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更新时间:2024-04-27 14:12: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合肥市滁州路小学 瞿咸珍

摘要: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正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一句话,数学教学也应生活化。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

《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那么,我们对数学的教学应该如何做到生活化呢?针对这一问题,下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探索: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数学

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正所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一句话,数学教学也应生活化。作为教师,既要注意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又要能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再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如在“几何图形”的学习中,教师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物体的形状,缩短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如在教学“射线的认识”一节内容时,教师可将活动设计成观察现象(如灯光)———游戏体验(学生玩手电或红外线玩具)———动手体验(尝试画射线)———抽象特征(给图形取名字并说说图形特征)。整个活动过程围绕射线的特征展开,从直观感知到体验,从具体到抽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符合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他们既能开心地玩,又有动手体验,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一年级“认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个富有童趣的情境:“同学们还记得在幼儿园上活动课时的情景吗?大家一起去滑梯,去荡秋千,去骑木

马……”学生们对幼儿生活的美好回忆渐渐被唤醒了,这时教师适时运用多媒体出示一个欢快、温馨的幼儿活动的画面:“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数数这个幼儿园里的活动器械吗?”于是,小学生们开始兴趣盎然地数数:1只滑梯,2个秋千,3只木马……从而经历了一个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了数的意义。可见,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数感的基础,如果较好地利用和创设情境,体验和感受数学的实际意义,学生不但较容易将知识与生活经验建构起来,获得丰富的表象和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知识,而且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使学生的数感意识得以萌芽。

再如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要用到估算,要求学生估算一下每天上学到校需多少时间,以免迟到;或估算一下外出旅游要带多少钱,才够回来等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可积累数学知识,更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最佳途径。

"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陶行知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在数学教学中,我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把生活中的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如,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计算每个小组的平均身高,此时学生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求出结果后,让学生进一步比较:“哪一组的同学最高?哪一组的同学最矮?” “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身高情况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研究。你能得出哪些结论?”这种活动与学生自身生活相结合,可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挖掘素材,体验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事物中愉快地探究数学问题,发现规律。当学生通过自己探究,找到规律及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他们就经历了成功的体验,心里无比愉悦。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还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不能让学生抽

象地记公式,应引导他们观察生活中的实物:教室、纸箱,家里的木箱,模型等,通过学生亲自看一看,摸一摸,发现其特征,找到正确的计算方法。在认识“0”时启发学生自己说出在日常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0”,学生的积极性一下高涨了起来:“在体育比赛的比分上见过”;“在温度计上见过”;“电话上有0”;“我的格尺上有0”……使学生直观体会“0”,甚至理解了0除了表示没有以外,还可以在温度计上表示分界点;在尺上表示起点;在电话上与其他数字一起组成号码……有些同学不理解5-0=□,我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为什么5-0=5?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纷纷举手:生1:我的想法是:比如说有5个苹果,吃了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吃,所以还剩5个,5-0=5。生2:今天妈妈给了我5元钱,我现在一点也没用,还有5元钱,列式5-0=5……这些例子都是生活中身边的事,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明确了不管5个苹果,5元钱还是其他物品,只要减去0,就都是从5个东西里去掉0个,也就是一个都没去掉,所以5减0还是等于5。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事物中具体数量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加深理解数的意义,为建立数感奠定了基础。

又如教圆的认识时,先出示一幅颜色鲜艳的用正方形做轮子的自行车,问同学们这自行车漂亮吗?喜不喜欢?为什么?(虽漂亮但踩不动),再把正方形车轮换成椭圆形,问学生喜不喜欢?(不喜欢,因为骑这样的自行车在平坦大路上都会象踩在颠跛不平的路一样。),最后把椭圆形车轮换成圆形,学生才满意。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充满着许多学生熟悉的自然事物、社会事物,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可以从中找到问题的原型,然后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这个原型,对教材进行生活化,不仅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知识,而且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

脑力劳动带来疲劳”。因此,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创设宽松、自然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从而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的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情感,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低年级教学“元角分”时,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根据书本要求,我创设了一个游戏:模拟了一个商店,请一名小朋友当售货员,其他小朋友是顾客,用复印的人民币来买东西。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里,学生愉快的巩固了知识,进一步认识了“元角分” 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在情景中提高了应用数学的能力。这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臵身于日常生活中来学习知识,定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拓展延伸,运用数学

数学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上的教学,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问题,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课外实践。否则,学生虽然书本知识学好了,却不能解决与学习内容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比如六年级学生上街买点小菜不会算账,就大有人在。因此,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组织课外实践活动,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让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问题。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是知识巩固、积累、实践和创新的天地。如学习了地砖面积和房间面积的关系后,可让学生根据地砖大小和要铺的房间大小计算出需要铺一间房间的总块数,学习了统计知识和百分比应用题后,可要求学生统计出全校学生人数、男生和女生与全校学生人数的比。还可让学生随妈妈上街

买菜感知1000千克、500克有多重;或让学生实际测一下教室的长、宽和高,以及门、窗、黑板的长和宽并计算教室粉刷的面积、铺教室地面所需的地砖数等。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运用及计算能力。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在生活的实践中,学到了数学知识。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所以,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如学习了圆锥的体积后,我安排了一节数学实践课,带着测量工具把学生带到操场,要求学生计算操场上一堆沙的体积,然后向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要计算这堆沙的体积应先测量出什么?有的学生说:“首先要知道这堆沙的底面积和高”。底面积和高能直接测量吗?有的学生说:“底面积不能直接测量”,那怎么办呢?有个学生马上抢着说:“先测出底面的直径或半径”,另一个学生马上就说:“测量直径和半径找不到圆心啊”,有一个学生说“可以先量出底面周长,然后再计算出底面直径”。最后,我按照学生的方法测量出这堆沙的底面周长和高,然后利用相应的公式求出这堆沙的体积。由此可见,教师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后,问学生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

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的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这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日常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问题,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学生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解决了不一般的题目。因此,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数学问题。

四、探讨生活未知,激发兴趣

现实生活中,小学生从混沌未知到认识简单的数字,从而开始数学的学习。这其中有许多他们不明白的数学知识,怎样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的未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进而逐步引导他们步入数学知识的殿堂,是数学"生活化教学"目的之所在。"生活即教育",在教学中,我注重提炼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和学生进行探讨。如:在教学第七册"乘法估算"时,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先要把两个因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再估算 。此后,我让学生再估算:妈妈一行12人旅游,现在要买12瓶矿泉水,每瓶1元1角,请你帮忙算一算大约要多少钱?学生很快估算出10元?10×10=100(角)钱,即大约要带10元钱。?此时,有一个学生说:"10元钱买不回12瓶矿泉水,妈妈带20元钱就完全可以买回所要的水了。"那么,应该怎样进行估算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争执中,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精神。

总之,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领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懂得学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人民教育出版社《浅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师》

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教育研究与实验》 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广东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m0cg.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