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

更新时间:2023-03-08 04:40:28 阅读量: 幼儿教育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

幼儿教育小学化是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虽然这一问题已由许多教育学者提出,可是在现实中这仍然是一个让人头痛的难题。想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考虑多方因素。因此想要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问题是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 一、我国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曾遇到的情况 1.幼儿教育小学化情况发展史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人们就开始注意到了在幼儿教育体制上出现了小学化的情况,这可以理解为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最早认识。为此,教育大师陈鹤琴先生还曾写过一篇关于儿童识字的论文是,他认为幼儿教育应首先建立在儿童兴趣基础之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配合家长需要,但是绝不能将家长的需要视为第一要素。虽然文革时期幼儿教育也受到部分影响,但在文革结束后基本恢复正常。历史上对幼儿教育小学化曾有过研究的教育学者也对这一问题各有说辞。教育学者最开始时猜想,幼儿教育小学化是因为幼儿园受到附近的小学氛围影响。

有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这一问题的研究最早出现在文献里是八七年《瞭望周刊》里面的一篇文章《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值得注意》,该文阐明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严重危害,并指出这一现象波及面很广,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存在的根源在于幼儿园附近的小学,如文中举例某县幼儿园大部分设在小学附近,家长思想观念受到这些小学影响进而导致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产生。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化时代的到来,很多私立幼儿园兴起,某些地方的私立幼儿园甚至占所有幼儿园总数的一半以上。为了生源考虑,这些幼儿园采取较激进的办法教学,分出大班与小班,采取提前教学法,甚至提前引入小学教育。 2.我国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治理的发展史

我国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治理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从那时起各地教育部门想出了很多治理这一问题的对策,比如深入调查、监督整改甚至处罚等。国家也曾下发过多项文件如《学前班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工作的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等,并结合实践先后在全国多省市开展学前班工作试点。2011教育部领导人在参加重要会议时很明确地提出了要坚决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 二、导致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1.幼小衔接是小学化存在的一大原因

幼小衔接是辅助幼儿教育小学化产生的一大条件。我国现今幼儿园体制是小班升大班,大班后便是幼小衔接课程,而现在幼儿园出于生源等诸多因素的考虑,越来越受重视幼小衔接,教学时间也越来越长,这就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生成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当大班教师教授小学教育内容时,小学化色彩极为鲜明,甚至可以说与小学初级教育无异,形成的小学化气氛对于小班、中班教师的影响极为不好。特别是循环式带班法作祟,大班孩子升学后,大班教师又从头带小班,大班教师小学化教学的风格再带入小班、中班,无疑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2.家长的期望导致了小学化问题的产生 由于现如今的竞争意识,家长极其恐惧自家孩子落于人后,所以他们非常重视对孩子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甚至幼儿形成的数字、识字能力也被拿到公开场合做对比,这间接影响了其他家长的思想。儿童认识数和字的多少成为争相议论的话题,导致了恶性循环,进而循环往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也间接导致了小学化的生成。另外,在西北部或一部分偏远山区,幼儿园小学化学习方式也是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做铺垫。 3.年龄的差异导致了小学化现象

国内外在对于小升初儿童年龄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共识,普遍认为儿童心智水平决定了其何时可以步入小学学习阶段。国外儿童普遍年龄是在6岁,我国由于政治原因,开始规定的

是7岁入学,后来有些地方规定6岁即可入学。 三、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路径 在考虑了儿童自身发展情况和家长意愿、对幼小衔接的实际需要之后,我们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应避免在中班和小班教学中体现,而不排斥其在大班中体现;考虑到义务教育的需要,基本同意大班与小学相衔接;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路径方面,采用改革现行幼儿园制度的路径,要将治理小学化问题与家长意愿分割开来。

总之,幼儿教育小学化是一种错误的教学方式,严重阻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所以幼儿园应当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基础之上,适当作出调整与改革,把重心放在儿童身心与良好品德的发展上,杜绝小学化现象的产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1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