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强校】2016届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高三上期中考语文试卷(带

更新时间:2023-03-08 04:49:29 阅读量: 初中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百强校】2016届江西省临川区第二中学高三上期中考语文试卷

(带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1.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学是外国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研究不但促进、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C.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D.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主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B.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C.汉学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者应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是立国的源泉;只要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B.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因而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C.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大踏步地复兴。

D.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答案】 1.B 2.A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B项,答非所问。本项表述的是汉学研究的作用;另外,“促进、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表述有误,选项对应的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B就是对文章第二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题干问的是对“汉学”的理解,选项却在回答“汉学”的作用,

答非所问;同时在概括的时候,把“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概括成了“促进、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与融合”。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A项,“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无中生有;而且,“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有误,选项对应的信息在第三段的开头,应为“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选项张冠李戴。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项不但无中生有,同时在对文章第三自然段开头句的概括时,把“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理解成了“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观点的能力。A项,扩大范围,“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应为“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而且原文为假设关系,选项为条件关系。B项,因果倒置。“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是原因。D.未然说成已然,“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不正确,原文是说“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

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将“国学是……精神命脉”扩大为“命脉”,扩大了范围;B项,因果倒置;D项,将未然说成已然。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①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②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着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③“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④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⑤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⑥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⑦“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⑧“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⑨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⑩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找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一种幻觉,或是海市蜃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者,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搂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棵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找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

?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找什么。 ?“我的绳索。”他回答道。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生动形象地塑造了胡安这个人物,运用了语言和心理描写表现他的性格特点。 B.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将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绳索”写得充满真实感,比如绳索从空中垂下来的样子,对胡安爬绳索的过程描写也很真实。

C.小说主要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这样可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使故事更具有真实感,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D.对比鲜明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看起来不可能发生的行为,就是通过胡安和“我”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E.小说中的“绳索”象征意义丰富,象征着成人缺失的童年好奇本能、象征人们向往的某种奇迹或理想等内容。

(2)第??段的插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3)小说主人公胡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最后两段安排七十年后寻找绳索的情节,结合文本和补充材料,探究这样写的作用。(8分) 【答案】

(1)BE.选E给3分,选B给2分,选A给1分。

(2)①人物性格上,通过补充他回忆故事和学校经历的描写,进一步表现了胡安喜欢幻想的性格,使胡安的行为更加合理;②内容上,交代胡安决定爬上绳索的动因,为后文情节做铺垫;③结构安排上,使情节更加起伏,充满波澜,摇曳多姿。(每点2分,共6分) (3)(1)充满好奇和自信、喜欢探索:看见绳索极力攀爬想探寻究竟、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2)谨慎胆怯,小心细致:一步一步十分小心接近绳索,用指尖轻轻触碰绳索,爬到十米害怕得不敢继续。(3)勇敢执着,有冒险精神:在央求父亲无果后,自己向绳索跑去。七十年后还在寻找绳索。(每点2分,共6分,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不分析者最多得3分)

(4)①表现人物性格,用七十年的发展轨迹进一步表现胡安充满好奇的精神和探索的欲望,符合人物性格特征。②照应前文情节,使绳索成为小说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完整。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丰富了小说主题意蕴。④加大小说时间长度和空间广度,丰富了小说的艺术技巧。⑤增加了小说的神秘感,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每点2分,共8分,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A “运用了语言、心理描写”概括不全面,缺少了动作描写。C主要采取的是第三人称手法,最后两段使用了第一人称。D“对比鲜明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通过胡安和“我”的对比表现出来”都有误。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应边读边划出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词、句,划出文中表明文章结构的词、句。议论性文章特别要注意论点和结论,叙事性文章看划出的词句就能理清这篇文章的情节结构。第二遍阅读时可以只看这些划了的词句,寻找答题的区位。第三遍主要是核对选项是否准确。答题的思路,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

事)→→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比对选项所说,辨别正误。本题重点考查小说的手法,比如A项考查人物描写的方法,可以到文中找出写胡安的内容,然后再看小说漏掉或多加了什么手法。C项考查小说中的人称,这一项比较简单。D项考查“对比”。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段的插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小说中插叙的作用。考生应先回归文本把握第??段的内容,即写了……,表现了……;然后再从对人物形象塑造和情节结构的安排上分析其具体的作用。这两段所写的内容主要是写胡安回忆故事和学校的经历,从内容上来看,其实是交代胡安决定爬上绳索的动因,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来看,体现了胡安爱幻想这一特征,从情节的安排上来看,也就为下文的情节做了铺垫。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和事件的叙述方式,叫插叙。它是小说、散文中常用的一种叙述方法。插叙的作用:1.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结构完整,内容丰富。2.衬托人物品质。3.为后文做铺垫。4.突出文章的中心。其中,2.3.4可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主人公胡安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描写胡安的内容,然后再看有没人他人和环境的衬托。本文主要是对胡安的正面描写,比如胡安看见绳索极力攀爬想探寻究竟、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爬绳的描写说明他谨慎胆怯,小心细致;七十年后还在寻找绳索说明他执着。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就可以借助胡安的一系列行为表现分析其性格特点。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最后两段安排七十年后寻找绳索的情节,结合文本和补充材料,探究这样写的作用”,这是考查小说结尾的作用。答题的角度如下: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情节结构的前后关联上,文章主题的深化上,结尾本身的特色上。本文以七十年后寻找绳索收尾,从情节结构上来说,最后说“我的绳索”,让“绳索”成为文章的线索,前后的内容上形成照应关系;再一次体现出人物的探索精神和好奇心。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小说阅读结尾题出题格式:1.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 2.谈谈你对这篇小说结尾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很震撼人心,有人说还是去掉结尾好。你认为怎样更好?为什么?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

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成功的。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章。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竟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一般的作家写了30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

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我对此比较宽容。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林清玄通过自己的成长经历,认识到成功的意义在于快乐,这给予人们深深的思索:怎样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人。

B.周作人喜欢掉书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点点自己的思想,所以林清玄喜欢却不认同他的作品,周作人也没有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

C.林清玄觉得人应该站在传统上,这样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而今我们放弃传统,造成我们无法理解生活中深刻的部分,没有自信。

D.林清玄认为慢生活其实指的是内心的从容,也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慢生活”并不是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它同样可以让人充满斗志。

E.对于如今出版界的各种商业炒作现象,林清玄持宽容的态度,觉得不必太在意它,他认为时间是“裁决家”。

(2)这篇访谈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6分)

(3)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6分) (4)在林清玄另一本书《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他说:“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案】 (1)BC(5分)

(2)一是林清玄是如何进行文学创作的,二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国学热的问题的,三是林

清玄是如何理解生活的,四是林清玄是如何看待商业炒作的。(每点2分,答出三点给6分) (3)(6分)①林清玄的丰富的人生经历,使他认识到快乐是比成功重要的东西,他的作品也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②苏东坡、泰戈尔等古今中外作家对他的创作理念产生了较大影

响,注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③十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他的写作帮助很大,使其文字浅显易懂;④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林清玄能够保持内心的从容、淡定,使他的作品有清新淡雅的风格。

(4)(8分)参考示例一:认同。这句话是说,人生不需要准备太丰富的物质条件,而需要准备从容的心态。林清玄早年的经历使他认识到不能一味追求物质与现实的享受,而应该追求内心的丰盈和快乐。(或:尽管都市生活节奏是很快的,但并不妨碍一个人追求内心的从容,也即做事时要有定力、有定见,也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联系生活能谈出对从容心态的理解,或对快乐与成功的关系的理解,或对传统与内心的关系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参考示例二:如果不认同,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比如:我不认同林清玄的观点,我觉得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人只有拥有足够多的物质财富,才能满足生活的各种所需,比如买书、旅游等。而物质缺乏的人,无论如何他的生活质量都不会高。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解答此类题一定要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到原文中找到关键句子,然后细细揣摩蕴含在其中的内涵。B项,概括不全面。林清玄之所以不认同周作人的作品,原因里还有周的文字没有伸缩性;C项,原文是说“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答对一项3分,答对两项5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篇访谈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这类似于论述类文本的思路。应该先将访者和被访者说话的内容分开,先找出访者提出的问题,再结合被访者的回答,即可概括内容。第一处“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第二处“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第三处“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第四处“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第五处“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第六处“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第七处“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第八处“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既然题干说明“四个方面的内容”,那么考生应进行同类合并。

【考点定位】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访谈的主要进程和内容。(1)迅速通读一遍全文,把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2)将访问者和访谈对象的文字分开,先读提问者(访问者)的问题,把握有哪些主要问题;再阅读访谈对象的文字,大致把握其阐述分析。(3)重点精读一些提问者提出的一些关键问题和访谈对象的关键回答,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

(4)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与其他类型的文章读解分析方法一样。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给出筛选的依据“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可以依据记者的提问寻找答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第一次、第四次、第六次、第七次提问的回答中,找到这几处再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姜文是一个对品质有极端要求的创作者”,此处的品质自然是指影片的品质,那就是到文中找姜文在制作影片的过程的要求、做法、别人的评价。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本文可以借助记者的提问来把握文章的内容。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应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否认同,然后结合文本解释这句话的含义,最后结合现实生活谈自己对从容心态的理解,或对快乐与成功的关系的理解,或对传统与内心的关系的理解。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时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到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行文等。“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多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就是要分析归纳出提问者和访谈对象(主要是后者)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B.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组起兵,因为作战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C.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责蒋贵。

D.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西部边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5分)

(2)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5分) 【答案】 1.D 2.D 3.B

4.(1)(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招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充”“向导”“绝”“薄”及开头省略主语各1分)

(2)(他)从小路疾驰了三天三夜,抵达了叛军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马,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韣,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间道”“方”“猝”“佚”及开头省略主语各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这句话的大意是:敌人失去了战马,带着弓箭,步行和明军战斗。蒋贵放开骑兵,践踏攻击,指挥毛哈阿奋勇冲入敌阵,大败敌军。又把兵分为两翼,另外派一百骑兵占领高地作为疑兵,边打边行八十里。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名词动词进行断句,因为这句话主要是在叙事,故可以根据事情的发展断开句子,比如“敌”“马”“贵”“毛哈阿”“之”“两翼”“疑兵”。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

“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所给的解析如下:D项,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隋炀帝、晋灵公。但该选项没有问题,本题无答案。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英宗很生气”属于无中生有,选项对应的信息在第三段开头,文中的原句是“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意思是英宗即位以后,蒋贵因为所统领的地方都是非常偏远的边境地区,上奏请求增加军士每个月的粮食供应。正统元年,召蒋贵回到朝廷,任右都督。并没有“英宗很生气”这一内容。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C项,只要找到对应的句子即可发现问题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4.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充右参将”句首省略主语,翻译的时候应加上“蒋贵”二字;“充”,担任;“乡导”,向导;“绝”,越过;“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要的地形;“薄”,接近。第二句中,“间道疾驰三日夜”句首省略主语,翻译的时候应加上“他”;“间道”,名词做状语,从小路;“方”,正;“猝”,突然;“惊”,使……惊;“佚”,散开,跑散。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

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参考译文】

蒋贵,字大富,作为燕山卫的士兵跟随成祖起兵,靠累积功劳升职到昌国卫指挥同知。跟随大军征讨交阯及沙漠,提拔为都指挥佥事,负责彭城卫的军务。

z宣德二年,四川松潘的少数民族叛乱,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招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仗,大败叛军。升任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宣德七年,又任命为参将,帮助陈怀镇守松潘。次年,升任都督佥事,代理副总兵,帮助方政镇守松潘。又过了一年,各少数民族又叛乱,方政等人分路进兵讨伐。蒋贵率领兵力四千,攻破了任昌的大寨。会合都指挥赵得、宫聚的队伍,依次平定了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没法计算。捷报传到朝廷,升任都督同知,代理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替方政镇守松潘。

英宗即位以后,蒋贵因为所统领的地方都是非常偏远的边境地区,上奏请求增加军士每个月的粮食供应。正统元年,召蒋贵回到朝廷,任右都督。阿台侵犯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边疆的守将向朝廷告急,朝廷命令蒋贵佩戴平虏将军的大印,统帅军队讨伐。叛军进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阵亡士卒一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弹劾蒋贵,朝廷开会讨论认为蒋贵刚选兵出发去甘州,势必来不及救援。而庄浪归徐晞所统率,追究徐晞推脱罪责的责任。把蒋贵的事情放在一边,不予追究。

次年春天,谍报敌军驻扎在贺兰山的后面。皇帝下诏命令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向西,蒋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长城关口会合围剿。蒋贵到了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说前面的路上没有水草了,率兵返回。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上奏告状,尚书王骥出京负责处理边疆事务,斩了安敬,责令蒋贵立功免罪。蒋贵感动振奋。正好朵儿只伯害怕罪责被追究,接连派使者入京上贡,敌人的势头稍稍减弱。蒋贵率领轻骑兵在狼山击败叛军,追到石城。战斗停止了,听说朵儿只伯去到兀鲁乃地依附了阿台,蒋贵带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前往突袭。副将李安劝阻他,蒋贵拔剑厉声斥责李安说:“敢阻挡进军者死!”于是出了镇夷。从小路疾驰了三天三夜,抵达了叛军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马,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韣,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敌人失去了战马,带着弓箭,步行和明军战斗。蒋贵放开骑兵,践踏攻击,指挥毛哈阿奋勇冲入敌阵,大败敌军。又把兵分为两翼,另外派一百骑兵占领高地作为疑兵,边打边行八十里。正好任礼也追击敌人到了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带着几个骑兵远远地逃走了,西方边境都平定了。

正统十四年正月,蒋贵去世,时年七十。朝廷追赠他为泾国公,谥号为武勇。 三、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小题。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① 辛弃疾

老来情味减,对别酒,怯流年。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无情水都不管,共西风、只管送归船。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

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想夜半承明②,留教视草③,却遣筹边。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酒只依然。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

【注】①范停:即范昂,滁州通判,将赴京城临安。悴,副职。辛弃疾当时任滁州知州。②承明:汉有承明庐,为朝官值宿之处。③视草:为皇帝起草制诏。

1.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5分) 2.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运用想象(续写)与列锦的手法(众多的名词意象组合)(1分)描写了想象中朋友在旅途品尝美食、回家后享受儿女团聚的天伦之乐的情景。(2分)强化了江上品美味、家中团聚的画面感,情感由送别的悲伤转为对朋友的美好祝福,含蓄地表达了情感。(2分)(意思对即可,共5分。)

2.①激励友人奋进,称赞他的才能,希望他得到重用,到玉殿为皇帝起草制诏;②壮志难酬的苦闷,自己不能去朝天,依然愁肠满怀,借酒浇愁。③杀敌报国的渴望,有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而梦中才有执弓弦驰骋战场的场景。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两句的妙处”,这是考查赏析诗歌精彩语句的能力。可以从修辞、炼字、技巧、情感等角度做出赏析。考生应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再看景物的特点,最后看诗人是如何写景的,经过这样层层分析,即可发现赏析的角度。“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笔锋陡转,变刚为柔,一种浑厚超脱的意境悠然展现出来,前句用张翰的故事,后句用黄庭坚的诗意,使人读之翕然而有“归欤”之念。此二句当是悬想范倅离任后入朝前返家的天伦之乐。这首词在艺术手法上的高明之处在于联想与造境上。丰富的联想与跌宕起伏的笔法相结合,使跳跃性的结构显得整齐严密。全词的感情由联想展开。“老来情味减”一句实写,以下笔笔虚写,以虚衬实。由“别酒”想到“西风”,“归船”;由“西风”、“归船”想到“江上”,灯前下边转到朝廷思贤,再转到托愁肠殢酒,最后落到醉中发泄。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反而正,感情亦如江上的波涛大起大落,通篇蕴含着开阖顿挫、腾挪跌宕的气势,与词人沉郁雄放的风格相一致。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炼句题,考查的内容一般如下:浅层面上对句意的理解,较深层次上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的语句的赏析。此类题目的答题组织如下:描述句子大意,根据原句展开联想,描述景象或意境;手法及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写出了哪些事物(景物)的什么特点;情感或理趣;语言特点,有时还要指出语言特点,点明妙处或作用;结构作用,有的诗句还要指出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情感”,这是考查诗歌中的情感。这首词的下阕,转到送别主旨上。“征衫,便好去朝天,玉殿正思贤。”由上阕末句初跌而出,格调转亢,与上面“归欤”之境构成迥然不同的画面。词人有意用积极精神,昂扬语调,为友人入朝壮色。头二句言友人入朝前勤劳忠奋,三句言朝廷求贤若渴。“想夜半承明,留教视草,却遣筹边”,好一派君臣相得,振邦兴国的景象!夜里在承明庐修改诏书,又奉命去筹划边事,极言恩遇之深。承明,庐名,是汉代朝官值宿(犹后代的值班)之地,词里借指宫廷。这几句寄托了词人的理想,表明愿为光复中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下面再一转折,将滔滔思潮訇然闸住。“长安故人问我,道愁肠殢酒只依然”,变奋激昂扬为纡徐低沉。倘若友人去了京城,遇到老朋友,可以告诉他们,自己仍然是借酒销愁,为酒所困。长安,这里代指南宋都城临安。“愁肠殢酒”乃化用唐未韩偓《有忆》诗“肠殢?酒人千里”句,殢是困扰之意。话语外表露出自己报国无门的无限悲愤。前面几经翻跌,蓄意蓄势,至结尾,突然振拔:“目断秋霄落雁,醉来时响空弦”。词人醉中张弓满月,空弦虚射,却惊落了秋雁,真乃奇思妙想。

“目断”两字极有神韵,其实是翻用《战国策》“虚弓落病雁”的典故,可是不着痕迹。一个壮怀激烈、无用武之地的英雄形象通过这两句显现出来,他的情怀只能在酒醉后发泄出来。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如何体悟景中情?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暖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为喜悦。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四、默写

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日暮途穷”大概是人生的大悲,很多诗人也会在不得志时痛苦、悲叹,李白《行 路难》中便展现了这种无法前行的痛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到秦的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地浪费掉, 揭露和控诉了秦这种自私无道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答案】(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3)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性默写的题目,注意选准诗句,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不得志时痛苦、悲叹”“像泥沙一样地浪费掉”“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锱铢”“佛狸祠”等易错字的书写。 五、选择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近日结束的北约成员国防长会议重点推出4项扩军和改革计划,这种“秀肌肉”的做法对于缓解乌克兰危机可谓是 。

②日本众院7月16日强行表决通过了新安保法案。日媒对此撰文批判安倍,指其“动摇了民主政治的根基”,走上了一条与战后日本路线 的路。

③加拿大一项网上民意调查显示:1年级至12年级的家长中,超过三分之一认为学校给予女的功课太多并感到不满,而华裔家长的看法则 ,抱怨作业太少。 A.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大相径庭 B.南辕北辙 大相径庭 背道而驰 C.南辕北辙 背道而驰 大相径庭 D.大相径庭 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南辕北辙:指行为与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指方向与目的相反,含贬义。大相径庭:指看法、意见等相差很远。三个词语均有相差很远的意思,①中的“‘秀肌肉’的做法”是一种行为,故“南辕北辙”最合适;②中明确说路线,只能填“背道而驰”,且为贬义;③是说华裔家长与加拿大家长的观点截然不同,故只能填“大相径庭”。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南辕北辙”侧重行为与目的相反。“大相径庭”是强调看法观点截然不同。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比如“背道而驰”是贬义词。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几年,随着全民摄影时代、全媒体时代,出现了高清视频截图技术,以生产静态照片为职业的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

B.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C.中国举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表明维护二战成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布的《关于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实际是行政指导座谈会会议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随着全民摄影时代、全媒体时代”成分残缺,应在“全媒体时代” 加上“的来临”。B项,“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语序不当,“不仅……更是”表示递进关系,应将两者后面的内容颠倒。C项,“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句式杂糅,改为“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或“是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A项,经过压缩即“随着”后面缺少搭配的对象。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C项,就是将“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和“是为了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杂糅到一起。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比如B项,因句中有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故应关注两句之间的意思是否颠倒。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创业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不熄引擎,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推动发展, ,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13亿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中间,蕴藏着无穷的创造力。试想一下,如果13亿人的创新创造潜能充分释放出来,那将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A.靠社会生产力的解放,更要靠解放社会创造力 B.既要解放社会生产力,又要社会创造力的解放 C.不仅要解放社会生产力,更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D.解放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还要解放社会创造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首先浏览这段文字,把握中心意思,然后再浏览所给的小句子,寻找提示性的词语,比如关联词、反复出现的词。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解答此题,可以用排除法。①从语言逻辑看,后文表达中心为“创造力”,填加语句的语义中心也应为“创造力”,因此应选择“递进”关系的语句,且“创造力”应放在后半句中。②从句式角度看,选择的句式一致的,以保持与其流畅。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六、语言表达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横平竖直的方块字,是中华民族的独有创造和文化遗产。汉字,不仅仅是几千年历史传承的记录工具,① 。有了汉字、才有了唐诗的激情洋溢, ② ,元曲的灵动俏丽;有了汉字,才有了张旭、王羲之等人洒脱俊逸字体的千古流传。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 ③ 。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

【答案】(6分)(示例)①更是多彩的中华文化的巨大载体

②宋词的婉转清雅 ③古老的方块字面临严重的发展危机(每句2分,大意对即可) 【解析】试题分析:第①处根据后面的两句,可知应从汉字对中国文化传承的作用来概括,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根据上文“唐诗”及下文的“元曲”,第②处应该谈及“宋词”;第③处根据最后一句内容,主要谈电子信息对汉字的冲击或汉字所面临的困境。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七、语言表达

1.以“人生”为对象,依照例句仿写两句话,要求语意相近,字数与结构相同。(6分) 例句:如果把人生比作季节,那么,便会有寒暑往来,草荣草枯,花开花谢;

【答案】如果把人生比作天空,那么,便有阴晴变化,日出日落,云卷云舒。如果把人生比作大地,那么,便有高低起伏,潮涨潮落,风生水起。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揣摩所要仿写的语句的句式结构,然后根据内容要求选择对象,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可从“形似”和“神似”两个方面进行相似联想。描述对象已经给出“人生”,比喻对象,可从自然景物中选取,例如,天空、大地、大海、森林等;描述的内容要与描述的对象和比喻对象相吻合。在句式上,可采用“如果把人生比作……,那么,便有……,……,……”的答题模式。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根据仿写试题考查侧重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四大类型:结构类仿写题、修辞类仿写题、诗歌类仿写题和思维类仿写题。一、结构类仿写题——看清结构,模仿有据。●技法点拨:解答以结构为命题点的仿写题,要把握例句的结构特点,先看清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的,要分析句子成分的关系(主谓式、动宾式、动补式等);是复句的,要分析分句之间的关系(并列、因果、假设等),再按例句的结构仿句,同时注意语气、内容、修辞等方面的要求。二、修辞类仿写题——抓住特色,创新出彩。●技法点拨:修辞仿写题主要涉及比喻、排比、对偶、拟人、反问、设问等常用的修辞格。解答这类题时,最关键的是了解某种修辞的特色、要求,如,比喻往往是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它要求新鲜、生动;排比则由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的句子构成,整齐而富有气势。诗歌类仿写题——形神兼备,追求文采。●技法点拨:仿写短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例子一般具有哲理性,仿作也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②诗歌借形象表达思想,仿写时要看清诗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③追求高远的意境。思维类仿写题——巧思显智,妙想出奇。●技法点拨:以形象思维为考查点的仿写题,一般是要求将一个事物比喻为不同的事物,这需要注意事物之间的相关性、相似性,发挥联想、想象能力写出新奇的比喻。以抽象思维为考查点的仿写题,一般要求就具体事物揭示生活哲理,或揭示形象语句的精神实质,这需要研究事物的特征,使“物”与“理”相得益彰,体现对比思维的仿写题,最好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对性、相反性,思考解答。

八、其他 1.作文(60分)

“微信抢红包”很多人喜欢玩,老师因为上课给学生发微信红包,是个稀罕事。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焦世奇的这个“新招”,让学生没有一个翘课,课堂气氛活跃。而且,他的班级,师生关系好到爆表,他担任班主任的班级,很多学生叫他“老大”。 对此,网友们议论纷纷,褒贬不一,你对此有何看法?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插上创新的翅膀

不断变革创新,就会充满青春活力,否则就可能会变得僵化。——题记

俗话说:“第一个用鲜花比喻少女的人,是天才。第二个套用比喻的人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才。”可见,在人生中,创新是身旁的明灯,照亮前方的道路;创新是远处的山巅,激励我们登上高峰;创新是眼前的大海,任随我们畅所欲言,汇入其中。所以,只有不断创新,才可以支撑起整个世界。

鲁班懂得创新,因而在被野草划伤时不是将它拦腰折断,而是弯下腰仔细观察它,于是发现野草上有许多细小的齿。因而顿生灵感,经过一次次的实验,终于发明了锯,造福于人类。 齐白石懂得创新。从小便对画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自学成了一大家。但他却对自己的成功“不屑一顾”,而是去汲取名家的长处来填补自己的空白,60岁、70岁、80岁,齐白石的画风在不断的改变,水平也在一次次改变中突飞猛进,因而他的一生五易画风,一次一次的成功,取而代之的是一次一次的求进取,终于为我们所熟知,为世人所景仰。

而对牛顿来说,晚年的他不懂得创新。年轻时因一个苹果发现了地心引力,以后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到了晚年,却沉迷于亚里士多德的柏拉图学说,花费十多年时间“潜心”研究上帝的存在,不思进取,在迷信中一点一点将黑发“浪费”,将自己的创新精神丢入大海,最后赔上了自己的老年时光,毫无所得,。由此看来,一个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也会因为不创新而变得黯淡无光。

创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所必需的一种精神。有了创新,可以搭载莱特兄弟的飞机飞上九重天;有了创新,可以与爱迪生在电灯下侃侃而谈;有了创新,可以与诺贝尔炸开山头,炸出通道;有了创新,可以与列文虎克共同观察微观世界…… 为自己插上一双创新的翅膀吧,你一定会展翅飞翔,搏击长空!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这则材料可以从焦老师的角度、学生的角度、网友的角度确定立意。也可以从正面和反面思考焦老师的行为。如从正面分析,焦老师发的微信红包具有普惠性。他教的两个班级,一个28人,一个45人,个个都收过他的微信红包。怪不得,因为好玩和热闹,学生们都迫不及待地盼着老师发微信红包,发更多的红包。比如,焦老师不仅给不逃课的学生发微信红包,而且还给对出勤率高、学习成绩好、上课认真、考试有进步的同学发微信红包。怪不得,他的学生常常会习惯性地在课后打开微信中的班级群,看看老师有没有派送红包。再如,焦老师

给学生发的微信红包,少则1元,多则20元红包,钱虽然不多,但是,通过发红包,丰富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形式。怪不得,他所在的班级,师生关系好到爆表,很多学生叫他“老大”。还如,焦老师的学生都是经济管理学院的,所学的专业主要是电子商务与市场营销,微信红包又是电商平台开发的一种产品,作为相关专业的学生,应该多去接触并且了解这些新鲜事物,从而对“钱”要多敏感些。怪不得,师生对此都乐此不疲。也就是说,焦老师给学生发微信红包,不仅对学生起到了鞭策和鼓励作用,而且增加师生之间的感情,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故可以从转换方法、转换角度、创新等角度立意;如从反面分析,学生逃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主观上不爱学习,缺乏学习动力和热情,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有些教师的课堂枯燥无味,缺少吸引力,不够“吸睛”。当然,也有如找工作、沉湎于游戏等特殊原因,但这些都不是主要原因。一是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理想信念教育、励志教育、三观教育等。毋容讳言,很多学生进了大学后学习激情骤减,只满足于及格或拿到毕业证书,缺少更远大的生活目标和人生追求,缺少青春拼搏进取的朝气。只有学生的内心被激活,真正明白今日学习对未来的重要意义,才会焕发出学习动力和激情,才会勤勉读书、主动求知。二是从教师打造精彩课堂入手,提高授课的吸引力,让学生不舍得逃课。从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到教学方式方法的优化,围绕课堂教学这一中心环节,需要下力气精心打磨的地方实在太多。做好这些,教师要有渊博的学科素养和先进的教学观念、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要有对学生、对工作的高度负责精神。由于大学评价考核制度的影响,不少大学教师心思、精力主要在科研上,用在教学上的时间相对较少。目前,很多大学都出台了类似“知名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的规定,就是旨在引领大学教师高度重视教学工作。故可以从治标治本的角度立意。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比如本则作文,从“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这个关键句来审题立意并不难,符合当今高考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障碍的原则。而且这个话题与考生的生活很贴近,考生写作的面出比较广泛,与高考“让每个考生”有话可说的原则一致。本文对当今青年的教化作用也比较明显,很多人夸夸其谈,没有实干的心态确实明显,因此,他从贴近社会,服务社会的角度来看也不失为一个好题。

例2: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其人自护所短”便是关键句,这一关键句意在告诉人们“自护所短”是要不得的,因此可以较

容易地得出结论:不可自护所短。若抓不住这一关键句而赞颂北人不同凡响的壮举就偏题了。 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

比利时国王和王后有一次宴请成名以后的爱因斯坦,派马车夫去火车站接站,车夫一直等到车站的人散尽的时候,也没有接到爱因斯坦,就独自赶车回到了皇宫,他刚刚回来,就看到爱因斯坦衣着朴素、风尘仆仆地步行赶来了。(原因分析见板书)

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如:

当断臂的维纳斯展示在人们面前时,吸引了无数好事之徒趋之若鹜。它们提出种种接上断臂的奇思怪想。维纳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圈套。但迄今为止仍未有任何设计能取得普遍的赞赏。

材料中的情感倾向十分明显。“好事之徒”、“趋之若鹜”等词贬斥之情溢于言表。对想接上断臂在做法持否定态度,对断臂维纳斯持赞赏态度。据此可立意为:应顺其自然,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如果不注意分析情感倾向,立意为:敢于怀疑、敢于大胆创新等,就明显偏离题意。

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例如:

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儿子与父亲之间是一种特别的关系,作为他的同学给他写信,要劝导、教育他懂得孝敬父母。这是材料反映的主要的矛盾关系,不要在“花销紧”要节约方面大做文章。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1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