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复习题-刘凌云

更新时间:2024-02-26 20:5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1章 绪 论 (一)名词解释

1、双名法: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物种名 +初定该物种的人的姓氏,物种的学名是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 2、物种:自然地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具有共同基因组成(由此具有共同的祖先,相似的外形、内部结构、生理、行为、发育等生物学特性)以及能够自然繁殖出有生殖力的后代的所有生物个体。 (二)填空

1、1969年,惠特克根据细胞结构的复杂程度及 营养方式提出了五界分类系统,即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 真菌界、 植物界和 动物界。

2、动物分类系统,由大到小有 界 、 门 、 纲 、 目 、 科 、 属 、 种 。 (三)判断题:

1、亚种和品种(不包括品种)都是种内在命名法上被承认的分类阶元,亚种是一个种内的地理种群或生态种群。 (×) 第2章 动物体的基本结构与机能 (一)名词解释

1、组织: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类似的细胞,加上非细胞形态的间质,彼此组合在一起,共同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细胞群),称组织。

2、器官:动物体内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有机地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并担负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称器官。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3、系统:动物体内一些机能上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即成为系统。如口、咽、食道、胃、肠、肛门等组成消化系统。 (二)判断与改错

1、上皮组织仅覆盖在动物体表。( × ) 2、上皮组织一面向着外界或腔隙,一面借基膜与结缔组织相连,故上皮细胞具有极性。( √ ) 3、分布于动物身体外表的腺细胞称外分泌腺。( × )

4、结缔组织的特点是细胞种类多、数量少、细胞间质发达。(√ ) 5、结缔组织具有支持、保护、营养、修复等多种功能。(√ ) 6、肌细胞一般细长,呈纤维状,故称肌纤维。(√ ) 7、斜纹肌广泛存在于高等脊椎动物体内。( × )

8、平滑肌细胞中肌原纤维一般不见横纹 ,其超微结构与横纹肌也不相同。( × ) 9、神经细胞的功能是由轴突 接受刺激传导冲动到胞体;树突则传导冲动离开胞体。( × ) (三)填空

1、生物体结构与机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2、细胞一般比较小,需要显微镜才能看见,体长以微米计算其大小。 3、动物的组织通常可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 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大类。 4、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吸收;排泄分泌;呼吸等生理机能。 5、根据机能的不同,上皮组织可分为被覆上皮;腺上皮;感觉上皮等。 6、结缔组织可分为疏松结缔 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软骨组织;硬骨组织;脂肪组织;血液等多种。

7、结缔组织是由多种细胞和大量细胞间质组成。

1

8、根据基细胞的形态结构可将肌肉组织分为横纹肌;心肌;斜纹肌 ;平滑肌。 9、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或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10、感受刺激和传导兴奋是神经细胞的主要功能。 11、一个典型的神经细胞由胞体和胞突组成。 12、按胞突的数目可将神经元分为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13、按其功能可将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联络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四)选择题

1、血液属于四大基本组织中的( B )。

A上皮组织 B结缔组织 C 肌肉组织 D神经组织 2、受意志支配,被称作随意肌的是( D )。

A心肌 B平滑肌 C斜纹肌或螺旋纹肌 D横纹肌或骨骼肌

第3章 原生动物门(Protozoa) (一)名词解释 1、包囊: 原生动物 在不良环境下,虫体会分泌一种保护性胶质将自己包裹起来,形成包囊。 2、赤潮: 由一种或多种浮游生物(多为浮游植物)因大量增殖或聚集引起的海洋表层水体变色(多红色,褐,蓝,白,黑亦有)的现象。 3、吞噬作用:

昆虫血细胞(主要是浆细胞和颗粒细胞)将体内异物和侵入的病原体摄进细胞质内并消化的过程。 4、胞饮: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以摄入液体的方式摄取可溶性抗原异物的过程。 5、共生:共生(commensalism)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 6、滋养体: 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7、裂体生殖:原生动物孢子纲动物特有的无性繁殖方式,细胞核先分裂后均匀分布于细胞中,以核为中心,细胞质也进行分割,最后形成一个个后代的过程。代表动物:间日疟原虫。 8、孢子生殖: 孢子生殖,是很多低等植物和真菌等利用孢子进行的生殖方式。孢子是细菌、原生动物、真菌和植物等产生的一种有繁殖或休眠作用的生殖细胞。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9、接合生殖: 某些真菌,细菌,绿藻和原生动物进行有性生殖时,两个细胞互相靠拢形成接合部位,并发生原生质融合而生成接合子,由接合子发育成新个体,这样的生殖方式称为接合生殖. 10、刺丝泡: 原生动物在表膜之下有一些小杆状结构,整齐地与表膜垂直排列,有孔开口在表膜上,此为刺丝泡 11、细胞器: 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细胞中的细胞器主要有:线粒体、内质网、中心体、叶绿体,高尔基体、核糖体等。它们组成了细胞的基本结构,使细胞能正常的工作,运转。 (原生动物完成机体机能和高等动物体内的器官相当的部分,称为细胞的器官,简称细胞器。)

12、伸缩泡: 伸缩泡(contracrtile vacuole),是单细胞生物内水分调节细胞器,是一种能做节奏性伸缩的液泡,兼有排泄功能。

13、伪足: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为伪足,它

2

是变形虫的临时运动器。

14、排遗:排遗是动物排出废物的一种现象,即动物体通过一定的孔(如胞肛、口、肛门等)排出未消化的食物残渣的过程。 (二)判断与改错

1、眼虫体表膜覆以具弹性的,带斜纹的表膜,表膜就是质膜。(√ ) 2、表膜使眼虫保持一定形状,从而使眼虫不能作收缩变形运动。(×) 3、眼虫的鞭毛是细胞表面的突起物,与机体相连,不受核的控制。( × )受核控制 4、基体对眼虫的分裂起着类似中心粒的作用。( √ )

5、在黑暗条件下培养绿眼虫,只要几周就失去叶绿素,若这样连续培养长达15年后,眼虫将会永远失去绿色。( × ) 在几小时后重新变绿或此绿眼虫是梅氏眼虫等

6、若用高温、抗菌素、紫外光等处理眼虫,使其丧失绿色,只要再放回阳光下,眼虫有可重新变绿。( × ) 永远丧失绿色

7、夜光虫生活在海水里,由于海水波动的刺激,在夜间可见其发光而得名。( √ ) 8、鳃隐鞭虫寄生于鱼鳃,使其呼吸困难而死。( √ ) 9、大变形虫喜欢生活于有机质丰富,重度污染的水体中。( × ) 生活在清水池塘或在水流缓慢,藻类较多的浅水中。

10、表壳虫的外壳由细胞本体分泌而成。( √ )

11、根据有孔虫的化石不仅能确定地质年代和沉积相,还能揭示地下结构情况,从而对找寻沉积矿产、发现石油等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 )

12、放射虫由于在内、外质之间有一几丁质的中央囊,故适于底栖生活。( × ) 适合漂浮生活 13、有机体内环境对疟原虫不利时,进入红细胞的裂殖子即发育成大、小配子母细胞。( √ ) 14、间日疟原虫致使疟疾的发作周期是48小时,这个周期是以疟原虫裂殖子进入肝细胞在其中发育的时间周期。( × ) 红细胞内发育周期

15、疟原虫大配子母细胞的特征是核在虫体中部,较疏松,虐色素较细小。( × ) 核偏在虫体的一边,较致密,疟色粒也较粗大 16、疟原虫小配子母细胞的特征是核偏在虫体的一边,较致密,虐色素较细小。( × ) 核在虫体中部,较疏松,疟色粒较细小

17、草履虫一般生活在清洁、缓流的小溪中。( × ) 喜欢生活在有机物丰富的池塘、水沟、洼地等。 (三)填空题

1、原生动物的分类体系争议很大,但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有 鞭毛纲 、_ 肉足纲_、_ 孢子纲_、_ 纤毛纲 四大类群。

2、眼虫具有趋光性是由于其有 光感受器_、__红色眼点__。 3、眼虫通过_叶绿素_在有光的条件下利用光能进行_光合作用_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这种营养方式称为__光和营养_。

4、在无光的条件下,眼虫也通过_体表_吸收溶解与水中的有机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_渗透营养_。

5、形成_包囊__是眼虫对水池干涸等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

6、根据营养方式的不同,可将鞭毛纲分为_植鞭亚纲_、_动鞭亚纲_两个亚纲。

7、盘藻、团藻属于 植鞭 亚纲,利什曼原虫属于 _动鞭 亚纲,眼虫属于 植鞭 亚

3

纲。 8、利什曼原虫的寄主有两个,一个是人体,一个是 白蛉子 。它寄生在人体的 巨噬细胞 内,能引起人患 黑热病 。

9、披发虫生活在 白蚁 体内,和白蚁形成 共生 关系。白蚁以木质纤维为食,但是消化纤维素却靠鞭毛虫的作用,如果披发虫死亡,白蚁也会饿死。

10、有一种自由的鞭毛虫既有鞭毛又有伪足,特称为_变形鞭毛虫_,这类动物对探讨_鞭毛类_和__肉足类_的亲缘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1、变形虫在运动时,由体表任何部位形成临时性的细胞质突起称 伪足 。 12、变形虫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通过质膜排出体外的现象称 排遗 。

13、大变形虫体表为一层极薄的 质膜 ,在质膜之下为一层无颗粒、均质透明的 外质 。外质之内为 内质 ,内质分为液态的 溶胶质 和固态的 凝胶质 。

14、变形虫结构简单,容易培养,是研究生命科学的好材料,经常用来探讨 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问题 、 有关物质代谢的问题 、 形态发生与核的关系 等问题。 15、根据伪足形态的不同可将肉足纲分为 根足亚纲 、 辐足亚纲。

16、痢疾内变形虫按其生活过程可分 大滋养体 、 小滋养体 、 包囊 三型。 滋养体 是痢疾内变形虫的寄生阶段; 包囊 是痢疾变形虫的感染阶段。 17、间日疟原虫一生需要经历 人 和 按蚊 两个寄主。 18、寄生与人体内的疟原虫在 红细胞 和 肝细胞 内发育。 19、疟原虫能引起 疟疾 ,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20、通常把疟原虫侵入红细胞以前,在肝细胞里发育的时期称为 红细胞前期 。

21、一些学者认为,红细胞前期疟原虫完成发育进入体液和血液后有三个途径,一部分 裂殖子可被吞噬细胞吞噬 、一部分 侵入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期的发育 、一部分 又继续侵入其他肝细胞,进行红细胞外期发育 。

22、从肝细胞来的疟原虫进入红细胞后的发育时期称为 红细胞外期 。 23、疟原虫在蚊体内进行 配子 生殖和 孢子 生殖。

24、草履虫的无性生殖方式为 横二分裂 、有性生殖方式为 接合生殖 。 25、原生动物的呼吸和排泄主要通过 质膜 进行。 26、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的无性生殖方式一般分 纵二分裂 、 横二分裂 、 裂体生殖 , 出芽生殖 。

27、原生动物的三种运动细胞器是 鞭毛 、 伪足 、 纤毛 。

28、鞭毛和纤毛的显微结构是相同的,都是 “9+2”双联体微管结构 。 (四)选择题

1、眼虫制造过多食物常形成一些半透明的 贮存于细胞质中,这是眼虫类的特征之一。( B )

A淀粉粒 B.副淀粉粒 C.食物泡 D.叶绿体 2、眼虫的无性生殖方式是( A )。

A.纵二分裂 B.横二分裂 C.外出芽生殖 D.内出芽生殖 3、锥虫多生于脊椎动物的( C )。

A.消化道内 B.肝脏内 C.血液内 D.淋巴液中

4、鞭毛虫多生活于白蚁消化道内,以分解宿主的纤维为食,也使宿主能很好的利用纤维素,这种互为有利的生活方式称为( D )。

4

A.寄生 B.共栖 C.捕食 D.互利共生

5、能诱导变形虫发生胞饮作用的最合适的物质是( C )。误选B A.纯净水 B.糖类溶液 C.氨基酸溶液 D.自来水 6、原生动物的伸缩泡最主要的作用是( A )。

A.调节水分平衡 B.排出代谢产物 C.排出未代谢的食物残渣 D.进行气体交换 7、变形虫最常见的生殖方式是( C )。

A.孢子生殖 B.配子生殖 C.二分裂生殖 D.出芽生殖 8、刺丝泡为下列动物中( B )所特有。

A.眼虫 B.草履虫 C.变形虫 D.孢子虫 9、刺丝泡的生理机能主要是( D )。 A.生殖 B.摄食 C.呼吸 D.防御 10、根据最近研究结果表明( D )。 A.疟原虫是在红细胞内寄生,行渗透营养

B.疟原虫是寄生在宿主组织的间质内,行渗透型营养 C.疟原虫营消化道内内寄生,形成包囊度过不良环境

D.疟原虫以胞口摄取营养,不是行细胞内寄生,而是细胞间寄生 11、草履虫的营养方式是( C)。错选D

A.渗透型营养B.光合型营养 C.吞噬型营养 D.混合型营养 12、能行光合作用的原生动物是( C )。

A. 变形虫 B.草履虫 C.绿眼虫 D.疟原虫 13、不由昆虫传播的寄生原虫是( D )。

A.痢疾内变形虫 B.疟原虫 C.杜氏利什曼原虫 D.锥虫 14、疟原虫红细胞外期的生殖方式是( B )。

A.孢子生殖 B.裂体生殖 C.分裂生殖 D.配子生殖 15、疟原虫在蚊体内进行的生殖方式是( A )。

A.配子生殖和孢子生殖 B.孢子生殖和裂体生殖 C. 裂体生殖和配子生殖 D.配子生殖和分裂生殖 16、杜氏利什曼原虫的传播媒介是( A )。 A.白蛉子 B.中华按蚊 C.致乏库蚊 D.采采蝇

17、生殖方式为横裂生殖和接合生殖的动物是( B )。 A.绿眼虫 B.大草履虫 C.大变形虫 D.间日疟原虫 18、能形成赤潮的原生动物是( B )。

A.草履虫 B.绿眼虫 C.痢疾内变形虫 D.疟原虫 (五)问答题

1、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是动物界里最原始、最低等的一类动物? 答:原生动物都是由单细胞构成的。 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低等,最原始的类群。主要特征是身体有单细胞构成,因此也称为单细胞生物。单细胞的原生动物整个身体就是一个细胞,作为完整有机体,它们同多细胞动物一样,有各种生命功能,诸如应激性、运动、呼吸、摄食、消化、排泄以及生殖等。单细胞的原生动物当然不可能有细胞间的分化,而是出现细胞内分化,由细胞质分化出各种细胞器来实现相应的生命功能。原生动物是单细胞动物,结构简单,生活在水中,所以从生物进化趋势看,原生动物是动物界里最原始的、最低等的

5

( × )不是具有完整消化道。而是增强蠕动能力。

9、蚯蚓的体壁肌肉分为环肌和纵肌。蚯蚓一些体节的纵肌层收缩,环肌层舒张,则此段体节变细变长;而此段体节的环肌层收缩,纵肌层舒张,则此段体节变粗变短。(× )纵肌层收缩,环肌层舒张,此段体节变粗变短;反之,纵肌层舒张,环肌层收缩,此段体节变细变长。 10、蚯蚓的呼吸方式为疣足呼吸。( × )是皮肤呼吸、

11、蚯蚓为保证皮肤呼吸,其上皮分泌粘液,背孔排出粘液,经常保持体表湿润。( √ ) 12、环毛蚓的发育要经过担轮幼虫阶段才能发育成成体。(× )陆生和淡水群类直接发育成幼虫,海产类胚胎发育成担轮幼虫、

13、三角真涡虫、环毛蚓、沙蚕和医蛭皆为雌雄同体。(× )沙蚕为雌雄异体。 14、环毛蚓有了交感神经系统,由咽上神经节伸出神经至消化管称为交感神经。( √ ) 15、环节动物门中的多毛类、寡毛、蛭类三纲中,多毛类比较原始,寡毛类可能是多毛类较早分出的一支,而蛭类可能由原始的寡毛类演化而来。( √ ) (三)、填空

1、环节动物的体壁和消化管之间有一广阔空腔,即 次生体腔 。

2、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有刚毛和疣足。刚毛是由 几丁质 物质构成。典型的疣足分为

背叶 和 腹叶 ,疣足除了运动外,还有 感觉、运动、呼吸 功能。 3、环节动物除体前端2节及末1体节外,其它各节形态上基本相同,称此为 同律 分节。体节与体节间体内以 隔膜 相分隔,体表相应地形成 节间沟 ,为体节的分界。

4、环节动物具有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由 纵行血管 、 环行血管 及其 组成。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构成了 闭关式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的发生由于 真体腔在形成中不断发展,使得原体腔(囊胚腔)不断缩小,最后只在“心脏”(动脉弧)和血管内腔留下残留的原体腔 。 5、环节动物的排泄器官为 后肾管 。典型的后肾管为一条迂回盘曲的管子,一端开口于前一体节的体腔,称 肾口 ,具有带纤毛的漏斗;另端开口于本体节的体表,为 肾孔 。

6、环毛蚓性成熟个体,第XIV-XVI体节色暗,肿胀,无节间沟,无刚毛,戒指状,称为 生殖带或者环带 。

7、环毛蚓自XI/XII节间沟开始,于背线处有 背孔 ,可排除体腔液,湿润体表,有利蚯蚓的呼吸作用进行和在土壤中穿行。

8、从蚯蚓的横切面观察,可见体壁由外向内共有5层组成: 角质膜 , 上皮 , 环肌层 , 纵肌层 , 体腔上皮 。

9、环毛蚓的排泄器官无大肾管,而具有三类小肾管: 体壁小肾管 , 隔膜小神肾管 , 咽头小肾管 。

10、比较下列动物的异同:如有,打"√";没有留空. 项目 辐射对两侧对真体两胚层 三胚层 无体腔 原体腔 门类 称 称 腔 腔肠 √ √ 动物 扁形 √ √ √ 动物 16

原腔 √ √ √ 动物 环节 √ √ √ 动物 11、环节动物门主要包括 多毛 纲, 寡毛 纲, 蛭 纲。各纲代表动物分别为 沙蚕 , 环毛蚓 , 蚂蟥(蛭) 。

12、环节动物沙蚕属链状神经系统,感官发达。感官除 眼 、 触手、 触须 外,尚有 项器 ,这是位于口前叶后端两侧的纤毛窝,有嗅觉功能,为化感器。 13、环节动物蛭纲动物,营 寄生 生活,头部不明显,体前端和后端各具一 吸盘 ,称

前吸盘 和 后吸盘 ,有 吸附 功能,并可辅助运动。 (四)、选择题 1、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它有许多结构特征比扁形动物及原腔动物高等。如( D )

A两侧对称 B 身体分节 C三胚层 D 真体腔

2、在环毛蚓的体壁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完全由来源于中胚层腹膜上皮包围的空腔,称为(A )

A真体腔 B原体腔 C 混合体腔 D血腔

3、无脊椎动物中开始出现真体腔的动物是( C )动物.

A节肢动物. B软体动物 C环节动物 D 原腔动物. 4、(B )与( D )是环节动物的运动器官. A纤毛 B刚毛 C鞭毛 D疣足

5、在动物进化中,从(D )开始出现循环系统.

A扁形动物 B原腔动物 C腔肠动物 D环节动物. 6、环毛蚓的前肠和后肠由( A )形成.

A外胚层 B中胚层 C 内胚层 D 内胚层和中胚层 7、环毛蚓的胃和肠属于中肠,来源于( C )

A外胚层 B中胚层 C内胚层 D内胚层和外胚层

8、环毛蚓消化道中的胃后约自第XV体节开始,消化道扩大形成肠,其背侧中央凹入成一( A ),使消化吸收面积增大。

A盲道 B盲肠 C胃盲囊 D 幽门盲囊

9、环毛蚓自第XXVI体节始,肠两侧向前伸出一对锥状( B ),能分泌多种酶,为重要的消化腺.

A盲道 B盲肠 C胃盲囊 D胰腺

10、环毛蚓的消化管食道后为肌肉发达的( B ),内衬一层较厚的角质膜,能磨碎食物,此结构与其土壤穴居生活相适应。

A 嗉囊 B 砂囊 C 咽 D 中肠

11、环毛蚓的血液显红色,是因为其( B )有血红蛋白。 A血细胞 B血浆 C白细胞 D淋巴细胞 12、环毛蚓是闭管式循环,其背血管较粗,可搏动。其中的血液流动,腹血管较细,血液( C )流动。心脏4-5对,连接背腹血管,可搏动。内有瓣膜,血液自背侧向腹侧流动。

17

A自前向后 B 自后向前 C自背侧向腹侧 D自腹侧向背侧 13、环毛蚓的排泄器官为( B )

A原肾管 B后肾管 C 伸缩泡 D 中肾管 14、蚯蚓的呼吸为(C )

A口咽呼吸 B肠呼吸 C体表呼吸 D肺呼吸 15、环毛蚓的受精作用是在( B )内进行的。 A 体内 B受精囊 C输卵管 D 卵茧 16、环毛蚓的受精卵卵裂属于( B )

A完全均等卵裂 B完全不均等卵裂 C盘状卵裂 D表面卵裂 17、环毛蚓的胚胎发育以( A )法形成原肠胚。 A内陷 B 外包 C内移 D 分层 18、环节动物沙蚕要经过( C )以育为成虫。

A两囊幼虫 B浮浪幼虫 C担轮幼虫 D囊尾蚴 19、环毛蚓的神经系统为典型的(C )

A网状神经系 B梯式神经系 C 链状神经系统 D 背神经管 20、环毛蚓为( A )、( E )。

A雌雄同体 B个体受精 C雌雄异体 D 同体受精 E异体受精 F体内受精 21、蚯蚓的肌肉属( C )

A横纹肌 B平滑肌 C斜纹肌 D 心肌 (四)、问答题.

1、环节动物门有哪些主要特征?它在动物演化上的地位怎样? 答:.环节动物门主要特征:(1)身体分节,同律分节占优势,(2)有真体腔,多具闭管式式循环系统,有的体腔退化形成血窦(开放式),排泄器官为后肾管,(3)多具刚毛,有的具疣足,(4)具链状神经系统,自由生活种类感觉器官发达,穴居种类则退化,(5)雌雄同体或异体,生殖腺来自中胚层的体腔上皮。海产种类多数有担轮幼虫期。 环节动物由于有以上的一些主要特征,使环节动物在动物演化上发展到了一个较高阶段,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开始。特别是身体分节是动物发展的基础,而且有了刚毛和疣足,使运动敏捷,次生体腔出现,相应地促进循环系统和后肾管的发生,从而使各种器官系统趋向复杂,机能增强;神经组织进一步集中,脑和腹神经链形成,构成链状神经系统,感觉发达,接受刺激灵敏,反应快速。如此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向着更高的阶段发展。

2、身体分节和次生体腔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有何重要意义?

答:身体分节,体外分节,体内也相应他节,而且许多内部器官如循环、排泄、神经等也表现出按体节重复排列的现象,不仅增强了运动机能,而且对促进动物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生理分工的开始。因此分节现象是无脊椎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一个极重要的标志。 次生体腔的出现,是动物结构上一个重要发展。消化管壁有了肌肉,增强了蠕动,提高了消化机能。同时消化管与体壁为次生体腔隔开,这就促进了循环、排泄等器官的发生,使动物体的结构进一步复杂,各种机能更趋完善。环节动物次生体腔内

18

充满体腔液,体腔液在体腔内流动,不仅能辅助物质的运输,而且也与体节的伸缩有密切关系。

3、试述环毛蚓与土壤穴居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答:环毛蚓与土壤穴居生活相适应的结构特点:其中外部形态:①体呈圆柱状、细长,身体分节,具节间沟,②头部不明显,口前叶膨胀时,可伸缩蠕动,有掘土、摄食、触觉等功能,③具刚毛,便于运动,④于背中线处有背孔,可排出体腔液,湿润体表,有利于蚯蚓的呼吸作用进行和在土壤中穿行。 内部结构:①体壁角质膜薄,上有小孔,便于体表呼吸;②上皮细胞间杂以腺细胞,可分泌粘液,使体表湿润;③体壁具环肌、纵肌;④具体腔,而且内充满体腔液,体分节,体壁肌肉、刚毛、体腔及体腔液,使蚯蚓便于在土壤中运动;⑤消化道具砂囊,能把泥土中的食物磨成细粒;⑥体表呼吸;⑦体壁肾管经肾孔在体表排出含有大量水分的代谢产物,有利于保持体表的湿润;⑧感官退化,只有皮感觉器、口腔感觉器及光感受器,光感受器分可辨别的光的强弱,有避光强光趋弱光反应;⑨雌雄生殖孔位于体表,具环带,能形成蚓茧,受精卵在土壤中发育。为外闭管式循环,后肾管排泄,神经系统集中等对其在土壤中运动也有益处。

4、简述蛭类适应临时性寄生生活的结构特点。 答:.蛭类一般营暂时性外寄生生活,吸食人禽血液及无脊椎动物的体液。它有一系列结构适应其生活方式。①背腹扁平,头部不明显,具眼点数对,无刚毛。②体前端和后端各具一吸盘,称前吸盘和后吸盘,有吸附功能,并可辅助运动。③口腔内具3片颚,背面1个,侧腹面2个,颚上有角质嵴,嵴上各具1列细齿。④咽部具单细胞唾液腺,能分泌蛭素,为一种最有效的天然抗凝剂,有抗凝血,溶解血栓的作用。⑤嗉囊发达,其两侧生有数对盲囊(医蛭有11对,蚂蟥有5对),可储血液。 蛭类在吸血时,用前吸盘紧吸宿主的皮肤,然后由颚上的齿锯开一个“Y”形的伤口,咽部肌肉发达,收缩时可吸取大量血液,蛭素可使宿主的伤口流血不止,血液不凝固;嗉囊容量大,故吸血量可超过其体重6倍。

5、沙蚕对自由生活的适应性结构特点。

答:沙蚕能自由游泳,对自由生活的适应性结构特点如下:①身体扁平、分节,②头部明显,感官发达,口前叶近梨形,背侧有眼点4个,可感光,口前触手1对,触角1对,分节,尚有项器,是位于口前叶后端两侧的纤毛窝,有嗅觉功能,为化感器;围口触手4对,③躯干部每体节两侧具疣足1对,疣足主要为游泳器官,也可进行气体交换。④链状神经系统,⑤闭管式循环,后肾管排泄。

19

6、蚯蚓是如何繁殖的?

答:蚯蚓雌雄同体,但由于精子与卵不同时成熟,故生殖时为异体受精,有交配现象。交配时2个个体的前端腹面相对,头端互朝相反方向,借生殖带分泌的粘液紧贴在一起。各自的雄生殖孔靠近对方的纳精囊孔,以生殖孔突起将精液送入对方的纳精囊内。交换精液后,二蚯蚓即分开。待卵成熟后,生殖带分泌粘稠物质,于生殖带外形成粘液管,排卵于其中。蚯蚓后退移动时,纳精囊孔移到粘液管时,即向管中排放精子。精卵在粘液管内受精,最后蚯蚓退出粘液管,管留在土壤中两端封闭,形成卵茧。卵在卵茧内发育。受精卵经不完全均卵裂,发育成有腔囊胚,以内陷法形成原肠胚,经2—3周即孵化出小蚯蚓,破茧而出。为直接发育,无幼虫期。

7、蚯蚓是如何运动的?

答:蚯蚓运动时,体壁肌肉层和刚毛参与活动,体腔液对蚯蚓的运动也有一定的作用。当蚯蚓前端第Ⅰ-Ⅳ节的纵肌收缩时,此处蚓体变短粗,刚毛伸出,插入地面,支撑并固定该处蚓体,并把后部Ⅴ-Ⅷ节蚓体拉向前面(后端蚓体环肌正配合收缩,蚓体变细长,刚毛缩入体壁而离开地面);当前端4节纵肌舒张,环肌收缩时,此处蚓体变细长,刚毛缩入体壁,离开地面,使Ⅰ-Ⅳ节伸向前方(此时后面第Ⅴ-Ⅷ节纵肌恰收缩,刚毛插入地面,将Ⅰ-Ⅳ节推向前方,并把Ⅸ-Ⅻ节拉向前方)这样肌肉的收缩波沿身体纵轴由前向后逐渐传递,引起蚯蚓运动,当肌肉收缩时,体腔液即受到压力,使蚯蚓体表的压力增强,身体变得很饱满,有足够的硬度和抗压能力。且体表富粘液,湿润光滑,可顺利地在土壤中穿行运动。

8、环节动物分为几纲,各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环节运动可分为三个纲:多毛纲、寡毛纲、蛭纲。

多毛纲:主要生活在海水中,极少数生活在淡水,多自由游动生活说少数管栖穴居,极少数寄生。

寡毛纲:有6000余种,主要为陆生(约占此纲的4/5)和水生,大部分在淡水,极少数在海水或者微咸水中,也有寄生。

蛭纲:蛭俗称蚂蟥,约有500种,绝大多数生活在淡水中,极少数生活在海水,个别种类生活在热带温暖潮湿的丛草中,多营暂时性寄生生活,以吸食脊椎动物(包括人)和无脊椎动物的血液为食。

第10章 软体动物门( Mollusca ) (一)、名词解释

20

(一)、名词解释

1、开放式骨盆

为鸟类特有的结构,指腰带(髂骨、坐骨和耻骨)的左右坐骨和趾骨不在腹中线处相愈合,而是左右分开,并向侧后方伸展的骨盆称开放式骨盆 2、双重呼吸

鸟类由于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相连通的三级支气管网组成,呼吸一次,进行两次气体交换,与飞翔时耗氧量高相适应。 完全双循环

从鸟纲开始,其心脏四腔,具左右动脉弓,心房与心室已经完全分隔(具左心房与左心室以及右心房与右心室),来自体静脉的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而由肺动脉入肺,在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含氧丰富的血液经肺静脉回心注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送入体动脉到全身。 迁徙

是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有定期、定向、集群的特点。 (二)、判断与改错

1、鸟类具有较高的体温,约为37℃-44.6℃,故鸟类为变温动物。( ×)

2、恒温动物的体温均高于环境温度,因为在冷环境温度下,有机体易于散热,故恒温动物体温度越高越好。( × )

3、鸟类颈椎椎骨之间的关节面呈马蹄形,称异凹形锥体,第一枚为枢椎,第二枚为寰椎。( × )

4、鸟类胸骨中线处都有高耸的龙骨突。( √ )

5、综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它由胸椎、腰椎、荐椎及尾椎愈合而成。( √ ) 6、气体在鸟肺内沿一定方向流动,既由背支气管――腹支气管――平行支气管。( × ) 7、因为鸟类具有双重呼吸,所以呼气与吸气时气体在肺内为双向流动。( × )

8、性成熟的早晚一般与鸟类种群的年死亡率有关,死亡率愈低的,性成熟愈早,每窝所繁殖的雏鸟也较多。( × ) (三)、填空题

1、鸟类皮肤的特点是 薄 、 松 、 缺乏腺体 。 2、鸟类的骨盘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愈合而成。

3、鸟类的肩带由肩胛骨、乌喙骨和锁骨构成,三骨的连接处构成肩臼,与翼的肱骨关节。 4、使翼扬起的胸小肌和下扇的胸大肌十分发达,它们的起点均附着在胸骨上。 5、鸟类的后肢具有适宜于栖树握枝的肌肉,它们是横纹肌、平滑肌和心肌。 6、鸟类具有特殊鸣管肌肉,它们是鸣管、鸣肌和鸣膜。 7、鸟类的胃分为前胃和砂囊两部分。

8、大脑是鸟类复杂的本能活动和“学习”的中枢。

9、鸟类的感觉中以视觉最为发达,听觉次之,嗅觉最为退化。

10、鸟类的听觉器官有专一的听骨,即耳柱骨,还具有雏形的外耳道。 11、通过对始祖鸟化石的研究,鸟类起源于古爬行类的始祖鸟。

12、鸟类迁徙定向问题,比较流行的看法有训练和记忆、视觉定向、天体导航和磁定向。 (四)、选择填空

1、从( C )开始出现恒温。

41

A、两栖动物 B、爬行动物 C、鸟类 D、哺乳类 2、鸟类的受精作用发生在( D )

A、输尿管上部 B、输尿管下部 C、阴道 D、泄殖腔 3、鸟类头骨具有( A )

A、单枕骨髁 B、双枕骨髁 C、无枕骨髁 D、A和B 4、鸟类视觉敏锐,鹰类眼球为( B ),鸮类为( C ) A、属平行 B、球形 C、筒状 D、盘状 5、鸟类的皮肤腺只有( D )

A、汗腺 B、足腺 C、臭腺 D、尾脂腺 6、古鸟亚纲以( A )为代表

A、始祖鸟 B、原鸟 C、黄昏鸟 D、华夏鸟 (五)、问答题

1、鸟类与爬行类共同特征是什么?鸟类和爬行类相比,它的进步性特征是什么?

(1)①皮肤干燥缺乏皮肤腺 ②都具有皮肤衍生物羽毛和角质鳞片 ③头骨具单一枕髁 ④排泄物为尿酸

(2)①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②具有高速的飞翔能力,能借主动迁徙来适应多变的环境③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器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更好的协调内外环境的统一④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保证了后代的成活率。 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意义?

:①恒温是与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本质区别) ②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③恒温是产热与散热过程的动态平衡。④恒温的出现,是动物有机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条件对立统一的结果。 鸟类骨骼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①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满气体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和肢骨的骨块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的变形。②头骨的特点,同第4题。③颈椎异凹型,运动灵活,第一枚为寰椎,可与头骨一起在第二枚枢椎上转动。硬骨质的肋骨借钩状突彼此相关连。鸟类胸骨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以增大胸肌的固着,脊椎骨骼愈合为综荐骨和尾综骨,加上尾骨退化,使躯体重心集中在中央,有助于在飞行中保持平衡。④左右锁骨及退化的锁间骨在腹中线处愈合成“V”字形。避免左右肩带在飞翔时碰撞。⑤胫跗骨及跗跖骨的延长,增强了起飞和降落时的弹性。

第21章 哺乳纲 (一)、名词解释 1、胎生

哺乳动物的胎儿,通过胎盘和母体联系,并从母体获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称为胎生

妊娠

哺乳动物的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成为幼儿时产出,这一过程称为妊娠。 隔肌

起于胸廓后端肋骨缘,止于中央腱,构成胸腔和腹腔的间隔,在神经的调节下发生运动而改变胸腔体积。 肺泡

42

是呼吸性细支气管末端的盲囊,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 外面密布微血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二)、判断与改错

1、在脊椎动物的演化过程中,哺乳类出现比鸟类早。 ( √ ) 2、胎盘是由胎儿的羊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绒毛膜) ( × ) 3、母兽的乳头对数与产仔个数无关。 ( × ) 4、用乳汁哺育幼兽是一种生物适应。 ( √ ) 5、哺乳动物的皮肤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是不断更新的。 ( √ )

6、毛是真皮的衍生物。 (表皮) ( × ) 7、哺乳类的头骨因鼻腔的扩大而有明显的“脸部”。 ( √ )

8、肺泡是陆生脊椎动物肺的气体交换场所。 (除鸟类外) ( × ) (三)、填空

1、哺乳类是从具有若干类似于 两栖类 类特征的原始爬行动物进化而来。 2、哺乳类外形最显著的特征是 体外被毛 。

3、哺乳类前肢的 肘 关节向 后 转,后肢得 膝 关节向前转。 4、适应于不同生活方式的哺乳类,在形态上有较大的改变,水栖种类体呈 鱼 形,附肢退化呈现 桨 状,飞翔中类前肢特化,具有 翼膜 穴居种类体躯 粗短 ,前肢特化,如 铲 状。

5、哺乳类的皮脂腺来源于 表 皮的生发层,为 多 细胞腺。 (四)、选择题

1、哺乳类特有的特征是( A )。

A、全身披毛 B、恒温 C、胚胎具有羊膜 D、具有胸廓 2、哺乳类与两栖类相似的特征是( D )。

A、恒温 B、头骨有一个枕骨踝 C、排泄尿酸 D、皮肤富有腺体 3、哺乳类与爬行类相似的特征是( C )。

A、头骨有两个枕骨踝 B、排泄尿素 C、胚胎具有羊膜 D、皮肤富有腺体 4、母体与胎儿之间是通过什么来交换物质和养料的( B )。

A、羊膜 B、绒毛膜绒毛 C、肌肉 D、卵黄囊 5、后代成活率高的类群,所产生的仔兽的数量是( C )。

A、较多 B、很多 C、较少 D、有的不稳定 6、盲肠的主要功能是( C )。

A、消化蛋白质 B、吸收脂肪 C、在细菌作用下消化植物纤维质 D、消化淀粉 7、大多数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形态是( B )。

A、椭圆形 B、双凹透镜形 C、卵圆形 D、球形 8、体温调节中枢在( C )。

A、视丘 B、大脑 C、丘脑下部 D、小脑 (五)、问答题

1、哺乳类是脊椎动物中发展最高级的一纲,其主要进步性特征是什么?

答:①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 ②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43

③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25℃-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 ④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⑤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 2、胎生、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意义?

答:胎生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以乳汁哺育幼兽,它是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成长的生物学适应,胎生、哺乳为哺乳动物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44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8n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