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更新时间:2024-02-03 11:44: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在全国高校时有发生,引起了 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保障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提高大学生 心理健康水平,增强高校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防范意识, 维护高校稳定和家庭完整,笔者及所在课题组对湖北高校 近三年来20所高校的20起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采取问卷 调查、个别访谈及座谈等方式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分析。 一、20例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基本情况

对象:20例大学生自杀案例,男生9例,女生11例。 类别:专科生3例,本科生13例,研究生4例。其 中,专科生大一1例,大三2例;本科生大一4例,大四 5例,大二2例,大三2例;研究生研一2例,研二1 例,研三1例。

家庭情况:家庭溺爱8例,亲子关系恶化7例,其中

父母离异及父母关系不和6例,家庭成员关系正常3例。 家庭经济贫困8例,家庭经济条件优越1例,经济情况一 般11例。家族病史中父母患精神疾病6例,其中母亲因 精神分裂失踪、自杀各1例。

自杀应激源:恋爱受挫5例,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紧

张、家庭贫困、就业绝望等10例,抑郁等精神障碍4例, 身体残障1例。

精神疾病状况:精神、心理障碍13例,其中抑郁障 碍4例,另有3例的精神问题未知。

学科门类:文科8例,理科3例,工科7例,其他2例。 生源性质:城市应届8例,城市往届3例,农村应届 5,农村往届4例。

学习成绩:优秀7例,良好3例,中等6例,差4例。 自杀地点:校内12例,家里2例,在校家之外6例。 自杀方式:坠楼11例,服毒5例,自缢3例,投水1例。 自杀时间:春季11例(2-5月),学期末3例,重大 节假日(元旦、圣诞)4例,其他2例。

20例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表明,自杀大学生与出生

于城市、农村以及学科门类没有太大关联,与学习成绩好 坏以及性别因素也没有必然联系;然而,与家庭状况有着 比较紧密的关系,与自身的精神疾病及人格特征有着密切 的关联,其中绝大部分有着直接的自杀应激源。发生自杀 的年级,从大一至大四均有可能发生,其中大一新生和大 四毕业生的概率明显偏大,研究生的自杀率近年也呈上升 趋势。自杀地点上,以校内为主,校外自杀的偶然性较 大。在自杀方式的选择上,坠楼是最主要的方式,尤其是 学校的宿舍楼。在季节性上,以春季为第一高发期,其次 为重大节假日(元旦、圣诞、五一、十一),再次为学期末。 二、20例大学生自杀案例自杀原因的分析

自杀是自愿并主动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是一种自我 毁灭的极端方式,是我国乃至全世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

的医学和社会问题[1]。大学生自杀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 现象,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心理等复杂原因。 1﹒精神及心理障碍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20例个案中,抑郁症和其它精神、心理障碍共占自 杀人数的65%,其中抑郁症为20%。数据表明自杀与精 神障碍,尤其与抑郁症有很大的关联。实际上,凭上述的 数字很可能低估了现实情况,因为一些学生中学时就有精 神疾病,家长为了孩子顺利进入大学而隐匿不报,还有自 杀发现后家长不承认的。某高校男生在高一时就患有抑郁 症,坚持服药直到考入大学。因担心同学发现而自行停 药,结果抑郁症的症状日益加重,最后坠楼自杀。事后学 校从亲属那里了解到家长因担心学校知道孩子的病情会 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童静菊

摘要:为保障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增强高校对大学生自杀行为的防范意识,维护高校的稳定和家庭的完整,笔者

及所在课题组对湖北高校近三年来20所高校的20起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大学生自杀预防和 心理危机干预的若干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案例;分析;思考 收稿日期:2007—04—03

作者简介:童静菊,湖北省教育厅思政处副处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在读博士研究生。(武汉/430074)

·127·让他休学,所以隐匿未报。

2﹒复杂的家庭状况所导致的巨大心理压力

20例个案中,大部分家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 盾:一是家庭氛围的恶化,如父母关系不和睦、离异、再 婚、或突发事故去世等。某高校学生黄某,父母关系紧 张,多次闹离婚,该生长期得不到家庭的温暖,自杀前已 对人生彻底绝望。二是亲子关系恶劣。某高校学生陈某与 父亲关系紧张,在遗书中写道:“我非常恨你,从小我就 发誓长大后只管妈妈不要你。”三是家庭对孩子的期望值 过高,孩子压力非常大。某重点高校学生李某,在中学时 是班上的“尖子”,进入大学后,家长希望该生能保研, 但该生成绩达不到,便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最后选择了 自杀。四是家庭经济困难造成的适应问题。某本科高校学 生张某家庭非常困难,读预科开始即欠学费,升入本科时 经“绿色通道”得以报到注册,但该生长期承受着家庭经 济压力,走不出贫困的自卑阴影,最后选择了自杀。 3﹒性格和人格缺陷所带来的自身困境

现代社会急剧变革,社会压力不断折射到大学校园,

大学生的竞争压力、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情感压力与就 业压力普遍加大,各种压力长久得不到缓解,随即出现性 格和人格缺陷,如失落、自卑、紧张、焦虑、失眠、多

梦、记忆力减退,严重者郁闷、惶恐、自我封闭,甚至出 现妄想、幻觉,最终以自杀方式寻求解脱。[2]大学生常见 性格及人格缺陷:一是内向,封闭,自限;心理上的时间 和空间在过去,没有未来,视野狭窄。某高校女生吴某, 失恋后,情绪低落,常以身体有病为由拒绝参加集体活 动,学习成绩也下降很快,这也使得她更加封闭、自限, 最终选择了坠楼自杀。二是过度自卑。某高校男学生李 某,体育成绩不好,性格内向。一天,全班上体育课,老 师将他和一名女生排在一组,结果他没有跑赢这名女生, 引起在场同学的哄笑。从这以后,该生变得更加沉默和孤 僻,最后选择了自缢。三是边缘人格障碍,冲动无控制

感、行为不可预测、经常以自杀自伤来威胁控制他人。某 高校女生佘某对其男友苛刻,要求除上课外的时间都要陪 着她。两人时常为小事争吵,她认为男友不在乎她,曾多 次以自杀威胁。其男友提出分手后,她在痛苦与绝望之中 再次希望以割腕自杀来挽回,由于情绪激动无法控制,最 终从宿舍楼坠下。

4﹒社会支持系统的缺失所带来的孤独无助

多数自杀的大学生没有可以依靠的社会关系,主观

上,大多是由于内向、封闭和胆怯、自卑等,导致不能建 立社会关系,也不能主动求助,因此长期的心理问题无法 得到缓解。客观上,一些学校的管理工作还存在一定问 题,未能及时发现这些学生,并给予他们及时的支持和帮 助。个案中也有寻求过帮助,但未能引起老师足够重视的 大学生。某高校男生王某,长期存在心理压力,每次在窗 户边都有跳楼的冲动,曾在与班主任聊天时谈到此情况, 但由于班主任对心理学知识掌握有限,没有及时发现问题 并指导该生寻求心理医生帮助,最后王某还是坠楼自杀。 5﹒长期存在的心理应激因素的综合爆发

自杀大学生主要的应激源:恋爱问题、上网成瘾、学 习困难、经济困难、生理缺陷(主要是长相问题,外貌 等,大多是自己认为的)、家庭问题等等。应激因素并非 独立起作用,而是跟大学生的人格偏差、应对策略缺陷与 社会支持缺乏等联合起作用的。这几方面很难分清哪是主 原因,哪是从属原因,谁影响了谁。它们往往是互相影 响,恶性循环,共同推动自杀者走上不归路。某高校男生 卢某长期与父母关系紧张,恋爱后又因与女友感情纠纷经 常吵架,加上几门功课考试挂科,这些负性情绪,恶性循 环,使他的情绪一步步恶化下去,陷入了抑郁状态。其遗 书的字里行间体现了强烈的无奈和挫败感,他已完全看不 到解决问题的其他方式,最后只有选择了死亡。 6﹒不当社会环境影响的推波助澜

当前,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大学生面对消极因 素和负面影响,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愤世嫉俗,充满

困惑。一些高校被网吧、歌舞厅、出租屋等包围,少数学 生经不住诱惑,沉迷其中,不能自拔。此外,一些媒体, 特别是某些网站和小报,对一些暴力、自杀事件报道简单 化,对过程的描述极尽渲染,甚至把自杀“神圣化”,提 出“自杀或许是一个解决问题、获得解脱、令冤枉自己委 屈自己的人感到自责和后悔的途径”等观念,给大学生不 当的引导。

三、对大学生自杀预防和心理危机干预的若干思考 1﹒澄清大学生自杀预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几个认识 误区

这些认识误区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个别学

生,大可不必劳神费力兴师动众的“补救论”;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可以让思想教育工作代替的“替代论”;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就是开设几门相关课程的“等同论”;学生的 心理问题应交给社会专业机构处理,学校无能为力的“无 为论”;大学生年满18岁成人了,具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的能力,学校不可能每天24小时守住他,他要自杀,学

校也没有办法的“无关论”等等。这些认识上的误区不澄 清就无法有效地开展自杀预防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2﹒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 体。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 质。高校应充分利用广播、学报、校刊、网站等传媒,广 泛宣传和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 识,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大 力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通过组织大学生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使之开阔视野,培 养兴趣,提高个性品质。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帮助他们坚 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辨别是非的综合 ·教师与学生·大学生自杀典型案例的分析与思考 ·128·判断能力和承受挫折的适应环境能力。 3﹒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及队伍的建设力度

高校在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专门机构 的基础上,还要成立负责协调和组织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 教学、科研以及辅导和咨询工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领导小组”,从总体上、全局上帮助指导、解决工作 中的困难和问题,以弥补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手段不 足、资源不足、合力不足的缺陷。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 工作人员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骨干力量,与学生的比 例必须确保1:3000-1:4000。辅导员和班主任、宿舍楼 管理员以及学生干部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心理危机学生的 心理变化和人格特点,往往是危机事件的第一知情人、发 现人,他们是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重要的补充力量,要定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3tw.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