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教案

更新时间:2023-10-20 00:3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寂静的春天》教案

备课:谢小琼

① 把漫长的历史中生物对环境的微弱影响与20世纪人类对环境的巨大改变作对比; ② 把尚不为人普遍认识的滥用化学药品对自然的污染与众所周知的核污染作对比; ③ 把人类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缓慢与人类发明速度的惊人作对比

对比的运用有效地传达了作者所要强调的信息,①突出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②突出了滥用化学药品的巨大危害,③突出了人类无法适应被污染的环境,使文章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量 六、品味语言

形象生动而又富有感情色彩是科学小品的语言特色。请从文中找出例句,说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后练习第二题)

明确:

①第2段中间:“在当今对环境破坏的普遍污染中,化学药品是辐射线的凶恶但却被人忽视的同谋,它们共同改变着世界上生物的根本性质。”

分析:这句话形象地表现出化学药品的危害性极大,隐蔽性极强,容易被人忽视,意在唤起人们的注意,表达了作者迫切的心情。

②第2段末:“人甚至连自己创造的魔鬼都认不出来。”

分析:运用比喻,意思是说,人类觉得自己在对世界进行改造,而实际是在对世界进行破坏,自己却并不觉察,甚至对污染后的新形势、新情况也难以预料,难以把握。它强调污染的可怕性,向人们发出严重警告。

③第7段末:“这些化学药品不应称作‘杀虫剂’,而应称为‘杀生剂’。”

分析:“杀生剂”与“杀虫剂”一字之差,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滥用化学药品对于自然万物及人类的致命后果,作者的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④第8段开头:“药物的使用过程似乎卷入了一个永无终点的螺旋。”

分析:意思是说,药物使用的特点是永无终点、恶性循环、逐步升级、破坏日趋严重的。表现出作者对人们认识问题的严重性的期盼。

⑤第9段末:“这门科学在使用这些武器对付害虫的同时也在打击整个地球。”

分析:意思是说,虽然人类使用的化学药品的目标或许仅仅是屈指可数的几种杂草或昆虫,但这些化学药品却同时能够不加选择地杀死任何昆虫,而且这些化学药品残留在生态环境中产生持久的危害。它表现出作者对这种危害存在的巨大担心。

以上这些话都表现出作者对滥用化学药品造成污染的担心、不满,都是在向人们敲响警钟。 七、拓展探究

分组讨论,合作探究:除课文中提到的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会使地球上出现“寂静的春天”?为了防止出现这种现象,你认为人类需要做些什么?自己该如何做?(课后练习第四题)

(让学生畅所欲言。还可在学生讨论之后展示一些关于环境污染的图片,以起到更直观、更震撼的效果。) 八、口头作文

把你想象中的“寂静的春天”的景象用一段文字描述出来。 九、小结

如果人们再毫无节制地破坏自然环境,若干年后的某一天,春天到了,村落里一切声音都没有了,没有蜜蜂嗡嗡飞来,没有鱼儿跳跃,没有小鸟歌唱,只有一片寂静覆盖着田野、树林和沼地。我们的后代只能在电视、图片中感受春天的生机与美好。所以,我呼吁同学们从我做起,从劝说家人做起,慎用杀虫剂,善待地球,善待自然,让春天的美好与生机延续到永远。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

2. 学会提取科技文的重要信息。

3. 理解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文中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品读,探究,多媒体辅助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绿色信念,倡导环境保护。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理解重点语句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方案一:以朱自清的散文《春》导入。 方案二:以儿歌《春天在哪里》导入。

在传统观念里,春天给人的感觉都是万物舒展、欣欣向荣、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但是,美国作家雷切尔·卡森一反传统,以“寂静”来形容春天。那么,寂静的春天是怎样一种景象呢?为什么会有寂静的春天出现?下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课文《寂静的春天》。 二、走进作者:参考《名师金典》P31(教师版)

三、字音积累:啮齿(niè) 滞留(zhì) 栖居(qī) 步履(lǚ) 牲畜(chù) .....四、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1.用课文中的原话,说说“寂静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明确:课文第7段,“鸟儿不再歌唱,鱼儿不再跳跃于水中。”——毫无生机,死气沉沉 2.是什么使春天变得“寂静”?从文中找出关键词。(找说明对象) 明确:化学药品

3.你认为文章要告诉我们的主旨是什么?(理解课文大意)

明确:阐述了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指出了人类用自己制造的毒药来提高农业生产,无异于饮鸩止渴,人类应该走另外的路。 五、学习说明方法

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化学药品对环境的污染及危害?最主要是用了哪种方法?找出例子并加以分析。(课后练习第三题)

明确:举例子、列数字、对比?? 对比手法的运用是课文的一大特色。如: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9b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