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D视频脚本

更新时间:2024-02-26 15:5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4年初中教师新课标课例研究全员远程研修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D视频脚本

初中数学专题: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

视频D 脚本

赵鹏:各位老师大家好,感谢大家继续关注我们的研讨。今天是“观课研讨”环节。我是来自济南第五中学的赵鹏。参加本次研讨的有我们组的指导专家淄博市教研室的云鹏老师;另外还有乐陵市教育局的李秀辉老师;博山区第七中学的翟海燕老师;夏津县实验中学的姜立新老师;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中心中学的娄建民老师;济南十三中的季勇老师;济南十二中的邢学峰老师以及本课例的执教教师济南市育英中学的苏霞老师。

前期,苏霞老师根据我们上次备课研讨会上大家提出的建议对教学设计进行了调整,并在课堂上进行了实践,下面就请苏老师先给大家谈一谈在课堂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苏霞:在这节课中,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图片引入新课,这样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出问题,快速切入本节课的主题。学生在展示画平行线的方法时,对学生展示的不同画法我充分肯定,也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辨别质疑,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初步感知到线的位置关系可以通过角的数量关系来刻画。

在教学过程中大胆的把时间还给学生,搭建问题支架:找出各种画法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让学生动手操作,经历“观察——分析——质疑-----提升”的过程,师生互动、生生互助,课堂气氛非常融洽,结论、方法都是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的。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课堂生成与预设产生了很大偏差。在预设时,学生发现了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之后,出现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而完成知识目标。实际的课堂生成,由于学生已经预习,在他们的心目中判定方法已经成为既定事实,三种判定方法对他们来说没有先后顺序。所以当学生通过画法先发现了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之后,我就顺应课堂生成,直接改变了自己的教案预设,结合黑板上的画平行线的方法很顺畅的得出三种判定平行线的方法。

在本节课中,我感受到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提出的问题角度也很广,但是我对学生的生成,有时不能给予及时的引领,有时不能及时的扑捉,这也是我在这节课中比较遗憾的地方。希望大家能给我提出更多的意见。

赵鹏:刚才苏霞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回顾与反思。先请云鹏老师在总体上给我们指导一下。

云鹏:我们开始对于这节课中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体现好“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问题设计内心是很忐忑的,这里面

既有大家对这一大胆设计的欣赏,从而出现4位老师产生一种我要讲这节课的竞争;也有冷静后的诸多顾虑。直到苏霞老师的试讲(见资源)后,看到学生如此好的表现,才坚定了我们的研究目标。从这节课学生的实际表现看,老师能不能有问题意识,是能否贯彻我们提出的“探索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关键。只有老师具有问题意识,才能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本节课观课的重点环节有这么几个:一是从画平行线中发现要借助“角”才能画出平行线,而这个角是隐含在画法中的,没有一定的思考,对学生而言发现它是有难度的;其次是要想把自己的发现表述清楚,因学生还没有三线八角的基础,如何把借助的“第三条线”说好也是很难的。上述两点既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这一环节上老师课前布置的两个前置作业,为学生突破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就是课上老师安排的第一次小组合作交流,起到了一种梳理、提升和完善的作用。

作为一次尝试,过去需要几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苏老师在一个课时中就由学生发现并提了出来,并且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比教材所呈现的方式还要多,能够达到本节课的效果,还是比较难得的。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我们做了若干的预设,但仍然对我们老师的教学机智、学科素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恰当地评价学生,有效地引导学生,怎样才算善于倾听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及至准确几何语言的

引导、思想方法的渗透,都是需要我们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的付出和努力才能换来的。

赵鹏:感谢云鹏老师从总体上对这节课进行了分析。下面,我们就根据观课维度的分工情况,结合自己的观课量表谈谈对本节课的看法。 娄建民:我先来说一下。我们负责观察的维度是教师的教学行为,共设计了三个视角:提问、指导、教师理答。

在本节课中,苏老师的课堂提问共25次,问题指向教学目标,叙述清晰,有利于达成目标、有利于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在过程引导中,苏老师还适时进行理答追问,善于搭建支架,帮助学生更好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学生用45度角探索出“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后,老师追问“30度的同位角也能判断平行吗?”通过学生的操作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从而加深了对“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一判定方法的认识,有利于推进学生深层次思考,推进学生进一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季勇:另外从观察量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自主学习时间为5分钟,合作时间为8分钟,交流展示12分钟。这说明: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比较充分,约占整节课时间的56%,充分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在学生继续深入理解“三线八角”时,教师没有急于自己进行总结提升,而是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分析、解决

问题,达成了教学目标。但是教师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不足,部分学生的思考还没有启动,造成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如果能让学生顿悟一下就更加完美了。

邢雪峰:通过统计,我们可以看出本节课教师的理答方式以赞同表扬为主,间或几次有效干预,特别是对于学生探索过程中的个性化生成,教师给予积极的肯定。教师通过问题驱动、示范引导等搭建支架,让学生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探索画平行线的方法时,有的学生认为同旁内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老师没有急于否定,而是发动学生积极探讨,让学生解决,由于老师的鼓励和期待,有学生居然通过图形变式否定了刚才同学的结论,发现同旁内角互补才有两直线平行。当学生的生成偏离了目标时,教师及时有效地进行了干预,不仅纠正了偏离,还把它变成了知识生长点。因此,教师的这些理答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激起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创设民主、包容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敢于提出问题搭建了平台

娄建民:在“过直线外两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这一环节中,可能是由于时间较紧,教师直接肯定了学生的结论“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但是没有及时追究平行的理由,从而错过了一次让学生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时机,有些遗憾。

苏霞:结合咱们的研究主题,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并且尽力搭建支架,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刚才所提

淄博市教研室云鹏老师;执教教师,济南育英中学苏霞老师;济南五中赵鹏老师。

我们的课例打磨通过选择研究问题、确立目标任务、制定磨课计划、执教老师个人备课、集体研讨、第一次修改教案、专家指导多次研讨、第二次修改教案、课堂实践、观课分析、第三次修改教案等过程,围绕专题“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开展研究,由模糊逐渐走向清晰,由大体轮廓逐渐走向细致具体,每一位参与磨课的老师都在这次研究活动中经受了磨练,得到了提高。 我想,苏霞老师作为执教教师,在这方面应该有更深的体会。

苏霞:作为执教教师,我的收获特别大,能够有机会参与这次课例打磨活动,我感到非常荣幸!

接到任务后,我感到压力很大,在第一次独立备课时我遇到了以下问题,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才能促进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如何处理学生超出预设范围内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过多影响了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怎么办?基于这些疑惑与担心第一稿教案设计的还是比较传统。通过研修团队的集体备课,大家提出了很多有效的建议。从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基本框架、有效策略到每个环节的处理,使我的思路逐渐清晰,加深了对研究问题的认识,转变了观念,在此基础上改进了我的教案。

通过教学实践和大家的观课分析,我对整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虽然留有遗憾,但自己的教学理念有了非常大的改变。

经过“三次备课两次打磨”的磨课过程,提升了我对“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这种在专家引领的基础上,跨学校、跨地域的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非常有利于教师寻求认识上的创新和突破,促进个体和团队共同成长。

云鹏:这次课例研究活动,经过课例研究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了预期的任务,每位成员也都取得了较大的收获,令人欣慰。

“课例”不同于“范例”,课例研究的目的在于改进,我们“一以贯之”地始终围绕研究问题开展研究,确定的课例研究任务主要有:如何合理设置问题情境?如何搭建“支架”更适时、有效?如何启动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活动,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当然也包括如何集聚团队智慧等。通过专家持续跟进指导,老师们对基于网络的协同研究模式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团队群体攻关意识增强,所有成员均以高昂的热情参与研究活动,确保了课例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赵鹏:课例研究过程中,最令人高兴的是教学设计的改进过程。“课是磨出来的”,这次磨课让我对此深有感触!

苏老师的这节课,历经多次修改完善,为学生创设了易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教学情境,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主动性和参与深度都大大提升。我们可以很高兴的看到,只要老师为学生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机会,学生就能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合理取舍、及时回应:对有利于目标达成的问题要强化并深究,对偏离目标的问题要回应并规避,对表述不规范、不准确的问题要梳理和提炼,通过对核心问题的解决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同时从问题中引导学生总结数学思想方法,使学生认识到所提问题的价值。

云鹏: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每一位老师都有很大收获。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在老师。老师首先要有“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其次要有有效的教学策略,第三要长期坚持、不断探索。

赵鹏:策略方面,通过本次课例研究我们认为:

教学设计阶段要在教学过程的三个关键环节进行预设:一是创设情境,二是数学活动,三是合作交流。

教学实施中,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课堂氛围要宽容,让学生敢说,二是教师引导要适时、适度,让学生会说. 具体来说:

(1)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引起学生的感悟和发现,教师的语言要向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导。

(2)在教学活动中要抓住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契机,指导学生:在观察对比、寻找异同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类比迁移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寻找反例、在辨别质疑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条件、结论的变式组合或互换中发现并提出问题;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不变的量或关系,发现并提出问题。

(3)适时安排合作交流,在思路梳理、调整、组合中产生思维碰撞引出问题。

下面再请李教授对我们的课例研究作最后的指导。

李红婷:近年来,创造和创新正日益被世人关注。我国正处在快速变革和发展时期,中小学生是否有创新能力,无疑将成为体现我们民族竞争能力的标志。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领域也特别强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体现在各学科课程标准的修订上,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这一新的要求。新修订的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改为“发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明确提出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善于发现、敢于创新等精神。

但在现实中,如何将这一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还面临种种困惑。我们这个研修小组,选择了“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教学设计”这个研究专题,以课例研究为载体开展研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思维活动,并充分利用学生反馈信息进行理答追问,较为有效地引起了学生持续思维和深层次思维活动,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氛围、搭建了“支架”,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善于剖析知识之间内在本质关系的意识和能力,帮助学生有效地积累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活动经验。这一研究不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且也具有较强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值得大家学习、借鉴。

还应该指出,这项研究时间紧、任务重,同时也受水平的限制,仍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甚至可能存在理解的误区或偏差,欢迎老师们提出批评意见和修改建议。 非常感谢李教授的指导。

郑廷伟:在这次课例研究活动中,我与来自不同学校的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不时迸发出思想上的共鸣和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我们深信:课例打磨是整体提升教师团队专业成长的一种有效方式;个体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当前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促进个体和团队成员共同成长的有效途径。

本次课例研究形成的网络课程资源,承载着团队成员个体和群体智慧,是团队协作的集体成果。但由于这次课例研究选择的研究问题和执教课题,均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我们的思考和研究还不够完善。比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课堂生成问题,还不能给予及时的、有针对性地恰当引导。在此,我们期望能够通过本课例的研磨过程,为大家提供一点可参考的经验和研究资源,各地教师可根据自己任教学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加以改进和优化。

期待着更多的专家和老师们提出批评和建议,以帮助课例研究团队的成员快速成长起来。谢谢大家!

本次课例研究形成的网络课程资源,承载着团队成员个体和群体智慧,是团队协作的集体成果。但由于这次课例研究选择的研究问题和执教课题,均具有较大的挑战性,我们的思考和研究还不够完善。比如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课堂生成问题,还不能给予及时的、有针对性地恰当引导。在此,我们期望能够通过本课例的研磨过程,为大家提供一点可参考的经验和研究资源,各地教师可根据自己任教学校和班级学生的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加以改进和优化。

期待着更多的专家和老师们提出批评和建议,以帮助课例研究团队的成员快速成长起来。谢谢大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4n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