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_资本论_中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更新时间:2023-09-04 03:42: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探讨

第37卷第5期2004年9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JiangxiNorm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s)Vol.37No.5 Sep.2004

试论马克思《资本论》中

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孟范昆, 胡 晔

(江西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江西南昌 330027)

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复杂劳动,在生产中能够创造较大的价值量。

关键词:《资本论》;科技劳动;基本理论

中图分类号:F014.2  A2579(2004)0520082205

LaborofScienceandTechnology

theValueinCapitalbyMarx

MENGFan2kun, HUYe

(CollegeofPoliticsandAdministrative,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330027,China)

Abstract:MarxthoughtinCapitalthatlaborofscienceandtechnologywasanimportantpat2ternofhumansociallabor.Withthedevelop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incapitalistsocietylaborofscienceandtechnologyplayedaveryimportantroleincapitalisteconomyoperation.Itwasproduc2tiveandcomplexlabor,anditcouldcreatemorevalue.

Keywords:Capital;laborofscienceandtechnology;basictheory

当今世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浪潮此起彼

伏,科技成果不断推陈出新。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创新,这要求我们深入地研究马克思《资本论》中有关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重视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科技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按照科技劳动者在社会经济中所做贡献的大小参与分配,这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有利于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要“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

[1]

(P14)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多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在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时,没有或者很少提到马克思科技劳动价值理论,这说明我国学术界缺乏对马克思科技劳动价值论的系统研究。

马克思处在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当时的科学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马克思在剖析资本主义

经济运行的规律时,特别注重对科技劳动(马克思称为

)的研究。早在《资本论》1857-1858年的手“科学劳动”

稿中,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时就首次提出了“科学劳动”的概念,并分析了它在发展社会经济,提高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如果说直接劳动在量的方面降到微不足道的比例,那么它在质的方面,虽然也是不可缺少的,但另一方面同一般科学劳动相比,同自然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相比,另一方面同产生于总生

一、科技劳动是当今人类社会劳动的重

要形式

收稿日期:2004-06-20

基金项目:此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课题研究的第五部分(03KS14).

作者简介:孟范昆(1955-),男,江西景德镇市人,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

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探讨

第5期孟范昆等 试论马克思《资本论》中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83

产中的社会组织的、并表现为社会劳动的自然赐予(虽然是历史的产物)的一般生产力相比,却变成一种从属的要素。”力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然,在整个《资本论》全三卷中马克思没有分专门的章节系统地阐述科技劳动价值的理论,其原因就在于当时的科技劳动在整个社会所占的比例不是太大,科技劳动不能代表当时社会工人劳动的主要形式,整个社会占统治地位主要是传统的产业工人。同时,马克思《资本论》的历史使命是要研究剩余价值的产生,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科学的理论武器,号召无产阶级进行革命,用社会主义的制度代替资本主义的制度,因此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可能用大量的笔墨专门研究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马克思在阐述他的这一基本思想时指出:“从事各种科学或艺术的生产的人,工匠或银行家,为书商的总的商业资本而劳动,正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关,……一切表演艺术家、演说家、演员、的情况。在这里,够应用,……,同整个生产

[3]

(P443)但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以完全置之不理。”

[2]

料、计算机、网络、自动控制、激光、通信、光电子、人工智能、克隆技术,以及载人飞船,等等。人们从事科技研究的领域不断地扩大,并不断地分化出许多新的学科和新的领域。科技劳动成果的不断创新,最终会形成一个相互交错的科学体系,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在生产领域中的发展,这使体力劳动的数量大幅度地减少,从事科学技术、信息和管理的科技劳动者的数量增加。计算机的广泛运用,智能化机器大量的出现,脑力劳动已经成为社会劳动最主要的形式。高新技术产业的崛起,使产业结构实现了从以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物质密集型为主转向以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信息密集型产业为主。,可以说,各个,取决于科科学技术在知识形态上,是一般的社会生,或者说是一种潜在的社会生产力,一旦科学技术进入生产过程,就会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直接的社会生产力,就能迅速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大工业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学纳入生产过程,必然大大提高劳动生产

[4]

(P424)马克思还认为,科学技率,这一点是一目了然的。”

(P94-95)马克思在这里明确论述了“科学劳动”在社会生产

术在资本主义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既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又可以提高利润率。例如,铁、煤、机器和建筑业发展的程度都和自然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科学技术不断地运用于生产,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资料的价值不断地降低,从而不断地提高利润率。因此,马克思明确地指出:“生产力的这种发展,归根到底总是来源于发挥着作用的劳动的社会性质,来源于社会内部的分工,来源于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

[5]

(P97)因此,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的发展。”

是,这并不能否定马克思《资本论》在不同的章节中,从不同的角度,在不同的场合,对科技劳动的特点和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进行了深入透彻的研究和论述,这些理论对于我们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重视对科技劳动的特点和科技劳动创造价值问题的研究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技劳动是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不断发展的产物。马克思认为,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初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基本上是完全地从事农业的生产劳动,这种劳动生产出最基本的生活资料,解决人们的生存问题。随着社会大分工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事科学技术的脑力劳动逐步地从体力劳动中分离出来,科技劳动才成为独立的劳动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工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的原因时指出:“由于劳动资料变成了自动机,所以它在劳动过程本身中作为资本,作为支配和吮吸活劳动力的死劳动而同工人相对立。正如前面所已经指出的那样,生产过程的智力和体力劳动相分离,智力变成资本支配

[4]

劳动的权力,是在以机器为基础的大工业中完成的。”

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通过科技劳动者的劳动实现的。但是,科技劳动到底能够创造多大的价值,必须要通过市场来检验。如果这种科技成果束之高阁,就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科技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无法在市场上转让,科技劳动者的劳动就是无用劳动。科学技术只有市场化,才能将智力劳动和复杂劳动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可以说

,科学技术的市场化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化程度的重要的方面。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逻辑严密,结构完整,是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中起着基石般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极为重视对“科学劳动”的研究。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产的劳动(这里所说的生产,包括商品从首要生产者到消费者所必须经过的一切行为),不管这个劳动是体力劳动还是非体力的劳动(科学方面

[6]

(P476)马克思在这里所提出的“科学方面的劳的劳动)。”

(P464)马克思后来还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点,恰恰

在于它把各种不同的劳动,因而也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或者说,把以脑力劳动为主或者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各种劳动分离开来,分配给不同的人。但是,这一点并不妨碍物质产品是所

[5]

(P444)从马克思的这段话有这些人的共同劳动的产品。”

动”,闪烁着高度智慧的科学预见,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马克思的科技劳动价值理论也是研究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马克思所创立的脑力劳动理论,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利润和固定资本更新等理论,都是建立在科技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认为,资本

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加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发生了分离,但是物质产品的生产仍然是由二者共同创造的。在当代社会,高科技技术包括新材

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探讨

84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家为了剥削更多的超额剩余价值,必然不断地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是不断减少的,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马克思还认为,资本的运行,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马克思指出:“同价值转化为资本时的情形一样,在资本的进一步发展中,我们看到:一方面,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

[2]

(P94)马克思后来还指出:“正像只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在资本主义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机器设备是劳动资料,但它决不是简单劳动资料,而是复杂的劳动资料体系,它包括工作机、传动系统和动力设备。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就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工具的效能,从而提高使用这些工具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大批新的产品,新的工具,新的生产工艺,新的产业,首先都是来源于科学技术的进步,来源于科学实践,来源于科学家的创新思维。在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这必然会引起工艺技术性质和劳动组织方式的变化。劳动资料的更新换代既是技术发展的特征,也是科学技术进一步物化的结晶。,自动化机器广泛的使用,,这符合马,马克思不仅将生产劳动放,而且也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马克思认为,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产品的生产将不再是某一个商品生产者的生产,而是许多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共同产物,这时生产劳动的概念是不断地扩大的。马克思指出:“产品从个体生产者的直接产品转化为社会产品,转化为总体工人即结合劳动人员的共同产品。总体工人的各个成员较直接地或者较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因此,随着劳动过程本身的协作性质的发展,生产劳动和它的承担者即生产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扩大。为了从事生产劳动,现在不一定要亲自动手;只要成为总体工人的一个器官,完成他所属的某一种

[4]

(P556)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总体工人”既职能就够了。”

要提高劳动力的紧张程度就能加强对自然财富的利用一样,科学和技术使执行职能的资本具有一种不以它的一定量为转移的

[4]

(P664)马克思敏锐地看到了并论述了科学技术扩张能力。”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以至于后来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著名演说中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P430)马克思如此地高度地赞扬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扩张能力,那么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社会生产中的作用。邓小平指出:“样的劳动时间里,,[8]

高,靠的是什么?,技术的力量。”

[7]

(P87)

二、科技劳动者的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地指出劳动有多种形式,有简单劳动、复杂劳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生产性劳动、非生产性劳动,工业工人的劳动、农业工人的劳动,产业工人的劳动和商业工人的劳动,等等。但是,马克思认为,只有生产性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我们理直气壮地提出科技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劳动,这完全符合马克思《资本论》中对生产劳动三要素理论的论述。马克思认为,任何社会一般性生产劳动都必须具备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最基本的生产要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在分析劳动过程的特点时明确指出:“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动或劳动本身,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P202)紧接着马克思又指出,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

[4]

(P205)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劳动者的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

[4]

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了科技劳动者的劳

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直接的劳动过程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劳动过程不仅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而且还包括了为直接生产服务的技术、管理和服务等环节,有些环节还会分化为独立的产业部门。在当今世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从工农业部门衍生出许多新的部门,在新的部门的基础上,又细分为许多新的分支,成为生产过程中独立的分支机构。

科技工作者的劳动究竟是不是生产性的劳动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回答是肯定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工人分为“实际操作工作机的工人(包括某些看管发动机或给发动机添料的工人)和这些机器工人的单纯下手(几乎完全是儿童)之间的差别。……除了这两类主要工人外,还有为数不多的负责检查和经常修理全部机器的人员,如工程师、机械师、细木工等等。这一类是高级的工人,其中一部分人有科学知识,一部分人有手艺,他们不属于工厂工人的范围,而只是同工厂工

[4]

(P461)马克思接人聚集在一起,这种分工是纯技术性的”。

素质发生质的飞跃,生产资料的效能不断地提高,劳动对象范围不断地扩大,科学管理水平也不断地提高。任何科技劳动都离不开运用和掌握高科技的劳动者,用于生产的科技含量较高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这三者的有机结合能够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力,能够生产出科技含量较高的劳动产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认为,科学技术上的任何一项重大的发明创造,一旦被运用到生产过程,劳动三要素的内涵也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特别是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地发展而改变自身的形态。马克思指出:“一般说来,劳动过程只要稍有一点发展,就已经需要经过加工的劳动资料。”

[4]

着解释说最后一类工人尽管不是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但他们是整个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在生产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科技劳动是生产性

(P204)

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探讨

第5期孟范昆等 试论马克思《资本论》中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

动价值论的基本理论。

85

的劳动,在生产中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创造商品的价值。一般地来说,科学技术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很多都属于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进入生产过程,能够明显地提高劳动生产力,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掌握自然科技的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是能够直接创造价值的。社会科学劳动者的劳动也是生产性的劳动,也是能够直接和间接地创造价值的。如社会科学中的企业管理科学、区域经济科学、进出口贸易科学等等,在生产过程中都直接地创造价值的。虽然有些社会科学不直接创造价值,但是能够间接地创造价值。邓小平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光辉理论,对我国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这一理论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财富和创造的社会价值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

科技劳动推动其他行业和其他部门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科技劳动成为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创造力,这时社会生产的劳动范围不断扩大,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即“范围也是不断扩大的。:“,,(:“一,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这首先是指那些因社会分工而孤立起来以致各自生产独立的商品,但又作为总过程的阶段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工业部门,因此,有了机器纺纱,就必须有机器织布,而这二者又使

[4]

漂白业、印花业和染色业必须进行力学和化学革命。”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决定。这种创造商品价值的抽象劳动包括人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总和。一般来说脑力劳动等于复杂劳动,体力劳动等于简单劳动。马克思认为,“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

[4]

(P58)在科技革命时代,商品价值的创多量的简单劳动”。

造也进入了以脑力劳动为代表的知识经济的历史发展阶段,科技劳动是高级的复杂劳动,在生产中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科,这是因为科技劳动不是简单机械地重复前人的劳动创造性和开拓性的劳动。,,商品的价值是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马克思在1861-1863年《资本论》的手稿中,在分析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企业,商品的价值的来源时指出:“在使用新的机器时,如果大量生产还继续以旧的生产资料为基础,资本家就可以把商品低于它的社会价值出售,虽然他是把商品高于它的个别价值出售,即高于他在新生产过程条件下制造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出售。……由于劳动在这里获得了与同一部门的平均劳动不同的特殊生产力,它已成为比平均劳动高的劳动;例如,这种劳动的一个劳动小时等于平

[10]

(P364)在这均劳动的5

Π4劳动小时,是自乘的简单劳动。”

(P421)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指出:“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

[9]

(P377)邓小平的论述既充分肯定了高动一批产业的发展。”

里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不是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商品经济的竞争中形成的。这里的社会的必要劳动时间是指部门内部平均的社会生产力。在部门内部的企业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劳动生产率高于整个部门内部一般的企业,它在同一的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就大,企业就能得到更多的收入。高科技企业就得到的这部分较高收入的来源,仍然是劳动者的劳动,这些部门企业具有较高特殊的生产力,劳动者比一般的行业创造的价值量大,是自乘的多倍的简单劳动。

为什么科技劳动者的复杂劳动在生产中创造的价值大于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还认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是不同的:“比社会平均劳动较高级较复杂的劳动,是这样一种劳动力的表现,这种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需要较高的教育费用,它的生产要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因此它具有较高的价值。既然这种劳动力的价值较高,它也就表现为较高级的劳动,也就在同样

[4]

(P223)在科技革命时代,长的时间内物化为较多的价值。”

科技的巨大作用,同时也正确反映了高科技产业化的发展趋势。在我国科技创新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决定性的因素。科技革命推动了经济规模的扩大,推动了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升级,这必然会带动与此相关行业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不仅导致大批新兴产业的涌现,而且引起传统产业的巨大发展变化,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三、科技劳动是复杂劳动,在生产中能够

创造较大的价值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科技劳动者的劳动是复杂劳动,在生产中能够创造较大的价值。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理论认为,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马克思依据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所坚持的基本观点是:商品的价值是由活劳动创造的,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是不变资本,在生产中只能是转移价值,而决不能创造价值。无论科学技术怎样先进,怎样的发展,但是创造商品价值的唯一的源泉仍然是科技劳动者的劳动,如果离开了人的劳动,再先进,科技含量再高的生产资料仍然是一堆物品,决不能创造商品的价值。高科技商品价值的来源是由科技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的,这符合马克思科技劳

高科技商品价值的创造已经进入了以脑力劳动和复杂劳动为代表的知识经济发展阶段,科技工作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科技劳动是高级的复杂劳动,能够在生产中创造更大的价值。这是因为科技劳动者的劳动是掌握较高文化知识、经过科学技术培养和训练的劳动。一般来说,科技劳动者要经

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探讨

86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

过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部教育过程,以及长期的实践经验和知识积累的过程。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价值时曾经指出:“劳动力的发挥即劳动,耗费人的一定量的肌肉、神经、脑等等,这些消耗必须重新得到补偿。支出增多,收入

[4]

(P194)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力的也得增多。”

第一,要敢于承认差距,敢于拉开差距,要真正落实邓小平提出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要让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劳动者先富起来。从理论上说,科技劳动者的劳动是复杂劳动,在生产中能够创造较大的价值量。根据商品经济按劳分配的原则和价值规律等价交换的原则,科技劳动者理所当然地应该得到较高的报酬。当前经济发展中出现一些科技人员“富起来”的可喜现象,它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积极成果,这有利于调动科技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智力精英的培育和形成,有利于鼓励科技创新,有利于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要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探索产权激励机制,鼓励有条件专业技术人才实行期权、,还有利于扩大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要按贡献参与分配。科技劳动者是以多种劳动形式如科技成果、专利等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但是,由于我国科技体制和收入分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科技产品商品化、市场化水平还低,技术市场和科技劳动力市场发育不健全,科技成果作价和科技劳动者的报酬不等值等问题,当前要重点提高有突出贡献科技劳动者的收入,充分体现他们劳动的价值。要重视研究怎样按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以及如何对科技劳动者实行合理的分配。在完善分配体制的过程中,决不能忽视基础理论研究科技劳动者的分配。运用科学技术成果可以直接产业化,直接生产产品,直接创造价值,但应用科学技术成果是在基础理论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性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因此对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科技劳动者也应该按照复杂劳动的要求,实行合理的分配。

第三,要建立规范有效的科技人才奖励制度。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给创造了较高价值的杰出科技人员以较高的报酬,如高工资、高奖金,或其它高福利是完全合理的,这正是承认了复杂劳动在创造财富和价值中的功能,贯彻了社会主义按劳分配,也适应了价值规律的要求。面对新时期收入分配新情况、新趋势,我们要适应和承认分配中的客观经济规律。同时,我们要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以政

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要不断地完善国家功勋奖励制度,对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各类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

第四,要建立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大力(下转第89页)

所有者要掌握科学技术,必须要经过专门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劳动力掌握科学技术水平越高,劳动的生产效率就高,劳动者在生产中创造的价值就越大。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随着劳动力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P195)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等价交换的原理,科技劳动者的学习费用成本大,在生产过程创造的价值大,他们得到的收入也必须高。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科技劳动者的复杂劳动换算成多倍的简单劳动,马克思说:“[4]

()科不同比例,[5]

的价值,根据市场经济中供求关系的变化调节劳动力在各个部门分配的原理,达到调节科技劳动者的收入水平。如果科技劳动者的收入低于简单劳动者的收入,那么人们就不愿意学习,整个社会科技劳动力的供给量就会不断地减少,科技劳动力商品供不应求,劳动力商品的价格就会不断地上涨,最终科技劳动者的收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其收入水平必然是要远远地高于一般劳动者的收入。

承认科技劳动是创造价值的生产性的劳动,这有利于全面地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必须坚决贯彻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理论。过去,我们在理论界有一种误解,认为只有产业工人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而科技劳动者的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这使得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报酬长期偏低,以致于出现了“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这种有悖于经济理论的奇怪现象,这不仅是否定了科技工作者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而且也是对马克思《资本论》中科技劳动价值理论的践踏。

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大的作用,科研人才的多少,水平的高低,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以及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大小的决定性的因素。科技劳动将成为重要的一种劳动形式。当前,必须根据党的十六大的精神,按照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特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重塑科技劳动者的分配模式。

对马克思资本论的探讨

第5期赵 波等 《国富论》对中国经济发展之启示论析89

“君主应在其权力所及范围内,以种种手段鼓励地主及农夫关

[2]

注农事”(P392)。此外,他还专门提出了国家与政府的三项

第一,必须明确国家宏观必要干预的不可缺少性。我们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必须彻底摒弃那种把国家宏观干预排斥在市场经济体制之外的观念,既要突出和围绕市场对资源配置所起的基础性作用,又须依靠国家宏观必要干预,并使两者有机结合,协同确保社会主义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第二,必须明确国家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不可替代性。我国当前的经济生活中,各种经济犯罪及经济不当行为,已严重扰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因此,国家应积极运用宏观干预,创造安定的社会秩序,,承担社会公共事业,当然,,还要注意国家,,时间已经过去两个世纪了,但我们,仍应看到他的经济思想在他那个时代的正确性以及带给我们的有益的启示———必须让经济生活按其内在规律发展,同时也要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认识到政府调控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正是我们当今研究斯密《国富论》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亚当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M].

职能———“第一,保护社会,使其不受其他独立社会的侵犯;第二,尽可能保护社会上各个人,使其不受社会上其他人的侵害和压迫;……第三,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

[2]

施。”(P252-253)斯密认为国家在宏观上可从直接和间接

两方面干预市场经济运行。

在直接方面,首先他主张国家可“借助于兵力”来实施直接干预,这样对外可抵御“其他独立社会的横暴与侵侮”,对内“可以把君主的法令,推行到帝国的最偏远地方”

(P269),

[2]

以保障经济活动的自由放任和公共安全。其次他指

[2]

出,为实现一国经济运行的协调,一要用国家行政指令来“建设并维持某些公共事业及某些公共设施”,

(P284)

二要由国

家直接经营公立银行、邮政业等。此外,斯密还看到,人的自由,行政”,为此,。

(P284)

[2]

间接方面,,有目的地

在税收方面,,对经济发展有或抑或扶的调控作用,主张课税宜轻不宜重,以保护和扶持新兴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利率方面,他认识到利率杠杆可调节资本的借贷关系,主张国家法律宜“规定合法的最高利息率”,从而间接引导资本的运用;货币方面,他主张国家应控制纸币发行量,以减免国内工商业经营中潜在的危机。

斯密关于国家宏观干预市场经济的理论思想,对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探讨和实践,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亚当 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3]谈敏.法国重农学派学说中的中国渊源[M].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2.

(责任编辑:余小江)

(上接第86页)

营造人才环境,鼓励科技人才冒尖。科技劳动者要有好的环境,才能施展才智,才能造福社会。各级政府部门要形成具体的人才激励机制,着力从舆论、政策、法制、管理等方面营造有利于科技劳动者工作的社会环境,要保护科技劳动者的合法收入,要坚持奖励与惩戒相结合,做到奖惩分明,实现有效激励。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政治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8]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8.

(责任编辑:余小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1gi.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