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土地税收与土地经济

更新时间:2023-11-09 16:20: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六章 土地税收与土地经济

429. 土地需求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为了维持其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需对土地需要的总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对土地的需求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样化。原始社会土地仅作为人类的栖身之地;之后出现了农地、放牧地;再后出现了作坊用地、住宅用地。随着生产力和工业的发展,工业用地、城市建设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等相继出现。现代的用地有增无减,如旅游观光用地、疗养别墅用地、自然保护区用地等等。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有:①人口数量。人类的衣食住行都依赖于土地,人口数量越多,对土地的需求量就越大。②土地产品的收益及其需求状况。土地需求是一种原生需求,如果土地产品收益大或需求增加,则土地需求增加;反之,土地需求则减少。③人民生活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不但对食品质量和品种提出更高要求,而且还会增加住房和娱乐设施(如公园和风景区)方面的需求,从而增大土地需求的总量。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会减少对某一经济用途的土地的需求,如合成纤维的发展会减少植棉耕地的需求;另一方面,将会拓宽产业发展的范围,增加对土地的需求。 430. 土地供给

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经济已经利用的各类生产和生活用地,以及人类尚未利用和难以利用土地的总和。土地供给通常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土地自然供给指地球所能提供给人类社会利用的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又称为土地的物理供给或实质供给。它不受任何人为因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数量固定不变,因而是无弹性供给。土地自然供给受到气候条件、土壤质地、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生产资源以及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极其有限,全国可开垦的宜农荒地资源仅约3330多万公顷,其中40%-50%为天然草地,主要宜于种植牧草;另外16%-20%分布在南方山丘地区,主要适宜发展木本粮油;其余1330多万公顷如全部开垦,仅可得净耕地800万公顷。土地经济供给是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随着土地利用效益的提高而增加的土地供给量。鉴于土地具有多宜性,土地利用效益存在差异性,因此,土地经济供给随着土地需求的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而变化,具有弹性。在土地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条件下,土地经济供给的变动趋势,直接与土地的价格、地租发生关系。影响土地经济供给的基本因素有多种:土地自然供给量、土地利用的集约度、社会发展的需求、交通运输条件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干预和资源的利用也带来严重的负效应—生态环境恶化,应引起人们高度重视。

431. 土地生产力/土地潜力

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可能达到的生产水平。既反映土地质量的好坏,又表明土地的生产能力。可以表示为现在条件下和改变某种条件后的两种生产能力。利用土地应达到何种集约度,其主要的决定因素是土地生产力。制约土地生产力的因素很多,除土地本身的质量以外,主要是合理利用、改良和保护土地。 432. 土地生产力评价

通过对土地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测定并划分出土地生物生产力水平的等级。生物生产力水平的等级有时以某一作物为对象,有时以某一土地用途为对象,但并不计较生产和利用的投入耗费。中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对土地生产力分级的标准如下:一等为高度适宜,农林作物在此条件下可获得最高产量;二等为适宜,作物长势和产量在当地具有最大的代表性;三等为中等偏下适宜,作物长势和产量为中等偏下水平;四等为勉强适宜,农林作物生长不良,产量很低;五等为不适宜,农林作物不能生长。土地生产力评价以土地适宜性评价为基础,进一步区分出各部分土地在生物生产力水平上的程度差异,不能脱离土地适宜性。

433. 土地当量比

同一农田中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间混作时的收益与各个作物单作时的收益之比率。衡量间混作比单作增产程度的一项指标。例如玉米与大豆间作时,其表达式为:土地当量比(LER)=(玉米间作时的产量÷玉米单作时的产量)+(大豆间作时的产量÷大豆单作时的产量)。若LER大于1,即表示间作比单作效率高。当LER为1.4时,即表示单作时要用1.4公顷的土地才能达到间作时1公顷土地的产量。(LER-1)×100%则是间混作的增产率。上例的增产率为40%。 434. 土地经济

土地利用过程中生产力的组织和生产关系的调节。就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力组织问题而言,土地经济不是把土地作为一项自然资源,对其物理学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性质和特征进行研究,而是把土地作为一个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对在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下投入生产过程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经济问题进行研究,诸如土地与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在时间、空间及数量上如何相互配合,建立土地利用的合理结构和空间布局等。就土地利用中的生产关系而言,这种关系包括一切与土地有关的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围绕土地所有、使用、买卖、出租、抵押、课税和管理等而发生的经济关系。任何社会都要依据生产力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要求,建立一定的土地关系,并在该社会制度所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土地关系进行适当的调节,以保证其协调与巩固,促进土地的合理利用与生产的发展。土地经济包括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和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三方面。土地利用经济是指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查、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规划、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经济问题,是人与土地以及各类土地相互间的关系问题。土地制度指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问题。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指

土地权属转移的条件、形式和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如土地作为商品买卖时的价格、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时的地租,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也是土地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以上三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合理利用土地是目的,建立并维护合理的土地制度是合理利用土地的根本保证,正确确定土地权属转移的条件和方式,合理分配土地收益是保证土地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与措施。 435. 土地投入

用于土地利用的资金或物质、劳力和技术。土地投入会影响土地利用集约度,进而影响土地产出率。土地投入主要表现为将资金和劳动力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运用一定的方式投入到土地之中。具体而言,包括对土地的化肥投入,农业机械的投入使用,高产优质良种的投入,科学耕种技术和方法的采用。由于物质载体和投入方式的不同,土地投入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也不同:①短期内增加了土地产出,但不利于土地持续利用。如开垦边际土地虽然可以获得该土地的当前生产力—粮食产出,但却会引起土地退化;增施农药、化肥一般会提高土地的短期产出,但不合理的使用会造成土壤板结和污染或土壤侵蚀和盐碱化等损害土地长期生产力的现象。②既能保护土地又能增加土地当前产出。如增施有机肥既能增加土壤肥力又能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地的短期生产力和长期生产力都得到提高。③保护土地资源但不一定能增加土地当前产量。如休耕、种植绿肥或退耕还林还草等能保持土地长期生产力,但可能导致当前土地产出下降。 436. 土地机会成本

土地改作他用时所放弃的利益,或用于其他经济活动时必须支付的代价。如一块土地过去种粮食,每年净收入1000元,现在改作他用,就不能再种粮食,这就放弃了每年1000元的净收入。这个代价就是该土地改作他用的机会成本。 437. 土地资本

为改良土地而投入土地并附着在土地上的资本,属于固定资本的范畴。投入土地的资本,有的是短期的,如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改良、施肥等;有的是长期的,如平整土地,修建排灌设施,设置建筑物等。不论是短期投入,还是长期投入,都能提高土地的产出水平,增加土地收益,但是,“作为资本的土地带来的收入不是地租而是利息和经营利润”。在土地私有制下,当租约期满后,这些固定在土地上的资本就被土地所有者攫取,并成为他增加地租或提高地价的条件,而他如果再次将土地出租,地租量就会增加;如果将土地出卖,地价就会上涨。在中国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所有,承包耕种集体所有土地的农户,通过培肥地力所获得的收益归自己所有。承包期满土地上交集体或转包给其他农户时,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补偿。这对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提高土地生产率,克服短期化掠夺式的经济行为,做到土地用养结合,使其得到永续利用,有重要的作用。 438. 边际土地

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生产收益正好足以补偿所需费用(包括开垦土地的垫付费用和投资,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项生产费用)的土地。西方土地经济学研究分析土地利用水平时常用的概念。土地生产收益不足以支付一切费用的土地称为“超边际土地”。边际土地的确定,除土地的肥力和位置之外,与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费用水平有关。因此,边际土地的性质也随之变化。 439. 土地经营

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获取土地产品或以土地承载力为开发利用目的的经济活动,具体可分为农业土地经营、矿业土地经营和城市土地经营等。农业土地经营以土地为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通过开发和利用土地肥力来获取生物产品,是土地经营的基本内容。农业土地经营的好坏除了受经营者的主观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外,土地本身的肥力和位置对经营状况也有重要影响。矿业土地经营是以地下矿藏为劳动对象和劳动手段,把矿产品从土地的原始联系中分离出来,转化为能够用于生产或消费的物质财富的经营活动。矿地经营要受到矿藏的自然地理位置及其储量的影响。矿产具有不可再生性,是有限的。城市土地经营是以城市土地为对象,以城市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为内容,以获得一定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经济活动。城市土地经营包括两个方面:①由国家委派的土地管理机构或经营企业,将城市土地租给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使用,收取土地使用费,实行土地租赁的垄断经营;②由城市土地开发企业对城市土地进行开发和再开发,由国家委派的土地管理机构或经营企业提供给用地单位或个人使用,收取土地开发费。此外,还有城市用地单位之间的土地使用权的有偿转移。 440. 土地经营

垄断土地作为经营对象被某个人所占用,排斥他人在同一时间内利用这块土地的独占行为。凡是以土地作为必需生产手段的部门,如矿业、建筑业、尤其是农业,都存在土地经营垄断。这种垄断以土地的有限性,尤其以优等地的有限性为前提,因此,是私有制社会的必然现象。土地经营垄断,是产生级差地租的根源。 441. 土地粗放经营

土地集约经营的对称。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少的劳动和物资,或将一定量的劳动和资金投入到较大面积的土地上。粗放经营主要依靠土壤的自然肥力来生产产品,其单位面积产量不高。农业上通常所说的粗放经营,即是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的土地利用方式。科学技术比较落后,资金等物化劳动较少。土地粗放经营是个相对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粗放和集约的概念和内容都不尽相同。现在与过去比,总是在过去的基础上有了很大提高;现在与未来比,未来的集约程度又比现在高。在不同的国家,由于国情不同,集约和粗放的概念也不同,在人均耕地资源多的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农业集约经营水平高,主要表现在资金投入(固定资金和生产费用)高方面;而在人均耕地少的日本、西欧等国,除有较多的资金投入外,劳力投入也多于第一种情况;在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相对而言,资金投入较少,而活劳动的投入相对较多。 442. 土地集约经营

土地粗放经营的对称。对一定面积的土地投入较多的劳动和资本,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品产量和负荷能力的经营方式。土地集约经营是社会生产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土地经营主要是通过扩大土地面积的方法来增加土地产品产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之后,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大量的现代化生产手段和科学技术投入到土地生产中,使土地经营由粗放经营转向集约经营。在社会主义生产条件下,由于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的新型的土地关系的建立,为土地集约经营开辟了广阔道路。在农业中,实行土地集约经营主要是在单位土地面积上多投放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以提高土地单产即提高土地生产率。在建筑业中,集约经营则是通过对单位土地面积多投放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建筑物层数,提高土地的经济功能和负荷能力。在合理的技术措施下,农业集约经营可以增加土壤养分,改进土壤结构,促进其潜在肥力向有效肥力转化,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农业上集约经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资本集约。即投入较多的资本、较少的劳动,如使用农业机械、现代化设备、自动化装置等,用以大量节约劳动的消耗。同时充分使用良种、化肥、农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二是劳动集约。主要依靠人力和畜力操作,资金投放量占的比重小,靠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多属此类。中国农业集约经营有悠久的历史,但劳动集约迄今仍是土地利用的主要方式。三是技术集约。采用生物技术、电子技术、系统工程等科学技术,更多地利用植物吸收太阳能的优势和自然界能量、物质转化的客观规律,在农、林、牧、渔各业原来的有机联系中插入多种中间环节,以提供多种产品,增加效益,因此也被称作“知识密集型集约”。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土地集约经营总是不断由劳动集约向资金集约方向发展。目前,中国的农业大都是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劳动集约型。其特征是:①每个农业劳动者平均的固定资产低。②每个农业劳动者人均生产量低,单位产品所包含的物资成本低。③单位面积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强。随着农业物质技术基础的加强,由土地面积有限性和土壤肥力可以不断提高的特点决定,农业经营将由劳动集约经营逐步向资金集约经营过渡。 443. 土地经营集约度

生产过程中,单位面积土地上投放的资本和劳动的数量。集约度的高低与投入量的多少成正比。土地经营集约度可以分解成两个相关联的概念,即初级集约度和次级集约度。初级集约度指在土地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直接用于土地的资本或劳动的数量,土地产品包括作物、矿物、办公楼、住宅空间和高速路等。次级集约度指特定地点加工土地产品过程中使用资本或劳动的数量,例如畜牧产品加工、矿石的冶炼、制造业、商业的经营乃至住宅的使用等。土地经营集约度和集约方向取决于以下条件:①土地的自然条件。如土壤肥力、水源、地貌、气候、植被、动物分布等。自然特征较为优良的土地生产潜力大,集约度高。②土地位置。土地的位置尤其是相对于中心市场位置的远近,直接影响到土地经营集约度。如城市土地,人口集中,从事工商业建设,建筑物要向高空发展,是高度的集约性利用。又如城郊农地,交通方便,用于生产含水分高、易腐变质的蔬菜、花卉、蛋、奶产品,要求投入资金、劳力都多,集约度高,效益也高。③社会生产力水平。农业技术进步,需要增加投资,提高集约度。工业技术进步,以增加农业对自然界的控制、适应和改造能力,并在肥料、病虫害防治、饲料等方面提供新产品,不但大量节约劳力,还将大量增产。又如从保护地栽培到设施园艺,置农业生产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8cv.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