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学教学论专题

更新时间:2023-08-22 21:38:01 阅读量: 演讲稿大全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第一篇:生物学教学论专题

《生物学教学论专题》试题

一、简述题(每小题8分,7小题共56分)

1、一名合格的生物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答:教师是是培养学生的专职人员,也 是国家的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担负着培养人材的任务。因此,生物学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祖国的教育事业和学生、勇于开拓,不断创新和思考。在此基础上,还要具备职业上的许多其他条件。

(1)热爱教育事业;

(2)了解学生;

(3)有广泛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技能;

(4)有教育理论和方法的知识技能;

(5)有教育事业心和改革精神;

2、评价的基本功能有哪些?

答:学生评价具有多重功能,但从根本上来说,主要有促进学生发展、鉴定水平、选拔淘汰三大功能。

(一)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这是生物新课程学生评价中非常强调的基本功能。这一功能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1) 导向功能。 (2) 诊断功能。 (3) 调节功能。

(4) 激励功能。 (5) 反思功能。

(二)鉴定水平的功能

所谓的鉴定功能是指学生评价可以对学生与评价指标的适应程度作出区分和认定。

(三)选拔淘汰的功能

所谓的选拔淘汰的功能是指学生评价可以为选拔优秀者,淘汰不合格者提供依据。

3、程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1)小步子原则(积极反应原则)

即彻底循序渐进的原则。教师把达到智育教学目的的教学内容分成许许多多分离的小题目或称步骤、并且把它们按照逻辑的顺序排列起来,这叫程序化。

(2)减少线索原则

为了使学生容易做出必要的反应,程序开始时,要提供丰富的线索,叫提供线索。

(3)即时确认原则(及时强化原则)

第一步正确后(反应正确后),要向学生告知正确的结果,就是立即给予强化。

(4)自定速度原则

学生用适合自己速度进行学习(反应)。

(5)验证学习原则

教师要记录学生的一系列反应,对不是加以说明或解决。另一面,也可以根据记录,修改程序。

4、发现教学可分为哪几个层面,试简要比较其异同。

答:依据生物知识的层次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发现法教学分为三个层面。

(1) 听课中的发现——第一层面

这一层面是教师在叙述,演示教学中,用语言和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的方法。初中生物课的教学多适用于这一层面。例如我用常温实物投影仪演示蚯蚓运动的实验,同时演示蚯蚓体壁挂图,这时再用提示语让学生自己发现出蚯蚓运动原理。

(2) 教师控制下的发现——第二层面

这一层面是教师控制下的发现法教学,即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观察实验作业,事前教师不告诉学生将有什么结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但发现的过程严格地置于教师的控制下,分段齐步前进,最后教师给每位学生的结论做出评价。例如发给每名学生一条活蚯蚓、玻璃板、甘油和马粪纸等物品,让学生观察蚯蚓在光滑面和粗糙面上运动的原理。这一层面多适用于初、高中生物的观察、实验课的教学。

(3) 教师指导下的独立发现教学法——第三层面

这一层面的发现法是“高档次”的,探索的内容比较系统。在一般情况下,教师很少讲述,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发现和获取教师安排的新知识,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组组合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认知理论在教学中的集中产物,它比控制下的发现法又高级一步。为了培养具有发明创造的人才,我们不仅要使学生掌 握科学的基础知识,还要发展学生对待学习和科学研究的探索态度,掌握科学地研究方法。这也正是实施素质教育在生物学科中的真正体现。例如,高中生物中有关“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知识的比较教学,把学生组织进实验室。发给学生两种细胞分裂的装片,让他们自己操作、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然后学生书面绘制出两种细胞分裂类型的比较图。这样学生通过独立发现、得出课本上没有给出的结论,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这一层面的发现法教学适用于高中生物教学。

5、举例说明生物学基础知识中,事实、概括、应用三者的关系及对教师教学的指导意义。

答:在生物界几百万种生物和它们表现出来的庞大而复杂的现象面前,人类智慧的主要表现之一是:能在掌握大量 事实 (现象和对象,变化与发展 ) 的基础上,经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进行集中和 概括 。在概括的基础上,再去掌握更多的事实,修正已有的概括,提高概括的抽象性和容纳量,产生近

期乃至遥远的目标,使知识永远延伸发展下去。生物学的教育也要与此相似:教师向学生传授精选出来的基础知识,其结构必须包括事实、概括和 应用 三部分,形成归纳与演绎的反复循环关系。如果教给学生大量的事实而不概括,表面看,—课接一课,似乎也是一个系统,实际.它是一些现象的罗列,这样的知识是无用的,极易忘掉。“ 就会象杂乱无章地埋着各种东西的仓库、这里连仓库主人也什么找不到 。”同样、缺乏足够事实为依据的概括,就会成为概念的空壳,不能反映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生无法去理解它。只得被迫背诵空洞的定义或叙述文。“就象商店一样,它的每个柜子部贴着商品的标签,但是,柜子里却是空的”。但是,有大量事实为根据的概括,如果不能应用,也不会有什么价值,学生知道几十种鸟,井概括出鸟的特征.但不能判断一种他不知道的鸟的心脏、泌尿生殖系统的特点,这就是不会应用的例子。不去应用的后果是,学生的学习被动,心理上产生静上因素,淡漠感,最后把它忘掉。总之,事实、概括和应用是缺一不可的。它们组成了一个“知识系统的三角形”

6、复习教学的基本任务有哪些?

答:(1)加强记忆

(2)加强理解改善知识质量

(3)把知识应用于实际

7、比较生物标本和模型在生物基础知识教学中的作用。

答:(1)标本的制作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标本的制作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3)模型的制作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得新的学习方法。

二、论述题(共15分)

你对生物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是怎样理解的?你怎样评价我国目前中学生物教育的现状?

答:生物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中学必修的基础课程大约有上百年的历史。近百年来,特别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生命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生物科学与技术极大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并且,这种影响越来越大。生命科学成为公认的知识经济时代的领头科学。中学生物学课程与教学也随之而不断地改革和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认识。

长期以来,我国的生物课程采用学科中心范式,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和完整,忽略了对学生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的培养;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为

考试而学,教师为考试而教,使得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1],生物课程失去了它独特的学科价值。“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本次课程改革的灵魂。生物课程的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培养人文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加强生命关怀。

三、论述题(共15分)

有人认为,生物新课程倡导探究教学,教师就应该主动放弃讲授法。简述你对此有何看法?试对叙述—演示教学法的优点、不足及基本原则进行评述。

答:

所有的课全采用讲授法是不可取的,“一刀切”地运用探究教学也是我们要避免的。所有的教学方法都有一个适用空间的局限,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能一统天下。学生对某一个话题一无所知的话,也就不可能做相应的思考,更谈不上探究了。因此,教师要寻找到探究的切入点,与不同的学习方式相整合,精心布置课堂情境,使学生能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学中并不能说采用了哪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好,采用了哪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不好。方法只是手段,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正确的教学观念。

(一)演示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优点

1.有利于学生系统、高效地掌握知识。它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很好的掌握大量的而且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另外就是老师经过具有启发性的教学,包括创设情境和设计问题,使学生在不仅掌握大量系统化的知识,同时还能够发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另外就是讲授演示法对于教学设备的要求比较低,所以就比较经济实用。再有就是可以发展学生从书本上获取知识和从教师语言当中获取知识的这种习惯和能力。

2.有利于教师驾驭课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的学生千差万别,发展层次不一样,学习水平、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应用讲授-演示教学法有利于老师调控整个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演示教学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容易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讲授和演示内容的难度和深度一般针对中等层次的学生,这对于优秀学生来说,显然处于“喂不饱”,而对于中下层次的学生则感到吃力。

2.学生单向的接受知识,过于强调知识结构,对于学生思维这种活动就会起到一定的限制的作用。在授课的时候,主要是老师活动为主,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少,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应用题(共14分)

生物学新课程提倡生物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和经验。有位教师说“厨房就是实验室”。你对此有何看法?请设计一组“利用自家厨房,开展生物学探究”的实验。要求结合新的《生物课程标准》,说明设计思路和大致过程。 答:中学生物学是一门实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很紧。多年来笔者在怎样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生物学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中指导学生“利用自家厨房, 做好生物学实验”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我觉得这位教师的说法很正确。

在厨房里, 学生可以亲自动手做很多植物学实验。如在讲有关植物种子的

内容时, 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着自己发绿豆芽、黄豆芽和麦芽等。。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可以认真地观察种子的形态、结构, 了解双子叶植物种子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的有关区别。学生还可以根据教材上的实验步骤或根据教师的要求, 对种子的萌发条件进行探究性实验。豆芽、麦芽生长出来后, 可要求学生留一部分继续生长, 以便观察其根的生长情况, 并作为后来“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的实验材料。又如, 学生平时吃到的往往是切碎、煮熟的海带等, 在讲“藻类植物”时, 可以让学生亲手清洗海带, 以便认真观察认识其形态、结构等。另外, 还要求学生平时多帮家长洗、削、切各种蔬菜、瓜果等, 可以观察认识有关植物的各大器官的形态、结构, 为学好课本知识打下感性认识基础。

第二篇:生物学教学论

1生物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了解学生? 2简述课堂导入技能的主要目的。 3简述多媒体计算机在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4简述备课的依据。 5简述教学评价的目的。

6简述中学生物学课程对学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7简述生物学校外活动的功能。

8、简述直观教学的优势。

9、生物学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分析教材?

10、简述课堂板书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

11、简述从哪些方面可以获取课程资源

1、▲了解学生在接受新学习任务前的预备状态;▲了解学生对目标状态是否有所涉猎;▲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情感态度;▲了解学生对学习新任务的自我监控能力。

2、▲激发学习兴趣,引起学习动机。▲引起对所学课程的关注,引导进入学习情境。▲为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新原理和新技能作鼓动、引子和铺垫。▲明确学习目的知道要做什么,应达到何种程度。

3、▲信息采集、处理和传递的多样性。▲人机交互智能化学习。▲提高学习效果。▲使生物信息资源更为可观。

4、▲教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教学目标的指向。▲教学对象的需要。▲教材内容的规定。▲教学经验的借鉴。

5、▲了解学生起点行为,适当配置学生。▲规划教学活动,调整教学进度。▲诊断学习困难,激发学习动机。▲评定学习成就,报告学习业绩。

6、▲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深造提供帮助。

7、▲完善个性。▲提高科学素养。▲服务社会。

8、▲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9、▲从整体上领会设计思路。▲从结构上分析教学主线。▲从内容上分析逻辑系统。▲从学生的学习需要上分析重点和难点。▲分析联系实际的因素。▲分析育人因素

10、▲提示内容,体现内容结构和教学程序。▲激发兴趣,启发思考。▲强化记忆,减轻负担。

11、▲学校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媒体资源。

第三篇: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是研究中学生物学教学的专业技能,也是实践性很强的就业指导课程

※ 生物学课程作为科学课程,不仅要传播科学的事实和概念,更要体现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

※ 一个具有生物学科学素养的人,应该对生物技术的特征有一些基本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生物技术和社会的关系以及涉及生物技术的一些基本原理,在中学生物学课程中加强生物技术,是我国生物学课程进入21世纪之后的变化之一 ※ 初中和高中生物学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全体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

※ 生物学课程的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二、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三、为学生步入社会、择业和确定进一步学习的专业方向提供帮助

※ 国家课程标准:在我国,国家课程标准是由教育部颁发的带有指令性的国家重要课程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规范和要求。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 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共同之处是他们都是教育部颁发的指令性的课程文件,是“编教材,教学,评估和命题”的依据;不同点是:

一、课程标准主要描述了学生在某一阶段学习后的学习成果,而教学大纲则强调的是具体的学习内容。

二、生物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初中、高中阶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生物教学大纲是统一的要求。

三、生物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包括了认知、情感和能力三个领域,而生物教学大纲则主要侧重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四、生物课程标准对于学习结果的描述都是可见的行为。

五、课程标准隐含地指出了教师的任务是要落实课程标准,而不仅仅是教好一本教科书。

※ 生物学课程目标采用了B.S.布鲁姆的分类方法,将目标分为知识、技能和态度情感三个领域。

※ 初中生物学课程的总目标:知识方面的总目标实际上包括了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是这些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生物课程的知识目标方面同时强调“基础知识”和“知识的应用”

※ 教科书既是支持教室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书籍,又是学生学习的工具

※ 中学课程标准中的生物科学素养:课程标准提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是期望学生通过生物学科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个领域得到发展:

一、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二、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三、科学、技术与社会。

四、生物学知识和操作技能 ※ 生物科学素养的不同水平:

一、初步的生物学素养。

二、功能化的生物学素养。

三、结构化的生物学素养。

四、多维的生物学素养

※ 学习: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获得知识或者引起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较持久的改变的过程 ※ 构建主义的教学观和学习观(P45)

※ 教学技能: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开展课堂活动的专业技能

※ 导入:导入技能是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兴趣,激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和建立知识间联系的教学活动

※ 导入的方法和类型:直接导入、经验导入、实验导入、直观导入、设疑导入、事例导入、悬念导入、故事导入

※ 教学语言:教学语言的学科性要求教师要运用本学科的教学术语来进行教学

※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指:

一、用词必须准确,表述的主要观点无误。

二、讲一段话必须合乎逻辑

※ 讲解技能:讲解的主要优点是省时、省力,由于教师的精心组织,讲解时信息传输的密度比较高,就某些知识而言,由于减少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而有较高的信息传输速率

※ 讲解的主要缺点:

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只有极少的师生交流和反馈信息。会影响学生创造性品格的发展。

二、学生只听不干,无直接的感性材料,学生无亲身体验。

三、只靠听信息,信息的保持率不高,尽管在课堂上传输信息速率较高,但从更长的时间跨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方法的教学效率并不突出

※ 变化技能的类型:教态的变化:声音的变化、停顿、目光接触、面部表情、头部动作和手势、身体的移动

※ 为了做好实验,教师需要铭记以下十项要求:安全第

一、准备迅速、装置简易、简单明快、容易理解、现象明显、便于观察、示范准确、整洁有序。用料经济。其中关键要点可概括为:准确安全,建议明显,便于观察和理解本质四项

※ 课堂组织技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组织学生注意,管理纪律,引导学习,建立和谐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达到预定,课堂目标的行为方式,称为教师的课堂组织技能

※ 教学策略:教学策略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教师教学时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所采用的一切手法

※ 概念图: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概念和命题之间的关系。概念图的开发是以奥苏伯尔的教育心理学为基础的,意义学习是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 ※ 概念图在教学中的应用:概念图在教学中有多种用途,一般来说,它可以作为三种工具:教的工具,学的工具和评价的工具 ※ 合作学习: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只注意了学生和教学材料之间的互动,或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如何构建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是现代生物学教育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合作学习不失 为一种良好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模式

※ 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为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 探究教学:生物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 探究教学的特征可归纳为:①学生对自然事物与现象主动地去研究,经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获得科学上的知识。②为了研究自然而培养所需的探究能力。③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基础的科学概念。④培养探究未知自然的积极态度。⑤通过探究活动而学得的知识是科学概念而不是文字知识。

※ 探究学习的目标主要有: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或者回答问题,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参与需要高水平认知和技能的活动,形成积极地对待科学的态度,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经验 ※ 探究形式:可分为发现式探究,推理性探究和实验式探究三种基本形式

※ STS:耶格定义为将技术当做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NSTA定义为在人们现实生活经验背景下的科学教学活动

※ 直观教学:直观教学即利用教具作为感觉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学习生物学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要,感性认识实在理性认识的参与下进行的,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支持下完成的,教学中需要向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是学生经历从形象到抽象的思维的过程,直观教学是实现这一点的基本保证。

※ 直观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突出应用:

一、直观教学有助于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直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直观教学有助于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四、直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 直观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用于新课的起始阶段、用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用于突出教学重点、用于突破教学难点、用于揭示机理、用于设置悬念、用于巩固知识

※ 出示教具的时机:引入或转折、面对疑难、唤起注意

※ 简单教具制作的原则:科学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简易化原则,艺术性原则,安全性原则

※ 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计算机。

二、在教学文档的准备和管理中使用计算机。

三、获取基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资源。

※ 互联网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电子邮件、网络论坛、博客、个人主页形式、浏览网上动物园,植物园和博物馆、网上冲浪实现专业知识的更新和扩展、网上生物学课程、通过网络指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和专题研究、通过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专家咨询和教师互助

※ 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从生物学学科特点看,可分为:形态学实验,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实验和分类学实验等。从教学活动的特点来看可分为观察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试验及设计和制作实验等

※ 做好实验课前的准备:

一、准备好实验材料(①尽可能选择与教材要求一致的材料,否则学生会感到缺少知识上的依据,甚至不能严整的巩固知识。②最好选用活的,新鲜的材料)。

二、准备好实验设备,用具和药剂。

三、准备好实验教学辅助教具。

四、进行预试。

五、培养小助手

※ 实验的组织方法:模仿式实验,分段实验,学生独立实验,伴随讲授实验

※ 演示实验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演示实验必须目的明确,能说明问题。

二、演示实验必须现象明显,可见度高。

三、演示实验装置简单,准确可靠,确保实验成功

※ 了解学生:

一、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①、了解学生的前科学概念。②、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科概念)。

二、了解学生的社会背景和班级的课堂氛围

※ 教师备课中需要依据课程标准,将教科书中的教学构想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以期取得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 选择课程资源:按课程功能和特点分为素材性教学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按课程资源空间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 教学内容的分析: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分析和梳理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是教师划分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思路,分配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活动以及选择教学策略的直接依据

※ 教学计划:习惯上,我国教师将教学计划按照其对应的教学时间的长短分为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和课时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称为教案

※ 制定教案:制定教案是整个备课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前期了解学生,研读课程文件,选择课程资源,分析教学内容,以及形成教学思路等工作基础上,对教学过程细节的筹划,决策和描述

※ 生物学教案的常用格式:

一、基于讲授式策略的教案(称之为陈述式教案)。

二、基于学生活动的教案(这种教案也被称之为表格式教案)。

※ 影响生物学教学成效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莫过于课程教材、教学方法与教育评价三项。

※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指一系列系统的,科学的和专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鉴别,获取和提供可供教育或教学决策之用的资料,意见和价值判断

※ 从教学评价的直接目的来划分,生物学教学评价可分为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 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依据教学原则,兼顾多重目标,采用多元方法,进行多次评价,重视反应过程,善用评价结果

※ 难度:难度是指试题答对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亦即是指试题正确反应的几率

※ 区分度:区分度是指试题能够区别答对和答错人数的百分比,亦即是指试题能够区别高低不同能力群组的功能

※ 中学生物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是学科专题研究的一个方面,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之一

※ 中学生物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应具备实践性,探索性,客观性,行动性,实效性的基本特征 ※ 在实践中研究是途径:教室就是理想实验室,学生就是科研对象,课堂中遇到的问题就是科研课题

※ 当代生物学教师角色的转变:由知识的传输者转变为人文关怀者,由知识的移植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给予者,由科学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者,由学生的领导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 ※ 在新时期教育转型的背景下生物学教师的形象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教师专业素养的发展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反思。

※ 提问的类型:回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

※ 什么时候提问最好:

一、学生注意力分散时。

二、学生自学后,成熟性的提问。

三、让学生重复表达重点难点提问。

四、为了活跃气氛,引导学生讨论,评价的提问

※ 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一、说课与上课要求不同。

二、说课与上课对象不同。

三、上课的评价标准虽也看重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案的实施能力,但更着重课堂教学的效果,着重学生实际接受新知,发现智能的情况;说课重在评价教师掌握教材,设计教学方案,应用教学理论以及展示教学基本功等方面。

第四篇: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第一章

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

(第二讲)

一、教学目标的层次

1、国家的教育目标

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它体现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中,是根据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研究的。

2、学校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价值,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就分别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知识、能力、品德以及其他非智力因素等的发展和变化所做出的规定和要求。如高中的教育目标。

3、学科的教育目标

课程目标是教育目标的下位概念,是一定教育价值观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体现了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如生物学科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可以理解为教育目标在某一学科课程上的具体化,是教育目标在课程中的体现。

4、课堂的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学完一节课或指定的教学单元之后能够做些什么事情的具体、明确的表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结束后要达到的有实际意义的结果。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一个不能实现自身所规定目标的教育家也许是愚蠢的。”

二、研究生物学教学目标的意义

1、有利于调整生物学科教学的方向,使之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强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到突出学生的兴趣、应用知识及各种能力的培养,要实现这种转变就要对现代教育目标进行研究、确定。

2、有利于促进生物学课程与教材的更新调整

完善、调整好生物学课程与教材的编写,才能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3、有利于教师整体地把握好生物学课程

掌握生物学科的课程目标,教师才能把握整个课程体系定位、内容,教材的重点、难点,才能认清生物学教育在整个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才能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等。

4、有利于教师编制教学目标

为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指明了方向;知道传授什么知识、技能与能力等具体目标;课程目标需要教师教学理理念做指导。

三、确定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的依据 以教育目标、生物学课程目标为前提。

1、符合中学教育的总目标 即由国家的教育方针所决定。

2、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

长身体、长知识及世界观的形成阶段,要符合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3、符合生物学科的性质 物质观、实践性、生态观及进化观。

4、符合中学生物学的地位

由生物学科的性质决定;由生物学科的功能决定;由社会与个人的需要决定。

5、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全球性问题都与生物学有关,生物学教学目标应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生物学科教学目标的分类体系

1、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

布卢姆是美国芝加哥大学的教授,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学,形成了形成性评价理论;运用形成性评价理论使所有的学生完全达到教学目标的掌握学习理论。 1)认知目标

知识:指对生物学概念、原理、方法、过程、模式、结构等的回忆。 领会:低层次的理解,包括转化、解释和推断。

运用:指在某些特定的和具体的情感里使用抽象概念的能力。

分析:指能把整体材料分解成各种组成要素,以便弄清各种观念的关系,并加以比较。 综合:指把各种要素和组成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进行独立交流、制定计划或操作步骤,或推导出一系列的抽象关系。

评价:指对特定的材料和方法的价值作出判断,即通过内、外在的标准进行判断。

2)情感目标

接受:指导觉察、愿意接受、有意及无意的注意。

价值评价:包括价值的接受,对某一价值的偏好、信奉等。 组织:包括价值的概念化、价值体系的组织。

由价值或价值复合体形成的个性化:包括泛化心向、性格化。

3)技能目标

知觉与定向:运用器官获得信息以指导动作;对稳定活动的准备,包括心理定向、生理定向和空间定向。

模仿动作:复杂动作技能学习的早期阶段,包括模仿和试误。

机械动作:能以某种熟练和自信水平完成动作。

熟练操作:复杂动作模式的熟练动作操作,以迅速、连贯、精确、轻松为指标。 技巧操作:技能的高度发展水平,能修正自己的错误,满足不同的情况。 创新操作:创造新的动作模式以适应具体的情境。

2、新课改实践生物学科教育目标分类体系 1)知识性目标:知识及能力水平

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举出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理解水平:把握内存的逻辑联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应用水平:在新的情境中使用抽象的概念、原理;进行总结、推广;建立不同情景下的合理联系等。

2)技能性目标:动作技能 模仿水平:

在具体示范和指导下完成操作。 独立操作水平: 独立完成操作; 进行调整与改进; 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3)情感性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感受)水平:

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情认识(求真)。

反映(认同)水平:

在经历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反应等(求善)。 领悟(内化)水平:

具有稳定的态度、一致的行为和个性化的价值观念等。(求美)

情感信息分析:可分显性情感信息、隐性情感信息,不含有情感信息。 第二章

中学生物学大纲、教材与课程

(第三讲)

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材编写与使用。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重点就是课程与教材改革。

一、中学生物学课程

1、课程

课程(curriculum)是学习的进程,简称学程。课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用书、教学设备的设计与规划,同时还包括上述过程的使用与操作者即师生。

要全面理解课程的内含:

①课程的内容不仅包括正规的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的实验、探究等实践活动及学生的自主活动和自我学习的过程;

②由多个因素构成的课程,不是机械的堆积,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动态的构建过程;

③课程是规范化、程序化和具体化的教育程序,它是指导教学的指令性文献。

因此,李秉德等认为,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师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

所以,生物课程包括生物教学计划、生物课程标准、生物教学用书、生物教学设备等的设计与规划,同时还包括上述过程的使用者与操作者即学生与生物教师。

2、课程改革

课程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对象和依据。课程改革历来是西方教育改革的核心,而在我国却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放在了课程与教材上,也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热点。

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教材体系的任务,国务院并批转了教育部《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计划》。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结构、体系和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1年6月,发表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意知识传授,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调和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 ④改变课程初稿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革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今后十年的发展规划。

3、生物学课程构建与完善

1902-1949年:生物学课程初创阶段; 1949-1966年:生物学课程发展阶段; 1966-1978年:生物学课程破坏阶段;

1978-1990年:生物学课程恢复与发展阶段; 1990-2000年:生物学课程改革阶段; 2001-现在:生物学新课程重构阶段。

二、生物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

1、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学科的目的、任务而编写的指导性文件,有划框定向的性质。它以纲要的形式,具体规定每门学科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及其体系、结构,同时规定教学的一般进度和对教学法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批准颁布的。

(1)1952年以原苏联的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为蓝本,制订了我国第一个《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米丘林学说的基本原理、达尔文主义的基本原理,巴甫洛夫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2)1956年,教育部制定了《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增加了与我国有联系动植物等。

(3)1963年5月,教育部制订了我国第二个全日制《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草案)》,形成了我们的特色与特点。

(4)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学校《中学生物学大纲(试行草案)》和《中学生理卫生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81高中的大纲正式颁布使用。 1988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学教学大纲(试用)》,92年正式使用这个大纲。

1996年5月,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全日制高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供试验用)》。 (5)2000年5月,教育部颁布《生物学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指规定中小学的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文件。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2003年4月第一个课程标准,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3、生物学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差异

①《标准》首次提出:不仅要求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知识”, 还要求“生物技术”等基础知识;不仅要求知道知识的应用,而且要求知道“可能产生的影响”;不仅提出“促进生理健康发展”, 还提出“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不仅提出“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提出“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②《标准》比《大纲》更加关注知识的更新, 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标准》首次提出:不仅提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而且明确而完整地提出“科学探究”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出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要求“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 而且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

③《标准》更加强调科学探究在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力图切实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 并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标准》不像《大纲》那样, 仅仅关注学生解决“身边生物学问题”, 仍然未能摆脱学科中心的束缚;《标准》则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 强调了学科间的综合、强调了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际问题。

④《标准》首次提出:明确提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明确提出“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明确提出“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标准》更加强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的重要性; 突出“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是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 是义务教育性质决定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学会健康生存的必要前提, 是义务教育的目标之一。

⑤《标准》是对学生的最低要求,可以让教师充分挖掘课程内容,增加教学的灵活性;《大纲》是让所有学生都要达到的,没有伸缩性。 ⑥生物课程标准强调3个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学习。 ⑦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⑧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学生获取信息、判断信息及整理信息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利用电子媒介等多种信息资源。

三、生物学教材

教材是最重要教学用具,人们把教材限定为教科书,包括课本和相应的参考书。还可以是音像资料。新教材就包括文字与音像两部分。

1、生物学教材的编写

教材是以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为基准编写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教材的编写做了一系列的说明与建议。

过去是一纲一本,现在是一标准多本。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编写教材的明确的指导思想: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应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教材内容的选择应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体心发展的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要求,教材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有利于学生探究,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2、生物学教材的发展

1)1952版:以原苏联的中学教材为蓝本,编写了动物学、植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和达尔文主义基础四种教材,前两种在初中开设。

2)1963版:这是纠正大跃进后,反映我国教育进入正规后版本。去了苏联的内容,真正的中国的中学生教学大纲。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卫学和生物学四门课程。

3)文革教材:用《农业基础知识》和《医疗卫生》取代,都是与农业、农村有关的应用知识,失去了中学生物学的原本的意义。

4)81年教材:高中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卫生三本。 5)1988年版:初中九年义务教育教材;高中生物教材; 6)1996年:高中生物教材。

7)2001年:高中新教材是三册(过度)。 8)2003 年版(标准版):高中教材分为选修与必修,各为三册。

3、现行生物学教材的特点

①它是以发展创造性思维为目的,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不断探索为步骤的一种学习方法,强调自主、探索、合作的精神。

②它应当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上的再加工,必须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并与可能的教育期望相结合。并不是要求学生亲自去获取直接知识或经验。

③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实验教学,均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获得科学方法的途径。并不是只有通过实验课才能完成。 第三章

生物学教学过程与原则 (第四讲)

一、生物学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process of instruction)理论探索 1)传统教学过程的认识

学生学习知识与修养的统一过程。

孔子: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古罗马时期:模仿、指导、练习。 夸美钮斯(捷克):观察、理解、记忆,从感官开始。 赫尔巴特(德国):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凯洛夫(苏联):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 2)现代教学过程的认识

重视对学生全脑的开发;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2、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的概念

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培养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学校教育)。

3)教学过程特点:

①是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特殊认识过程(认识过程):它不同于科学家的科学研究过程,是引导学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的过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过程。 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过程(交往、交流的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促进学生发展和受教育过程:不仅是知识能力,更有成长、育人的过程。

3、生物学教学过程的实施(阶段)

①利用学科特点,唤起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是实现生物学过程的前提 ②充分利用观察、实验等直观手段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基础 ③学会科学思维,掌握概念和理论,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中心 ④巩固知识,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必要一环 ⑤用知识是检验生物学教学过程的重要标志

4、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最优化是按照一定标准寻求最好的方法。 1)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可以导致教学最优化的所有方法的总和。它涉及教学过程中所有基本成分如任务、方法、内容、手段、组织形式、教学评估、课堂设计等的最优化。

要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应当提出最优化的教学原则、教学效果、最少的时间消耗、最优化教学活动方案、教育教学策略等。

2)实现生物学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①领会课程标准精神,明确每一节课教学目的; ②组织、优选课堂教学内容; ③优化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④讲究课堂教学艺术;

⑤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⑥适当控制学生的疲劳度和作业量; ⑦加强直观教学与实验教学; ⑧注意情感信息与情感教学等。

二、生物学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principle of instruction)是根据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而做出的教学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教学的基本要求,包括教与学的原则。

教学原则的多样性:教学过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等的多样性所决定的,但总是有一些基本原则可以遵循。

适合生物学科本身所需要的教学原则。

2、生物学教学原则

唐代韩愈:传道、授业、解惑。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教书育人):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做到教书育人。 内容科学:不能有错误、准确、知识性; 方法科学:正确、合适、有效、灵活等

思想性:

政治思想: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爱国主义思想;生物学思想等。 生物学思想:物质观;生态观;进化观等。 育人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行为思想:注意言教与身教的结合

2)生命性原则(教材42页): 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生命的特征出发,来充分认识生命的本质,把生命观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 ①生命与非生命的统一;静止与运动的统一 ②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

③生物体与环境的统一;

④生物体内矛盾运动过程的对立统一; ⑤生物活动的质变与量变统一;

⑥系统发育与个体发育的统一等。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物学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关系极为密切。正确处理好生物学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 ①理论与生产相联系;②理论与生活相联系;③理论与学生成长相联系;④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等。

4)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利用实物或其他教具,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书本知识 和发展认识能力。

特别是中学的生物学主要讲的是生命现象,这些都是具体的、生命的本质也是具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也可以用具体的方法体现出来。所以直观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占有重大的比例。

5)其它教学原则

①因材施教原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 发展。

②循序渐进原则:教师要按照学科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系统周密的思维能力。

③启发性原则: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生动活泼地学习,自学地掌握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章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及指导思想

1、教学方法(teaching methods)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一切工作方法总和,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教法与学法是相互作用。 1)教法与学法的关系

教法是学法的基础,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

学法影响教法,影响教学的实施及教学的组织。 教法要适应学法,教学生学会学习等。 2)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设备条件等的多样性所决定。如讲授法、谈话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等。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

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有规律可寻,有客观性、共性,体现教学方法的科学性;

教学无定法是指教学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是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体现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师不仅是科学家、艺术家和教育家。

3)教学方法的选择

意义: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教学的目标;②教学的内容;③教学的条件;④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⑤教师的自身特点及教学风格等。

2、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教学指导思想可分为注入式和启发式。

1)注入式

注入式教学即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否定学生的主体,单凭教师的感望向学生灌注教学内容,压制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高分低能的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知识的容器和书架子等。具体表现:满堂灌与半堂灌;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等。

2)启发式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

《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教师要善于引导,不限制学生的大胆学习、创新;要督促勉励而不勉强压抑; 启发学生思维,但不直接给予答案。

苏格拉底(古希腊)的产婆术。

第斯多惠(德国):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启发式教学,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自己学习,通过独立思考、主动实践,去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

“启发”式教学的关键点:

一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求知欲,如此学生才能有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二是在学生求知欲最强的时候适时进行启发教育,如此才能使学生长久地具有自主参与学习的兴趣和愿望。

这两个关键点,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统一,教与学相互作用的统一。

3)生物学启发教学的途径

兴趣是最好老师,提高学习兴趣是实施启发教学的前提;知学----好学----乐学。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崖乐作舟。 兴趣—爱好—动机—志向。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启发学生有疑是实施启发教学的关键; 引导学生解疑是启发教学的重要一环。

二、讲授法

1、讲授法

讲授法(tuition)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 它是生物教学中最常用的、最传统的、最古老的、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可以用来传授新知识,也可以用来巩固已学的知识,语言是知识传授的载体,是思想交流的工具。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需要讲授法的配合。

教师是教学的主要活动者,在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学生是知识信息的接受者,以听讲的方式学习教材内容;教师主要以口头语言传授知识,即口头语言是教师传递知识的基本工具;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面向全体学生,根据班级学生的一般特点和水平进行教学。

2、讲授法教学的必然性

1)教师讲授由教学本质决定。教学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学生主要是通过间接的方式掌握人类已经积累的成果。讲授是最经济、最有效地传授系统知识的方法。 2)知识是基础,没有知识的积累,学生的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掌握前人积累的书本知识,是难以有什么真正的创新。创新灵感总是产生于有关知识、经验融会贯通的基础之上的。

3)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间接的。学生间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通过听讲、读书、练习等间接的方式接受现成的知识。系统地听老师讲授是最主要方式,起着主导作用。

4)讲授是教师职能和劳动性质决定的。传道、解惑、授业,其中哪一个能离开教师讲授?教师讲授是创造性(艺术)的、高效劳动。教师这种创造性劳动能保证学生学习的高效率,培养开创性人才。

3、讲授法的特点 1)优点:

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易于控制教学过程; 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逻辑性强的知识信息,是有效的方法,获得知识体系; 教师合乎逻辑的论证、生动形象的语言等,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 对教学设备没有特殊要求,教学成本较低,便于广泛运用。

2)缺点:

往往由教师以系统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运用不好就成了满堂灌;

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学习,学生没有听课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不易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不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原则不易得到全面贯彻等。

4、讲授法的类型

1)讲述法:是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现象的讲授方法。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讲解法: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或论证概念、原理、规律的讲授方法。要进行科学的、有理论依据的逻辑思维推理。侧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讲读法: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读、说、练相结合的一种复杂的教学方法。用于低年级。 4)讲演法:教师就教材中的某一专题进行有理有据首尾连贯的论说。多用于高年级的教学中。

相互之间交互运用。

5、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科学性:方法与内容的科学等。 思想性:生物学思想等。 2)讲授的系统性与逻辑性 3)讲授的启发性与思考性

4)讲授语言的可接受性 5)语言的趣味性

讲授注意与其它教学方法的结合。

三、谈话法(第六讲)

1、谈话法

谈话法(talking)是由教师从实际的事例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经验和知识,通过探索、讨论和推理来获取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孔子最重视谈话教学法。《论语》是师生之间质疑问难的记录。“凡是言语循其理,得其意谓之论,与人相答问,辨难谓之语”。

2、谈话法的类型

1)传授新知识的谈话

在教师指导下,师生交流过程中完成。 2)复习巩固已学知识或总结性的谈话 通过回忆和知识的运用来完成。

3)指导实践活动的谈话

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实验、观察、参观等。 启发式的谈话:多用于高年级的教学; 问答式的谈话:多用于低年级的教学。

3、谈话法的特点

同讲授法相比,其优点特点如下:

1)充分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启发性) 教师提出可思考性的问题,活跃学生的思维活动,集中学生听课注意力; 学生的独立思考,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牢固。 知识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印象不深刻,易遗忘。

2)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只对问题进行思考是不够的,要用语言表达出来,以训练学生文字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讲授法中,学生以听为主,很少有动口的机会,记忆的效率也低。

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认为:人之所以能够接受知识,因为人有构造知识能力。谈话法就给了学生构建知识的机会。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面向全体学生,每位学生都需要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活动必然紧跟教师的讲课。所以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也活跃,学生的主体地位才充分体现出来。

增加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参与意识,展示学生的成就感。讲授法中,能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易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不易培养。

4)有利于教师进行因材施教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水平提出不同深度的问题,了解各层次的学生,利于教师有的放矢组织教学。

可以进行追问,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了解知识掌握。 教师更能直接了解每个人的其它情况。 提问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的作用

5)实现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 信息论:讲授教学信息、情感是单向流动即从教师到学生;谈话法实现了教学信息、情感的双向交流:教师----学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利用闪光点,尊重自尊心,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实现教学相长,增加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

缺点:量少、分散的知识点、教学秩序不好维持等。由于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有一定的局限性。

4、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要有一定的知识与经验基础

要精选教学内容,没有知识基础的教学内容不能用谈话法。

对学生已学习过知识的运用与检验,让学生也感受到知识的有用性。

2)精心编制谈话提纲

必须进行充分准备,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应当严格按照提纲进行谈话。 3)注意所提问题的可思考性和推理性

这样问题才能促进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更加活跃的思维活动。要注意问题筒短和答案的筒洁性,利于学生的思考与回答。

问题要有针对性、清楚,不能似是而非,要有固定的答案。

4)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心中有数。用语言手段突出重点,从不同则面进出问题。 突破难点,分散难点。有时重点与难点是重叠的,要更好地加以处理。 5)灵活组织课堂教学秩序

活跃课堂气氛、情绪。注意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进度,不能脱离教学主线,不能为了谈话而谈话。

6)教师回答问题时的肯定与否定

不论对错,对学生的态度要端正,要给学生思考时间。

要有一个明确、扼要的答案;启发性的问题(反问、追问、疑问)等。 一定要有平等的意识与行为。

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所接受。

7)要重视总结

谈话教学法,基本是通过问题进行教学的,整个课堂都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学生获得是一个个相对狐立的知识点,通过最后的小结,把本课所学习的知识进行系统化非常必要。

四、讨论教学法

1、讨论法

讨论法(discussing)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发表自已看法,相互启发、相互控制,从而进行相互学习的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讨论法能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与合作的学习机制,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2、讨论的类型

1)小组讨论

教师确定题目,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后由组长汇报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2)专题讨论

教师确定题目,由教师统一组织,先个别发言表达观点,后全班讨论。

3)英国式的讨论

确定题目后,全班分成两组,由双方发言人重点发言,其它成员参加评论与问题。

3、讨论教学法的优点特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课堂知识; 培养学生的判断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集思广义的技能;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有助于教学相长等。

4、讨论教学的缺点:不好控制课堂;不好维持课堂秩序,不好完成教学任务,有时获得知识的科学性不强等。

5、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精选讨论的内容

教师展示某个问题和现象,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进行论证。

要想让学生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出现真知灼见,讨论专题应该是精心策划、深思熟虑,不是信手拈来。

如果课堂展现的讨论题太多,每题都深入展开,只能停留在浅层次。

问题内容不能太简单,课本上早有定性的结论,不需要你思考想象,也没有让你自由发挥的余地。讨论的趣味性、内容的多少等都要精确。 2)营造讨论的气氛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互支持信任,把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来。 老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并做出及时的判断。

3)合理安排、维护秩序

也就是要合理地进行分组(男女;成绩),合理地进行分工。维护好课堂秩序。 4)时间要充分

讨论过程基本环节:引导问题或问题的背景----自由讨论----发表见解----得出绪论----老师总结。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及时引导,不能解决的新问题,难度过大的问题,老师要启发引导得出结论。

5)抓住主线,突出重点

拟好题目,环扣一环,步步深入。

老师要围绕着重点内容作文章,多提出问题。

注意论点与论据的关系。

总之。堂讨论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功底,对教材有深刻理解,有的放矢地传授知识,深钻教材,吃透文意,把握要点,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

讲授法

组织形式:封闭式

信息传递:单向传递

获得知识:老师呈现知识

谈话法

讨论法

半开放式

开放式

双向交流

多向信息交流

师生的共同交流,由

由师生相互启发

给学生

学生自己获得知识

自己获得知识 感情交流:很少交流

较进行交流

充分进行交流 能力培养:不能更好启发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不重视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培养学生多种能

(语言表达能力)

(发散思维) 师生地位:学生被动

学生主动

学生主动

老师主导作用

学生主体地位

学生主体地位

师生不平等

师生平等

地位平等

五、直观教学法(第七讲)

马克思: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列宁: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夸美纽斯: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

达尔文:我没有过人智力,也没有过人的记忆力,只是在观察那些稍纵即失的事物时,我可能在常人之上。 百闻不如一见。

(一)直观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亲身实践或利用实物、教具等,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叫直观教学法。 教师以实践或利用实物等教具,引导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理解与掌握,促进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教学的过程就叫直观教学。

(二)直观教学的重要意义

1、直观教学是进行基础教学的重要手段 双基教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三基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观察与实验、分析与解决问题、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

四基教学:基本事实、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信息、合作、创新能力)。

2、直观教学能加深记忆、理解与掌握

直观教学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是认识生物界、自然界的开始。生动、形象的生物体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不易忘记。 理性问题感性化、抽象内容具体化; 复杂问题简明化、深奥问题通俗化。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好乐知者。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兴趣――爱好――志向。

科学与艺术:生物界本身就是一副美丽的图画:形态美、行为美、结构美、功能美、进化美等。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

5、加快学习的速度

通过语言获得15%,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65%的知识。 直观教学能最有效地把视与听有机的调动起来。

(三)直观教学的手段及特点

包括直接直观、间接直观和语言直观三种类型。

1、直接直观

利用生物和它们的标本等进行教学的直观形式,叫直接直观。 ①活的生物体

可以是整体或局部等。能真实反映生物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记忆深刻,效果好。 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②生物标本

各种标本,同样能真实反映生物的特征与特点。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长期使用与保存;操作方便与有效。

③自然环境

有最丰富多彩的直观内容

2、间接直观

利用人工制作的教具,使学生间接地去认识生物体、生命现象及本质的直观教学手段叫间接直观。

①模型

按生物的比例放大与缩小、颜色等特征制备而成。形象、生动,逼真。 ②挂图

是传统的富有生命力的直观手段之一,被广泛利用。

③黑板画

先讲后画、边讲边画,先画后讲的方法进行,最好是边讲边画。有动的过程,能集中学生的听课注意力。

对黑板画的要求:

主板画与副板画;

黑板画的大小、数量,准确、无误; 运用彩笔,突出重点;

与文字的结合,突出知识结构体系等。

④各种现代直观手段

多媒体教学、幻灯、录像等;实现了声音、图象、文字等相结合;能激发兴趣。克服枯燥乏味之感;突破时空限制;增加课堂容量,提高效益,减轻学习负担等。

多媒体运用效果不好:软件不好,书本搬家,动画过多,内容不丰富,量太大。 不是所有的都能用多媒体,理论性的可能用不如不用。

3、语言直观

①语言生动、形象化

知识丰富是语言直观的前提;华丽的语言;语言的幽默感;语言的启发性;语言的逻辑性;各种修饰手法的运用等。

如故人昔辞黄鹤楼,如朝发白帝彩云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鹤楼上黄鹤游,鹤去楼空江自流。

②板书文字直观

板书可以是:填空式、提问式和图示式 都应当主板书与副板书分开;

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结构整齐,数量适当,字的大小适中; 高度概括性,完整的结构体系; 形象化与直观化相结合;

运用彩笔,突出重点,“绿树丛中一点红”; 不能用手掌去擦黑板等。

(四)运用直观教具的基本要求

1、精选教具,提高教学效率

不同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直观教具,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教具数量不能太多,不能乱用。用一个能说明问题就不用两个。

自制教具是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自制的教具一定要清楚、科学、美观、大方、生动、形象等。

2、营造教学气氛,及时展示教具

教具要按使用的顺序放好,不能乱。

比较有吸引力的教具,使用前后要及时收藏,以免分散学生的听课注意力。

出示前,营造一个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求知欲(心求通而未得),让学生思考及时出示。

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及时把感性认识与课堂上讲授的教学内容联系在一起。

3、科学演示,生动讲解

可以先讲,也可后讲,可边讲边演示。 要用教鞭,不能用其它的东西指。 要注意点、线、面,一定不能乱指。 要注意用语言的配合。

注意启发性,更能提高教学效果。

与语言和其它手段的有效结合;与谈话,讨论等结合;注意与板书结合等。

4、面向全体,照顾边角

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看到、看清教具中的内容。 光线要充分,不能太暗;

高度适当,边后同学都能看到为准。 速度不能太快,要适中;

老师自身的位置也很重要,要给学生看,不能只顾自己看。

六、实验教学法(第八讲)

观察和实验是生物学研究基本方法,现代生物学的发展,每一项重大的发现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生物学实验教学法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生物学实验教学法

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药品和生物材料进行独立操作,从观察生物现象或本质的变化过程中获得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形成一定世界观的教学方法。

二、生物学实验教学的作用及意义

1)通过生物学实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认识生物界是从现象(感知、观察等活动)开始,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获得直接经验。

在此基础上,对现象进行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过程,形成生物学概念,理解生物学原理和掌握生物学规律。

2)能帮助学生检验和巩固生物学知识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通过实验是获得生物学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引导学生的生物学实验的兴趣; 可以通过实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理解情况; 从而对知识起到加深理解、检验与巩固的作用。

3)训练生物学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

技能是强调动手操作水平,离不开实践。

生物学技能,必须通过实验等操作才能进行训练。形成的技能可分为:初级的生物学技能与生物学技巧(灵活、协调、准确、精细,使之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动手的过程是动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学生来说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是一个脑、手、眼等器官共用的过程。

课程标准的技能要求:

对实验材料收集、处理等的技能; 对仪器、药品等的实用技能;

对实验的设计、观察、记录等实验技能; 对野外活动的观察、设计等技能。

4)培养学生的生物学能力

能力是运用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等的思维活动,表现为知识积累的升华。 能力是获得知识的手段与基础。能力越强,获得知识越容易,获得数量越多。

获得的知识又促进能力的形成,知识与能力是相互促进的,互为基础。

通过实验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5)培养科学工作作风,科学研究方法

实验在严格理论指导下进行,每一步非常严格,从而养成严谨工作作风。

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反映客观真实的现实,从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严格的科学实验,养成良好的研究方法、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为今后的工作与科研打下基础。

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生物学观念、意识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从唯心论等不科学的理论进行斗争等。 6)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累性

通过实验,学生会对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产生深厚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三、生物学实验教学的类型及特点

实验教学分成不同类型:

实验的性质:分类实验、生理实验、解剖实验、细胞学实验等。 实验手段与目的:定性实验、定量实验和模拟实验三类。 学生认识角度: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

从教学组织形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

3.1教师的演示实验 1)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教师采用演示方法,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的实验。教师作,学生看。 2)演示实验的类型 ①传授新知识的演示 目的:不知到知。 教学形式:边讲边演示。 逻辑:从特殊到一般。

②巩固已学知识的演示

从目的看:验证和巩固知识;

从教学形式看:先讲后演示;

从逻辑上看:从一般到特殊,一定要有一个推论。 ③指导性的演示

对实验、观察等实践活动进行指导性的演示。

④多媒体演示

利用常用仪器、教具进行演示是一种最基本的手段,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系统科学的观察和方法,组织多媒体信息,形成合理的教学结构,以实现教学优化,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学科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观察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能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生物过程,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进行逼真的模拟,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生物场景,将生物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于学生眼前,使学生认识加强,理解透彻。 3)演示实验的基本要求

①做好演示实验前的预实验,确保演示实验一次成功,教师在课前要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

②演示实验前向学生说明材料是什么,做什么,目的是什么,实验的条件,关键注意什么等。 ③演示时,教师要有适当的语言配合,充分发挥直观教学的作用,让学生注意观察什么?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④演示的过程要合理,方法要科学,结果要准确,步骤要严格,器材使用要正确等。

⑤演示要向全体学生,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解释。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不仅有显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又能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⑥学生参与演示过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对于演示实验一般是由教师一边操作实验一边讲解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演示实验的原则

目的性原则:要有明确的目的。

直观性原则:生动、直观、明了。

示范性原则:严格、示范、榜样。

启发性原则:语言的启发性。

安全性原则:严格实验过程和实验管理。 结论正确性原则:要有预实验作保证。

举例:种子的成份演示实验;

花的结构演示实验。

3.2

学生独立实验

1、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student experiment)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操作而进行的实验。需要学生的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 以实验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就是实验课。

2、学生实验的组织形式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操作能力分为: ①模仿性实验:有很少的知识基础; ②阶段性实验: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③独立性实验:有足够的知识与技能。

3、学生实验的教学过程(组织) ①编写实验课教案

实验课教案除要备教学目的、教具准备、教学过程外,更重要的是设计好学生实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备课中还要考虑到学生整体水平和动手能力,实验难易程度,重点、难点、实验误差等以及实验注意事项。同时,每次分组实验前,要布置少量预习思考题,以便为学生抓住实验要点做准备。

②准备实验材料与仪器

教师,首先自己要熟悉仪器的规格、性能、使用方法,并能调试和维护一般仪器。其次,实验管理员准备好器材后,教师要逐组检查,查验每组实验器材是否处于最佳状态。第三,有时实验材料需要自己准备或提前给实验管理人员说明。

③做好预备实验

要想演示实验成功,教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并且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

④布置预习

让学生预习,从思想、知识上、动手上打下基础,以提高教师演示的教学效果。

⑤学生分组

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也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在分组的时候,就要注意将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动手能力强的与动手能力弱的学生搭配在一起,以利互相帮助,相互取长补短。

以上为实验课的准备。

4、组织实验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操作、观察、记录、讨论等混合在一起,实验课秩序混乱,学生的动手能力差,而好奇心大,不能很好地组织。

①严格实验课的纪律(管理)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自控能力差,实验材料乱拿、显微镜乱搬、镜头乱换、药品乱加;而应该做的却没有去做或做得不好,影响实验效果。

②严格实验操作步骤

有的学生做实验时,懒得动手,嫌麻烦,图省事,仪器脏了不洗刷;对内容较多、需要时间较长的实验,随意删减实验内容,更改实验步骤;为了应付教师的检查,乱凑实验结果,实验完毕对桌上的实验药品不认真清理。

③个别指导与集中指导相结合

对于观望者,对不做,不会做,不敢做,所有的学生都动手才会达到实验的目的。 共同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④及时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动手实验后,教师要下组巡回指导,这是教师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巡视,教师能了解到学生实验的基本情况,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⑤把握实验课的进度

有良好的知识基础,实验环境,明确的实验目的与过程,就能把握实验进度,以达到实验操作的同步性。

⑥让学生做好记录与写好实验报告等 学生实验结束后,教师要在课堂中对实验进行必要总结,总结中包括对实验数据处理及产生误差的原因分析,要求学生按要求填好实验报告,布置适量思考讨论题供学生课后完成。 对学生实验报告,教师要认真进行批阅。通过信息反馈,调整实验教学。

⑦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

实验课一开始,教师就有必要把一些仪器、设备的性能、各部分的功能、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向学生介绍,并辅以必要的示范操作。

实验伊始,教师可巧设导语,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其内心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过程中要不断地巡回指导;实验结束时要有总结。

3.3

课外实验

1、家庭实验

家庭实验是老师组织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校内城外或家庭进行的生物学实验。

2、课外实验的作用

由于整个实验过程都是由学生自己完成,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兴趣,培养专业人才。

3、实验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注意:与进度与季节性一致;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等;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具体指导。

四、生物学实验教学设计

1、生物学实验设计的概念

生物学实验设计是指在进行生物学实验之前,根据实验目的,运用有关生物学知识及原理,对生物学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实验方案进行提前制定的过程。

2、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内容

①确定所运用生物学知识及实验的原理 ②制定明确的实验目的 ③设计实验方法与步骤 ④实验结论与分析 ⑤对实验的说明与作业

3、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原则

①科学性原则:指目的明确、手段合理、方法可靠、步骤清楚等。 ②可行性原则:整个过程都是可行的,与学生的实际相符合。 ③简便性原则:与实验设备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符合。

④控制性原则:在各种素中,实验的因素是可控制的。 ⑤对照性原则:通过控制有明显的效果。

⑥重复性原则:通过重复实验可以得到同样的实验结果。 作业:设计一个探究性的生物学小实验(内容要完整)。

七、复习教学法(第九讲)

讲完新课后,必须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手段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强化记忆,减少遗忘,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生物学知识牢牢地保持在记忆里,通过评价来检查教学效果。通过复习来完成。

1、复习教学法

复习教学法就是通过反复地学习,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并把知识系统化的一种教学方法。

如果一堂课以复习和巩固教学为主,这样的课就称为复习课。

同讲授新课相比,复习是学生已知的知识内容,学生的兴趣、新鲜感少,为教学带来困难,学生的好奇心差。

他要求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2、复习教学的作用

1)通过复习能巩固记忆,防止遗忘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过的事物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记忆是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

记忆的种类可分为很多种:如形象记忆、情绪记忆、瞬间记忆、长期记忆等。

遗忘是指记忆过的事物不能再现或产生错误地再现。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遗忘是条件反射的消退过程,是暂时神经联系的中断。因此,为了减少遗忘,必须用复习来不断强化已经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

遗忘具有规律性,德国心理学家艾滨浩斯得出: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遗忘规律。

2)通过复习可以加深理解,改善知识质量

在听课或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形成不正确的认识,通过复习可以加以纠正或完善。 复习的过程是一个归纳、分析、推理、判断的思维过程,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进一步掌握的过程。背下不一定理解,理解的东西才能真正的记住。

3)通过复习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进行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课堂上学习的是一些分散的、杂乱的、不系统、不条理的知识点,过程复习把它们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和完善化。

知识点---线---网---面---知识体系、结构。

3、复习的类型

生物学复习的种类多。 生物学复习从时间上可分为:

经常性复习:及时巩固生物学知识,减少遗忘,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阶段性复习:学习到某个阶段进行的知识复习,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从形式上可分为:

口头复习和书面复习。 孔子:“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教师就要有创新能力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引入新课的复习(课前) 引入新课前的复习,主要是对前一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或者就是为了引入新课而进行的复习。

2)巩固新课的复习(课中)

新课改要求当堂巩固,就要当堂对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随时进行的复习,以便与学习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即边讲边复习。

3)课后复习

指上完课后进行的当堂复习,以便当堂消化与巩固,也称为课后小结,或进行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放学后进行的复习。

4)章节或单元复习

学习完成一个单元或章节后进行的阶段性复习。前面是经常进行的复习。使单元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等。

5)总复习

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结束时进行的复习。我们平时所说的复习一般指总复习。

4、复习教学的要求 1)复习的多样性 教学内容多样,复习方法多样;通过多样方式的复习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加深对问题的理解与掌握。

2)复习的重复性与及时性

由遗忘规律所决定的及时性复习。重复性是由记忆的原理所决定的,用非条件刺激不断强化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射。

3)复习的阶段性与计划性

学习到一定阶段就进行一次复习,使教学内容联系一起,形成知识体系。要制定一个复习计划,复习才能高效,让学生也做好复习前的预习。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4)复习要系统化,突出重点

复习必须使知识系统化,点、线、面,最后连贯起来,形成知识体系。 必须突出重点,不能面面具到。

5)学生的主体性和面向全体学生

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复习过程中来,而不是教师说个不停。

指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收集地理信息,拓宽知识视野,关注社会热点,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学以致用,提高综合素质,以图析文能力的培养。

通过练习题、考试等同样可以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书面练习;口头提问;操作练习等。 其作用主要是:

1)巩固与理解知识,形成一定技能技巧; 2)对学习进行查检,作出学习近平定;

3)形成一定应试能力,也是必备的能力; 4)发展学生智力,培养独立工作的能力; 5)运用知识的能力等。

八、现代教学法简介

科学技术发展,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知识积累越来越多,特别是信息技术运用和信息产 业发展,有太多知识需要人们去掌握和运用。传统教学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知识积累的需要,培养能力比掌握知识显的更加重要。

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掌握自主获得知识的手段呢?成为教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或创造能力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需要转变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

1、现代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 1)传统教学法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所运用的技巧、技能和操作方法,主要是语言、文字、黑板、粉笔、模型、实物等,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充分体现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大都被动地学习,基于教学经验与哲学之上的教学法。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教学法。

传统教学方法,虽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接收知识,学生应试能力较强,这毕竟是一种被动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静态地、被动地吸收知识,很少有机会自己解决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更谈不上发现问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受到教师水平的限制。 它无疑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和主观能动性,禁锢学生的思想,限制学生的视野和个人潜力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应变能力差,高分低能是主要表现。

2)现代教学法

所谓现代教学方法,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法而言的,是运用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传递现代教学内容,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师生之间的交流活动,完成教学过程的工作方式和手段,基于科学的认识论。

①在师生关系上,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现代教学法则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

②在书本知识与直接经验的关系上,传统教学法以书本为中心、以间接经验为主,现代教学法则以生活为中心、以直接经验为主,从做中学。

③在课堂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上,传统教学法以课堂为中心,现代教学法则以社会为中心,认为学校应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

2、现代教学法的特点

现代教学方法是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而不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全面否定。 首先,现代教学方法在结构上融合了传统教学的某些具体方法:具体的教学方法作为一种传递教学信息、发展学生智能的手段,基本上是中立的,它可以为各种社会形态的教育和各种教学法理论服务。 其次,现代教学方法在功能上融合了传统教学方法的某些优点:如果不注意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就会使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不能得到保证,而且也会使学生智能的发展落空。 众所周知,学生主要是接受前人已掌握的科学真理,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中必须重视系统知识的传授,重视传统教学方法。

1)以发展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强调“双基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现代教学方法强调“三基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 素质教育强调“四基教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和基本事实。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力已成为现代和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条件。为创造力而教、为创造力而学是现代与未来社会对教学的要求。通过一系列与智力操作、认知策略有关的现代教学方法,都是如何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事物内部、事物之间的互相联系,并从中找出规律、形成概念,从而发展智力和能力。

2)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和发挥老师主导 对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争论:

教师中心论:老师的决定性作用,绝对权威,学生的被动学习,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学生中心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宰者,老师的作用就是顺应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从根本上否定老师的作用,导致学生的盲目发展,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关于主导:

传统教学,教师做导演,不当演员,要成为学生学习教导、指导、引导和辅导者。 现代教学,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帮助者,即是对传统教学“导”的内涵的进一步提高,教师肩负组织、帮助的职责,又起参与、合作的作用,很好体现“以人为本”思想和“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其本质在于引导”的教学关系,教师的定位更科学。

关于主体: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是学习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要为学生服务。 现代教学提出以人为本,改变过去“以教定学”的做法,而是“以学定教”,把“教”建立在“学”的基础之上,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更加注重对学生发展的关注。

3)注重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

现代倡导:自主、探究性和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合作学习是针对个体学习提出,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学习。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探究性学习又叫研究性学习,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创造性的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接受性学习相比,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探索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 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教师进行必要的讲授、示范、引导、点拨与学生的阅读、观察、实验、讨论等有机结合起来,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使其理解学习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探索优化结合的方式,并提倡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多边互动。 最终: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习(方法)――教学生会学(能力)。

4)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习活动的心理基础十分复杂,除了认知活动外,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如兴趣、爱好、需要和动机等。

现代教学方法非常重视在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习过程是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统一发展的过程。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 。现代教学方法十分重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智力活动所起的动力、定向、维持、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 让学生在一种愉快的环境中充分调动意识和无意识的和谐作用,造成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发挥学习潜能,高效地进行内隐学习和无意识记忆。

5)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

现代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注重教学方法的科学性,把教学方法的研究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技术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结合起来,更广泛地开展教学实验研究和教学行动研究,促进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这就大大提高了现代教学方法的科学水平,保证了教学方法的先进性和有效性。

传统教学在教学方式上往往注重单项传输,特点是重视灌输和记忆,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双基”的训练。现代教学提倡“师生双向互动”,要求师生积极交流,课堂民主,气氛活跃,学生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现代教学方式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批判、扬弃,又是对传统教学方式中科学成分的发展和创新。

6)强调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由于现代教学内容的复杂性,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常常不能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现代教学方法重视各种具体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运用。

具体的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种方法都有其突出的优点和局限性,各种方法互相配合,科学组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方法的重要特征。

科学地运用幻灯、录像、录音、投影、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语言实验室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手段,使现代教学方法呈现出崭新的面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有的学校进行多媒体优化组合的教学方法改革试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3、现代教学方法举例

1)发现教学法又称,探索(究)教学法 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

他认为:自然界是可以认识和发现的。每一门课知识结构都是由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组成,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掌握这些知识结构。

他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要方法;创造思维是所有能力的核心,发现教学就是要更多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2)发现教学法的过程 ①激发动机,提出问题

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认知兴趣和渴望求得的心理,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或需要学生探究的课题。

②提供素材,讲解知识

把教学过程需要的材料、器具和参考资料等提供给学生。把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与学生原有的经验与体会结合讲解,让学生把新的知识与原有知识发生联系与冲击,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③提供步骤,探索发现

让学生进行观察、实验,并对现象进行分析、思考,并进行 验证等。老师要及时解决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

④得出绪论,总结强化

学生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过程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等得出科学的结论。老师可以通过提问、复习、练习等手段强化已得出的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3)掌握学习教学法

以学生掌握学习内容,达到学习标准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是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他认为,95%以上的学生的学习、智力没有什么差异,如果给他们适当的方法,足够的时间,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在学习上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 学生学习不好,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老师的问题。

3)其它的教学方法

国外的教学法(102-111页):有程序教学法;纲要信号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 国内的教学法(111-119页):有自学辅导式教学法;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教学法;问题情境教学法等。

第五章

学习活动及科学素质的形成 (第十讲)

学习社会化带来的学习革命,对生物学学习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教学生会学是国际教育改革的大目标。教是为了不教,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会学习是学生获得自由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

学习的最终目的或者说学习的结果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内容。

学习活动包括学习心理、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方式等,是生物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和正确运用的,否则就会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智力开发、能力培养等。 学校生活是人的一生中一道最长(20年)、最美(无忧无虑)、最靓丽(光辉、向往、羡慕)的风景。

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与他人合作等是当今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

一、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

①学习活动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情感过程(情绪与情感)、意志过程(定向) 。 ②学习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特有的认识活动,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类。

1、智力因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因素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智力因素是先天因素,也就是一个人的聪明程度。

在同样的条件下,聪明的学生用少量的学习时间,可以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智力越高学习成绩一般较好。

天才与成才、科学家、成功的关系。

2、非智力因素

动机、兴趣、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是可变的因素,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

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目标的内在动力。

兴趣是学生力求探究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者学习的一种最实际、最活跃的内部动力,分为专业内兴趣和专业外兴趣。

态度是指学生对待学习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应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习得的一种内部状态,是一种由学习认知、学习情感和学习意志三者组成的相互关联的统一体。 从认知因素:存在重视学习和轻视学习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从情感因素:学习态度有积极型和消极型。 从意志因素:有主动和被动的态度。

3、健康心理

具有良好学习心理效能的状态,就是健康心理,心理健康是学好的前提。

健康心理的表现:有自知明,思、行一致;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能进行自我教育,并保持主客观平衡与协调;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正确的学习动机,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浓厚的学习兴趣,情绪稳定;有自控能力,对学习上的困难和挫折有合理的反映,能正确对待所发生的一切。

4、心理缺陷

正常的心理活动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得不到疏散(生活没有节奏,精神负担过重等),长期下来就会产生心理不健康,导致心理疾病发生。

主要表现: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任何兴趣、好奇心,缺乏学习动机,自学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差,对前途迷惑,情绪不稳,胡思乱想等。 心理缺陷与心理医生。

二、优化学生的学习心理

智力因素是学习活动的核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首要任务;非智力因素是好好学习的保障,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

1、重视实践

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动手、动脑、动眼等多个感觉器官----教学做合一。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2、讲究方法

科学方法:是学习的必须手段。给学生鱼,不如给学生渔。

哲学方法:用哲学的思考进行学习,即原初的、本质的问题,怀疑一切,力求过程,真理是相对的。

3、强化学习目标

目标决定、制约学习行为,是活动的统帅与灵魂。明确的总目标与课时目标。

4、树立学习榜样 榜样力量是无穷的。

赫兹从小受他叔叔的教育,受人尊敬,成为他的榜样,终于成了物理学家。

5、身心健康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想干好工作也不可能。 心理健康更重要。

6、提倡积累与创造

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学习的知识得以应用; 能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知识,触类旁通;

进行实验设计,撰写论文等。

掌握的知识越丰富,越能进行比较,对知识进行归类,把知识点,形成知识网,形成一个知识体系。

三、生物学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指学生逐步获得生物学,获得能力和技能,形成一定世界观的过程。学习过程是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感知和观察阶段

学习是从感性认识开始,以感知为基础,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感知:感觉与知觉。

感觉: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是认识事物的感性阶段,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实践越丰富,知识越广泛,对事物的感觉越敏锐。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它的客观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多种感觉的结果。

观察:知觉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认识某种对象的知觉过程。

2、领会和理解阶段

领会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映过程,是掌握知识的开始阶段。如能听明白、能看明白就是一种领会。

理解是通过揭示事物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思维过程,是学生开动脑筋把知识学会、学懂的过程,是掌握知识的高级阶段。

3、巩固和应用阶段

巩固是把学会的知识牢牢保持在记忆里,理解是巩固的前提,巩固是进一步的理解基础。理解与巩固是一个相互的过程,互为条件,互为结果。

应用是检查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有效指标,也是加深理解与巩固的有效措施,是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同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想象和创造阶段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人们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往往会产生某种或某些想象。通过想象才人有灵感,创新,才有了人类的创造与发明。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展开您想象的翅膀,开始你的创造与发明吧!

四、生物学课堂学习

1、课堂学习的一般环节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班级授课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形式。

围绕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听课、完成作业和课后复习等几个环节。

1)预习与阅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习: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进行。把在预习中不会不懂的问题带到课堂上。 阅读:学会检索、学会提问、学会讨论、学会验证、学会否定。 2)听课

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心中环节,不论怎样改,不论用什么教学法,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主要还是通过听课来实现。

3)作业

作业是对听课的检验,是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也是对知识的运用过程,对知识的消化、理解与掌握过程。 4)复习

复习是最后一个环节,复习使知识系统化,条件化,改善知识质量,加强记忆,巩固所学的知识,减少遗忘。

2、学习的基本方法 1)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 2)预习中学习新知识

3)作业中运用、学习知识

4)通过撰写小论文等进行学习 5)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

6)通过写小结、总结来学习等 7)从实验、实践中学习 8)课外途径进行生物学知识的学习。

五、教改新形式下的学习方法指导

1、自主学习或体验学习

自主学习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也包括教学过程的制定。自学能力是终身学习的基础。

体验学习是学生最有效的学习形式,是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某些技能,培养某些行为、能力及情感、态度和观念的过程。

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分工的互助学习。强调积极配合,培养合作精神,主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和全体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在实验、实践和观察中进行合作与分工。 目的: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和谐精神与相互帮助的意识等,达到人与人的和谐,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等。

3、接受性学习

接受性学习是指教学直接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在这个时候,教师更应当启发学生思考,作到传道、授业、解惑。

4、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在好奇驱使下,以问题为指向,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学习方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是基本过程。培养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5、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培养科学的工作态度、严格认真的工作作风,获得具有研究性质的工作与学习方法(科学素养或素质)。

此外,技能要通过训练、模仿等方式来完成技能的学习。

六、生物学科学素质的养成

( 第十一讲)

21世纪是生命科学世纪,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质是时代的需要,是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向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教育。

科学素质:良好的科学态度、科学感情和科学的价值观;较强的生物学能力(掌握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所具备生物学的基本技能与探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一)获得知识

知识是人脑对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人的精神产物,是人类在经验基础上的系统概括。

1、事实知识

事实知识指人类对某些事物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即生物学的基本事实。

2、原理知识 原理知识指对产生某些事情或事件的原因及其规律性的认识。

3、技能知识

知道实现某项计划和制造某个产品的方法、技能和诀窍等的知识。

4、人力知识

知道是谁创造的知识。

其中前两类知识属于显性知识,后两类知识属于隐性知识。 生物学基本知识包括:生物学现象、概念、原理和规律。

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基础。

概念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概念是以表现为基础形成的一种理性认识。通过它来认识事物的属性及相互关系,经过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形成反映一定范围内事物现象的一般本质特征。 生物学概念:概念的名称、例证、属性、定义。

概念的名称:是指代表共同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的词汇或符号。如生态系统。

概念的例证:用符号或词汇所代表的同类事物或同类个别事物。如一片森林,一块草地等. 概念的属性:包括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内涵越小,外延越大。

概念的定义: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体。

(二)训练技能

技能是指运用一定的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方式。包括动作技能:活动的外部行为动作;心智技能是指导操作活动的正确思维方式与方法。 技能的形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以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为例。

1、认知阶段

认知阶段是对操作过程的知识掌握,如仪器的有关知识,教师的指导学习,操作规程等的学习。是心智技能的形成过程。操作的目的,计划等的准备。

2、模仿阶段

模仿阶段是指学生仿效、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模仿时:学生要回忆教师的讲解和示范,又要进行实际操作。心理负担大,易出错。各种动作不协调,不连贯。

3、动作的练习阶段

动作的练习阶段是学生领会与学习动作技能的协调阶段,是模仿阶段的进一步发展与提高。是技能的定型阶段,所以对学生的要求必须严格,细致,科学,规范。否则就不能形成正确的技能。

4、动作的应用阶段

动作的应用阶段是练习的连续与深化,是动作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进一步熟练,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掌握动作的要领。

5、形成技巧

在对技能进一步熟练的基础上,就会形成技巧。

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灵活运用设备进行实验;开发新的操作方法等。

(三)培养能力

新的生物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能力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包括:“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信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重点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培养能力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老师教学的基本功。

1、能力

能力是指在活动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直接影响人们顺利完成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与活动密切相关,是完成活动的主观条件,是影响活动的最基本的心理特征。

①能力与知识: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能力是获得知识的手段,两者相互促进,互相依赖。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也获得知识。

②能力与技能:技能是能力的基本组成单位,能力是技能形成的基础;技能强调动作行为,能力是指影响活动基本的、最重要的心理活动特征。

③能力与智力:智力是潜在的能力,是能力的根源,培养能力的同时开发了智力。具体点:智力是解决知与不知,懂与不懂的问题;能力是解决会与不会,能与不能的问题。智力是源,能力是泉。

2、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生物学学习的基本方式,是获得感性认识的开始,是认识自然界的基础。 怎样科学地培养观察能力呢? ①明确的观察目的

提高注意力(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结合),观察的针对性。

②科学的观察方法

系统地、真实地、细致地观察,严肃认真。正确的观察方面,形成真实的感性认识,形成科学的观察习惯。 ③浓厚的观察兴趣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探究或接近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观察的主动性,积极性,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④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客观地进行,客观地结果,尊重客观事实,以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意识和科学态度。 ⑤积极的思维活动

观察与思维相结合,才能真正参与到观察过程中,教师启发性的讲解、提问,启发性的演示等都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手、脑并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各种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3、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是从简单的观察中发展演化而来,是更主动、更复杂的观察,它是在人为条件下创设或控制某些过程的观察。

实验能力主要包括: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数据处理,实验结果分析,总结和报告的能力等。

1)制定能力培养计划及实验设计 2)教给学生实验方法

3)增加学生实验操作的机会

4)组织好课外实验

做好课内实验同时,设计好课外活动。课外实验由学生独立设计、独立实施、独立完成,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爱观察、爱实验的习惯。

3、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是人类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思维的品质:

①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反映思维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②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思维方向灵活,思维过程灵活,迁移能力强,思维结果灵活。

③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智力品质,是思维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品质。

④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人类智力的高级形态,是能力的高级表现,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独特地和新颖地解决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 ⑤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

怎样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重在思维品质的训练上: 加强生物学概念、原理规则的理解与教学; 掌握生物学知识的结构;

加强抽象与概括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等。

4、培养创新能力

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独特地、新颖地、有价值地产生某种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正确的教育观念 先进的教育思想 优化的育人环境

切实可行的培养措施

5、自学能力与信息能力

学习化社会需要学生的自觉能力及终身学习;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学生的获得知识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等。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1、情感态度的养成

1)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丰富的资源、人口众多等。 2)热爱科学教育:科技发展的重要性,水稻、航天等。 3)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养成。

4)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和非智力因素的养成。

2、价值观的建立

1)生命的物质观

生命是物质的,与非生命的物质组成没有差异,生物起源与非生命。物质的运动性,生物从微观到宏观的运动现象到处可见。 2)普遍联系观

结构与功能的统一;部分与整体的统一;生物体之间的统一。 3)生命的进化观

生命是运动的,进化是一种渐变的过程。

4)生态观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体内部都是一个统一的。生物离不开生存的环境。 5)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建立和谐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6)个人价值观

发展学生的个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等。合作精神,探索精神,和谐意识等。

第六章

课堂、说课和微格教学

(第十二讲)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洗活动过程,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及教学环境构成的多个要素影响教学过程的实施。

教学过程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是老师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其次就是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可能解决问题。

怎样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必须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认真设计,充分备课。这是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

一、课堂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运用信息论、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以传播学、教育学、教学论、学习理论等为基础,科学计划、合理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实现教学最优的设计。

包括:分析教学问题,制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实施方案,评价教学效果,通过实施对设计进行修改等环节。

2、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教学设计受教育观念的指导,在不同教学观念的指导下会有不同的教学设计。 学习的社会化,就是要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的,人才对知识的需要。

合作学习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①教学设计必须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在做中学和在学中做----教学做合一。

②教学设计必须运用系统方法。因为教学过程是一个程序化、系统化过程。 ③教学设计必须运用信息原理。

④教育理论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⑤在教学设计时,制定教学目标不仅要考虑教材、更要注意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和知识水平等客观条件。

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组织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习的原理安排教学内容的顺序,根据学习者对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安排教学时数和其它的教学活动。

4、教学设计的策略 教学设计的要素组成:

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生的身心特点。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媒体的选择,教学的巩固,教学评价。 要充分考虑以人为本,重点突出与学生有关的要素等。

二、备课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后,就需要根据教学设计的内容进行准备,即备课。 备课是老师上课前所作的一切准备工作。

(一)生物学课堂教学的一般准备工作

1、阅读和收集教学有关的资料 生物学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爆炸。

学习化社会需要人们终身学习,教师更应当如此。 与生物学有关的知识书; 与教育、心理学等有关的书; 与教学、教育有关的; 在读书的过程中要做读书笔记; 订购有关的刊物;

剪贴资料;制作资料卡片等方式。

2、搜集实验资料,制作直观教具

为生物学实验做充分的准备,如由于时间等问题不能及时得到的生物学材料要提前准备等,季节性、数量等的影响。

制作教具:科学性、使用性、突出重点;激发兴趣,提高注意力,加强直观等。

3、熟悉自然界

陶行知:社会即学校。生物界就是生物学教学的大学堂。

要从小到大的范围内了解学校周边的自然界,为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打下基础。 国家――山东省――聊城地区――阳谷――聊城大学内的动植种类等。必须要做生物教学准备的有心人。

4、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学的对象是学生,以人为本必须对学生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一。 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及生理特点等; 学生的家庭生活及生活环境等。

(二)、制定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指教师教学的各项计划,包括学年或学期教学工作计划、单元教学工作计划、课时教学工作计划等。 有计划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1、学年或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学年或学期教学工作计划:是新学年或学期开始之前,由教师根据学科教学课程标准和学校工作计划的要求而制定的学科工作计划,一般一式三份。包括以下内容:

1)学年或学期总的教学目标

是在研究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基础上制定的,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等几个部分。

2)研究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 每一部分几个学时,每周几节课,什么时间讲到什么地方等。要注意把公休日等活动排除去,要有机动时间等。也可以根据季节进行适当的调整。

3)研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材中的知识难度与学生的接受程度等进行确定。 4)安排学生实验及演示实验

在一个学年或学期进行几次实验,几个演示实验等都要有具体的安排,以便让实验员做出安排和准备。

2、课时教学工作计划(教案)

是老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从事的活动计划,即具体备课的过程。

1)研究课程标准的精神

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教学的指南,具有法律的作用。首先要对课程标准进行认真研究,领会标准的精神,抓住它的本质,形成一定的教学理念,有效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

2)研究教学目标

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想情感目标等三大部分。目标要具体、明确,难度适中,可执行性要强,即能完成目标。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要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的水平,年龄特点,学校的实验及设备情况进行选择。也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等。

4)对教学内容的深加工

包括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要补充的内容,要对教学内容的前后进行适当调整,要改变语言的组织,增加问的成份和启发性等。参考有关的教案。 5)准备教学用具和实验材料 要精选教具,加强直观。 实验材料的有效性及直观性。

6)设计良好的引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起注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7)拟定启发性的问题

启发性是基础,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启发――思考――能力――智力。包括提问,巩固练习,讨论题等。

8)时间分配

备课时,对每一部分需要多长时间要充分准备,合理分配时间。 9)设计板书提纲

10)编写教案

简单案与详细案。新教师要写详细教案。 11)集体备课

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开拓思路,优化教案。

三、上课

上课是老师创造性的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

1、上课前的准备

指教师在完成教学计划编写到上课前所做的一切准备工作。写成教案之后,要认真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调整、修改、补充,使之圆满。进一步仔细推敲文字、问题、方法等。进一步熟悉直观教具、演示实验所用的材料与步骤等。进一步熟悉,达到脱教案讲授。

2、上课的基本要求

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教师会胸有成竹地、充满信心地走上讲台,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要上好每一节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1)要有正确的教学态度及教态:教态和心态; 2)要有良好的语言素质:前面已有要求;

3)要熟练使用各种直观教具:前面已有要求;

4)要能灵活地组织教学: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与其它方面。

四、课堂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研究对象,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教学过程和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

(一)生物学评课的意义

1、可以促进教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

教师在相互听课、评课中学习、交流等。对教师的教学也是一个促进作用。

2、借助评价信息的反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及时改进教学 评价过程中就会提出一些问题,内容的问题,方法的问题等。

3、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进程

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把定性与定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优化教学管理,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效果,教学能力等进行鉴定。

4、促进生物学课堂的教学改革

建立评价体系、方法,对课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让教师从中得到教学研究的课题,让教师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改革中去,把课堂教学与教学研究结合进行,不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二)评课的方法与标准

1、评课的方法

1)听课:是评课的中心环节,听课之前要做准备工作,熟悉教材,学生,教学进程及其它的教学安排等。

2)召开评议会:对听课的效果进行定性的分析,先由任课教师自我总结,再由听课教师进行评议。

3)评分:根据听课的标准进行打分,对所听的课进行评价。

2、生物课堂评价标准

建立评价体系是评课的又一核心内容,能有效反映生物学课堂教学质量是关键。不同的学校、个人对评价标准的理解及制定标准不同,不同的学科也存在着不同的侧面。

所制定的标准能反映教师、学生两个方面的相互影响等,能够进行有效地操作。主要包括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

作业:

一堂优质的生物课应当包括什么基本内容?或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应当怎样进行评价?

五、说课简介(第十三讲)

“说课”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 9 8 7 年首先推出, 主要是为帮助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专家学者型、研究型人才, 迅速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教学研究新形式。 1992 年中央教科所把它作为一项科研成果在全国推广, 并成立了“全国说课研究协会”。

1、说课及意义

说课就是教师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形式,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在上课前或上课后,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表述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阐述自己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也就是说为什么这样教,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

意义:

①说课将教师的隐性思维变成了显性思维。

②说课将教师的个体反思行为变成了群体反思行为,个体智慧变成了群体智慧。 ③说课促成了师范生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重提高,是实现师范生尽快完成向专业化教师角色转换的最佳教学模式。

④说课促使在职教师的教学研究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化。 ⑤说课促使教师主动学习教学理论,并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理论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

2、说课的流程和要求

说课的模式通常包括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说板书设计等。

①说教材

教材简析、说课内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所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的依据)。

②说教法与学法

说教法,要说出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等选择设计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着重说明其中有独创的做法,特别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具体做法。说教法,主要是考查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选择。常常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选择最基本的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达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

说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如何对学生进行的学法指导。即怎样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选择和运用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习方法难以数计,在学法指导中,引导学生掌握自己的学习过程是学法指导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因素与情境因素

③说教学过程

说构思整个教学过程的总体指导思想;说教学程序的设计及其合理性:包括新课导入、新知识的学习、检测训练、总结巩固等。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思维方式上,强调独立、探索、钻研。

说明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准备怎样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知识的环节是怎样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达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最佳结合,知识结构的内在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最佳结合。

④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时要体现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导性、艺术性。 ⑤说评价分析

说出教学评价、反馈与调节的措施及构想。这一点,是以反馈调控为手段,力求反馈全面(兼顾优、中、差生) 、及时,并且要有多种应变的调控措施。

3、说课要注意的问题

①要区别备课和说课、上课和说课,不能把说课变成宣读教案或简述讲课要点。 ②说课时,要尽量展示现代的教育思想。从说课内涵看,教学理念是整个说课的灵魂所在。没有教学理念的说课, 便没了分量。

③在说教法和学法的同时,要针对特定的内容充分说明所选择的教法及对学生传授这种学法的理由。

④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手段,必须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或较成熟的个人观点。

⑤完整的说课要包括评说课或者答辩,因此要做好问题准备,评价者往往以此来定位说课者的教学素质、教育修养。

⑥在有时间限定的情况下,不必追求面面俱到,但重点部分一定要说透。

⑦说课时间一般不超过15 - 20 分钟。

⑧在一般情况下,说课是教师对一节课进行分析,可以利用录像带及投影(作说课的辅助工具) 等教学手段。

⑨说课时有一般环节的要求。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搞一刀切,应因材、因时、因地、因人(学生、教师) 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说课模式,提高说课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总之, “说课”是训练和检验师范专业大学生及在职教师教学能力、教研能力、教学反思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的重要方式。在说课活动中,说课人要立足自己的特长,树立创新的意识,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让说课成为自己通向就业、教学、科研成功的台阶。

六、微格教学

1、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 又称“微型教学”、“微观教学”,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借助视听技术,采用可控的教学环境,系统培训师范生基本教学技能的师资培训模式。

微格教学的创始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爱伦(W ·Allen) 。20 世纪60年代,爱伦对美国培训教师教学技能传统方法“角色扮演”的结果。

微格教学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分解成许多具体的、可观察、可描述、可操作的单项教学技能,并对每一项技能提出训练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反复训练教学技能的一种教学形式。

2、微格教学系统的构成

①参训对象:微格教学中参训对象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组织的教师或师范生。

②指导教师:给参训对象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要求每一小组配备一名指导教师。 ③设施:包括微格教学场地、微格教学环境、微格教学软件和硬件系统. ④教学软件:在微格教学控制室中,为参训人员准备了大量的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图像资料和大量的教学参考书。

3、微格教学的特点

首先,微格教学提供了一种可观察、可重复、可示范的课堂教学情境,这种特殊的课堂教学活动对培养教育者的课堂教学技能能够产生独特的积极作用。授课者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详细地记录下来,然后再进行播放、重放、慢放等手段,使授课者能够非常全面地仔细地观察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从中发现自己的成功之处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微格教学能够对授课者的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及时的反馈和客观的评价。指导教师对实习生的教学效果评价一般都是一种模糊的定性评价,很难进行精确的定量评价。但在微格教学中,每次授课的时间短、内容少、目标集中,指导教师能够进行及时的反馈,在及时反馈的基础上进行十分客观、准确的评价。

第三,微格教学是一种通过分解、综合来进行分项和整体练习的培训方法,这种分项培训和整体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利于培训对象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技能。

我国有人把课堂教学技能分为十种:衔接导入技能、语言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演示技能、讲解论述技能、谈话提问技能、反馈强化技能、结束技能、教学组织技能等十种。

七、计算机辅助教学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与计算机、互联网分不开。 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运用主要有两个方面: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和计算机管理教学(CMI)。 CAI是利用计算机执行教师的教学功能,向学生传授知识和进行技能训练,或者是辅助教师的讲解等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自学环境条件。即完成教师教,学生学功能。 CMI是用计算机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资源调度及对学生进行测验、评分和建立学习档案等工作。

1、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构成

①硬件:包括主机和外设。输入和输出设备要多样化,扫描仪、数字化仪、绘图仪、录像机、打印机、音箱等输入与输出设备。设备的性能越高越好,运行速度快,处理能力强等。

②软件:操作系统、计算机语言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用程序(AutoCAD, Flash, Maltiplan, Word, WPS, PowerPoint)等。

③课件:在CAI活动中,呈现教学内容,接受学生的要求和回答,指导和控制教学活动的程序及有关的教学资料称之为课件。 要求有丰富的课件资源。

2、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点

①交互的实时性:人机交互进行。

②实现个别化教学:学生单独操作为教学形式。

③调动学习积极性:问题—操作—结果—反馈。

④可以控制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允许学生选择内容和控制学习进度。

⑤提供教学决策支持:有学习记录与结果,教师可以以其分析,调整下一步的教学策略。 ⑥实现非顺序式信息呈现:可以按照顺序也可以不按顺序进行,可根据兴趣选择。 ⑦呈现信息的方式多种多样:图象、文字、声音、动画等。

3、课件

①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原则

及时反馈原则:学生自我反馈、自我检测,同时也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主体性原则:教师讲解与学生操作能交互进行,突出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自控。 师生互动原则:不仅人与对话,更要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互动。 合作性原则:制作课件时,要考虑学生之间的合作,如讨论、协商等。

②课件设计与制作的过程

确定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制定课件应当能达到的目标。通过课件的学习使学习者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变化。

设计教学内容:为了达到目标必须精选教学内容。编写课件的文字稿,确定每个知识点的表达形式(文字、声音或图象)、问题、答案、反馈信息等。

编程与调试:选择熟悉的程序语言,把每个知识点转换成计算机程序。然后进行调试。 评价与个性:编好课件后,不进行规模地进行商业化产。要先进行小规模的实验,检验课件的质量与效果,进行修改,最后定稿。

③达到的目标与要求

引起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屏幕上,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不能了吸引而吸引,淡化了教学内容的本质。

告知目标:明确学生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提醒学生。 激起回忆:在引入新课或是在进行新课中,要激发学生对有关内容的回忆。 呈现新知:呈现新的信息、概念等,刺激学生的感官。

引导学习:运用设计的程序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新内容的学习。新内容部分要能重复进行操作。

诱发思考:问题要精心设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要能充分理解教学内容。 提供反馈:呈现对或错,发出警示等。 评估行为:提供练习,进行评价。

加强保持:呈现归纳性的文字,使知识系统化。对课件中的足进行定期完善。

4、开展CAI的基本程序(P154)

①问题设计:要把学生的注意力用最短的时间吸引到课堂上。目的明确,突出重点,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层次分明。

②课件制作:充分表现教学内容,贯穿主体,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界面友好,操作方便。 ③课件演示:在最短的时间内提供最大信息量。从思想、行动方面作好充分准备,妥善安排演示过程,操作熟练,语言简单明了。

④诱导启发:结合演示,教师要适时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探究,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让学生动手等,去现象问题和解决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交流、讨论,让学生主动发展。

⑤归纳总结:在讨论基础上,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明确结论,让学生做到知识的迁移。还要让学生掌握CAI的学习特点,提高自学能力,提高CAI教学的有效性。 第七章

生物学教学评价 (第十四讲)

教学评价随着学校教育的产生而产生,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

教学评价是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测定和科学判断的系统过程。关键是标准的制定和信息的收集。

要克服当前教学评价中的盲目性、随意性、主观性等,必须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

一、生物学教学评价的功能

1、教学评价的类型

1)测定性评价: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态度,是否对学习本门课程作好了准备,学生是否能适应教师及教学计划等。

2)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目的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获得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活动。强调对过程的评价。

3)终结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测试,目标在于了解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的目标,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做出鉴定和分析,评价教学的有效性。强调的是结果。

4)诊断性评价:根据需要随时进行的评价,以了解学生学习中产生错误的原因,以便改进教学。强调的是因材施教。

2、教学目标分类

当前最有影响的、最著名的是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他把教育目标分为: 1)认知领域

主要是知识与能力的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掌握、理解,智力发展等目标组成。 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6个层次。 2)动作技能领域

由各种技能与动作技能诸目标组成。

3)情感领域

由兴趣、情感、态度、价值观、判断力和适应性等目标组成。 知识性目标:了解水平、理解水平、应用水平。 技能性目标:模仿水平、独立操作水平。

情感性目标:感受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

3、教学评价的范围

教学结果:主要是课堂教学的效果。

教师的行为:教学行为之外,还有教育管理、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 学生的行为:除学习之外,还有学生的行为品质等

4、教学评价的功能

反馈调节功能:提供反馈信息; 促进激励功能:激发师生的动力; 巩固强化功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区分选拔功能:各种选拔。

二、生物学考查

考查是一种伴随日常教学而进行的经常性的检查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的方法。考查的内容除生物学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当包括思想、兴趣、纪律等方法,是对学生的日常生物中的学习进行的检查。

1、日常观察

平时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兴趣、课堂及课外等方面的了解,并把平时的表现列入最后的考试成绩。

2、课堂提问

优点:直接与学生接触,观察学生的反映,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同时训练学生的文字的组织及语言的表达能力。 可以采用:口头提问、书面提问和板书提问等方式进行。

提问可以有不同的目的:如突出重点、难点,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维持课堂教学秩序等。

3、作业

布置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让学生完成作业,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运用、理解与掌握情况,发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4、小测试

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的小测验,是考查学生对当前课堂或近几次课的学习情况。

教师要对平时的考查作好记录,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和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生物学考试

考试(examination)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总结性教学检查方式,是教学评价中最常用的教育检测形式。一般在期中或期末进行。

1、生物学考试方法及要求

考试的方法可分为:笔试、口试、技能考试几种。不论是什么方式的考试都应当符合一些基本要求。

1)目的明确:让学生知道要检查什么内容,考试的题型要与要测试的内容、目的相适应; 2)命题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充分分析教材与标准的基础上进行命题;

3)提高考试成绩的客观性:正确的考试方法,客观的评价标准,科学的考试命题;

4)做好考试分析:通过分析找到原因,评价学生,调整教学;

5)以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成绩:考试成绩是对过去的教学结果进行的评价,是对学生过去的学习成绩进行的检查,关键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的成绩。

2、命题的原则

1)明确考试的目的与要求:首先教师要明确考试的目的,是以基础知识的考查或是选拔性考试,是检查知识的掌握还是技能的检测等。

2)命题应当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正常的考试必须以现行的教材与标准为基准。 3)试题的复盖面要大:点面结合,各种试题结合。 4)试题的难度与试题量要适中:以标准为基础,不能过难、过偏、过浅、过多或过少。 5)试题要表述清楚:目的性要强,答案要明确和有规定性。

6)试题类型要多样化:不同的题目可以检测学生的不同的能力,如论述题、选择题等。 7)注意试题的科学性:对试题要有一个全面的审核,心中有数,评分标准等。

3、试题的类型 1)填空题

是一个不完整的句子或段落,用文字或符号去填空白。 2)是非题

也叫判断题,是一个完整的陈述句,对题目的真实性进行判断。

3)选择题

包括题干:提出问题或不完整的句子,题枝:备选答案两部分组。 选择题优点:客观、面大、细致、知识的运用、熟练程度等。

选择题缺点:猜答案、舞弊、不能考查文字组织、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能力等。

4)名词解释

主要考试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掌握情况。 5)实验题

主要考试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及实验能力,现行都考试实验的设计等内容。 6)识图、填图题

也是主要的题型之一,对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的学习及掌握情况。

7)绘图题

动手绘图能力,对相关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掌握熟练程度。

8)简答题及论述题

文字的组织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解与掌握水平,知识的系统化水平等。 以上前三种我们可以认为是客观性试题,以下的几种可以看作是主观性试题。

4、标准化考试

1)标准化考试

标准化考试,一般认为是按照系统科学程序组织,具有统一的标准,并对误差做了严格控制的考试。

2)标准化考试的意义

客观、公正、真实、准确、误差小等。

3)标准化考试的实施

以教材与课程标准为基准;

试题编制的标准化:拟定编题计划,编题、选题和审题,题目测试,拼题成卷 考试组织标准化和评分记分标准化。

5、考试质量的分析

1)效度:反映考试准确性和有效性的指标。反映所得分数的有效程度,即是否反映了学生的实际水平。 2)信度:指考试结果的可靠性指标。是考试的可信性程度,即考试分数的稳定性与一致性。 3)难度:指试题难易程度的指标。过难与过易都不好。

4)区分度:是指试题对学生学业水平的鉴别能力的指标。好的得高分,不好的得低分。 5)学生成绩统计分析:总分、平均分、标准差、名次、正态分布等。

第一节 生物学教育研究

周恩来: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不但要会读书、教书,而且还会写书。严济慈:一个教师把书教好了,到一定的时候,就要自己写书,可以说写书是对教书的总结。华罗庚: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去远,存之不久,这不得交流,不得科学事业的发展。恩克斯:马克思的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

一、生物学教育研究的概念 生物学教育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采用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去认识生物学教育现象,探索生物学教育规律的一种创造性认识活动。

研究生物学教育现象和生物学教育的规律,包括在对人的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在生物学教育研究过程中,涉及教育哲学、方法论、认识论、系统论、信息论、管理科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学科。

二、生物学教育研究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性。

(3)充分全面地占有材料:现在、今后等全面了解所研究问题。 (4)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首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指导科学研究; 其次要正确选择具体的研究方法;

同时要注意借用其它学科的方法与手段进行生物学教育研究等。

2、创新性原则

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教育研究更要探索、创新。教育思想和意识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教学行动、行为的创新。

毛泽东: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江泽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探索教育研究的未知领域;对现有成果的增加、修改、补充与完善;完成前人未完成的事业。

3、发展性原则

现代教育强调人的发展和变化,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学生正好处于发展过程中; 人的发展和学科的发展过程;

教育研究要有利于教育改革的进行; 要结合社会的发展、社区的发展进行。

4、可行性原则

教育研究是一个系统、多因素组成的复杂过程。量力而行的原则。

选择有来源的研究课题,如国家级、省级、地级等课题;选择自己能胜任的研究内容; 结合当地的教育进行选择研究课题; 选择空白、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有一个合理的研究梯队,有一个研究的核心人物,中青年研究人员等。

三、生物学教育研究的方法 方法是顺利完成任务途径与手段。

毛泽东: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只能是瞎说一顿。

1、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就是依据教育实践提供的事实、现象及典型,经过分析、概括,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探究性认识活动。

《论语》可以说就是孔子通过几十年经验总结法得到的教育研究成果;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了《大教学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都是在个人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著作。

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的目的;注意积累与收集教学中的第一手材料;把总结的教育问题上升到理论,形成具有代表性、现实性的教育教学经验,可以推广。

2、观察法

它是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通过感官或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感知教育现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明确观察的目的,制定观察的计划; 客观进行观察,不设任何干扰;

做好观察记录,真实、客观地进行记录; 整理与分析观察的材料与结果。

3、调查法

它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座谈、访问、问卷、测验等手段收集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得出结论或规律性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确定研究目的,制定调查计划; 调查与收集材料;

整理材料与做好统计、总结。

4、实验法

是根据实验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因子与教学现象的因果关系,从而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我们所从事的生物学实验与研究都是这样的。首先要进行实验的假设(设计),确定一个因果关系,设法控制无关因子的影响,结果应当是能重复出来的,注意教育性与研究性的统一。

1)单组实验法: 单组实验法是向一组实验对象施加一个或几个实验因子,然后测量其实验前后的变化,借以确定实验因子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2)等组实验法: 等组实验法是向条件相同的两组或多组施加不同的因子,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然后测量和比较产生的变化,求得实验结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3)循环实验法: 又称实验法,是将各实验因子轮换施加于各组,然后根据每一因子所产生的变化总和来确定实验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5、文献法

文献法是一种通过搜集、鉴别、分析和整理文献资料,从中探讨教育现象和教育本质的一种研究方法。

它既是一种认识历史、了解现状的方法,又是一种预测未来的研究方法。 对文献的处理:收集、阅读、鉴别、分析等几个方面。

四、生物学教育研究论文的撰写

1、拟定论文的原则

科学性:方法、手段、过程、选题等都应当是科学的,都应当有科学的论证。

学术性:研究的结果要有一定的专业性和理论性,值得讨论与研究。 创新性:研究的方法、手段、理论等应当有所创新,至少要有新意。

可读性:特别是教育研究的结果,应当能用于教育实践,能让从事研究的人员和有关的人员看得懂,学得会。

2、论文的格式

研究成果要想让他人承认,就必须写出来进行交流,最好是论文的形式进行,也就是说要通过刊物发表出来。

不同的刊物对论文的要求的格式不尽一样,主要部分是相同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标题: 标题就是论文的题目。注意:题目与内容的一致性;简单明了;反映文章的中心思想;题目必须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署名: 署名是文章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意义在于:这是你的成果即成果的归属问题,说明是你对研究成果及社会的贡献;你要对文章的内容负有责任即真实性;同时要有联系的单位、地址及邮编等内容。

3)摘要: 摘要是文献的一个缩影,要写的正确、精炼、具体、完备、概括,一般的刊物要有一个少于200字摘要。有的刊物还有其它的要求。

4)关键词: 一般要求有3-5个关键词。

5)正文部分

前言:对研究内容的历史进行概括。

实验药品与材料:用的主要药品及材料。

实验方法:实验是怎样进行的,方法一定要有来源,如果是自己可以说明。 实验结果:每一个实验的结果。

结果讨论: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讨论。

如果是理论性的论文:注意把论点、论据、论证三个基本要素表达清楚。论文的结构一般由你个人掌握即可。

第五篇: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中学生物学教学论》

1:简答题:举例说明什么是"前科学概念”。

参考答案:

许多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思考过一些在生活中所见到的生物学现象,并形成了一些想法来解释身边发生的现象,这就是"前科学概念”。学生的前科学概念有些与科学家的认识接近或相同,但大多数是科学界不能接受的结论,有人也将其称为"错误概念或迷思概念”。例如人们腐肉生蛆的认识。

2:简答题:请你介绍一个中学生物学教育相关的网站,并对其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

提供一个中学生物学教育相关的网站的网址;主要栏目、特色;简单评价。 3:简述概念图在教学中的用途。 参考答案:

(1)作为教的工具,主要是用于组织课程内容; (2)作为学的工具; (3)作为评价工具。

4:简答题:你是如何理解教学目标与评价之间的关系的。

参考答案:教学目标是制定评价标准的基础;评价是围绕着目标展开,否则就是无效的评价。

5:简答题:简要介绍导入的基本结构。

参考答案:引起注意;激起动机;组织引导;建立联系。 6:简答题:举例说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某些合理性。 参考答案:

(1)强调学习者的经验(举例证明该观点的合理性); (2)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举例证明该观点的合理性);

(3)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举例证明该观点的合理性); (4)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举例证明该观点的合理性)。 7:简答题:简述初中生物学新课程倡导的课程理念。

参考答案: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 8:简答题:简述中学生物学实验的类型。 参考答案:

(1)从生物学学科特点看,生物学实验可分为:形态学实验、解剖学实验、生理学实验和分类学实验等。

(2)从教学活动的特点看,可以将生物学实验分为:观察实验、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及设计和制作实验等。 9:[多选题]教态的变化包括( )

A:声音的变化B:停顿C:目光接触D:面部表情变化E:身体移动F:头手的动作变化

参考答案:ABCDEF 10:[单选题]讲授"光合作用”这部分内容时,按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属于理解水平的问题是( )。

A:叶绿体中含有哪两类色素B:光反应的场所C:光合作用的实质D:作物栽培要合理密植

参考答案:C 11:[多选题]下列属于"模型”的特点的是( )。 A:可用缩时的方式表现复杂的长过程的概貌B:能立体地显示结构特征和各组

1 成部分相互间的联系C:能显示生命活动过程的关键环节及特征D:真实反映生物体形态结构特征和部分过程性特征

参考答案:BC 12:[多选题]下例属于新课程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变化趋势的是( )。 A:演示实验向学生实验转变B:封闭式实验向开放式实验转变 C:模仿实验向独立实验转变D:验证式实验向探究式实验转变

参考答案:ABD 13:[多选题]生物学教学论与( )等学科相互交叉、渗透。

A:教育学B:心理学C:生物学D:教育技术学

参考答案:ABCD 14:[单选题]下列选项中的动词可作为生物学教学目标的行为动词的是( )。 A:了解B:知道C:说出D:掌握

参考答案:C 15:[单选题]在"课程”的多种含义中,"生物课程”的"课程”指的是( )。 A:学科B:教学进程C:教学内容D:教学计划

参考答案:A 16:[单选题]提出以"教学法”代替"教授法”的教育学家是( )。 A:叶圣陶B:杜威C:陶行知D:布鲁纳

参考答案:C 17:[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能力范畴的是( )。 A:记忆B:绘画C:想象D:活泼

参考答案:D 18:[单选题]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为了提醒学生注意听讲,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停顿,最适宜的停顿时间是( )。

A:3秒钟B:5秒钟C:10秒钟D:15秒钟

参考答案:A 19:[多选题]建构主义教学强调( )。

A:从学习者的经验出发B:角色的调整C:布置良好的学习情境D:鼓励学习者反省和思考E:重视合作的学习方式

参考答案:ABCDE 20:[多选题]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突出了( )。

A:强调学习者的经验B: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C: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景D: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

参考答案:ABCD 21:[多选题]科学思维的方法包括( )。

A:形式逻辑思维B:辩证逻辑思维C:批判性思维D:发散性思维E:思维习惯

F:形象思维G:抽象思维

参考答案:ABCDE 22:[多选题]初中生物标准选取了以下哪些主题?( ) A:科学探究B:生物体的结构层次C:生物与环境D: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E:生物圈中的人F:动物的运动和行为G: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

H:生物的多样性I:生物技术J:健康的生活K:生物技术实践L:遗传与进化 参考答案:ABCDEFGHIJ 23:[多选题]科学的本质具有哪些特征?( ) A:定量化B:观察与实验C:人们在研究自然界的过程中对预期的要求D:在我更正的过程中积累E:科学过程

参考答案:ABCDE 1:[论述题]运用题:有人认为"只要学生参与强调动手的学习活动就能保证教与学是探究性的。”你认为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你在探究教学中是如何做的?

参考答案:错误。单纯地动手活动并不是真正的探究,只有进行了积极思考,大脑活跃起来的动手活动才能称为探究,否则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2:[论述题]运用题:在实际教学中,有位老师将"植物种子的萌发”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①使学生了解植物种子的结构;②掌握植物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2 ③让学生知道植物种子萌发的过程;④熟悉一种常见植物的栽培方法。你认为该教学目标是否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如果不符,该如何修改? 参考答案:

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应改为:①能准确地认出种子结构的主要部分;②用所给的材料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③能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④亲自栽培一种常见植物,写出详细的观察记录。

3:[论述题]运用题:某广告声称:具权威的科学研究证明,添加了"左旋C"物质的护肤品,能使人的肌肤焕发出光泽,如果早晚使用,在四周内见效”。作为生物学的老师,你如何使用生物学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这则广告? 参考答案:

"权威科学研究”是什么研究? "左旋C"是什么物质?

人体新陈代谢的规律是怎样的?怎样合理的调节自己的平衡? 广告中的宣传有哪些作用,你是否会做出正确的判断?

4:[论述题]运用题:在自编测验中,为了考查学生"理解”的认知水平,你在命题时对题型和试题的编写有什么要求?

参考答案:认知水平的层次与题型是有一定关系的,并不是每个层次可以用任意题型来考查。理解层次的考查用简答、判断、选择题型较合适,用分析、论述等题型不太合适。

5:[多选题]一个理想的概念图应该是(

)。

A:概念间具有明确包容关系的层次结构B:概念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可以用适当的词或词组标注出来C:不同层级概念间的纵横联系清楚、明确,并形成一些交叉点;纵向联系说明概念间的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横向联系可以说明处于概念图中同一层级水平的概念间的有意义联系;而交叉关系则说明处于不同层级概念间的联系D:各概念交叉成网络

参考答案:ABC 6:[多选题]下列属于标本的是(

)。

A:蛾的生活史B:蜜蜂的一生C:三叶虫化石D:血涂片参考答案:ABD 7:[单选题]"鲸”不少地方俗称"鲸鱼”,在讲课中教师应指出鲸是哺乳类,不能因为生活在水中就叫它鲸鱼。这段内容是根据讲述应注意(

)要求进行说明的。

A:科学性与思想性的B:重点突出的C:尽量不要用习惯性口语的D:启发性与趣味性的

参考答案:A 8:[多选题]关于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地位,说法正确的是(

)。

A:属于学科性质B:是科学课程C:具有技术课程的性质D:作为必修课程的性质和地位

参考答案:ABCD 9:[多选题]说客与授课的不同之处有(

)。

A:目的不同B:内容不同C:对象不同D:方法不同

参考答案:ABCD 10:[单选题]根据评价的作用分,期末测验属于(

)。

A:终结性评价B:形成性评价C: 诊断性评价D:定量评价参考答案:A 11:[单选题]在课堂讲授过程中,为了提醒学生注意听讲,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停顿,最适宜的停顿时间是(

)。

A:3秒钟B:5秒钟C:10秒钟D:15秒钟

参考答案:A 12:[单选题]需要再现历史情景时,选择哪种直观手段最好(

)。

A:活的生物B:标本C:挂图D:模型

参考答案:B 13:[单选题]《初中课程标准》中构建的课程体系主线是(

3 A:生物与环境B:生物圈中的人C:人与生物圈D:生物的多样性

参考答案:C 14:[多选题] 教育目标的分类研究把教育中应当达到的目标分为(

)领域。

A:认知领域B:知识领域C:技能活动领域D:情感领域

参考答案:ACD 15:[单选题]衡量生物学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是(

)。

A:教学过程设计的合理与否B:教学目的要求达到与否C:考试分数高与否D:教学内容丰富与否

参考答案:B 16:[多选题]观察的方式有(

)。

A: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B: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C: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D: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E:解剖观察和对比观察

参考答案:ABCDE 17:[多选题]合作学习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A:积极主动相互依赖B: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C:成员都负起责任D:人际间的社会协作技能E:评价和过程监控

参考答案:ABCDE 18:[多选题]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包括(

)。

A: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一起学习B:学习的责任由教师转移到学生C: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服务者和帮助者D:学生不仅自己学会,还有责任帮助小组中其他成员学会

参考答案:ABCD 19:[多选题]导入的目的是(

)。

A:教师讲出重点B:激发学生学习的渴望C:前后教材的联系D:引出新课的内容,范围和重点

参考答案:AB 20:[单选题]教育科学研究过程中,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是(

)。

A:确定研究课题、阅读有关研究成果B:制定研究计划C:收集、整理资料D:分析资料、讨论研究结果

参考答案:A 1:[论述题]运用题:请你选择中学生物学教科书中的某一章节内容,完成以下任务:

(1)找出本章可能涉及到的核心概念,并围绕"新陈代谢”绘制一个以概念图,构建出本章的知识网络。(要求不少于3个层级和15个概念)

(2)为本章制定一个教学计划,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策略及方法、课时安排等。 参考答案:

(1)概念图要求: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概念及其关系准确。

(2)教学计划具有可行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考虑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2:[论述题]运用题:某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认识保护生物圈的意义”系列探究活动:

①利用普通的纸板、凡士林等制作"空气尘埃测定板”,探究什么地点的尘埃污染严重。

②利用普通花盆、沙子、土壤及生活垃圾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

③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质量,计算每人每周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 ……

(1)请你设计出活动①中的"空气尘埃测定板”的制作方法,并绘出制作草图。

4 (2)活动②中,你将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

(3)请你为活动③设计一个评价量表,对学生在该探究活动中的知识、能力、情感进行一个综合评价。

参考答案:

(1)在两块载玻片之间夹上方格纸(上面画有若干个2毫米×2毫米的方格)两头用橡皮筋捆紧,中间方格朝上的载玻片上涂上一层薄而均匀的凡士林,然后用培养皿装好,待拿到测定地点后再打开,让"尘埃测定板”暴露于空气中十分钟后,盖好培养皿,拿回实验室备用。

(2)将废报纸、塑料袋、一块废布、鱼骨头分别埋入盛有等量土壤的花盆中,置于相同的环境下静置数天,然后让学生观察各个花盆中垃圾是否被分解,并提出问题。

(3)要求具备以下几点:①评价由三部分构成:知识、能力、情感,明确三部分所占的权重。②各部分要有具体、可操作的评价要素及分项权重。③有评分栏。 3:[多选题]布卢姆把认知领域中,教育目标分为六个层次(

)。

A:knowledge(知识)B:comprehension(理解)C:Application(应用)D:Analysis(分析)E:Synthesis(综合)F:Evaluation(评价)G:Understand (理解)H:Study operation by self-help(学会独立操作)参考答案:ABCDEF 4:[多选题]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可以把学生分为(

)。

A:合作型B:介入型C:竞争型D:逃避型E:心理脆弱型

参考答案:ABCD 5:[多选题]学生学习的需要有(

)。

A:求知的需要B:情感的需要C:表达的需要D:应用的需要E:预期和未来的需要

参考答案:ABCDE 6:[多选题]备目标的要求有(

)。

A:目标全面B:目标明确C:目标难度适中D:目标要有弹性E:目标便于检测

参考答案:ABCDE 7:[多选题]说课与其它教研活动相比,具有突出优点是(

)。

A:机动灵活B:短时高效C:运用很广D:理论性强E:表演性强

参考答案:ABCD 8:[多选题]教学评价从直接目的分为哪些教学评价,各自常见的评价类型是什么?(

A:配置性评价,如教学课堂提问B:诊断性评价,如平时测验C:配置性评价,如综合入学考试D:形成性评价,如期中考试E:终结性评价,如期末考试

参考答案:BCDE 9:[多选题]下列关于区分度阐述正确的有(

)。

A:区分度的取值范围在+1.00 至 -1.00,其值越大,区分效果越佳

B:计算区分度的方法是比较测验总分高的一组考生与低的一组在试题的通过率上的差

C:计算区分度的方法是考生在该题的平均分除与该题的满分

D:区分度是指试题对考生的知识、能力等的区分能力

参考答案:ABD 10:[多选题]教育目标的分类研究把教育中应当达到的目标分为哪些领域?(

)

A:认知领域B:知识领域C:技能活动领域D:情感领域E:能力领域

参考

5 答案:ACD 11:[多选题]新课程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变化趋势(

)。

A:演示实验向学生实验转变B:封闭式实验向开放式实验转变C:验证式实验向探究式实验转变D:模仿实验向独立实验转变

参考答案:ABC 12:[多选题]下列选项中属于陶行知先生提出的观点的是(

)。

A:社会即学校B:生活即教育C:教育即生活D:教、学、做合一

参考答案:ABD 13:[单选题]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陶行知提出的观点的是(

)。

A:社会即学校B:生活即教育C:教育即生活D:教、学、做合一

参考答案:C 14:[多选题]教师在参与教育科研时,从教育教学的角度,主要的障碍表现在(

)。

A:心理品质的障碍B:思维定势的障碍C:经典意识的障碍D:精神因素的障碍

参考答案:ABC 15:[多选题]"三方协商教学评价”中的"三方”指的是(

)。

A:学校B:教师C:家长D:学生

参考答案:BCD 16:[多选题]下列属于生物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有(

)。

A:教学目的B:教学方法C:教学效果D:教师素质

参考答案:ABCD 1:[论述题]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生物学教师?

参考答案: 生物学教师应具备的条件:

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结合实际具体展开讨论。

2:论述题:初中生物学内容围绕"人与生物圈”设计了10个教学一级主题,请谈谈你对该内容设置的看法。 参考答案:

要点:打破了过去以"学科为中心”的弊病;体现出学习是为了"人”更好地生活;强调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获得;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3:论述题:请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备课时应该怎样体现"教”与"学”的关系?

参考答案:

"教”与"学”是统一的,是从不同的角度描述同一种事物,同一种活动。

结合自己的备课工作展开论述,主要强调教学目标上学与教学的统一。

4:论述题:目前档案夹评价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实施情况如何?生物教师该如何做,才能使档案夹评价真正地为生物学教学服务?参考答案: 答题要点:

(1)现状:费时费力,流于形式,没有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结合等。

(2)档案夹评价要体现生物学学科的特点,与生物学独特的知识内容、研究方法、思维方式相结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6z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