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卫生标准更新考试试题及答案

更新时间:2023-05-15 15:3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年职业卫生检测考试试题1

姓名分数

一、单选题(每题5分)

1.在微小气候诸因素中,受外界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 )

A.气温B.气湿C.气流D.气压

2. 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的飘尘,主要是(D )

A.颗粒直径>2μm的颗粒B.颗粒直径>10μm的颗粒

C.颗粒直径<2μm的颗粒D.颗粒直径<10μm的颗粒

3. 下列哪种粒径的粉尘致肺纤维化作用最强?(D )

A.直径>15μm B.直径10μm-15μm

C.直径5μm-10μm D.直径<5μm

4.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平均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是(D )

A.>60C

B. >200C

C. >250C

D.≥250C C

5. 长时间检测要求最好(B )小时。

A.6

B.8

C.10

D.12

6. 关于空白样品,每批次样品不少于(B )个空白样。

A.1 B.2 C.3 D.4

二、多选题(每题5分)

1. 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取决于(ABC )

A.化学成分B.浓度C.分散度D.质量

2. 对可能产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ABCD )

A.报警装置

B.配置现场急救用品

C.冲洗设备D.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3. 用人单位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AB )

A.警示标识

B.中文警示说明

C. 警戒线D.隔离

4. 空气检测根据检测目的分为(ABCD )

A. 评价检测

B. 日常检测

C.监督检测

D.事故检测

5. 职业卫生监测的基本要求(AB )

A.采样满足GBZ159

B.检测方法要依照GBZ/T300

C.满足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D.全程质量控制

6. 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应包括(ABD )

A.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地点

B.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C.随机的工作地点

D.呼吸带

三、简答题(每题20分)

1. 采样前需做哪些准备工作?

答:首先是现场调查:为正确选择采样点、采样对象、采样方法和采样时机等,必须在采样前对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必要时可进行预采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1.工作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助材料,生产的产品、副产品和中间产物等的种类、数量、纯度、杂质及其理化性质等。

2.工作流程包括原料投入方式、生产工艺、加热温度和时间、生产方式和生产设备的完好程度等。

3.劳动者的工作状况,包括劳动者数、在工作地点停留时间、工作方式、接触有害物质的程度、频度及持续时间等。

4.工作地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产生和扩散规律、存在状态、估计浓度等。

5.工作地点的卫生状况和环境条件、卫生防护设施及其使用情况、个人防护设施及使用状况等。

其次是采样仪器的准备包括如下:

1.检查所用的空气收集器和空气采样器的性能和规格,应符合GB/T 17061 要求。

2.检查所用的空气收集器的空白、采样效率和解吸效率或洗脱效率。

3.校正空气采样器的采样流量。在校正时,必须串联与采样相同的空气收集器。

4.使用定时装置控制采样时间的采样,应校正定时装置。

2. 定点采样时,采样点选择原则和采样点的确定?

答:采样点的选择原则:

1.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2.在不影响劳动者工作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空气收集器应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

3.在评价工作场所防护设备或措施的防护效果时,应根据设备的情况选定采样点,在工作地点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进行采样。

4 采样点应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

采样点数目的确定

1.工作场所按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凡逸散或存在有害物质的工作地点,至少应设置1 个采样点。

2. 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多台同类生产设备时,1~3 台设置1 个采样点;4~10 台设置 2 个采样点;10 台以上,至少设置 3 个采样点。

3. 一个有代表性的工作场所内,有2 台以上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逸散同一种有害物质时,采样点应设置在逸散有害物质浓度大的设备附近的工作地点;逸散不同种有害物质时,将采样点设置在逸散待测有害物质设备的工作地点,采样点的数目参照多台同类生产设备时的选点。。

4. 劳动者在多个工作地点工作时,在每个工作地点设置1 个采样点。

5. 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每10 米设置1 个采样点。

6. 仪表控制室和劳动者休息室,至少设置1 个采样点。

2018年职业卫生检测考试试题2

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30空,15分)

1. GBZ/T 210.4推荐固体吸附剂解吸效率是指能够被解吸下来的待测物量占固体吸附剂管中待测物总量的百分比,一般情况下要求平均解吸效率应不得低于75 %。

2. 超限倍数(EL)是指对于未制定PC-STEL的化学有害因素,在符合 8小时PC-TWA 的情况下,任何一次短时间(15min)接触的浓度均不应超过PC-TWA的倍数值。

3. 在工作场所空气毒物检测进行样品稳定性试验中,试验样品中待测试物的含量在当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的下降率分别为1.5%、5.7%、9.9%、13.4%,该样品的稳定时间为 3 天。

4、检验检测设备都应有明显标识,取得由省级计量机构检定合格证书的挂绿色“合格”标识、取得准用证书的挂黄色“准用”标识、对于停用的挂红色“停用”标识。

5. 气溶胶态化学物质常用的采样方法有滤料采样法、冲击式吸收管法和多孔玻板吸收管法。

6. 采集金属性烟尘首选的滤料是微孔滤膜,采集有机化合物气溶胶选用玻璃纤维滤纸,采集粉尘选用过氯乙烯滤膜。

7. 标准采样体积是指在气温为20℃,大气压为101.3 kPa下,采集空气样品的体积。

8. 粉尘分散度是指物质被粉碎的程度,以粉尘粒径大小(µm)的数量或质量组成百分比表示;粉尘分散度测定有滤膜溶解涂片法和自然沉降法两种方法选用。

9. 噪声突然爆发又很快消失,持续时间不大于0.5秒,间隔时间大于1秒,声压有效值变化不小于40 dB(A)的噪声称为脉冲噪声。

10. 色谱柱的温度控制方式分为恒温和程序升温两种。

二、判断题(15题,15分)

1. 高毒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用人单位必须立即停止高毒作业,并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对)

2. 职业接触限值是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过程中任意一次接触均不引起有害作用的容许接触水平。(错)

3.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根据化学物质溶液中被测元素的基态原子对其原子共振辐射的吸收强度来测定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含量。(对)

4. 解吸效率是衡量解吸程度的指标,指被解吸下来的待测物量占固体吸附剂上吸附的待测物总量的百分数。(对)

5. 高温作业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工作地点有高气温、或伴有强烈的热辐射,或伴有高气湿相结合的异常气象条件情况下,WBGT指数超过25℃的作业。(错)

6. 活性炭属于非极性吸附剂,吸附非极性和弱极性的有机气体和蒸气,吸附容量大,吸附力强。(对)

7. 采样点应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对)

8. 呼吸性粉尘的采样曲线有两种,我国采用的是由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提出的B曲线。(对)

9.冲击式吸收管在采集在采集气态或蒸气态样品时,应采用3.0L/min采样流量。(错)

10.进行个体采样时,应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选择个体采样对象(错)

11.在校正空气采样器的采样流量时,必须串联与采样相同的采样介质。(对)

12.苯的PC-TWA为6 mg/m3,PC-STEL为10 mg/m3,测得某工作场所苯CTWA 为

的检测,可将该工作场所苯的浓度判断为不符合限值要求。8mg/m3,未进行C

STEL

(对)

13.在生产环境热强度变化较大的工作场所,或者因生产需要作业人员在车间内不同工作地点操作,且接触热强度大小不一致时,应采用最大WBGT指数计算(错)

14.个体粉尘采样器既可以采集总粉尘,也可以采集呼吸性粉尘。(对)

15. 穿透容量是指当通过固体吸附剂管的空气中待测物量达到原空气中待测物量的10%时,固体吸附剂所吸附的待测物量。(错)

三、单项选择题(10题,10分)

1.8h/d或40h/w噪声暴露等效声级大于等于(B)的作业,即为噪声作业

A、75dB(A)

B、80dB(A)

C、85dB(A)

D、88dB(A)

2.预防职业中毒的根本是:(A)

A、无毒代替有毒

B、加强通风

C、降低毒物浓度

D、采取综合措施

3.在工作场所空气中,下列哪种毒物呈气溶胶态存在(A)

A、铅

B、一氧化碳

C、甲苯

D、1,3-丁二烯

4.工作场所工频电场职业接触限值为(A)

A、5kV/m

B、3kV/m

C、10kV/m

D、8kV/m

5.在空气采样时,要带样品空白,其做法是 (D)

A、将空气收集器带到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只需将空气收集器自然平放在采样现场,收集和样品采集相同时间内的自然沉降或自然吸附的化合物本底外,其余操作通样品

B、将空气收集器带到采样点,除与空气采样器连接但不打开空气采样器外,其余操作同样品

C、将空气收集器带到采样点,除不打开空气收集器外,其余操作同样品

D、将空气收集器带到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

6.当劳动者工作是流动的时,在流动的范围内,一般每(C)米设置1个采样点。

A、5

B、7

C、10

D、15

7.用40mm直径测尘滤膜采样、感量为0.1mg分析天平称量时,滤膜上总粉尘的增量为 ( D )

A. 0.5~5 mg

B. 0.5~10mg

C. 1~5mg

D. 1~10mg

8.测量作业人员超高频辐射的接触强度时,应分别测量其头、胸、腹各部位。立姿操作,测量点高度分别取( B )

A、1.2m~1.5m、1.1m~1.3m、0.7m~0.9m;

B、1.5m~1.7m、1.1m~1.3m、0.7m~0.9m;

C、1.1m~1.3m、0.8m~1.0m、0.5m~0.7m;

D、1.5m~1.7m、1.0m~1.2m、0.4m~0.5m。

9.作业现场激光的测量参数不包括:( A )

A、激光波长;

B、照射时间;

C、照射量;

D、辐照度。

10.根据数值修规则将0.350、0.455、0.654、1.149修约成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值;( A )

A、0.4、0.5 、0.7 、1.1;

B、0.3、0.4 、0.7 、1.2;

C、0.4、0.5 、0.6 、1.1;

D、0.3、0.4 、0.6 、1.2;

四、不定项选择题(10题,20分)

1. 空气样品采集的质量保证主要包含:( ABDE )

A、采样选点;

B、采样时机及频率;

C、采样目的;

D、采样效率;

E、样品空白。

2. 下列哪些是影响有机化合物采样用固体吸附剂穿透容量的因素:( ACD )

A、待测物极性;

B、大气压力;

C、吸附剂的性质;

D、采样流量;

E、风向风速。

3.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的测定可选择使用( BCE )

A、滤膜增重称量法;

B、焦磷酸法;

C、红外分光光度法;

D、原子吸收光谱法;

E、X线衍射法。

4. 现场采样和现场检测的实施方案的内容应包括:( ABCDE )

A、检测的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

B、采样方式;

C、检测时间;

D、采样和检测的地点;

E、个体采样对象及人数;

5. 理想的气溶胶采样用滤料应具备的特性有:( ABCE )

A、机械强度好;

B、理化性质稳定;

C、通气阻力低;

D、重量较轻;

E空白值低。

6. 作业现场高温测量时,如果作业人员实际受热不均匀时,应分别测量哪些部位:( BCD )

A、背部;

B、头部;

C、腹部;

D、踝部;

E、胸部

7. 下列哪几项可以作为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器:(ACDE )

A、紫外-可见光检测器;

B、电子捕获检测器;

C、荧光检测器;

D、示差折光检测器;

E、电化学检测器。

8.装有微孔滤膜的采样夹可以采集下列哪些化合物(ABC)

A、铅烟

B、铅尘

C、三氧化铬

D、甲醇

E、氯化氢

9.活性碳管采集有机物后常用的处理方法有哪些(BC)

A、洗脱法

B、溶剂解吸法

C、热解吸法

D、微波消解法

E、酸消解法

10.在滤膜–相衬显微镜计数法测定空气中石棉纤维方法中,计数的纤维应符合(ACE)

A、长度大于5 μm

B、长度大于10μm

C、宽度小于3 μm

D、宽度小于1 μm

E、长度与宽度之比大于3:1

五、简答题(4题,20分)

1.简述常用的液体吸收管的类型以及使用的采样流量范围?

答: 常用的液体吸收管包括大型气泡吸收管、小型气泡吸收管、多孔玻板吸收管和冲击式吸收管。采样流量大型气泡吸收管一般为0.5~2.0 L/min,小型气泡吸收管0.1~1.0 L/min,多孔玻板吸收管0.1~1.0 L/min,冲击式吸收管为0.5~2.0 L/min,当采集气溶胶态化合物时为3L/min。

2. 简述采样点的选择原则?

答:采样点的选择原则是:

1)选择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应包括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2)在不影响劳动者工作的情况下,采样点尽可能靠近劳动者;空气收集器应尽量接近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

3)在评价工作场所防护设备或措施的防护效果时,应根据设备的情况选定采样点,在工作地点劳动者工作时的呼吸带进行采样;

4)采样点应设在工作地点的下风向,应远离排气口和可能产生涡流的地点。

3.如何对室外、室内WBGT指数进行计算?

答: 1.室外:WBGT=湿球温度(℃)×0.7 +黑球温度(℃)×0.2+干球温度(℃)×0.1

2.室内:WBGT=湿球温度(℃)×0.7 + 黑球温度(℃)×0.3

4.进行加标回收率测定时,对加标量有哪些要求?

答:进行加标回收率测定时,加标量一般为待测物含量的0.5~2.0倍, 且加标后的总含量不应超过方法的测定上限; 加标物的浓度宜较高, 加标物的体积应很小,一般以不超过原始试样体积的1%。加标量应和样品中所含待测物的测量精密度控制在相同的范围内,一般情况下作如下规定:

(1)加标量应尽量与样品中待测物含量相等或相近,并应注意对样品容积的影响;

(2)当样品中待测物含量接近方法检出限时,加标量应控制在校准曲线的低浓度范围;

(3)在任何情况下加标量均不得大于待测物含量的3倍;

(4)加标后的测定值不应超出方法的测定上限的90%;

(5)当样品中待测物浓度高于校准曲线的中间浓度时,加标量应控制在待测物浓度的半量。

六、论述题(2题,20分)

1. 样品采集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1)应满足工作场所有害物质职业接触限值对采样的要求。

2)应满足职业卫生评价对采样的要求。

3)应满足工作场所环境条件对采样的要求。

4)在采样的同时应做样品空白,即将空气收集器带至采样点,除不连接空气采样器采集空气样品外,其余操作同样品。

5)采样时应避免有害物质直接飞溅入空气收集器内;空气收集器的进气口应避免被衣物等阻隔。用无泵型采样器采样时应避免风扇等直吹。

6)在易燃、易爆工作场所采样时,应采用防爆型空气采样器。

7)采样过程中应保持采样流量稳定。长时间采样时应记录采样前后的流量,计算时用流量均值。

8)工作场所空气样品的采样体积,在采样点温度低于5℃和高于35℃、大气压低于98.8kPa和高于103.4kPa时,应将采样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9)在样品的采集、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应注意防止样品的污染。

10)采样时,采样人员应注意个体防护。

11)采样时,应在专用的采样记录表上,边采样边记录;采样记录表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被检测单位名称、采样仪器名称、检测项目、样品唯一性编码标识、采样地点和日期、环境参数、采样流量和时间、两名采样者签字、被检单位陪同人签字等。特别要详细记录采样时采样点空气中待测物浓度的状况和劳动者接触状况。

2、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如下,请对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否符合要求进行评价?

注:苯的PC-TWA为6mg/m3,PC-STEL为10mg/m3;

甲苯的PC-TWA为50mg/m3,PC-STEL为100mg/m3;

二甲苯的PC-TWA为50mg/m3,PC-STEL为100mg/m3。

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如下

解:

(1)TWA判断

依据公式C TWA=(C1T1+C2T2+C3T3)/8计算每种物质的C TWA

C TWA,苯=(11×1+6×4+2×2)/8=4.875(mg/m3)< 6mg/m3,苯TWA满足要求;

C TWA,甲苯=(8×1+8×4+8×2)/8=7(mg/m3)< 50mg/m3,甲苯TWA满足要求;

C TWA,二甲苯=(40×1+40×4+40×2)/8=35(mg/m3)< 50mg/m3,二甲苯TWA满足要求;

(2)STEL判断

C STEL,苯=11(mg/m3)>10mg/m3,苯的STEL超标;

C STEL,甲苯=8(mg/m3)<100mg/m3,甲苯的STEL满足要求;

C STEL,二甲苯=40(mg/m3)< 100mg/m3, 二甲苯的STEL满足要求;

(3)联合作用判断

因为苯系物具有毒物联合作用,因此应按下式进行判断

C1/L1+C2/L2+ ······+C n/L n=1 ············(A.2)

式中:

C1,C2 ······C n——各化学物质所测得的浓度;

L1,L2 ······L n——各化学物质相应的容许浓度限值。

即:

C TWA,苯/L TWA,苯+C TWA,甲苯/L TWA,甲苯+C TWA,二甲苯n/L TWA,二甲苯

=4.875/6+7/50+35/50

=1.6525>1

因此,当苯、甲苯、二甲苯上述三种物质共存是其联合作用时超标。

2018年职业卫生检测考试试题3

一、填空题(每空3分,共30分)

1、检验检测设备都应有明显标识,取得由省级计量机构检定合格证书的挂绿色“合格”标识、取得准用证书的挂黄色“准用”标识、对于停用的

挂红色“停用”标识。

2、GBZ/T 210.4推荐固体吸附剂解吸效率是指能够被解吸下来的待测物量占固体吸附剂管中待测物总量的百分比,一般情况下要求平均解吸效率应不得低于75 %。

3、冲击式吸收管管尖距外管底 5.0 mm ±0.5 mm。

4、GB /T8170-2008《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要求极限数值的表示形式及书写位数应适当,其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

5、在工作场所空气毒物检测进行样品稳定性试验中,试验样品中待测试物的含量在当天、第3天、第5天、第7天的下降率分别为1.5%、5.7%、9.9%、13.4%,该样品的稳定时间为 3 天。

6、杂质测定用标准溶液的量取体积应在0.05mL ~200 mL之间。

7、修约0.17650成三位有效数字为0.176

二、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大型气泡吸收管内管和外管的接口应是标准磨口,管尖距外管底不合格的有

( D )。

A 4.0 mm;

B 4.5 mm;

C 5.0 mm;

D 5.5 mm;

E 以上都不合格

2、描述工作场所空气毒物检测用活性碳管性能不正确的是( C )。

A 在气温35℃、相对湿度小于90%的环境条件下,穿透容量不得低于1mg被测物;

B 装好的活性炭不应有松动;

C 热解吸活性碳管没有进气端与出气端之分;

D 常用活性碳管分溶剂解吸型和热解吸。

3、气相色谱法测定工作场所空气毒物,在最佳测试条件下,其仪器检出限一般为

( C )倍噪声所对应的待测物浓度或含量。

A 0.5;

B 2;

C 3;

D 4;

E 5

4、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规定,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的灵敏度常用特征浓度或特征质量表示,即产生1%吸收或( A )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物的浓度或质量。

A 0.0044;

B 0.044;

C 0.004;

D 0.4

三、判断题(描述正确的划“√”、描述错误的划“×”,每小题6分,共30分)

1、CNAL/AC01:2005规定可以用实验室间比对试验来进行非标方法的确认。(√)

2、精密度不考虑所获数据与真实值间的误差大小,只表示数值的离散程度,其大小与待测物的含量水平也无关。(×)

3、量的符号通常是单个拉丁或希腊字母,有时带有下标或其他的说明性标记,无论正文的其他字体如何,量的符号都必须用斜体印刷。(×)

4、固体吸附剂管的解吸效率试验:在3组各6支固体吸附剂管中分别加入相当于测定方法规定采样体积的0.5倍、1倍、2倍职业接触限值的标准溶液(>10μL)或标准气,密封过夜后解吸并测定各管的量。(√)

5、测定工作场所空气的氨,可用气泡吸收管、多孔玻板吸收管或冲击式吸收管采集。(×)

四、综合题(20分)

以100mL/min的流量,用溶剂解吸型活型碳管采集20μg/L苯标准气7min时,活性碳管后段测定值为0.7μg苯。用溶剂解吸型活型碳管采集某工作场所空气中苯a、b两个样品,其前段测定值a样为11.5μg苯,b样为13.3μg苯,试问a、b两个样品是否需要检测活型碳管后段的苯含量,并说明理由。(不考虑碳管的性能参数)

答:a样品不需要检测,b样品需要检测。

100ml×7min×20ug/L=14ug 14ug-0.7ug=13.3ug

a中前段苯含量为11.5ug,小于13.3ug,未穿透,故不用测后段。

b中前段苯含量为13.3ug,刚好饱和,可能发生穿透,故需要测量后段。

一.单选题(每题2分)

1.在微小气候诸因素中,受外界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

A.气温B.气湿C.气流D.气压

2.提出“职业健康”概念的国际组织是(A )

A.国际劳工组织B.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C.世界贸易组织D.联合国粮农组织

3.我国将可能产生职业病危害的建设项目分为下列三类,其中不包括(C)

A.职业病危害轻微建设项目B.职业病危害一般建设项目C.职业病危害较大建设项目D.职业病危害严重建设项目

4.可吸入颗粒物引起的常见疾患是(B)

A.心血管系统损害,导致心肌损伤B.呼吸道炎症和支气管哮喘C.结膜刺激症状D.过敏症

5.对人体造成直接危害的飘尘,主要是(D)

A.颗粒直径>2μm的颗粒B.颗粒直径>10μm的颗粒C.颗粒直径<2μm的颗粒D.颗粒直径<10μm的颗粒

6.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方针是(B)

A.分类管理、综合治理B.预防为主、防治结合C.行业自律、职工参与D.社会监督、科学防治

7.下列哪种粒径的粉尘致肺纤维化作用最强?(D)

A.直径>15μm B.直径10μm-15μm C.直径5μm-10μm D.直径<5μm

8.职业病危害因素分类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哪个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D)

A.国家标准制定委员会B.国务院人力资源保障部门C.全国总工会D.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9.高温作业是指工作地点平均湿球黑球温度指数(WBGT)是(D)

A.>60C

B. >200C 8

C. >250C

D.≥250C

10. 长时间检测要求最好(B)小时。

A.6

B.8

C.10

D.12

二.多选题(每题2分)

1. 职业病病人主要有下列哪些待遇?(ABD)

A.工伤医疗和伤残待遇B.因公死亡待遇C.精神损害赔偿D.职业康复待遇

2. 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取决于(ABC)

A.化学成分B.浓度C.分散度D.质量

3. 局部排尘系统失效的原因是(ABD)

A.吸尘罩设计不当

B.管道漏风

C.风量大D.风量小

4.对可能产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用人单位应当设置(ABCD )

A.报警装置

B.配置现场急救用品

C.冲洗设备D.应急撤离通道和必要的泄险区

5.用人单位对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应当在其醒目位置(AB)

A.警示标识

B.中文警示说明

C.警戒线D.隔离

6.建设项目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主体工程(ABC )

A.同时设计

B.同时施工 C .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D.同时预算

7. 空气检测根据检测目的分为(ABCD)

A. 评价检测

B. 日常检测

C.监督检测

D.事故检测

8.职业卫生监测的基本要求(AB)

A.采样满足GBZ159

B.检测方法要依照GBZ/T300

C.满足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D.全程质量控制

9. 有代表性的工作地点,其中应包括(ABD)

A.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地点

B.劳动者接触时间最长的工作地点

C.随机的工作地点

D.呼吸带

10.接触矽尘作业的职业禁忌证有(ABCD)

A.活动性肺结核病B.慢性阻塞性肺病C.慢性间质性肺病D.伴肺功能损害的疾病

三.简答(60分,每题10分)

1. 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什么?其可以分为哪几类?

1、职业病危害因素是指在职业活动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可能对职业人群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造成不良影响的因素或条件,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等因素。

2、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分为10大类:分别是粉尘类,放射性物质类(电离辐射),化学物质类、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导致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眼病的危害因素,导致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的危害因素,职业性肿瘤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其它职业病危害因素等。

2.简述实验记录的内容要求?

1、样品编号、名称、数量、形状和包装;

2、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以及主要的仪器设备;

3、样品的接收和检测日期;

4、配制标准溶液使用的标准物质的名称、标准号、编号和有效期以及待测物浓度;

5、特殊试剂的来源和配制;

6、实验的全部数据(包括手记和仪器打印记录)、计算公式、步骤和结果;

7、操作中出现的异常现象。

3.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分为哪几类?各适用于什么范围?

1 评价监测适用于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预评价、建设项目职业

病危害因素控制效果评价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现状评价等。

2 日常监测适用于对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日常的

定期监测。

3 监督监测适用于职业卫生监督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时,对工

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进行的监测。

4 事故性监测适用于对工作场所发生职业危害事故时,进行的紧急

采样监测。

4.什么是个体采样?个体采样对象的选定原则是什么?

1、个体采样(Personal sampling)指将空气收集器佩带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其进气口尽量接近呼吸带所进行的采样。

2、个体采样的原则:①要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检测的目的和要求,选择采样对象。②在工作过程中,凡接触和可能接触有害物质的劳动者都列为采样对象范围。③采样对象中必须包括不同工作岗位的、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劳动者,其余的采样对象应随机选择。

5.个体采样中,采样对象的数量如何确定?

1、在采样对象范围内,能够确定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

长的劳动者时,其中应包括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长的

劳动者。每种工作岗位选定采样对象的数量如下:每种工作岗位劳动

者数不足3名时,全部选为采样对象;劳动者数量3~5名,采样对象

数量至少2人;劳动者数量6~10名,采样对象数量至少3人;劳动

者数量10名以上者,采样对象数量至少4人。

2、在采样对象范围内,不能确定接触有害物质浓度最高和接触时间最

长的劳动者时,每种工作岗位选定采样对象的数量如下:每种工作岗

位劳动者数不足6名时,全部选为采样对象;劳动者数6名,采样对

象至少5名;劳动者数量7~9名,采样对象数量至少6人;劳动者数

量10~14名,采样对象数量至少7人;劳动者数量15~26名,采样

对象数量至少8人;劳动者数量27~50名,采样对象数量至少9人;

劳动者数量50名以上者,采样对象数量至少11人。

6.应用单位的注意事项。

(1)检测数据及其结果报告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非法定计量单位一律禁用。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以mg/m3表示,即一立方米空气中含有有害物质的毫克数。

(2)使用法定计量单位过程中,若使用字母表示单位时,应注意字母大小写的物理意义和区别,如m表示10-3,而M表示106.再如,千克应记为kg而非Kg。

(3)使用单位过程中,要注意格式统一,如不应将字母和汉子混合使用来表示单位。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3u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