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监测方案

更新时间:2024-06-21 09:21: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第一章 车站概况

1.1站址环境

广州市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智慧城站南接世界大观站,北联神舟路站,是本线的第六个车站。车站南北向为高唐大道,东西向为规划五路,车站位于两条路的交叉口,小新塘村的西侧。

(1)地面现状

施工场地位于在建高唐大道与规划五路交叉路口,现状小新塘村的西侧,周边地势平坦,地面绝对标高为21.700米。

施工中车站位置图

(2)地面交通现状

周边房屋均为在建建筑,车站主体施工期间不需要进行交通疏解。 (3)地下管线现状

站址范围内主要影响管道:DN1000和DN800污水管,需要永久迁改出车站范围。 1.2车站结构

智慧城站为地下两层11米岛式站台车站,全长236米,标准段宽为19.7米,车站基坑开挖深度为16.41~18.91米。包括车站主体、附属(含出入口、风道、风亭、冷却塔)建筑。

1.3工程地质与水文条件

1.3.1工程地质条件

本标段场地地貌属丘间盆地,沿线地形较平坦、开阔,属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貌,

1 碴碴砖砖砖砖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根据沿线所揭露地层的地质时代、成因类型、岩性特征、风化程度等工程特性,对本车站的各岩土层进行分层。各岩土层描述如下:

1)人工填土层(Q4ml)<1>

本场地揭露的人工填土层主要为素填土,局部为杂填土,颜色为杂色、灰黄、灰白及褐灰色等,稍压实,局部松散,湿。素填土主要由黏性土组成,含少量石英砂粒。杂填土组成物较杂,由黏性土、砂土组成,夹少量的碎石及砖块及生活垃圾。

该层在场地内各钻孔均有揭露,呈层状分布于地表。层厚2.00~6.40m,平均厚度3.35m,层底埋深2.00~6.40m(标高15.83~19.99m)。本层作原位标准贯入试验1次,实测击数N=15击。

2)陆相冲积-洪积砂层(Q3+4al+pl)

根据本次勘察揭露,根据砂层的颗粒级配不同,该层共分为三个亚层:粉细砂层<3-1>、中粗砂层<3-2>、砾砂层<3-3>,现分述如下: (1)粉细砂层,图表上代号<3-1>

黄色、灰黄色、灰白色,饱和,松散为主,局部稍密状,颗粒级配良好,局部为不良,成分为石英颗粒,含少量黏粒。

该层在场地内局部分布,在MUZ2-A013C、MUZ3-ZH-01等7个钻孔有揭露,呈透镜体状产出。揭露层厚0.80~3.90m,平均1.81m,层顶埋深5.70~9.20m(标高12.68~16.02m),层底埋深7.80~12.50m(标高9.25~14.19m)。本层作原位标准贯入试验8次,实测击数N=6~14击,平均值9.6击。 (2)中粗砂层,图表上代号<3-2>

灰黄色、灰白色,饱和,稍密为主,局部松散或中密状,级配良好,成分为石英颗粒,含少量黏粒。

该层在场地内广泛分布,除MUZ2-A013C钻孔外,场地内其余钻孔有揭露,个别钻孔揭露到两层,呈层状产出。揭露层厚0.60~6.60m,平均2.40m,层顶埋深6.10~9.40m(标高12.57~15.87m),层底埋深6.70~14.10m(标高7.87~15.27m)。本层作原位标准贯入试验32次,实测击数N=9~20击,平均值13.9击。 (3)砾砂层,图表上代号<3-3>

灰黄色、灰白色,饱和,中密为主,局部稍密状,级配良好,成分为石英颗粒,含少量黏粒。

该层在场地内零星分布,仅在MUZ3-ZH-05、MUZ3-ZH-06等2个钻孔有揭露,呈透

2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镜体状产出。揭露层厚0.60~4.70m,平均3.17m,层顶埋深6.10~9.40m(标高12.57~15.87m),层底埋深6.70~14.10m(标高7.87~15.27m)。本层作原位标准贯入试验7次,实测击数N=13~19击,平均值16.1击。

3)冲积-洪积土层

根据土的类型、状态,本次勘察过程中揭露到的冲积-洪积土层分为三个亚层,分别为软塑状粉质黏土<4N-1>、可塑状粉质黏土层<4N-2>、河湖相沉积淤泥质土<4-2B>,现分述如下:

(1)软塑状粉质黏土,图表上代号为<4N-1>

灰黄色、灰白色,软塑,黏性好,刀切面较光滑,含少量石英颗粒,韧性干强度高。 该层在场地内局部分布,仅在MUZ2-A017C、MUZ3-SZ-82、MUZ3-ZH-01等3个钻孔有揭露,呈透镜体状产出。揭露层厚0.80~3.10m,平均1.70m,层顶埋深3.10~5.20m(标高16.55~18.86m),层底埋深4.60~6.40m(标高15.35~16.63m)。本层作原位标准贯入试验1次,实测击数N=3击。

(2)可塑状粉质黏土,图表上代号为<4N-2>

灰黄色、灰白色,可塑,黏性好,刀切面较光滑,含少量石英颗粒,韧性干强度高。 该层在场地内广泛分布,除MUZ2-A015C、MUZ2-A016C、MUZ3-ZH-10等3个钻孔外,场地内其余钻孔均揭露到该层,呈近似层状产出,厚度和形态变化较大。揭露层厚0.50~7.60m,平均2.54m,层顶埋深2.00~11.90m(标高10.13~19.99m),层底埋深4.00~12.80m(标高9.23~17.80m)。本层作原位标准贯入试验27次,实测击数N=6~14击,平均值9.7击。

(3)河湖相沉积淤泥质土,图表上代号为<4-2B>

深灰色,流塑,局部软塑状,主要由黏粒、粉粒组成,土质均匀,黏滑,含有机质、腐殖质及少量砂粒。

该层在场地内局部分布,在MUZ2-A013C、MUZ3-ZH-09等8个钻孔有揭露,呈透镜体状或层状产出。揭露层厚0.60~4.30m,平均1.77m,层顶埋深2.40~4.70m(标高16.99~19.39m),层底埋深3.00~7.10m(标高15.09~18.69m)。本层作原位标准贯入试验8次,实测击数N=2~4击,平均值2.9击。

4)残积层(Qel)

该土层为晚三叠世侵入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本次勘察期间揭露到可塑状砂质黏性土<5H-1>、硬塑状砂质黏性土<5H-2>两个亚层,分述如下:

3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1)可塑状砂质黏性土,图表上代号为<5H-1>褐黄色、红褐色,可塑,土质粗糙,以粉黏粒为主,遇水易软化崩解,韧性及干强度低,为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该层在场地内局部分布,在MUZ2-A015C、MUZ3-ZH-10等6个钻孔有揭露,呈透镜体状产出。揭露层厚2.10~6.00m,平均4.10m,层顶埋深8.80~13.90m(标高8.33~13.05m),层底埋深14.00~17.80m(标高4.39~7.85m)。本层作原位标准贯入试验9次,实测击数N=11~17击,平均值15.0击。

(2)硬塑状砂质黏性土,图表上代号为<5H-2>黄褐色、灰黄色等,硬塑,土质粗糙,以粉黏粒为主,遇水易软化崩解,韧性及干强度低,为花岗岩风化残积而成。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层位稳定,但厚度变化较大。揭露层厚2.00~11.60m,平均6.44m,层顶埋深8.00~17.80m(标高4.39~13.74m),层底埋深10.00~25.10m(标高-3.14~11.74m)。本层作原位标准贯入试验65次,实测击数N=18~29击,平均值23.5击。

5)岩石全风化带(T33ηγ)

晚三叠世全风化花岗岩,图表上代号<6H>黄褐色、灰白色,风化剧烈,原岩结构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呈坚硬土状,遇水易软化崩解。该层在场地内均有分布,呈层状产出,层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揭露层厚2.40~16.50m,平均8.20m,层顶埋深10.00~25.10m(标高-3.14~11.74m),层底埋深18.60~34.20m(标高-12.34~3.24m)。本层作原位标准贯入试验77次,实测击数N=30~49击,平均值38.4击。

6)岩石强风化带(T33ηγ)

晚三叠世强风化花岗岩,图表上代号<7H>黄褐色、棕红色,岩石风化强烈,原岩组织结构大部分破坏,岩芯呈半岩半土状,局部呈碎块状,底部夹较多中风化岩块,浸水易软化崩解。该层在场地内广泛分布,除MUZ3-SZ-83、MUZ3-ZS-002等2个钻孔外,其余钻孔均有揭露,大部分钻孔未穿透该层,层位稳定,厚度变化较大。风化规律基本是从上至下由强至弱,个别风化程度不均匀。揭露层厚2.30~18.10m,平均6.91m,层顶埋深18.60~34.20m(标高-12.34~3.24m),层底埋深24.80~41.50m(标高-19.35~-3.00m)。本层作原位标准贯入试验61次,实测击数N=50~88击,平均值62.3击。该岩石属极软岩,岩体极破碎,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类。

7)岩石微风化带(T33ηγ)

晚三叠世微风化花岗岩,图表中代号<9H>灰色、灰白色、浅肉红色,原岩组织结构基本未变,中粗粒结构,局部为细粒花岗岩脉,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石英、角闪石,有少量风化裂隙,岩芯呈短柱~长短柱状,局部扁柱状,锤击声较清脆。该层

4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在场地内局部分布,在MUZ2-A013C、MUZ3-ZH-01等8个钻孔有揭露,均未揭穿该层。局部地段岩面起伏变化剧烈,揭露层顶埋深24.80~41.50m(标高-19.35~-3.00m)。

微风化花岗岩饱和状态岩石抗压强度标准值为51.4MPa,该岩石属较硬岩,微风化花岗岩为坚硬岩,根据现场波速测试和室内岩块波速的测试结果,微风化花岗岩的岩体完整性指数Kv为0.796,为完整岩体,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其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Ⅱ类。

1.3.2水文地质条件 (1)第四系孔隙水

第四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冲、洪积砂层中,在松散填土之中亦有少量第四系孔隙水,根据抽水试验所测得的渗透系数值,水量较大。本标段第四系孔隙水含水层主要有粉细砂层<3-1>、中粗砂层<3-2>、砾砂层< 3-3>。本场地孔隙水一般为潜水,局部上覆黏性土层,地下水略具承压性,承压水头约2.0~5.0m。 (2)基岩风化裂隙水

主要赋存于强、微风化岩中的风化裂隙之中,含水层无明确界限,埋深和厚度很不稳定,其透水性主要取决于裂隙发育程度、岩石风化程度和含泥量。风化程度越高、裂隙充填程度越大,渗透系数则越低。基岩风化裂隙水为承压水,承压水头约3.8~8.4m。

2)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自然条件下总的地下水补、径、排特点是: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地势向低地势形成补给,在垂向上下伏岩土层接受上覆岩土层的渗透补给。

本场地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雨量大于蒸发量,其中大气降雨是本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之一,每年4~9月份是地下水的补给期,10月~次年3月为地下水消耗期和排泄期。地下水接受大气降水入渗和地表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具有明显的丰、枯水期变化,丰水期水位上升,枯水期水位下降。

本场地地下水以垂直循环为主,地下水径流途径较短,径流方向与坡向总体一致,地下水多以散流形式向附近低洼处等排泄,另外也有以地表蒸发和植被叶面蒸腾等方式排泄。

3)地下水的腐蚀性

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对钢结构具弱腐蚀性。

5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4.1 沉降监测实施方法

本工点的沉降监测主要为邻近建构筑物沉降和地面沉降。 4.1.1 沉降观测基准点、工作点及观测点的布设原则 4.1.1.1 基准点位置的选择要求

基准点选择在 3 倍的车站基坑深度以外的稳定地基浅埋式普通基准点。根据需要, 基坑北侧和东侧埋设 2 组 8 个浅埋式基准点,并于基坑开挖前一周埋设完成。 4.1.1.2 观测点位置的选择要求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点应埋设在建(构)筑物的竖向结构上,数量视建筑物的 面积和其离开挖区的距离而定,每栋建筑物不少于 3 个沉降观测点,为检核不均匀沉降的影响,高层建筑的裙房与塔楼应分别设点。

4.1.1.3 沉降观测基准点、工作点及观测点的点位的制作及安装 , 点位的制作除了要满足精度的要求之外,还要做到不影响建筑物的外观,不影响车辆或行人的交通。 工作点采用浅埋钢筋水准标志,观测点的布置及数量视具体情况而定,观测点的主要形式有:

(1)对于混凝土结构墙体上的观测点,采用在结构上钻孔后埋设“L”型点位标志的方法。测点采用Ф18 不锈钢制作,测点端头加工成半球形,先用冲击钻在墙柱上成

孔, 在孔中装入Ф18 不锈钢测点, 然后在孔内灌注云石胶及其凝固剂进行固定(测点固定部位做成螺纹) 。

单位(mm)10支撑立柱沉降监测点10

(2)支撑立柱沉降监测点:在支撑立柱的顶部焊接加工件,样式如图所示: (3)对于支撑立柱沉降监测点, 采用在结构上钻孔后埋设, 测点采用Ф10 不锈钢制作,测点端头加工成半球形,先用冲击钻在支撑上成孔,在孔中装入Ф10不锈钢测点,然后在孔内灌注云石胶及其凝固剂进行固定(测点固定部位做成螺纹) 。监测点应布置在立柱受力、变形较大和容易发生差异沉降的部位,如基坑的中部、多根支撑交

11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汇处等。

(4)地表沉降点的埋设时,水泥地面:先用冲击钻在地表钻孔,然后放入沉降测点,测点采用Ф20~30mm,长800~1200mm半圆头钢筋制成。为减小路面结构对观测效果的影响,上述所有沉降点均埋设在土层内,由套管保护至地面(见右图),套管四周用水泥砂浆填实固牢。原始地面:埋设普通水准测量标石。 (5)地表沉降点以D1、D2、D3等按顺序编号。

地表沉降监测点设置的标准方法 现场效果图

4.1.2 沉降观测方法及精度 2

4.1.2.1 布设水准控制路线

水准路线控制网布设的基本原则采用分级,首先根据开挖区及周边建筑物监测点分 布情况,布设首级控制网(起始、闭合于水准基点) ,观测首级控制点高程;其次,布设二级水准网(起始、闭合于首级控制点) ,观测各沉降点高程。首级控制和二级控制以布设成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均可,具体采用那种路线,根据监测点分布情况和建筑物密集程度决定。在布设水准控制路线时,为确保前后视距差满足二级精度要求,同时满足变形监测的“三定”要求(测站固定、仪器固定、人员固定) ,在布设的同时量测出每次仪器的安置位置,并用红油漆在地面做出标记。

4.1.2.2 水准控制点观测 水准控制点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或附合水准路线进行往返测,取两次观测高差中数进行平差。各测站观测顺序: 往测奇数站:后、前、前、后 ,往测偶数站:前、后、后、前 ;返测时,奇、偶测站观测顺序分别与往测的偶、奇测站相同。

水准控制网主要技术指标

12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序号 1 2 3 4 5 6 项目 基辅分划读数差 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视线长度 前后视距差 任一测站前后视距差累计 视线高度 限差 ≤0.3 毫米 ±0.3√n毫米(n 为测站数) ≤30 米 ≤0.5 米 ≤1.5 米 >0.3 米 4.1.2.3 建筑物沉降点观测

根据水准控制线路测出的各控制点高程数据,采用闭合线路或附合线路观测周围的 各建筑(构)物沉降点,也可采用支点观测,但支点站数不得超过 2 站,且支点观测必须进行两次观测。 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规范。每次观测由固定测量人员、固定仪器按相同的观测路线进行,观测记录至 0.01 毫米,计算及结果至 0.1 毫米。

沉降监测网主要技术指标( 表五)

序号 1 2 3 4 5 6 7 8

数据记录及平差处理: 观测记录采用自编记录计算程序进行。可提高工效和计算不出错。所有观测数据,都按规范规定要求的各项限差进行控制。内业中,利用合格的外业观测数据,用软件进行平差处理。计算各点的高程及沉降量、累积沉降量。

4.2 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监测实施方法

水平位移监测总体上遵循基准点~监测控制点(工作基点)~水平位移监测点的观 测原则。在基坑边相对稳定处布设监测控制点,作为水平位移监测工作基点,同时在基

13 项目 高程中误差(mm) 相邻点高差中误差(mm) 基辅分划读数差(mm) 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 视线长度(m) 前后视距差(m) 任一站前后视距差累计(m) 视线高度(m) 限差 ±0.1 ±0.5 ±0.5 ±1n(n为测站数) <50 ±2.0 ±3.0 >0.3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坑施工影响范围外稳定的区域布设或利用 4 个基准点或基准方向,用以检核工作基点的稳定性。观测时,首先利用基准点检核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再在工作基点上设站,进行水平位移监测点的观测。

4.2.1 工作基点及监测点的布设 4.2.1.1 工作基点的布设方法

为确保按照《建筑物变形测量规程》的二级精度进行水平位移观测,视线长度≤ 300m,在车站基坑四个角及中部两侧布设 6 个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建立观测墩,以下称基点墩) ,工作基点墩位置布置在基坑的阴角拐角处(在基坑阴角拐角处,变形最小,一般仅为基坑最大变形的 1/10 左右) 。工作基点墩应布置在基坑开挖深度3倍以上距离,(砼基础 3003100031000mm ) ,孔深 100mm,在孔内埋设Φ25 钢筋,并浇筑混凝土观测墩,墩尺寸:长3宽3高=400340031200mm,墩顶部埋设强制对中螺栓和仪器整平钢板,螺栓尺寸暂定为 10mm,并刻十字丝,在墩的中间增加加强钢筋。如下图:

强制对中螺栓钢板加强钢筋冠梁混凝土或砼基础单位(mm)冠梁面或地面工作基点观测墩标志图

4.2.1.2 监测点埋设要求

在冠顶梁上埋设监测点时,首先布设工作基点墩,在建立好工作基点墩后,将仪器架设在工作基点墩上,沿基坑边布设监测点墩,监测点位置必须选择在通视处,要避开基坑边的安全栏杆,一般情况下,离基坑 300mm 比较合适,既可避开安全栏杆,又不会影响施工,也便于保护。

在基坑支护结构的冠顶梁上布设监测点,监测点也采用埋设观测墩的形式,埋设监测点观测墩的一般方法如下:首先在基坑边的支护桩冠顶梁上钻孔,在孔内埋设Φ25钢筋,并浇筑混凝土观测墩,墩

14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顶部埋设强制对中螺栓和棱镜整平钢板。如右图:水平位移点以S1、S2、S3等按顺序编号。

4.3 围护结构变形、土体侧向变形监测实施方法 围护结构变形及土体侧向变形采用测斜仪在预埋的测斜管中进行测试。

4.3.1 围护结构变形、土体侧向变形监测孔的布设 4.3.1.1 侧向变形监测孔的布设位置

测斜孔布设位置应布设在基坑及土体可能发生变形的典型位置,如基坑长边中部及基坑阳角处。

4.3.1.2 测斜管的埋设方法

围护结构测斜管一般采用绑扎埋设,土体测斜管采用钻孔埋设。

绑扎埋设

通过直接绑扎或设置抱箍将测斜管固定在挡墙钢筋笼上,钢筋笼入槽(孔)后,水下浇筑混凝土。测斜管与支护结构的钢筋笼绑扎埋设,绑扎间距不宜大于 1.5 米,测斜管与钢筋笼的固定必须十分稳定,以防浇筑混凝土时,测斜管与钢筋笼相脱落。同时必须注意测斜管的纵向扭转,很小的扭转角度就可能使测斜仪探头被导槽卡住。如右图:

B.钻孔埋设

钻孔埋设主要用于围护桩、连续墙已经完成的情况和土层中钻孔测斜。首先在围护桩(或连续墙、土层)上钻孔,孔径略大于测斜管外径,一般测斜管是外径Φ76,钻孔内径Φ110 的孔比较合适。然后将在地面连接好的测斜管放入孔内,测斜管与钻孔之间的空隙回填细砂或水泥与膨润土拌合的灰浆,埋设就位的测斜管必须保证有一对凹槽与基坑边缘垂直。

4.3.2 测斜管埋设应遵守的原则及注意事项 4.3.2.1 土体侧向变形测斜管埋设与安装

土体侧向变形测斜管采用钻孔埋设,埋设与安装应遵守下列原则:

1)在靠近基坑侧壁的土体中埋设测斜管,测点位置选择在变形大或危险的典型位置。

2)测斜管的长度不小于围护桩的长度。

15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因地制宜地采用其它备用方法。 全站仪投点法采用测角精度 2\以上的全站仪,在两个基本垂直的方向上进行投点作业。分别测出两个方向上的偏移量,然后用矢量相加的方法即可得到整个建筑物的偏移值。具体施测时,首先要确定工作点和观测点的位置。工作点的确定可按如下步骤进行:在建筑物的某一轴线的延长线上任选一点,要求该点距建筑物的距离大于 1.5 倍最上观测点高。使用测量标志标记该点的位置,假设该点为 o。在该点安置全站仪,瞄准建筑物轴线上的一个角点,旋转照准部 90 度,在视线方向上标出一点作为工作点,设该点为 b。使用测量标志标出 b 点的位置。固定照准部不动,纵转望远镜 180 度,延视线方向标出一点, 要求该点距建筑物的距离大于 1.5 倍最上测点高。 在该点安置全站仪,瞄准 b 点,照准部旋转 90 度,延视线方向标出另一工作点 a。至此,工作点的标定已经完成。然后就可以分别标定两个相互垂直方向上的观测点。观测点设于建筑物上,一般布置上下两个观测点,且两观测点位于同一条铅垂线上。对有些建筑,可视情况增加一个中间观测点。观测点的标定方法如下:在工作点(如 a)上安置全站仪,瞄准 o 点,照准部旋转 90 度,延视线方向在建筑物底部适当位置标记一点,作为该方向的底部观测点,然后固定照准部,纵转望远镜,在底部观测点上方适当位置标出一点作为上部观测点。同样的方法可在 b 点标出该方向上的观测点。至此,工作点和观测点均已标定完成。 进行倾斜观测时, 在工作点上安置全站仪, 对中整平之后, 应检查竖轴的垂直情况。

方法是:旋转照准部,使长水准管与任意两个脚螺旋的连线平行,此时水准气泡应精确 居中,然后将照准部旋转 180 度,此时的水准气泡偏移量不得大于 0.5 格。仪器安置就绪后,在底部观测点处安放水平读数尺,调整水平读数尺使尺面与全站仪视线垂直,然后用正倒镜法将上部观测点投影到水平尺上,量出投影位置相对于底部观测点的偏移 量。同样的方法可量出另一垂直方向上同等高度观测点的水平偏移量,按矢量相加的方 法可求得整个建筑物的偏移值。如受现场条件限制,无法保证两个方向上的观测点位于 同一高度上,可先求出各方向上的倾斜率,再换算成相同高度上的水平位移值,然后进 行矢量相加。 4.7地下管线监测

如果条件允许,地下管线的观测点尽量布设在管线的端点、转角点和必要的中间部位,并且测点宜直接布设在管线本身,也可以设在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根据需监测的地下管线的重要程度及现场实际情况,地下管线的沉降可以分别采用直接法和间接法进行监测。

21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4.7.1直接法

直接法就是通过埋设一些装置后,直接对管线本身的位移进行观测。常用的方法有: (1)抱箍法:由扁铁做成的圆环(直径稍大于管线直径)将测杆与管线连接成一 个整体,测杆伸至地面,地面处设置相应的窨井,保证道路、交通和人员的正常通行。此法观测精度较高,其不足之处是必须凿开路面,开挖至管线的底面,这对城市主干道是很难实施的,但对于次干道和十分重要的地下管道,如高压煤气管道,按此方案设置测点并予以严格监测,是必要和可行的。

(2)套管法:用一根硬塑料管或金属管打设或埋设与所测管线顶面和地表之间,量测时将测杆放入埋管内,再将标尺搁置在测杆顶端,只要测杆放置的位置固定不变,

测试结果就能够反映出管线的沉降变化。此法的特点是简单易行,可避免道路开挖,但

4.7.2 间接法

间接法就是不直接观测管线本身,而是通过观测管线周围的土体,分析管线的变形。 常用的方法有:

(1)底面观测:将测点设在靠近管线底面的土体中,观测底面的土体位移。此法 常用于分析管道纵向弯曲受力状态或在跟踪注浆、调整管道差异沉降。

(2)顶面观测:将测点设在管线轴线相对应的地表或管线的窨井盖上观测,由于 测点与管线本身存在介质,因而观测精度较差,但可避免破土开挖,只有在设防标准较低的场合采用,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 第五章 施工监测的组织和施工监测管理

5.1施工组织

为确保施工监测的及时、准确,我们将成立2个施工监测小组,分别为地面监测组和地下监测组。选派具有地铁施工监测、测量经验的工程师担任监测组长,全面负责监测工作,及时将监测信息反馈给总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和业主。详见下图施工监测组织与流程图。

22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施工准备 测量参数 工程施工 项目经理总工程师测量主管地面监测 洞内监测 施工监测技术、工管部 监理工程师 业主 5.2施工监测管理

(1)工程开工前,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及工程的施工进度安排,编制详细的监测实施作业计划及相应的保证措施,将监控量测纳入施工生产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2)成立监测小组,确保监测人员、监测仪器、工具满足监测工作需要,并相对固定。为监测人员提供良好的实测、办公环境,确保监测成果及时、准确。

(3)施工监测要紧密结合施工进度,测出每一施工步骤对变形的影响。在变形观测过程中变形体发生显著变化时,应及时调整变形监测频率,实时进行变形监测,并将结果及时反馈,以修改设计参数,调整施工工艺并采取措施。

(4)监测人员及时整理分析监测数据,预测变形发展趋势,指导现场施工。若发生异常情况,随时与监理工程师、业主、设计联系,采取有效措施,做好预防,确保安全施工。

5.3施工监测人员及设备配置

监测人员及监测仪器设备关系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及及时性,对于本项目我单位采取以下措施确保监测人员及仪器到位:

1、保证本方案所列主要人员、仪器设备准时到位并开展监测工作。承诺投入生产的主要监测人员长驻广州,人员的技术能力能胜任监测工作的需要,投入充足的设备,并对投入的设备、仪器进行全面的检查,确保所有投入监测的仪器均在校准、鉴定的有效期内运行,状态良好、性能先进、精度满足要求。并根据工作需要添置有关监测仪器设

23 施工监测组织与流程图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备。并预备多套备用设备,预防监测中工期变动、工作量增加、设备瘫痪等突发事件的发生,监测仪器长期在穗,投入监测工作。

2、保证100%监视和监测设备在校准、鉴定的有效期内运行。 3、保证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和运输安全。 4、按规定的频率和方法进行仪器的常规检测。 5、保证所有主要人员到位,持证上岗。

6、各监测项目要按人员固定、仪器固定、方法固定、监测时间段固定的原则作业,以保证数据成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7、制定应急措施,预备一定数量的备用设备和机动人员,一旦出现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立即投入使用,以满足业主及工程施工的要求。

监测人员名单 姓名 钟绍林 潘雄 孙松坤 白周平 刘鑫波 马楠 王健 职称 工程师 测量员 助理工程师 测量员 测量员 测量员 测量员 工作年限 7年 4年 5年 6 3 6 1 备注 监测组长 主要监测设备及元器件表 名称 型号 主 要 性 能 指 标 单位 数量 电脑 联想 TCR1101:±2″/2mm±2pp台 1 全站仪 徕卡TCR1101和徕卡TCR1201+ m TCR1201+: ±1″/2mm±2ppm

台 各1 24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视具反射片 徕卡 片 体情况 水准仪 平板测微器 铟钢尺 沉降监测头 收敛仪 游标卡尺 5.4监测注意事项

(1)不断向工作人员提供监测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仪器,不断提高监测队伍的素质;

(2)定期对监测控制点进行复测,从而确保其稳定; (3)加强对监测点的保护; (4)监测组内建立二级检查制度;

(5)监测仪器按规定时间进行核准,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固定专人管理仪器,进行保养和维修;

(6)监测资料的存储、计算、管理均采用计算机进行;

(7)当天的监测成果当天报,及时送报主管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

(8)监测值出现异常时,迅速报告相关工程师并加密观测次数,必要时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直至稳定为止。

为了保证测量及放样的准确和精度,特制定以下技术措施:

(1)本工程测量采用二级复核制,项目部测量队为一级,公司精测队对项目部的关键控制测量进行复核为二级。

25 苏一光的DSZ2 ±1.5mm(每公里往返测量高差标准偏差)±0.7mm台 1 苏一光的FS1 (DSZ2+FS1测微器每公里 徕卡(2米) 往返测量高差标准偏差) 常数3.0155 对 各1 TA.85-13 中国上海0-150mm ±0.1mm ±0.02mm 个 台 把 约300 1 1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2)开工前对测量人员进行工程情况、技术要求、测量规范、测量仪器设备的操作、测量方案、测量基本知识和测量重要意义的培训。

(3)定期把测量和监测仪器设备送到有检定资格的单位检较,确保仪器设备的精度。

(4)所有监测工作都必须做到换手复核,换不同的人换不同的方法来复核,确保无误。现场必须做好详细记录。每天写好施工日志。

(5)加强对导线点、水准点、中线点等关键控制点的保护、经常复核,随时掌握其准确性及可靠性。一经发现点位变化,及时准确地改正并上报监理,确保万无一失。

(6)积极与测量监理工程师联系、沟通、相互配合。满足测量监理工程师提出的合理技术要求和意见。重要部位的测量要请测量监理工程师旁站监理,并把测量结果及资料及时上报监理,测量监理工程师复核无误后方可进行下步工序的施工。 第六章 监测数据分析、信息反馈、监测成果

本工程监测项目较多,技术要求较高、数据量庞大、数据反馈要求及时迅速、对监测数据成果整理及检索要求快速准确,对监测数据的处理及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监测工作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处理,作出超前预报,实现信息化施工,为决策措施提供参考依据。监测的信息化施工及监测数据及分析结果(周报方式,特殊情况下采用日报方式)传递途径如下图

26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24内提 交电子成果报 告 项目部制定的经审核的监测方案 现场数据采集 监测数据整理分析 监测成果内部审核 数据超预警值或出现异常 监测信息入库 立即上报业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 同时上报安全监督机构等部门 执行超预警方案,加密监测频率 24小时提交书面报告协助分析变形原因 执行调整后监测方案 业主,专家组判定工程是否安全 根据工程情况 调整监测方案 安全 不安全 6.1、监测数据的反馈分析

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监测数据的分析分为实时分析和阶段分析,均以报告形式反馈。 (1)实时分析。每天根据监测数据,分析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发现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实时分析一般采用日报表形式。

27 执行超预警值方案,加密监测频率 停止施工, 启动抢险预案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2)阶段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根据大量的监测数据及相关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总结施工对周围地层影响的一般规律,指导下一阶段施工。阶段分析一般采用周报、月报形式,或根据工程施工需要不定期进行,提出指导施工和优化设计的建议。

工程竣工后,提交施工总结,对监测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分析工程实际变形或应变规律,总结工程施工的经验与教训,为以后的工程设计、施工及规范修改提供参考和积累经验,并可以和计算结果比较,完善计算理论。

6.2、监测数据的采集

1、本监测项目数据观测严格按照现行相关规范、规程以及本工程的设计施工方案进行,采用固定观测仪器、固定观测人员、固定观测方式、固定观测线路的原则,严格控制观测精度,确保观测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连续性、及时性。

2、 基准和工作基准点,特别是基准点,要埋设在变形范围之外,且应位于压、震和不遭受碰撞的地方,要稳定、可靠。

3、 基准点要定期检测。对于基准点,建网初期和停止观测后各复测一次,观测期间3个月复测一次,当产生怀疑时,应随时进行观测;对于工作基点,视其稳定可靠程度,每隔若干次观测后要与基准点进行联测,若位置有变化,应及时修正。

4、 观测数据用专用的表格记录,当出现读数异常有可异现象时,应进行重读,并和上次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观测数据必须在现场当天处理完毕。如处理结束发现疑问时要立即复测,数据变化较大时及时报警。

5、 实行监测日志制度,监测负责人必须记录每次监测时的大气、人数、仪器、设备、各测点的工作情况,以及各工作面的施工进展情况,也要观察记录地面积水、裂缝、超载等外部情况,以供数据分析时结合参考。

6.3、信息反馈流程

1、建立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责任落实到人,及时反馈监测信息,指导信息化施工。当监测结果达到警戒值时,应先由分包监测单位立即向总包单位代表进行口头报告,总包单位立即向业主代表进行口头报告,并在6小时内由分包方将书面报告递交到总包方,总包方在24小时内将书面报告递交到业主。当监测结果未达到警戒值时,分包方须在12小时内将书面报告递交到总包方,总包方在48小时内将书面报告递交到业主。

2、一般来说,工程发生事故前或多或少有预兆,通过监测,可以分析系统的变化规律,预测判断系统的安全稳定性,及时发现预兆,提出是否修改原设计或是采取加固

28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措施,指导施工,避免发生重大事故。

3、监测的目的是为业主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用以评定项目在施工期间的安全性,并对可能发生的危及安全的隐患或事故提供及时、准确的预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事故的发生。因此,实现监测过程的信息化,建立顺畅、高效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准确地反馈监测信息十分重要。

6.4、报告形式及内容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监测结果应逐次整理,以周报的形式送达有关各方;工程结束时,提交完整的监测总报告。

(1)日报

根据规定要求,以电子文件形式报送当日全部施工监测数据和巡视信息,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及施工进度;监测数据及分析等。

(2 )周(月)报

根据规定要求,监测周(月)报通过书面文字报表形式报送,主要内容包括:工程概况及施工进度;监测工作简述;监测成果统计及分析;监测结论与建议;监测数据汇总表;变形曲线图;监测测点布置图。

(3)总结报告

工程竣工时,根据工程监测合同,向总包单位提交总结报告。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工程概况;监测目的、监测项目和技术标准;采用的仪器型号、规格和标定资料;测点布置;监测数据采集和观测方法;监测资料、巡视信息的分析处理;风险预警情况、监控跟踪情况及其处理;监测结果评述;超前预报效果评述;提供以下图表:①各项监测成果汇总表;②各项安全巡视信息成果表;③典型测点的时程曲线图;④沉降断面图;⑤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提供其它分析图表(如等沉降值线图、测点的变化值随施工进展(或受力变化)变化曲线等;⑥监测测点布置图。

6.5、监测数据处理、传输、和反馈

1、所有监测项目的监测数据均采用计算机自动化系统进行处理和管理,并能传输到Internet网上,与甲方计算机网络连接,达到自动传送数据、报告文件的要求。网络连接前必须向甲方提供含各方观测数据的电子文件。

2、监测信息反馈要及时,应编制监测反馈程序,内容应包括建立监测数据库,监测结果与变形量限差的比对,综合判断是否安全,应采取的安全方面的措施等。

29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3、对发出的警报进行跟踪,了解有关方采取了那些安全措施,在防止监测对象被破坏,保证其安全方面取得的效果,月报及总结报告中应有统计和说明。 第七章 现场监控测量的控制

7.1基坑安全等级为1级

7.2让现场控制测量贯穿整个施工过程始终,各项监测工作的监测频率根据施工进度确定,结构变形过大或场地情况变化时应加强监测,有事故征兆时要保持测量的持续性,及时反应监测结果,并及时上报。

7.3桩体变形测斜管埋设位置考虑腰梁植筋等因素的影响,以免破坏,同时土体测斜管及水位点的埋设位置也应考虑锚索施工的影响。

7.4各项监测项目达到预警时应该加强监测频率,每天为3-4次,达到报警时,监测频率应为2小时一次。及时与单位领导和监理工程师反馈实时数据,以保证工程的正常施工与安全。

7.5巡视检查 7.5.1支护结构 (1)支护结构成型质量 (2)冠梁、支撑有无裂缝出现 (3)支撑、立柱有无较大变形 (4)墙后土体有无沉陷、裂缝及滑移 (5)基坑有无涌土、流砂、管涌 7.5.2施工工况

(1)开挖后暴露的土质琣民岩土勘察报告有无差异

(2)基坑开挖分段长度及分层厚度是否与设计要求一致,有无超长、超深开挖 (3)场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状况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设施是否运转正常 (4)基坑周围地面堆载情况,有无超堆荷载 7.5.3基坑周边环境

(1)地下管道有无破损、泄露情况 (2)周边建筑物有无裂缝出现 (3)周边道路(地面)有无裂缝、沉陷 (4)邻近基坑有建筑物的施工情况 7.5.4监测设施

30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1)基准点、测点完好状况 (2)有无影响观测工作的障碍物 第八章 仪器鉴定证书、主要人员资质证书

31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目录

第一章 车站概况 ······································································································· 1 第二章 施工监测目的及意义、制定原则和编制依据 ··························································· 6 2.1施工监测目的及意义···························································································· 6 2.2施工监测方案的制定原则······················································································ 6 2.3施工监测方案的编制依据······················································································ 6 2.4监测控制值 ······································································································· 7 2.5监控频率 ·········································································································· 8 第三章 监测设计表、监测图 ························································································· 9 第四章 基坑监测方法 ································································································ 10 4.1 沉降监测实施方法 ····························································································· 11 4.2 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监测实施方法 ······································································· 13 4.3 围护结构变形、土体侧向变形监测实施方法 ··························································· 15 4.4 地下水位监测实施方法 ······················································································ 18 4.5 支撑轴力监测实施方法 ······················································································ 19 4.6地下管线监测 ·································································································· 21 第五章 施工监测的组织和施工监测管理 ········································································ 22 5.1施工组织 ········································································································ 22 5.2施工监测管理 ·································································································· 23 5.3施工监测人员及设备配置···················································································· 23 5.4监测注意事项 ·································································································· 25 第六章 监测数据分析、信息反馈、监测成果 ································································· 26 6.1、监测数据的反馈分析 ······················································································· 27 6.2、监测数据的采集 ····························································································· 28 6.3、信息反馈流程 ································································································ 28 6.4、报告形式及内容 ····························································································· 29 6.5、监测数据处理、传输、和反馈 ··········································································· 29

32 广州轨道交通二十一号线工程【施工6标】土建工程 智慧城站监测方案

第七章 现场监控测量的控制 ······················································································· 30 第八章 仪器鉴定证书、主要人员资质证书 ····································································· 31

33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yi3.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