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初中语文河北中考测试试卷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更新时间:2024-03-07 19:4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2018-2019年初中语文河北中考测试试卷【26】含答案考点

及解析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七 八 九 总分 得 分 一、选择题

1.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这家店是卖水果的,桔子啊、苹果啊、芒果啊……店里充满了诱人的香味。 B.麦收以后,这块地是种玉米呢,还是种红薯呢? C.新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增加了一些网络词语。

D.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有文化,不等于有教养。 【答案】A

【解析】A.这家店是卖水果的:桔子啊、苹果啊、芒果啊……店里充满了诱人的香味。(“这家店是卖水果的”后面解释说明有哪些水果应该用冒号表示解释说明。) 2.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理解无误的一项是( )

A.这棵大树依然挺立着,烈日烤灼着它,干渴折磨着它,然而它没有倒下,它坚韧而顽强地活着。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强调了这棵大树所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

B.石间细流脉脉,如线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

理解: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的绵长轻柔和汹涌澎湃的特点,同时又使表意凝练,音韵和谐

C.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体现了老城舒适温暖的特点,强调了春天的老城带给人们的内心感受。

D.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理解: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草破土萌发的情态,突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句不是排比句,所以不对。B句不是表现水的汹涌澎湃,所以也不对。C错在应该是冬天的老城,不是春天的老城,所以正确的一项是D。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近日,新加坡“国父”李光耀病逝,当地民众悲痛不已,纷纷前往国会大厦悼念,真可谓是倾巢而出。

B.为官清廉者心中装的是百姓,虽然生活清贫些,但活得坦荡,没有东窗事发之忧。

C.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我们深情缅怀为抗击侵略而壮烈牺牲的革命英雄们,他们的丰功伟绩我们一直耿耿于怀。

D.《舌尖上的中国Ⅱ》以高清的视角,栩栩如生地展示了中华大地丰富的美食文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理解与辨析能力。要想正确的运用成语,必须准确理解成语的意义。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词义的范围、词义的轻重、感情色彩等。A项“倾巢而出”是贬义,比喻敌人出动全部兵力进行侵扰,用法不恰当;C项“耿耿于怀”是形容令人牵挂或不愉快的事在心里难以排解,用法不恰当;D项“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用在这里不合适。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坦荡如底 揠苗助长 浮想连篇 惴惴不安 B.不屑置辨 锲而不舍 潜滋暗长 恹恹欲睡 C.妙手偶得 沁人心脾 温文尔雅 冥思苦想 D.彬彬有礼 葱笼茂密 不折不绕 急不暇择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中应是“坦荡如砥 浮想联翩”;B中应是“不屑置辩 ”;D中应是“葱茏茂密 不折不挠”。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5.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无与伦比 如法泡制 恼羞成怒 恪尽职守 B.对答如流 唯唯连声 怀古伤今 寻章摘句 C.开卷有益 穿流不息 吹毛求疵 持之以恒 D.根深地固 孜孜不倦 十拿九稳 歇斯底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应为“如法炮制”;C项应为“川流不息”;D项应为“根深蒂固”。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评卷人 得 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8分) 学贵有疑

①我们说有成就的人有“学问”,既然是“学问”,那么就要既“学”且“问”。“问”从何而来?从疑而来。只有多疑、善疑、质疑、探疑,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用之于人民的事业。清朝学者陈宪章认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所以,我们说:学贵质疑。

②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无论他有多大的学问,总会有无知的地方,而多疑、善疑、质疑、探疑则是获取新知识的途径。正是基于这一点,法国伟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地是问号,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的确如此,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所以说,只有疑才能使我们的智慧之树开出艳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

③但是,我们必须明白,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或随便的怀疑。达尔文对“特创论”的怀疑,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在于他随“贝格尔”号帆船环球旅行之后,观察和采集了大量的动植物标本,考察和研究了无数的地质资料,经过综合探讨之后,才向根深蒂固的“特创论”发出了强有力的挑战。这是一场真理对谬误的挑战,其结果自然是真理胜利。可见,任何有效的怀疑,都依赖于对事实的仔细分析和对理论的深入研究。

④可是我们有许多青年,他们不善于怀疑,不善于发现。他们相信,凡是书上写的便是正确的,凡是前人说的便是真理。他们迷信书本,崇拜前人,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发现,更不可能有什么创见。他们对于社会的进步没有什么贡献,还可能成为社会前进的绊脚石,阻碍人类文明的发展。这样的人多了,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人类的文明就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必须提倡怀疑精神。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曾通过《狂人日记》倡导这一精神。如今,历史的车轮已转过了一周又一周,我们也早该拿起反向思维这把钢枪,作为我们向科学进军的武器了。

⑤地质学家李四光曾对他的学生说:“不怀疑就不能见真理。”这句话对我们也同样适用。我们要增长知识,寻求真理,就必须多疑、善疑,而且质疑、探疑,这才是我们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年轻的朋友们,勇敢地拿起这把钥匙,去打开科学的大门吧!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文章开头引述清代学者陈宪章的话的目的是 。(4分)

7.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的意思,在文中第②段的横线上填写一句恰当的话。(2分) 人们常常把知识比作海洋,海洋是无边无际的, 。 8.第③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9.“如果达尔文没有对‘特创论’的怀疑,就不会有‘自然选择学说’的确立”一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请你采用与这句话相同的句式,再补写一个内容相近的例子来证明中心论点(不得引用本试题中的例子)。(4分)

10.据报载:某专家以每分钟2500转的电钻钻木,通过多次实验,木头只冒烟不出火,于是写出了《钻木不能取火》的文章。由此,中学历史教材删除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内容。某校学生刘昱对此心存疑虑,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实验,最终钻木取火成功,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请结合对《学贵质疑》一文的理解,谈谈对这件事的认识(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4分) 【答案】

6.学贵质疑;引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共4分,每空2分) 7.知识也是无止境的。(大意正确即可得分,2分)

8.举例论证。举了达尔文向“特创论”发出强有力挑战的例子,具体形象论述了““疑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和认真思考之上的,绝不是无端的猜疑成随便的怀疑”的观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9.如果哥白尼没有对“地心说”的怀疑,就不会有“日心说”的创立。(4分)(注:列举中国老一代地质学家怀疑西方提出的“中国贫油论”从而开发了一个个大油田 以及其他因怀疑前人而创立新学说的典型事例均可。)

10.学贵质疑。质疑是获取新知和创新发展的基础,刘昱同学正是因为敢于质疑,善于探疑,才最终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因此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权威和书本,要敢于质疑,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4分) 【解析】

6.本题考查提炼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以及领会文章开头引用的能力。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一般可以从标题、开头、结尾来考虑,开头引用的作用一般有:(1)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3)作为论据证明论点。

7.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联系上下文以及结合自己的理解来补写语句即可。

8.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表达效果。解答此题的一般方法为:方法+观点,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即可。(4分,论证方法1分;作用分析3分)

9.本题考查补写论据的能力。根据文章的中心论点来补写论据即可。

10.本题是一道开放题。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谈对“恢复了燧人氏钻木取火的历史地位”这件事的认识即可。 评卷人 得 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 红桥游记 清代 王士祯

循小秦淮折而北,陂岸起伏多态,竹木蓊郁,清流映带,颇尽四时之美。拿小舟,循河西北行,林木尽处,有桥宛然,如垂虹下饮于涧;又如丽人靓妆袨服,流照明镜中,所谓红桥也。 桥四面皆人家荷塘。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青帘白舫,络绎如织。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

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当哀乐之交乘于中,往往不能自喻其故。,壬寅年的夏天,与箨庵等诸子漾舟,酒阑兴极,援笔成小词二章,诸子倚歌而和之。

嗟乎!丝竹陶写,何必中年;山水清音,自成佳话,予与诸子聚散不恒,良会未易遘,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也。 1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语。 (1)循小秦淮折而北( ) (2)丽人靓妆袨服( ) (3)颇尽四时之美() (4)顾而乐之 ( )

1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颇尽四时之美能以径寸之木 B.寡人反取病焉 惧有伏焉 C.予数往来北郭广故数言欲亡 D.有桥宛然满坐寂然 13.翻译下列句子。

六七月间,菡萏作花,香闻数里 14.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有哪些变化? 【答案】 11.

(1)名词作状语,向北; (2)名词作动词,化着漂亮的妆; (3)很;

(4)以……为乐(或“感到快乐”)。 12.B

13.六七月间,荷花开花了,香气使几里外的人闻到。(意对即可)

14.作者最初感到快乐(顾而乐之);等到“登桥四望”,开始“徘徊感叹” ;最后想到“红桥之名”传于后世,心胸旷达。 【解析】 试题分析:

11.先要梳理文字,读懂文章,根据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比较判断各项字词释义,辨别正误。“北”名词作状语,向北;“靓妆”名词作动词,化着漂亮的妆;“乐”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或“感到快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先要大致了解句子的出处,分析其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可用排除法,将明显不符合答案的项先行排除。A中的“之”为结构组词,的;B中“寡人反取病焉”的“焉”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反问,可译为“呢”,“ 惧有伏焉” 的“焉”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C中的“数”多次的意思,D中的然翻译为“……的样子”。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作”、“数”, 翻译后要疏通句子。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疏通全文,把握文章内容,找出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予数往来北郭,必过红桥,顾而乐之。”“登桥四望,忽复徘徊感叹。”“而红桥之名,或反因诸子而得传于后世,增怀古凭吊者之感叹如予今日,未可知也。”即可作答。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评卷人 得 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渡汉江》 ,完成文后题目。(6分)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5.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

16.“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悖人之常情,你如何理解?(3分) 【答案】

15.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16.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解析】

15.试题分析:诗人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

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品析诗歌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

点评:古人作诗作词讲究炼字,著名的如“推敲”的故事、“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等。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这种试题的答题思路:(1)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2)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6.试题分析: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含的能力。

点评:理解诗句的内含,在理解整首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诗人的特殊经历以及内心的情感来理解即可。比如:本首诗歌主要写的诗人因贬官常年在外,终于有机会回到家乡。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情感,自己被贬的特殊身份,让诗人的内心特别的矛盾----想回家乡,可是要到家乡时又不敢问路人等。 评卷人 得 分 五、语言表达

17.广告作为一种商业工具,有人认为要实话实说,也有人说不夸张就达不到宣传效果。你同意哪种说法?说说理由。(2分)

【答案】示例1:广告必须实话实说。如果商家只是想着获利,而一味地夸张、夸大产品的优点,缩小产品的缺点,给人以完美的感觉,就会对消费者产生误导,会对消费者造成危害。 示例2:我认为广告就该夸张,不夸张就达不到宣传效果。广告本身具有诱导消费者消费的性质,又不是产品说明;要想在很短的时间里引起人们的注意,刺激其购买欲望,获得商品利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夸张。

(言之成理即可。观点明确1分,理由充分2分,共3分) 【解析】略 评卷人 得 分 六、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4分)

18.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名人传》最突出的地方就是,多侧面地去表现传主们在身体上和精神上遭受的磨难,

他们对无限苦难的不懈抗争,以及在抗争中爆发出来的生命激情。

B.在《水浒传》中,绰号为“智多星”的人是吴用,也被称为”赛诸葛”。他与一伙好汉在“黄冈泥上巧施功”,干的一件大事是智取生辰纲。

C.《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本书分为《论求知》《论美》《论善》《论真理》《论健康》《论家庭》《论友谊》等多篇随笔。 D.《朝花夕拾》共十篇。这十篇散文(《狗·猫·鼠》《阿长和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故乡》《藤野先生》《范爱农》),是鲁迅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2分)

他的身量与筋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大很高,虽然肢体还没被年月铸成一定的格局,可是已经像个成人了——一个脸上身上都常现出天真淘气的样子的大人……他没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他不甚注意他的模样,他爱自己的脸正如同爱自己的身体,都那么的结实硬棒;他把脸仿佛算在四肢之内,只要硬棒就好。……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健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文段中的“他”指的是________(作家)笔下文学作品中的人物_______(人名) 【答案】 18.D 19.老舍 祥子 【解析】略 评卷人 得 分 七、默写

20.古诗词默写

①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

③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的两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古诗词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句子,请写出连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弓如霹雳弦惊。②坐断东南战未休。③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④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解析】

试题分析:默写诗文句子,易写错字,一是由于记忆不清,二是好望文生义,所以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本题中易错字有:霹雳、弦、未、遣、俱、逸、壮、览、赢,要根据语境仔细判断,注意书写,不要笔误。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评卷人 得 分 八、书写

2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阴晦(huì) 遒劲(qiú) 剽悍(biāo) 吹毛求疵(zī) B.涟漪(qí) 锃亮(zēng) 两栖(qī) 断壁残垣(yuán) C.亵渎(xiè) 哂笑(shěn) 挑衅(xìn) 自怨自艾(yì) D.舷窗(xián) 伫立(chù) 褴褛(lǚ) 奄奄一息(yān)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核给加点字注音。A项,剽piāo,疵cī,复习时应注意形近字“剽”“漂”的读音。B项中,漪yī, 锃zèng。D项中,伫zhù。从选字的角度来看,一是要注意多音字的读音;二是要注意形近字的读音;三是要注意易读错字的读音。 评卷人 得 分 九、作文

22.作文(60分)

请以“感谢阅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3)书写工整规范。(4分) 【答案】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解析】本篇作文属于命题作文,这个题目比较直露,比较大众化,很贴近学生实际,同时很宽泛,没有很强的限制性,降低了跑题、偏题的可能性;但由于太宽泛了,又增加了写作难度,容易造成大而空,泛泛而谈。写作时,切入的角度要小一点,如读青松,读李白,读毛泽东的诗,读秋、读自己,读某某老师、读母亲等等。写作时,关键是要抓住两点: 一是怎么“读”,为什么要“读”以及在“读”的过程中自己确有哪些收获。这方面的问题要结合自身实际,突出重点,深入思考,写出思想,写出个性。 二是对“读”本身要加以剖析,不宜只停留在一般认识、了解、熟悉的层面,而要突出层层推进的特点,使认识、了解、熟悉的过程显示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深刻性和独特性,从而使人感到你的这种“读”是富有力度和深度的“读”。一般的写作思路:读什么——感悟到什么。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1ga.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