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打印版
更新时间:2023-07-24 19:5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第一章 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名词解释: 2. 物质进入细胞内可通过那些方式,各有和特点?
单位膜: 电镜下所观察到的细胞膜的三层结构,即内、外两层被动转运: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扩亲水极与中间层疏水极,称之为单位膜。质膜、内质网、高尔基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复合体膜、线粒体膜和核膜窦为单位膜。单位膜是生物膜的基本
结构。 包括单纯扩散,如脂溶性物质;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和通道),
如非脂溶性物质。
主动转运:是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
要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主动转运: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的过程,它需要白,如Na+—K+泵。 消耗细胞代谢所产生的能量。这种运输依靠细胞膜上的嵌入蛋
白,如Na+—K+泵。
被动转运:是指物质或离子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通过细胞膜
的扩散过程,不需要细胞供给能量。 胞饮和胞吐作用:大分子物质或颗粒状物质通过细胞膜运动将物
质吞入细胞内。
闰盘:心肌细胞相连处细胞模特化,凸凹相连,形状呈梯状,呈
闰盘。 3. 结缔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何结构和功能特点?
神经原纤维:位于神经元胞体内,呈现状较之分布,在神经元内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骨、起支持和运输的作用。 软骨、血液、肌腱、筋膜。
尼氏体疏松结缔组织:充满与组织、器官间,基质多,纤维疏松,细胞主要功能是合成蛋白质供神经活动需要。 少。有免疫功能。
朗飞氏结:神经纤维鞘两节段之间细窄部分,称为朗飞氏节。 致密结缔组织:纤维较多,主要为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保护功
能。
问答题:
1. 细胞中存在那些细胞器,各有何功能? 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构成。有维持体温、缓冲、支持等作用。
膜状细胞器由有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非膜4. 肌肉组织由那些种类,各有和功能特点?
状细胞器有中心体和核糖体。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肌细胞细长似纤维状,又称肌纤维。细
内质网功能:粗面内质网参与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也是细胞内胞质称肌浆,内含可产生收缩的肌原纤维。肌肉组织可分骨骼肌、心肌、平滑机3种类型。骨骼肌收缩迅速有力,受意识支配;心还参与糖类、脂肪、等的合成与分解。 肌收缩持久,有节律性,为不随意肌;平滑肌的收缩有节律性和
较大伸展性,为不随意肌。
高尔基复合体功能:参与分泌颗粒的形成。小泡接受粗面内质网
转运来的蛋白质,在扁平囊中进行加工、浓缩,最后进入大泡形5. 神经组织由几种类型的细胞组成,各有和特点?
成分泌颗粒,移至细胞的顶部,然后移出胞外。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细胞有成神经
中心体功能:参与细胞的游戏分裂,与细胞分裂过程中纺锤体的元,是神经组织的主要成分,是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单位。神经形成和染色质的移动有关。 元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组
织中期支持、营养、联系的作用。
核糖体功能:合成蛋白质。
第二章 运动系统
问答题:
1. 简述人类骨骼的组成和特征?
2. 与人类的直立行走、劳动和语言相适应,人体骨骼肌配布有
全身的骨通过骨连接结构成人体骨骼,全身骨可分为颅骨、躯干什么特点?
骨和四肢骨。颅骨连接成颅,可分为脑颅和面颅。躯干骨包括椎
骨、肋骨和胸骨。椎骨又可分为颈椎、胸椎、腰椎、全身肌肉可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全身肌肉的配布与直他们通过骨连接构成脊柱。胸椎、胸骨和肋骨通过骨连接构成胸立行走、劳动和语言密切相关。为适应直立姿势和劳动,颈后、廓。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上肢骨和下肢骨又分别可分为背部、臀部和小腿后面的肌特别发达;上肢为适应劳动,屈肌比伸肌发达,运动手指的肌也比较其他动物分化的程度高;下肢肌粗壮。为适应表达感情和语言,口周围肌和表情肌发达。 劳动和中枢神经系统发达相适应的,如颅骨的脑颅发达,上肢骨
3. 骨骼肌肌肉收缩的机械变化特征如何? 轻巧,下肢骨粗壮等,骨盆和足弓也有相应的形态特征与之相适应。
量代谢,包括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两种形式。持久的活动可引起等长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等。肌肉收缩时也发生一系列的能肌肉的疲劳。
第三章 神经系统
名词解释: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发生的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
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是牵张反射的一种类型——紧张性牵张反
肌紧张的意义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是姿势反反馈:为中枢常见的一种反射协调方式,中枢内某些中间神经元射。
射的基础。 形成环状的突触联系即为反馈作用的结构基础。
兴奋:活组织因刺激而产生的冲动的反应称为兴奋。
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临界强度的刺激才是有效刺激。称为阈刺
激。 第二信号系统:人类在社会劳动和交往中产生了语言、文字,它们是具体信号的抽象,对这些抽象信号刺激发生反映的大脑皮层称第二信号系统。
去同步化:当传入信息增多时,将引起大脑皮质中个神经元的电
活动不一致,则出现高频率、低幅度的波形,称为去同步化。 极化:对于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来说,只要处于静息状态,维持
正常的新陈代谢,其膜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上,细胞膜内
问答题: 外存在电位差的这一现象称为极化。
平衡电位:当k+的扩散造成膜两侧的电势剃度足以对抗由于浓1. 举例说明机体生理活动中的反馈调节机制。
度剃度所引起的k+的进一步扩散时,这时,k+的净内流量,k+跨膜流动到达平衡,膜对k+的跨膜净兴奋通过神经元的环状联系,则由于这些神经元的性质不同,而通量为零,膜两侧的电位差也稳定于某一相对恒定水平。 可能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效应。如果环式结构内各个突触的生理性
质大体一致,则冲动经过环式传递后,在时间上加强了作用的持
这是一种正反馈作用;如果环式结构内存在抑制性中间神去极化:随着离子的跨膜流动,膜两侧的极化状态将被破坏,一久性,
经元,并同其返回联系的胞体形成抑制性突触,则冲动经过环式般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变化趋势称为去极化。
传递后,信号被减弱或停止,这是一种负反馈作用。
突触:是使一个神经元的冲动传到另一个神经元或肌细胞的相互
2. 简述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 接触的部位。
受体:是指能与特定的生物活性物质可选择性结合的生物大分
子,是镶嵌在细胞膜中的蛋白质复合体。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事故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局部电位变化,它
引起细胞膜电位朝着去极化方向发展。 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和脊髓组成;周围神经系统由脊神经、脑神经、和支配内脏的自主神经组成,自主神经又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神经元是神经系统中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 试述动作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同样是发生在突触后膜上的电位,但他却是
在神经细胞膜上,存在大量的Na+通道和K+通道,细胞膜对离子引起细胞膜电位向着超极化方向发展的局部电位。
通透性的大小主要由这些离子通道开放的程度所决定。我们已经
知道,在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膜的静息电位在数值上接近于量子释放:对每一个囊泡来说,Ach的释放是整个囊泡内容物的K+的平衡电位,膜的通透性主要表现为K+的外流。当细胞受到一次性释放,这种方式称为量子释放。 一个阈刺激或阈刺激以上强度的刺激时,膜上的离子通道将被激
活。由于不用离子通道激活的程度和激活的时间不同,当膜由静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时,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将产生巨大的变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化。 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4. 何谓可兴奋性组织或细胞的不应期现象?其生理意义是什总和:如果由同一传入纤维先后连续传入多个冲动(时间总和)么? 则阈下兴奋可以总和起来,达到一定水平就能发放冲动,这一过可兴奋组织受到两次以上的阈下刺激时,能发生时间和空间上的程称为兴奋总和。 阈下总和,给予细胞一次阈刺激,细胞兴奋后的一段时间内,兴
奋性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在绝对不应期内 ,细胞对第二次刺激交互抑制:当一刺激所引起的传入冲动到达中枢,引起屈肌中枢将不发生任何反应。可兴奋组织不应期的存在表明,单位时间内组织只能产生一定次数的兴奋。 与其伸肌舒张,这种现象成为交互抑制。
5. 试述兴奋性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形成的离子机制。 诱发电位:人为地刺激感受器或传入神经,使其产生冲动,传至
大脑皮质,能激发大脑发质某一特定区域产生较局限的电位变神经轴突的兴奋冲动可使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兴奋并释放兴奋性化。这个电位称为诱发电位。 递质,后者经突触间隙扩散并作用与突触后膜与特殊受体想结
合,由此提高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因牵张反射:与脊髓保持正常联系的肌肉,如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Na+进入较多而膜电位减少,出现局部的去极化,这种短暂的局时,能反射性地引起该被牵拉肌肉的收缩。 部去极化可呈电紧张扩布,称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它通过总和作
用可使膜电位减少至阈电位,从而在轴突始段产生扩布性动作电
位,沿神经轴突传导,表现为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产生过程如下:抑制性神经元兴奋,神经末梢
释放抑制性递质,后者经过扩散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从而使后
膜对K+、CL-,尤其是CL-的通透性提高,膜电位增大而出现超
极化,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它可降低后膜的兴奋性,阻止突触
后神经元发生扩布性兴奋,因而呈现抑制效应。
6. 简述神经信号引起肌肉收缩的主要生理事件? 内膜系统进入肌细胞内,引发一次迅速的肌肉收缩事件。在此过程中,首先是肌细胞膜上的电信号引起贮存在肌内膜系统终池中的Ca2+的释放,并引发了横桥循环,肌肉缩短。 8. 试述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离子通道具有识别、选择和通透离子的功能。膜上的离子通道有
的是通过化学分子控制的,这类通道称为化学门控通道;另一种
神经传向肌肉并引起肌肉的收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间涉为跨膜电压控制的,如我们在动作电位一节中介绍的,为电压门及电—化学—电的相互转换,同时伴随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起控通道。事实上,这种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在某种情况下,一种全部过程的主要事件总结如下: 门控通道也能对另一种通道施加一定的影响。它的结构特点为:
其受体本身就是离子通道的一个组成部分。
(1)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到达轴突终末,引起突触前膜去极
化,Ca2+从细胞外进入突触前膜中。 9. 试述与G蛋白偶联受体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在Ca2+的促发作用下,突触小泡向前膜移动,乙酰胆碱被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组成所有这类受体的多肽链均是7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完成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换。 次跨膜,形成蛇状的跨膜受体;另一个特征是它与一种G蛋白相
偶联。这一类受体的种类极多,它们组成了一个庞大的蛋白质超
家族。与G蛋白偶联系统由3部分组成:受体、G蛋白和效应器。 (3)乙酰胆碱与终板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启动肌膜上
Na+、K+通道开放,Na+、K+沿肌膜离子通道流动,完成化学信号向电信号的转换。 10. 反射弧由那些部分组成?试述其各部特点。
(4)当终板电位达到肌细胞膜的阈电位时,引发肌膜产生肌动由五部分组成:
作电位,动作电位并沿肌膜迅速向整个肌细胞扩布;
(1)感受器:感受内外环境刺激的结构,它可将作用于机体的
(5)肌动作电位传入肌内膜系统,引起肌膜系统终池中的Ca2+刺激能量转化为神经冲动。
进入肌丝处;
(2)传入神经:由传入神经元的突起所构成。这些神经元的胞
(6)Ca2+与肌钙蛋白复合体结合,使横桥与肌动蛋白的作用点体位于背根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内,与感受器相连,将感受器的神结合,粗细肌丝相对滑动,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肌膜上的电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
信号,转换成肌肉的机械收缩。
(3)神经中枢:为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
7. 简述肌肉收缩的分子机制。 经元群。一个简单的和一个复杂的生理活动所涉及的中枢范围是
不同的,需要这些部位的神经元群共同协调才能完成正常的呼吸
肌肉收缩时在形态上表现为整个肌肉和肌纤维缩短,但在肌细胞调节活动。
内并无肌丝或它们所含的分子结构的缩短,而只是在每一个肌小
节内发生了细肌丝向粗肌丝之间的滑行,结果使肌小节长度变(4)传出神经:由中枢传出神经元的轴突构成,如脊髓前角的短,造成整个肌原纤维、肌细胞和整条肌肉长度的缩短。乙酰胆运动神经元,把神经冲动由中枢传到效应器。
碱与终板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终板膜离子通道对Na+和K+的开
放,产生终板电位,当终板电位达到肌阈电位值时,触发产生一(5)效应器:发生应答反应的器官,如肌肉和腺体等组织。 个沿肌膜向外扩布的肌膜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肌纤维的
11. 试述脊髓主要传导束的位置、起始部位和主要功能。
位置 起始 主要功能
薄束/楔束: 后索 脊神经节细胞 传导本体性感觉及精细触觉
脊髓小脑前/后束: 外侧束 后觉细胞 传导本体性感觉
脊髓丘脑束: 外侧束 后觉细胞 传导温、痛、触、压等浅感觉
皮质脊髓侧束: 外侧束 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质运动区
皮质脊髓前束: 前索 大脑皮质运动区 大脑皮质运动区
红核脊髓束: 外侧束 红核 调节屈肌紧张
前庭脊髓束: 前束 前庭神经外侧核 调节伸肌紧张
网状脊髓柱: 前、侧索 脑干网状结构 易化或抑制脊髓反射
12. 试述脑神经的分布、主要功能及相应核团的位置?
名称 核的位置 分布及功能
嗅神经 大脑半球 鼻腔上部黏膜,嗅觉
视神经 间脑 视网膜,视觉
动眼神经 中脑 眼的上下、内直肌和下斜肌调节眼球运动;提上睑肌;瞳孔括约肌使瞳孔缩小以及睫状肌
调节晶状凸度
滑车神经 中脑 眼上斜肌使眼球转向下外方
三叉神经 脑桥 咀嚼肌运动;脸部皮肤、上颌黏膜、牙龈、角膜等的 浅感觉、舌前2/3一般感觉。
外展神经 脑桥 眼外直肌使眼球外转
面神经 脑桥 面部表情肌运动;舌前2/3黏膜的味觉;泪腺、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
位听神经 延髓、脑桥 内耳蜗管柯蒂氏器的听觉;椭圆囊,球囊斑及3个半规管壶腹嵴的平衡功能。
舌咽神经 延髓 咽肌运动;咽部感觉、舌后1/3的味觉和一般感觉、颈动脉窦的压力感觉器和颈动脉体的化学器的感觉。
迷走神经 延髓 咽喉肌运动和咽喉部感觉;心脏活动;支气管平滑肌;横结肠以上的消化管平滑肌的运动和消化腺体的分泌
副神经 延髓 胸锁乳突肌使头转向对侧,斜方肌提肩
舌下神经 延髓 舌肌的运动
13. 肌紧张是如何产生和维持的? 角内更换神经元。第二级神经元的轴突越至对侧,在脊髓白质的
前外侧部即前外侧索上行,形成脊髓丘脑束。后者历经延髓、脑
由于骨骼肌受重力牵拉而反射性收缩造成的。由于全身每块骨骼桥、中脑至丘脑外侧核,在此更换为第三级神经元,再发生纤维肌的张力不同而又互相协调配合,从而得以维持身体的姿势。当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投射到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部分肌肉的张力发生改变时,姿势也随着改变。肌紧张不表现出和旁中央小叶后部的躯干、四肢感觉区。
明显的动作,所以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肌紧张中,由于同一块
头面部浅感觉的传导通路:头面部的痛、温和粗略触觉的传导通
路也是由三级神经元组成。第一级神经元的胞体位于三叉神经半
其周围突构成三叉神经感觉纤维,分布到头面部的14. 何谓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以浅感觉和深感觉为例,说明月神经节内,
皮肤和黏膜内,其中枢突组成三叉神经感觉根进入脑桥,止于三其感觉传导通路。
叉神经脊束核和三叉神经主核,在此更换第二级神经元,发出纤
维交叉至对侧,组成三叉丘系上行,经脑干各部至丘脑外侧核,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觉冲动沿特定的感觉传导通路传送到大更换第三级神经元,后者发出轴突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脑皮质的特定部位进而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径路。 投射到中央后回下1/3的感觉区。
其周围突构成脊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分布到皮肤和黏膜内,其末
梢形成感受器。中枢突经由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在脊髓灰质后
15. 试述大脑皮质主要的沟、回及功能分区。
大脑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每个大脑半球分3个面,即背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分布在背外侧面的主要沟裂有中央沟、大脑外侧沟、顶枕裂、矩状裂。这些沟裂将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分区:(1) 体表感觉区(2) 肌肉本体感觉区(3) 视觉区(4) 听觉区(5) 嗅觉和味觉区
16. 试述大脑皮质支配身体各部的感觉和运动代表区的特点。 (2)总的空间投射是倒置的,下肢代表区在中央后的顶部,上
肢代表区在中间部,头部代表区在底部。
中央后回的投射具有如下特点:
(1)躯体感觉传入冲动向皮质的投射具有交叉的性质 (3)投射区域的大小与躯体各部分的面积不成比例,而是与不同体表部位的感觉灵敏程度以及感受器的密集程度和传导这些
感受器冲动的传入纤维数量有关。
大脑皮质运动区对躯体运动的控制具有以下特点: (2)摄食行为调节 下丘脑是处理和调制饥饿、饱胀信息的主
要中枢。下丘脑的腹内侧区还分布着葡萄糖感受器,当血糖水平
(1)运动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呈交叉支配,即一侧运动区主升高时,导致饱中枢兴奋,抑制摄食中枢的活动。
要调节和控制对侧躯体运动。
(3)水平衡调节 电刺激该区,经短时间的潜伏期,动物开
始大量饮水;破坏此区,则动物饮水明显减少。此外,下丘脑存(2)具有精细的功能定位。
在着渗透压感受器,可以感受血液渗透压的变化,进而通过控制
饮水行为或激素分泌,调节体内的水平衡。 (3)功能代表区的大小与运动的复杂、精细程度有关,而不与
肌肉的大小想适应。运动越精细、越复杂的部位,(4)对内分泌腺的调节 他们通过控制垂体的激素分泌,调
节机体的内环境,影响各种内脏功能。 (4)以适当强度的电流刺激运动代表区的某一点,只会一起个
别肌肉收缩,或某块肌肉收缩,而不是肌肉群的协同收缩。
(5)对生物节律的控制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与昼夜节律有关。
破坏该核团,导致动物原有的一些昼夜周期节律性活动,如饮水、(5)运动区的神经细胞与感觉区一样,呈柱状纵向排列,称运排尿等节律紊乱或丧失。 动柱。一个运动柱可以控制同一关节的几块肌肉,而同一块肌肉
又可接受几个运动柱的控制。
21. 试述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调节的功能特点。
17. 什么是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试述其功能特点。
(1)内脏的双重神经支配:绝大部分内脏器官既接受交感神经,
又接受副交感神经的支配,形成双重神经支配。仅有少数内脏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各种感觉冲动上传至大脑皮层的共同上组织只受交感神经的支配。正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行通路。特异性感觉纤维经过脑干时,都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系统的不同作用和双重支配,内脏器官的功能才能保持稳定,从构的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通过其短突触多次更换神经元后,抵而有利于机体整体对环境的适应。 达丘脑的皮质下联系核,再发出纤维弥散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
泛区域。由于上行过程中经过脑干网状结构神经元的错综复杂的
换元传递,因而失去了特异感觉的特异性和严格的定位区分,上(2)自主神经中枢的紧张性:交感、副交感神经及其神经节仅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它们的活动行纤维广泛终止于大脑皮层的各层细胞,不引起特定的感觉,所仅是自主神经系统的外周部分,
自主神经中枢经常有冲动的发放,称为以称非特异投射系统。其主要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
紧张性发放。交感缩血管中枢的紧张性活动则与中枢神经组织内状态。
CO2浓度密切有关。
18. 比较说明椎体系和椎体外系的功能特点。
(3)交感中枢和副交感中枢的交互抑制: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
经的功能作用不仅表现在外周,在交感中枢与副交感中枢之间,锥体系统是指由皮层发出并经延髓锥体抵达对侧脊髓前角的皮也存在交互抑制关系,即交感中枢紧张性增强时,副交感中枢紧层脊髓束与抵达脑神经运动核的皮层脑干束。锥体系的皮层起源张性就减弱,反之亦然。 主要为4区,其纤维中仅有10%~20%与脊髓运动神经元形成单突
触联系。锥体系既可直接抵达神经元以发动肌肉运动,抵达神经
元以调整肌索敏感性,也可通过脊髓中间神经元改变拮抗肌运动22. 试比较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特征、递质和受体。 神经元之间的对抗平衡,保持运动的协调。
交感神经节离效应器官较远,其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一根
所以一根节前纤维的兴奋锥外体系是指直接或间接经皮层下某些核团并通过锥体外系和节前纤维往往和多个节后神经元联系,
旁锥体系三部分。锥体外系以多次突除联系,可同时引起广泛的节后纤维兴奋。
它主要调节肌紧张、肌群协调运动。
副交感神经系统与交感神经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神经节不
构成神经链,而是分散地位于它们所支配的器官附近,节后神经19. 试述脑干网状结构的功能特点。
元发出节后纤维支配就近的器官,因此节后纤维一般很短。此外,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仅和少数节后纤维发生联系,因而刺激副交脊髓的牵张反射首先受到脑干网状结构的调控。刺激延髓网状结感神经引起的反映较为局限。 构背外侧部,能使四肢牵张反射加强,称为易化作用。相反,刺
激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部,则四肢的牵张反射抑制,称为抑制作用。网状结构易化区的范围较大,并向上延伸到间脑23.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腹侧的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的范围较小,局限于延髓
上部网状结构内侧区。脑干对脊髓反射活动的易化和抑制作用保小脑半球与随意运动的协调密切相关。小脑半球和大脑皮质之间具有往返纤维联系,形成复杂的反馈环路。小脑半球受损后,随
意运动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围都会失控,同时肌张力也减退,
行走时摇晃不定成蹒跚状,不能进行肌轮换的快速运动,不能完20. 试述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成精细的动作。这说明小脑半球对肌肉在运动过程中的协调是至
关重要的。小脑半球损伤后的运动协调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脑干网状结构和垂体具有密切的联系。
24. 试述正常脑电图各波的频率范围和功能意义。 (1)体温调节 下丘脑内存在着对温度敏感的神经元,血液温度
的升高或降低可使它们的电活动发生变化,进而通过调节身体的
在头皮的不同部位,脑电图的幅度不同,在不同的状态下,其波散热或产热机制,将体温调定于一定水平。
形也有很大的差别.
25. 试述两种不同的睡眠时相及其特征。 消退抑制:是内抑制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如果条件刺激重复
出现而不用非条件刺激强化,则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乃至对条
这是由于原来引起兴奋性反映的条件刺慢波睡眠阶段,脑电图特征呈高振幅同步化慢波。生理功能发生件刺激完全不发生反映。
了一系列的变化:嗅、视、听、触等感觉功能减退,骨骼肌紧张激,转化成为引起抑制性反应的条件刺激所致。
性降低,腱反射减弱,以及血压降低、心率减慢、瞳孔缩小、尿
量减少、代谢率降低、体温下降、发汗增多、胃液分泌增多和唾分化抑制:如果以后只在条件刺激出现时给予强化,而对近似的液分泌减少等一系列的自主性神经功能的变化。异相睡眠为睡眠刺激不予强化,结果只有得到强化的条件刺激仍保持阳性效应,过程中周期出现的一种激动状态,脑电图与觉醒时相似,呈低振那些得不到强化的近似刺激就不在引起反映,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幅去同步化快波。异相睡眠是神经细胞活动增强时期,可能对神反射的分化。这样引起的抑制称为分化抑制。
延缓抑制:在条件反射实验中,一般条件刺激出现20s左右以非
慢波睡眠和异相睡眠在整个睡眠期间交替进行。 条件刺激强化。如果将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的时间间隔
延长,例如,最后达3min,则将形成延缓条件反射。是由于此
26. 什么是条件反射?列举生活实例,说明几种不同的条件性抑时皮质内发生了抑制过程,称为延缓抑制。
制。
27. 述大脑两半球功能的布对称性。
条件反射是机体后天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的过程中,在非条件
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的反射通路不是固定的,因此具有在发育过程中,人类左、右半球功能发生分化,对大多数以右手更大的可塑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了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 劳动者来说,左侧半球语词活动功能占优势;右侧半球非词语性
认识功能占优势。这种优势又是相对的,因为左半球亦有一定的
非词语性认识功能,右半球也有一定简单的词语功能。
第四章 感觉器官
问答题:
1. 试述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物象。远视眼的特点是在看远物时就需要动用眼的调节能力,而
看近物时晶状体的调节已接近它的最大限度,故近点距离较正常
(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每种特定的感受器对某种类型的刺激人为大,视近物能力下降。
较其他类型更容易起反应,这种类型的刺激就是适宜刺激。某些感受器也可对非适宜刺激产生比适宜刺激弱得多的反应,得散视:正常眼的折光系统的各折光面都是正球面的,从角膜和晶到与适宜刺激同样的感觉。要想使刺激引起感受器兴奋,刺激强状体真个折光面射来的光线聚焦于视网膜上。
度和刺激持续时间必须达到一定的量,通常把作用于感受器引起
人体产生某种感觉所需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阈值。 4.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有何异同?
(2)感受器的换能、感受器电位和感受性冲动的发放 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在形态上均可分为4部分,由内向外依次称
为外段、内段、胞体和终足;其中外段是感光色素集中的部位,
(3)感受器的适应:同一刺激强度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在感光换能中起重要作用。视杆细胞和视椎细胞的主要区别在外并不总是产生同样大小的感受器电位的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段,其外形不同,所含感光色素也不同。视杆细胞外段呈长杆状,应。这类感受器可降低去极化范围和程度,使传入神经元产生动视椎细胞外段呈圆锥状。两种感光细胞都通过终足和双极细胞发生突触联系,双极细胞再与神经节细胞联系。
将感受器分为紧张型感受器和时相型感受器。
5. 简述视杆细胞的光换能机制。
(4)感觉的精确度: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所
支配的某个皮肤区域内,这就是所谓的感受野。感受野大小随支光量子被视紫红质吸收后引起视蛋白分子变构,视蛋白分子的变构激活视盘膜中的一种G—蛋白,进而激活磷酸二酯酶,使外段感受野亦越小,其感觉的精确度或分辨能力也就越高。 胞浆中的CAMP大量分解,而胞浆中的CAMP大量分解,使未受光
2. 眼近视时是如何调节的? 刺激时适合于外段膜的CAMP也解离而被分解,从而使膜上的化学门控式Na+通道关闭,形成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眼折光力的调节使睫状肌中环行肌收缩,引起连接于晶状体的悬6. 什么是三原色学说?
韧带放松;晶状体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出,使眼
在视网膜中存在着分别对红、绿、蓝光线特别敏感的3种视锥细除晶状体的变化外,同时还出现瞳孔缩小和两眼视轴向鼻中线的胞或相应的3种感光色素,不同波长的光线可对与敏感波长相近会聚。瞳孔缩小主要是减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两眼会聚主要是的两种视锥细胞或感光色素产生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从而引起使看近物时物象仍可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不同颜色的感觉——即丰富的色彩。在人的视网膜中,视杆细胞
和视锥细胞的空间分布是不同的,因而具有相应的视觉空间分辨
3. 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眼折光系统发生了什么异常?如何特性。
矫正?
7. 简述鼓膜和听骨链的作用。
近视: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来自远方物体的平行光线
的平行光线在视网膜前聚焦,到视网膜时光线发散,以至物象模鼓膜振动推动附着在鼓膜上的锤骨柄,带动整个听骨链。所以,糊。近视也可由于眼的折光能力过强,鼓膜振动经3块听小骨传递,使抵在前庭窗上的镫骨底板振动,
引起内耳前庭窗膜所构成的声能量传递系统,发挥了很好的增压
减振的生理效应。
使入眼的平行光线在到达视网膜时还未聚焦,而形成一个模糊的
8. 什么是行波学说。 11. 何谓前庭自主神经反应?
基底膜的振动不像所假设的那样以一种驻波的形式震动,而是以在头向左旋转时,内淋巴液的惯性使纤毛从左向右移动,液体的相对运动引起脑左边的毛细胞纤毛向动纤毛方向移动并去极化,这就是所谓的行波学说。 而脑右边毛细胞的纤毛向静纤毛方向移动并超级化,相应地脑左
边的前庭神经增加他们的动作电位发放率,而脑右边的前庭神经
则降低它们的动作电位发放率。于是这种信息被传递到脑,被翻9. 简述椭圆囊和球囊在维持身体平衡上的作用。
译成头正在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当半规管对刺激过度敏感或受到
过强刺激时,会引起一系列自主性功能反映。 椭圆囊和球囊是感受线性加速度和头空间位置变化的感受器。由
于毛细胞的纤毛埋在含有碳酸钙结晶的耳石或耳沙膜中,而耳石
感受器由那些主要类型,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又给耳石膜以质量,当头向左或右倾时,重力使耳石膜产生压力12. 按功能划分,
量变造成纤毛弯曲。如头向左倾时,左耳石器官毛细胞上的纤毛
受牵拉而使毛细胞则超级化;反之则亦然。毛细胞去极化兴奋前化学感受器:主要感受化学物质浓度刺激。
庭神经纤维,冲动传导至脑,产生头部位置感觉,并引起肌紧张
反射性改变以维持机体姿势平衡。 痛感受器或伤害性感受器:只要感受组织损伤刺激。在组织受到
如过强的机械、热或化学能损伤性刺激时,可激活这类感受器。
10. 简述半规管功能。
温度感受器:热感受器对高于体温的温度变化起反应,冷感受器
半规管是感受正、负旋转加速度刺激的感受器,各自的平面相互对低于体温的温度变化起反应。
接近互相垂直。这种排列使头部在空间作空间作旋转或弧形变速
运动时,由于与旋转平面一致的水平半规管内每个毛细胞的纤毛本体感受器或机械感受器:对机械力或引起感受器变形的刺激敏都处于特定位置,动纤毛离鼻或头前最近,而最小纤毛或静纤毛感。
离头最近。当半规管对刺激过度敏感或受到过强厘刺激时,会引
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等现象。
第五章 血液
名词解释: 血液对于维持肌体内环境的稳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人体新陈
代谢所需的全部物质和代谢产物都需要通过血液和血液循环完
细胞外液:是指组织液、血浆、脑脊液和淋巴液等,它是细胞生成交换和排出体外。血液中存在于血液酸碱平衡、血液凝固、免
疫防御、运送氧和二氧化碳有关的各种细胞、蛋白和因子。 存的液体环境,故又称为内环境。
稳态: 人体大部分细胞与外界隔离而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2. 白细胞由那些主要类型?试述其主要功能。
外液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外也构成了机体生存的内环
境。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根据白细胞的染色特征,可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颗粒白细胞,条件。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简称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另一类称为无颗粒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产生的渗透压称为血浆胶体渗透
压。白蛋白是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最主要物质。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加机体的免疫反应。由不同类型的白细胞
参与的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组成了机体对入侵异物和体
血液凝固: 简称凝血,指血液从流动的溶胶状态转变为不流动内畸变细胞防御的全部内容。血小板主要参与机体的血凝反应。
许多因子的活化都需在血小板的磷脂表面进行,因而为凝血因子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的激活提供了条件。凝血过程中血小板能释放许多与血凝有关的
因子。 凝血因子: 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凝血过程的物质称为凝血因
子。
3. 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是怎样发挥其免疫功能的?
由T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称为细胞免疫反应。在细胞免疫反应主要是指红细胞血型,根据红细胞膜上凝集原进行命名。
中,T细胞并不分泌抗体,而是通过合成和释放一些特殊细胞因
子来破坏肿瘤细胞、限制病毒复制、激活其他免疫细胞。由BRh血型:在大部分人的红细胞尚存在另一类抗原,称为Rh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为体液免疫。B细胞激活后形成浆细胞,可根据红细胞膜上的Rh因子建立的血型系统称为Rh血型系统。 分泌大量抗体,抗体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直接与抗原发生抗
原抗体反应。 问答题:
1. 血液对机体稳态的保持具有那些重要作用? 4. 试输血液凝固的主要过程。
血液凝固反应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血液凝固可人体大部分细胞与外界隔离而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是细人为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首先由凝血因子激活因子X,然后由胞生存的直接环境,细胞外也构成了机体生存的内环境。内环境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凝血酶,最后导致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形成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内环不容性的纤维蛋白。血凝是一个逐级放大的级联正反馈过程。机境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体存在血凝和抗凝两个系统,互相颉颃的、两个作用相反系统的
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5. 机体中的抗凝血和凝血系统是怎样维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纤溶过强,可使血液中的凝血因子消耗过多,产生出血倾向。纤的? 溶系统对于限制血凝范围的扩展和保持血液流畅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血管中,少量、轻度的血凝会经常发生,如果所形成的血凝6. 试述输血的基本原则。
块不能及时清除,将使血管阻塞,引起严重后果。然而,正是由
为保证输血的安全,必须遵循输血的原则。在准备输血时,必须清除不必要的血栓,使血管变得通畅。同时,血浆中还存在对抗保证供血者与受血者的ABO血形相符;对于生育年龄的妇女和需纤溶酶,两者对抗的结果,要反复输血的病人,还必须使供血者和受血者的Rh血型相符,以避
免受血者被致敏后产生抗Rh的抗体。
第六章 循环系统
名词解释: 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后,静脉血变成含氧
较多的动脉血。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中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沿一
个方向流动。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使血液循环的管2. 简述人体心脏的基本结构。
道,瓣膜是保证血液按一个方向流动的特有结构。
心脏为一中空的肌性器官,由中隔分为互不相通的左、右两半。
窦性心率:指在窦房结以外的心肌潜在起搏点所引起的心脏节律后上部为左心房和右心房,两者间以房中隔分开;前下部为左心性活动。 室何有信使,两者间以室中隔分开。房室口边缘有房室瓣,左房
室之间为二尖瓣,右房室之间为三尖瓣。右心房有上下腔静脉口
右心室发出肺动脉。左心房右四个静脉口与肺静脉自动节律性:心肌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的条件下,自动产生及冠状窦口。
相连。左心室发出主动脉。在肺动脉和主动脉起始部的内面,都节律性兴奋的特性。
有3半月瓣,分别称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心脏机械活动周期
3. 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有那些特点? 称为一个心动周期。
有2期平台。其动作电位分为除极化过程和复极复极化时间长,
化过程。离子基础是:0期为Na+内流;1期为K+外流;2期为简称排出量。
Ca2+缓慢持久内流与K+外流;3期为K+迅速外流;4期为静息期,
此时离子泵增强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得以恢复。 心率:心脏每分钟搏动的次数。
4. 心脏为什么会自动跳动?窦房结为什么能成为心脏的正常起动脉:是血管由心脏射出后流往全身各个器官所经过的血管,可搏点? 分为大、中、小、微动脉4种。
心脏使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其主要功能是泵血。心脏的泵血功
能与心脏的结构特点各生理特性有关。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产生
自动节律性兴奋,并将兴奋经特殊传导系统传到整个心脏,保证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于血管壁的侧压力,也即压强,通常以了心房和心室肌细胞分别称为两个功能合胞体。心室在心脏泵血毫米汞柱为单位。 功能中的作用更为重要。由于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引起心室内压
的变化,通过瓣膜有序的开放与关闭,导致血液的射出与回流,
动脉脉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周期性的压力波动引起动使血液周而复始的沿一个方向流动。
脉血管所发生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静脉:是血液由全身各器官流回心脏时所经过的血管。
5. 期外收缩与代偿间歇是怎样产生的?
微循环:心肌细胞兴奋过程中,由0期开始到3期膜内电位恢复
到—60mV这一段不能再产生动作电位的时期,问答题:
1. 简述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和意义。
当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以前,一次窦房结的兴奋传到心
体循环:左心室搏出的血液经主动脉及其分支流到全身毛细血管室时,正好落在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以内,因而不能引起心肌(肺泡毛细血管除外),进行物质交换后,兴奋和收缩。这样,在一次期外收缩之后,往往出现一次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代偿间歇。
由于左心室的血液来自于肺部,经气体交换,是含氧较多的、鲜
6. 在一个心动周期,心脏如何完成一次泵血过程?
肺循环:右心室搏出的血液经肺动脉及其分支流到肺泡毛细血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的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管,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后,经肺静脉回左心房。血液沿上述路径
循环称肺循环。由于右心室的血来自于由全身返回心脏的、含二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房和心室有次序的收缩和舒张,造成心腔内容积和压力有规律的变化。压力变化是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正常心脏是按窦房节发出的兴奋进行节律性收缩活动的。在心肌正常节律的有效不应期后,人为的刺激或窦房结以外的其他部位兴奋,使心室可产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称为期外收缩或期前收缩。
心腔内压力的变化,伴随着心内瓣膜有规律的开放和关闭,这就从而加快了新技术张速度。此外,去甲肾上腺素能加强4期内向决定了血液流动的方向。 电流,使自动除极速度加快,自律性提高。通过提高Ca2+内流,
使房室结细胞动作电位幅度增大,房室传导加快。因此,交感神
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时,心室仍处于舒张状态。心房收缩,心经能使心脏出现正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
房压力升高,将血液挤压入心室。
心迷走神经起源于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发出的节前神经纤
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时,心室压力增高,当室内压大于房内压维与心内神经节细胞发生突触联系,
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M型胆碱能受体,抑制腺时,使房室瓣关闭。当室内压大于动脉压时,动脉瓣开放,血液质为乙酰胆碱,
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肌浆网释放Ca2+减少。乙酰胆碱还可抑迅速射入主动脉。
制钙通道,减少Ca2+内流;激活一氧化氮合酶,产生NO,通过
胞内鸟苷酸环化酶受体,使细胞内cAMP增多,降低钙通道开放心室舒张期:心室舒张,室内压下降,动脉瓣关闭,当室内压低的概率,减少Ca2+内流。由于Ca2+内流减少,使心肌细胞收缩于房内压时,房室瓣开放,心房血流入心室。 力减弱,房室交届慢反应细胞的动作电位幅度最低,传导速度减
慢。在窦房结细胞,乙酰胆碱与M型胆碱能受体结合,经Gk蛋7.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由哪些?如何影响? 白促进K+外流,抑制4期以Na+为主的递增性内向流,从而降低
自律性,心律减慢。
(1)心肌初长—异长自身调节:通过心肌细胞本身长度改变而
引起心肌收缩力的改变,致每搏排出量发生变化,称为异长自身血管的神经支配:支配心管平滑肌的神经纤维可分为交感缩血管调节。 神经纤维和舒血管神经纤维。
(2)动脉血压:当动脉血压升高即后荷加大时,心室射血阻力交感缩血管神经在全身血管广泛分布,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增加,射血期可因等容收缩期延长而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为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α肾上腺素能受体,量减少。 可导致血管平滑肌收缩,而与β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则导致
血管平滑肌舒张。去甲肾上腺素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能力
(3)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自身调节:心肌初长改变无关,仅以较与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能力强,故交感缩血管神经纤维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改变增加收缩力的调节,称兴奋时引起缩血管效应。
为等长自身调节。
(4)心率
8. 简述动脉血压的形成于其影响因素。
心脏收缩的产生的动力和血流阻力产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形成动
脉血压的两个主要因素。
正常情况下,血液流经小动脉时会遇到很大的阻力,所以心室收
缩时射入动脉的血液不可能全部通过小动脉,不少血液停留在动
脉中,充满和压迫动脉管壁,形成收缩压。同时,由于大动脉管
壁具有很大弹性,随着心脏射血,动脉压力升高而弹性扩张,形
成了一定的势能贮备。心室舒张时,扩张的动脉血管壁产生弹性
回缩,其压力继续推动血液向前流动,并随着血量逐渐较少而下
降,到下次心缩以前达到最低,这时动脉管壁所受到的血压测压
力即为舒张压。
9. 支配心血管的神经有哪些,各有和作用?
11.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有和影响?
肾上腺素核区甲肾上腺素均能使心律加快,心脏活动加强,心输
心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节后神经纤维位于出量增加。但两者最终作用的结果取决于靶细胞上的受体类型及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为去与受体的亲和力。肾上腺素可使某些器官的血管收缩,而另一些甲肾上腺素。心肌细胞膜生的受体为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当器官的血管舒张。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去甲肾上腺素与β型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后,激活了腺苷酸化压升高;血压升高引起压力感受性反射加强,压力感受性反射对酶,使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继而激活了细胞内蛋白激酶,使心脏的抑制效应超过去甲肾上腺素的直接加强效应。故心律减蛋白磷酸化,心肌细胞膜上的钙离子通道激活,Ca2+慢。
第七章 呼吸系统
名词解释: 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交感舒血管神经主要分布于骨骼肌血管,这类神经的节后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M型胆碱能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 副交感输血管神经只有少数器官分布。 10. 动脉血压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当血压升高时,动脉扩张程度增大,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冲动沿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至孤束核,通过延髓内的神经通路,分别到达延髓头端副外侧部和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使心交感中枢和交感缩血管中枢紧张性下降,心交感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和交感缩血管中枢传至心脏的冲动减少。同时,心迷走中枢紧张性增高,心迷走神经传至心脏的冲动增多。于是心律减慢,心输出量减少。次反射称“减压反射”。 当血压降低时,压力感受器传入冲动减少,减压反射减弱,血压回升。
外呼吸:又称肺呼吸,包括肺通气(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交换)和肺换气(肺泡与肺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内呼吸:又称组织呼吸,指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 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与缩小称为呼吸运动。吸气时,吸气肌收缩,胸腔的前后左右和上下径均增大,肺
容积随之增大,空气吸入。呼气时,呼气肌收缩,胸腔的前后左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处分压外,还有呼吸膜厚度核扩散面积,气右和上下径均缩小,肺容积缩小,肺内空气被驱除。 体溶解度和相对分子质量。
胸内压:是指肺泡内的压力。平静吸气时,在吸气初,肺的容积5. 比较深而浅和浅而快的呼吸,哪一种呼吸效率高,为什么? 随着胸腔和肺的扩张而增大,肺内压暂时下降,吸气末,肺内压提高到与大气压相等水平,达到暂时平衡。只有进入肺泡内的气体才能进行气体交换达到呼吸的目的。潮气量与呼吸频率对每分同气量和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不同。当潮气体排出。呼气末,肺内压与大气压达到平衡。 气量加倍和呼吸频率减半或潮气量减半和呼吸频率加倍时,每分
通气量不变,即深而慢的呼吸或浅而快的呼吸对每分通气量影响
潮气量:为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一般成人为不大,而对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则不一。
500ml。
6. 无效腔对呼吸运动有何影响?
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三者总和为肺活量。
呼吸是存在于呼吸道内的气量,并不参与肺泡与血流之间的气体
无效腔:呼吸是存在于呼吸道内的气量,并不参与肺泡与血流之交换,故称之为无效腔。
间的气体交换,故称之为无效腔。
每次吸入,首先进入肺泡的是上次呼气之末存留于呼吸道内的肺
呼吸膜:肺泡气中的O2向毛细血管血液中扩散使,或CO2由毛泡气,然后,才是新吸入的气体;每次呼气时,首先呼出的是上细血管向肺泡扩散时,都要通过4层膜:一是肺泡内表面很薄的次吸气之未充盈与呼吸道内的吸入气,然后才是肺泡气。无效腔液膜层,其中含有表面活性物质;二是肺泡上皮细胞层;三是与增大,呼吸运动加深变慢。
肺毛细血管内皮之间的间质层,四是毛细血管的内表皮。4层合
称肺泡——毛细血管膜,即呼吸膜。 7. 体内O2,CO2增多,酸中毒时,对呼吸有何影响? 氯转移:红细胞内HCO3-浓度超过血浆中HCO3-浓度时,HCO3-血液中CO2, H+浓度的改变引起呼吸中枢兴奋性改变途径有:又透过细胞膜进入血浆中,同时血浆中等量的Cl-转移到红细胞直接作用于化学中枢感受器;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 内,保持离子平衡,此过程称为氯转移。
在正常情况下,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分压变化的敏感性比外周
呼吸中枢: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元的化学感受器强,所以中枢化学感受器在维持CO2分压稳定方面群。 气重要作用。但当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敏感性受到抑制时,呼
吸中枢对于由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传来的冲动仍能
肺牵张反射:由肺扩张或缩小所引起反射性呼吸变化。他包括肺发出加强呼吸的反应。CO2浓度过高,将直接麻痹呼吸中枢,所扩张反射和肺缩小反射。 以不仅不能使呼吸加强,反而使其减弱甚至停止呼吸。 问答题:
1. 呼吸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动脉血中CO2分压和 H+浓度增加时,也对外周化学感受气起刺激作用,兴奋后发出的冲动沿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传到延髓,兴奋呼吸中枢,使呼吸运动加强。
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德国层称为呼吸。机体活动所缺O2对呼吸的作用完全是通过外周化学感受器实现的。切断动物的窦神经或切除颈动脉体后,缺O2就不再引起呼吸加强,缺氧化过程所需的氧必须从外界摄取,而机体产生的二氧化碳必须O2对中枢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的。
及时向外界排出。氧必的摄取和二氧化碳排出在生命过程中不断
的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机体内代谢的正常进行河内环境的相对稳8. 呼吸节律是如何形成的?
定。
2. 胸内负压的成因及其生理意义是什么?
当婴儿出生后第一次呼吸,气体入肺后,肺被动扩张,具有回缩
倾向的肺随之产生回缩力,使胸膜腔内开始产生负压。以后,在
发育过程中,胸廓发育的速度大大于肺发育的速度,肺被牵拉得
更大,回缩力也更大,使胸内负压也随之增加。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①保持肺泡及小气道呈扩张状态;②有助
于静脉血和淋巴的回流。
3. 肺通气的动力是什么? 当延髓吸气中枢兴奋时,它一方面向下发出冲动,到达脊髓吸气肌运动神经元引起吸气运动;另一方面又向上发出冲动,到达桥脑上部的呼吸调整中枢使其兴奋。当呼吸调整中枢兴奋时,它可抑制长吸中枢及吸气中枢的活动,使延髓吸气中枢的活动转入抑制,引起被动呼气。此后,由于延髓吸气中枢的活动转入抑制,上传导呼吸调整中枢的冲动减少,呼吸调整中枢的兴奋减弱,则对长吸中枢以及延髓吸气中枢的抑制也减弱,延髓吸气中枢又重新兴奋,继而又发生吸气动作。这样就形成力吸气与呼气交替的节律性呼吸运动。由此可见,呼吸运动是延髓吸气中枢的兴奋活动被高位呼吸中枢下传的抑制性冲动周期性的切断造成的。 9. 吸烟对呼吸系统有何危害?
烟草中含有许多致癌物以及能够降低肌体排出异物能力的纤毛毒物质。这些毒物附在香烟烟雾的微小颗粒上,到达肺泡并在那里沉积,彼此强化,结果又大大加强了致癌作用。每天吸烟10气体进出肺,产生吸气与呼气过程。 支以上的人,肺癌死亡率要比不吸烟者高2.5倍。肺癌患者的
90%以及各种病症的1/3是吸烟引起的。此外,吸烟还会引起喉4.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有哪些? 癌、鼻咽癌、食道癌、胰腺癌、膀胱癌等。吸烟会使心血管病加
重,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生成血栓,造成心律不齐,甚至突然死
亡。有研究者发现,吸烟者由冠心病引起的猝死率比不吸烟者高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等呼吸道疾病。吸烟者容易患胃溃疡4倍以上。吸烟会损害神经系统,使人记忆力衰退,过早衰老。病,因为烟雾中的烟碱能破坏消化道中的酸碱平衡。 吸烟会损害呼吸系统,经常吸烟的人长年咳嗽、咳痰,易患支气
第八章 消化系统
问答题: 为可分为4部。即进贲门的贲门部;自贲门向左上方膨出的胃底;
胃中部的胃体;角切迹至幽门之间的部分称幽门部。
1. 消化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什么叫消化、吸收?人体有哪些
消化方式? 胃壁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浆膜4层结构构成。 食物在胃内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何胃壁肌肉的机械性消化。 胃、小肠、大肠。小肠自上而下有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消化
腺有唾液腺、胰、肝、食管腺、胃腺、肠腺等。 肝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消化是指食物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和消化液的作用被分解为可吸
收成分的过程。食物经消化后,透过消化管粘膜上皮,进入血液
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肝外着被膜,被膜的结缔组织伸入肝实质,将肝组织分隔成肝小
叶。在肝小叶中央贯穿一条中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
消化方式:机械性消化,即通过消化管运动,将食物磨碎,并使向四周有发射状排列的肝细胞索。从立体结构看,肝细胞排列成其与消化也充分混合,同时将其向消化管远端推送;肝板,肝板和肝细胞索之间有肝血窦。
即通过消化液的各种化学作用,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分解成小分
子物质。 肝功能:(1)分泌胆汁。
2. 试述消化管壁的一般层次结构? 左季肋区。肝分为左、右两叶,左叶小,右叶大,下面凹陷不平,中间的横沟称肝门。 (2)代谢功能:体内蛋白质、脂肪、糖类合成与分解都
在肝内进行,并贮存于肝细胞内。当身体需要时,可将这些物质
除口腔、咽外,消化管壁由内向外一般分为粘膜、粘膜下层、肌释放入血。
层和外膜4层。
粘膜位于腔面,有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组成。 (3)防御和解毒功能:肝血窦内肝巨嗜细胞对人体有防御功能。肝中各种酶可将有毒物质转变成无毒物质。 粘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内有较大的血管、淋巴管和粘膜5. 试述小肠壁与消化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下神经丛。
小肠壁分4层。
除口腔、咽、食管上锻和肛门除的肌层为骨骼肌外,其余部分均
为平滑及。 环状壁:是由小肠的粘膜层和粘膜下层向肠腔突出的横行皱壁,
皱壁在小肠上段发达。
由薄层结缔组织与间皮共同构成者称浆膜。分布于大、小肠。 粘膜上皮:为单层主庄上皮,主要有吸收细胞和杯型细胞两种。
3. 消化管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征? 肠绒毛表面有明显的纹状缘。扩大吸收面积。杯型细胞分泌粘液,有润滑作用。
兴奋性:消化管平滑肌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平滑肌收缩的潜小肠绒毛:是位于环状壁表面细小的指状突起。是粘膜上皮细胞伏期、收缩期核舒张期所展示间都比骨骼肌长。 和固有层向肠腔表面突出形成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较高而且
密集,回肠绒毛稀疏并逐渐变低。在绒毛中轴有中央乳糜管,主
绒毛中轴平滑肌的舒缩,使绒毛不断伸缩以推动淋伸展性:消化管平滑肌由很大伸展性,可比原来长度伸长2~3要吸收脂肪。
巴与血液运行。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和运输。 倍。
是由小肠上皮下限入固有层中所形成的管状腺。腺管开口紧张性:消化管平滑肌经常保持一种微弱的收缩状态,使消化管肠腺:
于相邻绒毛根部之间。 保持一定的张力或紧张性。
自动节律性;消化管平滑肌离体后,放入适宜的环境中,仍能进组成肠腺的细胞有5种:吸收细胞,内含多种酶,与消化有关;
杯型细胞,分泌粘液;paneth细胞,内含溶菌酶和肽酶,有杀行节律性收缩,但收缩的节律不如心脏规则,且收缩缓慢。
菌和消化作用;未分化细胞,对小肠上皮细胞进行修复和再生;
内分泌细胞,分泌肽类激素。 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消化管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
6. 肝内的血液循环途径如何?胆汁的产生排放途径如何?
4. 试述胃和肝的位置、形态、结构和功能。
进入肝的血管有门静脉和肝固有动脉,故肝的血液丰富。门静脉
和肝固有动脉入肝后,反复分支,分别成为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胃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为上口称贲门,接动脉,两者继续分支一并通入肝血窦。再由肝血窦流入中央静脉,食管,下口称幽门,接十二指肠。上方为胃小弯,出肝小叶汇入小叶下静脉,经肝静脉出肝,注入下腔静脉,进入
体循环。
胆囊位于肝门右前方的胆囊窝内,胆囊借胆囊管与胆总管相连黏液可润滑食物,碳酸氢盐可中和胃酸形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保护胃粘膜。
右肝管,出肝门汇入肝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胆总
管与胰管汇合,共同开口与十二指肠乳头。开口出有肝胰壶腹扩内因子是胃底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促进维生素B12吸约肌环绕。平时该扩约肌收缩,胆汁经肝管、收。
进食后,胆囊收缩和扩约肌舒张,使胆汁排入十二指肠。
胰液PH值7.8~8.4。含有碳酸氢盐和多种消化酶。
7. 试述胃肠道的运动形式和生理意义。
胰淀粉酶,将淀粉水解胃麦芽糖。
胃运动的形式
胰脂肪酶,在胆汁协同作用下,将脂肪分解胃甘油和脂肪酸。
容受性舒张: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食物对咽和食管处感受器的
刺激可通过迷走神经反射性的引起胃头区肌肉舒张,为容量增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以酶原形式存在于胰液中,肠液中的肠致大,称为容受性舒张。它适应于摄入大量食物,而胃内压变化不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酸和胰蛋白酶本身也能激活胰蛋白酶大。 原。糜蛋白酶原在胰蛋白酶作用下可被激活。胰蛋白酶和糜蛋白
酶分解蛋白质为示和胨。
紧张性收缩: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性收缩,称为
紧张性收缩。紧张性收缩有助于保持胃的正常位置和形态,并使胆汁主要成分为胆盐、胆色素等。胆色素是血红蛋白的分解产物。胃腔内有一定压力,有利于消化液渗入食物。以及协助运送食物胆汁的消化作用主要通过胆盐实现。胆盐作用:加强胰脂肪脉活入十二指肠。 性;和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
吸收;乳化脂肪使脂肪变成微滴,增加与酶的接触面积,便于脂
蠕动:胃蠕动是朝幽门方向进行的环形收缩波,平均每分钟3肪分解。
次。胃的反复蠕动可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并推送胃内容物进入
十二指肠。 小肠也是由小肠的肠腺及十二指肠腺所分泌的。PH值7.6。含多
种消化酶,如肠致活酶、肠肽酶、肠淀粉酶、肠蔗糖酶、肠麦芽
小肠的运动 糖酶等。由小肠分泌入肠腔的只有肠致活酶,它可激活胰蛋白酶
原,其他消化酶存在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刷状缘上或细胞内,对一
紧张性收缩:小肠平滑肌经常保持一定程度的持续性收缩,称为些进入上皮细胞的营养物质继续起消化作用。
紧张性收缩。当紧张性降低时,肠腔易于扩张,肠内容物的混合
和转运减慢;相反,紧张性升高,小肠的转运作用加快。 9. 食物在口腔、胃、小肠和大肠内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分节运动:是一种以肠管环形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食物经咀嚼被切碎,并于唾液混合。食物对口腔内各种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引起胃、胰、肝、胆囊等器官活动加强。 有利于消化、吸收的进行。此外,它还挤压肠壁,有利于血液和
淋巴的回流。 食物入胃5min左右,胃蠕动开始。并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和
胃壁肌肉运动的机械性消化。胃内食糜经胃排空排入十二指肠。
蠕动:是环形肌和纵形肌都参与的一种波形活动。小肠蠕动始于在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极小肠运动的机械性消化十二指肠,向大肠方向运行。肠内容物借此向前推送。但运行速后,营养成分被吸收。食物残渣进入大肠。残渣中水分、无机盐度较慢,每分钟约1~2cm。 有大肠吸收。
8. 唾液、胃液、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如何?10. 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产物是在哪些部位被吸收的?怎样吸
收的?
唾液中水占99%,其余为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粘蛋白、球蛋白
和少量无机盐。 单糖是糖类在小肠中吸收的主要形式,是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主
动转运而吸收的。糖被吸收后,主要进入血液,经门静脉进入肝,
唾液作用:湿润和溶解食物,并引起味觉;然后在肝内贮存或进入血液循环。
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后,才能被小肠吸收。是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主动转运而吸收的。糖被吸收后,主要进入血液,经门静脉以增强胃粘膜对抗胃酸的腐蚀作用;淀粉酶可分解麦芽糖。 进入肝,然后在肝内贮存或进入血液循环。
胃液PH值0.9~1.5。主要成分包括无机物如盐酸、钠和钾的氯在小肠内,脂肪的消化产物脂肪酸和甘油一酯等,很快与胆盐形化物等,有机物如粘蛋白和消化酶。 成混合成微胶粒。携带脂肪的消化产物通过覆盖在小肠绒毛表面
的非流动性水层到达微绒毛。并释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透过细
盐酸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并提供酸性环境;变性蛋白质,易胞膜进入粘膜上皮细胞。
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有利于铁和钙的吸收。 长链脂肪酸和甘油一酯被吸收后,在细胞内合成乳糜微粒,并以
胞吐形式释出胞外,经细胞间隙,进入小肠绒毛中的中央乳糜管,
胃蛋白酶原被盐酸激活后,可分解蛋白质产生示和胨和少量的多经淋巴循环再进入血液。中、短链的甘油一酯和脂肪酸是水溶性肽及氨基酸。 的,可经上皮细胞进入毛细血管,再经门静脉进入肝。
11. 植物性神经对消化管活动的主要调节作用是什么?
大部分消化器官(除口腔、食管上段及肛门扩约肌外)都受交感时刺激了口腔和咽喉等处的化学和机械感受器,引起胃的容受性和副交感神经支配,而副交感神经最为主要。 舒张,以及胃液、胰液、胆汁的分泌。食物入胃后,也能引起小
肠和结肠运动增强。
副交感神经兴奋时,能促进胃肠的运动,使其紧张性增强,蠕动
加快,因而胃排空和肠内容物推进加速;能使胆囊收缩,胆汁排条件反射:人在进食时,进食前,食物的颜色、形状、气味、以放;能引起唾液、胃液、胰液和胆汁的分泌,以及少量小肠液的及进食的环境和有关语言,都可以引起胃肠运动和消化腺分泌。分泌。 巴甫洛夫在1889年,设计了假饲实验,结果发现,狗吞入食物,
通过口、咽、食管流出体外,但也能引起胃为液分泌。只让狗观
交感神经兴奋时,能抑制胃肠的运动,使其紧张性降低,蠕动减看食物,不让它吃食物,也会引起胃液分泌。这是由于食物的颜弱或停止,因而胃排空延缓,肠内容物推进减慢;对胆囊运动起色、形状、气味作用于视觉和嗅觉,引起调件性反射。如果在胃抑制作用;能引起唾液分泌的量少,而粘蛋白增多,对胃腺仅能以上切断双测迷走神经,假饲时没有胃液分泌。由此可见,迷走
神经中含又可以促使胃液分泌的神经纤维。 使粘液细胞分泌。因而胃液减少。消化力减弱。
消化器官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双重支配,他们对某一器官的作用消化腺的分泌也受体液调节。
往往是相互结颃的。但在机体内,两者又是相互协调的,这种协
调需要各及中枢的配合。 体液因素包括胃肠道激素和组织胺等。
12. 试述胃肠激素的概念及主要作用。
胃肠激素是胃肠道粘膜上一些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多种特殊化学
物质总称。 胃肠激素是胃肠道粘膜上一些内分泌细胞产生的多种特殊化学物质总称。 胃泌素又称促胃液素,是位于胃窦和小肠上段粘膜中内分泌细胞
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迷走神经的冲动以及对内分泌细胞的化学
胃泌素又称促胃液素,是位于胃窦和小肠上段粘膜中内分泌细胞刺激,均可引起胃泌素的释放。
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迷走神经的冲动以及对内分泌细胞的化学
刺激,均可引起胃泌素的释放。主要作用是促进胃底腺壁细胞分胰泌素又称促胰液素,是由位于小肠上段粘膜的内分泌细胞产生泌盐酸增多,而对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的作用较弱。还能促进胃的。在盐酸和食糜作用下,可刺激内分泌细胞释放胰激素。 窦运动。
胆囊收缩素是由小肠粘膜中内分泌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食
胰泌素又称促胰液素,是由位于小肠上段粘膜的内分泌细胞产生物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作用于小肠时,引起胆囊收缩素的的。在盐酸和食糜作用下,可刺激内分泌细胞释放胰激素。主要分泌。
作用是促进胰腺小导管的上皮细胞分泌水及碳酸氢盐,使胰液大
量增加,而酶的含量不高。 肠抑胃素由小肠粘膜内分泌细胞释放。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的
分泌和抑制胃肠运动。
胆囊收缩素是由小肠粘膜中内分泌细胞释放的一种肽类激素。食
物中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产物作用于小肠时,引起胆囊收缩素的14. 根据消化系统整体功能,试述平时饮食卫生应注意哪些问分泌。主要作用是引起胆囊收缩,胆汁排出,胰腺腺泡细胞分泌题。
胰酶。
消化器官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整个消化过程是一个完整统一
肠抑胃素由小肠粘膜内分泌细胞释放。可抑制胃酸、胃蛋白酶的的过程。在通常情况下,消化管各段之间,消化腺之间,消化管分泌和抑制胃肠运动。 和消化腺之间腺呼影响,相互制约,彼此协作,共同完成消化吸
收的生理功能。根据以上关系,平时注意饮食卫生是有重要意义
13. 以胃肠分泌为例,说明神经和体液调节的过程。 的。如咀嚼不够的食物入胃后会加重胃的负担,引起胃肠道消化
障碍。消化器官的活动是有规律进行的,若吃饭不按时,久之,
会引起消化道疾病。如果长期早餐过少,营养成分缺乏,对儿童、胃肠道的消化腺的分泌的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来实现的。
青少年健康有影响。注意合理营养,不挑食偏食。不暴饮暴食。
非条件反射:食物对胃的刺激可引起胃、肠的运动和分泌。消化管上部器官的活动可影响下部器官的活动。咀嚼和吞咽食物
第九章 营养、代谢与体温调节
名词解释: 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热
量称为这种食物的热价。
必需氨基酸:因为人体内不能从体内其他物质合成的氨基酸,必
须经常的直接从食物中获得,这些氨基酸称必需氨基酸。必须氨食物的氧热价: 通常将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基酸有蛋氨酸、色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量,称为该种食物的氧热价。
缬氨酸和苏氨酸。
氮平衡:机体蛋白质的合成和分解速率相等。 呼吸商:机体通过呼吸从外界环境中摄取O2,呼出CO2。一定时间内呼出CO2的量与吸入O2量的比值(CO2/O2)称为呼吸商。 能量代谢: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基础代谢率: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问答题:
1.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有哪些? 3. 如何用间接侧热法测定基础代谢率?
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剧烈运动是产在一般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量与产物量之间呈一定的比例关生热量可超过安静状态使许多倍。 系。这种基本规律也适用于人体内营养物质氧化供能的反应,是
能量代谢间接测热法的重要依据。根据每种营养物质氧化分解产
精神活动:当人体处于精神紧张状态时,代谢率比安静时明显增生的能量(即每消耗1升氧氧化营养物质能产生的能量或1g某多。这一方面是因为精神紧张会使骨骼肌的紧张性增加耗热量和营养物质氧化的产热量),以及3种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
各自氧化的数量,然后根据公式可求出单位时间聂机体的产产热量增加;另一方面精神紧张时会引起激素类物质分泌量增质)
热量。 加,如肾上腺分泌活动加强,也会增加代谢率。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人体在进食后一段时间,4. 人体的体温是如何维持相对稳定的?
食物能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的作用,称为食物的特殊动力作
用。 人的体温是相对恒定的,正常体温为37℃左右。体温恒定是通
过调节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处于动态平衡。调定点学
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设定了一个温度调定点,规定体环境因素:环境温度过高或过底,对人体的代谢率和产热量均有说认为,
显著影响。环境温度低,会反射性增加肌紧张和发生寒战,结果温数值(37℃),当体温偏离调定点设定的温度时,经温度敏感
神经元将信息传到体温调节中枢,引起机体产热和散热装置活动增加产热量。环境温度高,代谢率升高。
的变化,最终使体温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 什么叫能量代谢?简述体内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
5. 试述人体产热和散热的途径。 的过程。
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称为能
量代谢。ATP为体内直接贮能物质,肌肉组织中的磷酸肌酸也可
贮存能量。二者合成与分解伴随着能量的贮存于释放。能量在体
内的转变是很复杂的,除肌肉收缩完成一定量的机械功外,其余
形式的能量最后也都变为热能,以维持体温并散发到体外。 体内的热量是由3大营养物质在各组织器官中进行分解代谢时产生的。因此,体内一切组织活动都产生热,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肝和骨骼肌。 人体产生的热量大部分经皮肤散到外界;小部分经呼吸道通过呼
气发散;由粪、尿带走的热量更少。
第十章 泌尿系统
名次解释: 肌松弛。与此同时,反射性抑制阴部神经,使外括约肌松弛,于
是尿液从膀胱排出,此为排尿反射。
排泄:指机体把新陈代谢过程中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以及摄入体
内过量的有用物质、药物、异物等,经由血液循环,从不同排泄问答题:1. 简述肾脏的生理功能。
器官排出体外的生理过程。
肾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的重要器官之一。人体在新陈代
谢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代谢中产物和多余的水及各种电解质,只要
以尿的形式由肾排出。肾对维持机体水平衡和酸碱平衡,内环境
肾单位是肾的基本功能单位。每个肾单位致密斑:位于远曲小管的起始部分,上皮细胞变窄而高,细胞排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它们与集合小管共同完成泌尿机能。 列紧密,形成一个椭圆形盘状的聚集区,称致密斑。
足细胞;肾小球脏层上皮细胞层,细胞形态特殊,由许多足状突2. 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是什么?有和生理意义?
起,称足细胞。
肾动脉直接起自腹主动脉,血管粗,因此肾的血流量大,平均每
球旁细胞:在入球小动脉接近肾小球的一小段上,血管壁的一些分钟1200ml血流经双肾,这有利于肾小体的有效率过率。肾动
脉入肾门后,在肾窦内分支;经叶间动脉→弓状动脉→小叶间动平滑肌细胞变态成上皮样细胞,称球旁细胞。
脉→入球小动脉,进入肾小体内形成肾小球毛细血管网,再汇合
成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体。然后形成球后毛细血管网,分布于皮肾小球有效率过压:指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其压力高低取决质和髓质内的肾小管附近,供应肾小管营养和进行重吸收作用。于三种力量的大小,即有效过滤压=肾小球毛细胞血管血压—(血经过两次毛细血网,然后汇集成静脉,由小叶间静脉→弓状静脉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叶间静脉→肾静脉。
肾糖阈:尿中不出现葡萄糖的最高血糖浓度。正常值为
9—10mmol/l(160—180mg%)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介于皮质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之间,血压
较高,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而髓质肾小管附近的毛细血管网血
压较低,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多或减少,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
始终占滤国率的65%—70%,称球管平衡。其生理意义是使终尿3. 尿是怎样生成的?简述其基本过程。 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变动。
尿的生成过程包括3个环节:肾小球滤过作用,肾小管与集合管排尿反射:当膀胱内尿量增加到400—500ml时,的重吸收作用及分泌与排泄作用。 刺激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冲动沿盆神经传入,到达脊髓骶段的
排尿反射中枢,再经盆神经传出,引起膀胱逼尿肌收缩,内括约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滤过膜的通透性
和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滤过作用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重吸收是
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而分泌是指上皮细胞将本身
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物质通过肾小管
上皮的转运包括被动转运和主动转运。水的重吸收率的多少不仅
决定着尿量的多少,而且决定着尿的渗透浓度。
4. 影响肾小球滤过滤的因素有哪些? 大量出汗使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引起心房和大静脉处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使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ADH增多,肾小管对H2O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肾内入球小动脉内血流量减少,对入球小动脉壁的牵张刺激减弱,激活了牵张感受器,使肾素释放增加。
7. 什么是渗透性利尿?
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和面积:当通透性改变或面积减少时,可
使尿液的成分改变和尿量减少。 因小管液溶质浓度过高,致使渗透压过高,从而阻止对是水的重
吸收所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称渗透性利尿。由于肾血流量减少,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改变:当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显著降低或囊内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故尿量减少。
压升高时,可使有效滤国压降低,尿量减少。
8. 试述抗例尿素和醛固铜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
肾血流量:肾血流量大时,滤过率高,尿量增多;5. 影响肾小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有哪些?
肾小管重吸收是指原尿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水和溶质
透过肾小管管壁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血液的过程。影响肾小管重
吸收的因素有:①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溶质浓度增大,肾小管
重吸收水分减少,则尿量增多。②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管重吸收
率始终保持在滤过率的65%—70%。③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功能状
态。④激素的作用,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时,可促进远曲小管和
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抗利尿素是由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分泌的。其主要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排尿量。循环血量的改变也能刺激感受器而反射性地影响抗利尿素的释放。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肾素是肾小球近球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水解酶,它能催化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生成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可使小动脉收缩,动脉血压升高,同时直接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9. 尿是如何被浓缩的稀释的。
6. 大量饮水后和大量出汗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尿液的稀释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
造成的。尿液的浓缩则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仍滞留在小管液中
汗液是低渗性液体,大量出汗引起血浆渗透压增高,刺激下丘脑造成的。重吸收作用的变化对尿量的影响特别显著。 晶体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引起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合成释放
ADH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H2O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问答题:
1. 试述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 胞浆转移至核内,再与核受体结合,从而调控DNA的转录过程。生成mRNA,mRNA透出核膜并诱导蛋白质的合成,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另有些激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进入细胞后,
可直接穿过核膜,与相应受体结合,调节基因表达。
特异性:激素随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3. 下丘脑产生哪些主要激素? 抗利尿激素、催产素和下丘脑组织和细胞,
调节肽。
只调节靶细胞固有的功能活动或物质代谢反应的强度与速度。 4. 垂体分几部分?各部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如何? 垂体
包括腺垂体和神经垂体。腺垂体结构功能:腺细胞分为嗜酸性细
嗜碱性细胞核嫌色细胞。嗜酸性细胞有两种,生长激素细胞,高效生物放大作用:激素与受体结合后,在细胞内发生一系列酶胞、
分泌生长激素;催乳素细胞,分泌催乳素。嗜碱性细胞有3种,粗放大作用,逐级放大,形成一个高效生物放大器。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
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促卵泡激素和黄激素间相互作用:多种激素共同参与膜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体生成素。 素与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和颉颃作用。这对维持其功能活动
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神经垂体结构功能:主要由大量的神经纤维、垂体细胞、丰富的
突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贮存有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2. 试述氮类激素和类固醇类激素的作用机制。 元胞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并释放入血。
氮类激素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学说。Sutherland 学派1965年提5. 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生理作用。 出的。认为激素是第一信使,当激素与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
后,激活了与之偶连的G蛋白,通过G蛋白再激活膜内的腺苷酸
环化酶,催化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转化为环一磷酸腺苷(cAMP)(1)生长激素:促进骨骼和软组织生长,促进蛋白质的合成,cAMP作为第二信使,进一步促进蛋白激酶的活化,影响细胞内促进脂肪的动员和利用,抑制体内糖的利用,因而使血糖升高。
(2)催乳素:促使发育完全而又具备泌乳条件的乳腺开始分泌许多重要酶的功能蛋白质的活性,引起细胞各种生物效应。
乳汁,并维持泌乳。(3)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甲状腺生长、
发育和分泌甲状腺激素,实现甲状腺激素的各种生理功能。(4)类固醇类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类固醇激素是一类小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子脂溶性物质,可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入胞后,有的激素(糖(5)促卵泡激素:促进女子卵泡生长发育,并在少量黄体生成皮质激素)先与胞浆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受体蛋白发素的协同作用下,促使卵泡分泌雄激素。 生构性变化,从而是激素——受体复合物获得进入核的能力,由
6. 神经垂体释放的激素及生理作用。 T4和T3。T4和T3释放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靶组织。
10. 甲状腺激素有何生理作用?
促进生长发育(1)升压素:在生理浓度时起抗利尿作用。可与肾集合管管周甲状腺激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物质与能量代谢,
膜上V2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CAMP,使官腔膜蛋过程,提高生经系统的兴奋性。
对代谢的影响:促进能量和物质代谢。可加速许多组织内糖和脂白酶磷酸化而改变膜的构型。
肪的氧化分解,增加耗氧量和产热量。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促进组织分化、生长和发育的作用。 (2)催产素:①可使乳腺腺泡周围肌上皮细胞收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维持神经系还可维持乳腺继续泌乳。②可促进子宫收缩,对非孕子宫作用较统的正常功能。 小,而妊娠子宫较敏感,雌激素可提高子宫对其的敏感性,孕激11. 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各有什么生理作用? 素作用相反。 甲状旁腺素:作用于骨,促进骨内破骨细胞的活性,使骨组织溶
解,释放磷酸钙入血。 7.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和腺垂体是怎样联系的? 作用于肾,促进肾小管对钙的吸收。
作用于肠道,促进肠对钙的吸收
下丘脑与神经垂体的联系是下丘脑——垂体束。下丘脑的视上核降钙素:促进钙盐沉积于骨的基质形成新骨,并抑制破骨细胞的和室旁核神经元胞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经下丘脑——功能活动,较少骨质溶解,使血钙降低。
垂体束的轴浆流动运送至神经垂体的轴突末梢贮存。在由各种刺12. 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各有什么生理作用?
激下,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发生兴奋,神经冲动延神经纤维传胰岛素是调节体内糖、蛋白和脂肪代谢,维持血糖正常水平的一至末梢,引起神经末梢内贮存的激素释放入血。 种重要激素。
对糖代谢的作用: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利用,促进葡萄糖合
下丘脑与腺垂体的联系途径是垂体门动脉系统。下丘脑“促垂体成肝糖原和肌糖原,促进葡萄糖变成脂肪酸,并抑制糖异生,降区”的神经内分泌核团,产生的调节腺垂体激素释放激素属于多低血糖。
肽类化合物。促进腺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肽,称为“释放激素”对脂肪代谢的作用:促进肝脏合成脂肪。抑制脂肪酶活性,较少或“释放因子”。相反,抑制腺垂体分泌活动的调节肽,称为“释脂肪分解。
放抑制激素”或“释放抑制因子”。垂体调节肽对垂体的分泌具对蛋白质代谢的作用:促进氨基酸通过细胞膜的转运进入细胞;有特异性雌及作用或抑制作用。 加快细胞核的复制和转录过程;作用于核糖体,加速翻译过程,下丘脑“促垂体区”的神经分泌细胞合成的下丘脑调节肽,沿结促进蛋白合成。
13. 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肾上腺髓质素各有什么生理作用? 并释放出来,弥散入垂体门脉系的初级毛细血管网,然后沿门微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眼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和性激素。
静脉运送至腺垂体的次级毛细血管网,在此弥散至腺垂体的分泌盐皮质激素生理作用:眼皮质激素以醛固酮为代表,对水盐代谢细胞,促进或抑制该处细胞的分泌活动。 的作用最强。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重吸收纳、水和
8. 腺垂体的分泌是怎样调节的? 排出钾。
下丘脑可促进腺垂体的分泌,腺垂体分泌的促激素有促进靶腺激糖皮质激素生理作用:
素的分泌;靶腺激素对下丘脑——腺垂体的分泌也有影响。 (1)对代谢的作用:促进糖异生,抑制葡萄氧化,是血糖升高。负反馈调节:下丘脑——腺垂体激素促进靶腺的分泌,但当血液促进肌肉组织和结缔组织蛋白质分解,加速氨基酸转移至肝,生中的靶腺激素增多时,能反过来抑制下丘脑——腺垂体激素的分成肝糖原。促进脂肪分解。
泌。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2)在应激反应种的作用:增强应激功能。在应激反应中,有正反馈作用:当血液中的靶腺激素增多时,对下丘脑——腺垂体害刺激作用于下丘脑,和腺垂体而引起糖皮质激素增多,改变机起兴奋作用。如性腺激素。 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抵抗有害刺激。
9. 甲状腺激素合成与释放的过程? 其他功能:可使血中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使甲状腺激素包括四碘甲腺原氨酸,即甲状腺素,以及少量的三碘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减少。可提高血管平滑肌对去甲肾上腺甲腺原氨酸。甲状腺激素的形成经过合成、贮存、碘化、素的敏感性,有利于提高血管的张力和维持血压。
分解和释放等生理过程。滤泡上皮细胞摄取酪氨酸等氨基酸,在肾上腺髓质激素生理作用: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粗面内质网合成甲状腺球蛋白的前体,运至睾尔基复合体加上糖腺素,生理作用相似。髓质激素与交感神经系统构成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其生理作用与交感神经系统紧密联系,共同完成滤泡上皮细胞基底面的胞膜上有碘泵,可将碘离子逆浓度差摄入应急反应。当机体遇到特殊紧急情况时,如畏惧、焦虑、局痛等,细胞内,在国氧化物酶的作用下活化,然后透过细胞膜进入滤泡交感——肾上腺系统立即被调动起来,髓质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腔,与甲状腺球蛋白的酪氨酸残基结合形成碘化的甲状腺球蛋他们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其兴奋性,使机体处于警觉状态,白,贮存于滤泡腔内。 反应灵敏;呼吸加强、加快、肺通气量增加;心跳增加血压升高,在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滤泡上皮细胞以胞饮方血流量增大,内脏血管收缩,骨骼肌血管舒张,全身血液重新分式将滤泡腔内的碘化甲状腺球蛋白重吸收入胞质内,吞饮小泡于配;肝糖原及脂肪分解,适应能量需求
溶酶体融合,溶酶体内的蛋白水解酶可分解甲状腺球蛋白,形成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
名词解释: 1. 何谓男性生殖系统和男性生殖功能?
血睾屏障:睾丸支持细胞之间形成紧密连接,在组织间隙与曲细男性生殖系统由内生殖器和外生殖器组成。内生殖器由睾丸、附精管之间形成屏障,使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曲细精管内,也可防睾、输精管和附属性腺,外生殖器有阴茎和阴囊。在神经和内分止生精细胞的抗原性物质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自身过敏反映。 泌系统的精密调节下,这些器官协调工作以产生有功能的精子,生殖周期:是哺乳动物普遍具有的生命现象,表现为雌性生殖能并将这些精子输送到雌性生殖道内。
男性生殖功能:睾丸得生精作用及内分泌作用。精子发生:精原而怀孕期和哺乳器都能造成一段时间内排卵的终断。 干系胞增殖更新,精母细胞经过一次复制和两次连续成熟分裂,促卵泡激素:由垂体分泌,调节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促卵形成单倍体的精子细胞,在经变态 正常生精过程还有赖于睾泡激素有增强黄体生成素刺激睾酮分泌的作用。 丸间质细胞合成雄性激素。而雄激素释放受下丘脑和垂体调控。黄体生成素:由垂体分泌,调节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 支持细胞除支持、营养生殖细胞外,还能分泌抑制素和雄激素结问答题: 合蛋白。雄激素主要维持、促进生精作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
男性副性征的出现。 睾丸的反馈调节主要体现在间质细胞分泌的睾酮、双氢睾酮对下
2. 睾丸是怎样产生精子的,生精过程有何特点? 丘脑、垂体的负反馈调节及支持细胞分泌抑制素和激活素对垂体精原干系胞增殖更新,精母细胞经过一次复制和两次连续成熟分分泌促卵泡激素分别产生负反馈和正反馈作用。
裂,形成单倍体的精子细胞,在经变态形成精子。这个过程有着7. 雌激素和孕激素各有哪些生物学作用?
严格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黄体细胞分泌孕激素和雌激素。雌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女性生
3. 睾丸支持细胞在生精过程中有哪些作用? 殖器官的发育和副性征的出现。雌、孕激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卵支持细胞防止精子自身抗原与机体免疫功能系统接触及避免有泡发育成熟,子宫内膜呈周期性变化,生殖器官和生殖激素受下害因子进入曲细精管,以维持一个有利精子发生的适宜的为环丘脑—垂体—性腺轴的调节,同时也存在反馈调节。
境,还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支持细胞具有参与精子发生的各种8. 月经周期中子宫内膜、卵巢、垂体和下丘脑激素浓度相应变受体。在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支持细胞可合成分泌雄激素结合化及其相互关系如何?
蛋白和抑制素,雄激素结合蛋白与睾酮结合以维持曲细精管局部 月经周期开始时,血中雌、孕激素水平低下,对下丘脑负高浓度的睾酮环境,从而促进生精过程,而抑制素通过影响促卵反馈作用弱,GnRH分泌增加,刺激腺垂体分泌FSH和LH。FSH泡激素分泌来调节整个酶分泌系统。此外,支持细胞对生精细胞促进卵泡发育成熟应分泌雌激素,子宫内膜呈增殖期变化。排卵具有支持和营养作用。支持细胞还能够鉴别并吞噬受损的生精细前一天左右,高浓度的雌激素增强GnRH和FSH、LH分泌。LH使胞,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参与睾丸的调节作用。 成熟卵泡排卵,并维持黄体功能,分泌大量雌、孕激素。子宫内
4. 男性附性器官有何生理作用? 膜呈分泌期变化。排卵后,黄体分泌的雌、孕激素反馈抑制GnRH精囊腺、前列腺、和尿道球腺共同构成附性腺。他们参与维持精和FSH、LH分泌,使黄体退化,雌、孕激素浓度随即下降,子宫子的生命活力,并保障其成功的运送到雌性生殖系统内,最终与内膜剥落流血。下一个月经周期又开始。
卵子受精。 9. 何谓雌激素分泌的双细胞学说,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5. 雄激素主要来自那种细胞,其主要生理功能有哪些? 动物试验表明雌二醇的生成需两种细胞,即颗粒细胞和卵泡内膜细胞。卵泡内膜细胞具有黄体生成素受体,在黄体生成素刺激下营养生殖细胞外,还能分泌抑制素和凶激素结合蛋白。雄激素主产生C-9产物,即雄激素包括雄烯二铜及睾酮,分泌到血液,或要维持、促进生精作用,经基底膜到颗粒细胞。颗粒细胞上有促卵泡激素受体,促卵泡激
6. 睾丸功能活动是如何调节的? 素活化芳香化酶系统,是雄激素转化为E2,并使颗粒细胞增值。 支持细胞参与构成血睾屏障。支持细胞防止精子自身抗原与机体10. 何谓受精和着床,其发生部位、过程及影响因素如何? 免疫功能系统接触及避免有害因子进入曲细精管,以维持一个有受精是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精子的生命周期相当短,必须迅利于精子发生的适宜的为环境,还有重要的内分泌功能。支持细速运送到输卵管壶腹部受精。
胞具有参与精子发生的各种受体。在促卵泡激素的作用下,支持着床是胚泡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它涉及到子宫内膜与胚胎间的细胞可合成分泌雄激素结合蛋白和抑制素,雄激素结合蛋白与睾相互作用。发生在子宫。
酮结合以维持曲细精管局部高浓度的睾酮环境,从而促进生精过11. 妇女妊娠期间内分泌有何变化?胎盘有何功能?
胎盘是重要内分泌器官。在妊娠早期,台喷分泌的人绒毛膜促性此外,支持细胞对生精细胞具有支持和营养作用。支持细胞还能腺激素有效延长了卵巢的黄体功能。在妊娠晚期,胎盘分泌的孕够鉴别并吞噬受损的生精细胞,分泌多种活性物质,参与睾丸的酮和雌激素替代了卵巢功能,、使子宫内膜的结构能长时间维持,调节作用。 以适应胚胎发育的需要。
睾丸间质细胞在黄体生成素作用下合成分泌雄激素。 12. 何谓分娩,分娩是如何发生的?
睾丸具有自身调节功能。睾丸的各种主要细胞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分娩是成熟胎儿从子宫经阴道排出体外的过程。分3个时期:子受促性腺激素调节,另一方面它们有合成、分泌多种激素和因子宫颈扩张,娩出胎儿,娩出胎盘。整个过程是通过胎儿和母体间调节下丘脑和垂体的内分泌功能,同时睾丸的各种细胞又有极为的相互作用,调节子宫肌收缩儿完成的。
复杂的旁分泌和自分泌功能。
第十三章 人体的生长和发育
问答题: 大。
1. 人体的生长发育可分为几个时期,各有和特点? 精神因素:体内外各种感受器官通过边缘系统于下丘脑发生密切生长过程是从受精卵开始,直至个体或组织衰亡为止的持续过联系,从而调整情绪、食欲、体温、血压等中枢。
程。巨人体各器官发育的特点,可分为出生期和出生后期。生后3. 人体的衰老有哪些主要原因?
期的生长发育可分为4个时期。第一期为胎儿期,该期生长占优衰老是人体在其生命过程中整个机体形态、结构、功能逐渐衰退势,机能分化少。第二个时期为出生儿到成人时期。第三个时期以至死亡概率随年龄逐渐增加的总的现象,衰老大致包括功能衰为成人期,绝大部分组织、器官生长仅限于对损伤和废弃组织的退和易损伤性或死亡概率增加。
修复和更新,及疾病后的康复。第四个时期为老年期,该期各种自然寿限,各种生物的自然寿命都是有限的。
机能缓慢衰退。 衰老的基本学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2. 影响人体生长发育的因素有哪些,各有和特点? 1)中毒学说:包括大肠中毒和代谢中毒。
2)细胞结构改变学说:包括胞质凝胶态的改变及蛋白质改变。
3)自由基学说:包括自由基对细胞的损害和DNA突变。 营养因素、生态因素、社会因素和遗传因素等。
营养因素:糖类提供能量,蛋白质形成和更新组织细胞,无机盐4)免疫学说:免疫系统功能衰退及自体免疫。
5)遗传学说:包括基因主宰,生物钟、遗传缺陷。 与血液、肌肉、骨的生成和一些生理活动的维持相关。
生态因素:阳光、空气、水分、食物等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6)错误成灾说:由于年龄增加,发生变异的分子逐渐积累,旧错误诱导新错误,导致错误成灾,引衰老。
肤色、鼻型、发型、头型有较大影响,对人体胸阔的发育、7)膜电位学说:由于膜电位改变引起衰老。
8) 交连学说:包括过氧化物和DNA及蛋白质等发生交连,胶原脸型、面型、瞳孔颜色、肢体比例也有关系。
遗传因素:是影响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人体代谢生理、生化等蛋白交连增多。
此外,有人还提出热量限制和衰老的关系。 功能都受遗传因素影响。
疾病:急性、慢性传染病对生长发育由直接影响。可导致器官的
严重伤害。
体育锻炼和劳动:是促进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和增强体质的主要
因素。可使心肌发达,收缩力增强,使心输出量增加。可提高肺
活量,改善肌肉和血液循环,实际纤维增粗,肌肉重量和体积增
正在阅读:
人体解剖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打印版07-24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05-22
做一个真善美的好少年作文800字07-01
安徽省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政策解读03-16
公园说明书08-10
桑科草原游记作文300字06-26
立春 影评 观后感 人物分析 作者心理10-04
刍议现代信息技术辅助高中作文教学10-25
欢迎新员工感动例会11-11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生理学
- 课后
- 解剖
- 习题
- 人体
- 答案
- 打印
- 国防大学军事理论考题
- 上海联适导航北斗高精度割草机定位导航方案
- 有关自动称重配料系统的中英文翻译
- 应届毕业生求职信写法,五点注意事项不可忽视
- 上海有线网络有限公司企业文化调查问卷分析报告
-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课文2.5小公鸡和小鸭子同步练习A卷
-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及主要内容精简
- 凯雅大酒店员工手册
- 数列专题总复习知识点整理与经典例题讲解-高三数学
- 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必备翻译句型2----公司外宣材料模板
- 浅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的有效教学策略
- 课文《普罗米修斯》第一教时教学设计
- 2021新版皮带输送机操作安全红线
-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 石材幕墙、玻璃幕墙、金属幕墙、铝合金门窗组织设计
- 小学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 治疗人革兰阳性球菌皮肤感染的截短侧耳素类抗生素 …
- 商业银行的农村金融市场进入模式研究
- 广西河池市高一下学期化学第一次网课测试(3月)试卷
-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10 If you go to the party, you&39;ll have a great time 0Section B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