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运发展及就业浅谈

更新时间:2023-08-20 16:19:01 阅读量: 高等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油气储运发展及就业浅谈

[摘要]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使得对石油天然气需求不断增加,与此相应,作为主要运输石油、天然气的管道和地下油气储备库的建设也将进入一个大的发展机遇期,利用国内和国外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建设石油、天然气管道网络和加大石油、天然气地下储备己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油气储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石油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从高校、社会、个人这几个方面分析了石油院校毕业生就业率下降的原因,并探讨了如何有效地缓解石油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旨在提升石油院校学科建设以及促进石油院校和谐发展。

[关键词]现状;发展;毕业生;就业

一、油气储运业现状

油气储运分为油气储存和油气运输两部分,油气储存方式主要有地表压力容器、海上储罐和地下岩洞储库;油气运输有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和管线5种运输方式。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内己建油气管道的总长度约6万km,其中原油管道1.7万km,成品油管道1.2万km,天然气管道3.1万km。原油管道形成了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沿长江、东北及西北地区为主的原油加工基地的布局,东北、华北、华东和中南地区初步形成了东部输油管网,西北各油田内部管网相对完善,外输管道初具规模。成品油管道近年来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管输比例逐年增加,目前己在西北、西南和珠三角地区建成了骨干输油

管道,但尚未形成区域性的成品油管道供应网络。天然气管道随着西气东输、川气东输、陕京二线、冀宁线等大型管道系统的建设得到极大的发展,就全国而言,川渝、华北及长三角地区己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区域性管网,中南地区、珠三角地区也基本形成了区域管网主体框架。

二、发展趋势

未来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使得对石油天然气需求不断增加,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石油消费量将达到4.5亿吨以上,按照我国目前的消费量计算,中国需要建立的石油储备量应该在7000万吨左右,假设其中50%采用地下储存方式,地下储存量将达到3500万吨,而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将会超过2000亿立方,根据世界上天然气利用较为成熟国家的经验,仅调峰用气的储备量就需要达到350亿米“左右,如果加上部分战略储备,总的天然气储备工作气量需要将达600亿立方。与此相应,作为主要运输石油、天然气的管道和地下油气储备库的建设也将进入一个大的发展机遇期。

天然气管道的发展将包括跨国管道、陆上管道和海底管道,不断完善输气管道网络建设和调峰应急系统,根据我国天然气资源与市场的匹配和主要利用国外天然气的战略部署,形成我国几大区域性联网协调储气库群。最终形成多渠道气源,跨越我国主要区域的管网系统。未来几十年原油管道的发展趋势,使之能够满足东部几大主力油田原油外输并与西北区原油产量的增加相适应;成品油管道除完善西北一西南、华南一西南、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以外,还应加强建设东北一华北、鲁苏皖、浙闽沿海和华东一华中成品油管道,最终实现线与线、点与点连接成网。到2015年,我国油气管道干线将超过10万km,形成一个庞大的管道运输网络,至2020年,我国油气长输管道基本形成分布合理、联络成网、协调配合、安全可靠、覆盖全国主要区域的油气管网,满足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需要。

面对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必须强化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抓紧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通过不断精确有效的能源供应,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即利用信息来降低能耗。这就要求原油管道系统除了在节能技术上寻求突破外,还要高度重视能耗管理的基础工作,加强用能信息管理,建立从设计到运营的能耗监测与统计分析体系。从中国输油管道系统生产运行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能耗测试和计算方面的现行标准和规范,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针对管道设计和运营阶段,研究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能耗数据采集方案,结合管道SCADA系统,运用能量平衡和数理统计等理论。

三、毕业生就业分析

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共计727万人,比2013年增加28万人,就业总体规模较为庞大。与此同时,今年2月初《人民日报》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表明,今年上述企业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15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之严峻,不言而喻,以至于有人称今年是“最难就业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高校:做好就业服务,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就业难群体的竞争力

首先,科学设置课程和专业。合理调整专业以及课程,开设社会市场所需的一些热门专业及课程,对就业率低的专业控制招生,文科专业可添加相关应用性较强的专业,如部分院校开始设置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新能源装备测控技术专业等。其次,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高校应建立一支专职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定期为学生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心理指导,使毕业生积极主动地面对就业问题。对在校学生尽早

进行相关专业技能培训,并为学生提供辅修专业和第二学位。再次,加强就业市场调研。高校应组建一组专门的队伍,以合理设置专业与课程,保障学生就业为目的,对社会市场作全面的调研,制定科学、合理的招生计划、专业设置方案。另外高校应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牵线搭桥,主动走访和邀请用人单位,为石油学生提供实地考察与实习的场所,为毕业生提供更多最新就业信息,并为就业困难群体的毕业生举办专场招聘会。最后,鼓励学生创业。高校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并为创业毕业生提供机遇和优惠政策。

个人:树立正确就业观,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首先,就业困难群体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清就业形势,正确定位白己,用平常心态去对待。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企、中外合资企业、私企进入了石油领域,而这些企业需要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入他们的团队。随着社会保障机制的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可在上述企业享有白己应有的待遇,生活和安全将同样得到保障,同时也可以实现白己的人生价值。建议毕业生摒弃严重的“国企情结”和对“正式在编员工”身份的看法。

其次,一方面在学校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尽量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提高白己的处事和沟通能力。大学里人际关系相对比较单纯,毕业生进入社会,需要应付工作、生活等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关系。沟通是展现白我的桥梁,拥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大学生可以尽快适应社会,出色的完成工作。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难的背后[N]:黄志.经济日报,2014

[2]毛剑,赵晓坷,土林.石油工程专业毕业生素质调查报告[J].石油教育,2012

[3]张杰.石油储运业出路在哪里(下) [M].中国石油出版社,2008

[4]梁翁章.世界著名管道工程[M].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5]哀英.对石油专业研究生就业教育的思考[J].石油教育,2011

[6]屈朝霞.大学生就业弱势群体的困境剖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33j.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