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用过的德头漫谈-——————徕卡R系、contax

更新时间:2024-07-01 21:06: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我所用过的德头漫谈-——————徕卡R系、contax(转接邪派)

开这个帖子很纠结,从转入手动后,就远离纷扰,安心研究摄影和镜头,偶尔上来看看,蜂鸟还是一样吵吵嚷嚷。想想还是随笔写写,写到哪算哪吧,算作总结,算作给有兴趣的同志一点交流。

Romil同学已写过《我所用过的德头漫谈(给想入德头的兄弟一点参考和建议)》有关东德和西德禄来,洋洋洒洒数十页,独缺徕卡r系和contax高富帅,我觉得甚是可惜,不才试试将这段补齐,东拼西凑,泛泛而谈,当作一乐。

Romil同学原帖http://records.5d6d.com/viewthread.php?tid=864

本人摄影水平还是在努力学习阶段,发发镜头照片,不谈德味,不参加口水。

一、前言

写文章之前先解释我对几个问题的理解。 1、为什么推崇徕卡和蔡司

老一代的摄影师,一直以拥有一台m系旁轴为最终理想。感谢党中央,感谢政府。。。。@#¥%,才让我们如此接近徕卡(一个镜头还不到一平米房子),我们才拥有如此多的色彩。

喜欢徕卡蔡司的都是一些追求完美的极端分子,兵书二十二篇有云“从来没有哪一个品牌的粉丝们像徕卡的粉丝们这样重视镜头的号码;也从来没有哪一个品牌的粉丝们像徕卡的粉丝们这样重视镜头结像味道的细微变化。徕卡始终拥有着摄材世界里最为坚定、最为“铁杆”的一群拥趸,他们遍布世界各地,并且通过Internet结成同盟,他们被我戏称为――“Leica原教旨主义者”。对于他们,每一款镜头自何年何月开始设计,由谁设计,设计采用的结构是什么,中间经历了几度更改,每一次更改的理由和结果是什么,何时投入生产,生产工艺有无变化,生产了多少数量,每一批次的镜头号码是从多少到多少,各批次之间的用料有无变化,哪一批的用料、工艺最佳,各批次之间的结像特点有何变化,这种变化是否符合传统的“徕卡味道”,每一支新镜头第一次卖到了哪里,它到我手中时已经几易其主??MyGod!他们简直比徕卡厂的工程师还要严谨细致!谁会像他们那样对一支镜头的来历寻根问底到偏执的程度?这就是为什么外人戏称他们为“发烧友”的由来――得到一支梦寐以求的靓镜时的欢乐,被人欺骗后的痛苦悔恨,对藏品的百般珍爱呵护?..他们对器材的痴迷外人无法理解,他们甚至扬言:“生活本无乐趣,把玩徕卡已是唯一的避风港??” 。”

身边有些徕卡玩家,我戏称他们为“号段党”,这在二手界比所谓的“成色党”、“发烧友”更甚,所收的镜头首先成色如新,不能有瑕疵,然后长期ebay徘徊,碰到更好号段决不放过,几经易手,最终拥有银黑盒39号段,同时保持一个使用一个收藏。。。oh,mygod。

德国人的严谨在相机和镜头上反映更加真切,徕卡和蔡司对完美的追求,让最挑剔的人都挑剔不起来。徕卡蔡司拥有20世纪最好的光学设计,最好的玻璃,最精细的组合,数十年不易损坏(早年的镜头特别是东德镜头容易掉膜和起气泡,这个对于莱卡和蔡司来说基本很少)。我们曾经认为,徕卡镜头最大的对手就是自己,丫主管每天都在犯愁,我们都造出来M35 1.4双a了,为什么大家还在把老八妹。

早年观点是徕卡不擅长镜头设计,超广、变焦大都为其他工厂设计并生产(如大名鼎鼎的安古龙r21f4就是由施奈德涉及生产,r15f3.5是蔡司购买宾得技术,再由莱卡委托生产),但是被徕卡逐渐打破,1975年设计了r19f2.8一代,1990年全新改进结构设计了r19f2.8二代(能与之pk的也就ze21或contax d21了),长焦上设计了r70-180f2.8,能与徕卡自身同焦段定焦pk(源自莱卡自身解释),当之无愧的长焦王者。摄影是记录也是艺术,推崇徕卡和蔡司,正是对光学极至精神的追求。

发一张我的r19 f2.8二代吧,此头对焦手感极好,有阻尼却没有阻力。

镜头真身

2、是否有德味

我觉得,德味不是蓝洼洼,也不是苦大仇深,兵书二十二篇用到了高频下的微反差做为解释,在我初入手动的时候还难以理解,随着使用镜头增加,与前期红圈拍摄照片对比,似乎略微明白一些。德头的分辨率极佳,细节出色,特别是欠曝下不死黑,层次过渡自然,画面的油润伴随着色彩华丽,很容易让人沉寂在自己拍摄作品中。德系头对高频和低频的准确反映是德味的根源,高贵暗调蓝色,迷人的黄色高光。

由于自己的图片不具备十足韵味,从影友中借用一张经典,供大家参考。版权归牛兄弟所有。

有人说过蔡司的适合只看一张照片,而徕卡的味道体现在将一系列照片拼成一个故事,一页页翻过。

德味来源哪?按照坊间说法,德头味道不同来源于非环保玻璃(即镧系玻璃),大多数卖家必定会说,非环保玻璃,德味如何如何浓厚,这也许是德味来源之一,但肯定不是全部。按照屋脊有关德味分析的帖子,光谱的反映对于玻璃要求较高,特别一段蓝紫色波段较短,不好显现,于是佳能尼康甚至直接pass掉,徕卡和蔡司却采用了最昂贵的方法折中解决,于是暗调蓝色也得到合理的解释(这个并没经过权威解释)。其次,成像影响决定因素为对相差(三级、五级、彗星)的抑制,莱卡和蔡司以优良的结构和高折射玻璃解决得更成功。

德味需要ps吗?很多人误认为玩徕卡蔡司的后期都是盲流,其实恰恰相反,相片需要ps加强,很多玩徕卡蔡司的都是后期高手,对于色彩整体把握十分了得。

r35f1.4 拍摄秋,不那么蓝

排成一队的小兵,很温暖,很有爱。

关于紫边问题,我觉得还是看看焦内,看看小兵的手臂,凝而不散,紫边很小。 但是焦外。。。。我一直认为是色散造成,真的狠难找焦外还是凝的。

关于紫边问题,我觉得还是看看焦内,看看小兵的手臂,凝而不散,紫边很小。

但是焦外。。。。我一直认为是色散造成,真的狠难找焦外还是凝的。

徕卡适合将一张张照片拼接起来组成故事,这点我也在学习,大家将就看。 一封家书的等待,一片阳光下。

对于35焦段的pk

r35 f1.4、d35 f1.4aeg/mmg、ef35L,都是各自35的看家头,大家可以去看看茶片坊有一个最优秀的35mm投票(http://www.soupis.com/viewthread.php?tid=25779),1000人投r35,800人投d35,600人投35L,基本也能反映各自实力。坊间一直认为R35/1.4以高分辨率著称、D35/1.4以完美焦外闻名、而EF35/1.4L以AF镜头及优良成像扬名。

这里r35和d35我都使用过,35L的片子见到太多,未免引起纠纷,我不评论35L了。d35出来之前,蔡司被骂作不思进取,d35出来之后,技惊四座,把asph和浮动镜片加在一个镜头上,蔡司这个抠门的家伙一定疯了。君不见,在转型ze、zf后,蔡司很长时间都只是出到35f2,现在ze 35f1.4是否沿用d35的结构,是否用的非模具非球,不得而知,但肯定的是d35特别是mmg价格是坚挺的,甚至超过新头,而且一头难求。此头最近对焦特别近,且成像优秀,拥有35mm最好的焦外,但紫边、最大光圈锐度和色彩稍有欠缺,这不妨碍蔡司迷对它的赞美。蔡司有的时候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家伙,他总喜欢在某方面做到无可挑剔。

r35f1.4,徕卡迷已经对它赞誉够多了。我只是感觉拿着它就是特别踏实的感觉,从近到远,各种场景,它都让人放心。r35是最平均,最出色的镜头,呵呵,当然徕卡迷们是挑剔的,他们希望所有的性能都是最好的,不过这个基本不可能。

最终选择r35,是因为我觉得d35有个特别怪的东西,蔡司认为35焦段就是拍2m以内的东西,所以在对焦环上他用了95%的尺度来做2m内的对焦,而剩下5%才是2m到无穷远。选择d35要做好失去2m到无穷远对焦精度的思想准备。

试验一张r35的焦外,有那个时代的特点,但是二线不明显。

2、 r90f2

大头九,无需多说什么,这个头太出名了。初入r头的人一般会第二个选择品尝大头九,第一个一定会是r50f2,因为大头九太有名,代表着徕卡的人像文化。

90焦段现在除了腾龙微,基本已经灭绝,但当时作为人文(r90f2.8)和人像镜头诞生,其虚化和锐度只会比85更好。

大头九样子漂亮、修长,分为三代,早期加产三节罩,随后改为德产一节罩,最后一个版本汇集了当代两大核心技术(asph和apo),成为永久的经典。

90f2多为早期相片,有朋友的,就不发了。

有一款镜头,比肩85L,拥有浓厚的徕卡德味,且价格低廉,那必然是大头九。比较85L和自家r80f1.4,大头九对焦更加方便,色彩更佳,85和80强在虚化。

由于镜头现在越用越短,且r80-200(这款稍后再说,也是一个非常棒的镜头)旅游实在更方便,大头九已经鲜有出门,在考虑把它换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49.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