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更新时间:2023-10-01 06:23: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宁波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宁波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系根据《中共宁波市江北区委关于制定宁波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是我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指导今后五年江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构筑三区三城新格局,打造宜居宜业新江北 第一节 规划背景
“十一五”时期取得巨大成就。“十一五”时期是江北发展史上不平凡的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区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保持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增长,“十一五”期间确定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如期完成,为“十二五”时期的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成就显著。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91.2亿元,实现财政一
般预算收入47.7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1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23.1亿元。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实现471.3亿元。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全区三次产业比重从2005年3.6:46.2:50.2优化到2010年的2.5:39.1:58.4。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装备制造业等先进制造业发展迅猛,海运物流业、汽车销售业等特色服务业加速发展,休闲旅游业和都市生态农业加快发展,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龙头企业和企业上市培育取得突破。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建成区面积持续扩大,中心城区集聚和辐射能级
逐步提高,万达广场开业,来福士广场、洪塘中路商业中心等城市综合体建设顺利推进,城市品位和形象明显提升。城乡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湾头大桥、庆丰桥、城庄路等重要路桥设施建成开通,湾头休闲商务区、核心滨水区和慈城新城等重要功能区块建设推进顺利。城市发展瓶颈逐步消除,火车北站实现搬迁,征地拆迁取得突破性进展。城市管理取得重大进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社会民生明显改善。民生投入大幅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
现,城乡居民收入大幅提高。社会事业全面繁荣,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全面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教育事业发展走在全市前列,在省内率先实现城乡高质量、高标准免费义务教育,覆盖城乡人人享有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中
华慈孝节”和“星期六·相约老外滩”等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人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城乡一体综合配套改革加速推进,慈城卫星城改革启
动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农村股份合作制等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走在全国前列。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卫生事业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对外开放水平持续提高,进出口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境外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
“十二五”发展环境。“十二五”期间,江北区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合作与竞争同在的发展环境。一方面,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并未发生改变,我国依然处于经济社会长期向好、加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期。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宁波市大都市圈向北拓展,“中提升”战略的持续实施,为江北区重塑城市功能、升级产业结构提供了重要机遇。另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发展影响深远,今后一段时期全球经济将进入一个增速减缓和结构转型并存的调整阶段。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艰巨性,落实扩大内需政策的长期性,区域产业竞争的同质性,要素资源瓶颈的制约性,使我区在“十二五”期间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从整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江北区将进入城市功能重塑、经济发展转型、城乡一体推进、和谐社会构建、综合实力提升的跨越发展黄金期、夯实基础关键期。
——城市功能重塑进入关键期。“十二五”时期,随着宁波城市新一轮开发建设中两江北岸地位得到明确,江北将进入城市框架基本确定、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关键阶段。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将全面实施,一批重要城市功能载体将集聚江北,江北将迎来城市功能优化重塑和综合环境显著改善的关键时期。
——经济转型发展进入突破期。“十二五”时期,江北区经济将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从主要依赖要素投入的粗放型向依靠技术和资源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从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变的攻坚期。城区经济将迅速壮大,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代表的服务经济将成为推动江北新一轮发展的动力。
——城乡一体推进进入攻坚期。“十二五”期间,江北区将面临深入推进城乡一体改革、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的重大任务。慈城卫星城试点改革加速推动江北北部发展,为整体推进江北城乡一体提供契机。
——和谐社会构建进入加速期。“十二五”期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社会结构转型的要求日趋迫切,对社会管理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江北区将进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基本保障体系一体化、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化、人民生活品质完善化的加速阶段。 第二节 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宁波市“六大联动,六大提升”和“六个加快”战略,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以转型发展为主线,以富民强区、社会和谐为立足点,坚持新型城市化和产业现代化双轮驱动,大力实施“两江战略”,围绕“城乡一体引领区、转型升级示范区、品质生活实践区”的发展定位,全面推进甬江新城、姚江新城和慈城卫星城开发建设,着力打造“宜居江北”、“绿色江北”、“创新江北”、“活力江北”,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原则:
坚持思想大解放。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推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引导全
区上下形成敢闯敢试、鼓励创新、争创一流、勇于争先的社会氛围。以提高资源特别是土地利用效率为核心,以“创先争优”活动为载体,加快促进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和创先争优工作深入开展,加快创先争优与社会发展资源瓶颈破解相结合,切实提高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保障水平。
坚持城乡大统筹。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优化区域空间布局,加快城市建设,促进新型城市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品质。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坚持产业大跨越。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知名品牌。围绕“海上宁波”建设,着力建设服务大港口的港城商埠,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推进体制、机制、管理、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内外开放水平。
坚持文化大发展。以提升人口素质、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推进文化创新,促进自主创新和人文环境的全面进步。增强文化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积极推进科教文卫和体育事业发展,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的综合素质,着力建设开放有活力的文化大区、和谐有爱心的慈孝之乡。
坚持环境大提升。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促进生态竞争力和城市亲和力增强,着力打造滨水生态型的宜居之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高度重视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扎实推进各项民生工程,发扬民主,健全法治,维护社会稳定,打造诚信社会,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和谐有序的良好环境。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是:力争到2015年,科学发展走在前列,构筑三区三城新格局、打造宜居宜业新江北,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
——城市品质跃上新台阶。城市化进程提速,两江北岸城市建设加快推进,“三城”布局基本成形,重点区块建设取得突破,都市核心区形象逐步显现。城乡交通布局不断优化,公共设施更加完善,力争奥体中心等一批市级重点公共活动项目落户江北。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人居环境品质大幅提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00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0%,财政一般预算年均增长12%,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
——产业升级取得新进展。产业、产能和产品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63%。完善企业梯队、提升企业实力。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3%,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产业基地建设取得突破,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
——城乡一体取得新突破。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显著提高,社会保障逐步实现城乡对接,交通、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公共设施按城市标准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城市管理机制基本实现全域覆盖。
——社会民生改善取得新成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和11%,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到1.97:1。社会基本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有效,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更加完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群众的文化、体育、健康等活动丰富多彩,慈孝文化和“星期六·相约老外滩”等品牌文化进一步繁荣。 ——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国家生态区建设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成效明显。节能减排取得重大进展,低碳经济加速发展。 专栏2 “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 分编指 标 类 号 1 2 3 经 4 济 发 5 展 6 7 8 9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2015年 2010年 目标值 191.2 335 84 年均指标 增长 属性 (%) 10% 12% 15% 15% 10% -- -- -- 22% -- -- --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47.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471.3] [1000]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04.1 207 40.7 自营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25.7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国内招商引资(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 [4.97] [6] [102] 58.4 [150] 63 1108 2.3 13.6 180 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亿) 410 10 R&D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1.8 科 技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1 13.0 创 (年) 新 12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亿元) 69
13 各类人才资源总量(万人) 5.8 14 每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件/2.0 万人) 4.5 10.0 5.0 3.5 48400 24600 4.0 12 -- -- -- 10% 11% -- --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预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约束性 15 城镇登记失业率(%) 民 1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166 (元) 生 改 善 1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4667 18 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张/1.8 百人) 19 人均公园绿地(平方米/人) 11 20 单位GDP能源能耗降低(%) 资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21 源 降(%) 环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境 22 (%) 23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 24 城镇污水处理率(%) 按市下达 -- 按市下达 -- 按市下达 -- 按市下达 -- 100 -- 注:1)国内生产总值按照现价计算,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 主要污染物指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3)约束性指标按照宁波市要求 4)[]内数据为五年累计数
第二章 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提升城乡综合功能
加快实施“两江战略”,拓展城市发展框架,提升重点区块功能,推动区域发展格局由“三江口时代”向“大两江时代”转变,争创宁波中心城都市拓展先锋,全力建设“宜居江北”。
第一节 拓展城市发展框架
按照“梯度分布、专业集聚、功能耦合”的原则,扩大城区规模,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推进两江北岸城市开发建设,形成“两江两轴三城”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努力使两江北岸建设成宁波都市发展新高地。
“两江两轴三城”的空间格局。站在宁波构建国际大都市的战略高度,依托姚江、甬江特色滨水资源,依托“东北向”和“西北向”现代轨道交通和城市快速路两条发展轴,高标准、高起点推进姚江新城、甬江新城和慈城卫星城开发建设,为建设宜居宜业新江北奠定坚实基础。
——两江:大力推动姚江和甬江两江北岸开发,高起点建设现代商务、文化产业、休闲旅游、滨水宜居的沿江发展带,努力使江北沿江区域建设成宁波都市发展新高地。
——两轴:大力推动地铁2号线和4号线建设与谋划,积极探索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开发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发挥轨道交通的带动作用,规划发展节点经济,带动周边区域综合开发。
——三城: 优化提升甬江新城。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大力推动湾头半岛、三江口滨水区、甬江北岸、北高教园区等沿江区块的开发建设。湾头半岛、核心滨水区以商务楼宇为载体,集聚总部经济、现代商务等高端服务业态,打造宁波市地标性商务功能区和高端商务居住区。在甬江北岸,配合推动庄桥机场搬迁,高起点谋划“后机场时代”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发展地铁2号线沿线站点经济,拓展北高教园区科技创新服务功能,突出高端商务居住和文化休闲娱乐功能。甬江新城最终成为宁波市高端的商务商贸集聚区时尚文化娱乐休闲区和高品质居住区。“十二五”末,湾头核心区城市形象基本展现,甬江北岸拆迁工作全面推进。
加快建设姚江新城。加速建设沟通区内外联系的交通基础设施,积极探索轨道交通建设与沿线土地开发相结合的开发模式,力争轨道交通4号线提前建设。大力发展以创新创业、科技转化为支撑的都市工业区,以生产性服务业、流量经济为特色的门户商务区,以奥体中心、行政中心为依托的城市公共活动区,以生
态社区、特色商业为核心的生态居住区,最终成为代表宁波都市以文体商贸休闲旅游为特色的高品质专业城市副中心。“十二五”末,门户区建设出亮点,力争启动奥体中心、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
积极打造慈城卫星城。抓住卫星城改革契机,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休闲旅游和都市农业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打造宁波市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江南第一古县城和长三角新兴休闲旅游地;促进慈城新城、古城和产业集聚区联动建设,实现从镇向城的转变。“十二五”末,慈城新城城市形态初显,古县城保护开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启动区块建设基本完成。 第二节 建设重点功能区块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态势,优化发展沿江服务经济和总部经济集聚带、
调整发展沿路都市产业集聚带、特色发展沿山生态休闲旅游带,形成特色明晰、相互衔接、架构完善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以下十大功能区块。
核心滨水区。加快贝家巷、人民路1-6#、老外滩延伸段等地块开发,高标准建设高端楼宇群,提升沿槐树路-大剧院商圈功能,重点发展高档商贸商务、金融服务、文化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十二五”末,建成体现宁波城市活力和特色的核心CBD重要组成部分。
湾头休闲商务区。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商贸商务、现代居住等服务业,建设以休闲商务为主要功能,集旅游、娱乐、购物、健身、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RBD。“十二五”末,基本建成具有多种复合功能的高档城市休闲商务区,城市RBD形象基本展现。
谢家-城庄高端商业商务区。该区块主要包括谢家—宝庆寺地块、城庄地块等。重点发展高端商务办公、商业娱乐、高端生活居住等现代服务业。“十二五”期间,基本建成功能多元、环境优美的城市总部经济、商务商贸集聚区。 宁波北门户区商务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商务展示和休闲旅游,与投资创业中心形成互动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以功能提升为导向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民营经济总部集聚基地初具规模。
姚江北岸启动区块。该区块主要包括洪塘中路商务区、新行政服务中心等。重点发展现代商贸、休闲旅游、高端居住、会展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及新型公共服
务业。“十二五”期间,着力推进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服务业功能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高端住宅项目建设。
甬江北岸滨水区。该区块主要包括轨道交通2号线沿线周边区块、北高教园区等。“十二五”期间,加大拆迁工作力度,加快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升北高教园区科技辐射能力,为规划建设高层次的精品商务区打下扎实基础。
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宁波市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重点发展节能环保制造业、汽车关键零部件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期间,高起点完成启动区块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一批重大项目,成为江北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和宁波高新技术产业重要集聚区。
慈城新城区块。该区块是慈城卫星城建设的核心部分。重点建设文化产业、商务商贸、生态居住、生产性服务等功能项目,增建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和城市绿色空间,发展高品质生态型居住社区。“十二五”期间,环境优美、功能齐全、舒适便捷的特色新城初具规模。
北部山水人文旅游区。依托北部山水人文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经济,推动观光、休闲、度假项目板块化集聚。“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慈城古县城保护与旅游开发、保国寺—荪湖休闲旅游度假区和北部山林休闲运动基地建设。
第三节 提升城乡建设品质
根据适度超前的原则,高起点做好城乡规划,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两江北岸城市建设品质。 高起点做好城乡规划。深化城市规划研究工作,在《江北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深化各类与城乡发展配套的专项规划研究。积极研究各个重要地块的城市设计,在甬江、姚江北岸结合滨水景观设计,建设精致美观的重大功能性、标志性建筑,提升城市功能和城市形态。积极加大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提前谋划重点建设区块,完善土地收储开发机制,实现成片收储、成片拆迁、成片建设,为提高区域城乡发展的品位,推动两江北岸整体城市环境和功能再上一个台阶打下基础。
完善城乡综合交通网络。全面提升区域对外沟通能力。按照“四横十纵”的干道骨架网规划,重点推动“三路三桥”工程的开工建设。配合建成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杭甬客专等工程,协助做好轨道交通4号线前期工作,完成新铁路北站和庄桥火车站建设,推进城西港区建设。围绕重点区块开发,加快配套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拓宽改造。加快客运场站建设,做好汽车北站的搬迁工作,配套建设一定数量的公交首末站,形成便捷可靠的城乡公共客运系统。加快交通信息化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成出行便捷、安全高效的综合交通网络。 专栏3 “十二五”时期综合交通建设项目 ▲“十二五”开工及建成的项目:环城北路西延(邵家渡大桥)、甬金高速连接线二期(西洪大桥)、中兴桥及连接线、机场路北延、高速公路江北连接线二期(跨江大桥)、北外环快速路、云飞路一期、洪塘西路、梅堰路、丽江西路、大庆北路、大庆南路北延二期、环城北路中段、丽江东路东延一期(水尚阑珊东侧路-大庆南路)、城庄路北延、汽车北站临时过渡场站、杭甬客专、新铁路北站、货运北环线、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 ▲“十二五”争取开工建设的项目:云飞路东延一期、下白沙路、滨江大道、孝闻桥及连接线、院士桥及连接线、西草马路、新马路、云飞路西延、丽江西路西延、云飞路东延二期(宁慈路-世纪大道)、丽江东路东延二期(宁慈路-世纪大道)、城西港区。 ▲“十二五”谋划建设的项目:滨江路、金山路延伸段、余北快速路一期、通途路快速路、康桥南路、开明桥及连接线、轨道交通4号线。
完善城乡管网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工程。全面推进农村污水管网与城市污水管网联网,完成庄桥、洪塘、慈城镇区污水接入大管网工程。加快推进边远农村生活污水简易生化处理工程建设。优化城乡电网布局,打造坚强智能电网,进一步实施“126”电网工程,推进“两新两扩”等输变电工程和配电自动化试点工程,提高电网运行可靠性,推进智能小区、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推广智能电表安装应用。实施城乡天然气工程,推进燃气管道、配气系统及配套设备建设,形成洁净、高效、安全、可靠的供气网络。
专栏4 “十二五”期间城乡管网主要项目 ▲“126”电网工程:“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的500KV市北变;220KV古镇变、育才变;110KV乍浦变、通惠变、庄桥变、彭山变、洋市变、常洪变。 ▲“两新两扩”输变电工程:庄桥变扩建、彭山变扩建;新建魏家变和塘民变(或裘市变)。 ▲污水处理工程:慈城排污管网建设、垃圾中转站建设 ▲集中供热项目:
第四节 提升城乡管理水平
全面提升全区城乡管理水平,到“十二五”末,实现市容整洁有序,设施运行高效,绿地美化生态,景观特色精致,管理精细和谐。
建立健全城乡长效管理机制。探索城乡一体化管理新模式,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网格化”、“精细化”、“数字化”新模式,加强城管与公安、工商、卫生、环保、质监等部门的互动,建立有效的联络和互动机制。多渠道、多手段加快公共停车场建设,缓解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增强城市管理应急保障能力和快速处置能力。强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稳步提高市政公用设施养护作业水平,逐步将江北中西部建成区纳入宁波市城市管理体制。推进市政建设标准与今后管理需要的逐步对接。
大力改善市容市貌。强化老城区精细化治理,加强庄桥、洪塘等旧镇区整治,推进背街小巷治理,完成“城中村”改造,深化城郊结合部综合治理,切实改善城乡面貌。积极推进绿化建设,做好道路绿化带和景观绿地建设,加强绿化养护和管理工作。抓好户外广告专项整治,加大违法建筑和建筑垃圾乱倾倒查处力度。健全河道保洁养护制度,提高河道管理水平。持续推进市容环卫整洁工程,增加道路清扫密度。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要求,大力推进社区、村镇垃圾分类收集,加大餐厨垃圾整治力度。
提升社区管理水平。围绕社区居委会组织和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突出服务、自治两个重点,着力提高社区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化解基层矛盾的能力和社会基础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社区组织化程度,引导社会力量依靠社区成员共同参
与社区事务管理,形成政府与社会功能互补、力量互动的良性格局。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功能提升和服务创新,提高农村社区管理水平,加强城市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缩小城乡社区管理差距。
第三章 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增强工业综合竞争力
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加快工业集聚,推动工业经济转型发展,到“十二五”末,形成先进装备制造业、有色金属精加工、战略性新兴产业三大百亿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个上市板块,实现工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
第一节 优化升级工业结构
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立足我区产业优势和基础,坚定不移地走产业高端化道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传统行业技术改造。围绕产业链延伸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有色金属精加工、装备制造等产业的改造提升。完善企业技术改造管理体制,鼓励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重点支持一批技术水平较高、投资规模较大、产业关联紧密、带动作用显著的技术改造项目。
——科学引导产业梯度转移。把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引导企业本土发展总部机构、异地创建生产基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坚决淘汰能耗高、污染重、附加值低的企业和项目。
——鼓励企业拓展产业链。支持实力企业围绕主业通过并购重组、二三产分离等形式,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高端环节拓展,引导企业由贴牌生产转向发展自主品牌。鼓励企业跨区域多元化发展,推进企业组织结构转型。 专栏5 “十二五”期间主要传统优势产业 ▲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中高速柴油机、高性能传动设备、高精度机电一体化设备等优势产品,提高产品整机化比重,形成百亿大型装备制造业。建设新兴的智能型机电一体化产品制造基地。 ▲电气设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智慧电力装备制造、智慧配电网、智慧电力终端以及智慧电力配套软件等产业。 ▲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大力发展涡轮增压器、底盘系统、汽车电子系统、车载电子设备等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进一步优化汽车零部件业产品结构。 ▲有色金属精加工业:加快金田集团的改造升级,推动企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链环节延伸,打造国内一流的铜制品产业基地,形成百亿产业。
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把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全区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以做大做强为目标,着力培育引进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项目。
——引进重大新兴产业项目。坚持“市场主导、政府推动”,以高技术和高附加值为导向,瞄准世界级行业领先企业和关键核心技术,整合区域资源、出台优惠措施,重点突破一批新兴产业大项目招引。
——创新新兴产业发展政策。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扶持政策,设立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引导土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大力支持优势企业承接国家、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示范项目。 专栏6 “十二五”期间主要战略性新兴产业 ▲电子信息:重点发展基于压力传感器的物联网相关产业,做大做强传感设备研发与制造业。 ▲智能计量仪表:重点发展智能电表、智能水表等智能化仪表,海洋探测、海洋装备等海洋检测仪器仪表,特种和专用自动化仪表。 ▲节能环保装备:重点发展薄膜太阳能光伏产品及装备、半导体照明、半导体高亮度LED、环保节能材料及设备、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业。 ▲新材料:重点发展磁性材料、新能源、新型功能材料、特种冶金新材料等领域。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狠抓技术进步和技术成果转化工作,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推广高新技术应用。采取项目示范等多种形式,鼓励企业采用信息技术对生产工艺、经营管理进行更新改造,加大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提升作用。探索高新技术服务新机制,提升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高新技术服务平台的服务效能。
——推动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强化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激励机制,鼓励企业购买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鼓励科技成果投资入股,培育高新技术产品、抢占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交流合作,改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
推动企业产权证券化。利用上市平台积极整合企业资产,加快企业产权证券化进程,培育壮大上市梯队。
——推动企业产权证券化改革。鼓励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将实体资产、信贷资产和知识产权等一般产权转化为标准化的证券型产权,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降低经营风险。
——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充分利用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按照“改制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原则,积极培植上市后备资源,有序推进企业上市工作,打造江北上市企业板块。
第二节 引导工业集聚发展
高起点建设江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高新化、高端化、低碳化为方向,严格准入标准,大力发展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打造竞争能力强、特色鲜明的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
提升江北投资创业中心。鼓励现有企业做大做强,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推进先进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依托门户区建设,加快园区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引进企业总部,重点推进园区的功能转型,努力优化区域生活创业环境,着力打造宁波市地方民营企业总部基地、宁波市重要的产品展示营销中心。
调整原机电园区建设。顺应城市化快速推进形势,进一步明确规划和发展定位,理顺开发管理体制,耦合周边的功能定位,妥善处理江东园中园问题,尽早启动开发建设。
第三节 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实施梯队培育工程。集中资源扶持行业优势骨干企业做强做大,继续推进“510”工业企业培育工程,着力培育一批总部型、领军型、研发型重点企业,加快形成优势带动、梯度发展的企业集群。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培育“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引导中小企业为大企业专业化配套和服务,促进大中小企业共荣发展,提高生产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
实施要素保障工程。创新工作机制,完善配套措施,打造企业与政府、科技与实业、生产与服务等多方面多层次的交流合作平台,提高土地、资金、技术、人才、基础设施等要素的整合利用效率,增强工业发展资源要素的供给保障。
实施政府服务提升工程。以8718江北服务平台为基础,进一步扩容企业信息数据,帮助企业破解难题。加强科技服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等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服务外包等平台建设,提高为工业经济转型发展服务的水平。强化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和预警,促进工业经济稳健、科学发展。完善协调机制,推动工业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
第四章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发展能级
以体制机制创新和服务创新为动力,加快壮大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提高服务业集聚发展水平。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63%。
第一节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适应宁波中心城功能提升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专业服务业、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立足江北区航运服务业基础优势,加快搭建物流发展平台,引进物流业新兴业态,提升现有物流企业层次,加速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 ——优先发展航运服务业。充分利用航运企业集聚优势,与其他区域错位发展,延伸海运产业链,大力引进和培育航运企业总部与船舶代理、货运代理、航运交易、航运咨询等航运服务企业,成为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地。
——加速发展高端物流。积极推进新铁路北站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大力培育第三方物流市场,打造都市配送基地和专业物流服务中心。适应城市配送等专业物流发展需要,加快智慧物流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含量和服务能力。大力引进供应链龙头企业、商贸型物流企业、物流型商贸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提升现代物流的融资、配送、展示等增值服务功能,提高现代物流产业的渗透力和支撑力。 加速发展专业服务业。以发展总部经济为核心,高标准建设商务楼宇,确立综合配套环境优势,重点发展专业服务、研发创意等两大产业。
——专业服务。对接宁波金融、航运等服务业发展,大力引进和培育会计审计、税务律师、商务咨询、人力资源服务等专业服务企业。
——研发与创意设计。引进船舶装备、信息软件等研发机构与平台,积极建设集创意设计、展示、销售为一体的创意载体,重点发展工业设计、科技研发服务、建筑设计、广告策划等产业。
努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信息服务、物联网等智慧产业,加快软件信息、网络数据、先进硬件研发等基地建设,积极筹建软件产业园和物联网产业孵化园,努力将江北打造成宁波甚至长三角重要的信息服务基地。
培育发展金融服务业。大力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增加金融机构的商业网点。重点引进证券期货、保险、股权投资、信托、担保等非银行类金融企业,努力打造特色金融集聚区。围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承接金融产业转移,引进金融后台服务企业。
第二节 全面提升生活性服务业
提升现代商贸业、休闲旅游业、房地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提升发展现代商贸业。依托城市综合体建设,以点带面,引导企业创新经营模式,丰富多元化、多层次的新型商贸业态,加快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商贸业。
——加快建设综合性城市商圈。立足宁波国际大都市商贸发展的要求,强化万达广场、来福士广场等综合性城市商圈项目辐射,培育发展大型购物中心、连锁品牌店。引进综合类商业地产项目,带动区域综合开发。
——壮大特色专业市场。抓住宁波海洋经济战略机遇,谋划建立国家战略物资交易平台,积极构建市场、金融、物流三位一体的商贸市场体系。加快现有资源的整合和提升,突出发展汽车销售专业市场。
——提升社区生活商贸。加快发展社区商贸“十分钟”服务圈,重点做好连锁超市、农贸市场等业态的合理布局与建设,积极推动购物中心和专卖店开设网上交易平台,建立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网络。
做优做强休闲旅游业。推动旅游业结构转型和层次升级,以省级旅游经济强区为新起点,全力打造宁波都市旅游核心区、环城游憩带先行区和长三角重要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到“十二五”末,全区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800万人次,实现年旅游总收入80亿元。
——加大区域内旅游资源开发,树立大旅游理念,系统整合各类旅游资源,树立“休闲江北”品牌形象,努力推进“八个一工程”建设。建设和完善一批优质的旅游接待设施,加大旅游产品宣传,扩大江北旅游知名度,营造旅游发展新格局。
——招引旅游品质项目,提高旅游经济能级。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共同参与旅游开发,积极探索旅游经济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专栏7 旅游项目“八个一工程” ▲一个国家5A级标准的景区——慈城保国寺文化旅游区 ▲一个省级旅游度假区——荪湖旅游度假区 ▲一个现代城市综合体——湾头休闲商务区 ▲一个历史文化地标区——老外滩历史文化街区 ▲一个浙东旅游集散中心 ▲一个都市休闲农业集聚区——都市田园新十景 ▲一条百里休闲绿道——沿山和沿江休闲步道 ▲一批优质旅游接待设施——高星级旅游酒店
健康发展房地产业。积极推进“宜居江北”的品牌和功能特色,稳步推动高品质、国际化、生态型现代住宅社区开发建设,合理规划高档住宅、普通住宅、保障性住房的比例。积极引进优质建筑施工企业,提高建筑业发展水平。
加速推进高品质商务楼宇开发建设,力争“十二五”末全区新投运商务商业楼宇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开发建设商务商业楼宇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
第三节 实施服务业提速发展工程
打造服务业集聚基地。促进服务业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群能级,着力打造产业集聚效益明显,产业带动效果突出的高端物流、现代商贸、休闲旅游、智慧创意、金融服务和总部商务六大基地。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强政策引导扶持力度,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从财政、土地、信贷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带动性强的服务业重点企业。积极发挥行业协会推动作用。
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加大服务业企业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创建工作力度,鼓励企业注册并规范使用商标,加强企业品牌规划,指导和推动企业建立标准体系,实现从自发创牌向自觉创牌的转变。 专栏8 江北区服务业集聚基地 ▲高端物流基地:财富中心高端航运集聚区、陆港物流集聚区、门户区船舶设计集聚区,打造宁波高端物流服务中心。 ▲现代商贸基地:建设五大城市综合体(万达、来福士、洪塘中路、湾头和慈城新城综合体)、中高端汽车4S店集聚区,打造商贸商务集聚基地。 ▲休闲旅游基地:建设保国寺-慈城古县城——傅家山人文旅游集聚区、荪湖-星期九庄园休闲旅游集聚区、迪卡侬、奇E国体验游集聚区,打造具有江北独特品质的休闲旅游基地。 ▲智慧创意基地:建设1956创意工厂集聚区、门户区智慧谷、134创意集聚区、宁大科技产业集聚区,打造成宁波工业设计基地。 ▲金融服务基地:建设中马街道以证券、保险、股权投资为主的非银行业金融集聚区。 ▲总部商务基地:建设滨水商务集聚区、贝家巷高端商务集聚区、湾头高端商务集聚区、谢家-城庄高端商业商务集聚区、门户区总部企业集聚区。
第五章 深化城乡一体发展,激发城乡发展活力
按照“一化带四化”的总体要求,加快推进以“五改五进”为主要内容的城乡一体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慈城卫星城建设,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城乡一体改革的示范性新道路,着力构建“活力江北”。
第一节 促进城乡一体融合发展
围绕实现“六个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加快慈城卫星城建设,“十二五”末,力争建立城乡公平的政策制度,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以城乡教育设施、师资水平等一体化建设为重点,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农村延伸,不断健全城乡一体的教育资助制度,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帮扶工作。着力构筑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构建城乡文化、体育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完善基层社区卫生的统筹布局。整合农村社区服务资源,分类设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逐步建立城乡一体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提高社会保障普惠水平。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促进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合理转换。引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农民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提高参保人员的保障水平,扩大覆盖面,逐步实现保障水平均等化。提高社会救助标准,提高农村“五保”人员集中供养水平,扩大城乡弱势群体大病救助覆盖面,完善救助机制,全面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搭建城乡就业信息互通平台,鼓励和引导农民创业,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稳步推进城乡就业服务体系一体化。
深入推进慈城卫星城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落实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投融资体系和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改革试点,建立适应卫星城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着力构建城乡一体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把慈城建设成为统筹水平高、体制机制活、带动作用强的城乡一体发展示范卫星城,实现从城镇向城市的转变。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探索建立最低工资标准与人均生产总值联动增长机制。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为着力点,妥善运用价格、转移支付等手段,减轻城乡居民教育、医疗和住房负担,合理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弱势群体的基本收入。全面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和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健全工资支付保障机制,重点解决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培育新型现代农民,提升农民创业、就业技能,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积极解决农民和农民工两个群体收入增长较慢的问题,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法调整征地拆迁补偿标准。优化金融环境,促进城乡人民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 专栏9 名词解释 ▲一化带四化:宁波市委市政府对江北区城乡一体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提出的总体要求,即新型城市化带动农民市民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 ▲六个一体化:指江北区城乡一体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即城乡规划布局一体化、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城乡生态环境体系一体化。 ▲五改五进:指江北区城乡一体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主要内容,“五改”即改革土地使用制度,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改革农村住房制度,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改革社保体制机制,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优化城乡金融
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加强资本、产权、人才、技术等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组织,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文化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文化市场竞争环境。大力培育文化消费,推动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促进城乡文化市场共同繁荣。
第四节 加快推进文化创新
大力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完善精品创作领导体制和运作机制,以“五个一工程”为龙头,扶持和推动文化精品的创作、生产和传播。加大对重点作品、重点文化艺术成果、重点文化项目的奖励扶持力度,进一步激发文化创造力。积极做好江北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结合文章,努力创作出一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反映时代精神、具有较高艺术水准、深受群众喜欢的文化精品。力争“十二五”期间有1-2件作品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每年有一批作品获国家、省或市级奖项。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制。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坚持“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兴办国家政策允许的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办、社会参与、功能互补、运转协调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制和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的运行机制。采用政府购买、补贴等方式,向农村、社区基层,向低收入群体和特殊群众提供优惠或免费的文化服务。 专栏12 “十二五”期间重大城市事件 ▲中华慈孝节 ▲星期六·相约老外滩 ▲保国寺千年大庆 ▲国际性重大体育赛事 ▲全国性高端论坛
第十章 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着力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二五”末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区,大力构建“绿色江北”。
第一节 着力改善生态环境
推进森林江北建设。实施青山抚育工程,推进植被景观优化。生态公益林覆盖率达到75%以上,景观优化率25%以上。做好绿色矿山、绿色墓地和珍贵树种基地建设。实施平原增绿工程,大力推进森林屏障、森林村镇、森林通道建设,重点推进“一圈两廊三沿”森林化。
实施蓝天白云工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全面推进清洁空气行动,开展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废气的专项整治。实施全社会用煤总量控制,加大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对污染严重行业的管理和整治,广泛开展餐饮油烟污染、有毒有害物质焚烧等综合治理。
实施碧水畅通工程。优化辖区河网布局,贯通河道脉络,加快形成四通八达、曲水环绕的水系网格,全面启动辖区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抓好水质功能优化、城乡内河治理、污染源防治、饮用水源保护和乡村河道保洁,着力改善水环境质量,修复河道综合生态功能。全面实施城乡生活污水截污纳管工程。 第二节 全面推进节能减排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推进建筑节能,推进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及改造,加大太阳能和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不断降低建筑采暖、热水供应、照明等方面的能源消耗。鼓励工业企业、公共场所开展节能减排改造,加快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和应用。加大交通领域节能管理,推进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型车辆应用,加强车辆和船舶的节能节油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
加强污染物排放整治,全面促进环境保护认证和标准化管理,加大对重点企业的环境污染整治力度,严格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开展区域燃煤(油)锅炉淘汰与提升工作,加大对污染物排放执法检查和处罚力度。
创新节能减排机制。严格执行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审查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高能耗和环境进入门槛,坚决遏制“两高一资”项目建设。深入开展清洁生产审核、能源审计等工作,大力推广合同能源模式,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培训。完善节能减排政策和制度,强化节能减排责任考核。完善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体系,规范能源消耗计量和统计。
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积极创建绿色家庭,加大对广大人民群众低碳绿色生活方式的培养,倡导良好的出行习惯、节约的消费习惯和节能的用能习惯,开展“绿色生活、从我做起”系列活动,引导居民生活方式向低碳模式转变。积极推进绿色示范企业、示范建筑、旅游示范基地、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示范医院、示范村等示范点建设。推广节水型器具、节能灯具和电器,逐步提高政府采购中可循环使用产品、可再生产品的比例,鼓励民众使用绿色产品,形成良好的绿色消费环境。
第三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产业循环经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加强对农药、化肥等污染的有效控制,深入实施肥药减量增效控害工程,建设一批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示范项目。严格控制农业生产污染源,打造绿色生态农业品牌。建设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工程,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发展工业循环经济。加强有色、建材、装备制造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资源消耗管理,延长产业链,提高废物回收利用率,实现工业发展与资源能源节约、生态保护“多赢”。以金田城市矿产基地为重点,推进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发展。
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能源管理,以能源的资源清洁化、利用高效化、机制市场化为重点,提高能源管理水平。加强水资源管理,实施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健全水资源配置体系,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加强土地管理,强化用地规划和年度计划管控,继续实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大
土地整理力度。积极实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程,建立健全全社会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结束语
为保障“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合理配置公共资源,调控引导社会资源,确保规划有效实施。积极谋划发展平台,落实发展载体,健全实施机制,加强政府调控,完善规划体系,制订规划《纲要》分解落实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强化规划监测、评估和考核,确保《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十二五”规划是江北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区人民共同的行动指南,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进取,为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全面建成惠及全区人民的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新铁路北站区块。该区块主要包括新铁路北站及其周边地区。重点发展都市配送物流和生产性服务业。“十二五”期间,建设完成新铁路北站,高起点做好物流发展规划,适时推进周边路网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服务体系;改革户籍制度,强化城乡人口管理服务。“五进”即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推进规划管理全域覆盖,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推进公共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实现城乡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一体化。
第二节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进一步提升“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和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水平,扎实建设美丽乡村,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
大力推进农村住房集中改建。以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坚持政府统筹、科学规划、政策引导和市场运作,鼓励农民向适度集中居住转变,加快城中村改造型、项目带动型、自主型农村新社区建设,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到2015年,农村住房建设面积达到500万平方米以上。
着力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有序实施《村庄布点规划》,改造现有城中村,科学设置村庄布点,开展中心村建设,形成丰富多彩的村庄形态。大力开展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的村庄整治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加大成片连线推进力度,促进村庄整治建设由单纯改善村容村貌向整体区域治理转变。配套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持续开展以卫生创建、除四害、农村环境整治和健康教育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改善农村卫生环境。
第三节 加快发展都市农业
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的,发展精品特色农业,培育总部型农业企业,加快现代农业与休闲旅游服务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精品特色农产品。建立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严格农产品质量认证管理,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三品一标”建设,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品牌。
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落实农业龙头企业扶持政策,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农业总部型企业。改造传统
农产品加工行业,重点发展特色海产品、乳品和保健食品精细加工,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特色品牌,推动绿色食品产业迈上新台阶。
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服务装备水平。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组织实施一批高效生态农业项目。加强农民培训,加大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提升农业整体装备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进一步完善农村水利体系,实施河道整治,构筑防洪堤岸,“十二五”时期,初步建成姚江东排工程江北段,加快姚江干流堤防维修加固工程,实现我区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迈进。
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深化农业基地建设,推进“新都市新田园”的开发建设,拓展各类优质高效水果产业基地、出口创汇盆景产业基地及传统农业观光体验基地(区)的都市休闲功能,打造都市田园休闲旅游基地。积极创建特色旅游村,打造江北“都市田园新十景”,树立江北都市休闲农业品牌。
第六章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区
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建立健全科技、教育、人才“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努力缔造人才资源优势,大力创建“创新江北”。
第一节 推进智慧城区建设
贯彻落实宁波市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建设以信息化为基础、以智慧应用为导向、以智慧产业为支撑的智慧城区。
完善城乡信息网络体系。构建统一高效的泛在化信息网络,强化互联网安全管理,推进公共基础平台和数据库建设;加速“三网融合”进程;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交换机制,加快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建设。推进全区基础设施集约化、智能化覆盖,建立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综合应用的区域基础数据资源库。“十二五”末,实现信息网络设施基本覆盖全区,互联网宽带接入率达到95%,三网覆盖率达到95%,有线电视双向数字化率达到100%。
拓展智慧管理服务领域。积极开展智慧农村、智慧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安监、智慧安防、智慧工商等九大领域业务系统
建设。加快涉农信息平台建设,全面打造具有江北特色的智慧新农村;加速社区现有各类信息服务平台的整合力度,打造智慧家庭服务和社区服务;加快全区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初步实现区域智能交通系统技术在交通行业的应用;大力推进物联网、地理信息、卫星定位、遥感等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加快建设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指挥中心;全面升级辖区校内及校际网络设施,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校园管理水平,保障校园安全;积极融入宁波市智慧健康保障试点建设,构建全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重点发展危险化学品运输、重点行业企业安全生产监控系统和信息化智能监管技术平台,切实保障市民用药安全;进一步完善公共安全监控系统,积极开展应急管理系统建设,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积极参与宁波市智慧工商建设,完善江北企业信用信息系统。
打造智慧产业发展平台。坚持把培育和发展智慧产业作为江北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立足点。设立智慧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发展以软件信息服务、创意设计和物联网为代表的智慧产业。加快软件信息和创意设计、网络数据、先进硬件研发制造基地建设,推动各类新兴智慧型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重点发展具有强大功能的信息后台数据中心。
第二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以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为核心,打造“创新江北”。“十二五”末,基本建成高端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创业环境优质、区域创新体系完善、产业创新能力较强的创新型城区。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以高新技术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科技型企业为重点,大幅度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持续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企业。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共建研究平台,提升企业工程中心的研发水平,“十二五”末,研发机构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达到15%,经认定的各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总数达到100家。主动实施以企业为主体的重大科技专项。到2015年,全社会科技投入10亿元以上,实施重大技术攻关50项以上。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加快高校、科研机构研究成果的转化,形成一批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加速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提高项目对接的成功率。积极推动企业信息化改造,重点建设一批信息化应用试点示范项目。积极推进浙江省知识产权示范区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区创建工作,加强全
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建设,推进“技术-专利-标准”一体化工作。“十二五”末,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80亿元,建成浙江大学工研院江北公共创新平台和宁波市江北-大学联合研究院,年专利申请量达到2500件以上,主持和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25件以上。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快科技型服务业的引进和培育。重点引进产品设计、检测检验、管理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提供商,培育引进技术评估、技术交易、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选择一批技术优势明显、经营管理到位、成长势头较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个性化培育方案。鼓励建设投资经营多元化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十二五”末,各类科技孵化器达到10家以上,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孵化网络,在孵企业年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辖区内各类创新服务组织不少于50家。
第三节 深化人才强区战略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扣产业发展方向,以高端化、国际化、创新型和紧缺型人才开发为重点,整体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十二五”末,人才资源总量突破10万人。
重点开发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领军拔尖人才引领计划”。采取重点资助等形式,引进培养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经营才能的复合型科技创业人才,引进培养一批在行业领域具有领先水平的科技研发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一批具有战略眼光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实施“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制定海外留学人才引进专项计划,依托留学人员创业园,引进并重点支持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创新。加强国外智力引进和推动海外工程师平台建设,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库和项目合作对接平台,大力开发国际人才资源。
实施“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发挥企业成果转化平台优势,大力推进企业创新团队建设。发挥教育和卫生人才资源集聚优势,大力推进教育卫生创新团队建设。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团队建设。
创新人才引进培育使用机制。满足人才开发的专业化、高端化、个性化需求,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引进培育人才中介机构。加大人才宏观调控引导力度,完善人才信息发布体系。创新政府服务方式,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帮助解决人才住房、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增强人才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深入推进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高校毕业生实习基地、公共创新平台等载体建设,提高人才吸纳能力。通过产学研战略联盟、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教育、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方式,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
大规模开展人才培训。全面推进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工程,有计划地选送优秀中青年人才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实施企业家素养提升工程,选送优势骨干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攻读EMBA学位。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提升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经理队伍建设,提高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加快开发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大力开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缺人才,持续实施紧缺人才开发倍增计划。加快技能人才培养步伐,完善培养培训体系,促进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化,开展“首席工人”评选,“十二五”末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5万人。大力实施优秀大学生储备计划,培养一批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农村人才培养工程,培养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实用人才。实施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工程,培养社区管理服务、社会福利救助等社会工作人才。
第四节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实现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和优质发展,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学习型社会,率先在全省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争创国家级区县城乡教育和谐一体发展先行先试区。
全面普及高质量幼儿教育。全区幼儿学前三年儿童净入园率达到100%。坚持政府投入与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相结合,鼓励发展民办幼儿园,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示范和骨干,公办与民办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实现省等级及市三星级以上优质幼儿园比例分别达到90%、60%以上。全区幼儿教师合格学历达到100%,其中85%以上专任教师达到大专以上学历。进一步完善幼儿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实施幼儿教育公共财政普惠制。
全面实施高水平义务教育。全区的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毕业率99.9%、升学率99%。大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教学共同体,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缓解“择校”矛盾,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注重品行培养,增强学生体质。建立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体系,扩大小班化教学。全面改善公办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
实现公办中小学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的比例达到90%以上。深入开展创新教育教学和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努力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完成区社区学院、区老年大学的建设。区、街道(镇)、社区(村)三级数字化学习平台建成并投入使用。全面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为终身学习提供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支持高等教育加快发展。推进学习型社区、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单位和学习型家庭等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 专栏10 江北区教育设施建设项目 ▲新建城庄地块配套学校 ▲新建大庆北路地段配套学校 ▲扩建庄桥中心小学 ▲新建洪塘经济适用房小学 ▲新建慈城新区小学 ▲新建谢家地段配套中学 ▲新建洪塘配套中学 ▲新建江北-7地块配套中学 ▲新建江北湾头小学 ▲新建双东路学校 ▲新建应家配套小学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提高学校自主管理水平。深化政府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提高教师待遇,提倡尊师重教氛围。促进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共同发展,加强教育均衡化发展,引导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完善幼儿园、中小学特殊群体“随班就读”制度,增强特殊教育的设施建设。规范中小学课外辅导秩序,探索高级技能培训等教育产业的发展新路子,促进教育资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七章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增强区域发展动力
加快政府管理、城乡一体发展和慈城卫星城建设的体制改革,探索城市建设新机制,构筑体制机制新优势。推动内外对接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大力实施新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十二五”期间,累计实现实际利用外资6亿美元,国内招商引资150亿元,外贸自营进出口达到40亿美元。
第一节 强化招商选资
创新招商选资方式。以推动城市功能拓展、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以“十二五”期间以重点开发区块为载体,加大“招商选资”、“招商点资”、“招商引智”的实施力度,大力推动对区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成功落地。创新产业链招商、机构招商、委托招商,积极引进产业带动性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的央企、实力型民营企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实现资金利用与先进技术、设备、人才引进的紧密融合。强化地块谋划、产业布局、项目推进、招商推介等方面的联动机制,优化招商引资软环境。加强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培养高素质专业招商队伍,建立较为完善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和投资项目跟踪服务体系。
提高内外资利用质量。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重、内资与外资并重的招商选资导向,突出战略型招商,引进一批高端产业与项目。加快总部经济基地建设,大力引进总部型企业。坚持直接引资和间接引资并重,鼓励通过参股、并购、上市等方式扩大引资规模,引进产业基金、担保基金、创投基金、股权投资等各类投资基金,支持企业增资扩股和战略投资,重视智力资本引进。
第二节 提高开放水平
加快对外贸易方式转变。优化内外贸易结构,加快贸易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对外贸易增长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鼓励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创新、自主品牌培育、境外营销和研发网络建设,引导企业向总部经济生产模式转变、外贸公司向“无车间工厂”经营模式转变,大力实施“招商引贸”战略,积极引进采用现代国际贸易运行新模式的能级高、活力强的贸易企业。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外包企业、重点培育一群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本地服务外包骨干企业,着力打造一个产业集聚、特色鲜明的服务外包示范区,创建市级服务外包示范园区。主动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应对贸易摩擦的综合实力。
提高“走出去”水平。由引进外资为主向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转变,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抓住发达国家产业调整机遇,引导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以收购、兼并等方式获取国外品牌专利、生产技术和销售渠道,建立全球生产体系,加快推进产业国际化进程。支持企业开展境外资源类、实业型投资,加快境外资源开发和利用。鼓励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集聚国内外技术人才。营造“走出去”环境,加快制定“走出去”政策,加强对“走出去”企业的服务。
第三节 推进区域合作
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深度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打造宁波接轨上海的重要门户区。积极利用长三角区域丰富的市场、金融、人才、科技等要素资源,分享区域一体化带来的经济红利。
拓展“东中西”寻求大平台。加强“东西协作”,促进江北与内陆地区在市场、要素资源等方面的共享,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积极参与“宁波周”等大市外经贸、展会交流活动,加强与国内中西部主要城市相关县市区的沟通协作,促进我区企业拓展内销市场,引入当地优质产品,探索建立长期合作机制。
第四节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深化综合配套试点改革。全面推进城乡一体综合配套改革和慈城卫星城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异地置换和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继续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搞活土地经营、提高土地效益。扶持集体经济发展,探索10%村发展留用地落实新方式,深化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提高“两权一房”抵(质)押贷款规模和质量,适度放宽农村企业融资准入政策,引进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顺应城市化进程,大力推进撤村建居工作。强化涉农街道、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入推进慈城卫星城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扩大、投融资体制创新、土地征收储备、农村住房制度改革等体制机制改革。
创新城市开发建设体制。积极探索市区两级共建的城市建设新模式,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在兼顾生态环境、社会福利等基础上,把城市建设按经济规律推向市场,提高土地级差地租,盘活土地资产,合理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向上争取理顺和优化两江北岸重要区块、重要园区、重点项目的开发和管理机制。改革投融资体制,广开融资渠道,激活民间投资,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探索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按照“拓展增量,盘活存量,提高效率”的原则,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施“挖掘潜力、倍增发展”行动,综合运用法律、行政、财税杠杆和市场调节手段,加大对闲置建设用地处置力度,探索闲置土地退出机制,积极盘活低效土地。继续做好“退二进三”、“退劣进优”工作,
鼓励企业开展“零增地”技改,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率。推进土地整理,拓展耕地占补平衡渠道,多途径争取建设用地指标,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努力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收支两条线”,探索绩效评估体系,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推动投资型财政向公共型财政转变,完善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加强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计划和资金管理,加大对民生事业发展的投入,推行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创新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建立高效规范、公正透明的网上审批系统。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深化研究区域行政区划调整。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与听证制度,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实现政府各项工作制度化、法治化。依法开展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工作,保障公民与法人的合法权益。继续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等监督机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创新,建设智慧纪检(智慧监察),加大科技促廉力度,完善惩治和预防***体系。加强权力监督制约,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建设廉洁高效政府。
第八章 着力改善社会民生,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出发点,扩大社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推进“平安江北”建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第一节 积极扩大社会就业
深化“充分就业区”创建工作。强化政府责任,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体系,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力度,重点开展对
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被征地农村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和失业职工等困难人员就业帮扶。“十二五”期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4万个,年均保持公益性就业岗位1800个,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消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实现“充分就业区”。
推动创业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三位一体工作机制,进一步打造“创业俱乐部”服务品牌,加强“创业指导中心”实体化建设,探索建立社会化、市场化创业服务模式。积极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区,发展各类创业创新平台,建立健全创业实习基地和孵化基地,培育小企业创业基地,到“十二五”末实现新增创业人数1.6万人。 发展稳定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加大劳动合同制度推进力度,建立健全劳资双方利益协调机制,积极推行工资集体协商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企业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进一步规范企业工资收入分配秩序。推动劳动关系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健全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完善工作体系,推进劳动保障“网络化”监管。健全基层劳动争议调解组织体系,提高案件调解率和结案率。“十二五”末,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96%,建工会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制率达到99%以上,劳动争议案件结案率达到90%以上。
第二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社会保障管理、服务、监督体系,严格执行社会保险登记和缴费申报制度,加强社保基金征缴管理。“十二五”末,全区户籍人口养老保险(障)参保率达到90%以上,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实现“即征即保”,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城镇医疗保险各类应参保人群基本实现全覆盖,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并轨。全区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均达到13万人以上,纳入社区管理的企业退休人员比例达到98%。
加快构建新型社会福利救助体系。逐步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完善低收入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费用动态补贴制度。加大对城乡弱势群体的救助力度,确保贫困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完善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各项基本保障,提高残疾人福利水平,加强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探索以市场化模式营运福利机构。
正在阅读:
宁波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0-01
江古乡中心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自查自主评报告05-22
2009年下半年经济形势10-16
阅读记作文500字07-06
公司劳务合同范本03-24
初中英语If引导的条件状语从句05-05
万词右脑光速图形图像记单词,最符合中国人习惯之方法l02-20
污水处理工艺操作规程04-18
2021年选人用人自查及整改工作情况报告08-30
- 多层物业服务方案
- (审判实务)习惯法与少数民族地区民间纠纷解决问题(孙 潋)
- 人教版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 词语打卡
- photoshop实习报告
- 钢结构设计原理综合测试2
- 2014年期末练习题
- 高中数学中的逆向思维解题方法探讨
- 名师原创 全国通用2014-2015学年高二寒假作业 政治(一)Word版
- 北航《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在线作业三
- XX县卫生监督所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小学四年级观察作文经典评语
- 浅谈110KV变电站电气一次设计-程泉焱(1)
- 安全员考试题库
- 国家电网公司变电运维管理规定(试行)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稿征求意见提纲
- 教学秘书面试技巧
- 钢结构工程施工组织设计
- 水利工程概论论文
- 09届九年级数学第四次模拟试卷
- 江北区
- 宁波市
- 纲要
- 国民经济
- 社会发展
- 规划
- 十二
- 2014年江西大学生村官考试面试名单及面试培训上饶华图
- 继电保护(黄少锋教授)-电流(2-1) - 图文
- C语言试题资料答案
- 浩辰CAD 2009常用快捷键
- 浅析超声波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 (92分)会计制度设计2013上半年第二次作业
- 11财三优班申请书(1) - 图文
- 川北医学院成教学院本科学生《生物化学》自学习题及答案
- 2019年中国隐形眼镜市场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趋势分析 - 图文
- 2015年中国弹性挡圈市场分析预测报告 - 图文
- 2015年西交春季《无机及分析化学》在线作业带满分答案
- 2017-2022年中国宠物服饰行业供需趋势及投资风险研究报告目录
- 室内设计试卷2--答案
- 国家题库消化内科试题
- 上虞第四十四届运动会总成绩册
- 河南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补偿办法
- 人教版2018-2019学年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全册知识点梳理
- 申办世博会的程序
- 用匠心唤醒灵魂和润泽生命
- 2017年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含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