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学习资料20110819142731

更新时间:2023-07-23 22:59: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农业信息化

农 业 信 息 化 学 习 资

海芯华夏(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2011年8月19日

农业信息化

目 录

一、序 言 ........................................................ 4

二、农业生产信息化分析 .......................................... 7

一、农学生产信息化的概念 ........................................ 7

二、农业生产信息化现状 .......................................... 8

三、农业生产信息化成效分析 ..................................... 10

四、农业生产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12

五、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 13

三、农业经营信息化分析 ......................................... 16

一、农业经营信息化概念 ......................................... 16

二、农业经营信息化发展现状 ..................................... 17

三、农业经营信息化的效益分析 ................................... 20

四、农业经营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21

五、农业经营信息化发展趋势 ..................................... 22

六、政策建议 ................................................... 24

四、农业管理信息化分析 ......................................... 26

一、农业管理信息化概念 ......................................... 26

二、农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 27

三、农业管理信息化成效分析 ..................................... 29

四、农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五、农业管理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 32

五、农业服务信息化分析 ......................................... 35

一、农业服务信息化概念 ......................................... 35

二、农业服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成效分析 ........................... 36

三、农业服务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 39

四、农业服务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 41

五、农业服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 42

六、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分析 .................................. 43

一、信息化与现代化农业发展 ..................................... 44

二、我国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 44

三、信息化与现代化农业发展成效分析 ............................. 49

四、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51

五、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 52

农业信息化

七、中国农村信息服务案例调研报告 ............................. 55

一、研究背景 ................................................... 55

二、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 55

三、农村信息服务模式 ........................................... 56

四、农村信息服务的成效 ......................................... 60

五、农村信息服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 61

六、推动农村信息服务发展的关键因素 ............................. 63

农业信息化

一、序 言

日月运行,斗转星移,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我国农业正从传统向现代演进。这种演进,突出的标志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大量应用,信息化对现代农业发展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0年11月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主办的“2010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就是这种演进最生动的真实写照。 “2010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参展项目

有600多个,集中展示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中的成功应用,全面地揭示了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美好前景,雄辩地说明了用信息化改造我国传统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

见微知著,滴水映日。仅从该届博览会的参展内容看,现代信息技术在我国

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应用精彩纷呈,前程似锦。

在农业生产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及多个环节。种植

业生产,突出表现是农情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设施农业智能监控、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治信息化。畜牧业生产,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畜禽育种及养殖,肉蛋奶生产、饲料生产、养殖场管理、畜禽舍环境控制等方面或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并建立了产品的可追溯体系。草原生产管理,实现了草原遥感监测、灾害预警、草种保护、防火应急指挥等信息化。兽医领域,依托RFID等技术,实现了动物标识及疾病可追溯,建立了数据庞大的动物源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库及兽医微生物菌种管理数据库,对兽药产品能够进行有效的评审、监管和追溯。渔业领域,利用遥感技术,使海洋生物资源与栖息环境地理信息监测、渔船实时监测、海洋灾害性事件监测等得以实现。农机领域,安装了GPS卫星导航模块的自动驾驶拖拉机,在喷洒农药、精准施肥、收割作业和插秧耕作等方面开始应用。

在农业经营方面,农产品电子商务、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以及休闲农业信息

服务等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我国已有农业网站3万多家,有相当一部分涉足了农业电子商务,其中致力于为农民和企业提供网上营销服务的农业部“一站通”服务平台,注册会员已超过36万人,年信息发布量超过10万条,日均点击量在18万次以上。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围绕本地重点农产品,扶持和建立了一批专业化的特色网站和交易网络。全国大部分批发市场建立了以“信息中心、检测中心和结算中心”为主的信息化系统,不少批发市场建立了先进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现代电子监控系统、智能IC卡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市场管理信息化和收费电子化。与批发市场信息化匹配的现代物流体系快速发展,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成为新型流通业态发展的重要方式。部分地区充分利用大型

农业信息化

连锁超市和产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推动鲜活农产品从产

地直接进入超市,实行农超对接,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生产与销售脱节问题。一

些地方还围绕本地资源特点,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推动

生态、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发展。

在农业管理方面,强化了电子政务建设,农业部门以实施“金农”工程为契

机,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共享、决策、服务和监管等方面的信息化,开发了在线行

政审批、草原监理、渔政指挥、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

资料市场监管、农业信息采集、应急指挥、视频会议、农机购置补贴、财务监管

等农业管理信息系统,提升了农业部门在线行政办公、项目监管和面向公众在线

办事服务的能力。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把电子政务延伸到农村社区,开发、

推广、使用市镇村管理系统,推动人口、土地、企业基础数据建设,利用信息化

手段开展计生、社保、就业、征兵、选举、财务、救济、基础教育等业务,提高

了管理水平。

在农业服务(良种、农资、农技、农田管理、收获、流通、消费、金融保险、

休闲等)方面,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农业系统先后搭建了19个省级、

78个地极级和346个县级“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部的“农机跨区作

业服务直通车系统”,免费为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双方提供供需信息和配对平台,

及时发布跨区作业信息,可为10万农机手提供供需对接服务。服务模式不断创

新,涌现了浙江的农民信箱、吉林的12316新农村热线、上海的一站通、广西的

数字农业、内蒙古的农信通、宁夏的平台上移—服务下延—资源整合、新疆的信

息中心户等。涉农组织和科研院所、涉农企业,参与农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做出

了扎实贡献。

由上可见,信息技术是一种全新的生产力,对农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支持能力,

在工业装备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武装农业,使其自动化、智能化、可视化和泛在

化,迅速地提升着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今天,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信息化就没

有我国农业的现代化。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我国农业的现代化,主要标志:(一)信息化为农业发

展提供了新鲜技术。如数字技术、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农

业自动化技术、互联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农业机械是提高传统农业的先

进设备,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使农业机械实现智能化和自动化。(二)信息化在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已有农业技术的推广方式并增强了推广效果。如各种数据库的

建设及随时查询,远程教学及多媒体影像示范,远程实时诊断及会商,专家系统

及网络查询服务,网上农民信箱、12316新农村热线。(三)信息化有利于促进

农业要素的优化配置。信息化使农业技术、科学方法、信息等更好地融入农业生

农业信息化

产经营,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引导土地、资源、水、劳动力和资本等

传统要素配置关系向更优的方向发展。(四)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

营。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扁平化服务网络,有利于实现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有利于农民合作组织、生产经营大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等

的发展,从而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五)信息化有利于推进农业的专业化、

标准化和集约化。信息化在工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武装农业,其数字化、精准化、

智能化客观上要求农业生产经营的各领域及相关环节必须进一步实现专业化、标

准化、流程化,从而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六)信息化有利于农业

节本增效。信息技术提高设备设施的自动化水平,节约人力成本和时间,减少要

素浪费,实现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回报。(七)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和

市场竞争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产品实行产地环境质量、投入品使用、产品

包装与标识、产品质量检测、质量安全追溯、年度检查制度等全程数字化监管,

提供市场行情监测和预测,引导农户和企业依据国内外市场行情组织生产。(八)

信息化有利于推行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新型流通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

行有关数据库的建设,构建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模式,等。

(九)信息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能够优化农业要素的

投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农田及环境污染,实现农业环境动态监测,有力地支

持科学规划与开发。(十)信息化有利于提高政府部门的现代化管理水平。通过

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信息采集、处理、决策、指挥、服务的智能化、可视化、泛在

化,将带来政府部门管理职责及工作方式的重大变化。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

会提出,要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推进生产管理信息化。党的十七届五中全

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十二五”规划纲

要提出,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为此,信息化建设

应以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

运作、多方共赢的原则,做好统筹规划,着力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现代化

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能力,在加强管理和提升服务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农

业生产经营的信息化。一定要从实际需求和效益出发,注意抓两头带中间,既抓

先进地区也抓落后地区,同时带动中间地区。

信息化潮流奔腾不息,席卷全球,已深刻地影响着今天人类的生产方式和

生活方式。这一时代趋势,对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必将产生

深远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正值重要时期,必须进一步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

应用和信息化建设。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齐心协力,努力耕耘,力争收获信

息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丰硕果实。

农业信息化

二、农业生产信息化分析

近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对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

农业起到了有力的推进作用。农业信息化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多

个环节的信息化,其中生产信息化是直接作用于并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法、过程

的基础环节,是现实农产品有效供给、保障国际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的十分重要的科技支撑力量。

一、农学生产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生产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活动。纵观农业发展历史,农业生产所利用的

主要工具从人力到蓄力再到机械,不断进步,生产效率不断提高,推进着农业的

现代化发展。今天信息技术飞速发转,其应用已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部过程,不

断地提高着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使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有了本质的提升。

所谓农业生产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及设备设施装备农业,

实现农业生产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利用,现实农业生产智能化、精

准化,提高生产觉得水平、农业生产效率的过程。从农业经济发展所包含的环节

来看,农业生产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生产没就没有交换、分配、流通和消

费。正因为如此,农业生产信息化也是农业信息化最基础的部分,它是直接作用

于并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部分,能促进产量提高、品质提升、节本增效。

农业生产信息化,从今年实践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种植业信息化,

包括大田种植信息化和设施农业信息化。二是畜牧兽医信息化。三是渔业信息化,

包括水产养殖信息化和渔业捕捞信息化。四是农机信息化,包括农机跨区作业信

息化和农机维修服务信息化。五是农耕信息化,包括精准农业、农产品质量安全

追溯信息化。六是农产品加工信息化。

农业生产信息化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农业生产装备数字化。即用现代信

息技术和产品装备农业,如在农田。温室大棚。养殖场等装备无线传感器、探测

头,即使准确采集和传输光、热、水、气、肥等环境因子信息,为生产决策和管

理提供科学依据。二是农业生产管理智能化,是指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农业工程

技术、环境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根据动植物

声场的最适合生态条件由计算机智能系统发出指令,使有关系统、装置及设备有

规律的运作,将温度、水分、肥料等诸因素综合调整到最佳状态,确保种养生产

活动科学、有序、持续进行。三是农业生产作业精准化。采用3S技术、专家系

统等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对耕地和作物长势进行定量实时诊断,根据土壤

农业信息化

肥力和作物生长状况的空间差异,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实施定位定量的精准田间

管理,或根据动物个体状况和体重差异,调整饲料投喂量,实现精准配料、精确

养殖等等。总之,信息技术对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改造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将产

生深远影响,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而且是现实优质、高产、安全、低耗、

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

二、农业生产信息化现状

伴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快速推进,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逐渐展

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各类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遥感技术、地理信

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多项技术已得到示范应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业

生产信息化水平,也有力地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一)农业各行业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

1.种植业生产方面 重点加强了农业监测、精准施肥、智能灌溉、设施农

业智能监控、病虫草害监测与防治信息化试点示范,提高了农业生产设施装备的

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精准农业技术逐步由示范应用走向生产一线,3S技术、

自动控制系统技术等在一些地区农业示范园区以及农垦系统取得良好应用成效。

测土配方施肥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建立了主要粮食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和测土配方

数据库。设施农业中温室环境自动监控系统、智能化节水灌溉系统等设备和技术

都有应用。

2.畜牧业生产方面 重点加强了畜禽精细养殖、动物疫病防控信息化示范,

通过对畜禽生产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实现饲料投入、繁殖育种、环境监控、远程

诊断等。动物表示及疫病可追溯体系、畜禽养殖管理信息系统逐步推广。设施养

殖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四川、山东、等省规模化养殖场以自动化、数字化技术

为平台,通过模拟化生态和自动控制技术,每一个畜禽舍或养殖场都成为一个生

态单元,能够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空气质量,能够自动送料、饮水、产品分

检和运输。

3.渔业生产方面 加强了水产精确养殖、水质监测和病害防治信息技术以及

远洋捕捞信息化应用。广东、上海等地区在养殖场应用水质实时在线连续监测装

备和系统,实现远程数据采集和信息发布,异常水质实时监测报警,远程控制与

调节输氧和水温。山东、江苏等地区加强水产养殖场病害测报体系建设,利用呼

叫中心技术、远程在线技术、移动通讯技术和视频推送技术,建立水产养殖病害

防治及咨询系统,加强了对养殖病害的有效监管和控制。

4.农机作业方面 加强了全国农机跨区作业服务信息化,实现了作业进度实

时管理、对机手全时和全方位信息沟通服务,农机维修服务信息化初步应用。

5、农产品加工方面 资源规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

农业信息化

等管理系统在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得到应用,机器视觉技术、X射线成像技术、

近红外光谱技术、电子舌和电子鼻技术、高光谱成像技术等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

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比较而言,畜牧业、渔业等养殖业由于规模化、集约化程

度高于种植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也高于种植业。

(二)信息技术应用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

信息技术在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作物苗情监测、土壤肥力、空气温湿度等环境监

测、病虫害监测及防治、畜禽饲喂、作物收获等各环节都有应用,传统的农业生

产方式正在逐步向现代农业智能、自动方向转变。

1.在育种方面 浙江省建立了主要农作物数字化辅助育种平台,利用数字化

技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缩短育种周期、改进传统育种方法。山东省开发应用

了集约化奶牛场繁育与饲养数字化关键技术,实现大范围奶牛育种数据的自动采

集、传输和分析,对于促进奶牛育种、精细营养技术、原料奶质量可追溯技术研

究具有重要价值。

2.在生产管理方面 农情监测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山东等省基于物联的农

作物生产智能测控系统、可实现对土壤、肥料、水分、光照、温度、空气等农田

环境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采集、传输、分析。作物精确管理技术不断成熟,江

苏等省基于模型的作物精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根据气象、土壤、品种特性、技

术措施等多种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为生产者因地制宜提供精确化和数字化的现

代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特别是设施园艺应用较为普遍的自动监控系统,通过传感

器自动采集温度、湿度及土壤含水量,并根据系统设置的标准,自动控制窗户开

关以调节室内环境温度,自动控制滴灌电磁阀使温室内的土壤含水率保持在最适

宜作物生长的范围内。养殖精确管理技术逐步推广,安徽等省采用畜牧养殖协同

管理平台,实现养殖过程精确的配方、根据个体特征自动调整饲喂量。

3.在作物收获方面 装有GPS的联合收割机可以自动测量产量,自动采棉系

统通过计算机自动控制能够准确掌握每一台采棉机的运行路径、精准计算每台机

器的油耗。此外,采用自动化技术,研制的机器人能代替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

作,如苹果收获、黄瓜采摘、挤奶等。

以“2010年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上报项目为例,农业各行业所应用信

息技术比重见图1。

(三)发达地区及农垦系统生产信息化水平较高

从各地农业生产信息化实践看,在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规模化农业园区、

农垦系统信息技术应用较为普遍,信息化水平较高,应用效果好,尤其农垦系统

为现代农业的代表,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等地依靠政府雄厚的财力

建立了精准农业示范区等,采用信息技术和产品,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管理水平。

农业信息化

仅从“2010年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上报的生产信息化项目看,上海、江

苏、浙江、山东、天津五省市就占了58%(图2)。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1996年

开始实施“兵团精准农业信息化系统”,以兵团14个师(垦区)的175个农民团

场为主体,加快防治数字化、智能化、实时指挥和控制自动化的精准农业管理,

目前以膜下滴灌为标志的高新节水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亩,占总播面积的

62%,微机决策施肥系统推广应用700万亩,机采棉推广应用累计达900万亩,

农业机耕、机播、机整和粮油作物机收水平达到100%,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

到88%。黑龙江垦区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遥感技术发展精准农业,

在播种、施肥、灌溉、生产监控等方面实现了信息化精确管理。广东垦区运用地

理信息技术,组织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土地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农场土

地的精确管理。

(四)多元化信息技术研发推广模式逐步成熟

在各地各政府部门支持和组织下,信息技术向生产一线的推广应用正在加

快。IT企业、科研院校是农业信息技术的研发主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等时信息技术的应用主体,各地在实践中生产了科研院校+龙头企业+农户、科

研院校+合作社+农户、IT企业+科研院校+农业企业、IT企业+农业企业等多元

化信息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模式,加快了农业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如江苏吴江市水

稻精确种植管理系统,是吴江市农业委员会支持下,有南京农业大学研究开发的

一套精确农业生产技术指导软件,在吴江市的同里北联、汾湖雄丰、平望庙头、

胜墩等地试点实施。安徽安泰克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和安徽省畜牧兽医局共同

开发的畜牧养殖协同管理平台在德县、绩溪县等地生猪示范合作社试点后,由安

徽省农委发文在全省合作社范围推广应用。有些是由企业自主研发的,如南京奇

水工贸有限公司,立足园区实际特点,于2008年建成“GPRS水体在线监测监

控系统”,以进一步提升青虾产品档次,提高青虾养殖单产、规格质量和效益。

海芯华夏(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自

2010年3月起在当地农业部门组织协助下,陆续在内蒙古、青海、甘肃等省投

入使用。总体看,在这些推广应用模式中,农业部门起到了重要的引导、组织和

推广作用。

三、农业生产信息化成效分析

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有效地改变了传统农业粗放、低效的生产方

式,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了农业现代化步伐,也生产了实实在在的经

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受到广大农民和农业企业的欢迎。

(一)改变传统农业粗放生产方式,促进实现节本增产增效

专家系统、精准农业技术等是农业生产应用较为广泛的信息技术,改变了传

农业信息化

统农业粗放、低效的生产管理方式,实现了农业节本、增产和增效。重庆市使用

柑橘产业数字化精准管理系统,是柑橘生产管理的决策系统化、科学化、简单化。

经测算,示范区柑橘单产551千克/亩,不常规管理区单产增加41.8千克/亩。江

苏姜堰市绿色水稻生产管理专家系统技术项目实施后,3万亩示范区稻米产量比

大面积农田增产10%。安徽在生猪养殖业推广使用畜牧养殖协同管理平台,提高

了母猪繁殖效率、饲料转化率。通过多个400~700头母猪场实践,提高综合经济

效益33.8万~62.8万元/年。其中,降低饲料损耗15~30万元/年,新增效益18.8~32.8

万元/年。江苏南通市多个养鸡场采用环境远程监控系统,实现了规模鸡场智能

管理,减少养鸡场35%用工量,养鸡成活率从93%提高了98%以上,经济效益

提高了20%以上。无锡市惠山区使用物联网精准农业管控系统,大幅减少用工,

以前1个技术人员只能管50亩地,现在可以管理150~200亩地。新疆生产建设

兵团所采用的采棉机每台相当于600个人工,大大提高了采收效率,采收成本也

仅是人工的五分之一。

(二)促进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提升产业竞争力

在种养殖业生产过程中,采用信息技术根据作物状况实施精量施肥、精量

灌溉,自动识别动物个体并实施精确喂料等,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的提高,

进而提升了产业竞争力。广西农垦永新畜牧集团有限公司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对生产全程严格控制,使过程指标和最终产品达到标准要求。该公司永新源牌猪

肉已经成为优质、安全的代名词。2008年,该公司良圻原种猪场生产的三元杂

商品猪由于瘦肉率高、肉质好、损耗少、食品安全有严格控制程序,成功获得香

港市场准入资格,其生产的三元杂商品肉猪全部直销香港,并在香港叫响永新源

猪肉品牌,销售价格比普通肉猪高1元/千克。二元商品猪通过海丰公司分割进

入香港百佳超市。2010年,良圻原种猪场出口香港生猪数量达到3万头,为广

西最大生猪供应中国香港市场。

(三)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采用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的节水节肥,不仅降低消耗,也能起到环保作

用,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非常好的技术。上海市循环水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

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使用新型清洁生产模式,养殖节水率达到95%以上。中农先飞

(北京)农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研究开发的智能灌溉施肥及环境测控系统,主要

使用于温室环境调控及大田、果树、花卉、园林、高尔夫球场等灌溉工程,在北

京、内蒙古、福建等地区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与现有技术相

比,运用该系统可实现节水30%以上、节能15%~20%、节肥20%~30%、减少农

药施用量30%~50%,全面实现节能节排、减少环境污染、高效利用自然资源的

效果,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保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业信息化

(四)有效防范自然灾害损失,确保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在防范和减缓农业自然灾害损失方面,信息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一定程

度上改变着农业靠天吃饭的状况。如遥感监测苗情,实施科学分类指导;人工影

响天气,减少灾害损失;这些都对农业稳产增产起到重要作用。2009年我国北

方冬麦区发生了历史特大干旱,通过遥感技术增加了农田应急监测频次,准确掌

握苗情,及时实施了有针对性的田间管理措施,有效促进了小麦苗情转化升级。

当年我国冬小麦仍然获得丰收并实现增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

献。2010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冬麦区再度遭遇严重旱情,旱区气象部门抓住2

月份人工增雨(雪)效果约16%-17%(即总降雨量中人工降水量占比)。新疆宾

团农五师通过采用人工影响天气雷达信息传输网络,采用ISDN网络技术,在原

有无线通讯网络的基础上,实现了雷达实况资料传递,提高了人工防雹指挥作业

质量,减少了灾害损失。

(五)培养了大批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

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品广泛应用,改变了传统农业劳动者“面朝黄土背

朝天”、“只能种地、靠天吃饭”的低效生产方式,催生了一批懂信息知识、会信

息技术、精通现代经营管理的新型农业生产者。特别是一些生产经营大户、农民

专业合作社管理者,注重用工业化理念来管理农业。如宁波市江北区洪塘街道周

陈村种植大户徐腾达联合周边100多个农户成立了水果合作社,有葡萄、梨种植

基地2600多亩,面积大了,学习企业化管理模式,果园安装了自动监控设备,

实行电脑控制,以前是人工浇水,现在装了自动监控设备,却水分时系统会自动

滴水,温度超过设定值会自动报警,工人可及时采取调温措施。据统计,我国农

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已达30万个以上,加上生产经营大户,相对有条件运用先进

生产力,信息化武装了他们,他们同时也推进信息化的新型农民。

四、农业生产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年我国农业生产信息技术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仍然存在小规

模制约信息化水平提升、信息技术成果转化率低以及投资严重不足、推进力度偏

弱等一些问题。

(一)小规模生产制约信息化水平提高

目前,我国小规模分散生产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信息化成果的应用和

推广,这也说是一种国情。作为小规模农户本身来讲,一是信息化成本偏高的制

约;二是农业收入越来越不是主要的增收来源,他们不是很在乎两三亩地上的丰

歉,对信息化投入缺乏积极性。该情况导致一大批先进实用的信息技术产品不能

很好地得到应用推广,造成闲置浪费,限制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

(二)信息技术成果转化严重不足

农业信息化

据有关资料,目前我国半数科技成果沦为“展品”,科技成果转化率大

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转化率的差距很大。

农业信息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也可想而知。有些项目表述成果为“发表重要学术论

文100多编,出版著作2部;登记国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2项”等,具体在多

少企业、多大面积范围内应用则没有明确说明。这一方面原因是农业信息技术应

用主体如农业企业、合作社、大户等新知识接收力不够强、经济条件有限,一方

面也在于信息技术产品本身存在应用价值、操作便捷性不够等问题。有些科研立

项时就“脱离了实际”,成果鉴定之后,只能束之高阁;有些应用技术研究的首

要目标是国内一流、世界领先,而不注重使用价值;有些项目没有改变科研立项

的学术思维,从科研项目最初的指南到后期的评审,都只有专家主导,研发过程

没有企业和用户参与,难以真正体现“市场价值”。

(三)对农业生产信息化的投入不足

我国农业信息化整体水平已有显著提高,但投入仍然是很不够的,相对于

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管理、经营、服务方面,对生产信息化的投入更是不足。

总体看,我国农业信息化电子政务水平比较高,国家实施的金农工程以及各省实

施的信息化工程项目,偏重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部门建立了各

种各样的网站,以提供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服务为主。社会主体在农业信息

化方面的作为和作用也以信息服务为主,如我国已有各类农业网站3万多个,其

中以信息服务居多;电子商务也是国家着力推动的信息化工作重点之一,如商务

部推动的“信福工程”,从政府到企业积极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农产品产销信息

对接和有效流通,发展也比较快。但生产方面有计划、成规模实施的信息化工程

还不是很多,有的长期停留在试点示范性质,有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农场、现代化

农业园区。

五、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信息技术作为当今最活跃、最具变革作用的技术类型,发挥着经济增长“倍

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产业升级“助推器”的作用。在国家政策有保障、

农村生产有需求等几方面因素作用下,信息技术将进一步渗透和融合于农业产

业,生产信息化应用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应用实效将进一步显现,将进一步提升

现代化农业发展质量,更好地实现农业生产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协

调发展。

(一)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趋势

1.信息技术应用将普及化 首先,今年国家对农业生产信息化的重视程度

在不断加强。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不断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

2008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农业生产中积极采用全球卫星

农业信息化

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进一步指出,要发展农业信息技术,提高农业生产

经营信息化水平。可以预见,信息技术对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

推进作用将更明显;其次,我国农业生产发展面临日趋严峻的土地、水、劳动力

等各种资源约束,要实现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目标,就必须采用节约资源、低

成本、高效率的生产技术,信息技术将大有可为;第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

月异,而技术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须要与产业相结合,为产业发展服务。信息

技术与农业产业相融合,催生出多种新型、实用的电子产品和技术。如果园自动

对靶喷雾机、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安装了卫星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拖拉机等等。

这些新技术及产品的诞生,拓展了信息技术及产品的发展空间,更有针对性地为

传统农业改造提供新的技术和工具手段。

2.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将向综合、专业和全程方向发展 农业生产管理需要

多种综合化技术,与此相应农业信息技术要朝着综合、专业和全程化开发与应用,

以全面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综合,即单项信息技术不再独自作战,而是要与

其他技术相结合,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信息技术与作物模型相结合,信息

技术与农机技术相结合,信息技术与节水技术结合,自动采集与智能控制技术相

结合,数据库技术与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等等。专业,即针对不同生态

区域、不同农产品品种,有针对性地开发信息技术和建立专用信息系统。全程,

即信息技术应用贯穿从繁殖育种到生产过程管理再到收获、产品上市的整个生命

周期。这些趋势特点也要求信息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单位进行纵向、横向联合,

发挥综合资源优势。

3.农业生产智能化和精准化将较快推进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

的“863”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示范工程研究开发出了一批农业专家系统,

建立了一批应用示范区,为发展智能精准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利用传感技

术、物联网技术、专家系统、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等,将使农业种养生产由

传统的粗放型转向智能化、精准化。如自动采集和计算庄家所需化肥、水分等需

求量,根据土壤状况自动调节拖拉机耕种深度,防止土地板结和肥力下降,自动

识别每头奶牛并配给精粗饲料,根据水质环境自动调节输氧或水温,这类技术将

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生产信息化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结合更紧密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

我国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

要着力点。长期以来我国粗放型农业增长模式使用农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浪费严

重。如我国年花费使用量5400多万吨,每公顷农田用量379.5千克,是世界平

均水平的3倍左右。化肥过量使用不仅加重了农业资源的短缺,也造成严重的环

农业信息化

境污染。因此,加快建立低度消耗资源的节约型农业生产体系,以可持续发展理

念引领农业发展是我们面临的迫切任务。未来要以农业信息技术进步作为农业发

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是信息化的深入应用成为降低农业能源和资源消耗的重

要途径,成为实现绿色生产、低碳经济的重要手段。

(二)对策建议

1.创新生产组织方式,拓展信息化发展空间 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要

有与之相适应的承载主体,在农业生产取向规模化的基础上,信息化能更多地发

挥效用。如,据测算,小麦施肥使用与精准农业技术实践的经济可行的最小面积

约为85.6公顷,而我国有相当的差距。要加快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多种形式

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大力发展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

并以他们为信息化应用的重点对象,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和产品应用空间,提高生

产信息化水平。

2.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可持续生产信息化发展模式 信息建设往往

是投入大,见效慢,但长期效益明显。而我国农业的弱质性、农民的弱势性决定

了生产信息化建设仍然首先要有政府投入做保障,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

基础信息技术生产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其次,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引

导企业及其他社会护体参与和投入。作为企业目标很明确,其信息技术及产品研

发推广会更加注重和贴近实际需求,能够克服政府投入和推动对项目建设考虑得

多,对营运考虑的少,对绩效考虑的少,缺乏可持续性的弱点。要引领企业根据

农村实际执照低成本信息终端,建立起有效地信息技术供给和农业产业应用需求

之间的互动机制,使技术生产研发与应用服务紧密结合,更好地满足现代农业发

展需求。

3.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着力推进农业产品供给安全信息化建设 粮食

足则天下安。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放问题始终是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十二五”

期间,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特别是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首要

目标,因此农业生产信息化要紧紧围绕农产品供给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开展工

作。重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粮食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加强测试配

方、专家系统等信息技术应用,着力提高农田质量、单位面积产出等。二是重大

动物疫情疫病监测信息化建设,加强疫情疫病及时监测和有效防控,保障畜禽水

产品供给安全。三是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建设,及时监测重大农业自然灾害,有害

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渔业作业水上安全等,提高应急处理能力,降低成灾率,

灾害损失等。

4.加强项目示范,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在各地农业生产信息化经过多年发

展取得丰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型期,农业生

农业信息化

产信息化已到了重要推进的阶段。为此,应更加注意生产信息化总体规划,进一

步调动各方面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要注意信息技术和产品应用的实效性,结合广

大农业农村生产实际,因地制宜组织实施信息化示范项目,包括大田种植信息化

示范、设施园艺信息化示范、畜牧养殖业信息化示范,渔业信息化示范等重点示

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带动辐射更多的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和农户采用信息技术,

从整体上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

三、农业经营信息化分析

一、农业经营信息化概念

(一)农业经营信息化内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之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现代化,

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信息化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

转变农业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农业经营信息化,是指在农产品及生产资料的

质量监管、仓库(保鲜)、运输、营销、市场教育、交易方式、售后服务等环节,

在因地质与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农村服务失业中,是农民

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等新兴农业经营领域,不断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信

息化的过程。

(二)农业经营信息化外延

1.农产品质量监管信息化 随着农业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人民生活水平

的不断提高和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

也高。2007年和2008年中央1号文件连续提出要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

监管信息化就是通过建立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系统和追溯制度,以产品

追溯条码为信息传递工具,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包装盒表

示等关键环节进行电子监管和可追溯。农业部自2001年开展例行监测工作以来,

共监测蔬菜样品8.3万个,畜产品4万个,水产品1500个。2008年,农业部农

垦系统已全面启动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建设工作,到2010年已有56家产业

化龙头企业、规模企业建立可追溯系统。

2.农产品几个信息化 农业产品价格是反映农产品供需最灵敏的信号,它

关系到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民收入水平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安定。他

农产品价格信息化是借助网络平台搭建农产品价格查询系统,实现价格信息的发

布、汇集、展示、查询等。农产品信息化可使农民试试快捷地了解到全国或地方

各类农产品价格,有助于弄明即使调整种养结构,提高适应市场的应变能力,也

农业信息化

为政府适时精确掌握各种农产品销售情况提供客观依据,以缩短觉得反应时间。

如农业比网站,“每日价格”栏目每日公布全国各地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各种

蔬菜价格、水果价格、粮油价格、水产品价格、禽蛋价格以及农资和农机价格,

方便决策参考。

3.农产品供求对接信息化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频频出现局部供求失

衡、部分农产品价格波动异常的现象,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很大程度上由于市场

信息不对成,供求上方不能及时对接,造成农业市场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农产品

经营信息化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实现供求信息低成本、快捷地达到买卖双

方。目前,全国各地涌现了许多民营的农产品供求信息网,有些地区还利用手机

短信向供求双方提供免费或低成本的信息发布功能,是供求双方第一时间获得供

求信息,平衡地域间的农产品短缺或过剩。如浙江“农民信息”,自2005年9

月启用至2007年5月,实名制用户已突破140万,用户可免费使用农民信箱接

收、发送购销等涉农信息,有效地加强了信息双方交流,在农产品产销对接上发

挥了巨大作用,帮助农民实现了客观的经济效益。

4.交易方式电子化 农业经营信息化带动了交易方式的变革。传统的农产

品及生产资料市场以现货、现金交易为主。随着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支付

将逐步取代传统的交易方式。电子支付具有多重优势,可以减少现金流动,降低

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安全性和方便性。电子支付的形式不断多样化,目前有网

上银行、支付宝以及手机支付的“掌上通”等数十种支付工具。如海南中橡电子

交易市场2007年推出了网上支付功能,年交易额达50亿元,使我国70%以上的

天然橡胶实现了网上交易。

二、农业经营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农业经营信息化发展迅速

近年来,各地农业经营信息化飞速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批发市场信息化建

设等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休闲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十二五”期间

也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与传统农业融合的电子商务模式,是农业经营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近

年来发展迅速。电子商务目前采用的模式是B2B、B2C、C2C,其中B2B是最主要

的应用形式。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网站基本上覆盖了农业领域的各个

方面,据统计目前我国农业网站已有3万多家。农业部为农民和企业提供网上服

务的“一站通”网络服务平台,全国注册会员已超过35万,年信息发布量超过

100万条,日均点击量在100万次以上。第三方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站也正在兴起。

2010年,工业与信息产业部、农业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农业农村信息化行动技

术(2010-2012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准备到2012年选择300家农业

农业信息化

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连锁超市开展试点,培育一批年交易额超过5亿元

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当前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有中

粮我买网—豪门电子商务、寿光蔬菜产业集团交易所有限公司、重庆农产品(集

团)有限公司、河北大宗商品交易市场、上海大宗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等。

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发展较快。随着近年来国务院对农产品批发市

场的重视,原国内贸易局、农业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曾先后对各地农产品

批发市场配备检测设备和信息化设备提供了资金和国债贴息支持。据相关报告显

示,2006年56.1%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质量检验检测室,比2000年的0.4%大

幅提高了55.7个百分点;2005年,建有电子屏幕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占总量的

21.36%。目前,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全国已有一批大型骨干农产品批发市

场成功试行了电子商务贸易。如重庆市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服务系统于2004年

研发成功,2005年1月正式在全市40个区县农贸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和农业部

定点批发市场开始价格信息采集与报送。

信息化在新兴的休闲农业领域面临重要发展机遇。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

全国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区(点)已达1万多个,其中国家级旅游示范点

359个,农家乐150万家,直接从业农民400多万人,年接待游客4亿人次,年

收入达3000亿元,其中农民直接获益1200亿元(郭焕成,2010)。各地涌现出

大批休闲农业的网站,如中国休闲农业网、北京乡村旅游网、中国园艺网等。行

动计划中指出,要整合各地休闲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全国统一的休闲农业电子商

务平台。开发、挖掘全国农村旅游资源,整合全国休闲农业产业链,建设休闲农

业资源数据库。到2012年,在农村地区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红色旅游区和文

明遗产遗址保护区以及现代农业基地全面开通网络预约和票务管理系统。2010

年,农业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部署了“十二五”时期,发展休闲农业要重点实施

的六大工程,其中,“支撑体系建设工程”是要围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加

快建设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全国休闲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咨询、营销

推介、物流交易、虚拟展示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支撑体系。随着休闲农业的快速发

展,这一领域的信息化必将迎来一个加速发展时期。

(二)农业经营信息化已渗透到农业经营的各个领域

“十一五”以来,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速普及,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服务模

式不断创新,农业经营活动信息化水平日间提升,已经渗透到农业经营的各个领

域。

当前,部分省(自治区)正在围绕本省重点农产品,扶植和建立一批跨区域、

专业化的特色网站和交易网络,农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涉及批发市场、商贸中心、

物流调度中心和商品集散地等农业经营的各个环节。与批发市场信息化相配套的

农业信息化

现代物流体系也在快速发展,信息化正在与订单农业、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相结

合,正在逐步成为促进农村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的重要手段。如湖

南“村村通”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的网上销售系统采用B2B模式,提供产品展示和

销售功能。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系统于2000年开始实施信息收集

发布于2004年开始实施安全监控指挥调度,目前已建成1个指挥调度中心、2

个监控分中心,全场交易区有效监控范围超过90%,冷链物流信息系统一期也已

于2010年实施并投入使用。

农业经营信息化另一重要内容是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对于不同类型的农

产品及加工品,采用不同的方法,从生产的源头对产品进行标识和监控。如养殖

业通过耳标、RFID等,种植业通过一维或者二维条码把生产信息、产业形成的

过程信息、检测信息等信息,通过软件系统存放到计算机网络的服务器上。消费

者在购买农产品时,采用专业或通用的设备扫描标识代码,通过电话、手机短信、

电脑和触摸屏等设备就能得到该产品全流程的质量信息,北京、上海等省(直辖

市)在这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功的做法。浙江实施了蔬菜流通信息化与农产品安

全生产溯源项目。湖北省荆门市建立了G3移动二维码绿色食品溯源系统,将特

色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整个环节的产品信息和生产厂地等信息加入到二维码中,

实现源头控制。

伴随着新型功能农业的出现,信息化在休闲农业、生态农业等领域也开始应

用。虽然这一领域起步较晚,但目前几个农业旅游大省正积极探索,涌现出一批

特色休闲农业网站。如2010年9月正式开放的广西“八桂田园虚拟游”网上观

光平台,游客可以通过鼠标上下、左右任意旋转选择视角,对八桂田园22个景

点进行360度景观操作体验。观光平台开通几个月以吸引了几10万点击量。2009

年,西安市长安区农业局利用宽带技术三维实景农家乐旅游服务展示系统对全区

环山公路沿线的九大农家示范村进行网络宣传展示,依托网站围绕吃、住、游、

购、娱进行信息查询、网上预约、农产品订购等服务。

(三)农业经营信息化发展不足且不均衡

农业经营信息化的发展程度与经济实力、技术进步、政策法律、诚信度等各

方面因素息息相关,我国农业经营信息化程度发展不足且呈现明显的区域发展不

均衡特征。从“2010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参展的农业经营信息化项目统

计来看,其中东部站43.75%,西部站25.00%,中部和北部分别占15.63%。需要

说明的是,西部地区省份最多,有12个省(市),但参展项目仅占了全部的四分

之一;而东北部只有3个省,其参展项目与中部地区所占比例相同,可见农业经

营信息化程度与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东部、东北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业经

营信息化程度较快;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发展较慢。

农业信息化

农业经营信息化的内容发展也不均衡,以本次博览会参展的农业经营信息化

项目统计为例,其中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较快,展出项目最多,占56.25%;其次

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占18.75%;第三是批发市场的信息化建设。

占15.63%;休闲农业起步较晚,参展项目最少,仅占9.38%,见图2。

三、农业经营信息化的效益分析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降低交易成本

农业经营信息化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优势满足现代农业市场的要求,实现农

民与市场、生产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在整体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农业电子商务

交易方式不受营业时间、地理位置、零售渠道的影响,有关市场主题能自由地参

加商务活动,拓宽了交易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发布和查询系统可充分发挥网络信

息传递速度快、范围广的优点,通过网络进行广告宣传,展示待售农产品数量、

价格、休闲旅游等信息,降低信息的获得成本。网络在线交流功能利用现在非常

成熟的在线即时通信技术和语音视频通信技术可以直接连线供需双方,从而降低

谈判成本。电子结算系统,为买卖双方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结算服务,可以

降低产品交易费用。物流配送跟踪系统通过销售企业与物流公司合作,自买方完

成付款,从发货开始,就可通过实时跟踪监控系统及时了解货物位置以及各种突

发问题,安全及时地将货物发送至买方,降低运输成本。如黑龙江林甸县农产品

网上交易信息系统,自2009年7月开通以来,通过对网上产品展示、在线订购、

物流配送等资源的整合有效地实现了林甸县农产品的农超对接,大大降低了供需

双方的交易成本。

(二)促进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

农产品要实现从生产到效益的转变,必须充分掌握市场供需状况和价格走

势,只有完成交易过程,才能实现农民增收和再生产。因此,利用信息技术开发

农产品信息发布系统和农产品供求交易信息系统,建立农产品交易平台,打造农

产品物流配送系统等,可以及时快捷地把农产品市场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和消

费者,通过市场来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产品销路,加速

启用,重点推介全市39个涉农区县名优农产品。截止2010年,已实现网上销售

3亿多元,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中国伊春农产品网上大市场2007年

初正式运行到2010年,已入驻会员1401个,展销名、优、新、特等农产品十大

类、2592种产品。该网运行以来,影响力不断扩大,日访问量达8000次以上,

总点击率达260万次,平均每日网上生成订单84个,网上年销售农产品3900

吨,销售额近2000多万元,是农民增收的好帮手。

(三)有利于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网络化,可以强化我国农产品质量

农业信息化

安全监管,实现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使监管部门和消费者及时了解农

产品生产的环境以及农药、化肥等各种投入品的使用情况,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到

消费全过程得监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消费者的知情权。如2008年浙江绍

兴县茶场在9200亩茶园中实行农产品质量追溯,对龙井茶和蒸青茶从生产、包

装、存储到销售实现全场追溯,消费者可通过手机语音、短信和网上查询等形式

了解采购茶叶的相关信息,如果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可追溯至问题根源,完全

做到了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溯,满足了广大消费者

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四、农业经营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不足

目前,农产品质量标准及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在我国已有较大发展,但由于

地区差异和农产品生产的特殊性,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建设参差不齐,采集的信息

类别千差万别,采用的技术手段也各不相同,普适性不强。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但目前农产品质量追溯建设远远不够,信息

采集和发布规范,以及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数据交换等尚未有全国统一标准。

追溯系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吗,影响了初级农产品及食品从

生产到销售各环节质量信息管理与服务的积极性,生产者和加工企业在产品标识

和质量信息采集方面与国际标准相比差距还很大,而确保质量信息的真实性和可

靠性是农产品质量追溯的前提和基础。在“2010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上,

农产品质量追溯展出的案例均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于某一公司或企业自

己的农产品实行的,全国整体行业质量追溯体系尚未形成。

(二)仓储及冷链物流体系发展不定

农产品冷链保鲜对进一步延伸现代农业的产业链,是农业经营的重要一环,

2010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要“加大力度建设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仓储设施,

完善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大型涉农企业投资建设农产品物流设施。”

但当前我国实际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量的20%—3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由

于冷链物流发展滞后,果蔬类在流通过程的损耗率也大大高于发达国家(表1)。

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我国拥有冷库总容量为19%,果蔬、肉类、水产品冷

链物流通率分别为5%、15%、23%。可以说,我国在生鲜产品的流通上,还没

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仓储及冷链体系,冷链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专业化的

冷链物流企业比较缺乏,第三方物流比重不高,冷链物流还没有强制的执行标准,

冷链信息系统、监控体系也不健全,这些制约了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应用。

(三)农产品物流中间环节过多,抬升了农产品价格高

当前,我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要经过收购、运输、批发、零售环节,还有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ykm.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