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专题
更新时间:2023-12-16 03:0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报告
2010级企业管理(公司管理)
小组成员
程玉霞 10113121001 沈洁云 10113121006 方海燕 10113121002 王 超 10113121007 吴 岳 10113121003 孙 旭 10113121008 蔡 炎 10113121004 杨 勇 10113121009 陈祖元 10113121005 张 炜 10113121010
1、大学生就业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一路飙升,2005年为338万,2006年413万,2007年495万,2009年611万,2010年630万,2011年更是高达660万,加上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远超700万。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心地热点问题。2011年3月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指出: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70-75%之间,待就业总量压力非常大。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关系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图1-1 2005-2011年大学毕业生数量
1.1从就业率和月收入方面分析: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月收入持续上升
2009届和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连续两届呈现上升,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增长趋势更为明显。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全国总体就业率为89.6%,比2009届全国总体(86.6%)上升了3个百分点,比2008届全国总体(85.5%)上升了4.1个百分点,高于金融危机前2007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87.5%)约2个百分点。可见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超过了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其中本科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2%,比2009届(88.0%)上升了3.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院校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88.1%)比2009届(85.2%)上升了2.9个百分点。绝大多数专业门类的2010
1
届毕业半年后就业率均比2009届有明显上升。2010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工学(93.3%),最低的是法学(86.7%)。高职高专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最高的专业门类是材料与能源大类(92.9%),最低的是法律大类(79.1%)。
图1-2 2008-2010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变化趋势
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2009届、2010届连续两届呈现增长,2010届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的增长尤为明显。全国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2479元)比2009 届(2130 元)增长了349元,其中本科毕业生2010 届(2815元)比2009届(2369元)增长了446元。高职高专毕业生2010届(2142元)比2009届(1890元)增长了252元。2010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与薪资的上升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旺盛相关。同时,物价上涨导致薪资期待的升高是原因之一。
2
图1-3 2008-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月收入变化趋势
1.2从就业专业方面分析:就业好坏的专业具有持续性
2011年本科就业较差的专业包括:动画、法学、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生物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高职高专则包括:临床医学、法律文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法律事务、汉语言文学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以上专业与2010年的就业较差专业基本相同,表明就业不好的专业具有持续性,这些专业失业量较大、就业率低,且薪资较低。这些专业是供大于求造成的;部分专业如计算机类是人才培养质量达不到产业的要求造成的,一方面应届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岗位,一方面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2011年本科就业较好的专业包括: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高职高专包括: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技术。以上专业与2010年的基本相同,这些专业的就业率持续走高,薪资走高。
3
图1-4 2011年全国本科专业就业情况排名
图1-5 2011年全国本科专业就业情况排名
1.3从失业角度分析:美术学、音乐学为2010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专业;临床医学和法律事务“领衔”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专业
2010届本科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专业为美术学(15.6%),其次为音乐学(15.0%)。这与这两个专业的供应高于、超前于社会需求有关。
4
图1-6 2010届本科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位专业中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
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半年后失业率最高的为临床医学(30.7%),其次为法律事务(19.2%)。
图1-7 2010届高职高专毕业人数最多的100位专业中失业率最高的10个专业
1.4从离职率的角度分析:六成2010届大学毕业生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职业期待,34%毕业半年内就有离职经历
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60%的人认为目前的工作与自己的职业期待不吻合,其中本科这一比例为56%,在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2010届大学毕业生中,有36%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还有22%的人认为目前工作不符合自己的兴趣爱
5
好。2010届全国大学毕业生有34%毕业半年内发生过离职,其中本科为24%(“211”院校为16%,非“211”本科院校为26%),高职高专为44%。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可能是造成毕业生离职的主要原因。
图1-8 2010届大学毕业生目前的工作与职业期待不吻合的人数
图1-9 2010 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
2010 届本科各专业门类中,农学的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最高,为31%,工学最低,为18%;在高职高专各专业门类中,艺术设计传媒大类的毕业半年内的离职率最高,为54%,材料与能源大类最低,为20%。2010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薪资福利偏低(22%)。
但值得注意的是,频繁离职并不利于毕业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毕业三年内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其月收入反而越低;
6
图1-10 2007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内工作过不同雇主数的人群月收入对比
1.5从就业类型的角度分析:2010 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比例最职业
2010 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从事的主要职业类是销售,就业比例为12.0%,其后为财务/审计/税务/统计(9.6%)和金融(银行/基金/证券/期货/理财)(8.8%)。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的主要职业类是销售(15.3%)、财务/审计/税务/统计(11.3%)和行政/后勤(9.0%)
值得注意的是,2007 届本科毕业生毕业三年内转换过的职业类中,最热门的是销售,有17.1%的人转换职业后从事销售;高职高专毕业生转换职业中最热门的职业类也是销售(19.9%)。
图1-11 2007 届本科毕业生三年内转换职业中最热门的前10位职业类
7
图1-12 200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内转换职业中最热门的前10位职业类
2010 届大学毕业生最重要的核心知识是销售与营销知识,然而毕业生在大学学到的销售与营销知识难以满足实际工作需要,满足度78%,是各项核心知识中满足度最低的一项。
1.6从专业对口率的角度分析:三年后专业对口率略有降低
2007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专业对口率为63%,低于2007届半年后(66%)3个百分点。其中本科三年后专业对口率为68%,低于半年后(70%)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三年后专业对口率为58%,低于半年后(62%)4个百分点。多数专业的对口率会随职业的发展而降低。本科专业门类中,三年后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是医学(88%),其次是工学(73%);三年后专业对口率最低的是法学(55%),但法学专业比毕业半年后的专业对口率(50%)提高了5个百分点,这可能是因为部分毕业生三年内通过了司法考试,有更多的毕业生从事了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文学专业门类的专业对口率三年后下降最多,下降了7个百分点(2007届半年后76%,三年后69%)。高职高专专业门类中,三年后专业对口率最高的是土建大类和公安大类(均为81%),最低的是旅游大类(38%)。高职高专的旅游大类专业对口率三年内下降最多,下降了38个百分点。
1.7从就业地区分析:东部和沿海吸引力依然强劲
东部和沿海地区对非本区域人才的吸引和保留均强于中西部地区,且这一优势呈现增强势头。东部和沿海地区具有较强的人才吸引力,不仅由于该区域经济较发达,提供了更多的
8
就业岗位,也是该区域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结果。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别是长期存在的,就业市场布局同高等教育布局的平衡也是自然形成的规律,正如美国经济发达的东北部和西海岸同时也是高校云集之地。随着经济发达地区生活成本的提高,可能会有更多的高校毕业生考虑在中西部地区就业,同时,中西部地区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也需要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来拉动。 2、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
2.1就业能力概念辨析
就业能力概念由英国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到上个世纪90年代,就业能力就已经成为欧美劳动力市场政策分析和人力资源管理等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工具。就业能力尽管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术语,但在英国近年来已经成为政府制定高等教育政策的核心驱动力。随着西方各国高等教育相继进入大众化阶段,对就业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多。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就业能力概念,最初运用于下岗工人再就业研究中,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突出,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也就逐渐增多。因此,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发展和内涵进行澄清就显得非常必要。 2.1.1国外就业能力概念发展
查阅国外有关就业能力研究的资料,大多是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C·Ovetan(2000)认为就业能力不是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切面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Van der Heijden (2002)认为,从个人行为的角度来看,就业能力意味着个体获得、保持和利用某种资质或能力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的行为倾向。Lee Harvey(2003)首先提出就业能力包含终身学习的能力和品质,拓宽了就业能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他认为就业能力不仅仅是获取工作的能力,而应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早期对就业能力的定义首先是由个人一系列技能和品质组成,随着西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人数增多,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工作往往并不仅仅由毕业生能力决定。正如Brown(2003)所说的,就业能力首先是由劳动力市场决定而不是由个体能力决定。Couppié(2000)等指出职业类型不仅根据新进入劳动力市场者的特征来解释,还要根据来源于主导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形式。西方对就业能力概念的批评者主要认为,以往众多
9
的研究者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不平等现象,Brown and Hesketh(2004)指出,在毕业生劳动力市场上仍然存在不平等。研究表明,许多毕业生不能运用他们在高等教育阶段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不能完全收回他们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投资,并且由于社会阶层、性别和民族的差异,仍然存在着职位差异。因此,对就业能力的研究忽视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和经济不平等,以及劳动力市场不同的机会针对着不同的毕业生群体。在后来的研究中,对就业能力的定义就显得较为宽泛。美国学者Fugate(2004)等对就业能力的界定中引入了社会资本的概念,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为识别工作机会及获取工作的能力,由职业生涯识别、个体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三个集合的交集所组成。职业生涯识别是指个人对职业生涯的自我解释。个体适应性是指改变个人因素(如知识和技能)和个人行为以满足环境需要的意愿和能力。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可以用以拓展个人身份和实现职业生涯机会的社会网络。人力资本是指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进步的一系列变量,例如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和情商等。社会资本概念的引入拓宽了就业能力研究的视野,后来的研究者能够在更为广泛的社会环境中讨论就业能力的内涵和影响因素。
2.1.2国内就业能力概念分析
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的缘起于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第一次明确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是郑晓明(2002),他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此后不断出现有关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成果。国内对就业能力的界定过程中同样存在着局限性,并没有走出国外学者早期对就业能力定义的人力资本范畴。高扬文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毕业时能找到工作并保持工作而应具备的能力。有四类构成要素:专业能力、基础能力、特殊能力、求职能力(高扬文,2009)。朱新秤认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大学生成功获得工作、保持工作及转换工作时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及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朱新秤,2009)。值得一提的是,黄敬宝(2007)首先从广义上对就业能力进行界定,认为就业能力是由先天性因素以及包含教育、社会资本等后天性因素共同构成的。本文还是仅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进行界定,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将高等教育服务转化为人力资本,能实现这种人力资本价值的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2.2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
10
2.2.1大学生个人的就业能力欠缺
①基本职业能力欠缺
21世纪对人才最精确的概括就是素质。高素质的人才就是有道德、有品质、有文化、有工作能力的人,用中国最通俗的表述就是“德才兼备”。专业能力已经不是优秀员工的唯一条件,综合素质才是能立足于竞争市场的永恒优势。有着较高的就业期望,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综合素质,这也是部分大学生无力应付就业时的激烈竞争、就业状况艰难的原因。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欠缺的问题,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这样评价:中国的大学生“习惯接收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怀疑和考证”,因而不能成为“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开拓工作能力的人”。实际上,杨教授的评价只是指出了大学生素质缺陷的一部分,即在科学研究方面缺乏创新能力,但“崇高理想迷失、创新能力缺失、思维能力退化、知识面狭窄”可以说是部分大学生素质欠缺的真实写照。调查显示,素质欠缺是大学生求职时的最大“硬伤”。
②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1)从就业的空间看,认为就业应到政府部门、党政机关,或者国家的事业单位工作,或是认为就业应到公有制企业、大中型企业工作,或是认为应在大城市就业。2)从就业时间看,有些大学生存在着“从一而终”、“一劳永逸”的观念。认为就业就应长期甚至一生从事某一种工作或者应长期固定在某一个地方或单位。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特别是某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定会有大的变化。因而,这种就业观是不现实的。3)从就业方式、途径看,有些大学生存在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认为就业应该靠政府来解决安排,认为政府安排的工作才可靠放心,长远稳定;或是认为就业应到积极主动招工用人的单位工作,这样就业的主动权就掌握在自己手里;或是在就业竞争中基本依靠家庭背景和亲友。缺乏市场竞争和自主择业、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意识。4)从就业的环境看,有的大学生只愿意在环境好的单位工作。如有些贫困落后、自然条件又差的地区和单位,想招聘到大学生就很困难。5)从就业岗位看,由于工作岗位不同,工作职责不同,有些大学生只愿到工作重要并有一定职位和权利的单位或岗位工作。6)从就业报酬看,由于在不同的单位工作,回报是不一样的,一些大学生只愿到工作报酬高的单位就业。7)从就业心态看,某些大学生存在着心理障碍。一是畏难情绪。在就业过程中忽视了自己的聪明才智,畏首畏尾,错失就业良机。二是极端
11
化心理,有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脱离现实,为自己确定的就业目标远远超过自己现有条件和能力水平。此外,有的毕业生把知识、能力、素质和修养等同,认为只要自己学习成绩好就能找到理想的职业,从而在外在形象上随心所欲。
③社会适应能力较差
社会适应能力对个体而言是一种生存能力。主要体现在社会认知能力、客观的社会角色定位、实现社会角色的基本技能、某种或某几种获取生存与发展的职业技能、社会交往的能力、自我完善与适应环境及其变化的能力等。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个人生存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趋势的今天,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社会适应能力偏低的情况。在认识社会、把握社会经济发展动向和了解人才需求市场等方面,不少大学生还缺乏主动性,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一些大学生不能把个人的事业放在社会发展的平台上来策划,自我意识过强,片面强调个人奋斗,缺少全局观和团队精神;一些大学生在面对社会挑战、应对复杂情况时,缺少信心、对策和措施;不少大学生对学业与职业的关系缺乏科学的认识,过分强调学业的理论收获,忽视职业技能的培养;许多大学生,从校园走出以后,要花较长的时间去适应环境、融入环境、学会一些基本的社会生存技巧。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差,会造成一部分个性心理较强的毕业生在社会认知方面走极端,进而行为上产生偏差,影响他们以一种正常的心态去对待社会问题和选择职业。社会适应能力偏低,也使一些大学生从学生到职员的社会角色转变周期延长,融入社会环境的周期延长,影响了他们对发展机会的把握和职业能力的迅速提高。同时,作为职业主体的大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也将造成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增加用人单位“二次培养”的成本。
④职业实践能力缺乏
当前,我国高校通过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总体上看,目前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还不尽如人意。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希望他们在拥有扎实的理论的基础上具备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思维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但实际情况是,大学生对工作岗位的要求不熟悉,对工作中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缺少洞察力和解决能力。尽管许多学生专业成绩优异,对理论知识掌握较全面,但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解决问题却不知如何下手。实践能力缺乏使大学生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⑤职业获取能力不足
12
很多大学生在寻找工作中“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缺乏对自身的了解和认知,就会造成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定位和选择比较模糊,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需求;缺乏对专业的认知,直接表现就是专业学习动力不足或毕业后不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行业,结果影响自身潜能的开发,削弱自身的就业能力,影响今后的择业;缺乏对就业前景的关注和认知,致使学生忽视了就业压力,很少去接触外界,很少去参加社会实践,从而影响到在大学期间为就业应该做的准备和将来的职业成就。职业定位是大学生找到自己优势和兴趣爱好的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提高竞争力的手段之一。但是,经常会有一些学生在求职时,把简历投放到多家招聘单位的多个岗位,看起来是相对增加了就业成功几率,其实很多时候都是无效的。大学生应摆脱这种盲目的状态,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自己适合哪类工作、哪些岗位。只有有目的、有选择地去应聘,才能大大地提升竞争力。不良的就业心理也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获取能力,主要体现为挫折心理、从众心理 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
⑥缺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教育就是要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其实质是为了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从而改变大学生就业难的被动局面 毕业生就业后,当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部分人选择创业,而缺乏创业能力会阻碍他们的职业转换。 2.2.2外部环境所导致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差异分析
⑴社会层面
不同类别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水平差异显著
重点本科、一般本科、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能力整体由强到弱排列。就业能力维度上,虽然有的维度重点本科与一般本科无显著差异,有的维度一般本科与高职院校无显著差异,但三类学校由强到弱的排序仍存在。在任何维度上,均未出现重点本科弱于一般本科,一般本科弱于高职院校的情况。这符合教育经济学中的教育筛选假设理论。这说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对就业能力的培养并未得到企业的认可,企业选用人才时注重学历和毕业院校的声誉有一定的合理性。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偏弱,原因可能有两点: 一是我国现有的招生制度,
13
高职院校的生源学习能力相对较差,而学习能力的强弱影响到就业能力各方面; 二是高职院校办学历史短,其职业教育的优势与特色不明显。
男女大学生就业能力无显著差异,但女生职业发展能力较弱
女生与男生就业能力整体无明显差异,除了职业发展能力,在其他就业能力维度上也无明显差异。这说明女大学生就业困难主要原因不是女生就业能力弱,主要原因还是在社会,社会生育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妇女劳动保护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对解决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女性毕业生在职业发展能力维度上显著低于男大毕业毕业生,原因可能有几方面:(1)工作后的大学毕业生承受的社会期待和责任压力男女有别,女性更多的关注家庭,容易安于现状,男性则必须不断接受挑战,其职业发展能力也得到发展:(2)由于现有社会制度及社会偏见的客观存在,工作以后的女性比学生时代更能感觉到职业发展空间相对狭小,其主观努力有所懈怠,男女差异得以显现。女大学生应该警觉,主动加强对专业前沿问题及政策的了解,不断拓展视野,以避免职业发展受限。
⑵高校层面
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意识
高校是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场所。然而,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认识不够,缺乏应有的重视,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没有把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上升到高校办学的战略高度。大多数高校更多地强调学科或科研发展规划,不能将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的一部分,部分高校对就业能力概念的理解还十分模糊,将其误解为应聘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大学生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公布就业信息等层面。其次,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长期以来,在整个大学教育中,书本知识的传授仍然占非常大的比重,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较为薄弱,这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再次,学校办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将一个学校的科研排名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忽略了所培养的学生的质量问题,教师晋升也主要依靠科研成果这一“硬指标”。在这样的重压之下,教师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上,也往往忽视了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高校缺乏完善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机制
14
首先,没有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组织体系。组织体系,是针对广泛意义上体系的具体化,主要指教学、实践、校企联合等环节的有效组合。教学环节上以灌输为主,忽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各部门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缺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提高其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其次,课程设置僵化,教学方式落后,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当前社会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良好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而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重知识教育而轻实际操作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培养目标没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与适用经济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没有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侧重于考试分数,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指引;课程设置老化,课程体系落后,培养方式单一,忽视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致使学生知识面狭窄,基础知识薄弱,实践动手能力差,抑制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高校缺乏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
目前,大多数高校都专门设立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大都因忙于应付大量的与就业相关的事务性工作,而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够深入,对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流于形式,缺乏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没有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对学生的就业能力的培养仅仅停留在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公布就业信息等,忽视了对大学生的职业心理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将应聘能力等同于就业能力,所做的就业指导大都强调应聘技巧的指导,忽视了岗位需要的其他相关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忽视对学生个体进行一对一的指导,缺乏全程化的指导。高校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对滞后,起步较晚,没有做到贯穿大学生涯始终,且针对性不强,与职业生涯相关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这一重要过程被忽略。因此导致相当数量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或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视不够,职业方向与目标不明确,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
3、如何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针对以上的大学生毕业之后的求职状况以及就业能力的情况,我们可以从求职者自身的内部因素和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市场的变化。
15
3.1个人层面
就大学生自身来讲,如何提高就业能力,有以下几方面可以改进: 3.1.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就很多毕业生而言,与其说是“就业困难”,不如说是“就业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持有“大一大二先轻松一下,大三大四再努力也不迟的心态,对自己的未来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这往往成为他们面对就业压力时感到手足无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次对205位北京市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大学生的调查显示,62.2%的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和职业生涯没有规划,32.8%的不明确,只有4.9%的有明确的设计。
大学作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大学生一旦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就会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比如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第四,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大一做起,并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比如,一年级为试探期,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不宜过多参加实践活动;二年级为定向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三年级为冲刺期,在加强专业学习、寻求工作和准备考研的同时,把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四年级为分化期,
16
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明确的目标,这时可对前三年的准备做一个总结:检验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准备是否充分,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修补。 3.1.2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和社会是有差距的,其运行规则和社会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隔离,往往使得“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片面化和理想化。一些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他们在挑选和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曾经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应变能力等。此外,还可以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
适者生存,生存是为了发展。对社会和环境的适应应该是积极主动的,而不是消极的等待和却步。大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走入社会后才能缩短自己的适应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在不影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大胆走向社会、参与包括兼职在内的社会活动是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和尽快适应社会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在我们大学生身边经常发生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事情:马家爵一怒之下砍死自己的室友,起因竟是打牌这样的小事,几句争执、一场误解便上演了一出震惊全国的恶性杀人案件;大学生自杀、虐待动物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需要关注。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升学的压力和父母的期望,无数学子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却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才有了“马家爵”,“涌现”出为数众多的高分低能者。大学生不仅承担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更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的素质体现着一个社会综合素质的高低。而当代大学生在求学期间,只注重专业知识、忽视心理素质的情况,使一些人在面对困惑或逆境时,总是表现出一脸的茫然,影响到自己的择业选择。尤其在求职过程中,有些学生一旦遭遇失败,便一蹶不振,这也是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因此,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应注意提高心理素质,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锻炼自己坚忍不拔的性格;在求职中,充分了解就业信息,沉着、冷静应对所遇到的困难,用积极的心态扫除成功路上的障碍,
17
直到达到胜利的彼岸。 3.1.3端正择业心态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11年度调查报告”中在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的认识上,毕业生和企业的选择截然不同。毕业生更关注于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在企业界看来,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提高学生技能”反倒退居其次。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
首先,要积极、主动寻求就业,而不能被动的“等、靠、要”。很多毕业生把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资源上,出现了求职“全家总动员”的现象;一些毕业生则期求依靠学校解决就业问题。事实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已经实现用工制度的双向选择,大学生主动“推销”自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现就业的途径,因为能否胜任工作还是要靠自己的能力说话。
其次,要破除传统就业观念,实现多元化就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承受着来自社会和家庭中传统观念和传统心理的压力,仍然把留在大城市、端上“铁饭碗”作为首要选择,也有不少大学生倾向于选择外企、合资企业等薪酬较高的职业,但很少有人选择西部和基层,这就使就业成了过“独木桥”。其实,很多岗位还是非常需要大学生的。比如,近年来,一批新型适应非正规就业方式的职业正在不断涌现,自由演艺人员、软件开发人员、翻译人员、美工设计者和自由撰稿人等自由职业岗位在社会上走红,对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只要大学生能转变观念、面对现实,就不难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
第三,避免盲目追求,正确认识自我。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于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过渡期,一些当代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危机意识,“眼高手低”,盲目追求就业中的高层次、高薪酬,在择业类型和择业区域上出现“扎堆”现象,造成了供求脱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大学生要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环境与成才的关系,从社会需要和发挥自身才能两方面来考虑自己的就业选择。 3.2高校层面
3.2.1加强内涵建设和教学管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重视实践教学,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
18
广度和深度上来凝练培养特色,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学校的培养不能靠少数人,也不能只认为是少数人的事,更多的是让高校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应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大力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完善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3.2.2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首先要充分调动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创新组织模式,进一步形成人人关心就业、人人支持就业的良好局面,形成“全程化、全员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其次建立就业指导的流程化管理,从新生一入学开始,就业指导就要开始工作,并根据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通过开展就业形势、政策、法规、求职技巧、创业意识培训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就业;再就是积极引进专业教师,加快就业师资队伍建设,规范政策,加强宣传,引进高层次师资,进一步提高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从而实现就业工作服务的职业化。 3.2.3提供供求匹配效率信息
大学生就业匹配措施的核心就在于向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并利于他们根据这些信息接受职业指导,进行有效的职业决策。在这方面,可以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广纳就业门路。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2)加强就业指导,提高就业面试技巧。“如何面试”、“如何了解一个企业” 、“企业选人的标准”三项是毕业生求职前最希望了解的知识。(3)加强专门的劳动政策法规知识教育。过去大学生招聘的主体都是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大型外资企业等,用人单位直接到学校要人,经过学校的审核过滤,这方面问题相对较少,而现在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向,情况就复杂得多,涉及到的问题也非常多,所以要加强专门的劳动政策法规知识的教育和指导。(4)全面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建立和完善我院大学生就业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和网上公布制度,防止各类虚假招聘对毕业生的损害。
3.2.4融职业指导于勤工助学全过程,创新大学生就业工作模式
勤工助学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经验总结到战略调整的过程。贯穿在这一过程中,职业指导更容易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也更加
19
能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高校在学生参加勤工助学之前,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培训。例如,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些岗位所需要的参考指标,包括市场需求、企业经营方向、其他相关企业的运行状况和岗位的工作形式、劳动强度等,帮助学生辨别、挑选合适的岗位。在培训中,要以提高学生的个人技能、自身素质、沟通能力和服务社会等方面为目标,包括工作内容、时间安排和报酬等方面的规定,从而推动勤工助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工作中,还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职业道德素质、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职业教育,要让他们懂得勤工助学岗位是积累社会经验、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平台。此外,高校勤工助学管理部门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结合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获得的实践体会,进一步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查找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议和帮助。
3.2.5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当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形势下,仍有一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主动性欠佳,不去主动搜寻相关就业信息,不主动参加招聘会,创新能力不够。这样的心态必然导致就业困难,影响自己的职业发展。鉴于此种情况,学校应当在就业指导课上加强主体性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培养他们的主动参与意识、探索意识和成就动机。此外,还应积极培养学生的积极创造性,着重于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鼓励有条件的同学积极进行自主创业。
3.3企业层面
企业应积极参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吸收所需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高低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和效益,关系到企业的人力资本红利的获得,以及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因而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也应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国外企业参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过程的积极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英国大学的三明治年项目,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通常是在第三年到企业带薪工作一年并将工作结果记入学分.如学生工作报告占40%,学生日志10%,辅导员报告20%,雇主报告30%。大学生在企业所从事的工作使他们能够把课堂上学到知识用到“真实”的工作中,并在“真实”工作中又进一步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企业提供的三明治年项目使大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和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企业提供大学生参与课外学习活动项目。
20
英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的企业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小组工作项目来传授学生团队技能,使学生学会如何在团队有效工作。企业或雇主参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计。许多企业帮助高校将学生可雇用性及相关技能嵌入专业课程设置中,开发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强调对通识、态度和社会技能的培养,并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保持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需求衔接,提升大学毕业生可雇用性。 3.4政府层面
政府应确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关系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政府应充分重视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确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战略,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
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中的主渠道作用,健全社会公共职业训练平台,对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实施职业训练,使其掌握职业搜寻的能力,获得对职业领域的适当了解,提升就业与发展所需的相关能力。
其次,政府要建立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衔接的职业标准体系,规范与完善相关的社会职业培训体系.提高职业培训质量。
再次,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采用财政政策激励社会各界以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体系的建立,以扩太高校在毕业生就业能力开发方面的可利用资源。如政府利用费用分担机制与企业建立就业能力开发基地,或者对参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训练的相关机构或者项目提供奖励、资金援助或者政策优惠。当然政府为此已经迈出可贵的步伐。2007年国家税务总局针对困扰企业和高校的实习成本问题出台了关于《企业支付实习生报酬税前扣除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支付给在车企业实习学生的报酬,可以在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时依照本办法的有关规定扣除。但这些内容对企业、学校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从法律上规范企业、学生在实习中的行为,避免实习中的违约、毁约等事情发生。
结语
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应该争取全面发展自己,认清就业形势,从自身出发,调
21
整好心态,积极应对,完善自我,做好就业准备,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努力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实践学习之中,切实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同时高校也要以就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挥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以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从而逐步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努力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外在条件,大学生自身的状况是提升就业能力内在的关键因素。大学生需要做的不是消极地等待,而是要把握和利用一切提升就业能力的机会,不断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不断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关键,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三位一体,形成合力。总之,我们要多方位、多层面、多角度大力采取具有实效性的措施积极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就业。
22
正在阅读:
大学生就业专题12-16
“十三五”重点项目-理疗袋项目节能评估报告(节能专篇)07-05
我的植物朋友迎春花作文450字06-18
萨缪尔森《微观经济学》(第19版)笔记(第5章附录 消费均衡的几何05-11
第一性原理07-01
PCIe接口固态硬盘简介05-20
“96”灰土试验段施工方案05-14
充满活力的岁月作文800字02-04
幸福的小家作文500字06-27
2021年集装箱活动板房施工方案08-11
- exercise2
- 铅锌矿详查地质设计 - 图文
- 厨余垃圾、餐厨垃圾堆肥系统设计方案
- 陈明珠开题报告
- 化工原理精选例题
- 政府形象宣传册营销案例
- 小学一至三年级语文阅读专项练习题
- 2014.民诉 期末考试 复习题
- 巅峰智业 - 做好顶层设计对建设城市的重要意义
- (三起)冀教版三年级英语上册Unit4 Lesson24练习题及答案
- 2017年实心轮胎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
- 基于GIS的农用地定级技术研究定稿
- 2017-2022年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调查与市场前景预测报告(目录) - 图文
- 作业
- OFDM技术仿真(MATLAB代码) - 图文
- Android工程师笔试题及答案
- 生命密码联合密码
- 空间地上权若干法律问题探究
- 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机械基础》模拟试题
- 选课走班实施方案
- 就业
- 大学生
- 专题
- 三进两联一交友工作总结
- %85%A8区乡镇党委换届工作培训会上的讲话
-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探索
- K12学习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 电子商务之网络零售
- 毕业论文 - 浅谈现场施工管理
- 4教改课题结题鉴定表
- 2016宁夏三支一扶考试:公共基础知识模拟题(48)
- 财务会计核算软件、使用说明书
- 南通市初中数学教材目录及各章详细内容(人教版)
-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职业指导实践做法
- 机械制造基础(大专)习题
- 11-2004年全国各省市高考模拟数学试题汇编
- 新概念青少版
- K12学习全国2018年中考语文 写作十讲 第1讲 审题求“准”(含范文)
- Android5.1SystemUI详解 - 图文
- XX年总经理月度工作总结
- 新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数学《有趣的折叠》教案教学设计
- 2010年提高电缆线路施工质量降低故障率
- 高技术局部战争题目 一、选择题(请选出你认为最合适的1个答案) 1.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