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无愧作心常坦

更新时间:2024-05-19 03:24: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行无愧作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

——不应被遗忘的伟人陈独秀

陈敏昭

每年的5月27日,是陈独秀先生逝世周年纪念日,笔者以此小文纪念这位几乎被人们遗忘的曾经叱诧风云的可圈、可点、可爱、可敬、敢爱、敢恨、行无愧作而又被众人严重误解的真君子。

靳树鹏先生悼念陈独秀先生:“事不公有人管,路不平有人铲”。以人格言,陈独秀是堂堂乎君子;以学识说,陈独秀是巍巍乎哲人,以贡献讲,他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和两个儿子年轻的生命。他不愧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儿子。我们这样对待他,太说不过去了。

高语罕挽陈独秀联:“喋喋毁誉难凭!大道莫容,论定尚需十世后;哀哀蜀洛谁悟?彗星既陨,再生已是百年迟!”([注]高语罕系陈独秀的老朋友。该挽联作于1942年5月。)

陈铭枢先生悼念陈独秀挽联:“言皆断制,行绝诡随。横览九州,公真健者! 谤积丘山,志吞江海。下开百劫,世负斯人!”([注]陈铭枢先生乃军旅出身,与陈独秀少有来往,但是特别敬重陈独秀先生。此联由陈铭枢的老师、佛学大师欧阳渐书写。时称此联的词和书为“双美双绝”。)

陈钟凡教授悼念陈独秀词:“生不遭当世骂,不能开一代风气之先声;死不为天下惜,不足见确尔不拔之坚贞。生死爵然斯何人,怀

宁仲甫陈先生。先生之学关世运,先生之志济群生;斯世斯民方梦,先生肆意其孤行。孤行长往何所图?口以杜,身以诛,穷坚志壮终不渝!”([注]陈钟凡教授系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时的高足。42年5月,闻陈独秀先生辞世后,悲从中来,即赋此词。)

1、慷慨人生

陈独秀 (1879--1942),安徽怀宁人。原名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出身书香门第,早年参加辛亥革命。1903年参加拒俄运动,旋又助章士钊主编报纸,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5年自日本回国后创办的《青年杂志》(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191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17年2月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三大主义”。1917--1920年陆续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复辟与尊孔》、《偶像破坏论》、《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新文化运动是什么?》、《关于社会主义讨论》等著名文章,在新文化运动的各个阶段都发挥过巨大的作用。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0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进行建党活动。1921年7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总书记。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领导五卅运动。1922年出版《独秀文存》,1924年出版《陈独秀先生讲演录》,1925年出版《字义类例》。在国共合作的第一次国

内革命战争后期,执行共产国际指示,放弃对于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于武装力量的领导权,对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的进攻采取退让政策,犯了严重的右倾投降主义路线错误,使革命遭到失败。1927年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被撤销总书记职务。其后,他坚持己见,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接受国际托洛茨基派的观点,要求中共中央接受托派路线,即坚持城市为中心的国民会议运动和工人运动,反对农村武装斗争,并在党内进行分裂活动,组织托派组织。1929年11月,被开除出中国共产党。12月,与彭述之等81人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攻击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同时,在上海建立托派组织“无产者社”,出版《无产者》刊物,宣传托派观点。1932年在上海淞沪会战中,支持抗战,谴责蒋介石卖国独裁,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叛徒刑13年。经共产国际人士马林等的营救,1937年8月被释放,拥护国共合作和国民党领导抗日,与托派中央决裂,在武汉联络民主人士和抗日军队,试图组织“不拥国、不阿共”的第三势力。1938年,被王明、康生诬陷为日本间谍,从此与中共彻底决裂。同年出版《抗日战争之意义》、《实庵字说》。1942年5月27日病逝于四川省江津(现属重庆市)。

2、才情独异的爱国者

1897年18岁的陈独秀就指出:“近时敌酣卧榻,谋堕神州,俄经满蒙,法伺黔贵,德人染指青齐,日本觊觎闽越,英据香澳,且急

急欲垄断长江,以通川藏印度之道路,管辖东南七省之权力。”在列强环伺我国之时,要求清政府意识到危机四伏的现状,加强长江海防,“总论全江大局,若防内乱必据上游,若遇外侮必备下游,必长江之备已周,再有海军为辅,则欧亚之铁甲虽强,亦不容其越雷池一步矣”。令人敬佩的是,一个18岁的读书郎能够就国防战略这样的大政方针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文章中对长江水文及两岸的地情地质风貌叙述详细,资料翔实,论证观点鲜明,条理清楚,可见陈独秀的爱国之情真挚而热烈(见陈独秀《扬子江筹防刍议》、《扬子江形势论略》)。

1903年5月,先生在安庆发起成立了安徽爱国会。用浅显通俗的语言,讲述深刻的道理。比如在《瓜分中国》一文中,他向读者解释什么叫“瓜分中国”,“当作切瓜一般,你一块,我一块,大家分分,这名目就叫‘瓜分中国’。”当时的中国已被列强瓜分殆尽了。因此,陈独秀鼓励中国人“大家振作起来,有钱的出钱,无钱的出力,??我们中国地大人众,大家要肯齐心竭力办起事来,马上就能国富兵强,哪还有怕外洋人欺负的道理呢”。可贵的是,陈独秀不仅自己爱国心切,同时希望四万万同胞都有一颗爱国之心

陈独秀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热忱是真诚的、坚定的、热烈的、一贯的。笔者认为,陈独秀的爱国主义思想最放光芒的地方有二点:第一,陈独秀一直以爱国为己任,把爱国与救国、振兴中华结合起来,为了民族的独立与人民的解放,投身于革命运动;第二,把开启国民爱国之智与个人的爱国热情结合起来,一个人或少数人爱国力量有限,如果能够唤起整个民族的爱国热情,那么中国必不惧怕任何列强的侵

略。陈独秀的这种爱国情操,在近代很多仁人志士身上都有体现,比如鲁迅弃医从文,就是为了唤醒国民的思想觉悟,把个人的爱国热情溶于四万万同胞之中,汇成爱国的浩浩洪流!

爱国不计前嫌。陈独秀毅然放弃党派之争与个人恩怨,支持蒋介石国民政府抗日。他深明大义地说:“蒋介石迫害我们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和他不共戴天,现在大敌当前,国共二次合作,既然是国家需要他合作抗日,我不反对他就是了。”这些话说得很诚恳也很感人,真正体现了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的博大胸怀!

3、旗手与司令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和“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无论是在思想的传播上,还是在组织的发起上,都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具有深远影响,起到了任何人不可替代的作用,“南陈北李”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肯定,不容抹杀。在理论方面,陈独秀虽然没有普列汉诺夫那样系统深刻的马克思主义经典宣传著作,但他创办的《新青年》杂志,也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一声春雷,对当时的青年产生了“灯塔”的作用。陈独秀也被时人尊为“思想界的明星”,成了青年人的偶像和导师,毛泽东当年就在文章中喊出:“我祝陈君万岁!”的心声。

他在五四运动时代旗帜鲜明,堂堂正正地提出下述两人口号:拥护德(德谟克拉西)先生———民主主义;拥护塞(塞因斯)先生—

——科学。

《新青年》杂志开始是陈独秀独自主编,后来主编者是轮流坐庄,因为思想发生分歧,从七卷一号起又由他一人编辑。在这一期上他写了《本志宣言》,由于他从激进民主主义向马克思主义转变,刊物也跟着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了。不久,他就站在劳动者立场上讲话,在《晨报》上发表了《告北京劳动界》,说明二十世纪的“德谟克拉西”有新兴无产劳动阶级的和资产阶级的之别;他号召劳动团体和各校学生联合会接近,号召学生“恳恳切切”做劳动者的“朋友”,请他们帮助劳动者联合起来。

陈先生不但是个政治家,也是一个工运领袖,是大知识分子最早走近工人最早开展工人运动的先锋分子之一。1920年初,是陈独秀向马克思主义者飞跃前进的时期。他调查研究中国工人的状况,筹办工人刊物,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会,是这时前进的一个主要方面。这年一月,他写了《告新文化运动诸同志》,劝上海的朋友要办报,不必办和人雷同的报,象《店员周刊》《劳动周刊》,倒有办的必要。他指出新文化运动将影响到产业上,应该令劳动者觉悟到自己的地位。陈独秀从北京一到上海,便开始对当时的中华工业协会、中华总工会等团体进行调查。他向各方面约稿,请好多人调查各地工运情况。陈独秀把这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主编成《劳动节纪念号》,共约400页,相当原来的两倍多。有孙中山、蔡元培等16人的题字,有九个劳苦工人的文章,第一篇文章是李大钊的《五一运动史》,有美、英、日和我国许多省市工人状况的调查,

还全文刊载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劳动法典》。陈独秀写了《劳动者的觉悟》和《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在前一篇文章里,他把工人称为支撑社会的“台柱”。《新青年》这个专号是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与工人运动开始结合的产物。宣传工人的重要社会地位;宣传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宣传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批判资产阶级言论;揭露招牌工会,号召工人组织自己的工会。1920年8月他和李汉俊等创办了《劳动界》、10月创办了《伙友》(均周刊)。

陈先生在《两个工人的疑问》(《劳动界》创刊号)一文中写到:“劳动是什么?就是做工。劳动者是什么?就是做工的人。劳动力是什么?就是人工。我们吃的粮食,住的房屋,穿的衣裳,全都是人工做出来的。所以说‘劳工神圣’”这种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很受工人欢迎,被誉为“工人的喉舌”、“工人的明星”。在《真的工人团体》(《劳动界》第二期)一文中说:“工人要想改进自己的境遇,不结团体固然是不行。但是像上海的工人团体,就结一万个也都是不行的。”“觉悟的工人啊!赶快自己联合起来,组织真的工人团体啊!”陈独秀身体力行,便致力于组织真正工人自己的工会。上海机器工会发起时陈独秀等被接纳为名誉会员,并被推举为经募处主任,陈独秀也参加了章程的起草,《上海机器工会简章》可说是中国的第一个工会章程。上海机器工会成立时到会约千人,孙中山、杨明斋等到会,孙中山并发表两个钟头的演说。这是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第一个工会,随后又领导成立了上海印刷工会。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陈先生曾对包惠僧(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说:“作为共产党员首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其次是发动工人,组织工人,武装工人,推翻资产阶级政权,消灭剥削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他九月中回到上海,11月间签发了《中央通告》,提出了到下一年7月前的工作计划。最主要的是发动和领导工人运动。要求上海、北京、广州、武汉、长沙各区必须有直接管理的工会一个以上;要求各地集中力量,组织全国铁道工会,使铁道工人成为全国工人运动的先锋。陇海铁道工人随即打响了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头炮。陈独秀对陇海铁道罢工给了很高的评价,他在给罗章龙的信中说:“陇海罢工,捷报先传。东起连云,西达陕西,横亘中州,震动畿辅, 远及南方。这是我党初显身手的重大事件。”

4、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共产国际的干预

1922年6月以后,陈先生撰写了一些文章,认为中国社会既然必定要经历一个资本主义时代,现在干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那就应该由资产阶级来统率,等到民主革命成功了,那时无产阶级来统率它的革命大军吧!这就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陈独秀忽视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的领导地位,这也正是“二七”罢工失败低潮时期的消极的反映。1923年陈独秀写的文章,就认为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只是重要分子,而不是独立的革命势力。他认为产业幼稚的中国,工人阶级不但在数量上是很幼稚的,而且在质量上也很幼稚。瞿秋白、

李大钊、邓中夏都不同意他的这个观点。邓中夏曾批评说:这种观点,才是真正的幼稚。并曾针对他的错误观点进行分析批判后呼吁:“我所敬佩的负中国革命唯一使命的社会运动家啊!希望你们仍鼓励向来重视工人运动的精神与热心,持续的努力啊!”

那么,这种左右摇摆的言行是怎么一回事呢?请看下文《脆弱的情感——性情中人》。

5、脆弱的情感——性情中人

先生为人,具有独立的人格思想,但在现实中又兼具优柔寡断的特点。在对待中国共产党是否加入共产国际的问题上,起初陈独秀坚决不愿意,“我可以不干,决不能戴第三国际这顶帽子。”但是,不久居然欣然同意了;又比如在对待是否以党内合作的形式与国民党合作,陈独秀起初也很反对,认为加入国民党,无异于“等于想在粪缸中洗澡”,但是最后又是“认识不彻底,主张不坚决,动摇不定的我”作了妥协。对于陈独秀的这种性格矛盾,美国学者列文森在论述陈独秀对待民族主义和“西化”时,就作了分析:“??为了他的反抗,陈独秀曾拒绝民族主义的约束,但作为一个中国人,他并不能摆脱任何束缚。”

具有传统文人的那种重情重义的品格。而可怕的是,有的时候,为了情义二字,放弃自己本来坚持的原则,甚至动摇信仰。陈独秀之所以在后来接受了马林的建议,加入了共产国际,据包惠僧回忆,起

决定作用的是在1921年8月陈独秀被捕后,马林“花了很多钱,费了很多力”才把陈独秀救了出来,“这一次,马林和陈独秀和中国共产党算是共了一次患难。此后,陈独秀与马林和谐地会谈了两次,一切问题都得到了适当解决”。

托洛茨基似乎给他说了话,主持了“公正”,这使陈独秀十分感动,最后居然就投靠到托洛茨基主义的旗帜下,放弃了自己原来的主张和信仰。时人评论陈独秀说:“他是一个直爽而富于情感的人物;??他是一个非常合乎人情的人。??他忠于人,忠于事,忠于他自己的意志和思想。这是他成功的基础。但也是他失败的要素。他有坚强的意志,却缺乏冷静的头脑,这是他身为领袖的唯一缺点,也是他一生事业的失败之症结。”

“一方面,他有好学深思、积极进取、敢作敢为、尖锐泼辣的品质;另一方面,他有顽固守旧、轻率急躁、孤傲自负、放荡不羁的特性。当他的傲骨面对反动势力和国民党的威逼利诱而不为所动时,他的行动是高尚的,他不失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和民族气节的伟人;但是当他的傲骨对着人民群众和共产党,坚持偏见,拒绝党的帮助时,他就不能不成为一个悲剧式的人物。”(李宏《一代伟人的失落》)。

6、耿直率真,胸无城府

1911年初,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时,有一天到刘季平家做客,看到刘家客厅有沈尹默书写的一首诗。次日,陈独秀到沈尹默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0m7.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