N )

109.电气化铁道无线电辐射干扰在基准距离测量时,测量场地的电磁环境噪声场强至少比来自被测对象的无线电辐射干扰场强的最大值低6dB。( N )

110.双线电气化铁道无线电辐射干扰测量时,出现会车情况时,如果两电力机车通过测点的时间差小于24s,可连续记录,作为一次过车处理,否则,按两次记录处理。( Y ) 111.多股道的接触悬挂借助数根横向线索悬挂到布置在这些线路两侧的两根支柱上的装置称为软横跨。( Y )

112.横向承力线索承受着全部悬挂的垂直重量。( Y ) 113.上下部固定绳仅承受水平力。( Y ) 114.我国目前采用的软横跨为绝缘式软横跨。( Y ) 115.下锚拉线采用终端锚固螺栓。( N )

116.牵引变压器的作用是将高压110kV(或220kV)变成25kV电压。( N ) 117.利用经纬仪观测水平角要仔细做好对中,偏差要小于2mm。( Y )

118.火花起爆经常发生缓爆、瞎炮,很不安全,在电气化区段施工时,只允许使用电雷管。( N )

119.水准仪上的水准管用于粗略定平。( N )

120.手扳葫芦附带出厂合格证,使用时无需进行检验。( N ) 121.水准仪上的水准盒用于精确定平。( N )

122.施工对行车有影响时,均应通过车站值班员与列车调度办理允许施工手续,按规定设好防护后,方可开工。( Y )

123.凡在有轨道电路区段使用的车梯必须装绝缘车轮。( Y ) 124.拆除基坑防护板时,应由下而上逐层拆除。( Y ) 125.装完炮眼到起爆的时间不宜大于10min。( Y ) 126.编制单项工程用料计划的依据主要是施工工艺规程。( N ) 127.工具保管员负责工具保管及办理借还手续。( Y ) 128.已出现故障隐患的工具,在未修复前,均可继续使用。( N ) 129.站场支柱布置,应先从一端咽喉区向另一咽喉区方向布置。( N ) 130.高路堤范围内的跨距应严格按照设计标准选用值。( N )

131.半斜链形悬挂中,在隧道区段,承力索位于接触线的正上方,允许向曲线内侧偏差150mm。( N )

132.工具使用必须按技术要求进行,严禁带故障使用。( Y ) 133.随时计划、调配各类材料,可混用和代用。( N ) 134.巡视人员不得在道心行走,只许走枕木头。( N ) 135.施工人员不得在道心行走,只许走枕木头。( N ) 136.因地下建筑物或电力线而影响硬横跨基础施工的,可适当调整跨距,其调整原则为±2m。( Y )

137.如需向通信设备上搭挂临时通信线时,必须经本单位领导同意。( N ) 138.一切危及行车的施工作业应制定妥善的安全措施。( Y )

139.编制单项工程用料计划的依据主要是国家,行业企业有关物资计划的规定。( N ) 140.由班组保管的工具应统一存放专用库房内,并做好“四防”工作。( Y ) 141.使用电振捣器捣固前,其外壳必须可靠接地。( Y )

142.光学经纬仪的度盘刻划,都是从0°~~360°逆时针方向每度注字的。( N )

143.测定绝缘子分布电压,当4片绝缘子串中有2片无放电响声,应停止测量并及时更换。( Y )

144.在起吊腕臂时用做晃绳的白棕绳的规格是φ12mm。( N ) 145.软横跨绝缘子均有连接和绝缘双重作用。( Y )

146.半补偿链形悬挂中,每端固定承力索与中心锚结的钢线卡子间距为150mm。( Y ) 147.新型铜合金整体吊弦的制作误差不超过±1.5mm。( Y )

148.半补偿链形悬挂中,在极限温度范围内,吊弦在顺线路方向的偏斜角不得大于25°角。( N )

149.轨距“L”值系指钢轨轨顶下面15mm处的两轨之间的距离。( N )

150.调整曲线拉出值时,当m实为正且 m实小于 m标时,应使定位处接触线位置向內轨方向移动调整。( N )

151.当普通线岔两支接触线中有一支为非工作支时,则非支投影与钢轨交叉点处抬高不小于300mm。( Y )

152.复式交分线岔两导线交叉点垂直投影落在道岔的菱形块内,最佳位置是菱形块中心,可偏离长轴50mm、短轴50mm。( Y )

153.接触网带电部分距固定接地物的空气绝缘距离困难情况下应不小于200mm。( N ) 154.接触网无线电辐射干扰系指在正常供电情况下,接触网在一些金属件接触不良处或由于绝缘器材表面污秽等原因引起局部放电而产生的无线电辐射干扰。( Y )

155.静电危险影响计算时,对于与电气化铁道接近的地下电缆和有金属护套接地的架空电缆,将不考虑其静电感应的影响。( Y )

156.当发现人员触高压电网时,如距开关较远,可采用抛挂短路线法,迫使电源开关跳闸。抛挂地点应在伤员的远离电源侧5m以外。( N ) 157.软横跨上的锚固拉杆不允许有弯曲。( Y )

158.已知接触网某定位点接触线高度为6000mm,拉出值为400mm,外轨超高为60mm,则该定位点接触线的位置是接触线的投影位置,在线路中心至外轨间,距离线路中心150mm处。( Y )

159.软横跨上用的球形和角形垫块能保证锚固拉杆有一定的水平位移。( Y ) 160.当受条件限制时,绝缘滑轮用的绝缘绳的有效绝缘长度不得小于600mm。( Y ) 161.软横跨所采用的结构视其所在地点的线路情况,其结构形式可用节点的组合方式来表示。( Y )

162.下部固定绳的高度以电气化股道的最高轨面连线的中心为准。( Y )

163.轨面较低时,软横跨可采用按不大于接触线允许坡度升高接触线的方式安装。( Y ) 164.轨面较低时,软横跨上可加装调节力柱来保证接触线的高度。( Y ) 165.软横跨预制计算中的H值为接触线距轨面的高度。( N ) 166.软横跨上的定位器应处于受拉状态。( Y ) 167.一般悬挂5支及以上接触悬挂时采用双横承力索。( N ) 168.一般要求软横跨设时一次到位。( Y )

169.为保证精确度,软横跨预制计算一般采用负载计算法。( Y ) 170.负载计算法是以实际悬挂的标准形式为依据。( Y )

171.某区间已知定位点导高H=6000mm,L=1440mm,h=60mm,现场实测得定位处接触线投影在线路中心距外轨间距线路中心100mm处,则现场拉出值应调整,应使定位处接触线位置向外轨方向“拉”250mm。( N )

172.支柱基坑回填时地面坑口的培土与原地面同高即可。( N )

173.支柱基坑回填时如支柱上部需要安装横卧板,则当填到距地面1.5m高度时,将上部横卧板安装完毕后,再继续回填。( N )

174.架线时架线车上操作人员为5人,其中1人为技术指导。( N ) 175.一般锚柱处接触线(补偿)坠砣允许上升最大高度为(接触线高度6m时)4.5m。( N) 176.附加导线放线滑轮的轮槽直径应与导线线径相适应,滑轮轮径应大于线径的10倍且转动灵活。( Y )

177.用来制作铝绞线或钢芯铝绞线接头的钳接管,当弯曲度大于1%时,必须切断重接。

( N )

178.负载计算法是以实际负载为计算条件。( Y )

179.进行接触网部件的受力分析时,有静态和动态两种情况。(Y ) 180.计算拉线下料长度时,应按拉线实测长度再加0.9m后计算。( Y ) 181.拉线受力后,NUT线夹U形螺栓可调部分不得大于全部螺纹长的1/3。( Y )

182.计算机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程序,要转换成等价的可执行程序,必须经过编译和连接。( Y)

183.安装转换柱的腕臂时,无论是三跨还是四跨,非工作支腕臂均必须安装在远离相邻锚柱的方向。( Y )

184.预制软横跨直吊弦时,其计算长度等于吊弦两端回头点间的长度。( N ) 185.安装好的软横跨未加负荷时,要求上部固定绳的绝缘子必须于横向承力索的电分段绝缘子在同一垂直面上。( N )

186.安装隔离开关瓷柱时,要使其竖直,不允许有偏差倾斜。( N ) 187.承力索补强时,断股头两侧相邻钢线卡子间距为100mm。( N ) 188.负载计算法是以安装前的受力状态为前提。( N ) 189.当接触隔离开关的刀闸接触表面宽度为60mm及以上时,用0.05mmX10mm的塞尺检查时,其塞入深度不应超过6mm。( Y )

190.隔离开关操作人员接到倒闸命令后,戴好安全帽和绝缘手套及操作棒,即可进行倒闸。(N )

191.股道电连接主要为了满足电力机车起动时所需的较大电流而设。( Y ) 192.软横跨靠支柱的接地绝缘子串应在同一垂直平面内。( Y)

193.在进行软横跨结点负载时,通常每一结点绝缘子串取覆冰负载20N。( Y ) 194.软横跨预制计算中的已知数据必须符合现场的实际情况。( Y) 195.安装后吊柱与邻侧线路中心的距离不应小于1.9m。(N )

第六部分 共性规章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规定,在有轨道电路的区段作业时,不得使( B )。 (A)长大构件(长度大于或等于轨距)将线路两根钢轨短接 (B)长大金属物体(长度大于或等于轨距)将线路两根钢轨短接 (C)长大导体(长度大于或等于轨距)将线路两根钢轨短接 (D)长大物体(长度大于或等于轨距)将线路两根钢轨短接

2.《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规定,夜间进行接触网作业时,必须( D)。 (A)穿反光防护服 (B)带防护信号灯 (C)加强监护 (D)有足够的照明灯具

3.《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规定,利用检修作业车作业时,人员上、下作业平台应征得(A )或监护人同意。

(A)作业平台操作人 (B)作业平台负责人 (C)作业车司机 (D)作业组小组负责人

4. 《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规定,作业平台上的作业人员在车辆移动中应注意防止接触网设备( A)伤人。

(A)碰刮 (B)碰挂 (C)碰撞 (D)碰拌

5. 《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规定,160km/h以上区段且线间距小于( D),一般不进行车梯作业。

(A)4m/h (B)5m/h (C)6m/h (D)6.5m/h

6. 《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规定,车梯工作台的额定负荷为( B)。 (A)100kg (B)200kg (C)225kg (D)300kg

7.《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规定,车梯工作台栏杆的额定负荷为(A )。 (A)100kg (B)200kg (C)225kg (D)300kg

8.《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规定,车梯每一级梯蹬的额定负荷为(A )。 (A)100kg (B)200kg (C)225kg (D)300kg

9. 《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规定,梯子每一级梯蹬的额定负荷为( A)。 (A)100kg (B)200kg (C)225kg (D)300kg

10. 《接触网安全工作规程》规定,安全带的额定负荷为( A)。 (A)100kg (B)200kg (C)225kg (D)300kg 11. (B )不须在上岗前进行安全等级考试。 (A)接触网供电方式改变时的检修工作人员

(B)接触网停电检修及供电方式改变时的检测工作人员 (C)接触网停电检修方式改变时的检修工作人员 (D)开始参加接触网间接带电工作的人员

12.《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在编组站,接触线距钢轨顶面的高度不少于( C)。 (A)5330mm (B)5700mm (C)6200mm (D)6330mm

13.《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当海拔不超过1000m时,跨越电气化铁路的各种建筑物与带电部分的最小距离不小于(D )。

(A)300mm (B)330mm (C)350mm (D)500mm 14.《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D )及以下的电线路,应尽量由地下穿越铁路。 (A)25kv (B)20kv (C)15kv (D)10kv 15.接触网额定工作电压为( C)。

(A)29kv (B)27.5kv (C)25kv (D)20kv 16.《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在个别较大的中间站,接触线距钢轨顶面的高度不少于( C)。 (A)5330mm (B)5700mm (C)6200mm (D)6330mm

17.《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在区段站,接触线距钢轨顶面的高度不少于(C )。 (A)5330mm (B)5700mm (C)6200mm (D)6330mm

18.《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在中间站旧线改造区段,接触线距钢轨顶面的高度不少于( A)。

(A)5330mm (B)5700mm (C)6200mm (D)6330mm 19.《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在区间旧线改造区段,接触线距钢轨顶面的高度不少于( A)。 (A)5330mm (B)5700mm (C)6200mm (D)6330mm

20.《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接触线距钢轨顶面的高度不超过(D )。 (A)6200mm (B)6300mm (C)6450mm (D)6500mm

21.当电压为330kv架空电线路跨越接触网时,与接触网的垂直距离不小于( C)。 (A)3000mm (B)4000mm (C)5000mm (D)6000mm

22.当电压为110kv架空电线路跨越接触网时,与接触网的垂直距离不小于( A)。 (A)3000mm (B)4000mm (C)5000mm (D)6000mm

23.《铁路技术管理规程》规定,有大型养路机械作业的线路,接触网支柱内侧距线路中心距离不小于( B)。

(A)3000mm (B)3100mm (C)3300mm (D)3500mm 24.签发的工作票应由(C )审查。

(A)接受工作票的作业组工作领导人 (B)作业组安全检查员

25.作业结束后,工作领导人要将工作票和相应的命令票交工区统一保管,时间不少于( D)月。

(A)100mm (B)150mm (C)200mm (D)250mm

306.对于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翼缘外的其他部位当碰伤面积不大于( A )时,允许修补。

(A)100mm2 (B)150mm2 (C)200mm2 (D)250mm2

307.对于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当翼缘漏浆深度不大于主筋保护层厚度,且累计长度不大于柱长的( B )时,允许修补。

(A) 3% (B)5% (C)8% (D)10%

308.对于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当支柱表面局部麻面和粘皮面积不大于( D )时,且并未露主筋时,允许修补。

(A)5cm2 (B)10cm2 (C)20cm2 (D)25cm2

309.对于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在保证基础不下沉、不倾斜的情况下,软横跨支柱层数应不超过( B )。

(A)2层 (B)3层 (C)4层 (D)5层

310.对于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在保证基础不下沉、不倾斜的情况下,腕臂支柱层数应不超过( C )。

(A)2层 (B)3层 (C)4层 (D)5层

311.对于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在运输时,腕臂支柱(H38型支柱除外)装车层数不应多于( B )。

(A)2层 (B)3层 (C)4层 (D)5层

312.对于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在运输时, H38型支柱装车层数不应多于( C )。 (A)2层 (B)3层 (C)4层 (D)5层

313.对于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在运输时,软横跨支柱装车层数不应多于( A )。 (A)2层 (B)3层 (C)4层 (D)5层

314.对于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堆垛时,在支点上,层与层之间应放置不小于( A )的垫木。

(A)60mm×80mm (B)100mm×200mm (C)180mm×240mm (D)240mm×300mm

315. 对于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堆垛时,在支点上与地面接触的一层,应放置不小于( B )的垫木。

(A)60mm×80mm (B)100mm×200mm (C)180mm×240mm (D)240mm×300mm

316.对于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堆垛时,带底座法兰盘的支柱在支点上与地面接触的一层,应放置不小于( C )的垫木。

(A)60mm×80mm (B)100mm×200mm (C)180mm×240mm (D)240mm×300mm

317.对于横腹杆式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堆垛时,带底座法兰盘的支柱在支点上与地面接触的一层,层与层之间应放置不小于( C )的垫木。

(A)60mm×80mm (B)100mm×200mm (C)180mm×240mm (D)240mm×300mm

318.对于接触网环形预应力混凝土支柱,预应力主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C )。 (A)10mm (B)15mm (C)20mm (D)25mm

319. 对于接触网环形预应力混凝土支柱,应按规格分别堆放,堆放层次不应超过( D )。 (A)3层 (B)4层 (C)5层 (D)6层

320.铜接触线的允许最高工作温度为:( C )。 (A)80℃ (B)90℃ (C)95℃ (D)125℃

321.支柱边缘距轨道下穿越的油(气)管道边缘的距离不得小于( C )。 (A)0.5 m (B)2 m (C)3 m (D)4 m

322.跨越电气化铁道的架空管道或大型管廊,跨越两端的支柱结构应接地,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B )。

(A)5Ω (B)10Ω (C)15Ω (D)30Ω

323.接触网静态检测中接触悬挂的检测周期为( B )。 (A)3年 (B)1年 (C)半年 (D)3个月

324.接触网静态检测中支撑定位装置的检测周期为( B )。 (A)3年 (B)1年 (C)半年 (D)3个月

325.接触网静态检测中附加导线的检测周期为( B )。 (A)3年 (B)1年 (C)半年 (D)3个月

326.接触网静态检测中避雷装置的检测周期为( B )。 (A)3年 (B)1年 (C)半年 (D)3个月

327.接触网静态检测中非常动隔离开关的检测周期为( B )。 (A)3年 (B)1年 (C)半年 (D)3个月

328.当接触网钢柱的钢材表面有锈蚀、麻点或划痕等缺陷时,深度不得大于该钢材厚度负偏差值的( D )允许修复使用。

(A)1∕10 (B)1∕5 (C)1∕3 (D)1∕2

329.G(250-250)∕15型支柱用于( B )。 (A)打拉线下锚 (B)非打拉线下锚 (C)双腕臂柱 (D)线岔柱

330.G(350-250)∕15型支柱用于( B )。 (A)打拉线下锚 (B)非打拉线下锚 (C)双腕臂柱 (D)线岔柱

331.Gm(150-250)∕15型支柱用于( A )。 (A)打拉线下锚 (B)非打拉线下锚 (C)双腕臂柱 (D)线岔柱

332.分段绝缘器的空气绝缘间隙不应小于( A )。 (A)300 mm (B)350 mm (C)400 mm (D)450 mm

333.分段绝缘器的爬电距离不应小于( A )。 (A)1200mm (B)1500mm (C)1600mm (D)1900mm

334.分相绝缘器的适应运行速度不应大于( C )。 (A)120 km/h (B)140 km/h (C)160 km/h (D)200 km/h

335.分相绝缘器的爬电距离不应小于( C )。 (A)1200mm (B)1500mm (C)1600mm (D)1900mm

336.用万用表测量电容器的电阻时( A )。 (A)先将电容器进行放电,以免万用表烧坏 (B)电容器在工作中可以测量

(C)必须停止电容器充电回路,然后测量 (D)可以用电压档测量

337.FQX-25∕100QT型绝缘子的总长度为( B )。 (A)600 mm±20 mm (B)700 mm±20 mm (C)800 mm±20 mm (D)1000 mm±20 mm

338.FQX-25∕100QH型绝缘子的绝缘部分长度不小于( A )。 (A)500mm (B)600mm (C)700mm (D)800mm

339.FQX-25∕100HH型绝缘子的绝缘片直径不大于( B )。 (A)80mm (B)100mm (C)120mm (D)150mm

340.FQD-25∕100HY型绝缘子的最小工程爬电距离为( A )。 (A)1200mm (B)1500mm (C)1600mm (D)1900mm

341.FQD-25∕100HYG型绝缘子的最小工程爬电距离为( C )。 (A)1200mm (B)1500mm (C)1600mm (D)1900mm

342.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的伞套表面单个缺陷面积(如缺胶、杂质、凸起等)应不大于( A )。 (A)20mm2 (B)25mm2 (C)100mm2 (D)300mm2

343.棒形悬式复合绝缘子的伞套表面(如缺胶、杂质等缺陷)深度应不应大于( C )。 (A)0.2mm (B)0.5mm (C)1mm (D)1.2mm

344.隔离开关引线距支持绝缘子的距离不得小于( B )。 (A)240mm (B)300mm (C)350mm (D)400mm

345.隔离开关引线距其他带电部分的距离不得小于( B )。 (A)240mm (B)300mm (C)350mm (D)400mm

346.隔离开关引线距接地体的距离应不小于( B )。 (A)300mm (B)330mm

(C)350mm (D)400mm

347.隔离开关引线的张力不得大于( D )。

(A)350N (B)400N (C)450N (D)500N

348.隔离开关引线跨越承力索时,间距应大于( D )。 (A)240mm (B)300mm (C)350mm (D)400mm 349.带接地闸刀的开关,在开、合过程中主闸刀、接地闸刀的瞬时空气间隙不得小于( C )。 (A)300mm (B)350mm (C)400mm (D)500mm

350.按规定,200 km/h及以上区段铁路局( D )对接触网质量进行不少于一次动态检测。 (A)每半年 (B)每3个月 (C)每2个月 (D)每1个月

351.并联谐振时的总电流总是( A )分支电流。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D)无法确定

352.《接触网运行检修规程》规定,昼间步行巡视的周期为( C )。 (A)5天 (B)1周 (C)10天 (D)半个月

353.同一滑轮组的两补偿滑轮的工作间距,任何情况下不小于( C )。 (A)300mm (B)400mm (C)500mm (D)600mm

354.电连接线夹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 A )。 (A)0~10mm (B)5~10mm (C)0~20mm (D)10~20mm

355.零散的接触网支柱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D )。 (A)5Ω (B)10Ω (C)20Ω (D)30Ω

356.分段绝缘器应位于受电弓中心,一般情况下误差不超过( D )。 (A)30mm (B)50mm (C)80mm (D)100mm

357.分段绝缘器相对于两侧的吊弦点具有( B )的负驰度。

(A)0~10mm (B)5~15mm (C)10~20mm (D)15~25mm 358.在L、C串联电路中,当XL>XC时,UL一定( C )UC。

(A)小于 (B)等于 (C)大于 (D)无法确定 359.接触网带电部分距跨线建筑物底部的静态间隙困难值不小于( B )。

(A)240mm (B)300mm (C)350mm (D)500mm 360.接触网绝缘部件的泄露距离,单线区段一般地区不少于( A )。

(A)960mm (B)1200mm (C)1500mm (D)1600mm 361.接触网绝缘部件的泄露距离,单线区段污秽地区不少于( B )。

(A)960mm (B)1200mm (C)1500mm (D)1600mm 362.吸上线埋入地下时,埋深不少于( B )。

(A)240mm (B)300mm (C)350mm (D)500mm 363.杯形基础内杯底距基础面的距离为( C )。 (A)960mm (B)1200mm (C)1500mm (D)1600mm

364.杯形基础垂直于线路方向的中心线与线路中心线垂直,偏差不大于( D )。 (A)0.5° (B)1° (C)2° (D)3° 365.杯形基础田野侧的土层不得小于( D ),否则需进行边坡培土或砌石。 (A)300mm (B)400mm (C)500mm (D)600mm

366.杯形基础路堑地段的基础外侧与水沟外侧的间距不得小于( A )。

(A)300mm (B)400mm (C)500mm (D)600mm 367.线圈中自感电动势的方向( C )。

(A)与原电流方向相反 (B)与原电流方向相同 (C)是阻止原电流的变化 (D)加强原电流的变化 368.交叉跨越线索间加装的等位线的截面积不少于( B )。

(A)8mm2 (B)10mm2 (C)12mm2 (D)20mm2 369.线岔处两支承力索间隙不应小于( B )。 (A)50mm (B)60mm (C)80mm (D)100mm

370.道岔开口方向上,道岔定位后的第一个悬挂点设在线间距不小于( B )处。 (A)1200mm (B)1220mm (C)1240mm (D)1250mm 371.道岔开口方向上,道岔定位后应保证两线接触悬挂的任一接触线分别与相邻线路中心的距离不小于(B )处。

(A)1200mm (B)1220mm (C)1240mm (D)1250mm

372.160km/h以上区段正线线岔在两工作支接触导线间距( B )处宜设一组交叉吊弦,使两支接触导线等高。

(A)500~550mm (B)550~600 mm (C)600~650 mm (D)650~700 mm

373.160km/h及以下区段的线岔定位拉出值不大于( B )。 (A)400mm (B)450mm (C)475mm (D)500mm

374.160km/h以上区段的线岔定位拉出值不大于( C )。 (A)350mm (B)375mm (C)400mm (D)450mm

375.硅稳压管在稳压电路中必须工作在( B )区。 (A)饱和区 (B)反向击穿 (C)导通 (D)死区

376.为保证人身安全,除专业人员外,其他人员包括所携带的物件与牵引供电设备带电部分的距离,不得小于( C )。

(A)1m (B)1.5m (C)2m (D)2.5m

377.接触网运行中a值在最低温度时不得小于( A )。 (A)200mm (B)250mm (C)300mm (D)350mm

378.线岔的安装,应保证在( C )温度时,上部接触线位于线岔中央。 (A)最高 (B)最低 (C)平均 (D)接触线无驰度

379.每个接触网工区应配备充足的夜间照明用具,照明用具应满足夜间( C )范围内照明充足。

(A)100m (B)150m (C)200m (D)250m

过( D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82.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接触线接头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A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83.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上的接触线接头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84.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接触线补强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A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85.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上的接触线补强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86.微型计算机内储存器比外储存器( A )。 (A)读写速度快 (B)储存容量大 (C)运算速度慢 (D)A、B、C都可以

487.三相功率因数表是用来测量三相三线制电路中对称负荷的( A )。

(A)相位角或功率因数 (B)频率和功率因数 (C)功率 (D)电功

488.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承力索接头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A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89.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上的承力索接头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90.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承力索补强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A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91.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上的承力索补强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92.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承力索断股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A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93.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上的承力索断股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94.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接触线接头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A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95.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上的接触线接头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96.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接触线补强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A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97.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上的接触线补强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498.三相交流电每相相位差为( C )。

(A)0° (B)60° (C)120° (D)90° 499.计算机储存器系统中的Cache是( B )。

(A)只读储存器 (B)高速缓冲储存器

(C)可编程只读储存器 (D)可擦除可再编程只读储存器

500.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承力索接头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A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01.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上的承力索接头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02.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承力索补强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A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03.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上的承力索补强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04.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承力索断股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A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05.160km/h以上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上的承力索断股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06.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接触线接头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A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07.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上的接触线接头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08.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接触线补强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A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09.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上的接触线补强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10.储存容量1GB等于( C)。

(A)1024B (B)1024KB (C)1024MB (D)128MB 511.传统远动装置具有的功能有( A )。 (A)遥控、遥信、遥测、遥调 (B)遥控、遥计、遥测、遥调

(C)遥合、遥信、遥测、遥调 (D)遥分、遥信、遥测、遥调 512.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承力索接头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13.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上的承力索接头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14.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承力索补强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B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15.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上的承力索补强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16.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承力索断股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B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17.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上的承力索断股的数量限界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18.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接触线接头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A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19.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上的接触线接头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20.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接触线补强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A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21.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以上的接触线补强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22.电动势的单位是( C )。

(A)安[培] (B)瓦[特] (C)伏[特] (D)欧[姆] 523.兆欧表正常时,指针应指向( C )。

(A)0 (B)量程中心 (C)∞ (D)量程1/3 524.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承力索接头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B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25.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以上的承力索接头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26.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承力索补强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B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27.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以上的承力索补强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28.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及以下的承力索断股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 B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29.120~160km/h运行区段,锚段长度在800m以上的承力索断股的数量安全值不得超过( C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530.隔离开关的主要作用是( A )。

(A)隔离电压 (B)切除故障电源 (C)切除负荷电流 (D)切除短路电流

531.电分段锚段关节中心柱处两悬挂点承力索的水平距离应符合设计标准,其限界值允许误差不大于( A )。

(A)+50mm (B)±80mm (C)+100mm (D)±100mm 532.电分段锚段关节转换柱处两悬挂点水平距离应符合设计标准,其限界值允许误差不大于( A )。

(A)+50mm (B)±50mm (C)+100mm (D)±100mm 533.电分段锚段关节中心柱处两悬挂点接触导线的水平距离应符合设计标准,其限界值允许误差不大于(A )。

(A)20mm (B)±50mm (C)+100mm (D)±100mm 534.接触网结构高度的安全值为( D )。

(A)设计值 (B)设计值±50mm (C)设计值±100mm (D)设计值±200mm

535.160km/h及以下区段吊弦间距限界值不大于( D )。

(A)8m (B)10m (C)12m (D)15m 536. 160km/h以上区段吊弦间距限界值不大于( C )。

(A)8m (B)10m (C)12m (D)15m 537.ν≤120km/h时,相邻吊弦高差的标准值不大于( A )。

(A)10mm (B)20mm (C)30mm (D)50mm 538.120km/h<ν≤160km/h时,相邻吊弦高差的标准值不大于( A )。

(A)10mm (B)20mm (C)30mm (D)50mm 539.160km/h<ν≤250km/h时,相邻吊弦高差的标准值不大于( A )。

(A)10mm (B)20mm (C)30mm (D)50mm 540.ν≤120km/h时,相邻吊弦高差的安全值不大于( D )。

(A)10mm (B)20mm (C)30mm (D)50mm 541.120km/h<ν≤160km/h时,相邻吊弦高差的安全值不大于( B )。

(A)10mm (B)20mm (C)30mm (D)50mm 542.160km/h<ν≤250km/h时,相邻吊弦高差的安全值不大于( A )。

(A)10mm (B)20mm (C)30mm (D)50mm 543.ν≤120km/h时,相邻吊弦高差的限界值不大于( D )。

(A)10mm (B)20mm (C)30mm (D)50mm 544.120km/h<ν≤1600km/h时,相邻吊弦高差的限界值不大于( B )。 (A)10mm (B)20mm (C)30mm (D)50mm 545.160km/h<ν≤250km/h时,相邻吊弦高差的限界值不大于( A )。

(A)10mm (B)20mm (C)30mm (D)50mm 546.弹性吊弦辅助绳在无偏移温度时两端的长度允许相差不超过( C )。

(A)200mm (B)300mm (C)400mm (D)500mm 547.简单悬挂吊索在无偏移温度时两端的长度允许相差不超过( C )。

(A)200mm (B)300mm (C)400mm (D)500mm

548.硬横梁的安装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允许误差不超过( A )。

(A)+50mm (B)±50mm (C)+100mm (D)±100mm 549.万用表又称( A )。

(A)万能表 (B)便携表 (C)电工常用表 (D)仪表 550.对于整体吊弦,其截面损耗不得超过( A )。

(A)20% (B)25% (C)30% (D)50% 551.兆欧表又称( A )。

(A)摇表 (B)欧姆表 (C)绝缘电阻表 (D)万用表 552.160km/h及以下区段,吊弦间距安全值不大于( C )。

(A)8m (B)10m (C)12m (D)15m

553对于单开道岔,线岔投影最佳位置是两内轨轨距为( D )处撤叉角的平分线上。 (A)690mm (B)700mm (C)730mm (D)745mm 554.制作环节吊弦时,吊弦回头应均匀迂回,长度为( C )。

(A)100~120mm (B)120~150mm (C)150~180mm (D)160~180mm 555.制作环节吊弦时,吊弦环直径应为其线径的( D )。

(A)2~3倍 (B)3~5倍 (C)5~8倍 (D)5~10倍

556.对于普通单开道岔,在线岔处限制管的前后,在两条接触线上各设双吊弦,两吊弦的纵向距离应不大于( D )。

(A)50mm (B)80mm (C)100mm (D)150mm 557.在限制管范围内,上边接触线与限制管应保持( B )的间隙。

(A)1~2mm (B)1~3mm (C)2~3mm (D)1~5mm 558.在高速交叉线岔中,采用在交叉点两侧( A )处各设一组交叉吊弦的安装形式,来确保两支接触线的高度。

(A)500~600mm (B)550~630mm (C)680~720mm (D)690~745mm 559.高速1/9单开道岔,其道岔支柱一般位于道岔理论岔心开口侧( C )处。 (A)0.6m (B)0.8m (C)1.0m (D)1.5m 560.高速1/12单开道岔,其道岔支柱一般位于道岔理论岔心开口侧( C )处。 (A)0.6m (B)0.8m (C)1.0m (D)1.5m 561.高速1/9单开道岔,其道岔支柱一般位于线间距( C )处。

(A)250mm (B)300mm (C)350mm (D)400mm 562.高速1/12单开道岔,其道岔支柱一般位于线间距( C )处。

(A)250mm (B)300mm (C)350mm (D)400mm 563.高速1/9复式交分道岔,其道岔支柱一般位于距岔心( D )处。

(A)0.6m (B)0.8m (C)1.0m (D)1.5m 564.高速1/12复式交分道岔,其道岔支柱一般位于距岔心( D )处。

(A)0.6m (B)0.8m (C)1.0m (D)1.5m 565.高速1/9道岔,其道岔处正线拉出值一般为( B )。

(A)200mm (B)300mm (C)350mm (D)400mm 566.高速1/12道岔,其道岔处正线拉出值一般为( B )。

(A)200mm (B)300mm (C)350mm (D)400mm 567.高速1/9道岔,其道岔处侧线拉出值一般为( D )。

(A)200mm (B)300mm (C)350mm (D)400mm 568.高速1/12道岔,其道岔处侧线拉出值一般为( D )。

(A)200mm (B)300mm (C)350mm (D)400mm 569.高速1/9道岔,其交叉渡线处正线拉出值一般为( A )。

(A)200mm (B)300mm (C)350mm (D)400mm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9h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