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精选)

更新时间:2023-12-06 05: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一(A1)

一、单项选择题(1~20题,每题1分,计2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 D )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 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正经 B.经别 C.经筋 D.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风邪 B.火邪 C.暑邪 D.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

A.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 A.阴偏盛 B.阳偏盛 C.阴偏衰 D.阳偏衰 E.阳胜则阴病

二、多项选择题(21~40题,每题1分,共20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21. 在药食五味中,属于阴的味是(C.D.E )

2

A.辛 B.甘 C.酸 D.苦 E.咸

22. 五脏分阴阳,以其功能特点而言,属阳的有(A. B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3. 以下在五行中属木的是(A.D.E ) A.筋 B.脉 C.肉 D.目 E.胆

24. 阴阳失调的病机变化包括(A. B.C.D.E)

A.阴阳偏盛 B.阴阳偏衰 C.阴阳互损 D.阴阳格拒 E.阴阳亡失 25. 与气的生成关系密切的脏是 (C.D.E)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26. 以下属于气的升降失常的是(B. E ) A.气滞 B.气逆 C.气脱 D.气闭 E.气陷 27. 气为血之帅是指(A. B.C )

A.气能生血 B.气能行血 C.气能摄血 D.血能载气 E.血能生气 28. 以下不属于经脉的有(B.C.D)

A.十二经别 B.十二经筋 C.十五别络 D.十二皮部 E.奇经八脉 29. 与血液运行关系密切的脏是(A. B.C.D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0. 以下经脉中,行于目内眦的有(A. B.C )

A.手太阳小肠经 B.足太阳膀胱经 C.足阳明胃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足少阳胆经 31. 以下病邪,属于阳邪的有(A. C.E ) A.风邪 B.寒邪 C.暑邪 D.湿邪 E.燥邪

32. 因人制宜治则的应用包括以下几种情况(A.B.C.D )

A.年龄不同 B.性别差异 C.体质强弱 D.生活习惯不同 E.肤色不同 33. 宗气的生成与下列何脏的关系密切(C.D)

3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4. 以下何脏腑与水液代谢有关(A. B.C.D.E ) A.肺 B.脾 C.肾 D.三焦 E.膀胱

35. 五脏之中,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关系密切的有(B.C )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36. 以下经脉中循行至齿的是(.B.C )

A.手太阴肺经 B.手阳明大肠经 C.足阳明胃经 D.足太阴脾经 E.手太阳小肠经 37. 六淫之中,易耗气伤津的邪气有(C.E) A.风邪 B.燥邪 C.暑邪 D.湿邪 E.火邪 38. 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D.E )

A.化生血液 B.排泄糟粕 C.分泌胆汁 D.贮存胆汁 E.排泄胆汁 39.血液的生成来源有(A. B.C ) A.津液 B.肾精 C.营气 D.元气 E.卫气 40. 影响外环境的因素有(A. B.C.D.E)

A.气候变化 B.地域特点 C.生活环境 D.工作环境 E.社会环境 三、填空(41~50题,每空0.5分,共10分) 41.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42. 按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其母)与(实则泻其子)。 43.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包括(主疏泄)与 (主藏血)两个方面。 44. 六腑的共同的生理功能是 (受盛)和(传化)水谷。 45. 血运失常包括(血瘀)与(出血)两个方面。

46. 十二经脉循行,足少阴肾经上接(足太阳膀胱经)经,下交(手厥阴心包经)经。

4

47. 气随津脱的生理基础是(津能载气),大失血急用补气药的理论依据是(气能摄血)。

48.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包括(燥性干涩)与(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49. 饮食失宜包括饮食不节、(饮食偏嗜)与(饮食不洁 )三个方面。 50. 预防包括(未病先防)与(既病防变)两个方面。 四、名词术语解释(51~55题,每题2分,计10分)

51.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中相互关联(1分)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1分)

52. 藏象,是藏于人体内的内脏(1分)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1分)。

53.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1分)、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传导感应信息的通路系统(1分)。

54. 体质,是指人类个体在生命过程中,由遗传性和获得性因素所决定的(1分)在形体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活动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性(1分)。

55. 内生“五邪” ,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功能失常而产生的化风、化寒、化湿、化燥、化火的病理现象(1分),由于病生于内,故分别称为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统称为“内生五邪”(1分)。

五、简答题(56~60题,每题4分,计20分) 56.何谓五行的相生相克?其规律如何?

答: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1分);相生的规律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依次相生(1分)。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存在的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1分); 相克的规律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依次相克(1分)。

57.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是什么?

5

答: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为:手三阴经,从胸走手(0.5分);手三阳经,从手走头(0.5分);足三阳经,从头走足(0.5分);足三阴经,从足走腹(0.5分)。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为:手三阴经与手三阳经交接于手指末端(0.5分);手三阳经与足三阳经交接于头面部(0.5分);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交接于足趾末端(0.5分);足三阴经与手三阴经交接于胸腹部(0.5分)。

58.简述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答:湿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是:①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类水,故为阴邪;湿邪袭人易阻滞气机,损伤脾阳(1分)。②湿性重浊。湿邪致病的症状有沉重、秽浊不清等特征(1分)。③湿性黏滞。湿邪致病具有症状上黏腻不爽,病程上缠绵难愈的特征(1分)。④湿性趋下,易袭阴位。湿邪致病多引起下肢及下焦部位病变(1分)。

59.何谓反治?其常用的治法有哪些?

答:反治,又名从治,是指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治的治疗原则,适用于疾病的现象与本质不全一致的病证(2分)。反治的常用治法有:①寒因寒用,即以寒性药物治疗具有假寒征象的真热假寒证(0.5分);②热因热用,即以热性药物治疗具有假热征象的真寒假热证(0.5分);③塞因塞用,即用补益的药物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真虚假实证(0.5分);④通因通用,即用通利的药物治疗具有通泻症状的真实假虚证(0.5分)。

60.简述精的概念内涵。

答:人体之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1分)。 人体之精的概念可从三个层次来认识:①狭义之精:指具有繁衍生命的生殖之精,是人体之精的本始含义(1分);②广义之精:指人体之内的一切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血液、津液等(1分);③一般意义的精,即通常所说的精,只包

6

括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1分)。 六、论述题(61~62题,每题10分,计20分)

六、论述题(61~62题,每题10分,计20分) 61.何谓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述之。

答: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2分)。肝气的疏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促进血与津液的运行输布:气能行血,行津,肝气能调畅气机,故能促进血液运行与津液输布(2分);②促进脾胃的运化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肝通过调节脾胃气机的升降与胆汁的分泌、排泄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2分);③调畅情志:情志活动以气血运行通畅为基础,肝气疏泄能调畅气机,促进血行,故能调畅情志(2分);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及肝气的疏泄功能(2分)。

62.试述邪正盛衰与疾病虚实变化的关系。

答:邪正盛衰决定病证的虚实:实,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邪气亢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出现一系列亢奋有余的证候,称为实证(2分);虚,是以正气不足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其病机特点是正气不足,邪气不盛或已退,难以出现剧烈的邪正斗争,出现一系列虚损、衰退、不足的证候,称为虚证(2分)。 邪正盛衰与虚实的变化有关:①虚实错杂,包括虚中夹实(正虚为主,兼有实邪)(1分)与实中夹虚(邪实为主,兼有正虚)(1分);②虚实转化,包括由实转虚(邪气久留,损伤正气)(1分)与因虚致实(正气不足而邪气积聚)(1分);③虚实真假,包括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1分)与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1分)。

中医药类专业本科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结业考试试卷二(A2)

(答题时间120分钟,总分100分)

7

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计30分) (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奠定中医学理论基础的经典著作是(A)

A.《黄帝内经》 B.《难经》 C.《伤寒杂病论》 D.《神农本草经》 E.《诸病源候论》

2.下列属于阴的属性是(D )

A.向上的 B.温暖的 C.无形的 D.下降的 E.明亮的 3.以昼夜分阴阳,前半夜为(D )

A.阴中之阳 B.阳中之阴 C.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 E.以上都不是 4.以下可用阴阳互相转化来解释的是(B)

A.阳虚则寒 B.重阴必阳 C.寒者热之 D.阴损及阳 E.阴盛则阳病 5.五行中木的“所不胜”是(D ) A.水 B.木 C.土 D.金 E.火 6.下列属于母子关系的是(D )

A.木与土 B.火与金 C.水与土 D.水与金 E.火与水

7.“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根据阴阳之间何种关系提出的治法(B ) A.阴阳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相互转化 E.相互消长 8.“木火刑金”在五行学说中属于(B ) A.相乘 B.相侮 C.相生 D.子病及母 E.母病及子 9.以下治法中,哪一项以五行相克规律为依据(C )

A.益火补土法 B.培土生金法 C.泻南补北法 D.金水相生法 E.滋水涵木法 10.“水火既济”是指(A )

A.心肾关系 B.心脾关系 C.肝肾关系 D.脾肾关系 E.肺肾关系

8

11.十二经脉之中,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腹中线)向外的顺序是下列中的哪一项(.A)

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B.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 D.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 E.足太阴、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

12.临床出现自汗、多尿、出血、遗精等症,是气的哪一种功能减退的表现(C ) A.推动作用 B.温煦作用 C.固摄作用 D.防御作用 E.中介作用 13.下列不属于络脉的是哪一项(.D ) A.十五别络 B.胃之大络 C.浮络 D.皮部 E.孙络 14.唾与何脏关系密切(D ) A.心 B.肝 C.肺 D.肾 E.脾 15.下列“诸海”中错误的是(B )

A.脑为髓之海 B.肺为气之海 C.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 D.冲脉为血海 E.胃为水谷之海

16.“以升为健”的脏是(C) A.肺 B.肾 C.脾 D.小肠 E.肝

17.下列哪一项是“夺血者无汗”的理论依据(A )

A.失血伤津 B.失血伤气 C.失血伤营 D.失血伤精 E.失血伤脉 18.肺在血液循行中的作用是下列哪一项(B )

A.基本动力 B.助心行血 C.推动作用 D.调节作用 E.贮存血液 19.胆属于(D )

A.脏 B.腑 C.奇恒之腑 D.既是腑,又是奇恒之腑 E.既是脏,又是奇恒之腑 2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阳经和足阳经交接于(D ) A.手指末端 B.胸中 C.足趾 D.头面部 E.背部

9

21.下列哪一项是血虚补肾的理论依据(B) A.肾阴为五脏阴气之本 B.肾精可归肝化而为血

C.先天之精生后天之精 D.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 E.肾气促进后天之精的化生 22.“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学基础为(E)

A.气能生津 B.气能摄津 C.气能行津 D.津能化气 E.津能载气 23.风邪多挟寒挟热,反映了六淫的哪一种致病特点(B) A.外感性 B.相兼性 C.地区性 D.季节性 E.转化性

24.下列哪一种病邪致病,可表现为周身困重,四肢倦怠(C ) A.寒邪 B.暑邪 C.湿邪 D.瘀血 E.寒邪 25.导致“气消”的情志因素是(C ) A.喜 B.恐 C.悲 D.惊 E.怒

26.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C)

A.邪正盛衰 B.气血失常 C.阴阳失调 D.津液代谢失常 E.以上都不是 27.阴盛格阳属于(C )

A.实寒证 B.虚热证 C.真寒假热证 D.真热假寒证 E.寒热错杂

28.阳热体质患者,受风着凉,出现热性证候,其机理主要与下述何项有关(D ) A.外邪性质 B.地域因素 C.情志因素 D.体质因素 E.气质特点 29.“大实有羸状”的疾病本质属于(E)

A.实中夹虚 B.虚中夹实 C.实转为虚 D.因虚致实 E.真实假虚

30.具有闭阻不通症状的虚性病证,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属于下列哪一种治疗法则(D)

A.实者泻之 B.虚者补之 C.通因通用 D.塞因塞用 E.攻补兼施

10

二、多项选择题(31~36题,每题2分,共12分) (答题说明:下列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 个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及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

31. 以下属于五行相乘的是(A.B)

A.水气凌心 B.肝气犯脾 C.肝火犯肺 D.水不涵木 E.心肝血虚 32.下列哪几项是循行于上肢外侧面的经脉(A.C.E) A.大肠经 B.胃经 C.小肠经 D.胆经 E.三焦经

33.女子胞的生理功能与哪些脏腑关系密切(.A.B.D.E ) A.心 B.肝 C.肺 D.脾 E.肾 34.形成瘀血的病因病机有(A.B.C.E) A.外伤 B.气虚 C.气滞 D.血虚 E.血热 35.下列哪些是疠气的致病特点(A.B.C )

A.传染性强,易于流行 B.发病急骤,病情危笃 C.一气一病,症状相似 D.转化性 E.地区性

36.下列中哪些是在祛邪原则指导下确立的治疗方法(A.B.C.D ) A.发汗 B.涌吐 C.攻下 D.活血化瘀 E.益气 三、填空题(37~43题,每空1分,共18分)

3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制定的治疗原则有(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38.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39.饮食致病的类型包括(饮食不节)、(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 40.过劳包括(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三个方面。 41.《素问?通评虚实论》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42.反治主要包括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四种治法。 43.三因制宜的内容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11

四、名词术语解释(44~49题,每题3分,共18分)

44.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的间相克制、制约关系,即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约(1分)。其顺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2分)。

45.精血同源:即肝肾同源(1分)。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2分)。

46.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2分),受十二经脉气血的濡养和调节(1分)。

47.阳盛格阴:是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2分),形成真热假寒证(1分)。

48.辨症求因: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3分)

49.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3分) 五、问答题(50~53题,共22分) 50.试述宗气的生成、分布与功能。(5分)

答: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其生成来源有二: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是肺从自然界中吸入的清气。二者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积于胸中气海(2分)。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1分)。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注心脉以行血气和下蓄丹田以资先天元气(2分)。

51.简述正气与邪气的概念及其在发病中的作用。(5分)

答: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1分)。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1分)。正气和邪气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

12

件(1分)。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正虚感邪而发病;正虚生邪而发病;正气的强弱可决定发病的证候性质(1分)。邪气在发病中的作用体现在: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影响发病的性质、类型和特点;影响病情和病位;某些情况下在发病中起主导作用(1分)。

52.试述肺与肾的关系。(6分)

答: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水液代谢、呼吸运动及阴阳相互资生三个方面。 ①水液代谢: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代谢,为主水之脏。肺气宣发肃降而行水的功能,有赖于肾气及肾阴肾阳的促进;肾气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有赖于肺气的肃降作用而下归于肾或膀胱(2分)。 ②呼吸运动:肺主气而司呼吸,肾藏精而主纳气。人体的呼吸运动,虽为肺所主,但亦需肾气的纳气功能协助。只有肾精及肾气充沛,封藏功能正常,肺吸入的清气才能经过其肃降而下纳于肾,以维持呼吸的深度(2分)。 ③阴阳相互资生:金为水之母,肺阴充足,下输于肾,使肾阴充盈;肾阴为诸阴之本,肾阴充盛,上滋于肺,使肺阴充足。肺阴不足与肾阴不足,既可同时并见,亦可互为因果,最终导致肺肾阴虚内热之候。肾阳为诸阳之根,能资助肺阳,共同温暖肺阴及肺津,推动津液输布(2分)。

53.试述痰饮的形成原因及致病特点。(6分)

答:①痰饮的形成,多为外感六淫,或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水液停聚而形成。由于肺、脾、肾、肝及三焦等对水液代谢起着重要作用,故痰饮的形成,多与肺、脾、肾、肝及三焦功能失常有关。如肺失宣降,津液不布,水道不利,则聚水而生痰饮;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可以凝聚生痰;肾阳不足,水液不得蒸化,也可停而化生痰饮;肝失疏泄,气机郁滞,津液停积而为痰为饮;三焦水道不利,津液失布,也能聚水生痰(3分)。 ②痰饮的致病特点为:阻滞气血运行;影响水液代谢;易于蒙蔽心神;致病广泛,变幻多端(3分)。

13

中医基础理论模拟试题(二)

一、A型题: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C )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A )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B )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E )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E )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D )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E )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 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E )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14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B )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D )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双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AD )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AD )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AD ).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BD )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CE ) 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AD ) A.寒邪 B.湿邪 C.其性数变 D.其性凝滞 E.易致疮疡

7.用气与津液的关系来说明临床病理变化,下列各项中,哪两项相互有关: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津能载气

D.气虚导致白汗,多尿等 E.汗、吐、下太过,导致气脱 8.哪两种情志因素最易影响心:(AB ) A.惊 B.喜 C.怒 D.悲 E.恐 9.以下哪些属于大肠的生理功能:(CE )

15

(CE )

A.分清别浊 B.吸收水谷精微 C.形成粪便 D.进一步消化饮食物 E.排泄糟粕 10.阴盛格阳,其病证的寒热本质是:(AC )

A.假热象 B.实寒证 C.很重的虚寒证 D.寒热错杂证 E.真热假寒证 三、X型题多选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下列声息中哪几项属阳:(ADE )

A.语声高亢 B.呼吸微弱 C.语音低怯 D.呼吸气粗 E.呼吸有力 2.下列哪几项是血液的生理功能:(ABC )

A.濡养全身脏腑组织 B.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C.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D.推动全身脏腑功能活动E.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3.以下哪几项是奇恒之腑的共同特点:(AC )

A.藏而不泻 B.都不勺脏相为表里 C.不与水谷直接接触 D.都没有五行配属 E.实而不满

4.情志内伤的病变可见:(ABCDE )

A.化火 11.湿郁 C.痰郁 D.食郁 E.血瘀 5.气逆最常见于下列哪些肌腑:(ABD ) A.肝 B.胃 C.脾 D.肺 E.心 四、填空题(每空().5分,共15分)

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_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2.精气乃气中之精粹,是生命产生的本原。 3.血为气母的意义为血能生气和血能载气。

4.血液正常循行需要气的推动力和固摄力两者的协调平衡。 5.营气的主要生理功能为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 6.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受盛和化物和泌别清浊。 7.六淫中,暑邪每多挟湿,火(热)邪易生风动血。

16

8.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阴阳交感,阴阳对立制约,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消长平衡和阴阳相互转化。

9.瘀血所致疼痛的特点,一般多表现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多夜间益甚。 10.正气与邪气之间的矛盾斗争关系,主要体现为疾病虚实变化和病势的趋向与转归两个方面。

11.肺主治节,指肺有治理调节呼吸运动,全身气机,血液运行和津液输布代谢的生理功能。

12.七情影响脏腑气机,常见的是:喜则气缓,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上,悲则气消.

五、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中医学认为,人与天地相应是消极的、被动的。(X ) 2.阴阳之间的转化属于阴阳运动的异常变化。(X ) 3.属于土的有:脾、肉、湿、化、黄、思、歌。(√ ) 4.心主血、肝藏血,临床上心肝血虚常同时并见。( √) 5.肾主纳气是指肾有主持呼吸运动的功能。(X ) 6.一脏一腑相表里的主要依据是解剖位置临近。(X ) 7.血液归藏于肝,故称肝为“血府”。(X ) 8.暑邪伤人,易致气津两伤。(√ )

9.阴阳偏衰主要是指“精气夺则虚”的虚证。(√ )

10.突然遭受巨大精神创伤所致的昏厥,是由于气脱所致。(X ) 六、名词术语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正气:即人体的生理机能,主要指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抗邪能力及康复能力。 2.疠气 : 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

3.乙癸同源 : 即肝肾同源。古人根据五行学说把脏腑与天于相配,则肝属乙木,肾

17

届癸水,故称。

4.亡阳 :指机体的阳气大量亡失,致使属阳的功能突然严重衰竭,出现生命垂危的一种病理状态。

5.六淫 :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七、简答题(每题4分,共16分)

1.胆为什么既为六腑之一,又属奇恒之腑?

答:①胆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是肝之余气所化,为精汁。胆贮藏精汁,本身无传化饮食物的生理功能,与六腑有别,故属奇恒之腑。②但胆也为中空性器官,胆汁直接有助于饮食的消化,故为六腑之一。 2.何谓金破不鸣?其常见病因有哪些?

答 :肺在五行属金,肺的虚证影响及喉而致失音,谓之“金破不鸣”。常见病因为肺阴虚或肺气虚。 3.何谓内伤病因?

答:内伤病因是指因人的情志或行为不循常度,直接伤及脏腑而发病的致病因素。内伤病因是与外感病因相对而言的。包括七情、饮食失宜、劳逸过度。 4.何谓基本病机?

答:基本病机,即是:①机体对于致病因素侵袭或影响所产生的基本病理反应;②是病机变化的一般规律;③是系统病机和具体病证病机的基础。 八、论述题(共24分)

1.试述肺、脾、肾三脏在津液代谢中的主要作用。(6分)

答:①脾胃:脾胃运化,脾气散精转输。·②肺:肺主行水。③肾:肾为水脏,主津液。④津液代谢,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展开论述, 2.试述结石的致病特点。(8分)

答:结石的致病特点表现在四方面:①多发于六腑等脏器,如胆结石、胃结石、膀胱

18

结石,因六腑为空腔性脏器,易导致结石形成与停留。②病程较长、症状不定:结石是湿热气血瘀阻,日久煎熬而成,形成过程均较长,并根据结石的大小和停留部位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症状。③易阻滞气机,损伤脉络:结石为有形病理产物,停留在脏腑器官内,多易阻滞气机,影响气血、水谷、水液等运行和排泄。如胆内结石,影响肝胆气机疏泄及胆汁的正常排泄。④甚则发生绞痛:结石停留体内,影响气血运行,可见局部的胀痛,酸痛等证,一旦结石梗阻不通,可发生剧烈的绞痛,如胆结石发生梗阻可见右胁腹绞痛牵及右肩部。

3.怎样理解在人体这个整体中,心的主宰地位与五脏作为中心的地位?(10分) 答:中医认为人体内脏、腑、形、窍作为一个系统:心、小肠、舌、脉为心系统;肺、大肠、鼻、皮为肺系统;脾、胃、口、肉为脾系统;肝、胆、目、筋为肝系统;肾、膀胱、耳、二阴和骨为肾系统。每个系统都以脏为主,即心、肺、脾、肝、肾分别是五脏系统各自的中心。五脏中,心是最高统帅,所以心对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起主宰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在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古代哲学精气概念的产生是源于:

A.水地说 B.五材说 C.元气说 D.五方说E.人体之精说 2.因情志刺激,突然出现下焦胀满,甚至小便失禁。此因: A 恐则气下B 悲则气消C 惊则气乱 D 喜则气缓 E 怒则气上 3.痰与饮的主要区别是: A 热者为痰,寒者为饮。

B 得阳气煎熬而成者为痰,受阴气凝聚而成者为饮。 C 浓度较大,较粘稠者为痰;浓度较小,较清稀者为饮。

19

D 色黄者为痰,色白者为饮。 E 以上都不是。

4.在温病学方面,创立以“三焦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方法的医家是: A朱丹溪 B吴鞠通 C吴又可 D刘完素 E薛生白 5.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是: A营气 B卫气C宗气 D元气 E谷气 6.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是: A汗B尿 C粪D呕吐物 E呼气 7.言人身脏腑之阴阳,则脾为:

A阴中之阴B阴中之阳 C阴中之至阴 D阳中之阴 E阳中之阳 8.“肝火犯肺”是属于:

A子病犯母 B相克 C相乘D相侮 E母病及子 9.与情志抑郁最为关联的是:

A心神不足 B髓海空虚 C肝失疏泄 D肝升太过 E神不守舍 10.肾在液为:

A涎 B唾 C尿 D泪 E涕 11. “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肝阳亢 B肾阴虚而相火动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心阴虚而心阳亢 E以上均不是

12.下列不是津所布散的主要部位的是: A皮肤 B孔窍C肌肉D关节 E血脉 13.易使人出现各种血证的是: A 风邪 B 暑邪C 燥邪 D 火邪 E 寒邪 14.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2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5r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