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继教培训教案 - 教学的技能在于用心

更新时间:2024-04-24 13:3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县级集中培训——教学新技能培训讲稿

教学的技能在于用心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非常有幸能跟大家一些交流和探讨一些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如有不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有一点可以肯定,教学效果好离不开教师扎实过硬的教学技能。

一、备课与教案生成技能

(一)备课是重要的教学行为之一,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备课,这是一个既古老有年轻的话题。说古老,是因为从孔夫子至今,世代传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说年轻,这是因为新课程改革为时几年。大纲改了,教材改了,教法在改,备课不改行吗?面对新课程,“课”到底应该怎样“备”,这确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在课改浪潮中凸显出许多新的矛盾,备课既是一个矛盾焦点,也是一个难以破解的难题。我今天提出这一问题,并非说一定能说好这一问题,而是旨在抛砖引玉,并期待大家共同来关注这一问题,也希望这焦点问题能有所突破。

1、目前,学校备课的现状(大家心知肚明,我不用多讲)。 2、备课成败的五个关键点 (1)“研读”是备课的必要前提

研读就是要知根知底。“备课备什么?”这是必须要知道的问题。我认为教师首先要“研读”与备课内容相关的一切资料。 “研读”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备课前要吃透了课程标准要求,这是一个重要的前提。例如作为一个学科老师,如果连本学科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基本理念等一点都不清楚,就无法备得出一份符合学生特点和学习实际的学科教案;二是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一定要弄清楚,免得走“重复路”、“半段路”或“走过头”;三是要极为细致、认真地品读和读透教学内容的每个细节。四是“研读”学生、自己和教学条件。对学生教师应该熟悉他们的学习基础和其他各种条件,对自己教学这个内容的能力和水平要有一个自我认识,当然学校的教学条件和自己能够创设的教学条件也要了如指掌。

(2)、“博学”是备课的重要基础

第 1 页 共 14 页

“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县级集中培训——教学新技能培训讲稿

博学”就能做到厚积薄发,也能使我们触类旁通,甚至顿生灵感。因为一个人的创造力是有限的,所以教师必须通过广泛学习,不断积累,关键时刻才能一点一点发挥出来。我觉得备课前教师博学的途径很多,如、广泛阅读、听课取经、研究教案、专家指导等等。

(3)、“细致”是备课的基本要求

“细致”即是备课设计要考虑周密。备课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如何针对教学对象开展教学活动,教学中应该实现什么目标,怎样实现教学目标,可能会出现什么意外,怎样调控教学进展等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课前备课中都应该有方案设计和预见。如果考虑越周密,课堂教学实效就可能更好。

(4)、“创新”是备课的成功亮点

一堂效果显著,能够吸引学生的好课,必然有很多与众不同之处,而成就这种好课的前提应该是备课中有创新。我认为科学备课中最需要创新的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创新。

第二,教学方法运用上有创新。教学中,如果我们总是用同样的方法对待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来教所有的内容,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那受教育的学生自然就会感到索然无味,所以教师备课中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多变性和多样性。

第三,教学能力应变上有创新。

在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往往会发生许多难以预料的突发事情。当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时,教师如果反应敏捷,巧妙处理,非但不会影响教学实效,甚至反过来可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教师在应对问题时,要有自己很独到的应变能力,特别对在课堂上经常会出现的突发事时,更要不断变换处理方法。

(5)“传承”是备课的价值延伸

每一次备课都是教师的一种创新劳动,凝聚了教师很多心血。特别是公开课的准备,教师更是尽了一切力量,费了无数精力。因此,一套备课其实就是教师的一份财富,不应该随意丢弃,而应该很好地传承下去。如何传承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呢?

第 2 页 共 14 页

“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县级集中培训——教学新技能培训讲稿

(1、坚持撰写教学反思。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的备课都可以总结出得失经验。当我们再次上到这个教学内容时,这些经验就能帮助我们扬长避短,少走弯路,提高教学实效。所以,在每次教学之后教师要进行积极深刻地反思,并将反思加在备课后面。写教学反思可以将课堂上星星点点的启发和顿误、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和典型问题等等内容记录下来,既要记“成功之举”,也要记“败笔之处”,还要记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和想法。

(2、鼓励反复使用备课。

备课要传承好,发挥其更大价值,教师应该反复使用。这样既可以减少重复劳动,还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让教师深入钻研教材,使备课不断精益求精。反复使用不仅仅局限于自己,还可以和同行交流,让他人在使用中给你指出改进的地方。

(3、积极使用电子备课。

电子备课由于修改、携带和保存都很方便,所以这种改变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传承好备课,真正发挥备课的重复使用的功能。

总之,我们备课主要记住一个新理念:以学论教,而不是以教论教。备课以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备课,想想自己的学生有什么特点,思考学生会有什么问题,老师应该怎样解决。这样学生上课才会既轻松又容易。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实现以学论教。评判一节课好坏的的重要标准是:这节课是以学为开始,还是以教开始。

3、集体合作备课案例

新课程实施中教师的合作备课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因为新课程新设计,问题多、困难多、矛盾多。而且其中大部分是新问题,往往靠一个人的头脑来解决比较困难,集体智慧就会提高备课质量,而且节省时间。

下面是上海一位老师谈他们在二期课改中进行的《模块备课,学案教案同实施》的例子。

1、定量主备:就是说, 学期初,备课组先集体学习,研读课标,统一认识课改的教学理念。再根据课标要求,对多版本教材经行整合,将学科知识点渗透于各单元中。在这个过程中,要做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去定每一篇课文的重点、

第 3 页 共 14 页

“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县级集中培训——教学新技能培训讲稿

难点和作业的难易度。确定了这些“点”后,备课组就将整个备课任务公布出来,让教师根据自己的个人爱好,挑选一个单元的备课任务,认真准备。这期间,每位教师既要交出一个单元的教案,还要交出其中一部分‘学案’。还要挑选其中的一课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必须根据各个不同的教学目标,准备不同的课堂练习题,这样做既可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又可减轻教师的备课工作量,还可发挥每位教师的个人特长,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2、集中说评:同组教师集中在一起,主备人说出某课设计方案及意图,发挥骨干作用,大家民主评议,提出修改意见。

3、完善印发:教师将评议后的教案重新整理,打印交盘。

4、复案补改:每位教师必须将印发的教案在课前认真复案,并结合本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在旁边的“补充修改栏”里进行调整。

5、教后反馈:在集中年级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进行全面反思,做好后记,以备教后交流时推动大家备课能力同步提高。

当然,强调合作备课,并非要忽略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要做实就要把“个人自备”、“集体交流”、“个人整理”这几项工作结合起来。

(二)怎样编写新课程教案

备课理念要改、备课方式要改,那么编写教案的内容和方法也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

1、传统教案弊端:◆追求形式,浪费时间◆内容僵化,中看不中用◆千人一面,没有个性

◆照搬、抄袭严重

2、建议学校检查教案时:

(1、取消固定的格式和框框(2、取消文字量上的要求(3、不求规范求创新(4、不求形式重使用(5、不单纯以教案论英雄,重在看课堂效果

3、改革和简化教案的思路和建议

教案编写可以简化,也可以改变编写方式,但是教案是不可以取缔的。 首先,教案是备忘录。再次,写教案的过程恰是对课堂教学筹划的过程、整理教学思路的过程,也是教师备课思维物化的过程。教案是重点的资料积累,是

第 4 页 共 14 页

“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县级集中培训——教学新技能培训讲稿

教师教学生涯中的一笔财富。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教案的备课过程是一个不完全的备课过程。

那么,教案还要写,还要减轻教师的负担,这就要改革和简化教案的编写方法。

如何改革和简化教案编写方法,本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适当简化教案,节省教师时间,增加备课时间

过去教师备课用20%的时间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而用80%时间来编写教案。现在这种做法应颠倒过来。

2. 教案编写因人而异

100个教师上课有100个上法,100个教师编写教案会有100种编写方法。由于教者的知识积累、教学经历、个性特点,甚至思维风格和习惯不同,有人希望把教案写得详细一点,有人习惯写略一点,这可以因人而异,区别对待,殊途同归。只要把课上好,何必非把大家“统死”呢!备课,可以因人而异,动态管理,具体方法是:新教师、任教新学科的教师要备详教案,并指定专门的骨干教师跟踪指导,以使这些教师早日成熟;对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可备稍简的教案,还可以将课备在书上。学校只要加强随堂听课,若随堂所听之课很成功,则说明课备得好;反之,则说明课备得不充分。

3、鼓励创新写出有个性特点的教案

编写教案,学校应该向教师推荐一些好的教学模式,号召他们认真学习吸收,但不能用一种教学模式机械地去要求老师,束缚他们的教学个性。要编写个性化教案,要鼓励各教师博采众长,发挥自己优势,要研究教学个性,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这样的教学研究才有生命力,教师的发展也才有前途。

二、教学内容选择的技能

●案例:《被外国专家否定的特级教师的课》。

北京,一所很好的学校里一个很好的班。英美的教育专家来听课。执教者是一位特级教师,头发已经花白。整堂课无懈可击,过程流畅,语言精练。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回答得相当有水平。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课结束了,执教者自己很满意,陪同听课的教育部门领导们也很高兴。外国专家却说不

第 5 页 共 14 页

“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县级集中培训——教学新技能培训讲稿

出话来。他们不懂,他们问:学生回答得很好,看起来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结果,中国的同行们都被问住了。

教学内容选择必须坚持“一个中心,两个碁本点”。

这个案例涉及的实际问题是:课前如何选择教学内容,确立教学中心。我个人意见是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即以课标为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学生实际和教师实际为出发点。

教师使用课本时,就像我们到市场购物,只需要选择自己需要与合用的东西。课本提供的丰富内容,有的可能对你很适用,有的则不然,教师当知道取舍、选择,或改编成适合你和学生需用的内容与方法,然后想办法把这些基本内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中心。

新课程背景下,随着\一标多本\的普及,全国没有了统一的教材,课堂上教师到底应该“教什么”变得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在选择教学内容时 ,要以贯彻新课程理念为目标,充分发挥课标的导向作用。课程标准既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也是课堂教学的基本依据。在备课过程中,我们随时查阅、对照课标,充分发挥课标的导向作用。

1、根据课标的三维目标确定课堂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2、根据课标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课标上有明确要求的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重点,课标上没有要求的在教学中作非重点处理。课标上有明确要求而教材上没有的内容,则参考其它版本,补充课程资源,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识。

3、依据课标,对教材内容进行进行删减、整合和补充,创造性使用教材。 教师创造性使用新教材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走进教材”就是吃透教材

要上好课,首先就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真正把握教材编写意图,抓住教学重难点,找准活动的切入点,在此基础上,才能确定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这应该是教师创性使用新教材的根本点。

2.“走出教材”不是放弃教材

教学活动的展开归根结底依据的是课程标准,不管那个版本的教材都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显性化的课程标准.所以我们不能把“用教材教”无限扩大化,决不能完全脱离教材、放弃教材,使“用教材教”的观点陷入歧途。

第 6 页 共 14 页

“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县级集中培训——教学新技能培训讲稿

3.“走出教材”意味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 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 (2)改变教材的呈现顺序 (3) 拓展教材的主题 (4)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 (5)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

三、教学方式选择的技能: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载体?

1.

●案例分析:“平方差公式”的导入

随着课改的深入,新课的导入设计形式多样,精彩纷呈,逐步体现出新课程

理念,但是也有一些过于形式化,牵强附会。

下面以“平方差公式”一课为例 有个老师是以生活情境导入的:

班上要举行联欢会,生活委员小明去市场买一种水果,价格为每公斤9.8元,现称出水果10.2公斤,小明随即报出了要付现金99.96元,你知道小明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说说你的理由。

教学效果:导入材料呈现后,教师让学生对上述问题发表看法,学生积极发言,有人说小明是神童,有人说小明用了计算器,等等。为了弄清小明为什么会这么快算出结果,教师让学生翻书阅读,并示意学生安静,但部分学生难以从刚才的讨论中静下来。

评析:许多教师都认为,此导入设计从生活中的事例出发让学生感悟数学,复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同时该情境导入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认为这种情境导入是有意义的。但事实上,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问题出在哪呢?我们不妨从学生的认知角度看,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的,通过吸纳新的信息,逐步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在学习“平方差公式”之前学生刚学过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而“平方差公式”只是两个特殊的多项式相乘,它与普通多项式相乘到底有什么共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学生应在这样的判断、辨析过程中认识“平方差公式”。上述导入设计使得学生并不清楚自己要学什么?学习内容需要用到什么样的知识和经验,所以学生往往会无从下手,这是难免会产生一些随意的想法。从教学的意义看,导入设计的目

第 7 页 共 14 页

“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县级集中培训——教学新技能培训讲稿

的是要通过情景材料来让学生探究数学规律,认识数学本质。绝不仅仅是以吸引学生兴趣为目的的。

其实,上述导入设计的教师没有很好的发挥该导入的作用,不妨将小明的思考过程暴露出来,原来小明是这样计算的:9.8×10.2=(10-0.2)(10+0.2)=100-0.04=99.96。请问,(1)他这样处理正确吗?请验证。(2)这种运算是不是巧合呢?你能举例说明吗?(3)你能写出一般结论吗?并与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比较。这样的导入设计就能充分发挥导入材料的作用了。

还有一种导入是比较常见的,就是用面积法,这是数形结合的一种常见手段: 如图1: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纸片放置在边长为a的大正方形纸片上, (1)你能通过计算大正方形未盖住部分的面积, 得到公式(a+b)(a-b)=a?-b?吗? (2)还有哪些不同的分割方式能验证 (a+b)(a-b)=a?-b??

a (图形1) b 教学效果:学生用提前准备好的大小正方形纸片若干,四人一组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讨论热烈,但没有几个人能得到正确的分割方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明白了如何分割。随之教师又引导学生讨论还有哪些不同的分割方法能得到(a+b)(a-b)=a?-b?。当各种方案得出后,教师满意,但此时教学时间已过大半,接着教师匆匆归纳(a+b)(a-b)=a?-b?,并进行相关计算练习。

评析:本导入设计是课本所采用的方法,目的是从图形的角度切入,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通过让学生对正方形纸片的分割、重拼,在图形分割前后的面积变化中找出规律,一方面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一方面增强学生图形感知能力,但在此导入设计中,由于老师过于重视图形的分割探究,使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发生偏差。本节课的目的是学习公式(a+b)(a-b)=a?-b?,几何拼凑法不过是用来验证这个公式是否成立,至于有多少种拼剪方法并不是学生的学习目的。要求学生根据图形直接得出结论(a+b)(a-b)=a?-b?,学生很难将其与前面学过的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联系起来。

因此,该导入设计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设计调整为: b 1、前面学过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计算

第 8 页 共 14 页

a (图形2) “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县级集中培训——教学新技能培训讲稿

(a+b)(a-b)= ;

2、请你结合图形2将缺角的大正方形纸片分割后重拼成一个图形(更多种的分割重拼图形在课后自己探讨,并在适当时间展示,让学生共享),分别表示出分割前后的两种图形的面积,它们有什么关系?这样的导入设计既用到了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又使数与形结合,效果可能会更好。

思考: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包括教材)为体现新课程中的“数学生活化”理念,把一些原本很简单的数学问题,想方设法以生活化的情境导入,甚至一定要在生活中找到其情境原型。然而,有很多数学知识并不来源于生活,而且即使有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所以数学中的情境导入应根据数学内容需要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有的可能以生活为背景导入,有的可能以学生动手探究导入,有的则以知识结构为背景导入,要避免为生活化而生活化。既要通过情境导入,也要通过数学自身的魅力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发现数学的内在美、和谐美。

启发:为教学内容选择一个艺术化的载体。

这个案例给我的启发:选定教学内容后,想方设法为自己的教学内容找一个恰当的,最好是艺术化的载体。借助于这个载体,把你要解决的问题贯穿其中。如此,你的这节课,就会由复杂变得简单,由抽象变得具体,就会变得更形象、更深刻、更有趣。

举例:下面举一个“外国人上课”的故事。一个外教上课的时候,教室里人声鼎沸,不少学生在说话。外教走上讲台,一句话也不说,只从兜里掏出一张相片,让大家看。相片上是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他用英语讲“是我的一个女儿”。讲完这句话,学生们开始安静,不少学生把目光集中在相片上。这时,外教又把手伸进兜里,掏出第二张相片,相片上是一个三四岁的女孩,他用英语讲“这是我的第二个女儿”。此时学生们爆发出一阵笑声,都产生了极大兴趣。大家好奇地将两张相片进行比较,此刻,外教再次把手伸进兜里,但半天也没往外掏。全班同学都把目光集中在外教的手上,此时真是无声胜有声,它仍是那么安安静静、斯斯文文地慢慢掏出一张年纪更小的小孩相片。这回没等他讲话,早有同学用英语喊了起来“这是我的第三个女儿”。外教轻轻地讲:很好,你们讲的英语单词

第 9 页 共 14 页

“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县级集中培训——教学新技能培训讲稿

发音和语法都正确,但内容讲错了,这不是我的女儿。大家哄堂大笑,外教平静地、不露生色地指着第一、第二张相片讲,这是我的女儿,再指着第三张相片讲:这是我的儿子。他的话音未落,全班大笑起来,课堂气氛轻松而愉快。

老师们,三张相片、三分钟的时间,连续三次介绍了同一个句型,并且变换了代词和人称,不仅驾驭了乱哄哄的课堂,还作了一次相当精彩的句型示范教学活动。

我们使用教材,实际上是在解读文本。解读文本,选择内容载体应该注意三原则:

1、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高水平的老师总是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低水平的老师总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2、把抽象的事情具体化 3、把理性的事情感性化

四、处理课堂突发事件的技能:教学中遇到突发事件怎么办? 案例:面对抄袭作文的时候

中国教育报刊登北京大学附中副校长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面对抄袭作文的时候,他改作文,发现一个女同学作文非常好,于是在全班朗读,朗读的时候女同学扬扬自得。刚念完,一个同学站起来,老师这篇作文是抄的,这个女同学立刻低下了头。校长没想到发生这样的事情,如何处理,他冷静思考一会儿问同学们,这篇文章好不好,同学们说好是好,但是是抄的,校长立刻说,别的先别说,先说文章本身好不好,同学们说,好,好在哪里,八个同学陆续发言好在哪里,校长接着说,对我们推荐这篇好文章的同学我们怎么办,大家说表示感谢,校长接着说,我以前读这样好的文章不多,相信同学们也不多,我们能不能形成一个制度,每周一位同学给我们推荐一篇范文,拿原著可以,抄自己的作文也可以,但是不要忘了写上作者和出处。事后那位女同学给校长写了一封信说:“当同学揭露的时候,我的脑袋一下子就炸了,恨不得钻到地底下去,这辈子算完了,再也没脸见人了,在这时校长救了我,给我面子和尊严,我将永远记住这次教训,感谢校长的教导。我觉得校长处理这件事极具教育的艺术性。首先教育这位女同学比直截了当批评她几句效果好得多,使她心悦诚服。同时也教育了全班的同学,

第 10 页 共 14 页

“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县级集中培训——教学新技能培训讲稿

如何对待同学的过错、过失,要宽容、理解,不要纠着不放。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也是我们教给学生很重要的素质。

课堂教学过程并不是完全封闭的,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偶然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教师或可以结合教学主题,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更好地优化教学资源;或可以转换话题,用幽默补救失误,调节气氛。其中关键是要做到:面对突发事件,要镇定,不急不躁,不慌不乱。

一般来说,应付课堂偶发事件的办法有三种:

1、冷处理——即教师面对偶发事件处之泰然,见怪不怪,不批评指责,以比较冷静的方式加以处理。

2、温处理——即教师对于因为自己疏忽、不慎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应态度温和地及时承认失误,自然过渡到原教学活动的程序中。

3、热处理——即教师对一些偶发事件趁热打铁,加以严肃批评教育和果断制止,然后尽快转入正课。

五、对课堂的调控技能

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能否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控制、主导作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1、对课堂的微观调控是实现课堂有效调控的重点。首先,教师应充分而合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让学生的眼动起来,手勤起来,耳灵起来,口读起来,脑活起来,逐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教师应关注教学的进程作适当调控,如对有效资源的开发,对问题深层的引领,对思考方向的纠偏等。再次,教师应适度调控好教学的节奏变化。一是尊重学生的注意规律,使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相结合;二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课堂教学调控策略

课堂隐性调控的策略多种多样。现根据我们的教学实践与研究,将最常用的策略总结概括如下:

(1、表情示意法。当教师在授课时,发现某个学生讲话或做小动作,可用自己的目光或严肃的表情示意他(她),并使其很快意识到老师已发现自己不在听课或看书,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第 11 页 共 14 页

“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县级集中培训——教学新技能培训讲稿

(2、走动示意法。老师上课时注意到有的同学在低头看其他书籍或什么东西时,用表情示意又不能起作用时,可以边讲课边走到这个同学跟前突然站住,这样,学生便会发现并迅速意识到老师在提醒自己要注意听课或积极思考问题。

(3、手动示意法。有时课堂上发现个别或几个同学昏昏欲睡,甚至自觉不自觉的睡着了,老师可以边讲课边轻轻拍拍这个同学的肩或头,促使学生进行自我控制,克服睡意并打起精神,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4、变音示意法。依据语速的快慢和音量的高低来调控。当发现有同学走神或看到窗外去了,或受到室外的噪音的影响时,教师可结合表情示意,放慢或加快语速;或突然停顿1—2秒;或提高音量压住室外噪音等方法,示意注意力“分散”的同学。

(5、提问示意法。当发现学生走神或心不在焉时,教师可以在讲解过程中及时地提出一些简单问题,让这些学生复述老师讲过的个别简单的内容,或重复教师刚提出的问题,能使学生专心听讲,提高教学效率。

(6、兴趣示意法。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可结合授课的内容,通过幽默的语言、有教育意义的歇后语、猜谜、警句等点燃学生学习兴奋点,使学生听课能保持兴奋的优势,以争取良好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为了实现系统效果的最优化,这就要求教师灵活把握“因学设教,顺学而导”的调控策略。有时顺水推舟,不露声色;有时旁敲侧击,迂回前进;有时抓住机遇,生成资源;有时主动出击,积极控制。

六、课堂情境的创设技能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需溶入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案例:“议论文写作训练课”

这是一位老师在一堂“议论文写作训练课”开始时与学生的对话:“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此刻你们的心里最期待的是什么?”师问。“春游!”学生异口同声。“这……安全问题,再说我们的学习也不能耽误,因

第 12 页 共 14 页

“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县级集中培训——教学新技能培训讲稿

此我建议,取消这次活动。”老师的态度有点“暧昧”。“为什么不让我们去?”“其他班都去了!”……教室里群情激愤,吵吵嚷嚷,有的敲打桌子,有的满脸胀得通红,有的趴在桌子上直生闷气。“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师调整着学生的情绪。班长站了起来,大有为民请命之势:“我想问老师,为什么不让我们去?”“我更想知道,为什么你们一定要去?”师巧妙地将话语引入正题。大家陷入了沉默。“你们也许不愿意明说,那你们把你们的理由写出来吧!”师接着在黑板上写上《我们为什么要春游》。此时的学生,带着自己的意愿,带着自己的希望,带着不吐不快的激情,写下他们情感四射的作文。

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情境。传统教学也注重情境创设,新课程从以人为本、回归生活、注重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大大丰富了情境的内涵,并对情境创设提出了新要求,情境创设因此成为了新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

创设情境的常用方法 1、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走进父母的心灵---学会理解父母” 一课时,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精选电影《九香》中母亲含辛茹苦疼爱孩子的镜头,配上满文军的歌曲《懂你》,让学生反复看、反复听,尽管老师不说话,但学生的思维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他们一直在感动,在沉思,将平时父母对自己的爱和关怀一幕幕在头脑中闪现,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

一般来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将学科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3、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激发学生认识活动的有效方法,好的教学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

4、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活动情境。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话很富有哲理。现代认知科学,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

第 13 页 共 14 页

“十二五”中小学继续教育县级集中培训——教学新技能培训讲稿

理论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为此,在学科教学中要注意展示知识形成的过程,将静态的知识结论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

七、课堂评价技能:课堂上如何对学生表现进行即时的评价? ●案例:《表扬也是错误》

一位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叫一位很一般的学生回答问题,这名学生回答对了,老师很高兴的表扬了这名学生,说“很好之类的话”。学生听完以后很高兴,但是随后老师补充了一句话,让这个学生一个星期都不高兴,这位老师补充了这样一句话:“既然连××同学都会了,那么这道题我就不讲了”。

●我的思考:“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 教师的一句随即的口头评价对学生影响非常重要!它可以促进一个人从此走向成功,也可以让一个人从此一蹶不振。对此,我说句话:

“多一把衡量学生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换个角度看学生,多个方面去看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在自尊、自信中快乐成长。具体地说:

1.变“判决”为“交流”。在过去的课堂评价中,只是好与坏,对与错的评价,是有违背新课程理念的,应该与学生进行的平等的交流。

2.变“泛泛”为“具体”。 “你真棒!”“你真能干!”的泛泛评价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具体发言内容,有针对性的评价,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于自己的关注和重视,获得学习方法和习惯的正确导向。

3.变“单一”为“多样”。首先,要多发现学生的优点、多表扬。其次,个别学生要个别对待,真正做到因人施教。特别是那些内向的孩子,他们的性格、行为习惯有时要特别一些,对待他们更要有耐心。第三,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讲究批评的艺术性。要给他们悄悄改正错误的机会。

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共勉:“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教学的技能在于用心”。

第 14 页 共 14 页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1p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