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更新时间:2023-03-10 14:48: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年级 :六年级 科目:语文 主备人:吴雯

第三单元 科学与发现

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科学与发现”为题材编排了五篇课文,其中《两小儿辩日》《种瓜得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是精读课文,《飞天圆梦》《童年的发现》是略读课文。《两小二辩日》选自《列子·汤问》中的一则传说故事。文中记叙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各凭自己的直觉,认定太阳在早上和中午时离地球上的人远近不同,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孔子也不能对此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尽,学习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故事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飞天圆梦》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文中记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美好梦想所进行的不断的尝试和不懈的追求,重点记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在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和解放军官兵的共同努力下,神州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课文赞扬了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种瓜得豆》是一篇儿童科普读物,说明文。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层次地介绍了什么是基因、转基因技术以及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全文结构非常清楚,是典型的说明文体裁。全文为总——分结构,每个分述部分都有总述句概括该部分的主要内容。课文运用了浅显的比喻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如,“种瓜得豆”“大管家”“发号施令”“搬家”等,把较为深奥的、现代高科技知识,很通俗地介绍给了读者,并且使之很容易被人接受。《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课文讲述了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童年的发现》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课文是以倒叙的形式写的,共分三部分。先概述了作者童年时的发现,然后具体叙述这项发现的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语文百花园三》安排了“温故知新”“语文大课堂”“习作”等内容。

单元教学目标:

1、 随课文识字17个,会写生字11个。

2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中说明的道理,从中受到科学思想的启迪。

3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热爱科学,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探究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

掌握本单元生字词,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章揭示的道理,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1

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我们生活中的科学,学会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领悟文中的道理。

关键:

查阅资料或联系生活实际,了解我们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亲自探究科学,认识科学探究的的重要性。

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方法和措施:

1、通过拼读、组词、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等让学生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体会情感。

2、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理解内容。根据文本中的内容,引用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丰富文本内容,深化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认识。

3、品析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调查一下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科学知识。

单元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字词卡,图片、预习提纲、限时作业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作者的资料和作品读一读。 预习提纲;

导语:同学们,你在生活中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吗?你想知道其中的科学知识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本册的第三单元“科学与发现”,看书中为我们介绍了哪些有趣现象及科学知识。

1.本单元围绕 这一主题选编了精读课文《 》《 》

《 》,略读课文《 》《 》及“语文百花园三”。“语文百花园三”中的“句子与关联词”部分主要认识_____________的用法及其作用;“阅读平台”是讲述科

学发明的文章《 》;“积少成多”是让我们积累有关 的名言; “语文大课堂”实践活动主题是 ;“习作”内容是 。

2.读单元导语,了解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认真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 。

3.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小产品的性能、特色,为本单元语文实践活动做好准备。 4.借助资料,积累有关科学与探索的名言,写在下面。

单元实践活动:语文大课堂:小产品大推介 课时安排:

《两小儿辩日》 1课时 《飞天圆梦 》 1课时

《种瓜得豆 》 2课时

2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 2课时

《童年的发现 》 1课时

《语文百花园三 》 5课时

单元复习 1课时 单元检测 2课时 单元讲评 1课时

10 两小儿辩日 总第(32)课时

教学目标:

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可爱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4、指导学生认识“汝、盂、孰”。

课文重点: 两个小孩的对话 感情朗读训练点:文中的对话

读说结合训练点:你喜欢文中的两个小孩吗?为什么?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能流利的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用科学知识解释两个小孩的问题,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预习提纲 学生:收集相关资料

预习提纲:

导语:同学们,听说过孔子吗?对,他是学识渊博的大圣人。但有一天,他却被两个小孩难住了。这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两小儿辩日》的故事。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在文中标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能正确听写。

盘盂 沧沧凉凉 探汤 辩斗

3.把下列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并组两个词) 斗

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读课文2—5段,在这场两千多年前的辩论中,看看两个小孩各自的看法是什么?理

由呢?在文中用横线标出来。 (2) 孔子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是怎么判断的?

3

孔子那么知识渊博的人,面对两个小孩的提问,他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可见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3)从两小儿的辩斗中,你受到哪些启发?

(4)两千多年前孔子无法回答两个小孩的问题,可现在科学发达了,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6.领悟表达方法。

本文是什么体裁?作者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7.拓展阅读。

搜集整理与《两小儿辩日》有关的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1)阅读《列子·汤问》 (2)收集阅读孔子的名言。

8.质疑:至少提三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齐读题,理解:“辩”——争辩、辩论,“日”——太阳。

学生质疑: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什么呢? 二、成果展示

1、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盂 孰 汝 指名认读,集体纠正字音

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这些字词时的记忆方法及注意事项

2、检查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接读课文,相互评价)要求读正确,读通顺,不要读破句子。 3、说一说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双方各持己见,就连孔子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

“辩斗”的观点: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辩斗”的理由:

4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由于两小儿观点不同,看太阳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也不同,两小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我们分组来读一读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3、开展“辩斗”。

(1)理解“辩斗”的意思。(争辩、辩论、辩驳)

(2)学生反复诵读两小儿“辩斗”的内容。(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小组合作展开“辩斗”。

激烈的“辩斗”马上就要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比赛,请你与小组的辩友合作,好好练习。 (4)请两学生上台当两小儿进行“辩斗”,老师友情出演孔子,师生一起上演一出《两小儿辩日》。

4、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两小儿的观点,孔子赞成谁?反对谁?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介绍孔子,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3)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感受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四、评价人物,抒写感受:

1、读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你喜欢这两小儿吗?为什么?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 2、结合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五、限时作业

一、

听写。

二、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辩斗: 探汤: 三、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加探汤。

四、《两小儿辩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5

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早晨 中午

近 大 车盖 盘盂 小 远 远 凉 沧沧凉凉 探汤 热 近

11、飞天梦圆 总第(33)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意思,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3、搜集资料,了解我国的航天工程,举办手抄报。

4、体会炎黄子孙为与实现飞天梦所付出的努力,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激发民族责任感与探索科学的热情。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激发民族荣誉感。

课文重点: 5-----13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7-------13自然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你还知道我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哪些新成就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难点:了解炎黄子孙与实现飞天梦所付出的努力你所取得的成就,从中体会他们执着追求、

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准备:搜集我国航天工程的有关资料。 教师:课件、预习提纲 学生:搜集有关资料 预习提纲:

6

导语: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而今终于成为美好的现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飞天梦圆》。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凌云壮志 积劳成疾 锲而不舍 嫦娥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看看谁写得又干净又漂亮。

4. 把下列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并组两个词) 载 著

5.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6.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结合课文说说,“这”指的是什么?三个“最”字让你体会到什么?

(2)“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并没有消磨掉炎黄子孙为实现梦想而势力的决心和意志。他们从失败中爬起来,顽强地继续着圆梦的行动。”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什么? 7.领悟表达方法。

本文是什么体裁?作者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8.拓展阅读。 搜集整理“神州”5号航天飞船升入太空的有关资料,准备课上交流。 9.质疑:至少提三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学过许多美丽的传说,鲧禹治水、夸父逐日、女娲造人,还有“嫦娥奔月”,这个传说让我们了解到,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有飞上天空的美好愿望。新中国成立以后,有许许多多的科研人员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而不懈地努力,让我们把目光投向2003年10月15日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吧。随着一声巨响,“神舟五号”飞船带着杨利伟叔叔----这位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来到了太空,首次取得了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为美好的现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飞天梦圆》。 2、板书课题,齐读 二、成果展示

1、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

7

嫦娥 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 积劳成疾 绚烂 苍穹 指名学生认读,其他同学可以纠正字音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相互纠正错误

3、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为实现飞离地球,遨游太空的梦想所进行的不断尝试和不懈的追求。)

三、研读汇报

1、出示思考题,学生自学课文:

(1)炎黄子孙瑰丽绚烂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2)在圆梦的每一步里,你体会到什么?作者是用哪些词语、句子表达出来的?(划一划,写一写)

(3)用谈体会或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 2、集体交流

第一步:------------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品读第6自然段:“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了太空。”体会了中国已经迈出了圆千年之梦的坚定一步。

(2)出示东方红一号卫星图片,及相关资料增进学生的了解。并进一步体会它的重大意义。 第二步---------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1)学生读第7自然段结合课文内容谈感受

(2)展示杨立伟等在神舟五号飞船成功返回地球时向国人招手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中国人的自豪、高兴之情。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第13自然段。欣赏描绘载着飞航的火箭升空时的壮观景象的句子。体会航天人的执着追求,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小结:介绍“神六、神七、嫦娥一号”三步走的计划。

四、拓展延伸

1、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我国航天工程的有关资料。

2、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学习科学家的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

五、系统总结

1、谈一下自己学完本文后的的感受

2、学习体会作者用好词佳句来表达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六、限时作业

一、听写。

二、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①zhuó ②zhù

执著( ) 著( )名 卓著( ) 著( )衣 ....

8

①zài ②zǎi

载( )人飞机 三年五载( ) 记载( )载歌载舞( ) ....

三、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凌云壮志: 积劳成疾: 四、《飞天梦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回顾课文,想想炎黄子孙瑰丽绚烂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七、板书设计:

做梦:飞离地球 古人勇于实践 圆梦:默默奉献 新中国锲而不舍 梦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12、种瓜得豆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意思,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3、抓住有关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4、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

课文重点: 2------4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6----9自然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根据转基因技术,说一说自己的新设计。如果你是一位掌握了转基因技

术的科学家,你会运用这项技术做些什么?

9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难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字词卡、收集相关资料

预习提纲:

导语: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种瓜得豆》,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发号施令 前所未有 水土不服 玫瑰 供不应求 分泌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看看谁写得又干净又漂亮。

4. 把下列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并组两个词)

供 应

5.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6.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真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基因有什么作用?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转基因技术也有失败的时候,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失败呢?

(3)这些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大管家”。(注意加点的词语,读读,想一想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4)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请用横线标出并读一读。 7.领悟表达方法。

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8.拓展阅读。

阅读有关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或科研成果的书籍或报道,准备课上交流。 9.质疑:至少提三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10

第一课时 总第(34)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是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做到“种瓜得豆,种豆得瓜。”这靠的是什么技术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种瓜得豆》,去了解这种现代高科技知识。(板书课题:种瓜得豆)齐读课题。

二、展示成果

1、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生字词):

西红柿 搬家 玫瑰 供不应求 分泌

指名学生读字词,让学生说说自己学习这些字词时的记忆方法及注意事项 2、检查读课文(指几名学生分段读)

要求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三、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一个什么科学知识? (2)课文围绕着这一知识都介绍了哪些内容?

(3)课文是怎样一步步介绍的,读懂后,列一个阅读提纲。 交流汇报,朗读相应的段落。

(1)课文介绍了一种现代高科技——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2)课文围绕转基因技术主要写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3)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列出提纲:

基因的作用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的技术 现代转基因技术 能做到“种瓜得豆”

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在医学上的应用 四、质疑问难,释疑存疑

1、质疑:你有哪些不理解的句子或不明白的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提出来。 2、学生提出问题,师生根据情况,解决问题,需要在学习课文过程中解决的,可暂时存疑,下节课解决。

11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总第(35)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发号施令、水土不服、供不应求、和平共处。

2、转基因技术是由谁来“发号施令”?什么情况下供不应求?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种瓜得豆,一起去了解转基因技术及应用。 二、研读“转基因技术”,领悟表达方法

1、认真读课文2—4自然段,思考:基因有什么作用?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生小组交流。

3、指名读第3自然段,了解基因的作用。

(1)观察课本插图——计算机描绘的基因结构图。教师简介:基因是生物遗传的基本单位,存在于细胞的染色体上,作线状排列。

(2)提问:基因有什么作用?学生画出课文中的句子。

(3)朗读文中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了解基因的作用。 基因是动植物体内“发号施令”的“大管家”。 4、默读第4自然段,画出什么是转基因技术的句子。 (1)学生汇报:

(科学家摸清一些生物体内基因的本领,让一种生物里的“大管家”搬到另一种生物里去发挥它应有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前所未有的新生物。) (2)转基因技术也有失败的时候,它在什么情况下会失败呢? (转基因技术也有因“水土不服”或不被接受而失败的。)

5、领悟表达方法。课文是用什么方法来介绍这些科学知识的?这样介绍有什么好处? (课文运用打比方的方法来介绍,比喻形象恰当,把较为深奥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给读者,容易被人接受。) 6、朗读体会课文的语言表达的特点。 三、“新闻发布会”,介绍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1、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第一个转基因食品——保鲜西红柿上市以来,许多科学家研制出许多转基因技术的新产品,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及医学方面起到很大的作用。今天,我们来召开一个关于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的“新闻发布会”。 2、要开好这个“新闻发布会”要做哪些准备?

“新闻发言人”要认真读课文,能说出转基因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还要想想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要让别人听得清楚、明白。

“记者”要自己读懂课文,了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还要针对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向“新闻发言人”提问。

12

3、学生研读课文,在小组内交流。

4、召开“新闻发布会”。每组推选一名“新闻发言人”上台汇报,其他学生当“记者”向发言人提问。

5、师生共同点评“新闻发言人”和“记者”的表现。 四、想象练笔,拓展延伸

1、如果你到转基因商店里购物,你希望买到什么样的产品?设想一下,用你的笔把它描绘出来。

2、把你在课外了解到的有关基因工程方面的知识或科研成果,介绍给同学们听。 五、限时作业 一、

听写。

二、为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①gōng ②gòng ③ yīng ④ yìng

供( )不应( )求 提供( ) 应( )该 ....三、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供不应求:

前所未有: 四、《种瓜得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加点词语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这些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大管家”。 .....

板书设计:

种瓜得豆

基因 动植物 “发号施令” “ 大管家”

(搬) (创造)

转基因技术 一种生物的“大管家” → 另一种生物 → 新生物

13

13、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学会“惰、忌、讳、液”四个会认字和“惰、稚、疚、液”四个会写字,掌握“惰性气体、愧疚、液体、闭目塞听、阳光融融、暖风徐徐、源源不断”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拉曼不断追求、勇于探索的精神。

课文重点: 第14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9-----13自然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读了本文,你从中受到了怎样的启迪或教益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印度科学家拉曼是如何发现光散射效应的。

难点:理解拉曼的发现给予人们的警示,体会课文中给人以启迪和教益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科学家的故事

预习提纲

导语:同学们,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水为什么是蓝的》这篇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找到答案。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惰性 愧疚 液体 忌讳 闭目塞听 源源不断 暖风徐徐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看看谁写得又干净又漂亮。

4.把下列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并组两个词)

5.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6.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2)你认为拉曼能发现“光散射效应”,最关键的是什么?

(3)“永远不要放弃你对‘已知’的好奇心,也许新的发现就在‘已知’的‘未知’之中。”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14

(4)文中还有一些类似的给人启迪或教益的句子,请用横线标出。 7.领悟表达方法。

作者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8.拓展阅读。

(1)阅读相关资料,说说你知道有哪些科学家因为失去好奇心而与科学发现失之交臂。 (2)搜集整理资料,了解拉曼的更多情况。 9.质疑:至少提三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总第(36)课时

一、提问引入,揭示课题

1、海水是蓝色的,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然而大家有没有想过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板书课题: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2、印度著名的物理学家拉曼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的原因,由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简介拉曼的资料。

二、成果展示

1、检查读课文(指几名学生分段读)

要求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2、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课文讲述了印度科学家拉曼从地中海轮船上一个小男孩的好奇心中得到启示,从而研究出海水呈蓝色的原因,并从固体、液体、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表现了拉曼不断探索,致力于科学研究的精神。) 三、默读课文,感受男孩的“好奇心”

1、指名朗读1—8自然段,思考:从男孩与母亲的谈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1)抓住男孩的问题,感受他总能从已经知道的知识里产生新的问题,想了解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

(2)这对母子的对话引起拉曼的兴趣,他给孩子做出解释:海水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2、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说说男孩留给自己的印象。

3、男孩源源不断的“为什么”引起了拉曼的思考,唤醒他的“好奇心”,使他对自己向孩子的解释产生了怀疑,并着手进行科学探索,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

15

“拉曼效应”。这一发现被英国皇家学会称为“20年代实验物理学中最卓越的发现之一”。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对“好奇心“的看法。

我们每个人都应保持一颗好奇心,让好奇心成为我们求知的不竭动力。 四、布置作业

1、教师范写“惰、疚”字,提醒学生注意字形,学生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感受男孩和拉曼的好奇心。

第二课时 总第(37)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拉曼受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男孩的触动,唤醒了科学的好奇心,经过科学的探索,终于探明了“海水为什么是蓝的”原因,由此拉曼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二、研读课文,感悟好奇心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1、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的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 2、小组讨论。 3、交流汇报: 预设:

(1)探究“男孩的问号”,了解拉曼的心路。

导言:男孩的问号与拉曼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有什么关系? 指读课文9—11自然段, 理解句子:

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稚童,那双求知的大眼睛,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为什么”,使拉曼深感愧疚。作为一名科学家,他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男孩儿那种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他的心不禁一震。

学生读句,师:拉曼回答了男孩的问题为什么会“愧疚”?“他的心不禁一震”说明了什么? 学生联系上下文谈感受。

拉曼愧疚是因为“海水的蓝色是反射了天空的颜色”这一解释是英国大科学家瑞利提出的,而且几乎所有的人也包括拉曼都认可这一解释。拉曼为自己没有像男孩儿那样提出“为什么”而感到愧疚。

男孩儿那些源源不断的问号使拉曼敏感地发现了自己的问题——丧失了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因此“他的心不禁一震”。这“一震”使他警醒,他意识到作为一个科学家具有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是多么重要。

小结:正是由于他从男孩的问号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才使他在科学研究中有新的作为,从而获得诺贝尔奖这一殊荣。

(2)研读“拉曼效应”,体会拉曼的科学研究精神。

A、读12自然段,说说拉曼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的经过和结果。

16

首先,拉曼否定了瑞利的解释,认为他的解释证据不足。

接着,他经过深入研究证明出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呈蓝色的原理。海水看上去呈蓝色的原因是海水对阳光进行了散射。

后来,拉曼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B、拉曼发现了“拉曼效应”,为人类科学发展作出了贡献,因此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你认为拉曼能取得这样的研究成果,最关键的是什么?

结合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关键是:拉曼在“已知”中追求“未知”的好奇心和不断追求、积极进取的自觉性和探索精神。

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4、结合课文内容,回答:如果在科学研究中失去好奇心会怎么样?

失去好奇心是科学发现与发明的最大忌讳,会带来闭目塞听、止步不前的可怕后果。 教师简介约里奥·居里和李比希两位科学家因失去好奇心而错失良机的事例,让学生进行对比,领悟好奇心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读一读课文中对自己有所启迪和教益的句子,再结合生活实例,谈谈好奇心对学习的重要性。

2、介绍科学家拉曼的相关资料。 四、限时作业: 一、听写。

二、为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①sa ②sài ③sāi

闭目塞( )听 堵塞( ) 边塞( ) 塞( )住 三、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闭目塞听:

源源不断: 四、《海水为什么是蓝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五、为什么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儿的问号,把拉曼领上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17

板书设计:

13 海水为什么是蓝的

男孩的问号 → 诺贝尔物理学奖

“已知”中追求“未知”

好奇心

14、童年的发现 总第(38)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词。会认“妨、碍”两个字,识记“一本正经、情不自禁、随心所欲”等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通过作者发现胚胎的发育过程,体会作者童年的探索趣味。

4、懂得童年的幻想给童年带来的快乐。了解课文“童真童趣”的特点。

课文重点:3-----13自然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描写作者想法及心理活动的句子。 读说结合训练点:结合课文的作者,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作者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难点:理解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领悟作者童年时强烈的求知愿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准备:预习提纲 教学时间:1课时 预习提纲

导语:同学们,在你的学习与生活中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吗?今天,我们来看看作者童年的发现。

1.根据常规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胚胎 妨碍 情不自禁 随心所欲

3.把下列多音字整理在课本上。(注音并组两个词) 弹 禁

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18

5.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1)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结果怎样?

(2)从“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 的孩子。 (3)对“生物课上,因发现自己发现的规律与进化论一致而发笑遭到惩罚,由此“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 6.领悟表达方法。 作者采用了哪些写作方法? 7.拓展阅读。

(1)有兴趣的同学请阅读达尔文的《进化论》。

(2)搜集了解关于胚胎发育的知识,准备在课上交流。 8.质疑:至少提三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教学过程

一、成果展示

1、同学们,在你的学习与生活中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吗?今天,我们来看看作者童年的发现。 2、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情不自禁 妨碍 随心所欲 天赋 痴迷 一本正经 、、、、、 注意纠正字音,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记字方法。

3、检查朗读课文(指名学生分段借接读课文,其他学生评价)看学生读的是否正确,是否通顺,注意纠正错误, 教师指导读难句。

(1)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2)“哈哈!这跟画地图差不多”到这一段的结尾。这一推理语句,要读出气势来,“折”字要重读。

(3)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二、精读感悟

让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是怎样发现的? 1小组合作学习:

19

(1)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句段并理解(2)把发现的过程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2反复朗读第13自然段,划出集中描写我童年发现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到变成人正好是十个月。 (仔细阅读这几句话,并用自己的话转述) 3总结我的发现过程

(多让几名学生说一说,教师及时点拨指导) (1) 我是做梦中发现自己在飞翔

(2) 我们一起找老师请教,老师给我们解答 (3) 老师的解答激发了我的想象力

(4) 我对十月怀胎进行了思考,终于找到了答案,有了伟大的发现。 4 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让学生讨论,划出相关句子)

集体交流,并说一说自己的看法,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

A我是一个喜爱幻想的孩子,从哪里看出来的? B我是一个喜欢提问的孩子从哪里看出来的? C我是一个有幽默感的孩子从哪里看出来的?

四、拓展延伸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 五 总结

出示:仔细读这句话,你能体会出什么含义来?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里的驱逐和迫害指的是老师的处罚吗? 限时作业 一、

听写。

二、为多音字选择正确读音。(只填序号)

①tán ②dàn ③jìn ④jīn 情不自禁( ) 禁( )止 子弹( ) 弹琴 ( ) ....三、结合上下文解释词语。

情不自禁:

随心所欲: 四、《童年的发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0

五、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世界上所有重大的发现与发明,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中,你有什么有趣的发现吗?

板书设计:

童年的发现

达尔文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 梦中飞行——请教老师——大胆猜想 敢于提问 不断研究 大胆想象

语文百花园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并运用表达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2、体会并交流本单元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科学精神的方法。 3、阅读短文《奇想与发明》,了解发明,获得启示。 4、积累有关科学探索的名人名言。 5、语文大课堂:小产品,大推介。 6、习作:我的一次科学尝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巩固课文基础知识,受到科学的熏陶与教育。

难点: 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真是继续自己的一次科学尝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5课时

第一课时 总第(39)课时

教学内容:指南针、句子与关联词、拓展与交流

21

一、谈话导入,学会查找、运用资料的方法

1、同学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是怎么查找、运用资料的?你是运用什么渠道来搜集资料? 2、阅读“指南针”中的“学会查找、运用资料”的内容。引导学生认真读读泡泡里的话。 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实地调查等获取信息的渠道搜集资料。 方法:

(1)可以带着问题去查找,再浏览找到的资料,选择需要的内容; (2)可以把查找到的资料运用到课堂学习中去; (3)可以把查找到的资料分类整理,作为自己的资料库。 3、结合实际举例谈谈自己是怎么查找和运用资料的。 二、范例引路,学会因果关系复句中关联词的使用 1、读例句,体会带点词语在句子中的用法。 (1)因为公德,他将手表送还给我。

这句话的前一分句表示“因”,后一分句表示“果”,但后一分句省略了“所以”这个词。 (2)这一壮举,让海内外所有的炎黄子孙激动不已,因为他们知道,中国已经踏出了圆千年之梦的坚实一步。

这句话是因果关系倒置的复句,前一分句表示“果”,后一分句表示“因”,通常只在后一分句前用“因为”连接就可以了。

(3)不过,也许让瓜结出豆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因此,恐怕也不会有科学家做这件事。 这句话也是前一分句表示“因”,后一分句表示“果”,两分句之间只用“因此”连接,其作用相当于“因为??所以??”。

小结:这三个句子都是因果关系的复句,运用了不同的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如,“因为??”“??因为??”“因此”。用好这些词语,能使我们的表达更准确、更严密。 2、运用。

(1)用“??因为??”写一个因果关系倒置的句子。

,因为 。 (2)写一个只用“因此”来表示前因后果的句子。

,因此 。 三、提供平台,交流学习收获。

1、本组课文的主题是“科学与发现”,课文中的一个个有趣的故事,引领我们走进奇妙的科学园地,启发我们在生活中培养科学精神,从小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大家想过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科学精神的吗? 2、请学生读宁宁和丫丫的对话。 你从他们的对话中发现了什么? 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

可以谈阅读中自己受到的启发,也可以从课文的表达方法上去感悟。 5、结合本组的其他课文,交流自己的读书体会和感受。

22

四、布置作业

1、阅读科学家的故事,与同学交流读书感受。 2、将你查找的资料,分类整理作为自己的一个资料库。

第二课时 总第(40)课时

教学内容:阅读平台 积少成多

一、阅读《奇想与发明》

1、自由读短文《奇想与发明》,要求:把短文读正确、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短文介绍了哪几种发明?你阅读这篇短文得到了什么启发? 3、小组讨论交流。 4、汇报:

(1)短文介绍了三种发明。分别是:一次性成像照相机、两轮传动脚踏车和隐形眼镜。 发明者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创造灵感,抓住了机会,经过潜心研究而获得了发明成果的。 (2)谈谈你读了这篇短文得到的启发。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5、生活中到处都有发明创造的契机。只要你有一颗敏锐的心和善于发现的眼睛——即善于观察,抓住契机就可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6、拓展:还有哪些发明创造和孩子的奇想、发现有关? 二、积少成多

1、今天我们来学习科学家的名言,让我们细细品读这些脍炙人口、发人深省的名言警句,学习他们的科学精神。

2、学生自读名言,教师指名读。 3、理解名言的意思。

(1)“人的天职在于勇于探索真理。”这是波兰科学家哥白尼的话。这句话讲的是:勇于探索真理是人应尽的崇高职责。

(2)“一切推理都必须从观察与实验得来。”这是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名言,讲的是:进行科学研究不能凭空想象,推理要从观察与实验中得来,这是必须遵从的科学规律和必须具备的科学态度。

(3)“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这是美国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名言。“占有真理”只是拥有他人探索的结果,而“探索真理”是自己得到真理的过程,这个过程要付出很多艰辛与代价,但它却表现了一个科学家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探索真理更为可贵。

(4)“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上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学有素养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的人,而不会给懒汉。”

这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一段话。他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在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容易发现它。只有那些勤于学习并学有所成的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才能

23

发现机遇,有所成就,没有这种勤奋的精神,是不会有这样的机遇的,更不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

4、朗读并背诵这些名言。

5、交流自己收集的科学家名言,介绍所收集的名言的意思,谈谈自己的想法。 三、布置作业

1、将《奇想与发明》讲给父母或好朋友听,然后谈谈自己的奇想。 2、继续收集科学家名言,与同学交流。

第三课时 总第(41)课时

教学内容:语文的大课堂

一、谈话导入,揭示主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自己动手制作些什么?是否种植过美丽的花卉或营养丰富的瓜果蔬菜?有自己发明创造的小产品吗?

2、你是否想过向别人大力推介自己的小产品,让别人分享你的成果,让自己享受成功的喜悦吗?让我们开展一次以“小产品·大推介”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活动吧。 二、阅读“建议”,明确要求

学生自读“小产品大推介”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容。 三、组织策划,组内交流

1、成立“小产品推介会”筹备工作小组。

如果我是“小产品推介会”筹备工作小组的组长,我该做些什么? 精心策划举行产品推介会的时间、地点、场地布置和议程安排。 2、小组推选有特色的小产品。

以小组为单位,选定本组同学的一两件特色鲜明或富有创意的小产品,准备向全班推介。 3、抓住特点,撰写小产品说明书和广告词。

各小组成员讨论如何抓住小产品的特点或创意向别人推介,并分工为小产品撰写一份说明书(或介绍词)和广告词。撰写时可参考后面的示例,注意写清楚小产品的性能、特色或创意,以及它的功能、用途,还要写清楚使用小产品时应注意的事项。

说明书各项内容可以根据自己所推介的物品来定,不一定要与示例上的完全一样。 小组同学互相合作,补充或修改介绍方法,并确定最佳推介方案。 四、互动交流,推介产品

1、每个小组选出一至两名代表,在全班推介本组的小产品。

2、要认真听代表的介绍,还可以扮演顾客,对产品进行质疑,或者提出改进的建议,可以对本组代表的推介进行补充,也可以帮助他回答“顾客”的质疑。 五、评议选优,颁布奖项

全班评议,评选出优秀推介小组和优秀推销员,还可以评选出最佳说明书、最佳广告词、最佳“顾客”。

六、布置作业:把你的小产品向你的父母或朋友推介。

24

第四课时 总第(42)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

教学准备:教师提供几个科学尝试的实例,供学生在家里进行科学小实验。 1、水中点灯

你需要:蜡烛、盆子、水

这样做:把一根比较粗的蜡烛粘在脸盆底,倒入一些水,水面离蜡烛有一点点距离(不淹没蜡烛)。点燃蜡烛,看一看,蜡烛能不能烧到水面以下。 想一想、写一写:为什么水底下能点灯? 2、巧笔写密信

你需要:葱白、汤匙、毛笔、白纸、小碟子

这样做:将葱白放到小碟子里,用汤匙挤榨出葱汁。用毛笔蘸上葱汁,在干燥的白纸上写几个字。等字迹干透后,白纸上的字不见了。将这张白纸放在火上烘烤一下,观察纸上的变化。 想一想,写一写:为什么字迹会显现出来?把葱汁换成柠檬汁还能写密信吗? 3、吹不走的小家伙 你需要:电吹风机、乒乓球

这样做:让电吹风机的开口对着上方。打开吹风机,把乒乓球放在从吹风机敞口出来的热气流上。

想一想,写一写:为什么乒乓球没有被吹走,而漂浮在吹风机的上方? 4、跳舞的米粒

你需要:塑料薄膜、橡皮筋、小塑料盘、锅、米粒

这样做:把塑料薄膜绷在盘子上,用一根橡皮筋固定住塑料薄膜。把米粒放在绷紧了的薄膜上。把锅放在盘子旁边,用力敲打锅,注意看薄膜上的米粒。

想一想,写一写:为什么米粒会“跳舞”呢?你有别的办法让米粒自动“跳舞”吗?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科学与发现”这组课文,明白了课文说明的道理,受到了科学思想的启迪。回去之后自己动手进行过科学尝试吗?做过科学小实验吗? 二、阅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 1、请一学生阅读习作提示。 2、习作提示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1)主题:我的一次科学尝试(板书);

(2)范围:可以写自己的一次科学小实验、一个小制作或一个小窍门等,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尝试; (3)体裁:记叙文。 三、讨论交流,指导学生习作

1、你准备写自己在学科学、用科学中的哪一次尝试?这次科学尝试成功的原因或失败的教训是什么?

25

2、学生交流讨论。

3、学生口述科学尝试的过程,教师结合具体事例,指导学生把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表达出来,并帮助学生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4、你打算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这次科学尝试的过程与体会?怎样把文章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两个“泡泡框”。第一个谈的是表达顺序方面的打算,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还可以运用其他的表达方法。第二个从表达内容上谈,提示学生不仅要写“经历”,还要写收获。成功的原因或失败的教训都可以把它记叙下来。 请学生谈谈自己这篇习作的想用什么方法表达。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五、自己修改,交流评议,学习修改 1、自改、互评。

写完后,自己先认真修改,再读给同学听,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和同学讨论如何修改习作: (1)科学尝试的过程是否写得完整、具体?体会是否真实?

(2)文章的条理是否清楚?语句是否通顺?是否有错别字或用错的标点符合? 2、全班交流,教师学生互动点评。 六、再次修改

第五课时 总第(43)课时

教学内容:誊抄作文

教学过程:学生誊抄,教师巡视

第三单元综合能力测试 总第(44)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复习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和课文内容,总体把握课文中每一个人物的特点。 2、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 3、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巩固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 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写本单元的生词、成语。 (二)引导学生复习本单元的课文内容。 (三)巩固练习:

26

一、词语积累

1、我会看拼音写词语。

pán yú xuàn làn m?i ɡuī kùi jiù fàn àì

( ) ( ) ( ) ( ) ( ) 2、我会给下面的字加偏旁再组词。

共 ( ) ( ) 韦 ( ) ( ) 孰 ( ) ( ) 鬼 ( ) ( ) 3、我会写近义词。

瑰丽( ) 辩斗( ) 疑惑( ) 惊讶( ) 羞愧( ) 忌讳( ) 4、我会按要求写四字词语。 (1)填字成词。

( )壮志 积劳( ) 锲( )不( ) ( )可支 发号( ) ( )不( )求 ( )塞听 暖风( ) 随( )所( ) (2)描写人物心情的词语: 、 、 (3)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 、 、 (4)平时阅读积累的词语: 、 、 二、句子积累运用。

1、 我会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

(1)例句:由于弟弟粗心大意,因此做错了两道数学题。

(2)例句: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3) ,因为 。 2、 我会写科学家名言。

人的天职在 。

一切推理都必须从 。 更可贵。 3、 我还会写一句课外积累的科学家名言。

三、课文理解。

1、《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争辩的理由是:

2、我按课外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27

(1)科学家已经摸清了一些 的本领,他们把一种生物里的某种基因 到另一种生物里。这样,只要 的

,发挥自己的本领,就会创造出某种 的生物。这种让基因 的技术,就叫转基因技术。

课文用 ,介绍了转基因技术。 (2)那个有着 的男孩子的故事,在不断地提醒人们: 从这句话中我明白了 (3)“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 载人航天的千年梦想终于实现了。

“神舟五号”飞船上的航天员是: 。 四、认真阅读课文,按要求作答。

苹 果

桌子上放着一个苹果。母亲对自己的小女儿说:“孩子,看到这个苹果,你想到了什么?” “这个苹果又大又圆,肯定很甜很好吃!”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母亲首肯:“你的想法不错。可是,你知道面对一个苹果,不同的人会有多少种不同的看法吗?”

小女孩好奇地看着母亲。

母亲说:“妈妈看到这个苹果,首先想到的是你姥姥。姥姥总是把苹果切成小块分给孩子们吃,自己从来不舍得吃。姥姥的爱就浓缩在这个苹果上。” 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母亲接着说:“果农看到苹果,会想到栽种的艰辛,还会想到丰收的喜悦;一位诗人看到苹果,可能会把它描绘成太阳,比喻成小姑娘的脸蛋;而医生可能会拿着苹果向人们解说它有多少丰富的营养??”

母亲再问小女孩:“你说,谁的想法是对的?”小女孩若有所思地说:“妈妈,他们的想法好像都没有错,都有道理!”

母亲摸了摸小女孩的头,意味深长地说:“孩子,就像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苹果有不同的想法一样,生活中,你也会遇到许多类似的问题。面对同一种事物,你要学会用不同的眼光去审视,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

小女孩点了点头。母亲欣慰地笑了,她好像看见眼前的女儿正成长起来??

1、文中有两个与“思考”有关的成语,它们分别是 、 。 2、联系上下文理解,“首肯”的意思是 。 3、短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8

4、仔细体会母亲的话,母亲表面上是在和女儿探讨 ,而实际上是在告诉女儿

5、假如你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你会怎样看待面前的困境?会怎么去做?能够举例子说明更好。

五、作文。

题目:我发现了

请选择生活中的一种发现,写一篇作文,把你发现了什么以及发现的过程写清楚,并写出自己的感受或是从中受到的启迪。

第三单元测试及讲评

内容:第三单元测试、讲评 时间:测试两课时,讲评一课时

测试 总第(45、46)课时

讲评 总第(47)课时

29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5x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