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 Microsoft Word 文档
更新时间:2023-06-04 07:43: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一、绪论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根据其方法、理论成熟的水平:分为萌芽、独立形态、科学化、现代化四个阶段。
3、学习教育学的意义:①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②有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养;③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④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二、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1、教育的概念: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社会教育、学习教育、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
2、属性:(本质属性)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①具有自身继承关系;②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③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横性)。 理论
观点
代表人物
神话起源
皈依于神
生物起源
动物本能
利托尔诺
心理起源
无意识模仿
孟禄
劳动起源
生产劳动
马克思
3、起源:
4、发展:⑴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①社会性和无阶级性;②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③言传身教是主要手段。⑵古代社会的教育:①奴隶社会的教育(中国“六艺”,欧洲:斯巴达,军事体育教育;雅典,和谐发展教育)②封建社会的教育:(中国,四书、五经;欧洲,教会教育、骑士教育)。⑶现代社会的教育:①资本主义;②社会主义。
5、功能:(从作用对象划分)⑴个体功能;⑵社会功能:①政治②经济③文化(保存传递文化、活化、交流融合、选择、更新与创造)。(从作用方向划分)⑴正向功能;⑵负向功能。(从作用呈现形式划分)⑴隐性;⑵显形。
6、基本规律
⑴教育与社会发展:
①、 教育目的 课程设置与 教育发展的 学校结构 教学方法、手段
教育内容 规模与速度 及组织形式
制约作用
生产力 教育
促进作用
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 科技再生产的手段 生产科技的手段
②、 教育目的 教育的领导权 受教育的权利
决定作用
政治制度 教育
促进作用
培养具有一定 影响社会舆 不起决定性作用
阶级意识的人 论、道德风尚
⑵教育与人的发展:
顺序性和阶段性 不平横性 稳定性和可变性 个别差异性
制约作用
人的发展 教育
主导作用(原因)
规定人的发展方向 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教师
三、教育目的
1、概念: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2、意义:⑴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⑵对提高教育质量有指导意义。
3、确立依据:⑴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劳动能力即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此外,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的学说①旧式分工(即城市与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②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③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⑵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⑶确立教育目的的两大理论①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的;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价值只是表现为它有助于个人发展;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就是在于促使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代表人物卢梭。②社会本位论(个人一切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除社会目的外,无其他目的;教育结果只能以社会效益加以衡量,看他为社会贡献了什么),代表人物赫尔巴特、涂尔干 。
4、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⑴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者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⑵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5、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力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6、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的意义:⑴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提高综合国力;⑵是克服应试教育的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⑶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落实。
7、智育的任务:⑴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技巧;⑵发展学生的智力。
8、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基本内容,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⑴意义:①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增进学生的体质;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③青少年一代的身心健康水平,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强弱盛衰。⑵任务:①增强学生的体质,是体育的根本任务;②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③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④向国家输送优秀体育运动员,促进我国体育水平的提高。⑶组织形式: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锻炼,运动队训练,运动竞赛。
9、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⑴意义:①能够促进学生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②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③能够促进体育,具有键身怡情的作用。⑵任务:①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与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和能力;②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③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⑶实施途径:①通过各科教学和课外文艺活动实施美育;②通过大自然实施美育;③结合社会日常生活实施美育。
10、劳动技术教育内容:⑴现代工业和手工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⑵农业、副业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⑶服务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
四、教育制度(广义)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狭义)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
1、建立新学制的依据:⑴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⑵社会政治经济制度;⑶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⑷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2、旧中国的学制发展情况:
名 称
时间
主要特点
壬寅学制
1902年
我国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实行。
癸卯学制
1903年
实行的第一个学制,主要抄袭日本。反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精神,体现半封建半殖民地特点。
壬子癸丑学制
1912年
反映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男女同校,废读诗经,充实自然科学内容,将
学堂改为学校。
壬戌学制
1922年
以美国学制为蓝图,又称“六三三制”“新学制”,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
3、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⑴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⑵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⑶普及与提高相结合;⑷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五、教师与学生
1、教师
作用
对社会
桥梁作用
对青少年
关键作用
在教育中
主导作用
矛盾的主要方面;教育工作的决策者;教育方针政策的执行者;教学效果的影响着。
任务
教书育人
特点
复杂性
创造性
目的、任务、对象
(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因材施教、教学革新、教育机智
连续性
广延性
无时间限制
无场所限制
长期性
间接性
人才培养周期长、影响迟效性
以学生为中介
主体性
示范性
以自身为手段
以身作则
素养
道德素养
对事业
爱岗敬业(育人阵地、关乎国民兴衰)
对学生
热爱学生(严格要求、尊重信任、全面关怀、关爱全体、积极稳定)
对集体
团结协作(支持配合、律己宽人、扬正弃陋)
对自己
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自觉自控)
知识素养
政治理论
读马列书、掌基本观
学科专业
“双基”、理论体系、最新动向
文化知识
科学渗透、多面要求
教育科学
教育学、心理学、各科教材教法
能力素养
组织教育
制定计划、组织课堂、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语言表达
科学性、逻辑性、启发性、非语言
组织管理
管理班集体
自我反思
自我能力、应变能力
2、学生
地位
客体
从教师
受教育者、被领导者、被组织者
从学生
可塑性、依附性、向师性
主体
主观能动性
自觉性、独立性、创造性
年龄
特征
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生理和心理的特征
婴儿期
先学前、托儿所(0-3岁)
幼儿期
学前、幼儿园(3-5、6岁)
儿童期
学初、小学(5、6-11、12岁)
少年期
学中、初中(11、12-15、16岁)
青年初期
学晚、高中(14、15-17、18岁)
师生
关系
包括
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
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建 立
取决于
教师(素质、观念、水平)
要 求
学生观
自身素养
掌握师生沟通艺术
六、课程
定义
为实现教育目的规定的学生应该学习的所有学科应该从事的所有活动的总和及有计划的进程
意义
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保证;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依据;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
要素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
内容
①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②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③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具体表现形式: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
类型
管理制度角度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组织核心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
选择的自由度
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存在形式
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课程改革
国内外课程与教
学内容的改革
在指导思想上,各种课程理论相互渗透与融合
在课程内容上,重视教材的现代化和理论化
在学科类型上,趋于综合化和一体化
在课程结构上,不同课程和职业课程相结合
加大课程难度,进行“尖子生“的筛选和培养
我国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目标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为主,农村中学课程药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七、教学理论与实践
教学概述
定义
是师生共同组织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作用
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
地位
以教学为主
任务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化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过程
定义
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身心,形成一定思想品德的过程。
本质
①它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②她是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③它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过程。
教学规律
①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②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④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基本阶段
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它是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用知识。
教学原则
定义
它是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主要教学原则
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因材施教。
教学方法
定义
是师生为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和一整套工作方式。
思想
启发式和注入式(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
分类
①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②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③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④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⑤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
方法改革
学习方式
接受学习与研究性学习
教学手段
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
授课制
按固定班级、既定课程计划和时间表进行教学。
基本特征:固定班级、可、固定时间。
课的类型
单一课和综合课
综合课的结构
①组织教学;②复习过渡;③讲授新教材;④巩固新教材;⑤布置课外作业。
辅助形式
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
特殊形式
复式教学
教学模式包括主题、目标、策略和程序。
教学工作基本环节
备课
做好三方面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写好三种计划: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或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上课(中心环节)
一节好课的标准:教学目标明确;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
课外作业布置与批改
课外辅导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评价
定义、意义、原则类型以及发展性评价
八、德育理论与实践
概念
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
意义
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重要条件
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任务
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习惯
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内容
爱国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主与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
过程
概念
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过程。
基本矛盾
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基本规律
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有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行(行为)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沿着四者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向前发展的
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
学生思想内部的斗争实质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
自我教育过程实际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积累才能实现;斗争市长期存在的
反复
要求教育者必须长期一贯、耐心细致,善于反复抓,转反复
原则
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
知行统一原则
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途径
是指学校教育者对学生实施德育时可供选择和利用的渠道(德育组织形式)。
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班主任工作。
方法
说理教育;榜样示范;实际锻炼;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品德评价
选择依据
德育目标、内容、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
新形式
通过开展社区教育进行德育;创办业余党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德育基地
九、班主任工作
重要性
1、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2、是学校领导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得力助手,对全班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负直接责任;3、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不仅是联系各科教师与团队组织的纽带,而且起着沟通学校、社会和家庭的桥梁作用;4、是年轻一代健康成长的引路人;5、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
任务
基本任务是代好班级,教好学生
主要内容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途径和方式)
依靠教师集体
依靠班委会和团队干部
面向每个学生,因材施教
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端正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加强学习纪律教育
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学法指导
争取任课老师的配合,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共同指导学生学习
主动与家长联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条件
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
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指导班委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工作
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评定学生操行
方法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观察法、问卷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访问法、考核法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正确对待后进学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
培养学习兴趣
抓反复,反复抓
同家庭和社会教育密切配合,统一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协调班内各种教育力量
协调本班和家庭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教育力量
作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计划可分为学期(或阶段)计划和具体的活动计划
总结一般分为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公正、客观、实事求是)
十、课外、校外教育
课外、校外教育
定义
指在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以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意义
1、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获取新知识;2、是对青少年实施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特长的广阔天地;3、有利于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各种能力;4、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
主要内容
社会实践活动;学科活动;科技活动;文学艺术活动;文娱体育活动;社会公益活动;课外阅读活动。
组织形式
1、群众性活动(集会活动、竞赛活动、参观访问游览和调查、文体活动、社会公益劳动、主题系列活动)2、小组活动(学科小组、劳动技术小组、艺术小组、体育小组)3、个人活动。
主要特点
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主要要求
要有明确的目的;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多样化,要富于吸引力;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之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
家庭教育
特点
内容生活化;形式情感化;方法多样化
基本要求
1、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2、对孩子的要求合理、统一;3、理解、尊重孩子;4、提高家长素养
社会教育
(途径、形式)社区;各种校外机构;大众传播媒介。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教育占主导地位
家庭、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
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方式:互访;建立通讯联系;举行家长会;组织家长委员会;举办家长学校。
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的联系方式
第二部分心理学
一、概述
研究对象
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研究目标
陈述、解释、预测心理现象;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
发展历史
历史背景
自古流传的哲学;兴起于19世纪的生物学(达尔文)与生理学(德国的缪勒、赫尔姆霍兹、费希纳)。
诞生
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
研究领域
理论
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动物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
应用
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健康心理学。
基本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自然、实验室)、测验法、调查法(问卷法、谈话法)
神经系统
神经元(神经细胞)与突触(神经元互相接触的部位)。
中枢神经
脊髓;脑(脑干、间脑、小脑、大脑两半球〈包括额叶、顶叶、颞叶、枕叶〉)
基本过程
兴奋过程;抑制过程(非条件性抑制、条件性抑制)
基本规律
兴奋与抑制过程的扩散与集中;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
周围神经
脊神经;脑神经;植物性神经。
反射
无条件反射
又称非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都有的,不需要学习和训练的
条件反射
在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
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两种
信号
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由抽象概念和符号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二、感知和知觉
感觉
概念
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物理、化学、生理变化)的反映。
种类
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内部感觉
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
感觉现象
适应、对比、联觉
知觉
概念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
种类
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
参考指标: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人的活动及活动对象的变化;人造计时工具;有机体自身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变化
运动知觉
依赖的条件:物体运动的速度;观察者与物体之间的距离;观察者自身的静止或运动状态,也往往是运动知觉的参考系
基本特征
选择性(影响因素:1、客观因素,对象的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强度;2、主观因素,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
观察
概念
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品质
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3、具备观察事物的必要知识;4、掌握一定观察方法;5、学会观察记录;6、观察后及时归纳与总结。
直观教学基本形式
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
感知规律在直观教学中的应用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三、注意
概念
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特点
指向性、集中性
功能
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种类
不随意注意(影响的因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新颖性、强度大小、对比的差异性、变化与运动)2、人本身的状态(主体的需要、兴趣与期待;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知识经验的影响)
随意注意(引起的原因)
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2、对兴趣的依从性;3、对活动的合理组织(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有利于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根据任务的需要,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经常提醒自己保持注意、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4个性特征
随意后注意(特征)
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是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
品质特征
注意的广度
影响因素:知觉对象的特点;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注意的稳定性
影响因素:1、对象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刺激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的多样性);2、活动的目的与任务;3;人的主观状态。
分配(条件)
所从事活动的熟练程度;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有关。
注意的转移
影响因素:1、原有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2、新事物的性质与意义;3、事先是否具有转移的信号。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不随意注意
1、在教学环境方面,应有利于学生的注意集中,尽量防止分散注意的刺激出现;2、在教学方法上要尽量防止单调死板,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以刺激学生对教学过程本身的兴趣
随意注意
教师必须重视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明确目标任务是唤起和维持随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创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也是唤起学生随意注意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正确组织教学,一贯严格要求学生,对唤起随意注意也起着重要作用。
正确运用二者相互转换规律组织教学
1、如果教学过程只考虑不随意注意,可能导致错误方向;如果只考虑随意注意,学习就会失去必要的吸引力;2、教学方式和学习活动的多样化是保持学生注意的另一个重要条件;3、必要的工作速度也是使学生上课保持注意的重要条件;4、教学内容应该难易适度。
四、记忆
概念
是人脑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现过程。
过程
识记(输入信息的编码);保持(储存);回忆和再认(提取)
主要类型
内容与经验的对象
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根据信息保持的长短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信息加工储存的内容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根据意识的参与程度
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系统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
特点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瞬时记忆中的信息保持时间极短0.25-1秒;记忆容量较大;感觉记忆痕迹容易衰退,信息的传输与衰变取决于注意。
编码
图象记忆;声象记忆
编码的影响因素:模式识别;注意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概念
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内的加工与编码的记忆。
特点
保持时间很短;容量有限,一般为7±2;信息保持的时间既短又易受干扰,当有新信息插入,即阻止了复述,原有信息就会很快消失,而且不能恢复。
编码
方式
听觉编码;视觉编码
影响因素
觉醒状态;组块;加工深度;
长时记忆(永久性记忆)
概念
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人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
特点
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久
编码
方式
语义类别;语言的特点;主观组织
影响因素
编码时的意识状态;加工深度
品质
(特点)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提高的方法
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机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加工处理的质量
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遗忘
概念
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
规律
德国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特点。
影响因素
识记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
原因
衰退说;干扰说;压抑说;提取失败说
复习
作用
给信息再加工提供机会;重新考虑与寻找材料之间的关系;增加信息加工的深度。
有效的方法
及时复习;合理地分配复习时间与内容;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要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五、思维
概念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
特征
正在阅读:
心理学复习资料 Microsoft Word 文档06-04
第一次捕虾作文400字06-18
NF F 31129-93 钢化玻璃05-27
2016届高三英语二轮复习专题限时检测(十七)阅读理解推理判断类之直接推断题牛津版01-16
第4讲典型环境污染物的表观遗传效应学04-16
专业实习报告(优秀7篇)03-25
03版本外国古代建筑史05-15
小学语文《一匹出色的马》教学设计11-01
数据结构第五章图习题09-19
- 教学能力大赛决赛获奖-教学实施报告-(完整图文版)
- 互联网+数据中心行业分析报告
- 2017上海杨浦区高三一模数学试题及答案
- 招商部差旅接待管理制度(4-25)
- 学生游玩安全注意事项
-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文档模板供参考)
- 叉车门架有限元分析及系统设计
- 2014帮助残疾人志愿者服务情况记录
-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 中国食物成分表2020年最新权威完整改进版
- 推动国土资源领域生态文明建设
- 给水管道冲洗和消毒记录
- 计算机软件专业自我评价
- 高中数学必修1-5知识点归纳
- 2018-2022年中国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产业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研究报告发展趋势(目录)
- 生产车间巡查制度
- 2018版中国光热发电行业深度研究报告目录
- (通用)2019年中考数学总复习 第一章 第四节 数的开方与二次根式课件
-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4课说数课件粤教版
- 上市新药Lumateperone(卢美哌隆)合成检索总结报告
- 复习资料
- 心理学
- Microsoft
- 文档
- Word
-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论文
- 利兹大学会计与金融本科
- _2009_10_27_云山酒店项目前期策划报告1610361317
- 地质雷达工 操作标准
- 运行输入+WPS快捷键
-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
- 阀门基础知识文字
- 1311班班名班训口号标语
- 尝试现代学徒制_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化工厂节能降耗措施
- Oracle 11g R1(11.1) Joins表连接
- 关于将中草药医药费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的建议
-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社会主义思想之比较
- 华为C8500S超详细刷机及ROOT教程
- 机械设计基础(杨可桢)版考试选择试题及答案
- 碳锁定_解锁_与低碳经济之路
- 低碳经济的发展促使纸蜂窝材料破茧成蝶
- 广西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最全版本)
- 青岛版图形的周长教学设计三上
- 个人党性剖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