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聊斋志异》的狂生形象

更新时间:2023-05-10 07:27: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摘 要

本文以《聊斋志异》的狂人形象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这些狂人形象的基本性格特征及其所形成的文化语境,并对这些形象的文化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价。论文首先对狂人形象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基本表现特征。接着分析狂人形象赖以生成的时代文化语境。然后通过对比蒲松龄的生平经历和狂人形象的基本表现特征,来剖析作者与狂人形象之间的联系。蒲松龄塑造的狂人形象凝聚着他大半生的苦乐,寄托着他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表征出了他对社会人生的审视和思考。

关键词:《聊斋志异》;狂人形象;文化语境;文化意义

Abstract

The thesis studies the madman image of “Liao Zhai Zhi Yi”, and mainly discusses the basic character traits and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the madman image. In addition, it also analyzes and evaluates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these images. First, the thesis classifies the madman images and analyzes the basic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Second, the thesis discuss about the time and cultural context which generated the crazy man. And then, by comparing the basic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dman’s image and the life experience of Pu Songling’s, it analyzes the link between the author and the madman image. Pu Songling put a great part of his life pleasure and pain on the madman to shape the madman image which rests with his ideals of freedom. Besides, it reflects Pu Songling’s perspective and reflection about community life.

Key Word “Liao Zhai Zhi Yi” madman image cultural context cultural significance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II

引 言 ....................................................................... 1

一、狂人形象的基本分类 ...................................................... 2

(一)豪放自信、目无礼法的狂人 .......................................... 2

(二)佯狂诗酒、坚持自我的狂人 .......................................... 3

(三)不畏强暴、直面黑暗的狂人 .......................................... 3

二、狂人性格的基本表现特征 .................................................. 4

(一)豪放自信、目无礼法 ................................................ 4

(二)佯狂诗酒、坚持自我 ................................................ 5

(三)不畏强暴、直面黑暗 ................................................ 6

三、狂人性格形成的文化语境 .................................................. 8

(一)作者本身的狂人气质 ................................................ 8

(二)晚明思潮和进步思想家的影响 ....................................... 11

四、狂人形象之文化意义及评价 ............................................... 12

(一)揭露并抨击贪官酷吏的恶行 ......................................... 12

(二)揭示出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性以及考官的昏聩与贪鄙 ..................... 12

(三)讴歌蔑视封建礼教自主的爱情婚姻 ................................... 13

结 语 ...................................................................... 15

参考文献 ................................................................... 16 致谢 ................................................................................................................................................................... 17

引 言

之所以选定《聊斋志异》的狂人形象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在阅读《聊斋志异))时发现,许多广为人知的形象都具有“狂”的个性。如席方平、贾奉锥、耿去病等。“狂”,就其本义而言,本谓狗发病,即疯狗,后来指人的精神失常。渐渐地,“狂”有了引申义,但在常人眼中,无论如何他们都很难摆脱其本义所带来的贬义意味。但是,蒲松龄却以“狂”为其笔下的人物形象命名,蒲松龄如何定义他们的狂以及他们的狂具有哪些非常态的个性特征和精神内涵呢?伴随着好奇的心理活动,我选择以《<聊斋志异>的狂人形象》为课题,展开研究。

目前学界有单独研究《聊斋志异》的狂人形象,还有学者将痴狂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研究。其中,专门谈狂的文章有王振星的《论蒲松龄之自狂》、李桂奎的《蒲松龄之狂与其笔下的狂人》、陈文新的《蒲松龄的自我确认和人生感慨—论<聊斋志异>的狂人形象》。这些论文将《聊斋志异》中的狂人做了分类,并结合蒲松龄本人的情况进行分析,指出二者存在互证因果关系。同时,将痴狂并举,共同纳入研究视野的论文,主要有张振国的《蒲松龄痴狂意象论》、张晓萍的《<聊斋志异>中的痴狂人物群像研究》和林高峰的《试论<聊斋志异>中的痴狂》。另外还有台湾学者陈葆文的《聊斋志异中的痴狂士人类型析论》一书。

本文以《聊斋志异》的狂人形象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这些狂人形象的基本性格特征及其所形成的文化语境,并对这些形象的文化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价。论文首先对狂人形象进行分类并分析其基本表现特征。接着分析狂人形象赖以生成的时代文化语境。然后通过对比蒲松龄的生平经历和狂人形象的基本表现特征,来剖析作者与狂人形象之间的联系。蒲松龄塑造的狂人形象凝聚着他大半生的苦乐,寄托着他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表征出了他对社会人生的审视和思考。

一、狂人形象的基本分类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它总共近五百篇,成功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或是花妖鬼魅,或是文弱书生,成为读者关注的一大焦点。其中,狂人形象自成一系列,作者为之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激情,同时,作者还把大部分狂人形象作为理想人物予以颂扬。

狂人在《聊斋志异》中,是一个人数较多的群体。他们有着各别的性格性情,也有着不同的生存环境和人生际遇。为了论述的方便,本文先对狂人形象进行简单的分类。

何谓狂?在强调低调克制的中国文化里,“狂”应该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带有贬义的字。“狂”字中的“王”,既表音,又表义。许慎《说文解字》说:“狂,狾犬也。”[1]P7“狾犬”就是狂犬。一只狗无所畏惧、自以为王时,就是疯狗;一个人不知内敛、狂妄自大时,就是疯子。

但是,并不是说“狂”字就没有正面的意义。比如在孔子那里,“狂”便具有积极的高级精神形态的含义。他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何晏集解引包咸语曰:“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邢疏曰:“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朱熹《集注》:“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余”。按朱熹的解释,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是狂者的,“志极高”便表明是一道不低的门槛。而作为狂者,其“行不掩”,又似乎成了狂者的金字招牌。所以,我们对于《聊斋志异》里的狂人的审视,更多的应该基于朱熹的立场。

此外,对于“狂”,李贽《与友人书》也有一段深刻的论述:“盖狂者,下视古人,高视一身,以为古人虽高,其迹往矣,何必践彼迹为也,是谓志大。以故放官高论,凡其身之所不能为,与其所不敢为者,亦率意妄言之,是谓言大。”[2]P37这时,“狂”的语义已逐渐引申,指放浪形骸、举止出格、不拘时俗,且作为一种“不苟同”的处世态度,为诸多文人所标举。

前面说过,在《聊斋志异》中,狂人形象群十分驳杂,蒲松龄自己也未对其作出明确诠释,分类标准很难统一。这里,我们按照《聊斋志异》中狂人形象典型的表现特征将其分为豪放自信、目无礼法的狂人,佯狂诗酒、坚持自我的狂人以及不畏强暴、直面黑暗的狂人。

(一)豪放自信、目无礼法的狂人

《聊斋志异》中常见的开场模式是书生或读书萧寺,或书斋邻近郊野,忽有少女来就,或吟咏,或嬉戏,或相狎,给生活寂寞的书生带来乐趣。[3]186而在有些篇章里,此类狂人却成了主动者、闯入者,被惊吓、有惊喜的是异类。 大胆自信、率真自我、目无礼法、笑傲常俗是他们主要的性格特征。

卷一《狐嫁女》中的殷天官,《青凤》中的耿去病,卷二《陆判》中的朱尔旦,卷四《捉鬼射狐》中的李著明,《胡四相公》中的“莱芜张虚一”,卷五《章阿瑞》中的“卫辉威生”是此类狂人形象的典型代表。

(二)佯狂诗酒、坚持自我的狂人

《聊斋志异》写酒狂,既写在喝酒的行为过程中有失常态,即酗酒成疾、酒品不佳之徒,也写借酒纵狂,即“醉翁之意不在酒”之士。

《八大王》中的八大王和《酒狂》里面的缪永定都是无品酒徒的典型代表。他们喝醉的时候便“嘈杂不韵,俚语共进;坐起欢哗,呶呶成阵”和“酒嗝咽喉,间不盈寸;呐呐呢呢,犹讥主吝”。常常酒后失态并辱骂宾客的酒徒,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邋遢不堪的一面,容易让人产生反感甚至厌恶之情。作者对无品酒狂持否定的态度,认为他们“醒则尤人,醉则尤鳖”,应该“挚其手足,锤至百余”。

与无品酒狂相对应的是借酒纵狂的豪放狂士。此类狂人酒兴极高,《娇娜》中:“孔生与公子下帏攻读,‘相约五日一饮’”;《狐嫁女》中殷天官闯入异域之中,参与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饮酒;《陆判》中,“性豪放”的朱尔旦与陆判每聚必饮。但是,他们与无品酒徒不一样,酒是他们借以纵狂的一种方式。在佯狂诗酒的过程中,狂人的自我展现得淋漓尽致。蒲松龄对诗酒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常写狂人佯狂诗酒之中,凸显出狂人自我的个性特征。这类狂人是作者着重刻画的形象之一,而且,作者还把他作为理想人物进行讴歌和颂扬。

在借酒纵狂、佯狂诗酒的狂人形象中,《贾奉锥》《冷生》是此类狂人的典型代表。《聊斋志异》中写了大量饱读诗经、才华横溢,希望能通过科举考取功名,结果却在科举中屡屡受挫的失意书生。科举狂人也有着相似的不幸遭遇,但是他们并不是一味地“哭丧着一副可怜相”[4]P4—203,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考官的平庸无能,勇于挑战考官的威严,常常佯狂诗酒,张扬自我个性。作者借此类狂人尽情地对考官的有眼无珠、平庸无才进行讽刺,并把科举制度的弊端归结于此。

(三)不畏强暴、直面黑暗的狂人

此类狂人思想叛逆、行为狂傲、敢于与恶势力进行顽强的抗争,属于攻击性人物,他们常常抨击社会、臧否人物,以发泄自己的强烈不满。他们还常常愤世嫉俗,或者从力量上打败恶势力,或者从精神上击垮恶势力。

商三官(《商三官》)、田七郎(《田七郎》)、向杲(《向杲》)等,他们与社会的矛盾冲突是剧烈的、直接的。这一类狂人对于社会的不满最终以血和火的方式发泄出来,恶势力最终得到应有的惩罚。

《狂人》中的狂人、《颠道人》中的颠道人、《一员官》中的狐和《鸮鸟》中的少年也常常表现出不畏强暴、傲视权贵的个性,但是他们并没有使用暴力与恶势力直接发生对抗,而是通过讽刺和嘲笑的方式来击垮恶势力。此类狂人毫不留情地撕下粉饰社会的层层伪装,其嬉笑怒骂充满了战斗的锋芒,所着重的是从精神层面上对邪恶势力的富于幽默意味

的蔑视。

二、狂人性格的基本表现特征

《聊斋志异》中的狂人形象大都放浪不羁,行为出格,不拘时俗,对社会持着“不苟同”的态度。狂人与狂人之间既有共同的性格特征,也有不同点。他们表现出来的“狂”的侧重面不同,反映出来的性格特征的重心和主要方面也都有所差异。斑驳纷杂的狂人形象特征相互映衬、相互补充,共同形成了狂人丰富的性格特征。

(一)豪放自信、目无礼法

此类狂人以“自我”为中心,下视古人,蔑视传统,敢于标新立异,正是“志大”“言大”之人。他们的性格往往开篇就有交代,主人公对自己亦有清醒的认识。如《辛十四娘》中的冯生“少轻脱,纵酒”;《章阿端》中的戚生,“少年蕴藉,有气敢任”;《陆判》中的朱尔旦“性豪放”;《胡相公》中的张虚一“性豪放自纵”;《青凤》中的那个著名的狂人耿去病更是“狂放不羁”。

不但如此,几乎每个故事的发生都是起因于他们这种狂放不羁、豪放自信的性格。因为无所畏惧,他们不仅不惧怕鬼神妖怪,甚至对其产生极大的好奇心,所以常人不会做或不敢做的事情,他们却欣然前往。如《陆判》,朱尔旦深夜进入神殿并背出“绿面赤须、貌尤狰恶”的陆判,显示出来的是大胆狂放的性情。当次日判官来访时,朱尔旦也并没有惊慌失措,甚至对判官牵衣促坐,共同探讨文章,两人建立起深厚的感情。为了报答朱尔旦的真诚相待,判官为其换慧心,使其在科试中考取第一名的好成绩。此外,判官还答应朱尔旦的请求为他妻子换上美人头。

与异类相恋的狂人常常表现出不拘时俗、目无礼法的特征。举《青凤》中的耿去病为例。当青凤一家正“酒胾满案,团坐笑语”时,耿去病介入他们的世界中去,不是登门拜访,而是“突入,笑呼曰:‘有不速之客一人来!’”耿去病的无礼之为使得“群惊奔匿”。耿去病主动进入异类的团体当中,这一举动本身就是大胆无所畏惧的表现。接下来,他和青凤开始有了接触,他的“狂”的特征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当他见到青凤,首先是感叹“人间无其丽”,接着他不仅“瞻顾女郎,停睇不转”,竟然还偷偷捏青凤的脚,最后“神态飞扬,不能自主”,拍着桌说:“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耿去病带着好奇心闯入青凤一家之中,对青凤的接受经过了生理上的不惧、心理上的亲近和情理上的认同三个过程。初次见面,耿去病不但不怕青凤甚至还感叹“人间无佳丽”,产生亲近青凤的心理。借着,通过凝视和触摸,他非但没有表现出对异类的害怕,甚至“神态飞扬,不能自主”。在生理上的不惧怕和心理上对其产生亲近感这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耿去病这一狂人从情理上认同了青凤,因此对青凤展开“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的直露表白。像耿去病此种狂人根本不把礼法放在眼里,一举一动都是极具荒唐放诞的,此类狂人个性自由,没有什么顾忌和束缚,往往是任性而为。不仅如此,当狐叔化厉鬼来吓耿去病时,耿去病非但没有害怕,还“哑然失笑,染指研磨自涂,灼灼然相与对视”,最终把狐叔吓走。此类狂人行为乖张

出格,保持着特立独行的个性,丝毫无视礼教的存在。此类狂人是天真浪漫的,他们毫不矫饰,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佯狂诗酒、坚持自我

蒲松龄似乎特别偏爱酒。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了大量热爱喝酒的人物形象。他写酒狂,把它分为两类,他们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类是无品酒狂。此类狂人的行为非常接近“狂”的本义,即疯癫、行为非常态的意思。此类狂人常常在大庭广众之下发酒疯,常常“嘈杂不韵,俚语共进;坐起欢哗,呶呶成阵”和“酒嗝咽喉,间不盈寸;呐呐呢呢,犹讥主吝”,他们的行为不被理解和同情,甚至让人感到厌恶。《酒狂》中缪永定素酗于酒,使酒骂座,醉死床上。其舅贿赂皂帽人,缪得到了被释放的机会。返阳途中,缪在酒肆附近遇到了邻村翁生,于是“就肆内小酌,各道契阔”,酒后得意忘形,“酣醉,顿忘其死,旧态复作,渐絮絮瑕疵翁”。返回人间后,刚开始还“心惕惕然,不敢复纵饮”,不久又露出原来面目:“年余,冥报渐忘,志渐肆,故状亦渐萌”。通过作者的刻画,酒狂邋遢的模样生动逼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酒狂者的丑态已经达到无可救药的地步。

酗酒成疾是低品位的代表,“志不在于酒”者却是那么地儒雅和高洁。在《聊斋志异》中,大部分狂人都有着极高的酒兴。如《娇娜》:“孔生与公子下帏攻读,‘相约五日一饮’”。《狐嫁女》中殷天官闯入异域之中,参与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饮酒。《陆判》中,“性豪放”的朱尔旦与陆判每聚必饮,更显出其豪放潇洒的姿态。他们常常是借酒纵狂的豪士,志并不在酒上面。朱尔旦趁半醉的时候曾向判官提出帮自己夫人换头的疯狂想法,耿去病也曾乘着酒性“瞻顾女郎,停睇不转”。用在此类狂士身上,喝酒这一行为成了纵狂的一种有效手段,喝酒使此类狂人放浪不羁的人生态度以及艺术化的生活境界表现得更加到位,使得他们狂放不羁的形象特点更加跃然纸上。

蒲松龄塑造了佯狂诗酒的狂人形象,讴歌他们借酒纵狂的精神。这类狂人多是书生形象,他们常把考取功名作为自己人生的理想,所以执着于科举,沉迷于科举。但是,他们并非一味“哭丧着一副可怜相”[4]P4--203,而能以高姿态对待科举,能潇洒豪宕地面对考官和考场,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不苟同”的人生态度。

此类狂人敢于挑战考官的威严,对社会持着“不苟同”的态度。《贾奉锥》中才名冠一时的贾奉锥,试辄不售。为什么呢?郎秀才告诉他:“天下事,仰而跂之则难,俯而就之甚易”。对于好文章,帘内考官根本辨认不出来,想考取功名就得“俯而就之”。在郎秀才的百番督促下,“贾戏于落卷中,集其菖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文”,郎一见,便喜曰:“得之矣。”贾奉锥用此“文”应试,“竟中经魁”。这里既有调侃,又有鄙薄,笔锋犀利,蕴意丰富。佳美之文得不到认可,“菖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的“文”却使得他高中。事后,贾奉锥“阅旧稿,一读一汗。读竟,重衣尽湿”,惭怍至极,于是决定“遁迹山丘,与世长绝”。贾奉锥文名四起,但是自认为佳美的文章却始终难以进入考官的法眼,于是,他对考官的眼力渐渐变得怀疑起来了,在郎秀才的催促下,竟然以“菖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的文章上交到考官手里,这样的举动简直就是在挑战考官的权威,是对社会的“不苟同”以及对考官的能力质疑。而当自己的质疑得到验证时,他对功名表现出来的既非眷恋也非贪婪,而是以潇洒超脱的心态来看待这一切,以不屑的态

度来嘲讽这得来的功名。事后,贾奉锥“阅旧稿,一读一汗。读竟,重衣尽湿”,惭怍至极,于是决定“遁迹山丘,与世长绝”。这是狂人极其可爱的一面,贾奉锥这一类人热衷于科举考试,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但是,狂人们并没有因此而丧失自我,流于庸俗。贾奉锥以 “菖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的“文”上交到考官手里,完全是出于玩戏的心理,当他真的因此而考取第一名时,他并没有心存侥幸,而是坚持自我,宁愿归隐山林也不愿苟合于官场,尽显其洒脱飘逸之态。

此类狂人不仅洒脱自如,不把考场规矩和考官的威严放在眼里,他们还常常用“佯狂”来武装自己。《冷生》中的冷生,蒲松龄说他“得狂易病”:“每得题为文,则闭门枯坐;少时,哗然大笑。窥之,则手不停草,则一艺成矣。脱稿又文思精妙。”冷生完全沉浸于创作快感之中,狂态可掬,仿佛世外之人,不受任何约束。“每逢场做笑,响彻堂壁,由此‘笑生’之名大噪。幸学使退休,不闻。后值某学使规矩严肃,终日危坐堂上,忽闻笑声,怒执之,将以加责。执事官白其颠。学使怒稍息,释之而黜其明。从此佯狂诗酒。著有《颠草》四卷,超拔可诵。”冷生看起来疯疯癫癫的,他的行为最接近“狂”本来的意思,即失却常态、癫狂无度。冷生常常无缘无故地笑,表面看起来与疯子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文思敏捷,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并不是真正的疯癫。他只是不拘小节,不拘时俗,不被社会的条条框框所约束,“佯狂”是他保护自己的一种武器,通过佯狂的方式,他出格的举动和想法才得以随心所欲地表达出来。此类狂人常常以一种俯视的姿态来对待科举考试,潇洒狂放之态达到了极致。

(三)不畏强暴、直面黑暗

此类狂人几乎毫不掩饰,虽然他们的狂有时候会给人比较粗俗的印象,但他们慷慨激昂的豪气和天真可爱的真挚情感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们常常以武犯禁,性格刚烈顽强。商三官(《商三官》)、聂政(《聂政》)、向杲(《向杲》)等侠士形象就是典型的代表人物。商三官之父因醉忤邑豪,因此被邑豪家奴乱锤致死。为了报父仇,商三官假扮成优人接近仇人,在他的精心设计下,仗势欺人的邑豪最终“身首两段”,刚烈的商三官也随后自经而死;向杲为了替哥哥报仇,日怀利刃,伏于山径之莽。最后,在道士的帮助下,向杲化为凶猛的老虎,得仇人而食其肉。他们与外界的矛盾冲突是极其直接、强烈的,他们具备人性的自然真实,属于攻击性人物。在这些作品中,恶势力最终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且惩罚力量是非常强大的。

除了用血和火来与恶势力抗争,此类狂人还采取从精神层面上击垮恶势力。《狂人》中的狂人、《颠道人》中的颠道人、《一员官》中的狐以及《鸮鸟》中的少年等是此类代表人物。

《鸮鸟》中“长山杨令,性奇贪”,以国家打仗为借口来搜掠牲口,“地方头畜一空”。邻近的三位县令在酒令上劝他不要太贪酷,杨没有听进去,只是敷衍三人,这时,“忽一少年傲然而入, 袍服华整, 举手作礼。共挽坐, 酌以大斗。少年笑曰‘酒且勿饮。闻诸公难令, 愿献当芜。’众请之。少年曰‘天上有玉帝, 地下有黄帝, 有一古人洪武朱皇帝。手执三尺剑, 道是‘贪官剥皮’。”众大笑。杨惠骂曰‘ 何处狂人敢尔’命隶执之。少年跃登几上, 化为鹊, 冲帘飞出,集庭树间, 回顾室中, 作笑声。主人击之, 且飞且笑而去。”这篇文章并没有曲折的剧情或者紧凑的故事情节,他的节奏是轻慢的,淡然的,从

容的。作者并没有让贪官受到严酷的惩罚,而是通过少年“贪官剥皮”的警戒来对其进行嘲讽和调侃。这样一种悠然自得、潇洒自如的笔法让人拍案叫绝,邪恶势力显得委琐、卑鄙、不值一击, 正义的力量得到了轻松的然而却是神圣的显示,在精神和气度上都体现了一种优越感。小说中一连用了数个“笑”字:“少年笑曰”、“众大笑”、“作笑声”、“且飞且笑而去”。这不是寻常之笑,它是“狂人”面对权势者的“笑”,是伴随着“傲然”神情的“笑”,是饱含蔑视的“笑”。

《狂人》写“济宁有狂人某,善饮;家无儋石,而得钱辄沽”,乍读来觉得狂人充其量是个为口服所累的穷酒徒而已。但他竟“殊不以穷厄为意”[5]P22,穷困却能不把他当一回事,这种坦荡之气为他增辉不少,使得他的饮酒有了高品位的象征。一介穷儒,对为官者即使不避之如猛虎,也该敬之而远之,却偏偏登高堂、谒权贵,而其目的只是为了与之敌饮,且谈笑风生,“相狎甚善”,简直视权贵为无物。非但如此,他还“恃其狎,凡有小讼求直者,辄受薄赂,为之缓颊”。当“刺史心厌之。一日早衙,持刺登堂。刺史览之微笑。”面对刺史的微笑,狂人厉声反驳了刺史,“言已,大笑,声震堂壁”。在公堂之上,狂人以“震堂”大笑来与权贵针锋相对,这种强烈的狂笑从气势上压倒了对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同样精彩,“刺史怒曰:‘何敢无礼!宁不闻灭门令尹耶!’生掉臂竟下,大声曰:‘生员无门之可灭!’”用“无门可灭”来进行巧妙地回击,使得刺史拿他没办法。狂人习性不称美,道德有瑕疵,但是作者重点强调的是狂人轻权贵、傲王侯的品质,在与权贵的对话中咄咄逼人,显示出毫不退缩毫不示弱的凛然洒脱风范,不急不慢,把权贵置于无可奈何的位置,达到了以礼抗礼,以恶抗恶的特殊效果。权贵始终处于窘态之中,尊严和威武变得无处可施。作者在《狂人》中并没有写刺史受到任何实际的惩罚,而是在这种戏弄和嘲讽中让权贵尊严和威严变得不堪一击,这就在精神上和气度上居高临下地俯视邪恶。

三、狂人性格形成的文化语境

蒲松龄对狂人形象有着偏爱的情怀,他在《聊斋志异》中塑造了一批行为出格、思想脱俗、有着“不苟同”人生态度的狂人形象。这样的狂人形象的形成与作者本身的狂人气质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受到晚明思潮和先进思想家的影响,蒲松龄塑造了大量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狂人形象。

(一)作者本身的狂人气质

蒲松龄常常以狂自许,本身是一狂人。其狂,是自信、豪放的气概,是勇于担当、心怀天下的入世精神,也是才华不展、磊块难消的一腔孤愤。“狂”大量出现在蒲松龄的诗

[6]P87[6]P378文集中,如“乾坤一破钠,湖海老狂人” 、“共知畴昔为人浅,自笑癫狂与世违”、

“我辈自狂君莫讶,平生未敢谬周旋”[6]P391、“狂态直与祢横同,几何不遭锻锡公[6]P1631他在《斋中》诗里说:“官厌疏狂名始贵,俗无赏鉴句方工”,可为他一生疏狂之写照。[7]P113

《聊斋志异》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作者在里面倾注了半生的苦乐,抒发了自己的心声。作者创作了狂人这个群体,并且把大部分狂人形象作为理想对象来抒写,他们表现出来的叛逆思想和行为体现作者对自由美的推崇和追求,寄托着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独特见解。

狂人大多是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特立独行。作者塑造这类形象并以他们作为理想人物进行颂扬,表现出作者对思想解放的肯定以及个性自由的追求。豪放自信、目无礼法的狂人多是书生形象,他们典型的性格特征是通过他们和异类的接触体现出来的。在现实社会中,人总是要受到各种各样的束缚,于是作者为此类狂人一个非真实的舞台,把他们从条条框框的现实中解放出来,让他们与异类接触,在异类的世界并不需有太多的规矩和限制,给人心灵的表达提供了宽广的舞台。在这样特殊的情境下,最真实的想法得以表达出来,表现出来的是更加真实的自我。因此,在与异类接触的过程中,书生们常常表现得十分大胆。朱尔旦有一次喝了酒,在众人的怂恿下,他进入神殿背出了陆判,接着和判官成了朋友。朱尔旦常常和判官谈论文章的好坏,两个人无话不说。判官为了答谢朱尔旦的真诚相待,帮朱尔旦换上一颗慧心,使他文思敏捷。朱尔旦进而就有了换人头这荒唐的想法。换慧心和美人头的想法荒唐无稽,但是判官不同于俗人,他拥有超前的法力,这样的想法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作者创作朱尔旦这样的形象,让他的思想在超现实的国度放飞着,具有超现实的色彩,也彰显了作者的“狂”。耿去病在与青凤的相恋过程中表现得大胆自由,是对理想的一种强烈追求。在对理想的追求中耿去病并非一帆风顺的,但是他凭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顽强和执着,最终争取到自己的幸福。蒲松龄塑造了大量狂人,他们目无礼法,追求自由的思想,表现出来的情感是极其真挚动人的,豪不矫揉造作,体现出作者先进的思想以及具有进步意义的追求。长期以来,封建礼数对人的思想和行为造

成了极大的禁锢,使得人性受到了各种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毒害。但是蒲松龄笔下的狂人们却能挣脱出封建礼教对其束缚,是对封建权威的挑战。

作者不仅塑造目无礼法、放浪不羁,崇尚自由的狂人形象,他还偏爱自己笔下这些狂人形象,常把他们和酒放在一起,显得神采飘逸。“狂”作为一种富有激情、潇洒的状态,自古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士与酒的结合,往往是高品位人生的象征。此外,与豪放自纵等浪漫情调密切相关的狂人一旦在社会生活中碰壁,他们便情不自禁地在艺术的田地里追求自由、放达的境界,借酒力超越凡俗。蒲松龄塑造这样与酒为友的狂人形象,抒发侠士般豪放的情怀和高雅的寄托。蒲松龄本人也醉心于饮酒之中,有着侠士般的豪放,“樽酒狂歌树影横,壮怀喜遇故人倾”,“相将共杯酌,豪饮能十壶”,“雅士长贫诗作累,豪襟欲纵酒为徒”;又透着超负荷的愁闷,“漫向风尘试壮游,天涯浪迹一孤舟。新闻总入狐鬼史,斗酒难消垒块愁。尚有孙阳怜瘦骨,欲从元石葬荒邱。北邙芳草年年绿,碧血青磷恨不休”。蒲松龄一生经历坎坷不平,生活贫苦,理想未能实现。他常常借酒来抒发自己心中的块垒。因此,他深知酒的力量和魅力,对酒充满了亲切之感。从而他在塑造狂人形象的同时,常常赋予了狂人好酒的特征,使得狂人形象有了豪士般的高雅不凡,显得飘逸潇洒。但是对酒的喜爱要有一定的度,文士借助酒力常常表现得风流倜傥,如果过度痴迷酒就成了一味酗酒之徒,二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应该严格区分对待。借酒纵狂的狂人是作者赞扬的对象。朱尔旦在喝酒的情况下胆子更加大了,深夜进入神殿背出判官。耿去病借着酒力,对青凤久久瞻顾,停睇不转不说,还伸手去捏青凤的脚,产生了娶青凤为妻的想法。蒲松龄以这类狂人为理想人物,彰显张扬的个性和自由的思想。但是酗酒者却酒后失态,可憎可恨。

文人常把金榜题名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蒲松龄这一生也是对科举孜孜以求。他参加了无数科举考试,屡败屡战,屡战屡败。尽管考取功名是蒲松龄的终身理想,但是现实却使得他的理想逐渐破灭。19岁初应童子试,蒲松龄以县、府、道试三第一补博士弟子员,但自从中秀才后,乡试屡碰壁,直到71岁才援例出贡。坎坷的人生境遇,使得蒲松龄心中积压了满满的愤懑和感伤,这种愤懑和感伤时常渗透在他的文学作品当中。《聊斋志异》凝聚着聊斋先生大半生的苦乐,“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8]P1在《聊斋志异》中,文场失意的书生往往尽露“狂”态,而这类狂人其实就是蒲松龄自己,是作者孤愤之情的发泄形式。作者塑造科举狂人,他们的“狂”以慷慨进取的形式显现在人们的面前,但隐藏在“狂”底下的是一颗伤痕累累的心,文场失意的书生常常表露出作者的愤懑之情。《聊斋志异》里面的《叶生》,写淮阳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困于场屋。这开头几笔,就宛如蒲松龄的自画像。新任的丁县令“见其文,奇之”,向学政大人称扬,期望能够取中,可是“榜既放,依然铩羽”。他“嗒丧而归,愧负知己”,抑郁而死。叶生死后,却幻形人世,随丁公返故里,教其子读书,“以生平所拟举子业,悉录授读”。事有凑巧,丁公子应试,“闱中七题,并无脱漏”,遂中亚魁。丁公说:你“使孺子成名,然黄钟长弃,奈何!”叶生这样回答他:“是怠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之沦落,非战之罪,愿亦足矣!”叶生因为心有不服,所以死后还幻化为人形,假借别人用自己的文章中举,来证明自己半生沦落并非由于文章不佳,而是时运不济,悲哀和无奈溢于言表。叶生简直就是蒲松龄自己,同样是执着于科举考试,同样都是有才华却难以施展,心中满是愤懑和哀伤。蒲松龄一生甚不得意,饱受着贫困和科举失意的双重压力和折磨,迫切地希

望改变、也自信凭借自己的文章可以改变现状,却偏偏一生都跨不过乡试的门槛,使他时而忧伤,时而愤懑,时而自我安慰,时而戏谑现实。蒲松龄对于科举考试有着很高的热情,他对于自己未能高中也一直心有不甘,但是屡战屡败的经历让他渐渐看清现实,他把科举的弊端归结于考官的昏庸无能。于是,蒲松龄笔锋一转,无情地讽刺了考官的有眼无珠和昏庸无才,这是蒲松龄对科举弊端的一种思考,虽然没有把科举的弊端归结到它的源头,但是这种大胆有力的批判还是有着进步意义的。贾奉锥就是此类典型代表人物。贾奉锥文名四起却始终无法金榜题名,在郎秀才的督促下,他凭“菖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成的“文”考取第一名。贾奉锥游戏般的狂举是对主考官的蔑视和质疑,前后文章的好坏以及考试结果的强烈对比揭露出主考官的无能平庸,辛辣地讽刺了主考官的有眼无珠。贾奉锥式的书生大量出现在《聊斋志异》中,他们寄托了作者对科举考试的失望之情。一方面作者看到了科举考试对书生的毒害,另一方面还意识到科举制度存在严重的弊端,并将之归结为考官的无能平庸,具有一定的意义。

蒲松龄有一副关怀世道、关心民苦的热心肠,又秉性伉直,勇于仗义执言。[9]P192他看不惯社会上发生的不平之事,也必然把笔锋转向黑暗的官府和徇私枉法的官吏。[10]P295同时,他一生位卑家贫,深知民间疾苦,另一方面,又曾担任孙蕙的幕宾,对社会的战乱、饥荒、官府政治的腐败、酷吏的贪虐、豪绅恶霸的横行、黎民的生灵涂炭等现象感受特别深,痛彻官吏贪暴的篇章便特别多。他常用其犀利的笔锋展开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讽刺,并塑造了大量与恶势力相对立的狂人,在不同程度上击败了恶势力。不畏强暴、直面黑暗的狂人,集中表现了蒲松龄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同时也反映出蒲松龄秉性伉直、愤世嫉俗的狂人气质。《吴秋月》描写王鼎入冥府,目睹皂隶肆虐,愤而杀之。这是作者痛恨邪恶势力的情感宣泄。《席方平》借阴司写人间官府,各级官员都贪赃枉法,施虐无辜。这是蒲松龄对当时社会的如实反映,表现出它对黑暗社会的清醒认识和愤慨之情。蒲松龄塑造的狂人形象常与社会有着直接、激烈的矛盾冲突,率真的个性使他们不向权贵妥协,而是与恶势力发生面对面的抗争。《商三官》等作品,作者执着于对邪恶势力的实际惩罚上面,他常常在故事中交代清楚矛盾的起因、进展、结局,精心经营着紧张的冲突,最后邪不胜正,恶势力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后来,蒲松龄渐渐认识到邪恶势力是比较强大的,要使邪恶势力受到严厉的实际惩罚,历程是艰难的。于是,蒲松龄转而注重表现狂人笑傲权贵的豪迈气概,常以身边的赃官暴吏作为对象展开讽刺。如对长山县令杨某,他创作了《鸮鸟》,开头直言不讳地写道:“长山杨令,性奇贪。康熙乙亥间,西塞用兵,市民间骡马运粮。杨假此搜括,地方头畜一空。周村为商贾所集,趁墟者车马辐辏。杨率健丁悉篡夺之,不下数百余头。四方估客,无处控告。”这是对现实生活中贪官暴吏的如实描写。接下来,蒲松龄塑造了一少年,他闯入了杨令与另外三个县令之中,行令道:“天上有玉帝,地上有皇帝,有以古人洪武朱皇帝,手执三尺剑,道是‘贪官剥皮’。”像《鸮鸟》这样的文章,作者对邪恶势力的讽刺是不紧不慢的,节奏虽慢但是却很有力度,是从精神上、气度上居高临下地俯视邪恶,邪恶势力显得猥琐、卑鄙、不堪一击,而狂人悠然潇洒的举动却使得正义的力量得以轻松彰显出来。不畏强暴、直面黑暗的狂人们勇于与邪恶势力进行顽强的抗争,这是蒲松龄对人们顽强的抗争精神的一种肯定和赞扬,同时,写贪官污吏的恶行并让狂人们对其进行冷嘲热讽,体现出作者对贪官酷吏、黑暗政治和邪恶势力的大胆揭露与批评。

(二)晚明思潮和进步思想家的影响

与传统儒家特别强调“善”的观念不同,晚明士人尤其注重“真”。他们抖落了虚伪的道德面纱,露出了真实的自我,他们好色、好货、好勇、贪图安逸、追求享受,鼓荡起了一股人性解放的潮流。其中,李贽提倡 “童心”说,率先树立了一面求“真”的旗帜,“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9]P42-43“真”成了衡量人的首要标准。晚明程羽文在《清闲供》中列举了文人的六种疵处,即“癖”、“狂”、“赖”、“痴”、“拙”、“傲”,认为这些疵处均可视为文人身上的长处。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晚明文人普遍推崇“痴”、“狂”、“癖”、“怪”,等人格。[9]P43晚明崇尚“真”的思潮影响着蒲松龄以及他的创作。他塑造了人数众多的狂人形象,还以大部分狂人形象作为歌颂的对象,肯定狂人形象其个性的率真、行为的洒脱以及思想的开放等。在蒲松龄的笔下,狂人形象毫不矫揉造作,是“真”的化身,是自由美的化身,这与晚明思潮相吻合。

此外,在明清之际,产生了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以及颜元等进步的思想家,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中也有一定的进步成分,这种进步思想对当时的作家产生一定的影响,蒲松龄当然也不例外,他创作出来的狂人形象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和当时的进步思想是息息相关的。狂人形象以“自我”为中心,在追求个人幸福时无所顾忌、率真无隐,无视礼教的约束,是任性放纵、豪放洒脱的。在社会与政治层面,这些狂人们大胆地与权贵者进行顽强的抗争。狂人对自由的大胆追求以及在此过程中彰显出的精神力量值得我们肯定和学习,他们渗透进了作者对社会的独特思考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狂人们的性格不尽完美完善,有时候性格上还会出现某种缺陷。但是,作者却以大部分狂人形象作为理想对象来颂扬,主要彰显他们“真”的一面,把他们当作自由美的化身。无论是狂人形象的非常态的个性特征,还是作者通过这些狂人形象表露出来的进步思想,都是与晚明崇尚“真”和人性解放的思潮是相一致的,与当时进步思想家的影响是密切相关的。

四、狂人形象之文化意义及评价

在蒲松龄之前,文学作品并没人专门写痴狂,作家往往只是有意无意地表现痴狂,蒲松龄之后,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痴狂也只是间或偶然地出现。[2](P35)蒲松龄明确地把狂人形象作为自己的文学理想人物予以赞颂,这是文学史上的一大突破和创新。[2](P35)蒲松龄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光辉四射的狂人形象,还将自己的人生智慧溶解于其中,呈现出他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一)揭露并抨击贪官酷吏的恶行

郭沫若评价蒲松龄“刺贪刺虐,入木三分”。蒲松龄在清朝残酷的文字狱威胁之下,以满腔的悲愤和非凡的才能,用他那枝犀利的笔,塑造了一批顽强刚烈、敢于挑战恶势力的人物形象,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社会中的统治者、贪官污吏、豪绅恶霸,揭露他们贪婪、暴虐、谄媚、昏庸、无耻等本性,以及欺压剥削人民的累累罪行,歌颂了被压迫者大无畏的斗争精神。那些以揭露当时社会黑暗,鞭挞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抨击社会的时弊为主题的优秀篇章,在这部书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如:《鸮鸟》、《一员官》、《伍秋月》、《潞令》、《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就属这类的作品。《席方平》、《鸮鸟》等篇揭露了贪官污吏对人民的敲诈勒索。其中,蒲松龄的孤愤在《席方平》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席方平》一文中,席方平的父亲被奸人所陷害,席方平魂入城隍庙为父亲伸冤。然而“羊惧,内外贿通,始出质理。城隍以所告无握,颇不直席”。席方平愤恨不已,只好进入冥府,认为冥王能为自己伸冤,不料,整个地府被奸人收买。他们相互勾结,上下串通,对席方平威逼利诱,想使席方平屈服。席方平面对的阴司地狱,分明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封建社会的曲折写照。那鬼奴、狱吏、城隍、冥王正是现实社会中大小剥削者、压迫者的形象。他们勾结起来对一个弱者进行残酷的压榨。

《聊斋志异》这类作品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角度揭露和批评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势力及贪官污吏的罪行,具有现实性,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二)揭示出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性以及考官的昏聩与贪鄙

科举取士原本是一种公平、公开、公正的选人制度。但由明代开始,科举对格式过度重视,忽略考生的实际学识,陷入了僵化。大部分读书人思想被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所束缚,严重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而且,绝大多数的读书人以通过科举为读书的唯一目的,读书只为做官,只为光宗耀祖。科举制度发展到明代,流弊越来越明显。某些真才实学者往往名落孙山,而那些文墨不通、品行低劣者往往挤入衣冠之列,使本为选拔人才的制度,成为扼杀人才的机器。因此,明末清初,批评科举制度的弊病,成为一股进步的思潮。蒲松龄是清代第一个以小说的文学形式来对其进行批判的作家,而且笔锋相当犀利尖锐。虽然作者在对科举制度弊端的归结上面有失妥当,深度还不够,但是对于科举制度弊端的认识还是极富现实意义的。

怀才不遇是从古到今文学和生活的一大主题。怀才不遇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蒲松龄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蒲松龄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却屡屡碰壁。在一次次的失败之后,他清醒地意识到科举制度存在极大的弊端,并把它归结为考官的平庸无能、有眼无珠。蒲松龄以自身科举失意的经历作为创作材料,写了大量书生文场失意、考官昏庸无才的篇章。蒲松龄饱受科举考试的折磨,一次次名落孙山,沮丧、悲哀、愤懑不仅倾注于诗词里,也假谈鬼说狐发泄出来。《叶生》,像极蒲松龄的自作小传。《聊斋志异》里许多篇章对科场考官冷嘲热讽,不遗馀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集中表现在佯狂诗酒的狂人身上,如《贾奉锥》里贾奉锥文名四起却在科举考试中屡战屡败,当他戏以“菖冗泛滥、不可告人之句”连缀而成的“文”上交到考官那里,竟然拿下第一名的头衔。贾奉锥前后遭遇的对比幽默地讽刺了考官的平庸无才,将其黜佳才而进庸劣的行为表现得淋漓尽致。作者在塑造失意书生时,融进了大量幻设的讽刺,矛头直指客场考官的平庸无才,并指出了科举制度的弊端,揭露出腐朽的科举制度对文人的毒害。

(三)讴歌蔑视封建礼教自主的爱情婚姻

爱情婚姻问题的作品,在《聊斋志异》中占的比重最大,写得又很精彩,特别是那些人狐、人鬼之恋,更能引人入胜。在爱情作品中,作者特别赞美的是男女间的真情;而真情又往往与封建礼教的功利主义相冲突。因此,这类作品在赞美乃至歌颂青年男女忠实爱情的同时,又对封建的世俗观念进行了讽刺和批评。

狂人行为放浪不羁,无拘无束,与异类交往过程中,他们不受人间伦理道德和礼法的约束,集中表现其对自主爱情婚姻的追求以及对封建礼教的蔑视。这也是作者进步思想以及其对社会人生的独立思考的一种体现。蒲松龄笔下的狂人不乏蔑视封建礼教之人。狂人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常常放浪不羁、不拘时俗、目无礼法。如《青凤》中,当青凤一家正“酒胾满案,团坐笑语”时,耿去病介入他们的世界中去,不是登门拜访,而是“突入,笑呼曰:‘有不速之客一人来!’”耿去病的无礼之为使得“群惊奔匿”。当他见到青凤,感叹“人间无其丽”,不仅“瞻顾女郎,停睇不转”,竟然还偷偷捏青凤的脚,最后“神态飞扬,不能自主”,拍着桌说:“得妇如此,南面王不易也。”介入青凤一家之中,本来就显得放浪不羁,进屋之后耿去病的行为也显得极不庄重,甚至陷入轻浮之嫌。《辛十四娘》中冯生偶遇一红衣人,“心窃好之”,于是对其展开了大胆的追求。当薄暮醉归,见到红衣人自芜废的禅院走出来时,冯生心生狐疑,决定跟随女子看个究竟。进禅院后碰到女子的父亲,与之进行简单交谈后,冯生乘醉遽问曰:“闻有女公子,未遭良匹。窃不自揣,愿以镜台自献。”向老叟自荐失败后,冯生又提出了“一见颜色,以消吾憾”的要求。冯生对辛十四娘的追求既大胆又热烈,不仅毛遂自荐,还出言不讳。狂人们以“自我”为中心,常常显得不拘时俗、目无礼法。蒲松龄在这类狂人身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借狂人表现出对封建礼法的蔑视,有进步意义。

此外,蒲松龄还肯定青年男女的真诚相爱,自由结合。如《青凤》,写耿去病与狐女青凤相恋,耿生不避险恶,急难相助,他明知青凤为狐女,但不以“非类见憎”,感情恳挚;青凤也不畏礼教闺训,爱慕耿生。[11]青凤的叔父是设在耿去病和青凤爱情的一道屏障,但是他们不顾老叟的反对,展开一场对自由婚姻的热烈追求,体现出他们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又如《小谢》,写书生陶望三住在“多鬼魅”的府第攻读,女鬼秋容、小谢时来戏弄。

陶生立身磊落,议论宏正,两鬼女为之感化,乃随陶习诵诗书,并为陶析薪溲米,争相服役。后陶负冤入狱,两女奔走相救。其后秋容被城隍祠判官抢去,也得到陶生搭救。他们在这种患难相助中,由友谊发展为爱情,两鬼女终于借尸还魂,与陶结为夫妇。这类狂人常常对爱情有执着的追求,向往热烈的爱情和自由的婚姻。狂人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各种阻力和困难,但是他们毫不退缩和妥协,最终赢得幸福的生活。作者这样写,是对自由婚姻的肯定和讴歌。

结 语

《聊斋志异》写豪放自信、目无礼法的狂人,佯狂诗酒、坚持自我的狂人以及不畏强暴、直面黑暗的狂人,将饱满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为文学长廊增添了一群因“狂”的个性而引人注目的人物。这些狂人形象斑驳纷杂,他们既有着个别的性格特征,又有着共同的性格表现特征,自成一系列,构成了狂人形象群。其中,率性自由、情感真挚、从不虚伪做作,这是大部分狂人形象都具有的性格表现特征,他们对“真”的崇尚,对个性的张扬,对自由的执着追求留给我们深刻的印象。狂人们身上张扬的进取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在生命旅程中,在梦想的追求中所应该学习的东西,它鞭策着我们,使我们不断前进。

《聊斋志异》具有很强的抒情性,作者倾注大量的心血于狂人形象身上,借此以自抒其愤、自表其哀、自慰其情、自抉其心灵。作者借这些形象表达其对封建礼数的不满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借狂人形象表达自己对科举弊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揭露;借狂人形象投射出当时的世态人情。这些思想具有进步意义,是作者智慧的折射,集中体现出作者对社会的审视和思考。

参考文献

[1]赵毓龙.《试论<聊斋志异>的狂人形象》【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林高峰,《试论<聊斋志异>中的“痴狂”》 【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

[3]袁世硕,徐仲伟.《蒲松龄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8

[4]陈文新.《蒲松龄的自我确认与人生感慨——论<聊斋志异>的狂生形象》【J】.《明清小说研究》,1995.4

[5]刘延乾.《胸中块垒在 纵笔写狂生——<聊斋志异.狂生>赏析》【J】.古典文学知识,2003.1

[6]蒲松龄著.盛伟主编.《蒲松龄全集》【M】.学林出版社,1998.

[7] 张振国.《蒲松龄痴狂意象论》【J】.青年学报,2001.12

[8]蒲松龄.《 聊斋志异》【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

[9]张晓萍.《聊斋志异》中的痴狂人物群像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06.10

[10]袁世硕.《蒲松龄事迹著述新考》【J】.齐鲁书社,1988.1

[11]/readfree/09/02940/3.html

致 谢

匆匆间,大学的美好时光已接近尾声。在四年的学习中,我从懵懂的女孩慢慢成熟起来,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工作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首先,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是我学习的动力和后盾,默默支持我的学习;其次,我要感谢我的母校五邑大学为我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我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此外,我还要感谢我的老师和同学们四年以来的关心和鼓励。

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收获甚大。在此,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孟祥荣老师对我的循循善诱和耐心指导。在做毕业论文的过程中,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值得一提的是在中期论文的修改,老师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让我终身受益,老师提出的宝贵意见促使我不断进步。在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碰到了很多问题,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不断地激励我前进。这段时间以来,既是辛苦的,但同时也是最快乐最难忘的时光。在此再次向孟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此外,本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丽叶、罗珠、丽娜等同学的热情帮助。感谢在整个毕业论文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yo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