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埃及的金字塔

更新时间:2023-12-06 04:23: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15埃及的金字塔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 “巍然屹立”“傲对碧空” “摩天大厦”“举世闻名”“矗立”“智慧的结晶”等表达的意思。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模仿导游作介绍。

2.朗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读懂内容,感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这句话在文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理清文章的层次。

3.紧扣“从哪里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一问题精读感悟,感受金字塔的宏大而精巧,以及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聪明。采用和《秦兵马俑》一文对比阅读,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列举数字、形象类比、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具体翔实。

4.展开想象,运用列举数字、形象类比、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拓展仿写,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具体翔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紧扣“从哪里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一问题精读感悟,感受金字塔的宏大而精巧,以及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聪明。采用和《秦兵马俑》一文对比阅读,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列举数字、形象类比、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具体翔实,并仿写运用。

难点:理解金字塔是怎样砌成的,能根据示意图讲解这种堆砌方法,从而感受古埃及人民的智慧。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教师: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情趣

1.教师板书“金字塔”。导语:知道金字塔吗?你对它都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对金字塔的了解。)

2. (板书,完整课题:15、埃及的金字塔)过渡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

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看神奇的金字塔,去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金字塔的?

(二)初读课文,推进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

轮廓 坟墓 砌成 宏伟 矗立 曝晒 结晶 举世闻名 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摩天大厦 (1)投影出示前置性学习单,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朗读情况。

(2)同桌互读互纠。指名读,纠正读不准的字音,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曝”(pù)、 “砌”(qì)、“矗”(chù)字的读音。

2.指导写字

(1)小组内展示描红及练写的生字,互相评价优缺点。

(2)班内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练字,老师引导学生说说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埃”“坟”左窄右宽,捺要写舒展。“廓”“厦”半包围结构,“郭”“夏”在“广”“厂”的包围下右侧要露出一点,并且“夏”字要格外注意方框里是两横。

(3)根据师生评价的内容,教师范写,学生再次练写生字。 3.朗读课文,思考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过渡:我们不仅能够准确地认读新词,还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那课文能不能读得正确流利呢?

(1)以读促讲,学习第1、2自然段。 ①指生朗读第1自然段。

出示: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举世闻名 这一自然段中有几个四字词语,这些词写出了什么?(学生交流:金字塔高大宏伟。) 出示:金字塔全景图,这就是金字塔,感觉怎样啊?(学生交流)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些词语。(指名朗读)

②指生朗读第2自然段。从这一自然段中了解到了关于金字塔的哪些知识。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概括:

位置: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 作用: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都埋葬在巨大的石头坟墓里。 结构: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教师指导学生将这句话和第1自然段中的“角锥形”联系在一起学习。) 名字:因为它们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 ③指生朗读第3—5自然段,集体正音。 ④指生朗读第6自然段。

“矗立”是什么意思?从“矗立”一词中,读出了什么?(矗立是高耸直立的意思,从这个词中可以感受到金字塔的高大。)

(2)小结:同学们不仅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词语的意思,还对金字塔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

4.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介绍金字塔的呢?想想《秦兵马俑》一课中,我们通过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本课中也藏着这样的语句,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学生浏览课文后交流: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2)哪个意思是承上的?哪个意思是启下的?(学生交流:“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承上的,“是怎样建造起来的”是启下的。)

(3)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学生交流:第2、3自然段写了金字塔的宏伟精巧。第4、5自然段写了金字塔的建造方法。)(4)那第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能用段落中的句子来概括。

第1自然段 学生交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教师指导:这是文章的总起句。 第2自然段 学生交流:它们是埃及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教师指导:这是文章的总结句。

由此可以看出这篇课文的结构是什么?(学生交流:总—分—总)

(5)小结: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先从整体上介绍金字塔,再特别强调了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最后回归整体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提出疑问,推进读懂

1.默读课文,注意一边读一边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画面,你能否在头脑中想象出作者描述的金字塔,把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书上做出标记。(学生默读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帮扶学困)

2.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根据对文本内容和课外阅读了解,交流对埃及金字塔的认识。(教师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动生生互动,给学生充分的时

间去关注有文本引发的对埃及金字塔的好奇;重视阅读积累的推进,重视口语表达的清楚、流畅)

(四)作业设计

进一步拓展阅读科普读物,了解你心中感兴趣的问题。制作一期《金字塔之谜》手抄小报。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轮廓、大厦、砌合、宏伟”读一读,订正。 2.齐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金字塔”名称的由来。

(二)感受金字塔的宏伟、精巧,体会作者生动、详实的表达

1. 出示总结句“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你是怎样理解“象征”、“结晶”的?说说我们中国哪些古建筑可以称得上中国的象征,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借助熟知的长城等感知金字塔在埃及的地位)为什么称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呢?我们细细阅读课文3至5段。

2.默读第3段,你从哪些语言中感受到了金字塔的宏伟、精巧?画画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自学)

3.组织交流,相机指导,体会表达效果。

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金字塔的宏伟、精巧,读读语句,再说说自己的理解。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金字塔的宏伟、精巧的?

预设(1):出示句子

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①这一段话中主要介绍了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②对比《秦兵马俑》第2段,说说这一段话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表现金字塔的宏大?

引导抓住“70多座、146米多、230万块、2.5吨”体会数据详实,运用准确。 抓住“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去掉对比着读一读,体会借助身边熟知的事物作比较,把事物说明得更加生动、形象。

③播放图片或者视频,谁能读一读这段话,把金字塔的宏伟展现在大家面前。 ④这就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这是在四五千年前建造的,没有现代化的建筑设备,古埃及人民却能够建造出如此宏伟壮观的建筑,至今没有哪一个建筑可以替代金字塔在埃及的地位。所以人们不禁赞叹——(出示: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学生接读)让我们想象着金字塔宏伟壮观的画面,一齐来读读这几句话。(学生齐读)

预设(2):出示句子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①读了这句话,说说你对“精巧”的理解?“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这句话写的好在哪里?这可以让读者产生怎样的想象?(引导说说自己的想象,感受风风雨雨中几千年过去了,金字塔依然那么精巧)

②指名朗读。

③没有类似于水泥之类有粘合作用的材料,只是一块块平整的巨石垒砌在一起,并且达到了完全砌合的程度。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金字塔依旧巍然屹立,傲对碧空,这无不在证明着金字塔是——(出示: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学生接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预设(3):出示句子

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①从“10万人”“30年”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劳动的场景体会建造过程的艰苦,感受建造金字塔的工程浩大。(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②建造金字塔是一件异常艰苦,异常浩繁的工程。是古埃及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堆砌而成的,是——(出示: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学生接读)。让我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2rt.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