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骑楼 - 图文

更新时间:2024-05-09 08: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州骑楼的建筑风格:

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仿哥特式

代表作:长堤爱群大厦

这种形式在其他城市也较为少见。北京路新华书店和长堤爱群大厦是其代表作。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拉长的拱形窗表现了明显的哥特装饰意味。爱群大厦则将哥特风格加以灵活运用和改良,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以仿哥特式窗,底层骑楼柱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南洋式

代表作:文明路186号

这是一种在南洋地区非常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即在女儿墙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其原本是为了预防南洋一带强烈的台风袭

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负荷的技术处理,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在文明路、海珠路上都可以找到。

古罗马券廊式

代表作:新华大酒店

这种形式骑楼在其它城市较少出现,在广州却能找到不少实例。位于长堤的新华大酒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底层骑楼为券柱式,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线角明朗而细部丰富。一些部分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式,使其罗马风格更为浓郁。

仿巴洛克式

代表作:万福路114号

这种形式在东南亚一带和我国南方城市的骑楼中被普遍采用。这些巴洛克装饰既不同于古典式的严谨,也区别于17世纪巴洛克风格的繁琐与追求曲线、动感,而是在构图稳定的基础上加上巴洛克装饰。在广州的骑楼中,巴洛克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在下九路、龙津西路、万福路等都可以找到。

现代式

代表作:泰康路一带

这种骑楼一般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区别明显。一般来说,立面处理上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中国传统式

代表作:德政南路139号

该形式骑楼延续了我国南方传统民居的特点,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户,立面基本无装饰。这种骑楼仅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等还有零星保存。

“骑楼”建筑是以广州为首的岭南近代城市商业街市的一大特色,它的特点是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可避风雨、防日晒。

●请把骑楼留住

上世纪30年代之后的广州,再没有大规模兴建骑楼建筑了,但此前留下的那些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房子足以成为广州建筑的一大特色。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和楼底三部分,楼顶有的是尖顶塔形,有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造型丰富。墙面装饰亦丰富多彩,有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脚、阳台铸铁栏杆等,有融合了西方巴洛克或罗可可建筑装饰风格,也有岭南特色的佳果与吉祥纹饰以及具有中国古典卷草图案。还有的把满洲窗运用在骑楼的装饰去了。据不完全统计,广州市有骑楼街路36条,长度超过20公里,主要集中在旧城区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经历过七八十年的风风雨雨,广州的骑楼虽然陈旧了,但它们仍“忠心耿耿”地为广州人服务。改革开放,在对广州旧城区大规模的“改造”中,骑楼建筑可谓首当其冲,上世纪90年代,广州修建地铁一号线,拆掉了中山路上的许多骑楼以及骑楼下的“一乐也理发店”、“艳芳照相馆”、“华北饭店”等老字号,这些骑楼和老牌名店的“威水”样,只好停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以及2008年岁末专门为85岁的摄影爱好者李瑞然举办的《老人·老城·生命的记忆》图片展览中。

骑楼要不要,是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广州要现代化,是否就不要骑楼?到天河看看吧,下起雨来,狼狈的人们哪能像在中山五路的行人那样潇洒?

旧广州财厅前的骑楼群

旧时太平路(今人民路)骑楼

广州骑楼的拆迁与保护

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1990年代初,广州沿中山路修建地铁一号线,引入开发商沿线发展物业,骑楼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骑楼街的拆除和破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广州骑楼作为岭南建筑文化特色受到关注,保护广州骑楼的呼声开始响起。1998年6月12日通过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提出:“在名城内,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区域,或比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镇、村寨、风景名胜,应当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广州市城市规划审批技术标准与准则》中第7节对各种骑楼建筑的保护、更新、改造和新建作出了明确规定。

广州市区内现存的骑楼街总计有36条,长度达20多公里,集中分布在老街区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如荔湾区的人民路、上下九、第十甫路、长寿路、恩宁路、龙津路、长堤;越秀区文明路、德政路、豪贤路、文德路、东华东路和东华西路的北京路、大南路、一德路、起义路、海珠路等。此外,海珠区的同福路、南华东、南华中、南华西也有一部分。

《广州市骑楼街保护与开发规划》将广州市现存骑楼划分为三大片区,即广州市骑楼街保护和开发的总体格局:以人民南—长堤一带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的“骑楼风貌区”;以第十甫路—上下九一带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的“西片骑楼街区”;以北京路—中山路一带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的“东片骑楼街区”。然后分为“核心保护段”、“重点改造段”、“风貌协调段”及“建设开发段”4种类型,不同类型将采取不同的保护、改造方针和措施。

骑楼街保护与开发分类控制表

骑楼街分类 1. 北京北路 核2. 上下九、 第十甫路 心保3. 长堤大马路 护(北侧) 段 4. 人民南路 5. 长堤大马路 重(南侧) 点恢6. 复一德路 段 24 24 财厅至中山路段 现规状划道道路路宽宽度度(m) (m) 新建建筑主要控制要求 骑楼建筑退缩 起止点 保护或建设控制范围 压压道人路红行线 道 建筑控制(m) 备注 街道名称 退道骑楼路红首层骑楼建筑高度 线净高 (m) 保持现状 骑楼 进深 西起昌兴街,东至儿童公园 ● —— —— 18 18 大同路口至人民路道路红线起两侧口 各13米区域 靖海路口至人民南现状沿街建筑的路口 进深范围 沿江路口至仁济西现状沿街建筑的路口(十三行路)段 进深范围 ● —— —— 保持现状 24 30 28 30 ● —— —— 4-7 ● —— —— 15-24 保持现状 5 24 道路红线起两侧靖海路口至人民南28 各约30米区域,路口 详见示意图 道路红线起两侧28 人民路至解放路段 各约30米区域,详见示意图 ● —— —— 4-7 15-24 5 24 10-24,且不得● —— —— 4-6 超过现有相邻4.5-6.5 建筑物的高度 7. 大新路 8. 大德路 9. 26 18 22 道路红线起两侧人民路至起义路 各约30米区域,详见示意图 10-24,且不得● —— —— 4-6 超过现有相邻建筑物的高度 10-24,且不得● —— —— 4-6 超过现有相邻建筑物的高度 10-18,且不得● —— —— 4-5 超过现有相邻建筑物的高度 10-18,且不得● —— —— 4-7 超过现有相邻建筑物的高度 10-18,且不得● —— —— 4-5 超过现有相邻建筑物的高度 10-18,且不得● —— —— 4-5 超过现有相邻建筑物的高度 3-5 北起麻行街,南至26 人民路至解放路段 玉带濠的带形区域 道路红线西侧约一德路口至长堤大26 30米区域,详见示马路口 意图 道路红线西侧约泮溪酒家至多宝路26 30米区域,详见示口 意图 道路红线西南侧龙津西路口至蓬莱26 约13米区域,详路口 见示意图 道路红线两侧各蓬莱路口至大同路24 约30米区域,详口 见示意图 30 26 洪德路口至宝岗大路南侧沿线建筑 道路口 仓边路口至北京路口 5 靖海路 (西侧) 龙津西路 (西侧) 26 4.5 10. 18 4.5 路东单边拓宽 路东北侧单边拓宽 11. 恩宁路 18 (北段西南侧) 恩宁路 (南段) 3.5 12. 18 3.5 13. 南华西路(南侧) 18 14. 风貌15. 中山四路 (西段) 大南路 24 24 按照《南华西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控制 现状沿街建筑的按照《中山路(陵园西路至北京路段)城市设计》控制 进深范围 ● —— —— 5-6 15-24 4.5-5.5 起义路口至北京路现状沿街建筑的口 进深范围 协16. 调段 17. 18. 19. 20. 21. 文明路 泰康路 (北侧) 万福路 龙津东路 龙津中路 龙津西路 (东侧) 24 24 24 18 18 26 26 26 26 26 北京路口至越秀南现状沿街建筑的路 进深范围 起义路口至北京路路北侧现状沿街口 建筑的进深范围 北京路口至越秀南现状沿街建筑的路 进深范围 人民中路口至康王路口 康王路口至泮溪酒家 泮溪酒家至恩宁路口 龙津西路口至蓬莱路口 珠玑路口至康王路口 龙津中路口至大德路口 仁济西路口至大德路口 大德路口至长堤大马路口 路两侧沿线建筑 路两侧沿线建筑 ● —— —— 4-6 ● —— —— 4-6 ● —— —— 4-6 —— —— ● ● —— ≥5 —— ≥5 10-18 10-18 15-24 10-18 10-18 4.5-5.5 4.5 4.5-5.5 5 5 路东单边拓宽 路东单边拓宽 18 26 路东侧沿线建筑 ● —— —— ≥5 10-18 5 建22. 恩宁路 设(北段东侧) 开发23. 六二三路 段 (北侧) 24. 25. 26. 人民中路 人民南路 海珠南路 18 26 路东侧沿线建筑 ● —— —— ≥5 —— ≥4.5 10-18 5 50 30 30 18 52 40 40 38 路北侧沿线建筑 路两侧沿线建筑 路两侧沿线建筑 路两侧沿线建筑 ● —— 10-18 15-24 15-24 10-18 5 6.5 6.5 5 —●退—— ≥8 — 5米 —●退—— ≥8 — 5米 —— ● —— ≥5 27. 中山六路 36 36 38 36 30 35 28 40 纸行路口至解放路口 仓边路口至陵园西路口 路两侧沿线建筑 路两侧沿线建筑 —— ● —— ≥8 18-24 6.5 28. 中山三路、中山四路东段 按照《中山路(陵园西路至北京路段)城市设计》控制 按照《南华西街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控制 按照《广州市北京路地区城市设计调整》 及《广州市北京路地区城市设计管理图则》控制 按照《广州市北京路地区城市设计调整》 及《广州市北京路地区城市设计管理图则》控制 按照《恢复传统商业街功能——解放路重建规划》控制 29. 南华西路(北侧) 18 30. 31. 32. 北京路 北京南路 解放路 24 18 40 洪德路口至宝岗大路北侧沿线建筑 道路口 中山路口至大南路口 大南路口至泰康路口 中山路口至沿江路口 路两侧沿线建筑 路两侧沿线建筑 路两侧沿线建筑

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骑楼,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广州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最为壮观。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代表。

广州骑楼的结构共分三段:下段为约宽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处大多都有丰富的装饰花纹或浅浮雕。依建筑风格,广州骑楼又可分为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两个流派。

西关骑楼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主要采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比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其中最具中式建筑特色的是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方形窗。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顶。

东山骑楼形成年代比西关骑楼略晚,更趋于现代化,也更加简洁。比如说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等等。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独特之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且实用。 广州爱群大厦

广州骑楼起源和发展

关于广州骑楼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根据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另一种说法认为骑楼是广东人将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更有观点认为,“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建筑已经可以说是近代骑楼建筑的雏型,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街的发祥地”。广州骑楼作为广州的一个符号,充分地体现了广州的商城特色。

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被称作“有脚骑楼”。在1920年“修正取缔建筑章程”中,将“有脚骑楼”简化为“骑楼”。

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拆城墙、扩马路,对市容进行大规模改造。当时为了充分运用马路空间,同时又针对广州湿热多雨的气候特征,在马路两旁搭建起两三层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骑楼式楼房,当时较为现代化的建筑南方大厦、新大新公司等,也采用了骑楼式的建筑结构。骑楼形成了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商业骑楼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特色,商业繁华地段逐步形成了骑楼街风貌,如永汉路(今北京路)、太平南(今人民南)、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长堤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广州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基本维

持旧有格局,商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骑楼建设大大减少。这一时期建设的骑楼街主要有越华路和豪贤路。这个时期的骑楼街建筑在体量、风格和街道功能方面都与上世纪20至40年代的骑楼街有明显差异:沿街建筑多为住宅,首层为商店,商业功能较弱,服务范围仅限于街坊;建筑多为7—9层(22—30米),街道空间更为狭窄压抑;建筑保留了骑楼的形式,但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取代了传统骑楼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无装饰,沿街建筑整齐划一,街道景观比较单一。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州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不断扩张,交通量大大增加,老城区面临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这一时期广州基本没有兴建新的完整的骑楼街,而是在一些原有骑楼街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拆除旧骑楼,建设新骑楼。但由于不是整条街道实施整体改造,在一些路段形成了新老骑楼交错并列的景象,如万福路、大南路、龙津路、长堤大马路等。此外,老城区道路的拓宽改造也对一些骑楼街造成了破坏,如人民路高架桥的建设对人民中路、人民南路骑楼街风貌的影响;解放路、中山路拓宽和人民桥、内环路的建设拆除了解放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六二三路和洪福路的传统骑楼街。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1a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