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简述题资料

更新时间:2024-03-02 09:59: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马克思简述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 答案要点:

(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所谓物质,是指各种物的总和。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怎样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答案要点: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是围绕着观念中的目标和蓝图进行的。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不仅仅是被动地反映现实世界,它还可以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所不存在的理想世界。 第三,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积极、主动地发挥创造性。但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发挥必须符合客观规律,片面夸大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

3.简述实践及其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答案要点:

定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基本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基本形式: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表现在:

(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在物质生产实践中,不仅仅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是建立了人与人的关系。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过程中,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三种实践的基本形式划分了三个社会生活领域: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全部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推动社会运动的力量是人的实践活动。

4.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答案要点:

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人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含义、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及在推动事物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要点:

含义: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相互关系: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二者在推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6.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答案要点: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是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7.简述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原理。 答案要点:

二者的定义:质是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

二者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8.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答案要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事物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旧事物通过自我否定而孕育新事物。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批判地继承。

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过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总趋势。 第二章

1.如何理解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使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总之,认识从实践中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但另一方面,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也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2.如何认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1)二者区别:直接经验就是通过亲身实践得到的经验,如我们通过接触知道石头是坚硬的,棉花是柔软的,通过观察,知道水是无色、透明的;间接经验是指从他人那里得来的知识,特别是前人通过总结实践经验而得出的科学理论知识,如:从书上知道水的化学分子构成是氢和氧,从报刊上、电视上得到的经验也都是间接经验。

(2)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

径,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人的认识从整体上都起源于直接经验,因此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他的认识大量来源于间接经验,不过即使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整个人类仍是直接经验,所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例如,我们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课本,而课本上的知识又是其他人通过实践总结而来的,所以,知识的来源归根到底是直接经验。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答案要点: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而社会实践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所以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它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因此它是最公正的审判官,是检验主客观是否相符合的主要依据。 最后,在人的认识过程中,理论和逻辑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理论和逻辑推理出来的东西,最终仍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4.简述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答案要点: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是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种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运动。

第一,从实践到认识。人们首先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事物形成最直接、最直观的初级认识形式——感性认识。然后,人们在实践中形成了概念、判断和推理,形成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较高级认识形式——理性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一次飞跃”。

第二,从认识到实践。首先,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所以理论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被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再者,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从认识回到实践,这是认识运动的“第二次飞跃”。

5.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不可分离。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于实践。

6.简述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答案要点: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绝对性和相对性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一方面,真理的相对性之中有绝对性的成分;另一方面,真理的绝对性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向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转化。人类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从相对性真理走向绝对性真理、不断地接近绝对性真理的过程。 第三章

1.如何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二者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有哪些表现? 答案要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方,社会意识发展水平未必高;反之,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地方,社会意识也可能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地方。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如何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答案要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另一方面,生产关系

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从过程上来看,这一规律表现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总是从基本相适合到基本不相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相适合。这种矛盾运动循环往复,不断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如果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3.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要点:

(1)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 (2)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4.简述我党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的主要内容。 答案要点: (1)群众观点

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其具体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路线,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路线,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战胜敌人的重要“法宝”之一。

5.简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答案要点:

(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2)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的表现,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3)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它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它可以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

(4)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的社会制度而在各个领域采取的革新措施。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5)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第四、五章

1.如何理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答案要点: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二者的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的生产目的不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取得价值,他们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出售之,放弃其使用价值。

二者的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一方面,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一个物品如果没用,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另一方面,一个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如果它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

2.谈谈应从哪些方面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答案要点: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3)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3.价值规律的内容、实现形式以及它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答案要点:

(1)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长远看来,价格高于价值的部分和价格低于价值的部分能够相抵,商品的平均价格和价值是相一致的。

(3)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4.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答案要点: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在劳动力商品的消费过程中,创造出比购买该商品时的支付价值更多的价值,这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3)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

4.什么是剩余价值?简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答案要点:

(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2)两种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5.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 答案要点:

(1)原因:首先,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2)实质: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最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六章

1.如何理解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有理论变为现实,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20世纪的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主要表现在: (1)社会主义开始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发挥出历史作用。

(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及其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上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

(4)社会主义在当代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

2.如何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案要点: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由于受到种种条件制约,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主要体现在: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只有不到100年的时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短暂的一瞬间。人类历史上其他社会制度的更替,都经历了曲折漫长的过程。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任重而道远,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1)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2)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3)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总之,这种多样化的趋势,是科学社会主义与本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 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 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因为:

(1)社会主义作为新生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任何一个新生社会制度都有一个由不成熟逐步成熟、完善的过程,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过程注定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限制,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3)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尽管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但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这

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因为:

(1)社会主义制度能够从根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

(2)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3)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5.从已有的实践看,社会主义应如何进行改革? 答案要点:

(1)要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2)要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要自觉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3)要选择正确的改革方式和步骤。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急于求成,要在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下,有重点、有组织、有步骤的进行。既要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又要重视上层建筑改革,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要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处理好独立自主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4)要妥善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保障社会公平。要把促进改革、发展与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确保社会和谐。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中国发展必须依靠改革开放,社会主义改革要想成功,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发展道路。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3d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