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736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基础》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07-27 08:4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目录

2016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736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基础》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一) ................................................................................................................................ 2 2016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736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基础》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二) ................................................................................................................................ 8 2016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736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基础》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三) .............................................................................................................................. 14 2016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736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基础》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四) .............................................................................................................................. 21 2016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736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基础》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五) .............................................................................................................................. 26

2016年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736政治学原理之《政治学基础》考研内部复习

题及答案(一)

说明:①本资料为VIP包过学员内部使用资料。

——————————————————————————————————————————

一、名词解释

1. 政治动机

【答案】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

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2. 政治冷漠

【答案】政治冷漠表示一种心理状态,但在政治行为的研究中,政治科学赋予了它行为方面的意义,借以表示参与行为的缺乏。政治冷漠是消极的政治态度在政治行为上的表现,即不参加政治生活,公民对政治问题和政治活动冷淡而不关心。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行为方式,政治冷漠可能出自四方面的原因:

①经过长期的政治浩劫之后,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疲倦反感或对于政治目标失去信心而对政治无动于衷;

②政治权力的权威基础和效力下降,由此引起政治参与的功能下降;

③政治权力和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人们对于政治管理的信任程度下降,进而导致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下降;

④在社会制度完善的国家,在正常情况下,因为政治机构已替其成员解决大部分问题,故有些公民觉得其关心政治与参加政治与否均无所谓,从而不参与政治。政治冷漠虽然表明了公民一定的政治态度,也可在特定意义上影响政府政策,但政治冷漠不利于政府对实际情况的掌握,容易出现决策的专断。而且,如果是因公民对政府失去信心而采取的政治冷漠,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发展为政治小服从,甚至导致政治反抗。

3. 竞争型政党

【答案】竞争型政党制度是指一国的政党通过竞争选票或议席的方式而上台执政的政党体制模式。从政党的产生与发展规律中我们可以知道,一旦政党产生于议会之内,政党一般都会伴随着议会的发展而比较平稳地过渡到一个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之中。

4. 寡头统治铁律

【答案】寡头统治铁律是由精英主义代表人物米歇尔斯提出来的。米歇尔斯通过对社会民主党的考察发现,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社会民主党不得不将自己组织起来,而一旦形成了组织,要让组织发挥最大的功效,就需要坚强的领导。一旦这些领导占据了高位,就倾向于将自己的权势看作是永久的,死死抱住权力不放,从而变成寡头统治。

5. 权力

【答案】权力是指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制度化的支配性社会关系。权力具有支配性、强制性的特征,是实现社会秩序的基本方式。权力具有三个特征:

第一,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

第二,权力是一种不对等的支配关系,在权力关系中总是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另一方处在被支配的地位。

第三,权力是一种制度化的、相对稳定的支配关系

二、简答题

6. 简述政治文化的内涵及类型。

【答案】(1)政治文化的内涵

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心理和政治行为模式。它主要包括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过程、政治产品等各种政治现象,以及自身在政治体系和政治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态度和价值倾向。

(2)政治文化的类型

两方学者一般将政治文化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参与型政治文化与服从型政治文化。

这是从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来进行划分的。

a.在参与型政治文化体系中,公民普遍具有参政的愿望、能力和要求。民主、平等的观念是这种政治文化中的主导观念。政治体系通过普遍选举、政党政治、民选议会等方式为公民提供参政的途径。它使公民成为政治主体,可以自由地参政、议政。

b.在服从型政治文化体系中,政治只是少数人的事,多数社会成员不能也不愿参与政治,即使政治体系提供了参与政治的途径,民众也会因为其参与政治的能力与愿望的低下而使政治参与难以实现。

②冲突型政治文化、协调型政治文化和混合型政治文化。

这是根据政治文化在一个国家、社会的作用和政治文化中亚文化结构及其相互间关系而划分的。 a.冲突型政治文化是指在这类文化中存在着亚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冲突。这种冲突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阶级对立,民族差异和矛盾、利益冲突以及大众与精英之间的文化差别等,都可以成为冲突型政治文化出现的起因。

b.协调型政治文化是指在这种文化中,各种亚文化系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融合,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集团、各个民族、大众与政治领导之问不存在政治观念和政治信仰方面的根本冲突。亚文化之间的差别和不同,可以通过政治体系或相互适应来加以协调,从而促进整个政治共同体内部的利益协调。

c.混合型政治文化指的是在这类政治文化中,各种亚文化系统之间的界限尚不分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集团、大众与领导之问的分野也不明显,同时政治关系又与血缘关系、种族关系与宗教

关系交织在一起。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较为多见。

③理想型政治文化和现实型政治文化。

这是从政治价值原则类型的角度,根据政治文化的价值理念的特点而加以区分的。

a.宗教与政治价值观结合在一起,因而它赋予国家以道德教化和干预人们思想的权力。现实型政治文化则将政治价值原则与道德原则分离开来,因而趋向于尽量地缩小国家的干预范围。理想型政治文化要求道德上的完人来治理国家,因而它将人治作为治国原则。

b.现实型政治文化则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是道德完人,因而它要求通过法律来制约权力。 ④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化。

这种类型的区分主要是根据政治文化的发展阶段而划分的。

a.一般认为,传统政治文化是与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结构相适应的一整套政治心理、情感和价值观。它以专制主义与等级观念为核心内容,而且,大多数社会成员都用一种带有迷信色彩和宿命论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和政治体系,认为一切都只能听天由命,缺乏个人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领袖崇拜、宗教信仰往往成为它的突出特点。在这种政治文化中,传统的价值原则居统治地位,人们向往过去,缺乏适应新环境的创造力。

b.与此相反,现代政治文化是与生产的商品化和社会化相适应的一整套政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它具有下列几个特征:

第一,民主政治与平等自由的观念构成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与此相适应,政治体系保障着广泛的政治参与。

第二,社会大多数成员不是听天由命,而是勇于革新与开拓,他们对政治体系和世界表现出理性和科学的态度,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成为政治文化的主流。

第三,开放意识与创新精神成为政治文化的主要内容,面向未来成为大多数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当然,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区别又是相对的。因此,在实现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促进传统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7. 我国新兴社会组织在政治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影响政府决策并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

政府的改革既需要内部的动力,也需要外部的压力,有时外部的压力更能促使政府改革。目前民间组织参与政府决策的途径主要有:

①代表所在的组织或行业向决策部门反映问题,提出要求,使权力机关制定相应的政策或措施。 ②应决策机关的请求,对某些专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表意见。

③当政府政策损害其成员的利益时,代表成员同有关部门交涉。

(2)民间组织的活动改善了政府的形象,增强了公民的政治认同感

①在民间组织的公益行动上,这些民间组织的所作所为改善了社会的形象,增进了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增强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

②民间组织与政府优势互补并因而改善了政府的形象。

(3)民间组织的自治实现了社会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目标。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5m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