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石柱县方言俚俗语文化解读

更新时间:2023-06-06 18:11: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重庆市石柱县方言俚俗语文化解读

作者:谭术兰 杨雅丽

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27期

摘 要: 方言俚俗语流行于普通劳动人民群众中,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语言智慧的结晶。重庆市石柱县位于重庆东南部,是三峡库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维吾尔族等多民族栖息地,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人文环境,催生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口传方言俚语。石柱县方言俚俗语凝聚了当地人民的思想智慧,记忆了独特的道德习尚和婚姻风俗。收集和研究石柱方言俚语不仅具有语言学意义,而且是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承传。

关键词: 石柱方言俚俗语 自食其力思想 道德修养 婚姻习俗

在汉语中,常有一些含义丰富、短小而定型的固定短语或句子,我们习惯称作熟语,包括成语、格言警句、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俗语等。在熟语的各类别里,成语和格言警句的主要来源是古代、现代、当代的书面语或者名人名言,全民性和书面语色彩是其主要特征。另外几类则主要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口头创造,口语色彩是其明显特征,大多还是“特定方言的产物,限于某个方言区使用,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1]P146。口语色彩浓厚,通俗而又定型的固定短语或句子,我们称作俚俗语,包括惯用语、歇后语、谚语和俗语。其主要特征是通俗化、口语化。俚俗语流行于普通劳动人民群众中,是人民群众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语言智慧的结晶。通过俚俗语可以表达人们的愿望、思想、情感及对世俗社会各方面的看法。对于文化水平相对不高的群众来说,“俚俗语往往还是他们告诫自己、教育后代的生活教科书”[2]P1。俚俗语多取材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往往表现人们的衣食住行,表意比较生动,语言极其幽默,为广大百姓所喜闻乐用。

重庆市石柱县的俚俗语大量使用口语词和方言词语,人们将自己要说的话直言不讳地用口头词语表达出来,也正是这种直白,体现了石柱人民的率真、朴实,同时也反映了石柱土家人的民俗风情和日常生活习惯。

一、石柱方言俚俗语体现的土家人自食其力思想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吃鱼要牵网”是石柱人教育后代自食其力的鲜活教材。石柱人勤劳、朴实,热爱农作,同时活力四射,在繁杂的农作过程中也不忘自行调侃,“烟要烧得滚烫人,做活路儿才会有精神”,“只要有恒心,铁棒磨成针”。

古人主张要及早教导儿童为人不能浮闲游荡,要做到自食其力,长大之后还必须有自己的事业。明人霍韬《家训》云:“凡子侄,多忌农作,不知幼事农业,则不知粟入艰难,不生侈心。幼事农业,则习恒敦实,不生邪心。幼事农业,力涉勤奋,能兴起善心,以免于罪戾,故子侄不可不力农作。”[3]P118在中国古代农耕文化背景下“业”即指农业,因此人们都教导子弟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zj1.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