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建筑文化论文

更新时间:2023-09-17 06:38:01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课程代码:B170346 课程类别:公选课

题目:浅谈重庆土家族吊脚楼建筑文化

《建筑文化》课程考核

(课程论文)

作 者: 学 号: 授课教师: 班 级: 地质学11-01

重庆科技学院工商管理学院 2012年11月 中国 重庆

摘要:土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吊脚楼是土家族山地文化的表征之一,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既折射了土家人的“祖先崇拜”与宗教思想,又暗含了土家人“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和伦理观,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建筑技术的进步,土家族吊脚楼的生存,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土家族吊脚楼文化面临的危机日益凸显,我们应当采取具体可行的保护措施,才能及时抢救这一民族文化遗产。

关键词:重庆;土家族;吊脚楼;建筑文化

在重庆这片沃土上,生活着汉族、苗族、土家族、回族、藏族、彝族等 50 多个民族。千百年来,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少数民族民居建筑文化便是民族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土家族作为重庆的世居民族之一,其吊脚楼是重庆最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民居建筑。土家族是一个典型的山地民族,主要分布于武陵山区。由于当地山多岭陡、木多土少、潮湿多雨,所以干栏式建筑是在这种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土家族人世代居住在山,耕种在山,烧伐在山,吃喝在山,交往在山,临山而居,临水而住的现实,使他们选择了吊脚楼这一独特的建筑。吊脚楼因地制宜地形成了特定的风格和类型,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意蕴,是土家先民对环境进行调适后的文化选择。本文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土家族吊脚楼的发展历史与类型、文化意蕴、面临的危机及其保护措施。

一、吊脚楼的发展历史与类型。

(一)吊脚楼的发展历史

吊脚楼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的形成经过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众多的住宅建筑中,土家山乡的吊脚楼最为有特色,它是一种干栏式建筑,楼下是喂养牲畜或堆放杂物的场所,楼上是姑娘们的闺房,是姑娘们织布、绣花、绩麻、做鞋之所。这种建筑设计既克服了山区地势不平的限制,又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既通风,又防潮;既安全,又卫生。但是,土家族吊脚楼属于半干栏式建筑,它与一般所的干栏式建筑有所不同,一般的干栏式建筑应该全部都是悬空的,而土家族吊脚楼只是部分悬空,所以称土家族吊脚楼为半干栏式建筑。《庄子?盗拓篇》云:“古者禽兽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粟,暮栖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由此推知,吊脚楼可能起源于原始社会古人的巢居。据《魏书·僚传》“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又据《旧唐书》记载:“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蝮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号为‘干栏’”。当今民族学界已经有明确证据表明土家族的吊脚楼就是古代“干栏”结构的遗风。有的学者认为“干栏”这个名词来源于百越民族的语言,如此说成立,“干栏”一词可能是借用而来的。

(二)吊脚楼的发展类型

在古代社会,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木构技术进步,人类由栅居过渡到干栏。干栏形制的发展渐趋成熟,表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发展成熟的干栏在结构上是以贯通上下的长柱取代栅居下层的短柱,是房屋上下成一整体的框架。传统吊脚楼属纯木结构建筑,采用穿斗式,不用一钉一铆,梁、柱、枋、扳、掾、檩、榫均以木加工而成,一般依山就势,以吊脚楼之高低来适应地形之变化,并且将楼房与平房结为一体,故称之为“半干栏式建筑”,俗称“吊脚楼”。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

1.“一”字型,又称“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堂屋是祭祀、迎宾、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左间为卧室,父母居左,晚辈居右。它的特点是,只有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

2.“回字”型,又称“四合天井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土家吊楼与四合院的巧妙结合。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这一样式明显受到汉式建筑的影响。土家族吊脚楼是土家族文化与中原汉文化交流与融合的产物。 3.“L”型,又称“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在房屋转角处立“将军柱”以支撑房屋的重心,最后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也就是把厢房做成吊脚楼样式。

4.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

5.现代式,即现代钢筋水泥建筑与干栏建筑的混合体,是土家吊脚楼适应现代社会居住要求的一种变迁。传统土家族吊脚楼三间并列的正屋,皆为土木结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建筑材料逐渐被钢筋水泥替代。在三间钢筋水泥房的上面,再按 照土家族传统干栏模式修建三间土木结构的房子。这是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模式。

6.复合式,即在单吊式的基础上,兼顾上述一种或几种模式,以“吊脚”为支点,在横向和纵向上进行空间扩展的一种吊脚楼模式。具体操作要根据所在地形决定。由上可见,前四种模式是历史上土家族人的传统民居,后两种则是土家族人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新民居。

二、土家族吊脚楼的文化意蕴

土家族吊脚楼文化意蕴的形成与发展,是土家族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结晶,是土家族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土家族吊脚楼的的建造过程,包括了卜卦择屋场、选择黄道吉日破土、伐青山、架大码、排蝉、立屋竖柱、忌神上梁、雕木画柱等,有着多种礼仪和讲究,充满了神秘的文化色彩。吊脚楼的建筑过程与空间营建观念,向人们昭示了这个古老 山地民族的精神风貌,并体现了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独特意蕴。

(一)吊脚楼文化折射了土家人的“祖先崇拜”与宗教思想

土家族吊脚楼造型独特、类型多样,但无论房屋外型如何多变,其内部功能结构与布局却是一致的,都保持了一明两暗三开间作正屋;以龛子作厢房的格局,三间正屋必有一间用于做堂屋。这种布局体现了土家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内涵和审美情调,也是中国古代“法天敬祖”的宗教礼仪思想在土家民众民风民俗中的延续。房屋的功能结构与布局成为土家人塑造民族文化心理和影响审美格调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以土家民居明堂为例(土家人称堂屋),其主要功能是祭天祀祖及做寿婚嫁,它的设置就反映了一种土家族敬天礼法、尊卑有序的思想观念。

(二)吊脚楼文化暗含了土家人“天人一体”的宇宙观

吊脚楼文化强调风水,土家人喜欢依山傍水,背风朝阳的地方。天人合二为一”是中国建筑的法则之一,土家族传统吊脚楼也遵循这一法则。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的实体布局与居宅空间人文氛围营造,充分体现了土家先民古老朴素的

“天人一体”的宇宙观。为不损失良田和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土家族吊脚楼多建造在的高坡之地。土家族端公在择定屋基时,参照“宅以形势为骨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屋舍为衣服,以门户为衬带,若得如斯是俨雅,乃为上吉”的原则,测定方位则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标准,充分体现了土家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土家人是顺应自然,不与天斗,不与地斗,不与大自然斗。因而土家人是崇尚“道”的一个民族。这个“道”就是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把人凌驾于自然之上。按照这种观念建造起来的吊脚楼不仅是造型独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一种形体之美,而且它们与天协调、与地协调、与自然协调,也体现了一种和谐之美。

(三)吊脚楼文化体现了土家族的伦理观

土家人居住在吊脚楼里,往往是几代人同堂而居,这就将家庭伦理关系融入到吊脚楼建筑中来。土家族以“左”为尊,因此在家庭内部,左间房的居住情况是土家人父慈子孝观念、长幼有序的家庭伦理观的体现。例如,平时,父母住在左间房,即以父母为尊,如果儿子长大成婚,就以左间房为儿子的新房,展现父慈美德。

(四)吊脚楼文化体现出土家族文化功利的一面

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功利性,土家族文化亦不例外。吊脚楼的门窗上、房屋主梁上、厅堂两侧有门楣上、屋檐、坐橙、洗脸架、筷子笼、梳妆盒上都有雕刻。这些雕刻都具有某种象征寓意表达:石榴、鱼多仔,被作为生命繁衍的象征;鸳鸯、凤穿牡月、双龙戏珠、蝴蝶戏花等图案,象征成双成对的爱情生活;五子登科、连中三元、鲤鱼跳龙门等图案表达传统的世俗愿望;五毒(蜈蚣、马蜂、蝎子、蛇、蟾蜍)图案,用以表达避邪、消灾、祛病的意念;通过谐音造型表现的连(莲)年有余(鱼)、马上封侯(猴)、三阳﹙羊﹚开泰、喜(喜鹊)上眉梢,贵(桂花)、禄(鹿),等等,无不表现出入们对风调雨顺、吉祥平安、家兴人旺、五谷丰登寄予深切的希望,充分体现出土家族吊脚楼建筑装饰造型“以物寄情”的精神内涵。

(五)吊脚楼文化体现了和谐的建筑艺术

理念土家族吊脚楼遵循着本民族独特的审美规律和文化观念进行空间布局营造,忠实地记载了土家民族的人生哲学观和道德审美观,体现了本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思想,形成了独具人文价值的土家族传统民居建筑。土家族居住地区的自然地貌为吊脚楼的群落提供了统一、均衡的结构,让吊脚楼去自由、丰富地变化。同时在这个山地自然环境中,吊脚楼与吊脚楼之间也体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多陡坡、峭壁、悬崖、坡地,居民在利用地形、争取居住空间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巧妙利用地形,将建筑艺术纳于环境设计之中,这些都说明土家族建筑艺术体现出来的美学观是与中国传统美学观相一致的。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8oh.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