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企业社会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更新时间:2023-05-29 12:48: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当前中国企业社会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

10社工-周冉

摘要:企业社会工作是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与方法去协助工业体系内人群的服务,它是一个新兴的社会工作领域。在西方,自1875年第一位福利秘书受雇于匹兹堡海因兹公司算起,企业社会工作已走过了一百三十多年。不过,作为“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机制”解决员工问题的专门职业及新兴的专业领域,企业社会工作在西方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则始于21世纪初期。目前企业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在全国进行一些试点发展,而在这些试点的中国政府机构、企业人事管理机构以及工会、社区等部门在实施企业社会工作时没能合理选取介入方法, 其工作方式不仅简单、粗糙、僵化, 而且也显得十分陈旧落后。企业社会工作主体若不及时进行必要的反思、学习和变革, 并在吸收、消化和创新的基础上大胆借鉴国外专业介入方法, 同时有效利用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 那么,中国的企业社会工作必将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当前,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机构, 加强专业介入, 注重专业技巧, 建构新的工作模式, 不断提高服务绩效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企业社会工作、实践困境、员工帮助计划

一、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

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萌芽始于1927~1937年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比如,江西革命根据地的公营工厂已把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与职工福利作为工厂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企业社会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性非专业的企业社会工作。而这种企业社会工作是在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领导与厂长或经理负责下,企业社会工作与企业管理部门、工会组织及有关机构密切合作,由工会运用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等方法,向职工提供社会服务。一般来说,这些服务涉及职工福利事业的举办、职工教育的发展、协调人际关系、解决职工或家庭的实际问题与思想问题等。无疑,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社会工作在预防并解决职工的物质与精神问题、激发职工社会主义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与产品质量,以及增强企业活力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我国企业在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与分配方式等方面均发生了深刻变化,企业内外的各种关系与问题日趋复杂化。企业职工也面临着诸多新问题,比如,就业稳定性差,职工基本福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收入低下与生活贫困;职工的基本权益得不到维护;职工心理问题缺乏疏导机制等。而解决上述问题急需“专业”的企业社会工作者介入。与此同时,社会转型也给企业社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及介入空间。比如,在人们再就业与工作适应的解决上、农民工问题、双职工家庭中子女与老人照顾、“社会福利社会化” 引发的社区与企业部分福利职责的承担等,均需要新的专业方法,特别是需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企业特色的行之有效的企业社工方法,以此为国家、社会、企业、职工提供服务。

另一方面,伴随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发展,我国学术界也开始

讨论在企业发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自2006年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以来,中国社会工作实务在珠三角地区(尤其是广东省深圳市)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残障保护、妇儿服务、司法矫正、青少年服务、社区服务等多个领域均有社会工作大规模的试行。企业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也开始了前瞻性的探索,在2008年,深圳市购买的社会工作岗位中包括了企业社会工作,聘请的香港社工督导也同时上岗,由此企业社会工作试点正式推开。而事实上,在20世纪90年代初,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开始进入中国。而作为国内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推进则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企业社会工作的萌芽。简言之,珠三角地区企业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主要来源于两大力量:一是政府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项目购买”试点,推动了社会工作民间组织实施企业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二是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则促使草根民间组织或者企业推行企业社会工作服务。在上述背景下,珠三角地区的企业社会工作获得了快速发展,并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社会工作实务的四种运作形式,即厂内运作模式、外包运作模式、企业购买运作模式、项目嵌入运作模式。值得一提的是,上述企业社会工作实务的介入与多元服务的提供,已对员工、组织、社区、社会的发展发挥了诸多重要功能:协助困难员工摆脱困境,重建员工的自信心,创建合理而高效的工作环境,增进员工的身心健康与生活稳定;促使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最大程度地促进员工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增强企业凝聚力与实现企业目标,应对大规模的危急事件,预防问题产生,维护员工合法权益,促进员工的社区参与和社会融合,等等。可见,我国企业社会工作在21 世纪初获得快速发展,既体现了政府推进企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决心、工业界试图提高生产力的良好愿望,又反映了专业介入在优化工作环境与社会环境中的重要功能,即展现了利用专业机制实现企业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

二、企业社会工作的现实问题

作为一个源于西方20世纪初的员工福利方案, 历经雇员咨询服务、顿悟方案等发展进程, 国外企业社会工作研究在内容方法模式等领域已相对成熟, 目前研究正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而国内的企业社会工作直至21世纪初才刚刚起步,国内的学者对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运作模式、内容要素、功能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 这些研究为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综观研究现状,对企业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与实务探究还不够,特别是有关中国本土化企业社会工作实践路径的研究较少, 企业社会工作面临着一系列现实的发展困境。

一方面企业社会工作实践面临缺乏明确实施机构的困境。企业社会工作实践中要维护员工权益,改善员工福利,提升员工与企业工作绩效, 这些都需要有一个职责明确且措施得力的具体部门来组织调研规划实施和反馈改进。纵观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历史演进, 可以发现, 在计划经济时代, 企业基层党组织与工会组织直接或间接地开展着职工福利,发展培训,协调人际,帮抚困难等工作,但这些涉及企业社会工作的内容并不是企业基层党组织与工会的核心职能, 只是副业而非主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 我国企业在组织形式,分配机制,利益关系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企业内外环境日趋复杂, 企业员工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繁杂多样, 很多企业没有建立明确的专业性企业社会工作的职能部门, 即使一些大型跨国企业配备了含有一定企业社会工作性质职能的岗位, 但更多的还是停留于西方的企业社会工作线层仿制范畴与内容, 缺乏适应中国国情的企业社会工作机制。所以, 企业社会工作实践迫切需要明确而专业的组织

实施机构。

另一方面企业社会工作实践面临实践主体与技术的困境。企业社会工作运用的是社工等技术, 而企业实践的组织架构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前企业社会工作尚不能有效融合人力资源管理, 导致技术与主体不能完全有机匹配,使企业社会工作的实践发展还主要停滞在零碎分散技术使用层次。另外, 从当前我国企业社会工作的实务模式来看, 不论是企业社会工作的外包运作模式, 还是厂内运作模式,企业购买运作模式和项目嵌人运作模式, 都存在着实践主体的矛盾性, 企业社会工作是以企业为本,还是以员工为本, 并没有真正统一和明确;在目标上也存在过程目标与结果目标,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工具目标与终极目标的不一致性等困境;在技术使用上存在着个案工作,团体工作,社区工作等方法并行的局面, 缺乏真正基于现实企业管理背景下的科学分类和有机梳理。同时, 企业社会工作实践还面临着实践内容与价值的困境,我国实践中企业社会工作内容庞杂,包括职工权益维护,心理疏导,教育培训,人际沟通,矛盾调节,困难帮抚等系列内容, 多处于简单罗列阶段, 缺乏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流程的有机契合, 甚至有些是另起炉灶,这直接制约了企业社会工作的实践效果与效率, 企业社会工作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工作价值两难的困境, 国际公认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服务,社会公正,个体尊严等, 企业社会工作是以企业为基础, 以职工为本的专业实务工作,在企业社会工作实践中, 如何确立价值中立性, 如何保持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平衡, 如何遵循保密守则等, 这些都是企业社会工作的实践难题。

三、本土化员工帮助计划

实施本土化员工帮助计划是企业社会工作的有效路径。员工帮助计划是组织运用科学的方法, 积极主动地通过规划、宣传、调研、辅导、干预、评估等精神福利服务, 澄清员工职业价值观, 规划职业生涯, 提升心理资本, 营造支持性组织文化,解决员工在社会、心理、管理与健康等方面问题,最终达到发掘员工潜能,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目标的项目。激励注重人文关怀, 重视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有机整合, 注重内在激励, 属于精神激励范畴, 十分契合转型期员工的需求, 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内在持久动力与企业社会工作的终极使命殊途同归,都是打造幸福员工健康企业与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本质都致力于有效促进员工精神健康,实现员工,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三赢,有助于突破企业社会工作的实践瓶颈,建立企业社工的长效机制。

企业社会工作与员工帮助计划在我国都是全新的领域, 从国内研究积累与国外研究启示来看, 发展我国的企业社会工作的契合点和现实途径在于将企业社工的目标理念,方法模式与人力资源管理进行有机整合, 否则企业社会工作会游离于企业管理之外, 实效也会大受影响。因此, 企业社会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社会学视角, 还应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紧密结合,让技术与主体有机匹配, 而遵循着人力资源管理的运行机制, 内容,载体与本质等又都与企业社会工作高度一致,融合了企业社工与企业管理的条件, 能使企业社会工作的发展脉络从企业社会工作的员工帮助计划碎片化,分散技术使用层次提升到科学系统的实践层次。所以是企业社会工作的有效实践路径, 可以体现企业社工的专业性与操作性,也是企业社工实务新突破的重要途径, 这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充分验证。

本土化员工帮助计划有助于构建基于我国文化语境的企业社会工作实务体系。激励离不开社会文化背景, 应从中国的本土文化,中国特色的情理社会,中国独有的关系维度,中国人人格特征和管理实践出发, 解决当前中国社会现实中

的工作生活平衡问题, 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模式。由于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差异很大, 传统,现代与后现代在同一空间共存, 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相互渗透, 这种发展态势在人类发展史上是很罕见的, 所以在这样一个极为特殊的情境中实施员工帮助项目, 要将员工激励的一般性与这种特殊性相结合,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激励模式。本土化能有效结合本土丰富而独特的社工思想, 运用视域研究企业社工的实践路径, 拓展传统个案小组等介人方法, 创新本土化介人途径, 有助于建构基于企业社工的本土化实践模式。企业社会工作实践倡导,培育,创造工作生活平衡,需要本土化这样一个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人力资源开发平台与载体;企业社会工作肩负着关注人的发展,解读人生的意义,建构人的精神家的终极使命, 本土化的内涵正是企业社会工作的具体体现。从以人为本出发,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培养人,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激发人的创造潜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为企业社会工作增添了新的时代特色。

今天, 置身于急剧变动的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的利益格局和日趋加快的工作节奏环境中, 当我们面对纯理性,确定线性管理模式向理性与非理性融合,注重人文和谐的管理模式转变的情境时,如何激励核心员工, 如何拓展创新传统企业社会工作实务, 已经成为一个显性问题,作为涵盖了个体与组织所有层面且行之有效的精神激励, 基于企业社工在现代化图景下的中国有着极大的需求空间。员工帮助计划是企业社会工作的有效实践路径, 基于企业社工的员工帮助模式是融理念,策略与路径三位一体的系统, 应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道路, 注重职业生涯规划等外生变量和工作绩效等内生变量, 实施价值激励,成长激励,减压激励和人文激励,最终提升满意度与工作绩效, 实现企业社会工作作用最大化,系统化和持续化操作策略模式, 形成有机动态的良性循环激励系统, 从而切实提升员工软实力和更好生活新期待。

[参考文献]

[1] 苏景辉.工业社会工作[M].台北: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89.

[2] 高钟.企业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3] 李晓凤.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与实务[M].武汉:武汉大学出

版社,2008.

[4] 李晓凤.企业员工社会工作辅导介入模式探索[J].社会工作

(学术版),2010,(9).

[5] 王瑞华.国外的企业社会工作模式[J].中国社会导刊,2008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yg4.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