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祠解说词(修改)

更新时间:2024-04-14 06:55: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自我介绍: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成都武侯祠的解说员小李。很高兴今天能为大家解说成都武侯祠。首先,我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是一名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由于从小喜欢三国文化,所以考了武侯祠的讲解员,希望我的通过讲解能让大家了解武侯祠、记住武侯祠、喜欢武侯祠。

总论: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开篇中说: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历史上自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至公元280年司马炎灭吴天下一统的近百年被人称为三国时期,其间,曹孟德官渡大战定鼎北方,诸葛孔明起陇中,合东吴,战赤壁,而成天下三分,司马氏代曹魏,灭蜀吴,重归一统。我们成都武侯祠就是为了纪念三国中的蜀汉英雄而修建的。

刘备殿:

刘备塑像高3米,全身贴金,冠冕九旒,礼帽前后的那九传玉珠叫做九旒。塑像面目慈祥,耳大臂长,身穿黄袍,双手执象征君权神授、刻有北斗七星的玉圭。左右两侍者,一捧传国玉玺、一捧尚方宝剑。塑像前的牌位上写的是“汉昭烈皇帝”。这是刘备的谥号。“昭”即“发扬光大”之意;“烈”是“安民有功”。“汉”是刘备所创建的王朝名,因建国在巴蜀之地,后人简称为“蜀汉”或“蜀”,后世简称为“蜀汉”。

刘备自公元184在桃园结义起兵后,经过近40年的奋斗,历尽坎坷,终于在221年于成都建国称帝,两年后伐吴惨败,病死在重庆白帝城,遗体由诸葛亮扶送回成都,安葬在现成都武侯祠的西侧,史称“惠陵”。

历史上真实的刘备与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有一些出入,真实的刘备并非喜欢哭鼻子的“大嫂”式的人物,而是一位货真价实的英雄豪杰,他雄才大略,有勇有谋,为实现自己恢复汉室的王图霸业,一生戎马转战南北。他宽仁待民,注重义气,礼贤下士,求贤若渴。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价刘备:“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郭嘉就曾评价刘备:“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郭嘉何许人,曹操集团前期的首席谋臣,为曹操奠定霸业的首功之臣,连他都如此评价刘备,可见刘备乃真英雄也。

张飞殿:

张飞塑像面色漆黑,豹眼环睁,炯炯有神。张飞,字益德,涿郡人,与刘备同乡。文学作品中以作战勇猛,行事忠诚,性格鲁莽而闻名,是刘备的一员猛将。而张飞的勇猛更是闻名于世,在当阳长阪坡他曾独挡曹操大军,成功地阻止了曹军追击。

张飞跟随刘备近40年中,他作战勇猛,时有奇谋,爱戴士人,性格直率鲁莽。张飞从南北朝起,就成了“猛将”的代名词。

但张飞有“不恤小人”的坏毛病,也就是不体恤下属,对部下不是很宽仁,经常小题大作,鞭打与刑杀部下和士卒。刘备多次劝告过他,但他从未收敛过。221年,为讨伐东吴,张飞准备率两万军队从阆中出发,与刘备在江州(今重庆)会师。临行前,被张飞逼得走投无路的部下张达、范疆将张飞杀死。谥为“桓侯”。这是历史教训,前车之鉴啊!“兵民才是胜利之本啊!”所以我们今天做领导,搞管理的人一定要记住张飞败亡这个惨痛的教训啊,内部团结最重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赏罚分明才能团结好自己的部队,进而才能克敌制胜!

张飞身首异处,今四川阆中的张飞墓,据说埋葬着他的身躯,重庆云阳的张飞庙,相传是张飞头颅的安葬地。

张飞像前两侧分别塑有张飞之子张苞、孙子张遵的塑像。张苞,史书记载其\早夭\;小说描写儿子张苞在一次追击敌人时,马失前蹄跌入深涧摔死。孙子张遵在保卫蜀汉的最后一次战役“绵竹之战”中与诸葛瞻一起战死。

张遵,官至尚书,蜀汉灭亡前随诸葛瞻到绵竹抵御邓艾所率魏军,军败战死。 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嫁给刘禅做了皇后,也是刘禅仅有的两个皇后。

我研究张飞还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情,就是张飞之妻夏侯氏(一说名夏侯涓)是曹魏集团夏侯家族的人,为曹魏名将夏侯渊的侄女,原来势不两立的敌人竞也有亲缘关系。

武将廊:

赵云,字子龙。智勇双全,是刘备和诸葛亮手下最能干的人才,他不仅是优秀的军事家,也是勇猛善战的战士,而且还具有政治远见。赵云一生,不贪财色、公正无私,集各种优良品质于一身,没有成为封疆大吏,而是长期担任刘备的贴身侍卫官。在当阳长阪,赵云单骑杀入敌阵,救护了甘夫人与刘禅,史学家称之为“义贯金石”,后又与张飞从孙夫人手中截江救回阿斗;赤壁大战后领桂阳太守,一身正气,抵御了居心叵测的假降将的“美人计”;刘备平定成都之后,准备把成都的良田美舍分封给有功的将士。赵云建议说:“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应当把原本属于益州百姓的土地归还百姓,让他们安居复业。”刘备随即听从了他的建议;随刘备与曹操争夺汉中时,身陷重围,以数十骑激战曹操大军,最后大开城门,以“空城计”吓退曹操大军,而且曹军由于惊恐而自相践踏、堕入汉水中死者甚多,事后刘备称赞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刘备伐吴前,诸葛亮不知什么原因不表态,但是赵云站出来从政治角度分析形势,认为当前是伐魏的最好时机,坚决反对伐吴;赵云晚年仍跟从诸葛亮南征北伐,屡建战功。第三次北伐后年老病逝,被追谥为“顺平侯”,含义是柔贤慈惠、执事有班、克定祸乱。儿子有赵统、赵广,可惜都随姜维出征中战死。

孙乾,刘备早期的谋士之一。始终追随刘备,不因刘备的处境艰难而背弃他。史书记载“孙乾出使,皆如意指,”说明他每次奉命出使,都能圆满的完成任务。

张翼,随姜维多次伐魏,他多次反对姜维大举伐魏,又不得不同姜维一起同行出征。最后与姜维一起被不愿叛魏的魏军将士所杀。公元233年,张翼上任庲降都督,治理南方,由于执法十分严格,引起当地豪族不满。其中刘胄更是起兵造反,张翼举兵讨伐不利,被朝廷下诏召回。当时手下人都认为张翼应该赶紧还朝;而张翼却说:“代替我的人还没有到。我应当运粮积谷,让代替我的人好有资本消灭判贼。怎么能因为自己被罢免而废国家之务呢?”诸葛亮知道此事之后,十分器重张翼。

马超,他不仅有韩信、英布之勇,而且深得羌族和胡人的爱戴。小说中描写潼关一役吓得曹操割须弃袍,史书上记载曹操曾说:“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曹操打败马超后,将马超的父亲马腾全家灭九族,全族人口200多人被杀。据有人考证,元朝著名的马可?波罗就是马腾被灭族时马超族人逃到欧洲的一支族人的后裔。后来马超投奔了汉中的张鲁,但在张鲁处坐着冷板凳。抑郁不得志的马超在刘备围攻成都的刘璋时秘密写信,表示愿意归降刘备,刘备喜曰:“吾得益州矣”。当马超率军屯于城北时,,本来是决心死守成都城的刘璋和他的将士,顿时一片惊慌,不到十天,刘璋在简雍的劝降下举城投降。马超的女儿嫁给了刘备的另一个儿子刘理。

王平,大字不识十个但喜欢叫部下读历史文献。街亭之战中,马谡不听诸葛亮的部署,把大军安扎在离水源较远的山上,身为马谡的手下将领的王平上前极力劝阻,但遭到拒绝,结果痛失街亭,蜀军溃散,而王平带领剩下的几千人抵挡了张郃所率魏军的追击并成功撤退,使蜀军减少了损失。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罢免了很多军官,而唯独提拔了王平。诸葛亮去世后,主要就是靠王平一战而打败了作乱的魏延;王平被蒋琬委派统率汉中军政,公元244年,在汉中王平以不到三万蜀军挡住了魏军曹爽率领的十余万大军的猛烈进攻。

姜维,是诸葛亮悉心培养的一员大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接班人,他文武兼备,智勇双全,有“小诸葛”之称,主管蜀汉后期军政大事。诸葛亮在给张裔和蒋琬的信中称赞他忠于职守、勤于政事、思考问题全面,是凉州的上等士人。蜀汉大臣郤正撰文说他虽然他位高权重,但他居住的房屋破败,家里也没有多余的财产,而衣服、车马、饮食不奢侈也不过分节俭不喜女色。侧室没有侍妾的承欢,后院没有音乐的娱乐。考察他这样做的原因,不是为了感化贪婪污浊的人,而是他认为这样就足够了。常人以成败论英雄,贬低姜维是错误的。其实,姜维这种好学不倦、清廉节俭的人,自然是一代人的模范啊。姜维领导蜀军八次伐魏,只有一次出征陇西,击毙魏军数万,缴获大量辎重、粮食,战果辉煌。其余基本上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毕竟姜维是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遗志的坚定执行者。 刘禅王朝的前十一年,由诸葛亮辅佐;中间十九年,由蒋琬、费祎执政,诸葛亮培养的军事接班人姜维带兵、宫中由董允主持。费祎遇刺后的最后十年,刘禅宠信尚书令陈袛和昏庸宦官黄皓,疏远姜维,因举报过黄皓,手握重兵的姜维都只好在外而不敢回朝了,朝政腐败可见一斑。司马昭力主先灭蜀而后吴,263年派二十万大军大举进攻蜀汉,还在战前装出要大力攻打东吴的假象欺骗了蜀汉朝野——急于求成的姜维在之前,错误的改变了诸葛亮、魏延和蒋琬、王平都曾成功运用在汉中地区营垒交错防守的军事策略集中主要军力而去孤守汉城、乐城,欲放任敌人大军进入汉中平原再歼灭之。这种按照《周易》布阵的指导思想所布之阵可是曾经被司马懿感叹为“天下奇才”的,并打得司马懿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这仿佛有点像当年马谡放弃大道而孤守无水源的山坡而痛失街亭一样——由于黄皓、刘禅轻信黄皓所找来的鬼巫婆的谎言预言,做着黄粱美梦,根本不料魏国已有先灭蜀国的计划,因此在大军进攻面前反应迟钝,迟迟不发兵救援,也没有任何战略层面的准备——守将蒋舒开城投降、傅佥格斗而死、汉中地区迅速失守——姜维撤退至剑们关死守——邓艾率三万军士穿过七百里的艰险无人之地,顺利偷渡阴平小道,侥幸成功进入四川境内——江油太守马藐不战而降——绵阳失守——诸葛瞻在绵竹抵抗邓艾,遭遇全军覆没——在“投降论”占上风的情况下,刘禅开城投降,公元263年——姜维奉诏令投降魏将钟会,后来,姜维成功地离间了钟会和邓艾的关系,又教唆钟会叛魏自称为益州牧,姜维想乘魏军火併内乱时,寻机杀掉钟会,重新恢复蜀汉王朝。但可惜魏军大部分将士都忠于魏国、忠于司马昭。钟会和姜维都被魏军所杀死。建国42年的蜀汉政权退出了历史舞台。 本来姜维尊后主之命投降曹魏可以得到一官半职的,但是他为力挽败局而欲东山再起,从而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妻室儿女也被株连。后世人非常怀念姜维,现存的姜维墓就有五处之多,分别在其老家天水市、在四川庐山县、剑阁县、汶川县、江油市,应该说都是衣冠冢。在剑阁县境内距离很近的地方修建邓艾和姜维的坟墓,如果他们二人能够复活,想必二人会相见一笑泯恩仇。

黄忠,作战非常勇猛,常常身先士卒,冲峰陷阵,“勇毅冠三军”,参与刘备攻打益州的战争;在刘备攻打汉中战役中,黄忠老当益壮,在战场上亲手斩杀了魏国名将、汉中的两个首领之一——夏侯渊(另一位是张郃),精锐的曹军大败,使得刘备比较顺利地夺取了汉中。 子黄叙,早夭,没有后代。后世“黄忠”一词成了成语“老当益壮”的代名词。为了纪念他,在今天成都的西边,还有以他命名的一个黄忠小区与黄忠墓。

廖化,关羽守荆州时任主簿,刘备去世后任丞相的参军。廖化是蜀国最资深的开国元老。曾是关羽忠诚的部下,关羽“败走麦城”后做了吴国的俘虏,后假装病死逃回蜀国。 演义描写在蜀国灭亡后,他随蜀汉旧臣在去魏国洛阳的路上,忧愤成疾而病死于去洛阳的途中。演义中还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查遍史书,廖化并未作过先锋,但也暗示了蜀汉中后期人才的匮乏。

向宠,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的五万军队几乎全军覆没,被烧死、淹死、打死和投降了东吴,只有向宠所率的三千将士损失很少并成功撤退到白帝城,刘备因此称赞他很能干。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军事上无论大事小事,都应向向宠咨询,必然能使军队团结一致,所

有各种人才都能得到最优的发挥和组合。负责管理刘禅的宫廷宿卫军。诸葛亮死后的第六年,即延熙三年,在平定雅安的叛乱中,战死沙场,因深得部下爱戴,其遗体被抢回成都安葬。

傅佥,傅肜的儿子。蜀汉后期的将领。他也是临死不屈,战死沙场,与其父一样,受到人们的尊敬。在保卫汉中地区的阳安关战役中与魏军在短兵相接的格斗中英勇战死。傅佥的英勇战斗精神,就连当时敌对的魏军将士都感到惊讶、钦佩和赞叹,后来的晋武帝司马炎特地下诏表彰傅佥,并命为其建祠。敌国皇帝下令为战死的将领立祠自然是很罕见的。

马忠,汉末因举孝廉而出任汉昌县长,刘备夷陵之败后巴西太守派其领五千兵到永安城,刘备说:“虽亡黄权,复得狐笃(马忠),此为世不乏贤也。”诸葛亮先后委任他为门下督,主管今贵州省一代的牂牁太守、丞相参军、接替张翼主管以少数民族为主的南中七郡的军政的庲降都督,斩杀了反叛的南夷豪帅刘胄,从而平定了南土。他忠实地执行诸葛亮的少数民族的“和抚”政策,保持了南中地区的安定,在少数民族心中威望很高。陈寿对马忠在三国志的评价中称赞他为人宽和有度量,喜怒不形于色,处事果断,恩威并立。故而身死之日,当地百姓都“自致丧庭,流涕尽哀。”意思是说,自发的搭起丧棚,为他哀悼痛哭,后来当地百姓把他当成神来建庙祭祀他。

张嶷,马忠的部下,任越雟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凉山州一带)十五年,是认真贯彻诸葛亮南方少数民族政策的平定南方民族叛乱的官员,深得越嶲郡民族的喜爱。从成都、经今邛崃、汉源到西昌的有一条古道叫牦牛道,是当时川西平原通往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条极为重要的交通要道,张嶷抚慰、说服了道上沿途的民族首领,重新开通了这条废弃一百年而不通的牦牛道,对发展地方和中央经济都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当他返成都时,越巂郡的各族人民哭着为他送行;而当得知延熙十七年他在战场上被魏军所杀时,越嶲各族人民“无不悲泣。”并建庙水旱都去祭祀他。他见费祎的为人的态度,曾经专门写信劝告费祎提防刺客的危险,如果费祎认真听取了这个劝告,那也许三国后来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这两尊塑像是冯习和张南,他们是自荆州随刘备攻夺益州入蜀的武将, “夷陵之战”中蜀汉将军,皆在战役中英勇阵亡。

岳飞书前后《出师表》石碑:

接下来大家将要欣赏到的是诸葛亮流芳千古的前、后《出师表》,它们以石刻形式嵌于二门两侧走廊南壁间,相传为名将岳飞所书。这篇相传岳飞手书《出师表》的意义就在于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两位大英雄、中国人内心世界的两位精神偶像联系在了一起,岳飞、诸葛亮,一位是南宋抗金名将,华夏民族的大英雄,一位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相,三分天下战略的开创者,忠臣智者,两人同为儒家“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思想的忠实贯彻者,“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定实践者,甚至两人身上的悲剧色彩都如此相似。此二人也,乃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虽千万年,屹立于天地间也。

文臣廊:

接下来我们将瞻仰到的,是蜀汉的14位文臣。他们或有才有识,或为官清正,大多德才兼备,廉洁奉公,秉公处事,刚直不阿。为首的是以才智与诸葛亮齐名人称“凤雏”的庞统,后有继诸葛亮之后主持蜀汉军政的蒋琬、擅长外交、联吴抗魏有功的费禕(yī),还有敢于向诸葛亮提出不同意见的董和、董允父子等。每尊塑像前都立有石碑,上书其生平事迹。

庞统,字士元,湖北襄阳人。少年时代显得朴实迟钝,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二十岁时去见正在劳动的水镜先生司马徽,一个一直在树上采桑的、一个一直坐在树下,经过大半天的交谈之后,司马徽惊异的发现他是荆州地区最顶尖的政治军事人才。而后庞德公称诸葛亮为“伏龙”,称庞统为“凤雏”;司马徽曾对前来拜访他的刘备说道:“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庞统也曾经暗示自己是一个表面上

看起来很寻常,但是一遇到机会便会显现出非凡能力的那种人;他还喜欢评论人物和培养人才,并认为当今世道是天下大乱,好人少而坏人多,所以要对好人进行过分一点的宣传才能振兴衰败的世风。刚投奔刘备后,因不理政事而被刘备免去了耒阳县令一职,后经过鲁肃与诸葛亮的“非百里之才”的大力推荐和亲自见面交谈后,对他“大器之”,直接提拔为省级官员,其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他帮助刘备分析到:“荆州荒残,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鼓动刘备夺取能“权借以定大事”的国富民强的益州;并说对益州刘璋应采取“逆取顺守,报之以义”的正确态度,最后终于说服了刘备下定决心攻取益州。对荆州的态度庞统与诸葛亮的《隆中对》中是有差异的,他认为荆州是不容易站得住脚的,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庞统这一观点是比较正确的。他对蜀汉政权贡献还有为刘备夺取益州出了上中下三策,刘备选取了中策,大获全胜。在长达一年之久地、艰苦地攻打益州的雒城(今广汉)之战中,庞统率众攻城时不幸被没有固定目标的“流矢”射中身亡,死时年仅三十六岁。谥为靖侯。如果庞统这次没有死,想必他是不会让刘备去攻打东吴而招致惨败的,说不准刘备就像刘邦和刘秀一样了。今成都北边不远的德阳市境内的落凤坡有庞统祠和庞统墓等待大家去凭吊瞻仰。

简雍,字宪和,河北涿州人,刘备的老乡,少年时代就与刘备有交往,与糜竺、孙乾同为早期的谋士之一。刘璋见到简雍后“甚爱之”,刘备攻成都时,简雍奉命去劝降,加之马超的到来,便成功说服了刘璋弃城投降。他还曾用诙谐幽默的方式劝戒刘备放弃了不准百姓私藏酒具的苛政。

吕凯,秦朝吕不韦的后代,今云南人。公元223年刘备病故,南方的军阀高定、雍闓乘势叛乱,雍闓降于吴,而且被孙权任命为永昌太守。永昌府郡吏吕凯和丞王伉率领百姓闭境拒雍闓,抵抗十余年之久,誓死保卫了永昌。永昌郡治所在今云南人今云南保山市附近,其辖地相当于今云南西南部、西部和今缅甸东北部。后任云南太守,被叛军残余所杀害。诸葛亮上表刘禅称赞了吕凯抗击叛乱十几年的功劳,并且感叹道“臣不意永昌风俗敦直乃尔!”意思是说,我真想不到永昌的民风竟然能淳朴到这种地步啊!

傅肜,蜀国的将领,公元222年夷陵之战时,为了掩护蜀军撤退,宁死不屈,战死沙场。当时,傅肜只剩下孤身一人在吴军中厮杀,吴军将领劝其投降,傅肜大骂道:吴狗,那里有汉将军会投降的?

费祎,继蒋琬主持蜀汉军政十二年之后的诸葛亮推荐的重臣。他才能卓越,记忆力惊人,并且可以一心多用。费祎清正廉洁,家中没有积蓄,家教甚严,对子女不搞特殊化,让子女们吃粗粮、穿布衣、出入没有车辆跟随,跟普通百姓差不多,颇有诸葛亮的遗风。诸葛亮生前魏延和杨仪之所以还能一起共事,主要靠费祎的劝说。他反对大举伐魏,每次给姜维出征的兵卒不过万人。费祎由于其“宽爱而博济”性格、对待刚来的人过于亲信,延熙十六年岁初,在汉中宴会后大醉,被魏国假投降的刺客郭修所杀。

董和,为人刚正不阿,对公务非常认真,处处尽心尽力。他在左将军府衙中协助诸葛亮处理军政,积极建议献策。在与诸葛亮意见不同时,敢于直言进谏,以至反复商议争论,从不敷衍塞责。诸葛亮一直非常尊敬和怀念他,多次发布命令表彰他,成语“集思广益”便出自诸葛亮表彰董和的命令中;还曾以董和的实例教诲臣下说:董和同我研究讨论问题,有时甚至接连十次提出不同于我的意见。如果大家都像董和那样直言进谏、那样诚恳认真和忠于国家,大家如果都能做到徐庶的十分之一,那么我就会少犯许多过失了。他为官清廉,一生只说真话,不说假话,是清官的典范。他品德高尚,崇尚节俭,穿粗劣的衣服,吃粗茶淡饭,不与世风同流合污。刘璋统治时期,他曾在江原县和成都等川西平原中心地区任职。这里物产丰盛,许多人家生活奢侈,经营工商的富豪之家吃饭穿衣竟如王后一般,非常讲究;遇到婚姻嫁娶或殡葬之类的大事更是肆意挥霍,董和带头倡导节俭,他自己穿的是粗布衣裳,吃喝也很平常,处处以身作则,并以律令法制严惩奢侈挥霍者,矫正世风。每到一处,他都能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1n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