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下发考前梳理1投稿

更新时间:2024-05-15 00: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明细微之处 登九五之尊

——高考语文考点全方位梳理及迎考策略(一)

高考语文试卷一般由四个大块构成:语言知识和运用(30分,卷面为第一和第六两道大题)、现代文的阅读(30分,卷面为第二和第五两道大题)、古诗文的背诵和阅读(30分,卷面为第三和第四两道大题)、作文(60分,卷面为第七道大题)。

第一板块、语言知识和运用九讲五重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部分按照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的层级递进可以分为九个知识点,其中词语、病句、压缩和扩展、简明与连贯、以修辞为主的表达方法等五个知识点也是现代文、古诗文和作文考查的要点。

一、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

曾考差、解、塞、提、省、相、藏等多音字,憧、鸩、泌、蹊、缪、等易误读的形声字,咸、单、真、缚、等偏旁相同的形近字,宦、莅、翌、羡等的同音字。复习应依照二册、四册和《语文基础知识手册》附录中的总结,重点不放在声调、书写上,范围以常用字为主。

1、多音字据义定音:语体、意义的差别引起读音改变,如勒、露、臭、宿等。

2、形声字慎读声旁:“读半边”是误读的主要原因,要克服因声母(如炽热)、韵母(如稗草)、声调..(如忖度)、一致(如谵语)、综合(如熟稔)等造成的错误。 ...

3、形近字辨清字形:偏旁构造产生了形似字,但形似不一定音同。如从“卑”旁的很多字就读音迥异。

4、统读字避免盲点:包括统读字在内的习惯性误读易被忽视,须借助有关规定订正,如违章、惩罚..等。

二、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

此考点趋向难度降低,除02年在同音情况下分辨义近或形近的词组外,99至03年共考了寞(漠)、愁(筹)、孪(挛)、蘖(孽)、贯(惯)、圜(寰)、祯(帧)、汇(会)、慨(概)、蔽(敝)、宵(霄)、溯(朔)、利(俐)、违(韪)、谍(牒)等同音、形近或义近字(有时两点杂糅),难度不大,失分却多,复习时可结合第四册和《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的附录,遵照以义为统,分类整理、识记的原则:

1、形近导致出错:如寒喧(暄)、焕(涣)散、膏盲(肓)。 2、音同或音近导致出错:如题(提)纲、和霭(蔼)、鞠躬(恭)。

3、义近导致出错:如暗(黯)然、传颂(诵)、倾泻(泄)。 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分点号(7种)和标号(9种)。常考的点号有句号和问号(句末点号),分号、逗号、顿号和冒号(句中点号),标号有括号、引号、省略号、书名号、破折号、连接号。 高考对于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复习按《标点符号法》则过简,按《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又过繁,其实只要抓住分辨点,解题时就不会迷惑。

分辨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顿号使用与否;2、顿号与“和”“及”的关系;3、顿号、逗号和分号之间的混用;4、选择问、倒置问、无疑而问时的问号使用;5、冒号和逗号、破折号的混用;6、括号和点号的套用;7、引号和点号的内外关系;8、引号和书名号的区别;9、省略号和“等”的关系;10、省略号和破折号的区别;11、连接号的使用;12、标号的管辖范围等。 四、正确使用词语:

1、近义词的考查: 几年来考实词包括正确/准确、耸人听闻/骇人听闻、窜改/篡改、驱除/祛除、融解/溶解、聚集/云集、品位/品味、赞扬/赞叹、庄重/郑重、演练/演示、引导/导致、莅临/亲临、计划/规划,虚词 往往/常常、不止/不只、一再/再三、多少/稍微、不仅是/而且、是不是/而是的区别。想准确区分,就得在准确把握词语本身义和语境的同时,注意把握词语的搭配习惯、范围大小、轻重程度、感

1

情色彩、语体色彩这些区分角度。

2、成语、熟语的考查:是针对考生易犯的错误设置的,熟语的考查范围、方式等同此。

①望文生义:这种“只见一字,不见其余”的情况在考题中最为多见。如惨淡经营、万人空巷、噤若寒蝉、首当其冲、危言危行、目无全牛、火中取栗、文不加点、不刊之论、不足为训等。

②枉断褒贬:成语有褒贬中三性,不辩褒贬义,不知两栖词,都会犯错误。如半斤八两、趋之若骛、处心积虑、弹冠相庆、无所不为、灯红酒绿、想入非非、拐弯抹角、无所不至、如虎添翼、耿耿于怀等。

③妄配对象:即不明其适用范围,张冠李戴。如萍水相逢、炙手可热、洗心革面、汗牛充栋、巧夺天工、相敬如宾、涣然冰释、等。

④不明差异:似是而非的成语最容易犯错误。如目不暇接和应接不暇、 耸人听闻和骇人听闻、水落石出和东窗事发、独树一帜和匠心独运等;

⑤不明谦敬:谦虚意味的词只能用于自己,敬重意味的词也只能用于他人。否则易让人啼笑皆非。如忝列门墙、鼎力相助、蓬荜生辉 、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等。

⑥不明理法:“理”指事理,“法”指语法。如难言之隐的苦衷、浑身遍体鳞伤、过分的溢美之辞都属重复,求全责备他的缺点属搭配不当,新衣服不合身捉襟见肘、心中有了跃然纸上的人物后才动笔等属不合事理。

五、辨析并修改病句

一般,辨析病句用客观性试题,修改病句用主观性试题。如把握不准最好按考纲所规定的病句类型加以限定,以下便是六种情况的细化。

1、语序不当:包括单个词语语序不当、对应、递进次序、主客顺序不当等。

2、搭配不当:包括谓宾、主谓、主宾、关联词语、状中、定中、介中搭配不当。 3、成分残缺或赘余:包括缺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和成分赘余。

4、表义不明:包括修饰关系或主语指代不明、词语多义或缺少必要指代助词引起的歧义。 5、不合逻辑:包括自相矛盾、概念不清、乱用否定、单双不对、强加因果等。 6、结构混乱:指句式杂糅。 六、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1、压缩语段

压缩的关键是把握语段的主旨和基本内容,注意整体性,概括出来的内容要涵盖整体,避免过窄或过宽(可按概念范围的大小、涉及数量的多少、全部还是局部、肯定还是否定,态度有否保留、可能还是必然、已然还是未然等加以限定)。

新闻稿多分为引语、主体、结语三部分,信息集中在前两部分;非消息类则要寻找语段中心句(或起句、或结句、或居中处要)及概括性词语。然后加以比较、分析、归纳、组合,得出中心语义。最后归纳多层次语义,根据题目要求的角度和字数、作者褒贬的倾向,梳理要点,组织话语,梳理成句。压缩后的语句多用主谓句表示,因为主语是语段信息的主体,谓语是直接表达语段信息的。

通常不同文体有不同的压缩法。说明性语段,中心词应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征;议论性语段,要提取表达主旨,观点具有概括性的词语或句子,删去政论性,支撑性,解释性语句;记叙性语段,除提练概括性语句之外,还要寻找时间、地点、对象等记叙要素。 “压缩语段”的一般方法有:

①摘取主干法:指提取句子主干的方法,也就是把每个句子所表达的重要内容摘出来,然后按题干要求进行连缀。适合于字数较少、内容单一的封闭性语段。

②分层提炼法:这是“语段压缩”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步骤是:首先给段落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然后辨别主次,留主舍次;最后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③分步提取法:也叫“复取法”,它是根据语段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的一种压缩方法。 其实三法在压缩过程中常常是交叉并用的。 2、扩展语句(可为今年考试的重点)

扩展语句,要求对题干给的内容要审清,对原句的内容、形式要充分理解,不能缺少任何一个,对内

2

容及语体隐含要求要仔细分析,看清扩展的重点、方向,突出某一中心。运用联想、想象合理延伸、扩充;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手段形象表述;语言整齐、生动;情感真切、细腻。具体方法有:

①成分补充法:适当填充定语,状语,补语。(单个或多个)使句子更有表现力,更具体,不完整的部分可以补出。

②意象描述法:运用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段描绘图画、勾勒人物,使被描写形象更加生动具体。

③情境连缀法:将提供的词语短语联接起来,组成意义完整的语段,抓住其一作为中心词提供情境,描声摹状,将景、物、理浑融。

④类比联想法:对句子展开丰富联想,向横向和纵深开掘,领会出题者的用心,有形象化的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丰富句子的内涵,比如我们抄过的“诗歌的启发性”一段。 七、选用、仿用和变换句式

1、仿写句式

仿写是语言表达的综合测试。简单地说,仿写就是写出例句的一个或几个对偶句。所以无论是词性、结构、修辞、句式等大体上都应一致。先找全其模仿点,明确仿照内容,再确定陈述对象,避免与原句重复。考查题型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句间嵌入式 :所写句子夹在已供材料中间,一般限定了句子表达的思维空间,要求与前后语句搭配得当,句式或前或后要相同。

②按式续写式 :根据例句的内容和句式,续写一个或多个句子。

③命题展开式 :设定一个语言材料,再另外命题确定内容,按照例句式仿写。

2、变换句式

根据要求不同,分两种形式,或是明确规定将句子改变成某种句型,或是不提供变换的句型,只提供变换后句子开头的词或短语。变换句式的考查角度及变换方法有:

①长句和短句的变换:就单句而言,一般修饰语较为复杂、并列成分较多、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的就是长句,否则是短句。

长句变短句,多采用“主要成分成句法”:首先用“提取主干法”把长句的主干成分提取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短句;其次将复杂的修饰语根据表达的意思化成几个短句。

若把几个短句变成一个长句,方法与上正好相反:以其中一个主要句为主干,把剩余短句作主要句的成分。此外,还有“并列成分分解法”,分解主要动词各自成句。

②整句和散句的变换:多构成排比和对偶的叫整句,其结构整齐、音节和谐、气势贯通、意义鲜明,很能渲染气氛。散句是相对整句而言的,结构错落,句式长短不齐,其形式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避免单调。

散句变整句,就是把长短交错的句子,改为相同的句式,或都改为长句,或都改为短句。

③常式句和变式句的转换:常式句指正常语序的句子,变式句是句子成分倒装的句子。常见的变式句有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壮语前置、定语后置四种情况。这种题目有时跟句子重组结合到一起考查,一般是改变句子的开头或改变陈述对象,在不遗漏原句信息的情况下,对句子进行重组。重组时要先确定原句中的各个成分在新句子中将做什么成分,再合理安排词序进行重组。

其它如主动句与被动句、肯定句和否定句、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变换等,一般不单设考试题,只在修改病句或仿、续写时用到。

八、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1、简明

简,即简要,反映了量的要求;明,即明白,就是表达效果要清晰。考查的具体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即不罗嗦;不费解;不歧义;不杂糅。简明是修辞问题,也是语法问题,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表达能力。高考对它的考查,可放在I卷语病题中,也可放在II卷语言运用题中,甚至作文当中来进行。

2、连贯

从语言的组合衔接角度对表达提出要求,不仅涉及到一句话怎么说,而且涉及到句与句之间、句与段

3

之间的衔接与连贯。是对考生的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也是对考生修改和美化文章的实际运用能力的测试。命题原则有:

①话题保持统一:即围绕一个陈述主体来安排句子,叙述角度保持一致。如:“??他也躲??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②语序安排合理:先说什么后说什么,符合一定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事理顺序,诸如观察顺序、轻重顺序等,例如:“??倡导者、宣传者、组织者。”

③句式和谐一致:为了追求形式完美、音韵和谐而结构严整一致、音调句顺。如 “他吃饭捡剩的,穿衣要旧的,擦油要不香的,看电影要不洋的。”

④语法关系清楚:句子内部、句子之间层次要清楚,推论要合理。如:我?没有?悲惨生活?没有?创伤。我能够体会?疾苦?世态炎凉。在“我能够”之前加上“但我下过乡”就不脱节了。

⑤前后照应得当:既指语境中前言后语的依次对应,也指前后文中有关信息对选项的滤取制约作用。⑥信息逐层递加:新信息总是在旧信息的背景、铺垫基础上依次展开。如 “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以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崖壁下有几处坟地,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在萧索意上、在方位上都是逐层递加。

3、得体

所谓得体,就是用语恰分。具体说就是,在某场合同某人说某事,怎样说最恰当,最合乎这种场合,合乎听话人和说话人的要求,一般要分清文体色彩,谦敬身份等。具体要求如下:

①适合语境,用词准确;②看准对象,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把握语体;④把握面陈和转述的差别。 九、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考查修辞方法的目的是指导语言实践,而不是单纯考查概念。学生应能够根据语境判断修辞方法使用得是否得当,进而辨其优劣,指出表达效果,复习时重点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手册》里所给出的八种修辞的表达作用即可。

如“天山?横亘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南北两半。”

第二板块、现代文阅读九考五技

阅读能力的养成不是朝夕间事,考试却“等米下锅”。怎样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得分率”偏低的问题,提高答题的“命中率”呢?

现代文阅读,材料浩繁,考点琐细,但只要抓住对重要词语和句子的理解,就会于“细微之处”见文章精神。因为“句子”往小里说,承载着最小的意义单位——词语,往大处说,联系着最大的意义单位——句群,一般来说,阅读材料中的段、篇,可以视为一个或数个相属、相并、相承的句群,而一个句群又可分为若干相属、相并、相承的句子。

以下主要以2004年《考试说明》提供的样题37和40题的文段为例加以归纳。

一、确认语句的基本意义。

无论是科技文的信息提取,还是文学作品的鉴赏解读,还原词语的本来意义每年必考,考点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分辨不同提法的差别。指对陌生概念、抽象说法要能进行敏锐的分辨,主要从概念范围的大小、涉及数量的多少、全部还是局部、肯定还是否定,态度有否保留、可能还是必然、已然还是未然等几个方面考查。

例如,96年高考第28题,选项B、C分别为“贝多芬常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和“贝多芬的作品常常没有乐式”。所给文段说:“(贝多芬)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了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了。”原句首先肯定贝多芬保守的使用旧乐式的事实,又指出他不墨守成规,以致使人听不出乐式的存在,显然,“听不出”不等于“没有”,B选项是对的。

2、明确指代内容的转换。指代不仅指指代词,还指意义的转换。要通畅地阅读一篇文章,把那些关系复杂、内涵丰富的句子理解和解释明白,就一定要把语句之间因转换所产生的意义消长弄懂,。

4

例如,用简洁的文字来表述下面画线的两个比喻说明了什么:

新风气的代兴也常有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它一方面强调自己是崭新的东西,和不相容的原有传统立异;而另一方面要表示自己大有来头,非同小可,向古代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例如明、清的批注家要把《水浒》、《儒林外史》等白话小说和《史记》、《汉书》挂钩搭线,西方十七、八世纪批评家也要把新兴的长篇散文小说遥承古希腊、罗马的史诗。这类暴发户造谱牒或者野孩子认父亲的事例,在文学史上常有??

初看两个比喻似乎是指明清和西方两例,但“这类”强调了它们的类属性质,所以还得往前搜求,答案就应该是“新风气另找一个传统作为渊源所自”了。

3、分解结构复杂的长句。对于那些较长的、结构复杂的句子,要把握基本义、提取信息,抓取主干是极其重要的分解手段。

以37题的(2)为例。根据文意,对“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绝大部分物质存在于肠脑之中。 B.颅脑依赖肠脑中的绝大部分物质进行运转和控制活动。 C.肠脑中具有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所需相同的绝大部分物质。

D.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

这是一道对长句分解、把握基本义的典型题。原文提取的是“肠脑中能找到颅脑??物质”,但A项说颅脑物质在哪儿,显然不对;B项说颅脑依赖肠脑物质活动,也不对;D项说“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相同”则与肠脑作为独立的神经系统得以保存完全走样。只有C项是吻合的。

二、分辨语句的特定意义(语境义)

准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就是指不离说话环境,不孤立地用词语的字面意思去套,而要结合上下文对词语适当地引申。所谓“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瞻前顾后”是基本方法。

如96年大阅读中就有两道题(共7分)属这一考点,其中24题问“某些与他同时代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哪些人。语境里“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当然指的是与贝多芬同时的、有名的音乐家,他们才称得起“伟人”。前文“正是这一点”指代的应是上一句:“贝多芬??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而这些伟人也因此“不得不把他当作一个疯人”,可见他们在对乐式的态度上是跟贝多芬完全不同的,也就是他们是追求乐式的,因此应在“当时有名的音乐家”中再加上“追求乐式”这个定语。这样,答案就概括出来了:“当时的某些追求乐式的有名的音乐家。” 三、体会语句的表达作用(深层义)

深层义既指词语在文中表现出的一定的感情色彩、韵味格调,也暗含现实所指、寄托所向,作者的观点态度多与此相连。

如40题《报秋》(3)说:“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便”字和“领取”一词的分别连用,从修辞手法上讲都是反复,作用却不同。副词“便”,既表时间很短,又表事情紧接。连用“便”字,读起来一气贯通,造成一种动感,好像一个个节气从眼前飞速掠过,给人以时光飞逝的真切感受。“领取”一词的连用,造成的则是一种气势,层层铺开,逐步扩大,从秋冬到四季,从四季到生活,对点明本文的主旨起到强化作用。因为“领取”表明了作者面对现实、悠然自得的人生态度,而“索取”则不同,有追求不属于自己那一份、追求不到便不得逍遥的意味。所以,答案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到强化作用”。

因此,应该掌握表达技巧的有关知识,如表达方式,阅读时抓住文体特点,如散文的“形散神聚”、小说的以人为中心、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要素、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等,就能正确把握文意;如表现手法,常见的有烘托、铺垫、对比、象征、讽刺、幽默等;如八种常见的修辞格的使用和常式句与变式句、整句与散句、主动句与被动句等句式的运用,无疑都是重要的阅读信号。如果阅读《灯》时不能把握住“灯” 的象征意义,阅读《药》时,没有抓住明暗两条线索之间的关系,阅读《拿来主义》一文,

5

不明白它用了比喻论证,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

四、把握结构分辨层次思路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探寻作者思路展开的轨迹,依赖于层次结构的划分,划分层次的关键,在于确定标准:记叙类文体多是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和时空顺序安排层次,以人物、事件、情感变化的线索来划分;议论文常以人们思维的逻辑顺序或主要组成部分(引论、本论、结论)、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来划分;说明文则以对象的客观实际及内在的规律来划分,是按问题的性质和事情的不同侧面来安排层次的。

如40题《报秋》(2)的题干说,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有什么作用?插叙经历后,下段紧承了一句话“玉簪花却不同”,这在行文结构上,就标明了一种对照关系:太阳花又名“死不了”,顾名思义,生命力可谓强矣!但作者种了几次,都不成功,对比之下,玉簪花却从不要人照料,作者随便移栽的几个嫩芽,便能自己蓬勃生长,由此可见生命力之强甚至胜过太阳花。所以答案是“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五、按需求锁定有效阅读区间

在分清结构的基础上把握有效阅读区间,是养成考生依文解题,避免在高考中“满盘皆输”最有效的方法。解题时,依照即定需要(即题干的要求)搜索有效空间的过程,是一个由大到小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明确的过程。

再来看《报秋》文段的(1)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①作者为什么吃惊?(没几天便是立秋。)②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题中两问便指向了不同的阅读区间。第①问是为何“吃惊”,作为“惊”首先应该是作者看见玉簪花开,然而题干已告诉你这一答案,所以还应从下文找,就是“没几天便是立秋”。另外,还可从《报秋》的题目上找原因。第②问是就全文来说的,题干上有提示,作为散文,要从下文找,就是要找那些思想性较强的句子,本文属托物言志,关于玉簪花开这件事的叙和议到第六段才算结束,后面的内容则是在兄长的诗句引领下认识的进一步升发。所以第六自然段第一句话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 便是这个关键语句,“不安和焦虑”也正是这种情绪,加以压缩,答案就产生了。

总之,人们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准确,往往借助一定的形式,有所强调,有所突出,有所暗示,以期使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或更清楚明白,或更生动形象,或更具吸引力,从而容易被人接受。阅读,就是要获取作者所传达的信息,比如借助题目的提示作用了解文章的题材范围、层次结构、中心思想;比如借助详略安排找出作为文章表达重点的那些材料丰满、详写的内容。

而最主要的还是琢磨“文中的重要语句”,这些关键句,实际上负载着重要的信息,它们往往起着“牵一发而全身动”的作用,包括:①集中表达文章主要内容、传达主要信息的主旨句或概括语(如起始句和收尾句。起始句往往开宗明义、篇首点题,提出论题、圈定范围,或交代背景等;收尾句往往或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照应前文、强调中心,或收束全文、引申发挥,或戛然而止、发人深思);②标示人物情感、态度和事物境界的情态语、指示语(如散文中确定全文基调的语句,记叙文或叙议结合文章里的议论句,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③承接或提挈上下文、反映层次关系的过渡句、关联词语或指代词(如“玉簪花却不同”);④文中反复出现、颇为“活跃”的提示语;⑤内涵丰富、语言特色突出的警策语等。这些句子往往正是破解文章主旨和把握作者观点的“文眼”所在!

6

不明白它用了比喻论证,都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

四、把握结构分辨层次思路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探寻作者思路展开的轨迹,依赖于层次结构的划分,划分层次的关键,在于确定标准:记叙类文体多是按事物的发展顺序和时空顺序安排层次,以人物、事件、情感变化的线索来划分;议论文常以人们思维的逻辑顺序或主要组成部分(引论、本论、结论)、论证结构(并列、对照、总分、层进)来划分;说明文则以对象的客观实际及内在的规律来划分,是按问题的性质和事情的不同侧面来安排层次的。

如40题《报秋》(2)的题干说,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写自己种太阳花的经历有什么作用?插叙经历后,下段紧承了一句话“玉簪花却不同”,这在行文结构上,就标明了一种对照关系:太阳花又名“死不了”,顾名思义,生命力可谓强矣!但作者种了几次,都不成功,对比之下,玉簪花却从不要人照料,作者随便移栽的几个嫩芽,便能自己蓬勃生长,由此可见生命力之强甚至胜过太阳花。所以答案是“反衬玉簪花生命力之强”。

五、按需求锁定有效阅读区间

在分清结构的基础上把握有效阅读区间,是养成考生依文解题,避免在高考中“满盘皆输”最有效的方法。解题时,依照即定需要(即题干的要求)搜索有效空间的过程,是一个由大到小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渐明确的过程。

再来看《报秋》文段的(1)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写到看见玉簪花开,“先是一惊,随即怅然”,①作者为什么吃惊?(没几天便是立秋。)②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怅然?(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 题中两问便指向了不同的阅读区间。第①问是为何“吃惊”,作为“惊”首先应该是作者看见玉簪花开,然而题干已告诉你这一答案,所以还应从下文找,就是“没几天便是立秋”。另外,还可从《报秋》的题目上找原因。第②问是就全文来说的,题干上有提示,作为散文,要从下文找,就是要找那些思想性较强的句子,本文属托物言志,关于玉簪花开这件事的叙和议到第六段才算结束,后面的内容则是在兄长的诗句引领下认识的进一步升发。所以第六自然段第一句话 “秋是收获的季节,我却是两手空空” 便是这个关键语句,“不安和焦虑”也正是这种情绪,加以压缩,答案就产生了。

总之,人们在写作时,为了表情达意的准确,往往借助一定的形式,有所强调,有所突出,有所暗示,以期使自己所要表达的信息或更清楚明白,或更生动形象,或更具吸引力,从而容易被人接受。阅读,就是要获取作者所传达的信息,比如借助题目的提示作用了解文章的题材范围、层次结构、中心思想;比如借助详略安排找出作为文章表达重点的那些材料丰满、详写的内容。

而最主要的还是琢磨“文中的重要语句”,这些关键句,实际上负载着重要的信息,它们往往起着“牵一发而全身动”的作用,包括:①集中表达文章主要内容、传达主要信息的主旨句或概括语(如起始句和收尾句。起始句往往开宗明义、篇首点题,提出论题、圈定范围,或交代背景等;收尾句往往或卒章显志、点明主题,或照应前文、强调中心,或收束全文、引申发挥,或戛然而止、发人深思);②标示人物情感、态度和事物境界的情态语、指示语(如散文中确定全文基调的语句,记叙文或叙议结合文章里的议论句,往往有画龙点睛的作用);③承接或提挈上下文、反映层次关系的过渡句、关联词语或指代词(如“玉簪花却不同”);④文中反复出现、颇为“活跃”的提示语;⑤内涵丰富、语言特色突出的警策语等。这些句子往往正是破解文章主旨和把握作者观点的“文眼”所在!

6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6z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