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史学理论与史学史

更新时间:2024-04-15 01:3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2010 —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历史学系 院(系、部) 历史学 专业 08 级《史学理论与史

学史》期中试卷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名词解释:

1、春秋之“国史” 2、《春秋》 3、《左传》 4、《战国策》 5、《竹书纪年》 6、《吕氏春秋》 7、《汉书》 8、班昭 二、简答:

1、什么是史学史?史学史的任务是什么? 2、20世纪初期“新史学”共同的特点? 3、简述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几个发展阶段

三、论述题:

论述《史记》之特点。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2010 —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院(系、部) 历史学 专业 08 级《史学

理论与史学史 》期末考试试卷 A卷

姓名: 学号: 成绩:

1

一、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三国志》

《华阳国志》 《史通》 《南史》 会 要

2

《续资治通鉴长编》

《日知录》

“史 德”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时代的特点与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

3

2、章学诚在史学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三、问答题:(三题任选二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唐修《晋书》的特点。

2、试述中国古代类书的代表作及其主要价值。 3、试论年鉴学派的兴起及其意义

4

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三国志》《三国志》是西晋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三国志》全书一共六十五卷,尊魏为正统。《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慎重的选择取材之源。这虽然使《三国志》拥有了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了史料不足的缺点。宋文帝时命裴松之为之做注。注文广采博引,极大地丰富了原书的内容。特别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经亡佚,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价值就非常珍贵。裴松之的注文应当作正文来读,同时裴注也为史书注释开辟了新的广阔道路。

《华阳国志》中国现存最早而又基本完整的一部地方志书。作者是东晋著名史学家常璩(约公元二九一-三六一)。《华阳国志》成书于公元355年之前,记载了中国今四川、云南、贵州三省及甘肃、陕西、湖北部分地区之远古典籍、神话、传说、沿革、地理、风土及人物史事。其时间则从上古直到东晋初年,即所谓“肇自开辟,终乎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全书共十余万字,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雄、期、寿、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十二卷。 《史通》《史通》是中国首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是唐朝的刘知几。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史学理论指有关史学体例、编纂方法以及史官制度的论述;史学批评则包括评论史事、研讨史籍得失、考订史事正误异同等。提出了史学应具有才、学、识。由于《史通》总结唐以前史学的全部问题,因而拥有极高史学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正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作者李延寿,其父李大师认为南北朝诸国史书既多重复,而又相互抵毁,他决心改写成一部通史,所撰末毕而死。延寿“既家有旧本,思欲追终先志,其齐、梁、陈、(周、隋)五代旧事所未见,因子编辑之暇,昼夜抄录之”。唐太宗时,他参与纂修《晋书》和《隋书》十志,“因此遍得披寻”,亲自抄写八书,本纪依《史记》体裁,以次联贯。并从八史之外,“更勘杂史于正史所无者一千余卷,皆以编入。其烦冗者即削去之。始末修撰凡十六载。始宋,凡八代,为《北史》、《南史》二书,合一百八十卷。 其《南史》先写讫,于显庆四年(659年)送呈。南北史和一般断代史不同,它接近于通史。篇目次序,大体按皇朝先后,在宗室传之后,继之以诸臣传,在文苑、儒林等类传中,把南方四朝的人物综合为一篇。另外,

5

就家系方面说,南北史确是通史,诸臣传一般都将其子孙附载于一传,以致从表面看来,诸臣传目大多是宋人,至陈为最少。

会要会要,记载历代各项经济、典章制度的史书,内容除法令制度以外,兼叙史实。创始于中国唐代苏冕所撰自唐高祖至德宗九朝《会要》,后杨绍复等续撰德宗至宣宗事,宋王溥增补至唐末,合成《唐会要》。王溥还撰有《五代会要》,宋代有官修的本朝会要,原书已佚,今存《宋会要辑稿》。此外,又有后人补撰的前代会要,如宋徐天麟《西汉会要》、《东汉会要》、清杨晨《三国会要》、孙楷《秦会要》、龙文彬《明会要》等。

《续资治通鉴长编》古代私家著述中卷帙最大的断代编年史。原本980卷,今存520卷。作者李焘。李焘仿司马光著《资治通鉴》体例,断自宋太祖赵匡胤建隆,迄于宋钦宗赵桓靖康,记北宋九朝168年事,定名《续资治通鉴长编》。于正史、实录、政书之外,凡家录、野记,广征博采,校其同异订其疑误,考证详慎,多有依据。记载不同者,则两存其说,时附己见,以注文标出,与《通鉴考异》相类。《长编》记述详赡,史料丰富,为研究辽、宋、西夏等史的基本史籍之一。

《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的读书笔记。他自著此书的目的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全书32卷,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是一部包含其学术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的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他经世致用的史学思想。

“史 德”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还没有穷尽治史的道理,具有史识,还要求了解“史德”。“史德”的内容是个难以确定的问题。因为各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不同,对道德的要求也不同一样。章学诚认为“史德”就是“著述者之心术”。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时代的特点与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

一、政治上,从皇朝并立到隋唐统一,门阀地主政治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皇朝史、地方史、谱学之书的撰述。

二、民族关系上,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的发展。扩大了历史撰述的内容,促进了民族史的撰述。

三、思想上,“天下一家”的观念。促进了对于多民族国家之历史的自觉意识。 四、对外关系上,中外交流的发展,佛教的传播。推动了关于中外交通和域外情况的撰述。

五、皇朝重视官书的撰述。官修史书成就卓著。 六、史书数量的剧增和种类的丰富 2、章学诚史学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6

1、提出“六经皆史”说,扩大了历史研究、史料搜集的范围,批评了当时脱离实际的考据学。

2、在历史编纂学方面。

(1)主张史家必须有“史德”。在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论”的基础上,认为史家仅有才、学、识还不够,应增补“史德”,即所谓“著述者之心术”。

(2)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所谓“撰述”,相当于论著;“记注”相当于史料。

(3)赞同编写通史,贬抑断代史。

3、在方志方面。致力于地方志的倡导和纂修,形成了自己的方志理论。主修过《永清县志》、《和州志》等。 三、问答题:(三题任选二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与旧晋史相比,唐修《晋书》的优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它排除了旧史志中的一些杂乱项目。如王隐《晋书》有《瑞异志》,何法盛《晋中兴书》有《鬼神录》,其后,沈约《宋书》有《符瑞志》,肖子显《齐书》有《祥瑞志》,魏收《魏书》有《灵征志》都是记录帝皇的端应、荒诞之甚,这是和《五行志》记录若干天灾情况不相同的。新修晋书没有沿袭这种作法,自此以后,历代正史再不立符瑞篇了,这自然是一大进步。

第二,《晋书》有《食货志》,这是除《魏书》而外整个魏晋南北朝正史中仅有的。它除了记载晋代的重要经济情况而外,由于《后汉书》和《三国志》均无《食货志》,所以往往上溯东汉、三国史事以资补充。例如曹魏邓艾的屯田和西晋的户调式、占田、课田等等都赖以保留至今。自《晋书》补写《食货志》后,历代正史,除《新五代史》外,都设立了此志。

第三,《晋书》设载记三十卷,记录西晋灭亡前后,在华北和四方所立诸王国的历史,计前赵三卷,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各四卷,成汉、后燕、南燕各二卷,南凉、北凉、后凉、夏各一卷,西秦与北燕合为一卷。此外,汉人张轨的前凉、李暠的西凉作为列传,不在载记之列。《史通》说它“兼引伪史十六国书”即是就载记而言。载记这一体裁,东汉人班固撰新市、平林、公孙述事即有此名,说明载记乃是承认各国独立地位的。《晋书》以前,不少旧晋书记北方诸王国史,文既简略,且多错误。《宋书》、《南齐书》所收《魏虏传》也是语焉不详。

2、试述中国古代类书的代表作及其主要价值。

中国古代的类书,一般认为始于三国魏文帝曹丕时(220~222) 刘劭、王象等编撰的《皇览》 (宋代已佚)。以后历代均有纂修。如南朝梁刘杳编撰的《寿光书苑》、刘孝标编撰的《类苑》、徐勉领修的《华林遍略》、北齐后主时纂修的 《修文殿御览》等类书大都仿效 《皇览》\包括群言、区分义别\、\随类相从\的体例。这些类书大都亡佚。

现存较早的类书有隋末唐初虞世南编撰的《北堂书钞》,唐高祖武德年间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唐玄宗时徐坚等编撰的《初学记》、唐中期白居易编撰的《白氏六帖 》(南宋时将此书与南宋孔传编撰的《孔氏六帖》混合刻成一

7

书,题名《唐宋白孔六帖》,简称《白孔六帖》) 等。其体例大都已越出以前类书的\类事\陈规,尤其是《艺文类聚》,开创了\事居其前,文列于后\的新体制。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李昉等编撰的《太平御览》、宋真宗时王钦若、杨亿等编撰的《册府元龟》、南宋王应麟编撰的《玉海》等,卷帙更趋浩富,体例日臻完备。明成祖永乐年间纂修的《永乐大典》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清代康熙末年雍正初年陈梦雷等主持纂修的《古今图书集成》,是中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达到了古代类书编纂的高峰。

类书一般采用分类编排。先划分成若干大的部类。例如关于政治、经济、文化制度方面的,通常设帝王、后妃、职官、州郡、政理、产业、人、礼、乐等部;属于社会生活方面的,一般设居处、服饰、器物、珍宝等部。在每个大部类中,再分若干小类,每小类下先录书名,再录材料,并注明出处;材料按原书时代先后顺序排列。也有的类书按韵编排。中国古代类书对于历史与文化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保存资料 类书在编纂过程中,大多直接采录原始文献。由于兵火水灾等因素,一些图书因此失传。由于类书中保存了有关资料,通过辑录佚文,往往能再现图书内容。如《太平广记》中引用古书达500多种,多数已失传,许多珍贵资料正是由于《太平广记》的引用而得以保存。由于在流传和翻刻中容易形成讹误,利用类书中保留的原始文献,也有助于校勘异文。如鲁迅曾用《艺文类聚》、《初学记》等类书校勘《稽康集》。

(2)查考资料 类书按类编排,非常方便查考有关资料。如《太平广记》、《文苑英华》等类书中收录了历代的小说、诗文作品,有助于查找文学方面的资料。《古今图书集成》等综合性类书汇集各专题方面的资料,类似于百科辞典,从中可查找到事物起源、诗文典故、诗词文句、名物制度等资料。近年来新编的一些类书,汇集古今书籍中的资料,同样方便读者查找资料。 3、试论年鉴学派的兴起及其意义

年鉴学派的基本情况:年鉴派的创始人被共认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在1929年初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后屡经更名,并于1946年定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而费弗尔和布洛赫则被视为年鉴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

发展过程:第一代,费弗尔和布洛赫是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授时创办《年鉴》杂志的,正是在那里,他们在学术上受到其他社会科学家的鼓励,是他们主张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各门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为一体的重要原因。在他们那里,历史不再是政治史,而是社会的历史,是“总体史”。在费弗尔所著《为历史而战》中,基本表明了他们的主张:重理论、重解释、重综合。这些都为第二代乃至以后的年鉴派史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本方向。第二代: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第一代年鉴派史学家的努力,布洛赫又因参加抵抗运动而被德军枪杀,但这一基本方向却在战后为第二代年鉴派史学家所遵循。其标志不仅是作为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心的高

8

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的建立和《年鉴》领导班子的改组,更重要的是勃罗代尔的《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一书的出版,提出了关于三种历史时段(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设想,成为年鉴派在历史认识论上的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心态史学和计量史学成为年鉴派的另两项突出成就,伏维尔、阿里埃斯、芒德鲁等是前者的专家,而菲雷、肖努等则是后者的代表人物。 第三代: 到1969年,《年鉴》杂志的领导班子再次改组,这标志着该学派进入第三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勒高夫、埃马努埃尔·勒华·拉迪里、马克·费罗等人。他们不仅继续发展经济史和社会史方面的研究,而且大力倡导与人类学的对话。他们不再象第一代那样排斥政治史、人物研究,轻视描述,也不同意第二代那样专注于几乎静止的长时段因素的做法,但却仍然倡导总体史,倡导跨学科合作。第四代:进入70年代,年鉴派已出现了第四代史学家,他们则倡导“问题史学”,主张历史研究就是要回答现实提出的各类问题。总之,年鉴学派的理论、方法论及史学编纂实践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逐渐也从反模式的角色转变为一种模式,故亦有僵化停滞之危险。如果它真象自称的那样“学派性”不强,而只是一种倡导史学创新的“运动”,那么它的存在就会为历史学的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年鉴学派的意义:年鉴学派出现的意义在于传统史学中历史的那种一成不变的节奏已经被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三种节奏所取代,而在这三种时间中,尤其突出社会时间的重要性.\全面的历史\也就是一种\整体的历史\,它强调历史是包罗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整体\,是在这些领域之间相互关联、彼此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中得以体现的。要反映出这个\整体\,要反映出其内部的结构-功能关系,因果性的思维逻辑是不能胜任的,必须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方法,从横向关系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是\共时性的\,与传统史学的那种\历时性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因此,摈弃传统史学的观念和方法,就十分合乎逻辑。但\共时性\的研究需要一个相对静止的操作平台,\社会时间\扮演了这个角色。一方面,社会时间相对于地理时间变化较快,这使其能体现历史的流变性质;另一方面,社会时间相对于个人时间变化又较慢,这又使其能满足\整体历史学\所要求的\共时性\研究取向。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2010 —2011学年度第一学期 历史文化与旅游系 院(系、部) 历史学 专业 08 级《史学理论

与史学史 》期末考试试卷 B卷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9

《七略》

《十六国春秋辑补》

《佛国记》

《颜氏家训》

《元和姓纂》

10

《南史》

《明儒学案》 史 德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时代的特点与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

11

2、章学诚史学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三、问答题:(三题任选二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后汉书》的特点及不足之处。

2、与旧晋史相比,唐修晋史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试论年鉴学派的兴起及其意义

12

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8题,每题5分,共40分)

《七略》中国第一部综合性图书分类目录 ,汉代官府藏书目录。西汉成帝河平三年(前26)刘向等人校勘政府藏书,为每种书编撰叙录一篇,后将各书叙录汇辑成《别录》一书 。刘向之子刘歆在《别录》的基础上编成《七略》。全书分为七大类: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辑略是写在六略之前的一篇概括性的学术简史。所以《七略》实际上分为六大类。《七略》对其后的图书分类学、目录学的发展影响深远。原书唐末佚失,清代姚振宗等人有辑本。

《十六国春秋辑补》《十六国春秋辑补》一百卷 清汤球辑。他以上述《十六国春秋》为底本,以《晋书·载记》和各种类书中所引之文补足。由于类书引文多有删节,汤氏为了化零为整,使之联缀成篇,往往将一些并无必然联系的文字渗入其中,治学态度不够严谨。是书所辑大多注明出处,但个别有注错了的。总的说来,辑是书用力甚勤,是研究十六国史的重要参考书。

《佛国记》《佛国记》:又称《高僧法显传》、《法显传》、《高僧传》、《历游天竺记传》。一卷。东晋僧法显记。本书是法显大师自记经西域至印度诸国求法的经过历程,为我国僧侣西行印度求法记传中,现存最古的典籍。与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义净的《南海寄归内法传》,同为中古历史、地理的重要史料。

《颜氏家训》《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有关个人经历、思想、学识并对子孙进行告诫的古书,分为七卷,二十篇。颜之推原籍琅邪临沂,先祖在东晋时渡江,定居在建康。在后来侯景之乱时,梁元帝萧绎在江陵自立,颜之推任散骑侍郎。公元554年,西魏攻陷了江陵,颜之推被俘,后来在北齐任官。此后在北周和隋任职。他的《颜氏家训》是在隋灭陈,即公元589年之后完成的。颜之推士族出身,受儒家礼法影响,也信仰佛教。他博学多才,阅历异常丰富,这是他书中思想形成的社会基础。书中虽然有些观点陈旧,但也有很多涉及南北朝社会、政治、文化的内容和议论,史料价值很高。

《元和姓纂》《元和姓纂》中国唐代谱牒姓氏之学的专著。唐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命林宝修撰。原本10卷,今有10卷本、18卷本两种。元和七年(812)成书。作者林宝以擅长姓氏之学知名。曾与崔郾等共同审定《格后敕》,并参与修撰《德宗实录》和《皇唐玉牒》。该书详载唐代族姓世系和人物,于古姓氏书颇多征引,保存了一些佚书的片段。原书体例以皇族李氏为首,然后按四声韵部分系姓氏。原书久已失传,清乾隆间纂修《四库全书》时从《永乐大典》辑出,再用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补缺,重新分为18卷,此为《四库》辑本。清孙星衍、洪莹及近人罗振玉都做过校补。此后岑仲勉又重行校勘,写成《元和姓纂四校记》。该书晚出,后来居上,功力最深,收获也最大。有中华书局排印本。

《南史》唐朝李延寿撰,正史之一。纪传体,共八十卷,含本纪十卷,列传七十卷,上起宋武帝刘裕永初元年(420年),下迄陈后主陈叔宝祯明三年(589年)。记载南朝宋、齐、梁、陈四国一百七十年史事。《南史》与《北史》为姊妹篇,是由李大师及其子李延寿两代人编撰完成的。作者李延寿,其父李大师认为南北朝诸国史书既多重复,而又相互抵毁,他决心改写成一部通史,所撰末毕而死。延寿“既家有旧本,思欲追终先志,其齐、梁、陈、(周、隋)五代旧事所未见,因子编辑之暇,昼夜抄录之”。唐太宗时,他参与纂修《晋书》和《隋书》十志,“因此遍得

13

披寻”,亲自抄写八书,本纪依《史记》体裁,以次联贯。并从八史之外,“更勘杂史于正史所无者一千余卷,皆以编入。其烦冗者即削去之。始末修撰凡十六载。始宋,凡八代,为《北史》、《南史》二书,合一百八十卷。 其《南史》先写讫,于显庆四年(659年)送呈。南北史和一般断代史不同,它接近于通史。篇目次序,大体按皇朝先后,在宗室传之后,继之以诸臣传,在文苑、儒林等类传中,把南方四朝的人物综合为一篇。另外,就家系方面说,南北史确是通史,诸臣传一般都将其子孙附载于一传,以致从表面看来,诸臣传目大多是宋人,至陈为最少。

《明儒学案》《明儒学案》是明末清初黄宗羲的代表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学术史料专著。全书62卷,把明代214名学者按时代顺序,分各个学派组织起来。成立了19个学案。大致分三时期:初期叙程朱之学和陆学,中期重点叙王学;末期立“东林”、“蕺山”两学案;另有“诸儒学案”,叙不属任何学派的方孝孺等43人。其编次的顺序是:每一学案前,附有小序一篇。简述这一学派的源流和宗旨。接着是学者的评传,对各人生平经历、著作情况、学术思想及学术传授,作扼要述评。评传之后是学者本人著作节录或语录选辑。黄宗羲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完善的学术史,更重要的还在于创立了一种新史体,即学案体。

史德史德是指治史者的品德修养。治史者的道德修养和道德观念,对史学研究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史学除受才、学、识的影响外,还受史德的影响。章学诚认为,刘知几所谓“史才”、“史学”和“史识”,还没有穷尽治史的道理,具有史识,还要求了解“史德”。“史德”的内容是个难以确定的问题。因为各个时代的道德标准不同,对道德的要求也不同一样。章学诚认为“史德”就是“著述者之心术”。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时代的特点与其对史学发展的影响。

一、政治上,从皇朝并立到隋唐统一,门阀地主政治形成和发展。推动了皇朝史、地方史、谱学之书的撰述。

二、民族关系上,民族斗争与民族融合的发展。扩大了历史撰述的内容,促进了民族史的撰述。

三、思想上,“天下一家”的观念。促进了对于多民族国家之历史的自觉意识。 四、对外关系上,中外交流的发展,佛教的传播。推动了关于中外交通和域外情况的撰述。

五、皇朝重视官书的撰述。官修史书成就卓著。 六、史书数量的剧增和种类的丰富 2、章学诚史学理论的要点是什么?

1、提出“六经皆史”说,扩大了历史研究、史料搜集的范围,批评了当时脱离实际的考据学。

2、在历史编纂学方面。

(1)主张史家必须有“史德”。在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论”的基础上,认为史家仅有才、学、识还不够,应增补“史德”,即所谓“著述者之心术”。

(2)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大类。所谓“撰述”,相当于论著;“记注”相当于史料。

(3)赞同编写通史,贬抑断代史。

3、在方志方面。致力于地方志的倡导和纂修,形成了自己的方志理论。主修过《永清县志》、《和州志》等。

14

三、问答题:(三题任选二题,每题20分,共40分) 1、试述《后汉书》的特点及不足之处。

第一,论赞占重要地位。范晔是统治阶级一员,编史是为当时政治服务,他说:“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之得失。”他在论述写《后汉书》的体裁时说:“《春秋》者,文既总略,好失事形,今之拟作,所以为短。纪传者,史、班之所变也,网罗一代,事义周悉,适之后学,此焉为优,故继而述之。”所谓“事”,就是历史事实,“义”,就是政治观点,用纪传体写历史更好地为统治阶级服务。这种思想充分流露在《后汉书》论、赞、序之中。对人物、事件,提出他的看法。

第二,注重文艺。《狱中与诸甥侄书》说:“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又说:“情志所托,故当以意为主,以文传意。”范氏写《后汉书》,主要以《东观汉纪》和华峤《汉后书》为蓝本,并采用其他《后汉书》的内容。范自称:“天下之奇作”,后人对范氏《后汉书》多加赞扬。刘知几说:“范晔博采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又说:“惟范晔之删后汉也,简而且周,疏而不漏,盖云备矣。”后人以范氏《后汉书》代替了《东观汉纪》的地位,列为“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之一。 这些赞扬主要是从文字上衡量,从内容看。也适合了统治阶级的要求,因而《后汉书》得到史家的赞扬。但从史籍方面去考察,有些记载颇嫌简陋。

第三,体例有所创新。以前的“正史”,只有后纪的本纪,而一般妇女没有地位,范氏受刘向《列女传》的影响,特立《列女传》,才行高秀者,给立传。如记有班昭的事迹。也有赵援姜(盛道妻)的事迹,为掩护丈夫而自己却不惜牺牲。还有蔡文姬事迹。范氏又创立《文苑列传》。 在封建社会,重“德”,轻文,《史记》、《汉书》为个别文学家作传,还不敢把“文学”和“儒林”并列。自汉以后,文学有了很大发展,范晔把握这种趋势,故创《文苑列传》。范氏还创立《宦者列传》、《独行列传》、《方术列传》、《党锢列传》、《逸民列传》。这样写法,反映了历史的变化和时代的特点。 《方术列传》,比较客观地叙述科学家的事迹。对《独行》、《逸民》列传,则歌颂了统治阶级中较为正直的人。王鸣盛称赞道:“宰相无多述,而特表逸民;公卿不见采,而惟尊独行。””在这种“以类相从”的人物传记之中,有时不受时间先后的限制。 如王充、王符、仲长统等,都是东汉的思想家和著述家,便合为一卷。《后汉书》还新增《舆服志》、《百官志》。《舆服志》以记封建等级制度的车、服沿革和样式,《百官志》记载东汉分官设职情况。

第四,有进步观点。如张衡是文学家又是科学家,范氏不列入《文苑传》,而另立《张衡列传》。在文章里,既表扬了张衡在文学上的成就,又推祟了他的技艺,打破了前人重德轻艺的旧传统。又如在《逸民》列传中,记述汉阴老父,面对尚书郎张温,痛斥汉桓帝: “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子何忍欲人观之乎”!又说:“天下乱而立天子耶???昔之圣王宰世,茅茨采椽,而万人以宁。”这都显示了劳动人民不畏强权的形象。

《后汉书》也有一些缺点,如他虽不信有鬼神,主张无神论,但书中还不能完全去掉迷信的记载。同时,范氏把著名的医学家华佗、郭玉和方士阴阳占的人物并列,也是不妥当的。 至于不立《食货志》,以致遗漏一代重大经济制度。又无《艺文志》,遗漏了重要的文化史资料。

2、与旧晋史相比,唐修晋史的进步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它排除了旧史志中的一些杂乱项目。如王隐《晋书》有《瑞异志》,何

15

法盛《晋中兴书》有《鬼神录》,其后,沈约《宋书》有《符瑞志》,肖子显《齐书》有《祥瑞志》,魏收《魏书》有《灵征志》都是记录帝皇的端应、荒诞之甚,这是和《五行志》记录若干天灾情况不相同的。新修晋书没有沿袭这种作法,自此以后,历代正史再不立符瑞篇了,这自然是一大进步。

第二,《晋书》有《食货志》,这是除《魏书》而外整个魏晋南北朝正史中仅有的。它除了记载晋代的重要经济情况而外,由于《后汉书》和《三国志》均无《食货志》,所以往往上溯东汉、三国史事以资补充。例如曹魏邓艾的屯田和西晋的户调式、占田、课田等等都赖以保留至今。自《晋书》补写《食货志》后,历代正史,除《新五代史》外,都设立了此志。

第三,《晋书》设载记三十卷,记录西晋灭亡前后,在华北和四方所立诸王国的历史,计前赵三卷,后赵、前燕、前秦、后秦各四卷,成汉、后燕、南燕各二卷,南凉、北凉、后凉、夏各一卷,西秦与北燕合为一卷。此外,汉人张轨的前凉、李暠的西凉作为列传,不在载记之列。《史通》说它“兼引伪史十六国书”即是就载记而言。载记这一体裁,东汉人班固撰新市、平林、公孙述事即有此名,说明载记乃是承认各国独立地位的。《晋书》以前,不少旧晋书记北方诸王国史,文既简略,且多错误。《宋书》、《南齐书》所收《魏虏传》也是语焉不详。 3、试论年鉴学派的兴起及其意义

年鉴学派的基本情况:年鉴派的创始人被共认是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他们在1929年初创办了《经济社会史年鉴》(后屡经更名,并于1946年定名为《经济·社会·文化年鉴》),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持相同主张的史学家们的主要阵地,年鉴学派便因此得名。而费弗尔和布洛赫则被视为年鉴派第一代的主要代表。

发展过程:第一代,费弗尔和布洛赫是在斯特拉斯堡大学任教授时创办《年鉴》杂志的,正是在那里,他们在学术上受到其他社会科学家的鼓励,是他们主张融合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各门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为一体的重要原因。在他们那里,历史不再是政治史,而是社会的历史,是“总体史”。在费弗尔所著《为历史而战》中,基本表明了他们的主张:重理论、重解释、重综合。这些都为第二代乃至以后的年鉴派史学家的研究奠定了基本方向。第二代: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打断了第一代年鉴派史学家的努力,布洛赫又因参加抵抗运动而被德军枪杀,但这一基本方向却在战后为第二代年鉴派史学家所遵循。其标志不仅是作为多学科综合研究中心的高等实验研究院第六部的建立和《年鉴》领导班子的改组,更重要的是勃罗代尔的《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一书的出版,提出了关于三种历史时段(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的设想,成为年鉴派在历史认识论上的重要贡献。与此同时,心态史学和计量史学成为年鉴派的另两项突出成就,伏维尔、阿里埃斯、芒德鲁等是前者的专家,而菲雷、肖努等则是后者的代表人物。 第三代: 到1969年,《年鉴》杂志的领导班子再次改组,这标志着该学派进入第三代,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雅克·勒高夫、埃马努埃尔·勒华·拉迪里、马克·费罗等人。他们不仅继续发展经济史和社会史方面的研究,而且大力倡导与人类学的对话。他们不再象第一代那样排斥政治史、人物研究,轻视描述,也不同意第二代那样专注于几乎静止的长时段因素的做法,但却仍然倡导总体史,倡导跨学科合作。第四代:进入70年代,年鉴派已出现了第四代史学家,他们则倡导“问题史学”,主张历史研究就是要回答现实提出的各类问题。总之,年鉴学派的理论、方法论及史学编纂实践都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逐渐也从反模

16

式的角色转变为一种模式,故亦有僵化停滞之危险。如果它真象自称的那样“学派性”不强,而只是一种倡导史学创新的“运动”,那么它的存在就会为历史学的发展继续做出贡献。

年鉴学派的意义:年鉴学派出现的意义在于传统史学中历史的那种一成不变的节奏已经被地理时间、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三种节奏所取代,而在这三种时间中,尤其突出社会时间的重要性.\全面的历史\也就是一种\整体的历史\,它强调历史是包罗人类活动各个领域的\整体\,是在这些领域之间相互关联、彼此作用所形成的结构和功能关系中得以体现的。要反映出这个\整体\,要反映出其内部的结构-功能关系,因果性的思维逻辑是不能胜任的,必须借鉴经济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的方法,从横向关系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是\共时性的\,与传统史学的那种\历时性的\研究方法截然不同。因此,摈弃传统史学的观念和方法,就十分合乎逻辑。但\共时性\的研究需要一个相对静止的操作平台,\社会时间\扮演了这个角色。一方面,社会时间相对于地理时间变化较快,这使其能体现历史的流变性质;另一方面,社会时间相对于个人时间变化又较慢,这又使其能满足\整体历史学\所要求的\共时性\研究取向。

17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zqp.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