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启动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4-03 00:00: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启动

http://www.dayoo.com 2009-12-05 11:21 来源: 中国甘肃 发表评论 (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兰州启动仪式,目的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倡导时代新风,扎实推进社区志愿服务,从空巢老人迫切需要、又能办得到的志愿服务入手,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大力推进文明兰州、和谐兰州建设。

本次活动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主办,由兰州市委、市政府承办,通过举行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在全社会掀起全民宣传、全民参与和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的热潮,形成关爱空巢老人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出席今天启动仪式的领导有

中央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组组长、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秘书长陈瑞峰同志;

中央文明办志愿服务工作组基金管理部部长邓丽娟同志;

甘肃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励小捷同志;

甘肃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陆武成同志;

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冰同志;

兰州市委常委、城关区委书记金祥明同志;

兰州市政府副市长周丽宁同志;

兰州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总指挥部专职副总指挥王祯祥同志;

甘肃省慈善总会副会长、甘肃天庆房地产集团公司董事长韩庆同志。

应邀参加启动仪式的兄弟省市代表有

包头市、鄂尔多斯市、西安市、太原市、大庆市、青岛市和景德镇市文明办的负责同志。

应邀参加启动仪式的新闻媒体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国工人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解放军报、人民网、央视网、中国文明网和在兰各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们,让我们对他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参加启动仪式的还有兰州市委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及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兰州市城关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领导和其他县区分管领导,兰州市各县区宣传部、文明办、民政局、工会、团委、妇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老龄办和部分街道社区的负责同志,兰州市空巢老人帮扶志愿者代表、空巢老人代表和文明单位代表。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请兰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姜晓红同志宣读《兰州市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方案》;

兰州市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行动方案

随着现代家庭成员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我市空巢老人越来越多。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养老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老人特别是高龄空巢老人在生活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政府和市场解决不了而又需要解决的问题。

兰州市有52个街道办事处、390个社区,61个乡镇、749个村,总人口322.3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45.1万人,占总人口的14 %,并以每年4.2%的速度递增。在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12.1万老人为空巢老人,其中,困难空巢老人2.5万人。为了做好空巢老人关爱

志愿服务工作,扎实有效地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保健、心理抚慰、应急救助、法律援助、文体活动等志愿服务,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从空巢老人迫切需要、又能办得到的志愿服务入手,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以下简称“关爱行动”),推动“关爱行动”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行动主题

奉献一片爱心、参与志愿服务、温暖空巢老人

三、行动方式

(一)生活照料。各志愿者协会、服务队根据空巢老人具体情况开展生活照料志愿服务。如对生活不能自理空巢老人,提供送餐、帮助做饭、打扫卫生、帮助购物、陪同就医等志愿服务;对生活半自理的老人,提供一天一次电话问候、三天一次上门服务、急事随叫随到等志愿服务。对生活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空巢老人,除提供必要生活照料志愿服务外,积极开展政策咨询、倡导慈善援助和社会捐助等志愿服务,努力改善空巢老人生活条件。

(二)心理抚慰。各志愿者协会、服务队组织招募一批具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志愿者特别是老年大学等科研教学单位的老年志愿者等,定期或不定期为精神寂寞、特别是有心理疾患的空巢老人提供心理关怀志愿服务,如电话问候、上门慰问、为老人读报、陪老人聊天等,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老人解开心结,快乐生活。定期在社区组织开展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讲座、报告会、讨论会,帮助空巢老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摆脱孤独寂寞,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状态。

(三)应急救助。各志愿者协会、服务队要根据本地空巢老人的具体情况,如空巢老人分布情况、高龄空巢老人规模、平常应急救助情况等等,组织招募一支专业的应急救助志愿者队伍,依托社区24小时志愿服务热线电话,为社区空巢老人提供应急救助志愿服务。

(四)健康保健。各志愿者协会、服务队定期开展老年健康保健知识讲座,建立社区空巢老人健康状况信息档案(如健康状况、生活方式、体检情况等),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困难空巢老人提供义诊和保健咨询志愿服务。

(五)法律援助。各志愿者协会、服务队组织招募一批法律援助志愿者,特别是一些退休后身体健康的法律界人士为空巢老人提供法律援助志愿服务。如举办法律知识讲座、定期不定期提供法律咨询、为有法律纠纷的空巢老人提供司法援助。

(六)文体健身。各志愿者协会、服务队根据本地空巢老人特点,依托社区老年人活动室、老年健身活动设施,组织招募一批具有体育、文化娱乐特长的志愿者,如文化院团(馆、站)的专业人员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经常开展社区老年体育、文化娱乐志愿服务活动,丰富空巢老人精神文化生活。

四、行动原则

(一)党政主导与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相结合。各志愿者协会、服务队在市文明办、民政局、老龄办等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整合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广泛开展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

(二)满足空巢老人多样化志愿服务需求。各志愿者协会、服务队要与各社区保持紧密工作关系,在居家养老工作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体系,不断满足空巢老人日益多样化的志愿服务需求。

(三)突出重点,优先为困难空巢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各志愿者协会、服务队要根据空巢老人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服务形式,优先为困难空巢老人提供关爱志愿服务。

(四)定向结对为主要志愿服务形式。各志愿者协会、服务队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定向结对形式开展“关爱行动”。

(五)就近就熟和以低龄老年志愿者为主、其他专业志愿者为辅招募社区志愿者。根据空巢老人特别是高龄空巢老人行动不便、大多有病、不易接近陌生人、不愿意给别人增添麻

烦的特点,招募志愿者时尽量就近就熟招募低龄健康老人,他们拥有较多的共同语言和共同的生活环境,容易建立信任关系,有利于开展结对关爱志愿服务活动。

五、工作步骤

(一)建立健全“关爱行动”组织体系和志愿者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市、区(县)、乡镇(街道)、社区(村)志愿者协会组织和志愿者管理信息系统是开展“关爱行动”的前提。各志愿者协会、服务队,特别是社区志愿者服务站,是“关爱行动”的具体组织者、实施者和监督者。社区志愿者服务站要做好社区志愿者的招募、注册、培训、管理以及定向结对、服务监督、服务质量考评、服务记录等工作。同时,要实现高效、规范地开展“关爱行动”,建立和完善志愿者管理信息系统。

(二)摸清社区空巢老人情况,明确志愿服务需求。各社区志愿者服务站要对空巢老人基本情况进行摸底调查,摸清空巢老人在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文体活动等方面志愿服务需求基本情况,统一建档,制定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规范,确保所有空巢老人都纳入“关爱行动”范畴。

(三)招募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围绕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文体活动等“关爱行动”的基本内容,积极招募组建志愿者队伍,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如依托社区,就近就熟组织招募一支低龄健康老年志愿者队伍,提供生活照料服务;依托医疗卫生、红十字会等机构,组织招募一支健康保健和应急救助专业志愿者队伍,提供健康保健和应急救助服务;依托司法部门,针对空巢老人司法纠纷的特点,组织招募一批具有律师资格的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提供法律咨询和司法援助服务;依托社区和有关部门,组织招募一支具有书法、美术、音乐、国学、棋类、老年健身等特长的志愿者队伍,提供文体娱乐志愿服务;组织招募一支具有心理咨询知识的志愿者,提供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等等。

(四)加强志愿者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各志愿者协会、服务队要根据志愿服务的实际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志愿者在开展“关爱行动”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普及志愿理念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

六、行动保障

各级文明办、民政局、老龄办要切实承担起牵头责任,专人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和志愿者组织。各级志愿者组织认真组织落实,确保“关爱行动”顺利开展,推动“关爱行动”持续健康发展。

(一)建立关爱行动工作机制。在兰州志愿者联合会的领导下,建立由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市老龄办等部门配合,各志愿者协会、志愿者服务队和社区志愿者服务站具体落实、社会广泛监督的工作机制。

(二)制定志愿服务规范。“关爱行动”,重在“关爱”,而不是“赡养”。志愿服务有其特定的内涵即志愿者无偿为服务对象提供时间、技能和爱心。因此,“关爱行动”既不能泛化为“赡养老人”的方方面面,更不能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围绕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需求类别、制定不同志愿服务的基本规范和标准,如生活照料类志愿服务的频次与形式、服务质量的监督与考评,等等。

(三)严格志愿者资助补贴管理。按照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的内容,制定志愿者资助基本标准,建立一整套资助志愿者管理办法,做到账目明细、使用合理、管理规范,确保资助资金发挥应有的社会效应,有利于推动“关爱行动”持续健康发展。

(四)制定激励表彰办法。为了使志愿者的无偿奉献应得到社会的广泛尊重,保持志愿者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市、县区文明办要根据志愿服务规范的内容和服务质量的监督考评办法,牵头制定志愿者激励表彰办法,突出精神鼓励。要把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年度目标考核,加大督查力度,适时表彰优秀志愿者组织和个人,及时推广先进典型。通过激励表彰机制,普及志愿理念、弘扬志愿精神、传递志愿爱心、营造志愿氛围,充分发扬志愿者的积极性,吸引和鼓励更多的人投身志愿服务事业。

兰州市城关区雁南街道天庆嘉园社区庞玉兰老人发言

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是兰州市城关区雁南街道天庆嘉园社区的一位普通居民,今年X X岁了,我的两个孩子不在身边,都在外地工作。以前,我的生活就象电视和报纸上所描述的:“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自从社区开展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以后,社区服务中心建立了“老人服务站”,为我们这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医疗保健、文体娱乐、代收水电费、代办邮政等志愿服务,帮助我们解决了许多生活上的困难。

以前老两口在家里,一年四季很少有个人来坐坐,我们想找个人说说话也没有人。现在好了,社区干部和志愿者组成志愿服务队,上门为我们提供服务。周围的邻居也时常来问问:大妈,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您就告诉我们。我明显感觉到不像以前那样寂寞了。

现在,我家里的电话经常响起,社区的志愿者服务队,经常给我们打电话,只要有事,打个电话他们就能帮我解决。还有,一到过年过节、过生日的时候,家里很热闹,社区志愿者来给我们过生日,过节问候我,和我聊天。每次我生病了,他们都来看望我,又带东西又陪我。

我问过认识的其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他们说和我一样,现在日子好过多了。我们都老了,不图什么,有时候一个电话,一句问候,我们都要高兴好一阵子,要是有个人来陪陪,来家看看,说说话,聊会儿天就是我们最快乐的事。现在我们身体好的十来个老人,也准备发挥发挥余热,组成老年志愿者帮扶队,来帮助比我们年龄更大一点的需要帮助的老人。通过大家的相互帮助相互照顾,让更多的像我们这样的老人都能过上快乐的晚年生活。

兰州市城关区天庆嘉园社区帮扶志愿者李子乾同志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共同见证一个庄严而神圣的承诺。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兰州广大志愿者特别是关爱空巢老人的志愿者,向前来参加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兰州启动仪式的各位领导、各位朋友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随着社会发展,空巢老人家庭生活等问题日渐突出,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爱和帮扶。

中国老龄人口已达1.6亿 \空巢老人\问题不容忽视

2010年07月04日 10:42 来源:光明日报

参与互动(22) 【字体:↑大 ↓小】

目前,我国的老龄人口已达1.6亿,并且以每年800万的速度增长,城乡空巢比率分别为49.7%和38.3%。全国老龄办2008年发布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指出,今后空巢现象将更加普遍,空巢期也将明显延长。与发达国家独居及夫妇空巢户高达70%-80%的比例相比,我国老年人空巢比例持续增加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

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空巢老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有报道说,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核心城区的老人中,空巢率高达70%。而随着大量中青年农民工外出打工,老龄化趋势下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也已经显现。不少“空巢老人”正面对或遭受心理危机的困扰,不少人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低,睡眠失调,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甚至流泪哭泣。“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是多数“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空巢老人面临三大挑战:一是生活保障,尤其是农村地区老人的养老问题将是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任务;二是日常照料服务。目前的老年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既缺乏专业的管理公司,又缺乏大批专业的护理员;三是精神慰藉问题,目前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精神与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他们中许多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也缺乏生活兴趣,没有信心重新设计晚年生活。

有的学者将空巢家庭分为三类:本身就无子女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的家庭、子女在身边却疏于联系的家庭。最新的研究又加入了“新空巢家庭”,即目前独生子女因升学、出国等原因较早离家的家庭,尽管父母只有40岁左右,已经进入空巢期。

养老问题尤其空巢老人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2010年的全国两会,就有一批提案涉及这方面问题。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著名人口学家邬沧萍是最早提出“空巢老人”概念的学者,他大声疾呼,我国应对空巢老人现象,既要“抢险”更要“防洪”,防止这一代即将进入老年期的大多数准老年人陷入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并能实现有保障的、健康的、积极的老龄化。 未富先老令人措手不及

从1999年到2009年,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第10个年头。1999年超过60岁以上的人口为1.32亿,刚刚超过总人口的10%;到2009年,老年人口就达到1.6亿,接近总人口的12%。

老龄人口现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递增,远远高于总人口千分之六点六的自然增长速度。其中80岁以上高龄人口现已达1806万,且以每年5%的速度迅速递增。

空巢老人的形成原因很复杂,有研究者认为成因有四: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社会渐行渐远,三代同堂、四世同堂的景象已经很难看到;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我们提倡计划生育,每个家庭基本上都是一个子女,给家庭赡养老人带来问题;现在的新生代生长在文化断裂阶段,传统美德在新生代身上的痕迹不是很深刻;由于经济上的原因,大部分人职业一般,收入偏低,难以较好照顾老人。

中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党俊武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是“未富先老”的国家,在养老、医疗、长期照料服务等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以及城乡二元结构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是任何发达国家没有遇到的,也是其他发展中大国前所未有的严峻课题。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阎青春坦言,目前全国6400多个城市街道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街道没有专门的老年服务设施和场所;82000多个城镇社区居委会中,可能有半数左右属于空白;全国农村近41000个乡镇中,有20%左右没有敬老院和专门的养老服务机构,近613000个村委会中,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程度就更低,可能不到30%。截至2009年底,我国共有国家、集体、个人开办的养老机构4万多家,共279多万张床位,收养近220万人。养老床位刚刚超过老年人总量的1.5%,收养人数还不到老年人总量的1.3%。但国际社会一般通行的机构养老比率大都在5%以上。随着我国家庭小型化发展趋势的日益凸显,4-2-1(四个老人、一对夫妇、一个孩子)结构的家庭已成为主体,少子老龄化使得空巢老年人家庭日益增多,目前城市空巢家庭比率已达49.7%,农村空巢和类空巢家庭也达到38.9%。

正如专家学者所说的那样,不论在乡村还是城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大量的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来势之猛让我们感到措手不及。空巢老人问题决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问题,已经成为我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空巢老人”的养和医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老龄工作”,并对“基本养老”、“老有所养”等涉及老年人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问题作出制度安排,表明了党和政府应对老龄社会严峻挑战的决心。

面对“空巢老人”这一难题,专家学者们纷纷提出建设性意见。

首先,“空巢老人”是一个社会问题,应举全社会之力,由政府、社会、家庭来共同解决。邬沧萍指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首先所有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卫生、教育、文化、科学、体育等各个行政部门都负有直接责任,要各司其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方面关系如此复杂只有政府才具有这种权力来协调处理。政府主导是社会养老服务的关键,政府应鼓励、引导大量的民间组织及企业参与居家养老

服务工作。同时,市场化养老服务不可或缺。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教育,办老年大学,吸引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让老年人融入到社会中去。

阎青春认为,我们必须注意从经济保障和服务保障两个方面入手积极应对。既要尽快建立健全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等一系列基本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也要积极探索建立对城乡高龄老人、无保障老人的养老津贴发放制度,真正解决老年人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养”和“医”的基本需求问题。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寸草心敬老志愿者全国联盟主席刘红尘说,我国正朝着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转变,这些老人迫切需要社会关爱和专业照护,寸草心联盟面向全国招募老年病医师、心理咨询师、康复保健师、律师、文艺工作者等有专业特长的志愿者,希望更多的志愿者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加入到助老服务中来。 其次,提倡新时代的孝文化。百善孝为先,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人虽有孝心,却心有余而力不足。“4-2-1”结构的家庭越来越多,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下降,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理事长、民政部原副部长李宝库说:“在当今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孝道文化的传承出现了断层,忽视孝道的现象在青少年当中尤为普遍。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人重利轻义,也导致了道德观念的淡化。我觉得有必要在广大青年中间,在整个社会中间进行孝道的宣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孝是一颗永远闪耀着人伦道德之光的璀璨明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珍宝。”前些年流行的歌曲《常回家看看》,已经明明白白的告诉人们,孝道已经成为一种“稀有资源”。孝道最好最动人的做法也只是“看看”,最多也只是“刷刷碗”,代价是父母必须为自己准备“一桌好饭”,这样的一种孝道表现,真的让人哑然。如果我们能讲孝道,做子女的能尽到自己应尽的赡养责任,空巢家庭就会减少,空巢老人就会找回属于自己的天伦之乐。

第三,“积极老龄化”应对空巢。早在1999国际老年人年,国际卫生组织就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观点,即人类个体老年期的健康和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生的经历和行为,通过倡导积极老龄化,最大限度地增加健康、参与和保障的机会,以实现尽可能延长人类健康预期寿命,提高老年期生活质量的目标。中国老龄办政策研究部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党俊武说,日益严峻的空巢老人现象,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共同行动。我们要倡导积极老龄化,因为老龄问题涉及每个人。解决老龄问题需要全社会人人参与,同时人人都可以从中受惠。积极老龄化,就要摆脱“空巢心理”,实现老年人的自我心理调适。要从思想上摆脱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建立新型的家庭关系,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在生活上要找到乐趣,培养自己的兴趣,充实精神生活。老年人要多与社会接触,多参加社区活动,或者与老年朋友们一起聊天、散步,进行户外运动等,有利于老年人开阔视野、转变观念,抛弃心理上对子女的依赖感。

中国“未富先老”突出 2050年老龄人口将超4亿

http://www.gxnews.com.cn 2010年03月10日 13:54 来源:科技日报 字号:大 中 小

面对老龄化趋势加快,国家“未富先老”问题突出的现状,应尽快完善制度性社会保障体系。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张黎委员在今天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全体会议大会发言中如是表示。

张黎说,我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现在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必须认真研究,积极应对。老龄人口是中国人口中增长最快的群体。2008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为1.67亿,到2050年,将超过4亿,每4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

他介绍,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去年重点对江苏、山东、辽宁、甘肃等省调研发现,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到来,老龄人口快速增长与养老保障负担能力的矛盾、劳动人口逐步减少与赡养人口快速增长的矛盾、人口流动加快与空巢老人照料的矛盾、老年人多种需求与老年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老龄人口服务管理与现行体制的矛盾均十分突出。

张黎委员提出4点建议:一是加快完善制度性社会保障体系;二是大力推进养老机构与设施建设;三是加快老年产业和养老护理培训体系建设;四是加快行政管理机制改革。(操秀英)

志愿服务是破解空巢老人问题的必然选择

http://jsnews.jschina.com.cn 2010-04-28 11:46:00

按照国际通行得定义,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或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几年前,“空巢老人”对我们来讲,还曾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汇。然而,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及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近年来中国老年人口现正以年均近1000万人的速度递增,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接近1.6亿,而且高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这使得原本陌生“空巢老人”一词,正成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非常实际的社会问题。

不论在乡村还是城市,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大量的空巢老人,来势之猛让政府相关管理部门感到措手不及。目前专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设施严重不足,服务项目和服务内容不全,服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老龄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250万张,缺口达550多万张。因此,空巢老人问题已不仅仅是个人问题,而成为整个中国亟待破解的社会命题。

百善孝为先,敬老孝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发展事业和家中

尽孝之间,很多人的天平倾向前者,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面前,很多人虽有孝心,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年轻人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向子女倾斜。“421”结构的家庭越来越多,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老年人精神生活质量下降,空巢老人也越来越多。

中央文明办近日下发了《关于举办“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的通知》,并将在全国组织开展“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提出了以社区为依托,组织志愿者特别是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志愿者,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的具体措施。 我以为在目前情况下,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关爱空巢老人、解决空巢老人的问题,是非常现实的有效手段,也是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理念的具体体现。我国自古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情怀,在身体健康的低龄老年人中招募志愿者并进行培训,实现志愿者与服务对象的有效衔接,对促进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推动文明和谐社区建设有着重大影响,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不要让空巢老人成为我们人生的最后感情空穴。对他人的关爱,就是对自己的关爱;对今天其他老人的关爱,就是对自己明天的关爱。在我们社会目前无法全部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情况下,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关爱空巢老人、解决空巢老人问题是极为有效的方式。 不论是重阳节、父亲节、母亲节还是感恩节,很多人都要通过各种途径,提出关爱老人、学会感恩的问题,但高喊一百句口号,不如做一件实事。中央文明办的《关于举办“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启动仪式的通知》,就是在解决空巢老人问题上,非常具体的实事和好事,是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具体而有效的方法,这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并且开创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空巢老人问题的新途径。

老龄人口2051年将达到4.37亿 中国面临四大挑战

http://www.gxnews.com.cn 2006年12月12日 14:20 来源:新华网 字号:大 中 小

2006年12月12日(星期二),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常务副主任李本公介绍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2051年中国老龄人口达最大值 2030年是最严峻时期

[新京报记者]:今天发布的研究报告中写到2051年中国老龄人口达到最大值,同时又说2030年是中国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为什么老龄人口最大值前二十年就已经到了最严峻的时期?

[李本公]:我们国家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时候是达到峰值的时候,2051年达到4.37亿。为什么说到2030年形势最严峻呢?我们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形势,给我们的黄金机遇期只到

2032年,任何国家在人口结构的转变过程当中,总有一段时间少儿人口急剧下降,而老年人口持续上升,两者合并叫社会总抚养比。按照规定,社会总抚养比低于50,这个国家就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而我们国家人口抚养比一直非常重,而且以少儿抚养比为主。从1990年我们总抚养比降到50以下,现在逐步下降,最低的时候要降到38点多,然后逐步回升,到2033年又高于50%,高于50%以后就再也不会下降。根据我们预测,到本世纪下半叶,我们社会总抚养比一直保持在80以上,这是非常沉重的负担。我们要抓住这个机遇期,这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最重要的时期,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就会后悔莫及。所以,对我们来说,应对老龄化最佳时机就是在2030年之前。

老龄化:中国面临4挑战 2020年在职退休职工比将达2.5∶1

[凤凰卫视记者]: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已经给中国带来了一系列社会、经济方面的挑战。在2030年最严峻的时期,您认为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 [李本公]:人口老龄化给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广泛的、长期和复杂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中国面临的挑战很多,但是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我们在1990年的时候,在职的职工和退休职工比例是10:1,而在2003年,13年以后,这个比例下降到3:1。根据预测,到2020年还要继续下降到2.5:1,负担是非常沉重的,造成了养老保障负担的日益加重。

2.老年人医疗卫生消费支出压力越来越大。根据我们测算,老年人消费的医疗卫生资源是一般人的3到5倍,随着老龄化的加快,基本医疗保险资金的支付将呈高速增长。 3.为老社会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目前我们中国老年人口高龄化(80岁以上)、老年家庭的空巢化(纯老年人家庭,老年人单独居住)的趋势非常明显。目前我们80岁以上的高龄老年人1600万人,纯老年人家庭占有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已经将近40%,再加上其他老年人当中的病残人员,需要照料的数量是非常大的,而我们现在社会服务的发展相对滞后。 我们仅以养老床位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到2005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社会福利机构拥有的床位一共是149.7万张,这就是说,我们平均每千名老年人仅拥有10张床位,而发达国家平均每千名老年人占有的养老床位是50-70张。而且按照我们调查,现在我们1.44亿老年群体当中,约有5%的老年人希望入住养老机构,这样算起来也需要700多万张,现在只有149.7万张,差距非常大,急需加快发展速度。

4.和城市相比,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压力更大。中国老龄人口60%分布在农村,同时农村绝大部分地区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险制度,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也还处在试点阶段,农民的养老、医疗、社会保障有待加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压力相对城镇来说将更加突出,而西部和贫困地区尤为严峻。

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文章来源: 老龄办

作者: 老龄办 发布者: admin

发布日期: 2009 - 12 -

23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空巢老人数量越来越多,正日益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更为突出。近日,笔者对省经济欠发达县鄄城县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展开调研,详细了解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现状及空巢老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一、鄄城县农村空巢老人基本情况

鄄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西北两面跨黄河与河南省毗邻,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辖10镇6乡,总人口83万,农村人口71万,其中农村老年人口11.6万。在鄄城县农村,绝大多数老人与子女同住一村,即使不在一起生活,子女也经常到老人家中探望。而与此同时,部分老人却因种种原因,子女常年不在身边,使得这部分老人成为空巢老人。据统计,目前,鄄城县全县空巢老人数量约为1.2万,占全县农村老年人口总数的10.3%。

1、年龄分布情况。在全县农村空巢老人中,60—69岁有0.9万人,占72%;70—79岁0.25万人,占21%;80岁以上0.08万人,占7%。由此看来,空巢老人年龄主要分布在60—69岁之间,原因是这一年龄段的老人身体大多比较健康,子女大都不用在身边照顾;而70岁以上的老人由于年龄大、身体差,经常体弱多病,子女大都不得不留在

身边照料,故在农村老人中,年龄越低,空巢率越高。

2、身体状况。在被调查的280名空巢老人中,身体状况好的有113人,占40 %;身体状况一般的有95人,占39 %;身体状况差的有52人,占19%;卧病在床行动不便的有13人,占5%,这些患病老人中以患心脑血管疾病、中风、高血压等老年疾病的居多。被调查的空巢老人中,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有276人,占98.6%;得病后医疗费用在500元以下的一般由空巢老人自己承担,超过500元的一般由子女承担。

3、经济来源情况。在被调查的280名空巢老人中,依靠自己劳动取得收入的有195人,占69.6%,经济上靠子女提供的有85人占30.4%。其中,60—70岁的空巢老人主要依靠自己劳动取得经济收入并维持生活,这个年龄段的老人大多仍具有一定劳动能力,许多老人仍然耕种着土地、正常从事农业生产;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老人即使不能劳动,也在家里养着少量的牛、羊等家畜或家禽,通过简单养殖获得收入;7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大多年龄偏大,自己无能力从事劳动生产,这部分老人经济来源上主要依靠子女提供,现实情况是:子女多的老人经济条件及生活条件略好,子女少的老人经济条件及生活条件相对较差。

4、收入及支出情况。在收入上,被调查的280名空巢老人中,年收入3000元以上的7人,占调查对象的2.5%;

年收入2000—3000元的46人,占16.43%;年收入2000元以下的227人,占81.07%。在支出上,空巢老人绝大部分开支用于一日三餐,约占全年总支出的60%,其次是用于医疗的支出,约占20%,用于其它方面的支出约占20%。由此看来,农村空巢老人的开支以维持基本生活为主。

二、鄄城县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一是农民工外出务工。出于增加经济收入的需要,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出土地,选择外出务工,特别是在鄄城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大县,每年的外出务工人数大约在20万左右。外出务工者大都常年在外,一年之中只有农忙或春节时才返乡回家。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将老年人留在家中,造成了农村空巢老人数量的大量增多。因子女外出务工而成为空巢老人的约占空巢老人总数的80%。

二是大学毕业生不返乡就业。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鄄城县升入高校的高中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然而,由于鄄城县是农业大县,经济不发达,可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且整体工资水平较低,对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大,升入大学的鄄城籍学生毕业后大都选择在外地寻找工作。据统计,2001年至2004年鄄城县共有10509名高中毕业生顺利通过高考升入大学,而2005年至2008年毕业后返回鄄城就业的不足1000人,绝大部分鄄城籍毕业生在外地工作学习、甚至安家落户,他们常年不返回老家,使父

母成为了空巢老人。

三是老人无子或与子女关系不好。一些老人只有女儿,没有儿子,女儿结婚出嫁到外村后,尽管偶尔也回娘家探望,但绝大多数时间不在父母身边,使得这些老人只能依靠自己生活,成为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还有少数老人与子女或儿媳关系处理不好,甚至关系紧张,使得子女对老人生活长期不管不问或者很少过问,造成了不应出现的老人空巢。

三、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群体增大的同时,其生活中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活不便、精神空虚。子女不在身边,许多农村空巢老人饮食起居、料理日常生活只能依靠自己,一些年龄较大、身体素质较差的老人由于行动不便,维持自身生活十分困难。同时,空巢老人精神上也较为空虚,特别是一些丧偶老人,平时在家连个说话聊天的对象都没有,村里又没有老年人活动室,许多老人只能聚在一起通过玩麻将、打牌来排解孤寂。

二是承担大量体力劳动。子女不在家,农村空巢老人只得自己从事农业生产,不但常年管理自家的农田,还得照看子女家的农田,农忙时若子女不回家,只得自己从事耕作、收获、播种等各项繁重的体力劳动。此外,在鄄城

县,农民工外出务工时大都把孩子留老家让父母看管,使得农村空巢老人不但要维持自身生活,还要担负起照顾孙子、孙女的重任。

三是经济收入较低。在鄄城县,除享受低保的老人外,相当一部分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月收入在200元以下。部分老人能够通过自己从事农业劳动获得收入,但是仍有一部分老人由于年龄大、身体差而无法从事劳动生产,在遇到旱、涝、冰雹等自然灾害时更是束手无策,从而导致庄稼歉收、收入减少。

四是生活质量较差。农村空巢老人大都居住在房龄超过30年以上的老房子里,居住条件十分简陋;同时,由于收入较少,许多老人平时不舍得吃穿,生活质量不高。为了省钱,有些老人即使患病也不主动去医院就医,小病不愿看、大病不舍得看,使得病情加重不得去医院诊治时往往花费大量医疗费用。

五是人身安全存在隐患。由于青壮年大量外出,留守在农村的大都是空巢老人,他们身体素质差、行动不便,极易成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的对象。据统计,近年来专门针对农村老年人的人身伤害、盗窃、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越来越多,在鄄城县周边地区发生了多起不法分子到农村老人家中抢羊、抢牛、甚至抢夺婴幼儿的严重违法事件,使得老年人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稳定受到一定影响。

四、鄄城县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状况的做法

一是在农村营造尊老爱老氛围。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媒体,大力开展敬老意识和老年法规宣传,建立了孝文化教育基地,并对评选出的全县“十大孝星”、“十佳老人”进行表彰。同时,重视户外宣传,在全县16个乡镇政府驻地及规模较大的行政村主要街道粉刷敬老、爱老宣传标语132幅,在210个行政村的村务公开栏内设立“村风文明荣辱榜”,对各村的十佳好婆媳、敬老爱老标兵进行张榜表彰。

二是提高社会化养老水平。鼓励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目前全县已有1995名农村老年人开始领取养老保险金;努力扩大五保供范围,将4758名农村老人确定为五保供养对象;同时对全县16个乡镇敬老院进行了扩建和改建,要求条件较好的对社会开放,在保证“五保”老人入院的基础上,吸纳富裕家庭老年人自费入住。

三是大力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在16个乡镇全部建立了高标准乡镇文化站,设置了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室,并在全县207个行政村建立了图书室,大大丰富了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同时,培训建立了200多人的老年人活动辅导员、教练员和1800多人的老年问题活动骨干队伍,多次组织老年文艺团体下乡,积极引导老年人参加钓鱼比赛、太极拳、秧歌等多种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

五、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农村空巢老人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衍生物,也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现象。笔者认为,在未来20年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空巢老人数量将进一步增加。而且到那时,新一代农村空巢老人在生活需求上将不同于现在的空巢老人仅仅满足于维持基本生存上,他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会大大提高、各种需求也会增多。届时,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将更加突出,处理不当,将影响农村稳定。所以,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意义重大而深远。

结合鄄城县实际,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欠发达地区农村空巢老人问题:

一是提高农民敬老爱老意识。加大《老年法》及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的宣传,在广大农民中普及相关法律法规;开展农村社会治安集中治理,打击针对农村老年人的犯罪活动,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大张旗鼓地宣传尊老敬老的先进事迹,表彰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先进典型,大力营造尊老爱老氛围。

二是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养老问题是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基本问题,目前我省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正在部分试点地区推行且进展良好。而鄄城县作为经济不发达地区,由于政府财政实力差,配套资金不足,下步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可能会面临较大难度,建议省政府探索建

立一套不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机制,并尽快在全省大范围推广。

三是向高龄老人发放生活补贴。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在东部一些县市已推行多年,而鄄城县作为财政弱县,无能力向高龄老人发放生活补贴。建议由上级财政拔付一定资金、地方政府搞好配套,联合向70岁以上老人定时发放生活补贴,各县可根据本县财政状况,适当调整补贴标准和发放范围。

四是将农村空巢老人纳入集中供养。在鄄城县,乡镇敬老院是乡村主要养老机构,要充分发挥乡镇敬老院职能,出台优惠政策吸收大量农村空巢老人入驻,尽可能多地实现空巢老人集中供养。同时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城镇养老机构建设,增加养老机构数量。

五是充分发挥乡镇政府及村级基层组织职能。长期以来,乡镇政府、基层村委会在解决空巢老人生活困难问题上一直乏力且积极性不够,建议通过资金支持、制度建立、考核评议等方式调动乡镇政府关爱空巢老人的积极性;鼓励村党支部、村委会通过对空巢老人建档立案、定期走访、结对帮扶等方式,解决空巢老人生活困难。

六是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工业项目,将企业开办在乡镇或农村,让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出远门就能就业;同时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

引导农民改变以往单纯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习惯,转而种植效益较高的经济作物,使其在家门口就能获得较高收入。 七是兴建老年人活动场所。目前鄄城县大部分农村没有老年人活动场所,有些农村虽有老年人活动室,但条件较差、软硬件设施不全、服务不到位。建议上级政府在财政上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给予资助,保障老年人的活动需求,为空巢老人参加各类文体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提供条件。 关于保障农村“空巢老人”基本生活问题的建议 届次: 提案人: 地址: 2008年 第八届 二次 吴春华 编号: 时间: 2008083 2008-1-6 高唐镇人民政府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空巢老人”数越来越多。以高唐镇为例,全镇60岁以上的老人1311人,其中“空巢老人”占307人,占老人数23.4%,主要生活来源:靠子女的134人,退休金的34人,低保金的28人,田地、竹山转包的102人。农村“空巢老人”问题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在:一、生活保障难。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来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靠子女。子女外出打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庭的经济能力,但家庭中若有供养大中专生的,这种经济能力能否真正体现在供养老人身上却是个未知数。另一方面是来自土地和竹山的租金收入。由于老年人年岁的增大,难以承受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加上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农村偏远土地几乎抛荒,其来自土地转包租金收入也减少。二是生活照料难。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的衰退,生活料理问题成了“空巢老人”最为忧虑问题。如发生意外时,往往无法迅速向外界发出求助信息,而陷入无人问津、听天由命的境地。三是情感的孤独。由于子女外出打工,缺乏亲情关爱,陷入孤独和无助,更渴望得到亲人的关爱。如时下形容的“出门把锁,进门一盏灯”成了一些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因此,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保障农村“空巢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享,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如何改善“空巢老人”生活状况,提出几点建议: 一、要努力营造爱老敬老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加大贯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在校学生、农村青年的孝道教育。 二、组织青年志愿者爱心服务活动。要充分发挥乡、村团组织、青年村民代表、党员代表在新农村建设生力军、先锋模范作用,实行结对帮扶,定期上门家访,跟踪服务,及时了解掌握“空巢老人”的基本情况,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要加快我县“工业强县”步伐。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就地解决我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让农民“离土不离县,离土不离乡”,就近就业更有利于照料父母,缓解“空巢老人”的生活压力。

四、要完善农村救济救助和低保制度。对临时性生活困难的“空巢老人”应实施春荒冬令救助;对日常生活困难或“空巢老人”家庭有供养大中专生、其家庭人均收入又略高于低保标准的,应将“空巢老人”纳入低保范围。

五、加快农村敬老院改、扩建工程。我县各乡镇敬老院大都建于80年代初,床位少,又无卫生间,基础设施不完善,给老年人生活带来不便。

六、建立“空巢老人”安全网。政府应投入经费建立老年人应急救助信息系统,依托信息平台,面向老年人开放。 将政办函〔2008〕20号

将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县政协八届二次会议2008083号提案的答复函

吴春华委员:

您在县政协八届二次会议期间提出的《关于保障农村空巢老人基本生活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随着我县农村老龄化进程的日益加快,特别近几年农村青壮年劳力的大量外出务工、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全县农村老年人家庭“空巢”化趋势日益明显,农村“空巢老人”现象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协调各方面力量,积极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 一是切实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农村“空巢老人”的出现主要原因是农村青壮年劳力的外出务工,切实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是问题根本。为此,县政府提出了工业强县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力度,大力发展经济,尽可能让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参与家乡建设,既提高了收入,又能照料家庭,切实减少“空巢”家庭的产生。 二是建立完善的老年人服务组织,为“空巢老人”建立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农村“空巢老人”渴望被关怀,寻求生活上的帮助,而实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建立老年人服务组织。为此,县里成立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互助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等各种老年人组织,积极引导老年人参加各种文体活动,让老年人重新找到归属感。

三是加大农村保障力度,为“空巢老人”编织一张牢固的安全网。进一步加大农村低保的力度,把符合条件的农村“空巢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从经济上保证老年人达到基本生活水平;全面实施农村特困医疗救助和新农村合作医疗救助。

四是强化家庭的养老功能,架起亲情沟通的桥梁。尊老敬老养老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老人们都希望子女赡养他们,希望从家庭和谐、温暖中获得物质和心理上的满足。县老龄部门与各乡镇积极加强孝道教育,进一步强化子女对“空巢老人”的赡养义务,要求子女时时保持与父母的联系,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尊重老人的意见,按时给老人寄钱送物,让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

五加快敬老院改扩建步伐,改善老年人集中供养环境。县、乡(镇)敬老院是老年人集中供养的主要场所,经过多年努力,各乡(镇)都建立了敬老院,老人集中供养环境得到较

好改善,初步实现了老有所养的目标。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目前农村养老设施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县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将县老年公寓建设和农村敬老院改扩建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目前县老年公寓已完成规划等前期工作,正在进行项目用地征地;万安敬老院扩建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安仁敬老院改建工程即将动工建设。随着老年人供养设施的逐步完善,必将吸引部分“空巢老人”入住。

六是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做积极参与社会的主人。依托基层老龄组织,引导农村“空巢老人”调节心态,增强心理上的自立程度,倡导老人锻炼身体,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充实新的生活内容,帮助村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把自己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

感谢您对我县老龄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二〇〇八年七月二日 农村空巢老人的原因及对策和建议 2008-06-12 目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时期,农村普遍存在劳动力缺乏,青状年等主要劳动力人员外出打工,留守家园靠“99、38、61”人员,既老人、妇女、儿童。如何加大农村经济的发展,让更多的群众尽快富裕起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老龄工作,笔者就对目前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在下罗乡进行了一次剖析调查。下罗乡地处珙县南中部山区,属纯农业乡,总人口17631人,总户数4510户,中青年外出务工5750余人,举家外出务工440户,全乡60岁以上的空巢老人1748人,其中:独居老人占271人。他们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表现为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笔者在分折存在的问题和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供有关部门部署工作时参考。 一、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本应安详晚年 现实却是辛劳每一天 建新村尹廷德老人今年79岁,有5个子女,孙子有10人,一家老小22人,子孙们不是外出务工就是异地求学,家里就剩下夫妻俩。谈到尹廷德老人儿孙满堂时,老人说:“儿女长大了就分家,各自生活去了,不管是平时,还是过年过节,除了我就是她,除了她就是我”。老人子女虽多,但生活并不富裕,子孙们一年忙到头,有的仅够子女读书,有的连修房负债还未还清。虽然年老体迈,腿脚不灵便,但还承包着8亩多田地,养四头猪,一头牛,有时还帮人耕田找点电费钱,几乎没有清闲日子,每天晚上还要料理家务,自己养活自己。 (二)生活寂寞 最盼过年团聚 在粮坝村见到81岁老人毛少康时,他戴着斗笠,披着蓑衣,正在清除瀑雨后涌进屋内的淤泥。老伴去世10年多了,2个子女外出务工已3年未归。再加上独户居住,最近邻居也相隔1公里多路,成了名副其实的“孤独老人”。看到饭桌上的稀饭,他告诉笔者,这是早上煮好后吃一天的。笔者问起他身体状况时,他说:“就怕得病,在一个月之前得病,起不了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鸣,在床上躺了两天两夜,后来收电费的到他家时,才通知村干部救了他,最怕的是死了无人知道……”说着说着眼泪禁不住涌了出来。又如:粮坝村的毛天祥夫妇俩已年过七旬,其儿子一家3口人全部外出务工,除了繁重的家务之外,最令老人烦恼的莫过于寂寞,白天偶尔还串串门,同邻居拉拉家常,还算充实,一到晚上就寂寞了。家里虽然卫星电视接收器、电视、音响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但由于自己没有文化,加之眼睛又不好,家用电器几乎成了摆设。为此,通常晚饭过后就上床休息,由于年岁过大,睡眠又不好,半夜三四点就醒了,日子难熬。他最盼望的是过年,儿女们都回来,一大家人其乐融融,那才是他想的天伦之乐。但正月过后,子女一个个外出务工,家中依然的冷清。

(三)精神压力大 教育子孙伤脑筋

教育孩子,这本是年轻父母的事,可是,由于子女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这项任务全部落到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身上。建新村的尹朝平老人无奈的告诉笔者:“我两个儿子都出去打工,放下两个孙子在家读小学,要管吃、管住、管监护,教育孙子不但责任大,而且极为操心,今天不是孙子生病,明天就是孙女闹别扭,又是隔代教育,加之性格孤避,不听话,又不争气,时不时还给你惹祸上身,再加上我们没文化,无法辅导读书,怕影响娃娃终身。教育不好又怕儿女埋怨,真是心烦”。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心声 (一)孤独寂寞

人老了怕孤独,农村老人过惯了苦日子,物质要求并不高,在能满足温饱的条件下,老人渴望的往往是子女的亲情而不在乎子女的钱物。尤其是子女外出务工将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连最后一点精神寄托也化为“肥皂泡”。 特别是独居老人,有话没处说,有苦没处诉,精神抑郁。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廖生活。

(二)生活无照料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最怕的就是生病,在家中生了病,没有年轻人替请医生,卧病在床,身边无子女照顾,端茶送水的人都没有,生活极为不便和困难,孤独无靠。 (三)安全隐患多 容易受到伤害

随着空巢老年人身体肌能减退,有的记忆力下降,行动不便,甚至身患疾病(残疾),常因日常生活行为导致安全隐患;加之农村空巢老年人文化,生活环境因素,专门针对老年人的犯罪,包括人身伤害、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如:某些保健品到农村的推销,导致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事件时有发生。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强老龄工作”的要求,针对我县农村老龄工作的实际,为搞好农村老龄工作,笔者有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三、农村空巢老人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对农村《老年法》的宣传

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让全社会形成尊老、助老、敬老的良好氛围。加大对《老年法》和涉及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的宣传落实,让更多的老年人在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医药保健以及维护权益等方面享有实惠,宏扬中华民族敬老、助老、养老的美德,形成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社会风尚。

(二)基层政府应实施及时补位养老服务

农村外出务工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工程,务工时限没有固定性,基层政府应实施动态补位养老服务。“好钢用到刀刃上”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把贫困老年人救助纳入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既解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又解决了空巢老人的生活问题,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拓宽集中供养范围,建立有偿服务机制

如今农村集中供养仅限于五保老人,孤儿。空巢老人无法进入此行列,应适度拓宽集中供养范围,特别是对农村高龄空巢老人实行集中供养制度,建立有偿服务机制,其子女向供养机构提供生活补贴,让高龄空巢老人受到妥善的照顾。

(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

外出务工人数多的地区,绝大部分是贫困落后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差,无致富门路。基层政府应因地制宜,为村民找准致富门路,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特别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减少空巢老人数量。 (五)建立农村公共医疗上门服务制度

农村地区大多数房屋散居,特别是空巢老人重病后无力上医院,甚至无人知晓。应建立农村公共医疗上

门服务制度,实行区域管理,与村医生、乡镇卫生院签定责任书,定时为空巢老人免费体检,重病时减免一定的费用。解决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六)建立党员、干部义务监护、帮护制度

各村党支部、村委会要充分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对辖区内的高龄空巢老人做好登记造册,实行“一帮一”的义务监护和帮扶制度,不仅在物质上给予帮助,而且要给予精神安慰,解决老人的孤独寂寞之苦,又防止受到犯罪分子的伤害。

农村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他们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这决定了她们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她们安享晚年的愿望。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老年农民营造一个好的赡养环境,农村“空巢老人”就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毕竟,构建和谐社会的春天已经来临!

养老社会化 全力发掘“空巢老人”幸福之源 ——古蔺县农村“空巢老人”的问题及对策

古蔺县老龄办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医疗卫生技术、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生育政策的较好贯彻落实,使人的平均寿命大幅度延长,加速了人口老化;同时,城市化以及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使农村大批青壮年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农村的实际人口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伴随着这一过程,农村中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

农村“空巢老人”与城市“空巢老人”所产生的原因有很大的不同。城市“空巢老人”,主要是因为城市经济和住房水平的大幅度提高,隔代人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性的不同,越来越多的老人自愿选择独居,这一部分老人在城市中比例不断增加,且具有高龄化的倾向,而这一部分老人在全体适龄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农村“空巢老人”,则主要是因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在农村留守家中的老人,他们既要耕种一大家人的承包地,又要照顾留下来的老人和孩子。农村“空巢老人”已成为新的弱势群体,对他们的居家养老、精神安慰、

生活照料、管理服务等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涉及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

古蔺县现有人口82万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9.63万人,农村“空巢老人”12510人,约占老年人口的13%。古蔺县对该本县基础条件较差的土城乡、城周边的永乐镇、基础条件较好的双沙镇等三个乡镇的农村“空巢老人”基本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土城乡人口总数28732人,老年人口总数2473人,空巢老人667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27%,其中“五保老人”247人,敬老院集中居住48人;永乐镇人口总数43260人,老年人口总数4697人,空巢老人519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1%,其中“五保老人”288人,敬老院集中居住84人;双沙镇人口总数46715人,老年人口总数5166人,空巢老人694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3%,其中“五保老人”162人,敬老院集中居住30人。全县各乡镇长期外出务工人员约占人口总数的30%,除去五保老人外,农村“空巢老人”主要是由于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形成的。

农村“空巢老人”生产生活中普遍存在以下四种情况:

1、经济收入低。绝大部分农村“空巢老人”没有社会养老保障,他们的经济来源靠自己劳动所得和子女补贴。老人的收入主要靠种地,由于子女不在身边,老人只好自己干、雇人干,而来自土地的收益扣除成本后收入甚微,且随着年龄增长,劳动能力逐渐丧失,“空巢老人”只能靠子女的补贴,而这种补贴方式缺乏稳定性、经常性,受影响因素众多,补贴标准也比较低。

2、生活照料差。由于子女不在身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对“空巢老人”来说,都成了难题。特别是老人身体不好,需要子女陪同去医院看病,老人更是觉得孤苦无靠,感到很失落。老人生病时,做饭都存在困难。此外,“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多年的辛勤劳作,他们大多有慢性病缠身。由于节俭,他们常常是小病拖,大病干脆不治疗,而且发病往往具有突然性,家中无人,可能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3、精神慰藉少。孤独笼罩着“空巢老人”的生活,特别是失去老伴的老人,儿女常年在外,孙辈们渐渐长大,不再与老人嬉戏玩乐。辛劳操持家务的老人一旦空闲下来,会倍感孤苦寂寞。他们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精神特别空虚。

4、安全隐患多。随着年事渐高,一些农村“空巢老人”记忆力下降,一些日常生活行为都有可能留下安全隐患。此外,在教育孙辈时,由于是隔代教育,有的老人就一味地溺爱,导致一些懵懂少年滑进违法犯罪的深渊;有的老人还是用老一套来教育孙辈们,不免会引起隔阂、冲突,甚至发生悲剧。

二、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原因

1、子女离开父母外出务工挣钱,家中留下看护家园、照顾小孩的“空巢老人”。其中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环境较差的地方外出务工人数较多,表现更为突出。

2、敬老院供养能力不足,大量的“五保老人”不能进入敬老院集中供养。

3、符合五保供养条件,但本人过惯了田园生活,不愿离乡到敬老院生活形成的“空巢老人”。

4、不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孤寡老人。

5、虽然有子女,但由于两代人之间代沟产生的隔阂难以共同生活在一起而产生的独居老人。

三、农村“空巢老人”现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基层领导干部对农村“空巢老人”这一新的社会现象认识不到位,对农村“空巢老人”这一新的社会问题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2、基础条件较差、服务设施简陋。乡镇老年协会、体育协会、老年文化组织多数没有像样的活动场地和维持自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健康机制;乡镇敬老院建设起步较迟,管理服务的运作模式还处在探索阶段,就连管理人员的工资都尚未进入财政预算,工作人员积极性难以调动,敬老院管理一直是难题。

3、机制不健全,管理不到位。目前对农村“空巢老人”没有管理服务机构,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农村“空巢老人”的管理和关照方式有待于建立。

4、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处于建设之中。针对“空巢老人”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养老保障、医疗救助、生活照料、管理服务等方面尚处于空白。法律条款缺少具体贯彻的实施细则,对老年产业支持、扶持的相关政策还十分欠缺。

5、财政对老龄工作经费的投入不够。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工作条件,为探索和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带来了困难。

四、目前已采取的关爱农村“空巢老人”措施

针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现状,县委、县政府实施了“养老社会化——全力发掘空巢老人幸福之源”关爱工程,明确提出,

要从2007年起,三年内基本建立起“以政府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为主体,以民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为补充,以社区和村委会为依托,以居家服务供养为基础”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并大力开展了帮困工作:一是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二是组织专业养老服务队伍和公益性志愿者队伍,照料空巢老人们的生活起居,为他们提供医疗保健、法律维权、文化、体育等服务;三是认真开展“1+1”结对帮扶活动,今年县领导和机关工作人员已结对帮扶529人,乡镇干部规划帮扶4000多人;四是县领导多次看望空巢老人,实地了解并协调解决其生产生活困难,送去慰问金和衣、被等物品;五是筹集资金近11万元开展对空巢老人的慰问,为空巢老人送去衣被、大米、食用油等,帮助争取更多的政策扶持;六是积极为空巢老人办实事情,积极帮助他们申请安居工程等项目补助,改善老人的住房条件,为他们送去生产建设投入资金等。

五、进一步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建议

1、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关爱“空巢老人”的良好氛围

首先要着重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宣传教育,使各级领导深刻认识解决好农村“空巢老人”的意义,明确它是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古蔺进程中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其次就是要在全县通过电视、报刊、村社墙报等各种媒体宣传“空巢老人”现象和“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不仅要引起家庭子女的高度重视,而且要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关心“空巢老人”的社会氛围。

2、制定政策,为“空巢老人”提供体制保障

各级政府应在帮扶“空巢老人”的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实际,提出有关“空巢老人”帮扶工作的具体意见和办法,明确帮扶工

作的原则,并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和检查,通过不断的努力,逐步满足“空巢老人”经济保障、医疗健康、精神慰藉、文化生活、照料需求、法律援助等方面的需求,建立一套“空巢老人”的照料体系。

3、健全帮扶机制,完善居家养老模式

建立以村、社区基层组织管理服务为主,志愿者队伍服务为辅,社会力量兴办为补充的居家养老模式。一是必须大力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使居家养老、管理服务、医疗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进村进社区。把农村社区建成小机构、大服务、全方位、多功能的基层组织机构。二是壮大志愿者队伍。志愿者队伍包括青年志愿者和老年志愿者。对于身体健康劳动年龄段的低保人员,应把承担社会义工作为享受低保的条件之一。建立农村帮老志愿者服务队伍,针对“空巢老人”生活中面临的困难,为老人提供定时陪护、免费家务、节日慰问、精神慰籍等项目。组织青年志愿者和老人结对子,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结对方式,与“空巢老人”签订“帮扶协议”,经常性的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活动。三是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鼓励多建社会化的养老机构。动员和鼓励更多的有经济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投资兴建养老中心、康复中心、托老机构、老年公寓等,为老年人特别是“空巢老人”提供养老和娱乐场所。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保障功能

古蔺县有“五保”老人4692人,乡镇敬老院19座,截止2007年底仅入住“五保”老人734名,入住率只有15.6%,大量的“五保”老人无条件入住养老院。从现状看,多数敬老院的设施还不完善,难以满足老年人养老发展的需要。大力发展福利设施,完善设备,改善居住

生活条件,提高服务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福利事业,从政策法规上给予扶持,对需要入住敬老院的广大老年人开放敬老院等福利机构的大门,推行经济养老、财产养老。在农村老人生活的村组配建老年星光之家、老年活动中心,以现有的老年协会为核心,组织各种文化、体育协会,丰富农村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5、加大财政投入,制定扶持规划

一是财政要加大对老龄工作经费的投入,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努力为老年人安享晚年生活创造条件。二是加大对乡镇、村组财政支持力度,切实改善工作条件,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大力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村组干部、工作人员待遇,确保各项工作有人做、愿意做,提高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

农村“空巢老人”现象越来越迫切地成为像古蔺这样艰苦边远地区急需解决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县委、县政府顺应时代发展,把关注民生、关爱弱势群体列入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来进行落实。相信随着党委政府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全社会都会不遗余力地关心、帮助弱势群体,广大老年人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也会更多地享受到政府、社会的关爱,不断提高生活生命质量,成为经济社会文明进步优秀成果的直接受益者。

2007年11月10日

农村空巢老人亟待全社会关注

作者: ■ 郭立场

发表日期:2009/12/07 查看次数:125

当我们在关注农民工问题,关注“80后”成长历程,关注经济发展、城市变革时,我们的目光是否错过了他们?他们是外出打工子女的父母,是在城市中打拼的“70后”、“80后”的双亲,是数目不断增长的庞大群体;他们在城乡各处静静地生活,数着日子

盼儿女回家,守着电话等儿女的问候;因为孤单,面临着很多问题:生活无人照料、病痛不能及时妥善治疗、抑郁烦闷的情绪无法排遣??空巢老人生存现状已成为我们无法避开的社会命题。

农村留守老人作为特殊的群体,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不仅仅包括制度方面以及家庭结构方面的因素,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观念的消极影响。笔者以为,切实解决好对空巢老人的照料,妥善安排好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构筑社会网络的支持系统,不仅是广大老年人及其子女的迫切要求,也是国家的责任。易言之,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向高龄化方向发展进程中,如何重构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网,建立强有力的社区支持网络系统,促进网络成员之间的互助与支持,是在倡导社区照顾模式时应重点考虑的问题。

在农村社会化养老机制尚未形成之前,传统式家庭化养老仍是农村养老的唯一形式。要在中国广袤的农村建立起惠及每个农村老人的养老保险,目前尚有相当大的难度。也就是说,要建立起能让农村老人完全脱离子女,单纯依赖社会养老保障就能过上体面生活的保障体系,眼下中国还没有能力达到,家庭养老的作用依然不可小觑。只是现代意义上的“家庭养老”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是指纯粹由家庭来赡养老人,政府与社会无所作为;现代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是指在大力张扬孝道文化的背景下,在政府尽其所能提供低标准养老保险的基础上,由子女来管理老人的吃、住及其他生活照料,提供精神慰籍。尤为值得强调的是,针对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政府需要从政策上予以规范、强制,譬如通过立法制定一个空巢老人的最低赡养标准,真正做到“老有所养”。

必须指出,建立完善农村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不能仅仅依靠政府单方面的资源,而应当加大整个社会的支持力度。首先,引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的良好风尚。其次,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制度,尤其是要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机构,积极开发护理保险险种。最后,要提高空巢贫困老人的救助标准,根据他们医疗、生活费用支出较多的实际情况,在最低保障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一定的补贴,确保空巢贫困老人基本的生存权利得以实现。

农村空巢老人的困境与养老对策:社会工作的视角

2010-06-09

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加快的形势下,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保障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在对农村养老保障的不断探讨中,农村空巢老人这一特殊群体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笔者基于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的调查,分析其生活中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并研究其在经济、情感、风险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困境。笔者坚持社会工作的视角关注这一弱势群体,试图在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专业理念的指导下,帮助其获得自助能力,改进其生活状况,促进其自身发展,并试图对完善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机制进行社会工作的进一步思考。

据国家统计局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2005年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60岁及其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11.03%。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保障成为一种必然选择。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并不算发达的人口大国中,推行养老保障制度却非常困难,尤其是在占人口总数一半以上、相对贫困的农村人口中推行。近年来,农村空巢老人作为农村老龄化人口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据资料统计,大约有20%的农村老人生活在空巢家庭(空巢是家庭生命周期的最后一个阶段,所谓空巢家庭是指最小一个子女离家、仅由父母组成的家庭)中,而且这一比例还在不断的扩大。许多学者一致认为,农村空巢老人由于身体状况及社会环境的诸多原因,在经济、情感、心理等诸多方面会处于弱势地位,在生活中会受到种种限制,这使得他们在生活等方面上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基于此,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学系调查小组选取了较为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湖北襄樊、山西大同、河南浚县、江西瑞昌和云南永胜五个地区),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进行调查,收集实地数据资料,从而探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机制。笔者试图探讨通过社会工作的方法、理论介入到农村社区及相关部门中,并运用社会政策、个案辅导、社区工作、小组工作等相关社会工作方法来关注这一弱势群体,发展农村社区养老保障制度,使困境中的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状况得以改善,并且帮助其获得自助的能力。但这种理想化的理论和方法论假设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而遭遇困难。

一、基于调查结果分析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困境

调查表明,农村空巢老人生活中面临多种困难,不能一一列举,笔者挑选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对其困境进行分析。

1、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来源得不到有效保障。调查显示,其中相当一部分农村空巢老人家庭月收入在100元以下甚至没有收入而勉强度日。部分老人能够通过自己劳动实现自我供养或部分自我供养的同时,大量老人要靠子女为其提供经济收入。如果健康状况允许,农村老人一般不愿意放弃劳动而单靠子女供养。然而在近郊的很多地区人多地少,甚至大量的耕地都被征用,众多年轻人外出打工,老年人留守在家,由于少地甚至无地,这些空巢老人即使有劳动能力却因无法参加农业生产而导致收入很少甚至没有收入;还有一些老人虽然可以拥有大量耕地却由于自己身体欠佳而无法耕种劳动;另外,一些参加劳动的老人在遭遇水、旱等自然灾害导致歉收的时候也会收入剧减。这就使得单靠自己和老伴劳动所得的收入来生活的空巢老人难以很好地满足自身

的生活需求。然而一些老人由于子女自己的收入也很低、子女要供孩子上学读书花销很大等多种原因而获得子女给与的生活费很少,导致他们生活拮据。

2、病无所医成为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又一大困境。调查中,大部分老人认为“有口饭吃就行”,而把看病当作一种奢侈消费,“大病拖,小病扛”,虽然饱经病痛折磨却得不到医治。尽管我国已在不少农村地区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我国医疗合作规定了起付线、补偿比和封顶线,然而起付线和补偿比却成为很多贫困老人进行医疗的门槛,他们的收入仅用来维持基本的生存权而无法筹到越过起付线的钱,也付不起开始需要共付的医药费。另外,国家采取“保大病”的原则,很多老人对体检等很多医疗政策的理解都存在误区。由此可见,农村空巢老人看病难的问题依然存在并严重影响着老人的生活。

3、情感空虚、孤寂、无助等问题也是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一大困境。随着家庭生命周期最后一阶段的到来,家庭的结构功能分化,很多子女外出,常年很少回家。虽然子女外出务工可能会改善老人的经济状况,然而物质上的改善难以代替精神的慰藉,尤其是空巢老人在自己生病或遇到干不了的重活而找不到人帮忙时会觉得更加孤独无助。一些老人即使有同村的儿女也常常会感到儿女“人家各有各的事”,儿女疏于照料陪伴使得这些老人产生自己被抛弃等感觉。很多空巢老人的休闲方式多是串门聊天,然而这种单调的方式难以弥补内心的孤寂,难以减轻对子女的思念,尤其是一些丧偶或独居的老人,他们甚至觉得生活中没有人可以听自己说说话,没有人可以陪伴。老人希望子女外出务工,因为子女也要养家也要生活,但是又不满子女无暇看望,他们既希望子女常回来看看又不忍子女误工赚不到钱,这种矛盾的心理使他们觉得无奈。无奈的还有他们对经济收入、对生活的态度。调查中,在很多情况下老人不会说“是”或者“不是”,他们的回答中常常透出无奈。例如在对“您对经济收入是否满意”的回答中,他们常常会说“满意不满意又能咋样,谁给呢”,细细追问原来他们理解儿女的苦衷,“儿女也是一家人,儿女也没钱咋给呢”。孤独、无奈,诸多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状况令人担忧。

另外,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风险意识淡薄,这种状况也在困扰着农村养老保障的发展。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转型的今天,很多并不发达地区的农村老人主要沿用的是自我养老或家庭养老的方式来应对自己的养老问题,而农村社区建设和社会养老等方面却因为政策、制度不完善,意识淡薄而不被了解或者被忽视。很多农村老人对养老风险的担心并不严重,也许是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或者他们不敢对依靠国家和社会解决养老抱有高的期望,他们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只想“有口饭吃”就可以,只要求最基本生存权,只希望自己和亲人少灾无病,而没有过多的改善生活的其他要求,也没有风险的意识,

没有想过年轻时储备来供养老年生活。

二、调查结果的理论分析

农村空巢老人困境面临诸多困境,分析其原因:我国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也在弱化。在中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使得使用土地的灵活性增强,农村人口流动性增强。在经济体制转型的同时社会转型也在进行,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中,农村社会结构也在转型,农村社区变的松散而对个人的凝聚力减弱,农民个体化的趋势也在加强。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的同时,大量农民外出务工,这给传统的“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功能带来很大的冲击,家庭结构解体的同时养老功能也在弱化。另外,由于信息匮乏、社会支持系统不足,当地政策制度偏差等外在原因以及自身能力不足、权利保护意识淡薄、农村价值失落等原因使得农村空巢老人不容置疑的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一些高龄、残疾、孤寡等特殊的空巢老人。同时农村社区的自我支持系统也因为种种原因而部分瓦解,子女抚养缺位、亲朋邻里职责弱化、社区意识淡薄等多种因素也促成了空巢老人的生活困境。

农村空巢老人的状况令人堪忧。老人在年轻时曾对国家、对子女做出很大的贡献,但是在年老以后分享社会成果时却被推到了边缘化的地位,这在对社会资源的利用上是一种很大的不公平,在心理上也会造成被剥夺感。他们自身身体状况不佳,生活上被疏于照料,情感上得不到满足,人的自我功能实现受限,甚至导致一些心理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空巢老人淡薄的养老保障风险意识和淡薄的“赋权”意识间接地导致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相对滞后,使得他们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相对剥夺”的不平等地位。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这种不平等也成为给社会稳定、有序的发展的不和谐因素。

三、关于农村空巢养老的一些建议

对于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机制的探讨,许多学者都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笔者试图从社会工作的角度来关注农村空巢老人的困境,探讨养老的对策。在以人为本、助人自助的原则和赋权的理论的指导下,笔者试图通过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广泛扩展和利用社会支持系统,来构建长效的养老基金积累,加强农村养老保障体制建设,试图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养老保障体系,来改善老人的社会功能,促进其自我实现与个人发展。基于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人文关怀,深入农村社区宣传,改善家庭功能。首先,社工人员在深入农村社区宣传“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提倡“孝”道,巩固家庭养老的地位。同时,积极宣传社会养老,义工人员可以协助农民转变传统的家庭养老和自我养老的观念,使其了解社会养老,协助其了解通过缴纳社会养老金等方式来防范养老风险、改善老年生活。通过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在社会上加强宣传,倡导社会资本与个人资本相结合进行养老,倡导民营等资本投资于农村养

老事业,呼吁社会力量对贫困老人养老救助。此外,介入农村家庭,采用个案辅导等工作方法,帮助老年案主“充权”,了解自身权利,并采取相关措施提高案主的自决能力,采用家庭治疗模式等个案工作方式,来减少“虐老”等不良行为。

2.加强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建设,做好老年社会工作。首先,要协助老人进行自我探索,协调好与子女、朋友、邻里的关系,扩展社会支持网络。其次,在建议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修建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场所的同时,社工人员可以在农村社区积极开展的老年社会工作,如组织一些互动参与的简单小游戏,丰富老人的生活;开展“一帮一小组”“心理辅导小组”“疾病护理”“临终关怀”等,对老人给与身心关怀和精神上的慰藉。另外,可以开展相关的募捐活动,筹措资金用于修建农村养老院等福利机构,改善老人生活。

3.完善社会政策,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目前,中国农民的职业、角色(如职业农民、乡镇企业农民职工、城市流动农民工等)分化复杂,农民收入差距拉大,出现社会分层。鉴于此,我们社会工作方法应因地制宜,在社会政策影响上推动农村养老保障,可以针对不同的农民群体采取不同的社会政策建议,如在经济较的农村地区首先推广社会养老保障,逐步扩展;对于失地农民这一群体应鼓励其利用征地补偿安置费来缴纳养老保险等。另外,社工人员在政府社会政策中可以发挥监督作用。建议中央、地方政府权责明确,投保政策稳定、规范,提高政府信誉度,使农民投保扩大化;建议养老保障运行机制应垂直、直接管理,使养老金减少过多的中间环节而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建议建立独立于政府的专业社会保障金融机构进行农村养老保障的管理。此外,关注合作医疗,建议加强对医疗保障的改革,关心老人的身心健康。

4.开展辅导帮助活动,关注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对于弱势群体中的弱势即农村空巢老人中的高龄、残疾、特困、五保户等,对其给与更多的辅导和帮助。广泛组织、推动义工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使其能够结合老人的需求和实际生活状况开展活动,从身体和心理等多个层面上帮助老人。

参考文献:

1 乐章: 《风险与保障:基于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个实证分析》,《社会保障制度》,2006.1 2 龚文君:《农村空巢家庭的养老保障问题研究》,《西北人口》,2007.1

3 钱宁: 《农村发展中的新贫困与社区能力建设:社会工作的视角》,《社会学》,2007.4 4 谢慧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分析》,《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9

5 李迎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改革的“过渡模式”设计》,《社会保障制度》,2006.2 6 穆光宗:《家庭空巢化过程中的养老问题》,《南方人口》,2002.1

7 范明林张钟汝:《老年社会工作》,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

8 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构建及规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

(张学敏 武汉理工大学 政冶与行政学院,湖北 武汉430063)

相关新闻

关注农村空巢老人,构建和谐新农村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不断加快,以及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导致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空巢老人。他们是当今农村社会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生活在农村社会的最底层,缺少某些必要的社会网络支持,致使他们在经济、文化,心理上遭受着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关注农村空巢老人,为他们创造一个舒适、安定的生活环境,不仅是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是就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形成原因,存在的困难进行了一些阐释,试图找出导致农村大量空巢老人存在的主要原因,以及他们在生活、心理上所遇到的主要困难,最后,提出了几点在于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尝试性建议。

【关键词】: 新农村, 空巢老人, 和谐, 老龄化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形成

当人类刚刚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我国广大农村正悄然兴起一个特殊的群体——空巢老人群体,他们大多是由于子女在外工作、定居,务工等形成的。农村空巢老人主要是指那些在年老的时候因种种原因缺少儿女照顾的农村老人,他们在生活上缺少必要的照顾与关心,心理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文化娱乐活动单一,甚至缺乏,经济上时常处于困境。农村空巢老人在生活上主要是依靠自己或邻里的互助来维持生活,且生活来源单一,缺少基本的生活保障,与子女缺少必要的沟通,这极易造成他们情绪的不稳定,甚至消极悲观,这些情况不仅影响着农村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也给当今的新农村建设造成了压力与隐患。当前,我国的农村空巢老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真空巢:即无儿无女的鳏寡孤独者,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村五保户;2、形式上的空巢:指虽有儿女,但由于儿女在外工作、定居、务工等原因,不能经常回家照料和老人团聚,主要依靠自己生活的老人;3、无形的空巢:指由于与儿女合不来,分开居住单独生活,或被儿女抛弃的老人。

[1]

以前,农村地区也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空巢老人,但由于数量不多,且当时社会变迁较慢,大多都能通过村委会或乡镇民政部门、以及自身加以解决,并未引起大的社会问题,也就没有引起世人的重视。但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计划生育政策的逐渐完善,以及农村人口的大量向外流动,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也由以前的隐性问题变成了显性问题,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个必须予以重视的问题。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大量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 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数据显示,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近1.5亿,占到了总人口的11.3%,并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这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时代”。(参见图1) (图1) 2006年人口数及其构成 单位:万人

指 标 全国总人口 其中:城镇 乡村 其中:男性 女性 其中:0-14岁 15-59岁 60岁及以上 其中:65岁及以上 年末数 131448 57706 73742 67728 63720 25961 90586 14901 10419 比重(%) 100.0 43.9 56.1 51.5 48.5 19.8 68.9 11.3 7.9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stats.gov.cn/tjgb/ 预计我国人口总量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将达到14.6亿,而65岁以上的老人人口比例将达23%,目前,我国现有空巢老人约为2360万,在这些老人中,农村空巢老人占据了绝大部分。(参见图2) (图2)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的户口和性别构成 乡村人口,万户 城镇人口,万户 男性 252.6 62.6 女性 350.3 118.0 一人一代户合计 602.9 180.6 二人一代户合计 515.0 263.2 合计,万户 乡村/全国老人(%) 315.3 80.1 468.3 74.8 783.6 77.0 778.1 66.2 资料来源: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 同样,我国的老龄化人口具有十分特殊的特点:1、基数大,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近1.4亿,而世界上老年人超过1亿人的国家只有中国;2、增长速度快,我国老龄化人口正在以每年3%的速度高速增长,预计到2045年左右,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总人数的30%;3、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无法为这些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社会保障;4、老年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在农村几乎没有任何专门针对老年人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2]“老龄化时代”的到来使农村空巢老人的总数变的越来越庞大,同时我国又是在未富先老的状况下迎来老龄化时代的,从而使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变的更为严峻。 (二) 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型 传统的农村社会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封闭型社会,村落共同体就是村民全部的生存空间,农民很少向外流动,祖祖辈辈都困守在同一块土地上,这在很大程度上维系了古老而传统的家族体系,保证了家长的权威至高无上,老年人自然会被尊敬,且当时农村的养老基本上是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因此,乡土式的村落社会为农村空巢老人提供着足够舒适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但自1980年以后,大量的农村人口开始摆脱土地的束缚奔向城市,这种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深刻地改变了传统农村的乡土基础,同时也打破了封闭的乡村社会结构。新的观念、生活方式的传入,逐步改变着传统乡村的经济、文化基础,再由于农村计划生育制度的影响,农村家庭的子女也不像以前那么多,这样随着社会政策的放宽,社会结构的转型,大量农村人口的流出,从而导致了大量农村空巢老人的存在。 (三) 道德约束力的削弱和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社会里,尊卑有序的伦常关系和孝道观念一直被人们普遍遵循,尤其是孝道伦理观更是在人们的心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在市场经济普遍盛行的今天,孝道观念在人们心里的地位开始滑坡,正越来越被新的平等、自由观念所取代。在这个冲突频繁,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快节奏社会里,传统的孝道伦理观及长辈的权威地位已被冲击的七零八落。当今的农村社会,更多的年轻人追求着外面自由的精彩世界,再也不愿整日呆在家里,守着父母和土地过日子,即使偶尔有些人对父母不孝,也很少有人会出面指责,大多也都是听之任之,各自忙着各自的事情再也无心他顾。 (四) 家庭结构的转变

农村传统的家庭模式是家族式的大家庭,在养老上主要依靠家庭成员,在一个大家族里,即使是无儿无女者一般也会由本家族共同赡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当今的农村,核心家庭在不断增多,大多数年轻人结婚后已不愿意再和老人生活在一起,而是分开单独生活,在访谈中发现有些虽然老人和结婚子女住在一起,但在吃饭上却是各自做各自的,他们认为:“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吵架,我们与他们的喜欢不同,往往很难吃到一块。”传统的农村大家庭开始解体,核心家庭逐渐增多,再由于家庭规模的小型化,家庭的功能的弱化,从而使家庭养老这一传统功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二、农村空巢老人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的赡养问题

在农村社会里,由于基本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或缺失,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只能依靠自己、家庭或本家族成员来安度晚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导致农村子女数量的减少,甚至出现了一批独生子女,同时,又由于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及道德观念、价值观的变化,使子女的赡养功能正在逐渐弱化 ,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在自身需要照料的情况下,不得不“自力更生”,大多还要承担起照顾子女下一代的任务。根据我们的调查,对于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来讲,生活费基本由子女负担,但子女很少直接给钱。老年人还有劳动能力时,往往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为自己的以后养老做些准备,实在没有劳动能力了也只好由子女供养。但这一般仅限于吃饭问题,至于平常花销基本上很少有零余的,只有到完全丧失劳动能力了,才会让子女赡养。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正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而变化着,这些变化导致农村空巢老人很难仅仅依靠子女来安享晚年,只有为了维持生活而日夜奔波。

(二)医疗护理问题

老年人是一个发病率极高的群体,由于他们年老体弱,身体免疫机能下降,极易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农村空巢老人大多缺少子女的精心照料,再加上农村医疗设施的简陋甚至缺乏,或因为高昂的医疗费用而致使许多农村空巢老人在发生大的疾病时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农村地区信息闭塞,交通的不便利及医疗设备的不完备等主、客观原因的存在,使大多数农村空巢老人在身患疾病时,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许多老人都采取“小病抗,大病等”的方法,这给他们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痛苦和困难。据我们访谈的一位老年人说的,他老伴生病时,一共花了1800元,其中子女给了600元。他说:“不能说子女不给,也不能让他们全给,主要还是要靠自己。”他自己就是主要靠在附近学校里面捡破烂来维持生活的。

当前,家庭作为最基本的生产、生活单位,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再加上农

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不健全和不断攀升的医疗价格,往往使得大多农村空巢老人在医疗保健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三)心理上的情感孤独问题

由于子女长期在外工作、定居,平常很少见面,也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一家才有可能象征性地团聚上那么几天,即使这样极短的时间,家人互动的机会也因外界因素的干扰时常被打断。农村大多数老人在一方面以子女在外工作、定居为荣,一方面又因为思念子女而怕影响子女的工作而不敢、不愿说,这种想见又不愿表达的矛盾心理增加了老年人的心理压力,也使老人的孤独感更加强烈。再者,村中也没有什么文化娱乐活动,即使是在重大节日也是“主要是由乡镇政府去组织,然后在村里轮着演出,我们自己没有人去组织。”农村空巢老人除了每天照看家,便再无其他事情可做,在加上平常对儿女的思念、担心,极易给他们本已不在坚强的心增加负担,甚至有可能造成伤害,轻者消极、忧郁,感到生活乏味,认为自己老了,无用了,只有一步步等着走向坟墓,重者可能会得老年痴呆症,或造成各种精神障碍、形成心理疾病。

(四) 意外事故的发生

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环境里的安全隐患虽没有城市里普遍,但由于农村社会生活单调,大多村庄人员稀少,其安全隐患问题依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一大隐患。农村空巢老人年龄都比较大,在行动上存在着诸多的不便,又因为他们观念陈旧,处理事情往往依赖经验,对新事物接受比较慢,当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多会采取以往的处理办法,甚至有时会手足无措,缺乏冷静的思考,这极易使事情变的更加糟糕。在农村社会里,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最易出现的突发事件就是突发疾病的发生,这些事情往往会给老人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困难,也使他们往往由于无力应付而耽误了及时的救助。

(五) 五保老人的养老问题

“五保供养制度”是指依托集体组织对农村无依无靠的老、弱、孤、寡、残人员的生、老、病、死实行保障的一种集体保障制度,在这里主要考虑的是那些无儿无女的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由于国家一直以来都是把“五保供养制度”定位于农村集体福利事业,随着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农村集体经济在中国绝大部分的解体,使集体经济保障能力不断得到削弱。在我们调查的保旗寨村,虽然有一个敬老院,但已经处于频临倒闭的境地,里面也只有两位老人,而且村中老人也不愿意去敬老院养老。对于村中困难户,村委会一般也没有什么做法,基本上都是当地政府的民政局每年给予几十块钱作为临时救济。我国的“五保供养制度”在农村的覆盖面也越来越窄,甚至出现了在许多地区很难实行开来的局面,在农村五

保老人的养老问题上,我国现行的“五保供养制度”不仅呈现出了“历史断层”现象,甚至有逐渐消失的趋势,同时也面临着资金筹集困难的状况。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的几个对策

(一)积极探索新型的农村养老模式

随着城市化、农村人口老龄化和农村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的加快,传统的养老模式已不再适应农村的现实状况,因此,必须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新型养老模式 。除对那些无儿无女的老人继续采取集体、国家供养外,可以尝试建立其他适合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的养老保障制度,比如,可以建立子女养老金保险制度,农村老年人救助制度,计划生育养老保险制度等,同时积极探索农村社区养老、互助机制等多样化养老模式。由于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有必要在依旧采取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旧模式的同时,扩大社会力量的参与,积极推动家庭养老社会化。在此过程中,应加大社会供养的比重,支持、鼓励社会、群众多方力量的参与,积极推动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旧养老模式逐步过渡到以社会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为辅,多种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养老模式。

(二)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中,子女如不能定时、定量地提供给父母养老、生活费用,父母一般也不会主动去要,往往造成了“厚葬薄养”的怪现象。虽然我国很早就建立了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自1992年民政部《县级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方案》颁布起,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就开始持续下降,从1999年的9.75%降到了2004年的7.10%。(参见图3)因此,在考虑到农村实际情况下,仍采取以自我保障为主,互助为辅的原则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同时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作为重点来抓,为农民建立个人专用的养老账户,采取完全积累式的缴费方式,并使缴费、取款等程序和标准程序化、法制化、透明化和标准化,切实作到专款专用,将农村养老保险金落实到每一户、每一人。政府还应在乡、县政府部分建立专门的农村养老保障机构,专门负责收取、发放和管理农村养老工作,在对保险金的管理上应县为单位建立独立的、平衡的核算、审计制度。

(图3)1999—2004年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基本数据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参保人数(万人) 基金累积(亿元) 人均累积保费(元) 农村总人口(万人) 农村覆盖度 8000 6172 5995.1 5462 5428 5378 184 195.2 216.2 233.3 259.3 285 230 316.8 360.5 427.1 477.7 529.9 82038 80837 79563 78241 76851 75707 9.75% 7.64% 7.54% 6.98% 7.06% 7.10% 资料来源:劳动社会保障部,1999—2004年统计公报 http://www.molss.gov.cn/index/index.htm (三)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农村养老问题上,政府应居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和组织功能。政府不仅应在政策上对多种农村养老模式的探索、试验给予支持和鼓励,还应当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继续完善符合农村当地实际情况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合作医疗制度、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等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议政府可以通过统一立法,将农村养老保险金完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采取政府组织、引导和农民自愿参与的方式,建立自助为主,互助为辅,储备积累的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以保障农村空巢老人的基本生活。 (五) 采取多种措施增强农民的社会保障能力 农民一般无固定的收入,且收入相对较低,尽管我国一直正在努力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但在农村地区仍旧存在着大量的贫困人口。(参见图4,图5) (图4)2000年以来全国农村贫困标准、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stats.gov.cn/tjgb/ (图5)1978-2004年全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规模和人口比重 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stats.gov.cn/tjgb/ 我国农村的养老保障制度从一开始就是采取的以个人自我保障为主,集体、国家、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这就要求要想切实做好农村养老保障工作,就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积极帮助农民致富,通过各种方法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居民的纯收入,从而提高农民自身的养老保障能力。一方面政府应在政策上加大对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在政策上对农村新经济模式的创新、发展给予支持,积极地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还要积极地鼓励有技术、有能力的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带领家乡人共同富裕,并为他们回乡创业提多种优惠政策以及良好的创业条件和环境。

参考文献:

[1] 贺寨平.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年版

[2] 李小云,左停,叶散忠.2003——2004年中国农村情况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4年版

[3] 阎坤.中国养老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 杨立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 [5] 林闽刚.我国农村养老实现方式探讨[J].中国农村经济.2003(3) 注释:

① 周莹.空巢老人,要融入社区.《环球时报 生命周刊》,2006年03月21日,第九版 ② 陶立群.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特点.《科学决策》,2006年04期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06年3月16日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以全国为总体,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为次总体,采取分层、多阶段、整群概率比例的抽样方法。最终样本单位为调查小区。这次调查的样本量为1705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31%。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通过调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调查的各项任务已基本完成。现将快速汇总的全国总人口及其结构的主要数据公布如下:

一、总人口

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0628万人,与2000年11月1日零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126583万人相

比,增加了4045万人,增长3.2%;年平均增加809万人,年平均增长0.63%。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

二、流动人口

全国人口中,流动人口为14735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4779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296万人,跨省流动人口增加537万人。

三、城乡构成

全国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56157万人,占总人口的42.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74471万人,占总人口的57.01%。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77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

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下降0.44。

五、年龄构成

全国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26478万人,占总人口的20.27%;15-59岁的人口为89742万人,占总人口的68.70%;60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4408万人,占总人口的11.03%(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0045万人,占总人口的7.69%)。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2.6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7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0.73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国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18295万人,占总人口的90.56%;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333万人,占总人口的9.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2355万人,增长了2.03%;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万人,增长了15.88%。

七、受教育程度

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八、家庭户人口

全国共有家庭户39519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369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3人;集体户人口为6934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31人。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97人,农村为3.27人。

注:

1、本公报为根据调查结果的初步推算数。

2、调查登记标准时间为2005年11月1日零时,调查登记对象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的常住人口。

3、全国总人口数未包括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省人口数。

4、经事后质量抽查,总人口的净漏登率为1.72%。全国人口中已包括据此计算的漏登人口数。

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rkpcgb/qgrkpcgb/t20060316_402310923.htm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6dr.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