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

更新时间:2023-12-26 10:16:01 阅读量: 教育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四.历史研究的态度和方法

也许是因为不是学历史的学生的缘故,以前除了考虑历史的作用以外,从来没有

考虑过如何去研究历史,历史研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什么因素会影响历

史研究的效果。这几个问题,《历史研究》一书的第一章就提了出来,我对其中提到的

两个影响当代历史研究的两个因素印象深刻:工业体制、主权国家。

这是自19世纪末以来在整个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终确立起来的两种基本的经济

制度和政治制度。按照汤因比的说法,这两种体制能够确立原因是“它们为那个时代

所面临的一些主要的难题提供了暂时的解决方案”,而它们能够确立至今仍具备强大的

生命力则是因为“我们的前人所具有的创造力”。

但在汤因比看来,这两种体制都是历史研究的障碍,而且正因为它们在现实中所

占据的统治地位,所以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都深受它们的影响,甚至还没有察觉出这

种影响的危害。

第一个因素,即工业化经济体制,它的特征有两个:“劳动分工”和“非生命化”。

《历史研究》认为,劳动分工促进了历史研究,但同时也局限了历史研究的进一步发

展;而“非生命化”的研究方法在人文领域中的应用则是非常糟糕的。我对作者这个

论断的理解是这样的:

工业体制强调数据,强调分割,强调整体中各个部分的协作。所有这一切都使得

历史研究带有一种程度轻重不一的片面性。很多历史学家因而成为某个时代、某个文

明的专家,而历史书籍则沦落为史实的堆积。而真正能用完全联系的观点看待这个完

全联系的人类历史的人和书却越来越得不到重视,甚至历史学家们会用工业生产中常

见的那种“全面不可能性”的论断否定在历史研究领域中存在、且必须存在“全面的 了解”。

尽管我对这个结论不是非常理解,但隐隐约约感到它的合理性。正如同文学、艺

术领域无法用“工业化”的方式来理解和“创造”一样,历史同样也是一个人文科学

领域,不仅仅它研究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且它研究的目的也是直指人的内心世界。

历史研究并不是用来产生产品的,而是用来“照射”人类自身,这一点和文学、艺术

的作用完全一样。因此,借用“工业化”的方法来理解、研究历史就像解剖学之于心

理学一样,以人类目前的能力,是做不到解剖出心理来的。

汤因比提到的第二个不利因素是目前流行的政治体制——主权国家、民主观念。

抬起头来看看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研究成果,很难找到一个不是以国家精神作为背景

的。民族主义,尽管它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相对历史研究来

说则是完全不必要的,甚至是完全有害的。《历史研究》中举了几个例子来说明基于“现

代民族(国家)”的历史研究有多么可笑,其中一个就是研究法兰西民族的历史渊源,

我们知道,从历史观点来看,现代法兰西民族的形成仅仅是近一千年的事情,发现一

处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对于法兰西民族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关系,但的确有历史学家,

当然是法国的历史学家,将此遗迹作为延伸法国民族历史的一个证明。

从一个民族国家的角度来看待历史,不仅仅是偏颇的,有时甚至是荒谬的。但从

这个角度来看问题是自民族国家出现以来,人们自然而然,至今甚至是显而易见的一

种历史研究方式,可想而知,这个因素的影响之巨大。

很显然,我们所接受的历史教育正是在这种环境中开展的。“历史为政治服务”是

“民族主义历史”的自然外延,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必要的,但作为一个自信的民族,

是否还应该知道,这种外延对于真正了解历史是有害的?换一句话说,“民族主义历

史”是否有害历史研究,本身并不是最关键的,重要的是能否提出或者接受这种提法。

五.中国的历史地位

这两本书都是国外,确切的说是英美人写的。看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将其中的

观点与十几年来课本上所接受的观点进行比较。我所带着的第一个问题,也是最让我

关注的问题,就是“中国,在西方历史学家眼里,是个什么样的角色”。

当前,中国的国际地位显然是在提高中的,除了经济影响力,还有政治影响力。

中国在西方人的眼里的地位,显然不是一挥而就的,正如同要形成对一个人的看法,

不会光看那个人现在的形象,同时那个人的“历史印象”也会很自然的发挥作用。于

是我想知道历史上的中国,给了西方人一个什么印象。看《全球通史》时,我最先看

的就是其中有关中国、东方文明的章节;《历史研究》中评价中国的地方我也格外留意。

我所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历史是“独特”的。《全球通史》中谈到中国文明时,总

结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

“与印度文明的不统一和间断相比,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中国的发展

情况与印度在雅利安人或穆斯林或英国人到来之后所发生的情况不同,没有明显的突

然停顿。当然,曾有许多游牧部族侵入中国,甚至还取某些王朝而代之;但是,不是

中国人被迫接受入侵者的语言、习俗或畜牧经济,相反,是入侵者自己总是被迅速、

完全地中国化。”

《全球通史——中国文明》

在《历史研究》中,更是将“中国文明”最为一种“模式”来对待,同时作为模

式的还有“希腊模式”和“犹太模式”。

中国正是以这种“独特”甚至说是“神秘”的姿态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确切

的说是以这种姿态立足于西方人的印象中的。在《历史研究》中谈到中国现在的共产

主义政权时,有这样的一段话:

“在1911年以后,中国经历了有一次分裂,这种局面在1949年随着一个新的、

由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政权的建立而告结束。但我们无法断定,这种引进外来西方思想

的做法不会给中国史带来一次决定性的中断,引起中国政治结构的转变。因此我们也

无法预测,我们熟悉的统一与分裂往复循环的老套路,是否将继续以传统的方式发挥

效用。的确,中国已被一种并非中国的哲学或宗教所征服。以前也一度出现过佛教形

式的宗教征服,但这种来自印度的宗教在表面上取得成功之后,最终被中国本土的世

界观所克服。但我们现在并不知道,这种本土的世界观是否将证明有足够的能力,再

次成功地重申自己。”

《历史研究——希腊模式与中国模式》

要知道,我所看的《历史研究》这本书是终稿于70年代末的。而如今,我们正在

使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本土特色相结合,并希望这样的结合能使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能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从西方看中国,有时也能反衬出我们自己对待自己的历史的态度。下面是我自己

写的一段文字,原文照搬过来吧,标题是《文明的传播,兼谈中国的自大与自卑并存》

,也是读史所感。

以前总觉得中国文明是和其他三大文明并列的古老文明之一,但比较一下各种文

明特征的最早出现时间,发现其中很多项都晚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几千年。比如犁、

轮子、青铜器、大规模农业,这些东西公元前3000年以前就在中东出现,而在中国是

1500年以后,而且考古发现,沿中东向外,有一条比较明显的传播路线。

甚至原始人的最早出现在距今约250万年前的非洲大草原——气候温和、食物丰

富,而中国的考古发现是在170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之间隔了近100万年。究竟是

原人自非洲开始扩张,还是中国本土自发产生了原始人?如果是自发的,为什么同样

都是类人猿进化而来,且身体结构如此相近(可以用“相同”了)?如果是传播,按

一般的说法是因为迁徙,可能性大吗?为什么我们的历史书上从未提及文明的传播。

如果孤立的看待中国的历史,很容易产生优越感——5000千年的文明古国;但如

果在时间上纵向看,在空间上横向看,中国的古老文明并不比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古老

文明古老或优越在什么地方,只有在“文明的连续性”上可以作为特点,但并不是什

么优点,因为正是这种“连续和稳定”使中国最终错过了继续进化的时机。

中国人尽管近现代一直遭受日本的欺压,但骨子里却仍然保留着根深蒂固的优越

感,认为日本不过是从中国学的;如果中国人也明白了自己的文明也不过是从别人学

的,而且文明的进步正是在于与别的文明进行交流,那么我们就不会仍然保留着“中

央之国”的想法,不会莫名的妄自尊大,也不会在西方先进文化面前脆弱的、迅速的

从自大滑落到自卑。

中国究竟在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地位?其实她该有什么样的地位,这个问题并不重

要,重要的是我们,还有他们,现在如何看待中国的历史地位。

六.蛮族的历史作用和文明的衰落

我们所说的蛮族是指生活在主要文明之外的边缘文明,比如中亚草原,就是一个

“盛产”蛮族的地方,从这里走出过汪达尔人、哥特人、突厥人、匈奴人、蒙古人,

每一次迁徙都引起了主要文明的剧烈动荡,通常,这些游牧民族都扮演着文明的覆灭 者的角色。

但是,《历史研究》中有段关于蛮族的评述非常经典:

“我相信,各种文明之所以总是沦落到凄凉悲惨的地步,都是由于本身的种种失

误,而不是由于任何外在的因素。但是当一个社会给自己以致命的打击,从而濒于崩

溃边缘时,通常就会遭到边界之外的蛮族的蹂躏,最终导致灭亡。大一统国家边界的

形成似乎是一个关键的事件,因为这断绝了蛮族与文明社会的和平交往,把他们拦在

外边,直到他们毁灭性的入侵降临。......蛮族驰骋在前一个文明的破碎山河之间,享受

了一个短暂的‘英雄时代’;但是与高级宗教不同,这种时代没有开辟文明史的新篇章。

蛮族是一把大扫帚,从历史舞台上清扫了僵死文明的碎片。这种破坏工作就是他们的

历史任务。”

《历史研究——英雄时代》

回想我们的历史,每次王朝的覆灭,尽管不是农民起义就是外族入侵,但其实际

的原因又何尝不是内部的腐化呢?蛮族仅仅充当了一个历史的清洁工的作用,将那些

“僵死文明的碎片”清扫出历史舞台,从而为文明的更新铺平道路。

一个文明的衰落总是痛苦的,往往以战争的形式存在。但一个文明的由盛及衰又

是历史的必然,甚至可以说是历史的必要,因为一个新的文明的诞生通常都要建立在

旧文明的废墟上,而后这个新文明再次成为废墟,历史正是在这种螺旋式的结构中发 展。

因为文明的衰落总是从自身开始的,所以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时刻提防着外敌的

入侵,而是强壮我们自身。我想,这是不是给“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找到了一个佐证? 七.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这就是历史的作用。我读史,并没有指望它能给我带来什么实

际的利益,是那种超脱于自身之外,以一个第三者的身份看待自己以及自己所处在的

社会的感觉吸引着我。历史给人以渺小的感觉,而且通常给人以沉重感。就和我们偶

然间“看到”现实中的自己,在茫然、甚至无法控制的“运作”着的时候的感觉一样。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yzx.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