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舍论讲记 分别定品第八(a4)

更新时间:2023-10-14 04:0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分别定品第八

分别定品第八

因不孤起,必有助缘。上品明无漏因。此定品则明无漏缘。

定者,禅定。梵语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此云心一境性,名之为定。一境性者,专注一缘,离于散动,是断惑证果的助缘,故被摄入三学、六度中,由定发慧,依慧证果。定有二种:1、生得定,指生来就具足定;2、修得定,即以修习的功夫所得的定。此品广明禅定,故名分别定品。全品共三十九颂,总分三段:1、明定功德:2、明正法住世。3、明造论宗旨。(即流通分)今一一述之。

定的种类,定在《光记》中举有三名。详细一点,即有七种名:

1、三摩地(等持):是持心识于平等,而转于一境之意。(或简写为三昧,或三摩

提,普受通用)。

2、驮那演那:即(禅那,译为静虑)略称为禅,禅定,坐禅等禅。均基于此而来。

总于色界定而名(旧译思惟修)。

3、三摩钵底(等至),依定力将身心至于平安之等,是专注之意很强(下面八等至,

乃据此而得名)。

4、三摩四多(等引)。等,指身心的平等安静的状态,是引发此状态之谓。 5、奢摩他(止),指心寂止于一处的状态。

6、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心一境性),将心止于一境的状态,是定的自性。 7、现法乐住,对于四禅的根本定而名,谓住于现前的法乐,是依果而附名者。 定 的 异 名

1:三摩四(口+四)多,此云等引 2:三摩地,此云等持 3:三摩钵底,此云等至 4:驮那演那。此云静虑

5: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此云心一境性 6:奢摩他,此云止 7:现法乐住

通有心无心

唯通有心 通定散

唯通定地

261

分别定品第八

巳四明诸等持巳三明八等至巳二明四无色定巳一明四静虑戊二明能依功德戊一明所依诸定四丁三明造论宗旨丁二明正法住世丁一明定功德二丙三明无漏缘三(定品)定有二种:1、生得定、2、修得定。生得定者,由前世的造业力,自然生得的定地。如在欲界的散地,得上界的定地生。修得定者,渐渐修业所得的定,若心专注一境时,则称修得定。其生得定,有八种之别。即色界四禅天与无色界四空处。修得定亦有八种,四静虑,四无色定。现先说四静虑。

静虑,具有寂静审虑之义。由定之寂静而生慧,能使审虑故。原来静虑之名,不限于色界定,无色定亦可用之。但止观均等最能审虑者,唯色界定为然,故就胜义,色界定独名静虑。如世间说发光名日,萤烛虽光,不得名日。又具四因色界定独名静虑,一、诸等持内摄十八支;二、止观均行,最能审虑;三、名现法乐注;四、名乐通行。 定 的 异 名

1:三摩四多,此云“等引” 2:三摩地,此云“等持” 3:三摩钵底,此云“等至” 4:驮那演那,此云“静虑”

5: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此云“心一境性” 6:奢摩他,此云“此” 7:现法乐住

巳一 明四静虑

通有心、无心 唯通有心 通定散 唯通定地

静虑四各二 于中生已说 定谓善一境 并伴五蕴性 初具伺喜乐 后渐离前支

前四句:四静虑各有二种:生静虑,定静虑。生为果,定为因,生静虑,是依定静虑而生的色界诸天的果报。在世间品中已说。定静虑(如身在欲界,而其断惑发得之色界之定,名定静虑),为生静虑之因的修得定。此定体唯善性,心一境性。以善等持为体,若加助伴,则以五蕴为体 。

后二句:静虑体虽同为心一境性,然因有具支数不同,故分为四静虑。如俱伺喜乐支名初静虑,后三定逐渐离前支。(支是离义,亦支持义,如树是依根茎,始有枝条,虽然根茎是一,但枝条有差别,今从一定心中能出五支功德,如树多可成林,故亦名林)

262

分别定品第八

四 静 虑

初静虑 二静虑 三静虑 四静虑

伺 喜 乐 舍念清净

已二 明无色定: 无色亦如是 四蕴离下地 并上三近分 总名除色想 无色谓无色 后色起从心 空无边等三 名从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

无色亦如是:明体性。四无色各有二种:生无色,定无色。生无色体,即四无色天。定无色体,亦唯善性,心一境性为体。若加助伴,则受等四蕴为体。

四蕴离下地:约离染生四。无色定,同为心一境性,体相无别,而分为四种。是均离下地之染有别之故。离第四静虑生,立空无边处,离空无边处生,立识无边处,离识处生,立无所有处;离无有所处生,立非想非非想处。

并上三近分 总名除色想:显除色界。四根本无色并上三无色近分,总名为除色想。空无边处近分,不能名为除色想,是因为它缘下界地色,还有色想存在,故不能名。

无色谓无色:释总名。无色界之所以说为无色,是因为悉皆没有色之缘故。大众部,化地部的学者则认为无色界中,许有色法,以色极微故,立无色名。

后色起从心:释妨难。问:无色界多劫,色相续断后没生下,色从何生呢? 答:后色从心生起。即过去生中所起的色异熟因熏习在心,功能令熟,是故今色从彼心生。(论主依经部释)

空无边等三 名从加行立 非想非非想 昧劣故立名:别释名。

空无边处等前三无色,是从加行而安立的。即修定前起加行,厌色境故,起胜解想,思无边空,加行成时,名空无边处。又于加行中,厌无边空,起胜解想,思无边识,加行成时,名识无边处。又于加行中,厌无边识,起胜解想,舍诸所有,寂然而住,加行成时,名无所有处。又名不用处定,又名少分处定。有顶地,无下地明慧胜想,故名非想;有昧劣之想,故名非非想。此从当体立名。

庚一 总明

二 别 明

庚 一 总 明

已 三 明 八 等 至 二 此本等至八 前七各有三 谓味净无漏 后味净二种 味谓爱相应 净谓世间善 此即所味著 无漏谓出世

前四句:以上四静虑,四无色定,合而为八等至。等至如前述,

是三摩钵底之译,亦为定的异名。据《光记》卷六举有二释:1、于定的加行而离昏沉

263

分别定品第八

掉举名等,依这些而至于定,故名至。2、定离昏沉与掉举名等,能至于身心平等,故名至。此定通有心无心,唯定地有散地无。八根本等至中,前七各有三种:即味、净、无漏等至,最后非想非非想地,有味、净二等至。此地想昧劣故,无漏不起。

后四句:味等至,是与贪等烦恼相应,而味著于境之定。净等至,是与无贪等清净法相应而起有漏世善之定。此净等至即是前味等至所味著之境。无漏等至,是脱离烦恼垢染的无漏出世定。能发得无漏真智的最高微妙定。(得此定者,其心不动不散)。

味定:是指修这的人依着修这的方法,经过七个作意,得至清净根本定。如得初禅,自忆对于所得是汉有真正认识住在定上发生贪爱等烦恼,致使所住定成染污定。

“味着”正指定地中所起的贪爱,而所味着的定就是净定,因这种定是有漏,是杂染。至于无漏定则味着不上,因为无漏法,能治烦恼,烦恼所不能染着故。同是一种禅定而性质上却杂染与清净之分,主要是指在清净定中能使净定变成杂染定的,因为有贪等烦恼相应。

壬一 明静虑支数

八等至中,可以摄支的,只是四静虑而非四无色。正理七七说:“若诸无色寂静增故,心心所法昧劣而转,是故于彼不建立支,或彼地中等持偏胜,非一偏胜可以立支名,要多法增方名支故,由此静虑独得支名,定慧均行,多法增故,由此近分亦不立支,色近分中唯慧增故。”

六 明 起 下 心

五 明 生 受 有 异

四 明 名 不 动

三 明 染 无 支

二 明 支 体 性

壬 一 明 静 虑 支 数

二 明 净 等 等 至

辛 一 明 静 虑 支 六 庚 二 别 明 二

静虑初五支 寻伺喜乐定 第二有四支 内净喜乐定 第三具五支 舍念慧乐定 第四有四支 舍念中受定

1、资助义——能资助彼定成功。 3、显成义——支具、显定已成就。

支有三义 2、随顺义——能随顺彼定而不违 。

初静虑具有五支:寻、何、喜、乐、等持。第二静虑唯具四支:内等净、喜、乐、等持。第三静虑具有五支:行舍、正念、正慧、乐受、等持。第四静虑唯具四支:行舍、念清净、舍受、等持。

1:为何初、二禅立轻安(乐),而三、四禅则立行舍

第三禅要舍第二禅极喜,第四禅立行舍是要舍掉第三禅的极乐,而初、二禅无此故唯立轻安。

2:性是净相,故立名“净”,且能离外而的滚动,使内等流,故名内等净。

264

分别定品第八

为何唯二禅立?随喜、增上信必依大喜。 第二静虑有大喜故。

3:为何唯三禅立正慧?第三禅有乐受,大凡都执着此乐,故须正慧。 4:为何唯三禅立正念?为第二禅所漂洗、为第四禅所留难故。 壬二 明支体性:

此实事十一 初二乐轻安 内净即信根 喜即是喜受

信名内等净支,光记说:“信是净相,故立净名,离外鼓动定内等流,故名内等,净而内等,故立内等净名。”

壬三 明染无支

四禅四支

初禅五支

二禅四支

十 八 支

三禅五支

寻 伺 喜 乐 等 持 内等净 喜 乐 等持 行舍 正念 正慧 乐受 等持 行舍 念清净 舍受 等持

寻 伺 喜受 轻安 等持 信根 行舍 正念 正慧 乐受 舍受

名 虽 十 八 实 体 十 一

染如次从初 无喜乐内净 正念慧舍念 余说无安舍

问:于净无漏四静虑中所具诸支。诸染静虑中,是否也皆具有?有的具有,有的没有。在哪一定中,没有哪一支呢?

染如次从初 无喜乐内净 正余慧舍念:初禅染中,没有离生喜乐。非离烦恼而得生故。第二染中。无内等净,烦恼浊故。第三染中,无正念、正慧,染乐乱故。第四染中,无舍念清净。烦恼染故。如表:

初静虑

味等至四静虑共九支

二静虑 三静虑 四静虑

—— —— —— ——

265

寻、伺、等持 喜、等持 乐受、等持 舍受、等持

有 部 师 说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31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