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错误资源运用,彰显数学课堂另类生机活力-2019年教育文档

更新时间:2023-10-13 00:00:02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视错误资源运用,彰显数学课堂另类生机活力

在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教育可以从知道“对”,反思“错”,也可以从“错”,领悟“对”。错误是个极好的教育时机,它提供了我们辨析是非,纠正错误的好机会。我们的教育恰是要正确地利用“错误”的教育资源,通过学生对错误的辨别和错误结果的体验,学会正确面对学生已出现的错误进行换位思考,不斥责、挖苦学生,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从课堂教学出发,正确引导对错误的分析评价,从错误中体会成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巧用错误资源,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

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比如在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在让学生探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去测量自己手中的长方体的任意一个面的面积,由于学生手中的长方体大小不一,而小正方形的数量却是有限的,因此不少学生在摆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手中的小方块不够摆,

纷纷提出问题:“老师,小方块不够摆,怎么办?”老师要求学生自己想想办法?促使学生进一步思维:怎样才能解决小方块不够的问题?从而发现:只要长摆一行小方块,宽摆一行小方块,再将长与宽所含的小方块块数乘一乘,所得的小方块总块数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从而较好地使学生理解了长与宽所含小方块的块数与长与宽的长度的关系,进而抽象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引导“错误”,拓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得错误发生,如何利用好这些错误,化弊为利,是我们每位数学教师应该考虑的问题。我在教学中,经常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将错就错”的训练。在教学这么一道题:光明小学今年春季植树,四年级栽树78棵,是三年级所栽棵树的2倍还多6棵,三年级栽树多少棵?学生汇报时出现了三种列式:①78×2+6,②(78-6)÷2,③(78+6)÷2。先让学生分别说出列式的理由,当时我没有及时评价,而是让学生在自己的课练本上画出本题的数量关系的线段图,对照自己的算式,这样学生就很清楚地看到正确的结果是(78-6)÷2。在这里我并没有草草收场,而是有意识地让学生从错误出发改编题目,使学生错误的算式符合改编后的题目,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让学生明白了自己错误的原因,知道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我们正确地去引导它,这样才能拓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三、将“错”举一反三,提高辨别能力

“错误”伴随着教学的始终,只要有认识,就会有错误,“错误”中包含了认知个体大量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它客观地反映了个体的心理特点。新的课程改革倡导新的课程观,它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教学中的“错误”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以“错”为媒,及时而机智地捕捉形形色色的“错误”,凭借自己的智慧开发和利用好这一无穷的“宝库”,将会给课堂教学带来蓬勃生机与活力。例如:在复习角的知识时,我提出一个判断题:“钝角都大于90度。”大部分很多同学说:“对!”可有同学提出异议:“钝角应该是大于90度小于180度。”我肯定了这位同学的答案,并反问他:“那你能找到一个钝角小于或者等于90度吗?”这位同学哑口无言了。我指出这句话不是对钝角的定义,而是讲的钝角的一个性质。接着我又提出一个判断题:“大于90度的角都是钝角。”这时很多同学又马上肯定地说:“对!”“真的对吗?”有些同学又有点怀疑了,再经过仔细推敲,发现这个判断是错误的,大于90度的还有平角、周角。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同学们明白,当判断题的前提与结论交换位置,这个判断就不一定是正确的,需要仔细地分析,不要急于做出判断。

四、巧用错误资源,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过:“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

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作前提。学生通过找错、议错、改错的反思过程,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自己的发现、分析、改正错误的能力,达到正确掌握知识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例如:在六年级下册的练习册上有这样一道题,“小明从家到学校,去时每分钟走60米,回来时,每分钟走40米。求小明往返的平均速度。”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大部分同学作出了(60+40)÷2=50的错误解答。评讲时,我把其作为促使学生反思的好材料,组织学生辨别正误,思考、辨析错在何处,为什么错,如何改错。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有学生说:“这是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应该根据总路程÷总时间=平均速度。而总路程可以看作1,去的时间则是路程÷速度就是1/60,而返回的时间是1/40,所以应该这样列式:1÷(1/60+1/40),不应该把两个速度加起来再除以2。”经这位同学一提醒,大部分同学都明白了,纷纷举手,有的学生则没等老师点名就迫不及待的说了自己的观点。“老师,他说的没错,求平均速度是应该总路程÷总时间,但这里的总路程应该是往返的总路程,应该是2,所以应该是2÷(1/60+1/40)=48千米。对对对应该是这样……一道错题,引发了同学们的一场大讨论。同学们在主动参与找错、议错、辩错、该错的反思中,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个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并将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资源,因势利导,正

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来达到使学生减少错误,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学生的“错误”是宝贵的资源,因为有了“错误”,课堂才显生机和活力;因为有了“错误”,师生才有更广阔的探索空间;因为有了“错误”,我们的数学课堂才更加精彩。 【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1ef.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