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
更新时间:2024-02-13 07:14:01 阅读量: 经典范文大全 文档下载
- 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推荐度:
- 相关推荐
篇一: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三篇
关于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广大农村在抓经济建设同时,十分注重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还不相适应,还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是农村文化发展呈区域差异。存在纵向和横向发展的不平衡性。县城较乡镇、乡镇较村组丰富,经济发达乡镇强于经济落后乡镇,交通发达乡镇富于偏僻乡镇,文化底蕴深厚乡镇富于文化基础薄弱乡镇。
二是农村文化产品供需不平衡。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多样化,但反映农村文化生活的作品不多,精品更是凤毛麟角;民间文艺团体稀少;文化“三下乡”的内容与农民贴的不紧,提供的简明法律、农业科技知识较少,文化服务供需落后于农民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
三是农村文化事业重视不够。大部分乡镇领导干部在对物质、精神建设上仍然存在着“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存在着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了,文化建设也就自然得到加强了的“自然论”;先搞经济建设,后抓文化建设的“先后论”;认为文化建设难度大,不能立竿见影,不出政绩的“无用论”,没有充分认识文化建设对和谐农村的促进作用。
四是农村文化活动缺乏正确引导。调查发现,农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电视外,最普遍的现象就是打扑克、打麻将,连最基本的棋类、球类活动开展甚少,上网、玩游戏的农民更是为数很少,反映出农民文化生活方式单调。由于缺乏适合农民的活动平台和正确的引导致使农村封建迷信盛行,赌博之风蔓延,农村传统美德逐渐淡化。
五是农民文化阵地在渐趋萎缩。乡镇文化站“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个章子”的现象较普遍,农家书屋缺乏管理,难以真正惠及农民。文化站长多数忙于乡镇其他行政事务中,很少主动开展文化业务工作。由于缺乏经费,更难以挖掘、培育农村文化能人。
我国农村人口多,如果不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不认真加以解决,或者说只满足于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后果将不堪设想。为此建议:
一、完善文化建设机制体制,理顺农村文化发展的脉络。
1、提高思想认识。基层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处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到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健全工作机制。切实加强政府部门关于文化建设的整体职责,县委、县政府将文化建设纳入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考评,作为考核乡镇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指标。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乡镇发展规划,纳入财政支出预算,纳入干部晋级考核指标,
完善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农村文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3、创新工作思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理念,把城镇文化建设与农村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县文化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由侧重于“送文化”逐步向“种文化”转变,变“文化下乡”为“文化驻乡”。同时要指导农民开展一些自娱自乐活动,使专业演出和农民的自娱自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带动和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健康发展,
二、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注入农村文化发展的血液。
1、拓宽融资渠道,吸引资金投入。坚持公益性文化设施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原则,积极向国家和省市争取资金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乡镇文化建设。支持农民自筹资金,兴办农民剧团、农家书屋等,使农民群众也成为文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形成“政府牵头、社会参与、群众受益”的发展格局。2、设立专项资金,加快阵地建设。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在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工程以及新妇女学校等资源进行整合,做到“少花钱、多办事”。
3、以奖代补形式,扶持文艺团体。增加对送戏下乡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资金支持,扶持和资助有代表性、有影响的农村区域性民间民俗活动,对能正常开展活动、创作艺术作品的文艺团体和文化能人给予奖励。
三、加强本土人才队伍建设,强壮农村文化发展的筋骨。
1、配齐配强文化站长。通过培训、挖掘、引进的模式,启用一批具有文艺特长的专职文化站长,规范相关人员职称、待遇考核、奖励机制。通过组织人事制度稳定人才,确保专职专岗,把文化站长从乡镇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提高文化工作的主动性。2、利用好村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好村干部在村级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协调工作,对于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一定贡献的村干部,给予适当的精神和物质奖励。3、培育挖掘文化能人。重视并解决农村文化能人和民间艺人的新老衔接不足的问题,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能人的挖掘培养力度,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农村文化能人队伍和业余文艺团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创造性,激活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
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精神。
1、加强宣传,培植传统文化发展的土壤。结合开展送科技、送法律下乡活动,大力宣传村级特色文化,树立村民对本村本乡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一批特色文化新村。2、挖掘整理,赋予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努力挖掘当地文化特色,对一些传统文化载体,在创作形式上力求突破和创新,结合现代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作为本土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和打造,同时激发起年轻一代人的兴趣,自动参与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3、结合产业,创新发展农村
特色文化。开发民间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基地为景点,举办民间艺术节或文化活动,使产业和文化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集产品开发、果园观光、山塘垂钓、农家旅游于一体的农村文化产业,打造文化新亮点。
县文化馆应加大对社区文艺活动的指导
沁水县政协委员杜如湘同志反映:近几年来,我县各社区的文艺自觉性群众活动蓬勃兴起,一度使县城的文艺活动形式多样、门类齐全,群众自发组织、广泛参与,活动场地扩大、参与人员增多,从现象上来看,反映出人民对文化生活的追求已呈白日化,表明了人们在生产生活之余,饭后茶前之际的空余时间之外,一种向往从单调生活的贫乏中走向生活文化多样性追求的愿望,从另一个侧面也表明人们对文化活动、文艺生活、综合素质等方面水平要求的进一步提高。
为了继承光荣悠久的文化文艺传统活动,为了使县城文化文艺活动健康发展,并成为指导全县的样板,建议各社区并文化、财政部门在全力支持,并强化管理、加大投入的同时,文化部门尤其是县文化馆理应积极参与,尽快介入这些当前已活跃起来的群众文化文艺队伍中进行辅导和指导,使这些活动队伍不走弯路、能够良性发展、健康发展,并逐步
篇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按照市文明办《关于开展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我们抽调3名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对我县农村和谐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了认真地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县的农村文化工作,突出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以“出人才、创精品”为目标,加强文艺队伍建设,推动精品创作。支持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社团,培养壮大群众业余文化队伍。筹建起武城县京剧协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了书画家协会,使他们在活跃城乡文化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参加省、市“精品工程”评选活动,整合全县文艺创作力量,深入基层、深入实践,深化创作积累,创作了一批高质量、有影响的文艺作品,先后有6件作品获市级以上精品工程奖。
二是以弘扬时代精神,反映发展成就为主题,深入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利用元旦、春节、元宵节、“七一”、“十一”等重大节庆日组织开展群众性的文艺会演、调演、展演和文化艺术展览、展示,文体竞赛等活动,丰富农民群众节日期间的精神文化生活。深入推进社区文化、村镇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和广场文化建设,组织人员对其分类指导,提升档次,丰富内涵,不断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形式和内容,组织力量,对我县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进行挖掘整理,鼓励民间艺术的创作和创新。积极开展“三下乡”特别是送戏、送电影、送书、送春联等文化下乡活动,培植农村先进文化示范点,推动先进文化向乡镇、村组辐射延伸。适应形势发展,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广泛开展文化与企业联姻活动,确定运用全社会的力量办大文化的思想观念,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兴办文化产业,支持文化事业,促进了全县文化事业的繁荣健康发展。
三是强化文化阵地的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现有文化设施作用。加强现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改造,完善现有文化设施功能,进一步拓展群众文化活动阵地。抓好村级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的软硬件建设,抓好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组织好党报党刊的征订工作,推进党报党刊进村入户。组织开展了“读书读报、用书用报”活动,开办了公开栏、阅报栏、黑板报。以打击政治性非法出版物、淫秽色情出版物、盗版盗印活动为重点,深入持久的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和专项治理,加强了对网吧、录像厅、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监管,为城乡群众创造了一个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经济发展条件制约,我县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相对滞后,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基层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目前除城区有文化会堂、文化大厦等文化设施外,9个乡镇街文化站几乎没有活动场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基本属于无专业人员、无经费、无设施、无场地的“四无”状况。村文化大院多为一院多用,且无一达到省颁标准,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或者说仅仅是挂块牌而已。
二是专业队伍严重老化、人员结构不合理。原81人的文化队伍现在仅有15人能工作,乡镇文化站无一专业人员,队伍建设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人才流失严重,近十多年来文化系统没有一个专业人员进来,却有几十个人才流失,这里有大环境问题也有小气候的问题。文化系统的工资福利待遇普遍偏低,原文化馆、图书馆、书画院人员执行差额工资,评剧团执行差额补贴,电影公司属企业自收自支单位。目前,由于市场疲软,所有职工全部下岗待业,养老保险金及医疗保险无法缴纳。这严重影响了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的稳定,并波及到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是活动经费严重不足。社会文化活动资金短缺,图书馆没有一分钱的购书经费,文化市场管理无人员、无编制、无工资、无经费。乡镇文化站无一分钱活动经费,已经近于名存实亡;村级文化大院几乎没有活动,更是形同虚设。
三、几点建议:
(一)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和巩固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思想基础
当前各级组织解决“三农”问题的着力点主要放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环境建设、农民的社会保障、非农就业等物质条件和经济利益方面,这是毋容置疑的。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各级组织对和谐文化建设还不够重视,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实际工作中较少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深入地研究、落实农民思想道德、文明素养等教育工作,部分农民群众逐渐被一些低俗、落后、不和谐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同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农民群体中未能得到完全认同,未能真正做到尚荣、明辱、知耻,农村和谐文化的思想根基还未奠定。为此,我们要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要积极引导农村社会和农民群体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与“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的宏伟目标和伟大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强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目标的认同感、归属感,紧紧跟上和谐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时代步伐;要努力引导农民群众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与热爱德州,努力建设小康德州的精神结合起来,识大体,顾大局,团结一致,发奋图强,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继续引导农民群众理性认识当前德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树立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想、敢试、敢闯、敢干;要大力培养农村创新型领导和实用人才,带领农民进行创新实践;要进一步弘扬以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开拓精神,崇尚绿色文明,追求创新卓越,努力开创“实现新崛起 建设新德州”工作的新局面。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积极发扬党的宣传工作优良传统,紧密结合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以主题宣讲、教育影片、案例解说专题片等农民喜闻乐见、更易接受的宣传形式,切实加强对农民群众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帮助农民群众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充分利用各种载体,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卫生、文明生活等良好文化理念、文明习惯的培养作为当前正在开展的一系列如文明生态村创建、星级文明户评比等工作的重点和评判的重要指标之一,充分发挥这些工作载体的作用。把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重要目标和重要的工作抓手,使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农民普遍的价值追求和自觉的道德操守。
3、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应切实发挥宣传工作主渠道和群众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承担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责任,坚持以正面引导为主,以专栏、座谈会、报告会等方式,积极宣传能引起社会共鸣的典型人物及感人事例,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同时,要以专题讨论等形式,引导人们形成文化批判的意识,帮助人们分析判断这些社会丑恶现象所源自的文化劣根性,从而提高群众的文化自省能力,夯实共同价值观的社会基础。
(二)、不断加大文化事业投入,抓紧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建设。各级年度财政预算应切实落实相关规定,确保相应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并建立稳定的增长机制。同时,以财政资金为主体,设立包括农村在内的“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建立文化专项活动保障机制。对关系到农民实际利益的有线电视、文化大院等农村基层文化网络设施应尽早确定县、乡镇出资比例或补贴标准,尽快使各项建设落实到位,更好地为农民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2、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着力发展特色农村文化。要结合旅游资源的开发,积极挖
掘、开发包括非物质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特色民间文化形式和产品,在各旅游景点进行定点定时演出,在丰富旅游内涵的同时,通过门票分成等方式,解决传统特色民间文化保护、发展的经费短缺问题,提高其知名度,拓展其更大的发展空间。
3、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创作更多农村题材文化作品。根据文化事业的特殊性,制定完善激励政策,积极引进、培养和使用文学艺术等专业人才,并根据人才特点,制订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计划,加大资助力度,确保真实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不断推陈出新。同时,应将各乡镇文化站全部划入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确保专业人员工资福利待遇,并根据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的实际,不拘一格,以“文体协管员”等灵活的方式,招录、培养一批农村文化专业人员,指导、帮助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缓解农村文化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从而创作更多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题材文化作品。
4、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农村文化。要充分利用教育系统在各乡镇的文化资源,实现学校图书馆、文体设施向社会开放,使各类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利用。要引导企业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将文化团队的培养作为企业文化内涵发展的一个方面,将农村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在活跃农村文化氛围的同时,宣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形象,实现企业与农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要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等形式,支持农村群众性文艺团体的发展,鼓励农村民间文化艺人和爱好者开展特色文化作品的创作、巡演,创新乡土文化内涵,丰富农民的文化活动形式。特别是要针对农村文化的缺失特性,发挥文化传播手段的多样性,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要积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农民需要、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三)、坚持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据调查反映,全县上下对如何系统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还缺乏足够的认识,保障和促进文化建设的政策性规定较少,还未建立起具有前瞻性、系统性、稳定性、长效性的工作机制,没有明确统筹协调的工作部门。各级在相关工作的策划和推进过程中较少把具体工作同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同农民思想观念的改造结合起来,甚至不少人还仅仅把文化建设理解为文化硬件设施建设。村级干部对文化建设更是缺乏认识,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而较少注重对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和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为此,建议切实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正确认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系统性、长期性,将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应按照“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坚持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规划,不断循序推进。要把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作为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的突出内容予以深化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将农村和谐文化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纳入其规划体系,并科学分解,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及相应的工作措施,保持相关工作的持续性,使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断推进。
2、明确部门工作职责,建立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协调、考核和监督机制。应明确县委宣传部或县文明办为统筹协调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或总协调单位,从而更好地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方向,落实各项具体目标、任务和措施。同时,明确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工作职责,确保新农村建设各项重要举措兼容并蓄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内涵。要将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相关目标、任务、要求的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内容。由主管部门或总协调单位根据县委的总体部署,加强专项考核和监督。各乡镇党委负责对村级和谐文化建设情况的考核与监督,从而建立起共同推进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
3、发挥党员、团员和各级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团员和各级干部对先进文化理念的学习和培训,自觉地遵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为群众做出表率。广大党、团员和各级干部要带头倡导和谐文化理念,带头传播和谐文化思想,带头发扬和谐文化精神,带头参与和谐文化建设,从而真正成为构建农村和
谐文化的中坚力量,更好地担负起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历史使命。
篇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刘佳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市城镇居民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彩,但农村文化却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状态,主要表现为农村公共文化设施落后,乡镇文化站建设滞后,文化专干职能定位不准确,待遇不公平,农村与城市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发展的滞后,影响着农民素质的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乃至全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何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文化建设,让农民既鼓“钱袋”又富“脑袋”,亟须引起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丰富农村文化活动
1.整合健康向上的传统文化资源。我市在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形成了许多世代传承的民间传统文化。吹拉弹唱,诗词歌赋,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体现着浏阳人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精神,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如东区的客家山歌和龙舟比赛,南区的民间武术和龙狮表演,西区的花鼓剧和皮影戏,北区的蚌壳竹马和民俗小调,各式各样的文化形式根植于村民当中,花钱少、推广快,群众喜闻乐见。我们要站在维系文化脉络、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有选择、有规划地进行指导和扶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弘扬先进文化的完备体系和整体合力。尝试组织红歌赛、花鼓戏巡演、客家山歌邀请赛,评选民间写对联、唱花鼓、耍皮影、讲故事“第一人”和剪纸、二胡、武术“达人”等活动,让健康向上的传统文化在全市农村不断发展壮大。
2.移植适合农村的城市文化形式。可以在丰富多彩、广受欢迎的城市文化载体中,选择成本低、效果好、容易学、便于推广的文化形式,如街舞、太极、瑜伽、门球、卡拉0K等,由文化培训专干移植和传播到农村,给农村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内容、新模式、新载体,真正让农村在文化时尚上实现融城对接、
统筹进步。结合文明创建活动,新建一批镇村露天文化广场,大力推广以农村妇女为活动主体的广场舞蹈。适时组织开展全市性的广场舞蹈大赛,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享受文化的愉悦。
3.创建与时俱进的新型文化载体。在基层实践中,有很多特色经验值得借鉴,如文化馆的“家庭才艺展示赛”,电视台的“我想上春晚”,文家市镇的“和谐文化屋场”,三口镇的“幸福屋场”,沿溪镇的远程教育与农家书屋“一体化”,杨花乡杨花村的“捆筒子比赛”和“演讲擂台赛”,龙伏镇沈雄文投资百万自建的篮球场等。浏阳农村有不少乡土人才、文艺体育爱好者和“明星家庭”,要通过奖励、扶持的方式充分调动他们带领周边农民参与文化、创造文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乡镇为单位,也可向村组(社区)延伸,设立读书节、电影周,开展赛诗会、楹联日,鼓励藏书丰富的农户成立农家图书馆,尝试将宗族祠堂转型为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积极创建农家书屋专题网站、开心骑士俱乐部等新型文化形式,丰富和提升农村文化生活的品质。
二、加强基层组织指导,夯实农村文化阵地
1.县级文化部门要深入下去。一是工作重心下移。县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带着对基层的深厚感情,眼睛向下,将工作重心下移,制定农村文化建设“十二五”规划,扎实推动基层文化工作发展,将农民应该享受的文化权益落实到位,满足农民的“文化饥渴”。二是建立展示平台。现在不少乡镇的农民兴办文化有点子、有法子,但苦于没有人牵头组织,也没有展示风采的平台和舞台。建议适当恢复举办大型农民文化活动,也可像两年一届的花炮艺术节一样固定下来。三是加强服务指导。克服以往“蜻蜓点水”式的文化下乡活动,树立真正为农民服务的思想,组建文艺“轻骑兵”、“小分队”,划块分线联系,真正变“送文化”为“种文化”。
2.乡镇文化站所要活跃起来。一是选好苗子。“十二五”期间在每个乡镇建成1所综合文化站的基础上,配齐配强文化专干,这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所
在。二是加强考核。建议在全市绩效考核内容宣传思想文化一块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所占分值,每年对乡镇文化专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一次集中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素质。平时加强业务联系和指导,年终对文化站进行专项考核,实行奖优罚劣。三是解决待遇。一年10000元的人头经费很难维持乡镇文化专干生计,建议将乡镇文化站按照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相应政策定位为公益性事业服务单位,文化专干的工资、福利待遇参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进行管理。
3.村级文化网络要打造阵地。一是量化标准。参照上级文件精神和先进地区经验,量化建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的标准,在器材数量、场地面积等方面作出规定,利用闲置的学校操场等用地修建村级文化广场、篮球场。加强农家书屋建设。二是加大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保证每年用于村一级文化建设的资金按比例增长。用好用足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鼓励农民筹资筹劳修建村级文化广场,添置健身器材。三是组织活动。多举办一些“节日我登台”、“好歌大家唱”等人人能参与的活动。鼓励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让皮影等传统文化技艺传承下去,培养一批文化能人、文化经纪人,开展惠民演出,注重创新形式,把文艺舞台搭建到田间地头。
三、创新文化管理模式,推进城乡文化统筹
1.拓展经济联姻机制。要坚持项目招商与文化引进同步,在农村引进招商项目时不忘打“文化牌”,结合本土文化创建花炮创意产业园、客家民俗博物馆、农家网络会所等。坚持产品推介与文化娱乐同台,在向外推介浏阳丰富农产品的同时不忘“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让文化媒介成为“经济红娘”。坚持科技普及与文化传播同网,充分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员远程教育”等文化资源平台,加大广播电视村村通、电信宽带网络入户的建设力度,制定“时间表”,规划“地图册”, 把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来抓。
2.建立社会共建机制。一是建立城市反哺机制。要在基本完善城市文化设
施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家财政拨款和地方配套,建好乡镇综合文化站,逐步实现村级文化阵地全覆盖。鼓励城区文化工作者志愿到农村开展文化服务,培育村级文艺骨干,通过“送文化”带动“种文化”,并向“育文化”延伸。二是培育企业赞助机制。要大力引导和组织企业向所驻的乡镇、村组慷慨解囊,捐建文体设施,以冠名方式组建文体团队,组织文艺晚会、球类赛事等。对为繁荣农村文化投入多、影响大的企业进行表彰鼓励。(下转第77页)(上接第73页)三是落实部门倾斜机制。要建立宣传文化部门、涉农部门、行业延伸部门、群团部门共同参加的农村文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市级领导挂帅的农村文化建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部门职责,提供人、财、物方面的倾斜与扶持。要集聚各部门实力和资源,共同推动“文化下乡”,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
3.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首先要努力争取项目建设资金。其次要逐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实现农村文化事业经常性投入与城市经常性文化投入接轨,建立文化经常性投入机制。根据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需求,逐步加大对建设农村文化设施一次性补贴力度。再次要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制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优惠政策,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吸引有远见卓识的民营企业家、社会资本来投资经营农村文化产业,成立股份合作制的农民剧团等演出团体。建立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基金,通过多种方式募集建设资金,不断拓宽农村文化建设筹资渠道。 (作者系湖南省浏阳市政协办公室副主任)
正在阅读: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及答案03-14
四年级决定孩子一生的成绩04-09
对金融危机的认识浅谈01-10
2016-2017年最新审定青岛版数学二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名校精品)05-23
地理师常用符咒11-23
六年级上学期英语期末试题及答案1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综合复习资料09-18
- 关于实施新冠肺炎疫情精准防控的指导意见
- 学生党员在疫情期间做出的思想汇报
- 《深度工作》读书感悟
- 抗"疫"期间思想汇报5篇
- 学校承诺书|面对疫情,我们承诺
- 公司战“疫”感悟_我想和你们在一起
- 国培送教下乡培训感悟总结
- 只盼“樱花”早盛开,烂漫如当年
- 疫情防控工作感悟
- 关于疫情的几点思考及感悟
- 读蒋廷黻《中国近代史》有感
- 党小组长培训资料汇
- 2019年度副镇长述职述德述廉报告
- 疫情期间教师直播感悟
-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心得体会4篇
- 在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大会上的讲话
- 《老师请回答》观后感
- 2020年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考核办法
- 在疫情防控暨企业复工复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企业疫期复工管理方式与措施
- 农村
- 文化活动
- 阵地
- 形式
- 加强
- 创新
- 建设
-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