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片防洪规划项目综述

更新时间:2023-05-01 19:20:01 阅读量: 实用文档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黄河流域(片)防洪规划项目综述

1项目由来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黄以来,党和国家对黄河防洪十分重视,防洪减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然而,黄河是一条流域自然条件复杂、河情特殊的河流,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严重,进入黄河的洪水泥沙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洪水威胁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因此,保障黄河防洪安全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防洪一直是治黄的首要任务。1997年,黄河水利委员会编报了《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对黄河干流防洪治理提出了规划意见。为及时指导防洪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防御江河洪水的能力,1998年11月水利部以水规计[1998]485号文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防洪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并下达了《全国防洪规划任务书》。“通知”要求各流域机构根据《防洪法》,总结多年来防洪治理的经验教训,以及江河流域新的水情、工情及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各流域的实际情况,对防洪规划进行修订。黄河水利委员会对该项工作十分重视,及时进行了全面部署,1998年底防洪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2规划范围及水平年

2.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包括黄河流域及西北内陆河地区。

黄河流域的规划范围为:黄河下游白鹤以下河段,上游宁夏、内蒙古平原河段,中游禹门口至潼关、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河段,沁河下游、渭河下游等主要支流河段,合计37段;沿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的8座省会城市——济南、郑州、西安、太原、呼和浩特、银川、兰州、西宁,以及5座重要地级市——开封、石嘴山、包头、延安、洛阳,共13座;大中型病险水库84座(其中大型12座)。

西北内陆河地区的规划范围为:伊犁河、塔里木河干流及其支流叶尔羌河、阿克苏河,以及开都河、玛纳斯河、霍尔果斯河、阿拉克别克河、奎屯河、黑河、石羊河、疏勒河、艾不盖河等13条主要内陆河;乌鲁木齐、石河子、格尔木3座城市;大中型病险库32座(其中大型10座)。

2.2规划水平年

规划基准年:1997年。

规划水平年:近期2010年;远期2020年。

3黄河流域(片)防洪治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1防洪治理现状

194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黄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对黄河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治理开发。经过沿黄广大军民坚持不懈的努力,防洪减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50多年来,先后三次加高培厚了黄河下游1 400多km堤防,自下而上开展了河道整治;在干支流上修建了三门峡、小浪底水利枢纽及伊河陆浑、洛河故县水库,拦蓄洪水泥沙;开辟了北金堤、东平湖滞洪区及齐河、垦利展宽区,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同时,还加强了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和人防体系的建设。依靠上述工程措施和沿黄广大军民的严密防守,取得了半个世纪伏秋大汛不决口的伟大胜利,扭转了历史上频繁决口改道的险恶局面,保障了黄淮海平原12万km2防洪保护区的安全和稳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据初步估算,下游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近4 000亿元,间接效益与社会效益更是无法估量。

上游宁夏、内蒙古平原河道已建堤防长1 419 km,河道整治工程117处,坝垛1 428 道,在防洪防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中游禹门口至潼关河段已修建各类护岸及控导工程31处,长127.62 km。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河段,修建了护岸工程41处,长64.2 km。

对沁河下游堤防及险工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建设,有效地抗御了洪水,保障了沁河左岸华北平原及京广铁路的安全。在渭河下游修建了堤防及河道整治工程,保护了关中平原及返库移民的安全。

在新疆的伊犁河、开都河、塔里木河干流和支流叶尔羌河、阿克苏河以及甘肃、青海、内蒙古的主要内陆河流上修建了一大批水库、堤防和防冲护岸工程。据初步统计,在洪水威胁较为严重的13条内陆河上修建堤防、护岸工程长度832.2 km,其中堤防长度540.2 km,防冲护岸工程长度292 km。这些工程为保护沿河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发展地方经济、促进民族团结和稳定边防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和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的防洪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先后在沿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的大中城市修建了防洪排涝工程。

3.2存在的主要问题

(1)黄河下游洪水威胁依然是国家的心腹之患。

黄河下游的水患不仅是洪水造成的,主要是泥沙淤积河道、主流游荡多变引起的,泥沙是其症结所在。黄河水少沙多,水流含沙量高,泥沙问题长期难以得到解决,是黄河下游水患威胁严重而又难于治理的根本原因。黄河下游防洪工程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堤防质量差、险点隐患多,险工和控导工程的根石严重不足;高村以上299 km游荡性河道的河势变化尚未得到控制;东平湖滞洪区围坝质量差,入黄退水困难,湖区群众安全建设设施少,滩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水情测报、通信、防汛抢险等防洪非工程措施也不适应防大汛、抢大险的要求。下游防洪工程的续建改建任务还很繁重。

(2)黄河上中游干流河段及主要支流防洪治理需要加强。

近年来,宁蒙平原河道河槽淤积加重,堤防标准降低,河势变化频繁,滩岸坍塌,防洪防凌问题十分突出,需要加强治理。禹潼河段泥沙淤积影响严重,河势变化大,工程长度短,致使该河段冲滩塌岸加剧,引起大型提灌站脱流,危及沿河村庄和返库移民生活生产安全,急需增建防护工程。三门峡库区(潼三河段)护岸工程布局不合理,数量少,塌村、塌地、塌扬水站等塌岸现象时有发生,对原建库时后靠到高岸上的移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沁河上游缺少控制性骨干工程,下游堤防质量差,险工不完善,河势变化大,洪水威胁华北平原的安全。渭河下游淤积严重,排洪能力急剧下降,堤防工程质量差,河道整治工程量少质差,洪水威胁严重。汾河、伊洛河、大汶河等主要支流,洪水淹没、河岸坍塌等,重大灾情、险情屡有发生。

(3)病险水库多,严重威胁水库下游地区的安全。

截至1997年,黄河干支流上共建有大、中、小型水库3 100余座,其中大中型水库147座。据初步统计,有84座大中型水库带病运行,小型水库更多。不但影响水库效益的正常发挥,而且还严重威胁着水库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4)城市防洪设施薄弱。

目前城市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城市防洪工程体系不完善,威胁城市安全的大部分山洪沟未建拦洪、导洪建筑工程;有些重要的防洪河段还没有防洪工程;蓄滞洪区滞蓄洪水能力低,各类泄洪建筑及沟道排洪能力不足;防洪沟道违章建筑多,沟道行洪能力严重降低。

(5)西北内陆河防洪缺乏统一规划,防洪投入不足,工程标准低、质量差,洪水灾害频繁。

西北内陆河地区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点地区之一。该地区经济发展落后,防洪建设投入严重不足,绝大多数内陆河缺乏系统的防洪规划,工程建设缓慢又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现有工程一般为临时抢修,工程简陋,防洪标准低,质量差,出险频繁,洪水灾害时有发生。

区内还有32座大中型水库存在渗漏严重、泄洪设施老化、泄洪能力不足等问题,达不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严重威胁水库下游安全,急需除险加固。主要城市防洪设施不足,急需加强建设。

4 规划目标

黄河防洪的长远目标是消除水患,稳定下游现行河道,谋求黄河的长治久安。在本规划期内,近期和远期的规划目标分别为:

(1)近期目标(2010年)。对于黄河下游,兴建沁河河口村水库;大力开展下游堤防加固,沁河口以下临黄大堤普遍淤宽100m;强化河道整治,初步控制游荡性河势;完善东平湖滞洪区工程,加强滞洪区和滩区安全建设;加强河口治理,相对稳定入海流路。初步形成以中游干支流水库,下游堤防、河道整治、分滞洪区工程为主体的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程体系,基本控制洪水,减轻下游河道的淤积抬高;配合防洪非工程措施,确保防御花园口洪峰流量22 000立方米每秒堤防不决口。遇超标准洪水,力求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不至于引起社会动荡。黄河上中游干流、主要支流和西北内陆河重点防洪河段的河防工程基本达到设计标准,大中型病险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防洪任务较重的重要城市基本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2)远期目标(2020年)。进一步加强黄河下游防洪减淤体系,中游干流骨干工程古贤水利枢纽投入运用,洪水泥沙得到进一步控制,基本控制游荡性河势,保证滩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局部河段初步形成“相对地下河”雏形。

黄河上中游干流、主要支流和西北内陆河防洪河段的河防工程达到设计标准,大中型病险库除险加固全部完成,重要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5主要规划成果

本次防洪规划是在黄委的统一领导下,由黄委设计院作为技术牵头,规划计划局协调,防办、河南局、山东局、黄科院、水文局、信息中心等委属有关单位和流域片十省区(兵团)共同参与完成。黄委主要完成了黄河下游、中游禹门口至潼关、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河段的规划工作,同时对省区成果进行了协调汇总。

目前完成的主要成果包括4个层次:一是《黄河流域(片)防洪规划纲要》;二是主报告——《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黄河流域及下游沿黄城市防洪规划报告》、《黄河流域病险库除险加固规划报告》、《西北内陆河防洪规划报告》等;三是有关报告的附件,共设31个;四是专题报告,共计130多个。

在初步完成报告编制工作之后,根据水利部规划总院的要求,积极参与了全国防洪规划汇总及流域报告的修改完善。2002年6月,黄委对《黄河流域(片)防洪规划纲要》进行了审查,并上报水利部。

6本次防洪规划的突出特点

与以往规划相比,本次防洪规划的突出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规划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重点突出。

本次规划全面分析了黄河流域(片)各条河流和河段的防洪形势,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对防洪任务较重的黄河有关河段、32条支流、13条内陆河、116座病险库和16座城市进行了规划。通过全面规划,有利于认清黄河流域(片)防洪的总体布局,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解决防洪关键问题十分有利。

(2)基础资料较为详实,采用了新资料。

水文、泥沙资料一律由1976年延长至1997年,资料系列长度为1919~1997年。工程资料采用到1998年底,并测绘了黄河下游1/10 000地形图,对局部堤段进行了地质勘探。规划采用的水文、泥沙、工程现状、地形、地质等基础资料反映了现状实际。

(3)基础研究工作方法多样,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相结合,科研院校与设计单位相结合,使规划成果质量明显提高。

如河道冲淤变化预测采用水动力学模型及水文水动力学模型计算手段相互印证,突破了以往流域规划中单纯采用经验模型进行河道冲淤变化预测的方法。在黄河下游河势演变试验和治导线验证中同时采用两

个河道动床物理模型分别进行,与数学模型分析结果相互比较。许多项目采取黄委设计院、黄科院、河海大学、黄委水文局等单位相互配合、联合攻关的方式进行。

(4)采用了新技术。

如在小花间设计洪水分析工作中,不仅采用传统的水库调洪、洪水演进方法,还应用本次研制开发的二维不稳定流模型对伊洛河夹滩地区的滞洪作用进行了分析计算,使小花间设计洪水成果更为精确。在测绘工作中,首次采用了全球定位系统GPS、航测数字化测图、全站型速测仪等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测图精度,而且效率高、成本低。在堤防工程规划中,除了采用传统技术加固堤防外,因地制宜地采用混凝土薄截渗墙等新技术。在河道整治工程规划中,加大了铅丝笼沉排坝、混凝土桩坝等不抢险坝、少抢险坝的应用力度。开发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空间地图数据与常规属性资料的统一管理、增加了系统的可示化功能及空间分析功能。

(5)思路新颖,贯彻了新时期的治水思路。

在规划的编制中贯彻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体现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要求,防洪体系的总体布局力求与流域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逐步实现人与洪水和谐共处。在强调防洪体系的整体作用和注重工程建设的同时,加大了防洪非工程措施及工程管理的投入力度等。

黄河干支流防洪形势、总体布局及治理措施

1黄河干支流防洪形势及问题

1.1下游洪水威胁依然是国家的心腹之患

黄河下游的水患不仅是洪水造成的,而且主要是泥沙淤积河道和主流游荡引起的。目前,进入黄河下游的泥沙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下游河道淤积严重,泥沙问题在相当长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历史上形成的“地上悬河”的严峻局面将长期存在。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的洪水尚未得到控制,下游仍有发生大洪水的可能。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下游河防工程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堤防质量差、险点隐患多、断面不足,仍有溃决的可能;河道整治工程不完善,主流游荡多变,“横河”和“斜河”时有发生,严重危及堤防安全;小浪底水库下泄相对清水期间,下游河道将冲刷下切及展宽,河势变化剧烈,现有工程需要有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东平湖滞洪区围坝质量差,退水入黄不畅,安全建设遗留问题较多;下游滩区170多万人的安全建设设施少、标准低;河口治理需要进一步加强;水情测报、通信、机动抢险队、

防汛指挥系统等防洪非工程措施不完善,不适应防大汛、抢大险的要求。下游防洪工程的续建改建任务还很繁重。

1.2上中游干流河段及主要支流防洪治理需要加强

近年来,由于龙羊峡水库调节了水沙过程,造成宁蒙平原河槽淤积加重,堤防标准降低,河势变化频繁,滩岸坍塌,防洪防凌问题十分突出,因此需要加强治理。禹门口至潼关河段泥沙淤积影响严重,河势变化大,工程长度短,致使该河段冲滩塌岸加剧,引起大型提灌站脱流,危及沿河村庄和返库移民生活生产安全,急需增建防护工程。三门峡库区(潼三段)库区护岸工程布局不合理,数量少,塌村、塌地、塌扬水站等现象时有发生,对原建库时后靠到高岸上的移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沁河上游缺少控制性骨干工程,下游堤防质量差,险工薄弱,河势变化大,洪水严重威胁华北平原的安全。渭河下游淤积严重,排洪能力急剧下降,堤防工程质量差,河道整治工程量少质差,洪水对关中平原的威胁越来越严重。汾河、大汶河等主要支流,堤防决口,河岸坍塌,重大灾情屡有发生。

2防洪工程体系总体布局

2.1黄河下游

通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结合黄河特点,总结治黄的经验教训,黄河下游防洪治理的基本思路是:“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控制洪水;“拦、排、放、调、挖”处理和利用泥沙。按照这一思路,黄河下游防洪减淤的总体布局如下:

(1)干支流水库工程布局。

在黄河中游干流河段布置碛口、古贤、三门峡、小浪底等4座控制性骨干工程,在支流伊、洛、沁河上分别布置陆浑、故县、河口村3座水库。当下游发生超标准洪水时,拦蓄超量洪水;利用死库容拦截泥沙,利用少量库容调水调沙运用,减轻下游河道的淤积,同时为中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争取时间。根据目前的研究,在小浪底水库建成后,继续兴建古贤、碛口水库,基本形成中游干流洪水泥沙调控工程体系,配合其他措施,可使下游河道在60年或更长时间内不显著淤积抬高。

(2)下排工程建设布局。

根据水沙条件的变化,长期不懈地进行堤防加高加固、河道整治、挖河固堤等下排工程建设,排洪排沙入海,保证设防标准内的防洪安全。近期重点进行堤防加固和河道整治。同时,采用放淤固堤、挖河固堤、结合引黄供水沉沙淤高背河地面等多种途径逐步构筑“相对地下河”,是黄河下游防洪的一项战略措施。

(3)滞洪区布局。

目前,黄河下游布置有东平湖、北金堤等分滞洪区。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北金堤滞洪区运用机会大幅度减少,改为临时分洪措施,东平湖滞洪水库仍然是保证山东窄河段防洪安全的关键工程,是今后分滞洪区建设的重点。

(4)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但黄土高原地区自然地理条件复杂,水土流失面广量大,类型多样,重点加强7.86万平方公里多沙粗沙区的治理是减少入黄泥沙的关键。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工程、生物等多种措施,综合治理,防治结合,坚持不懈地长期治理,逐步减少入黄泥沙。

(5)防洪非工程措施。

防洪非工程措施对保障下游防洪安全有长期的重要作用。应进一步完善非工程措施,包括水情测报、通信、调度系统、机动抢险队、指挥系统等,加强防洪防凌的统一调度和防洪工程的统一管理,逐步形成适应防洪工程体系有效运作的管理体系。

2.2黄河上中游干流和主要支流

对于黄河上中游宁蒙河段、禹潼河段、潼三河段等干流河段以及主要支流,根据水沙条件的变化,主要依靠堤防、河道整治或护岸工程建设,保障一定标准内的防洪安全。

3主要治理措施

3.1黄河下游防洪

3.1.1堤防加固

现行河道两岸临黄大堤长1 371.2 km,设防标准为防御花园口22 000 立方米每秒洪水。堤防级别为1级,堤防顶宽12 m,临背河边坡均为1∶3,堤防超高仍采用现行标准,设计洪水位采用2020年水平。规划堤防加高帮宽1 190.9 km。为了消除堤身质量差、裂缝、狐獾洞穴、堤基渗水、老口门等隐患,需要对沁河口以下黄河下游堤防全面加固。堤防加固措施以放淤固堤为主、截渗墙加固为辅。放淤固堤1 185.6 km,利用截渗墙加固堤防87.7 km。对不满足防洪要求的虹吸和险闸分别进行拆除和改建加固。为防止洪水期风浪淘刷堤坡,在堤防平工段建设防浪林;为满足防汛抢险交通需要,对堤顶全线进行硬化,建设上堤防汛道路1 370 km;近期选择马扎子、人民胜利渠作为结合引黄供水沉沙淤筑相对地下河试点工程,远期进行推广。

3.1.2河道整治

黄河下游河道整治是充分利用紧靠堤防的险工,再修建控导工程,共同控导主流,保护堤防安全。黄河下游河道整治继续采用微弯整治方案。本次规划将整治流量由原来的5 000立方米每秒修订为4 000 立方米每秒,并对宽河段治导线进行了修订。河道整治的重点是高村以上游荡性河段。根据工程现状及规划治导线,规划新续建控导工程98处,工程长度156.7 km,坝垛1567道,其中高村以上游荡性河段占71%。对不满足设计要求的险工和控导工程全部进行加高加固。

3.1.3东平湖滞洪区加固

东平湖滞洪区是陶城铺以下防洪安全的一项关键工程。围坝为1级堤防,二级湖堤为4级,戴村坝以下回水段堤防左岸级别为2级、右岸为4级。对围坝全线77.8km进行防渗加固,对石护坡破损部分进行翻修加高,进行坝顶硬化;对二级湖堤渗漏严重的堤段进行加固,疏通北排和南排通道。对戴村坝进行修复,对大清河戴村坝以下堤防、险工和控导工程进行加高加固。安全建设采用建村台就地避洪和临时撤退两种方式,其中新湖区全部采用临时撤退方式,老湖区根据具体情况两种方式相结合。修建撤退道路100 km,老湖区修建、扩建村台面积391.6万平方米。

3.1.4滩区安全建设

黄河下游滩区面积3 956 平方公里,耕地25万公顷,人口173.1万人。预测下游滩区2020年水平人口为213.29万人。规划对距堤1 km以内和落河的村庄群众实施外迁,外迁人口46.7万人,按移民建镇标准建设,需建房屋面积794.6万平方米;对封丘倒灌区24.71万人采取临时撤离措施,建设撤

退道路200 km;其余137.97万人修筑村台就地避洪,村台防洪标准为防御花园口站12 370 立方米每秒洪水(20年一遇),按人均60平方米,建设村台面积8278万平方米。

3.1.5挖河固堤工程

考虑到小浪底水库建成后,陶城铺以下窄河段和河口段仍然可能会继续发生淤积,挖河固堤的重点是陶城铺以下的窄河段及河口段;陶城铺以上河段,视河道冲淤情况,相机疏导畸形河湾。陶城铺以下河段挖河固堤的目的主要是减淤,陶城铺以上配合河道整治理顺河势,各河段挖出的泥沙用于加固堤防。

3.1.6河口治理

河口地区现有设防堤段长77.4 km(左岸49.7 km,右岸27.7 km),设防流量为10 000立方米每秒,左岸大堤为1级堤防,右岸为4级堤防。左堤断面尺寸不足,需要全线加高帮宽,并进行堤顶硬化;在两岸堤防的临河侧建设防浪林。续建险工长度3.9 km,新建、续建控导工程7处,工程长度11.

8 km。同时,对险工及控导工程进行加高加固。规划阶段后期,由于河口流路过长,需改走北汊,缩短河口流路。

3.1.7防洪水库

根据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工程体系的总体布局,在黄河北干流河段规划修建古贤、碛口水库,在支流沁河上布置河口村水库,与现有干支流水库联合运用,作为“上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规划近期建成河口村水库,远期建成古贤水库。

3.2黄河上中游干流河道治理

3.2.1三门峡库区及小北干流治理

(1)小北干流治理。禹门口至潼关河段长132.5 km,河道冲淤变化剧烈,规划新建续建控导及护岸工程21处,长度55.7 km;加高加固工程26处,长104.7 km。

(2)三门峡库区治理。黄河三门峡库区潼关至三门峡大坝河道长113.5 km,目前塌岸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根据新的情况,规划新建续建河道整治工程25.1 km、防冲防浪工程51.3 km,加高加固河道整治工程18.6 km、防冲防浪工程17.3 km。

3.2.2宁蒙河段防洪

黄河宁蒙河段平原型河道长869.5 km,防洪工程主要是堤防和河道整治工程。堤防设防标准为20~50年一遇,堤防级别为4~2级。规划新建堤防112.74 km,对现有不满足设计要求的堤防进行加高加固,对穿堤建筑物进行合并、改建,对山洪沟道入黄河口进行治理。规划建设河道整治工程坝垛数6 180道,加固坝垛244道。黄河石嘴山以下河段主流摆动,规划沿河滩地搬迁人口1.9万人。

3.3主要支流防洪

本次规划涉及沁河下游、渭河下游、汾河、湟水、泾河、伊洛河、大汶河等32条(37段)支流的防洪问题,现状已建堤防总长度3 040 km,防冲护岸长度361 km。由于黄河流域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对防洪工程投入不足,因此已建防洪工程数量少、标准低,而且老化失修严重。支流防洪规划河段长度近5 000 km,规划新建堤防452 km,加高加固2 617 km;新建防冲护岸1 872 km,加高加固170 k m;新建河道整治工程50 km,改建加固坝垛729道。

甘肃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探讨

石羊河流域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端,河流起源于南部祁连山,消失于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之间的民勤盆地北部。由东向西,主要由大靖河、古浪河、黄羊河、杂木河、金塔河、西营河、东大河、西大河等8条河流组成,除大靖河外,中部6条河于武威城附近汇成石羊大河干流入红崖山水库后进入民勤盆地,西大河及东大河部分在永昌城北汇成金川河入金川峡水库后进入金昌盆地。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经过多年的开发利用,不断支撑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与此同时,过度的水资源利用,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开始威胁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有些地方甚至已危及人类生存。实施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成为流域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一、总体认识

1.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量约17亿m3,灌溉面积约29万hm2,人口约223万人,分别是甘肃内陆河地区水资源总量、总灌溉面积、总人口的约1/4、1/2、1/2。目前流域水资源利用率已很高,现状流域水资源毛利用率(用水量与水资源量比)达154%,净利用率(耗水量与水资源量比)超过9

5%,远远超出了国际公认的合理利用率。由于中游对水资源的过度使用,进入民勤盆地的地表水量大大减少,已远远不能满足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需求,为了维持生产的正常发展,不得不过量掘井取水,使超采地下水的状况愈演愈烈,目前年超采地下水大约3.5亿m3,造成地下水位每年以大约0.5~1.0m的速度普遍而又持续地下降。中游地区超采地下水的情况也普遍存在,地下水位下降趋势亦不乐观。

过度的水资源利用和持续的地下水位下降,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流域现状的社会经济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和长远利益为代价而取得的。

2.生态环境恶化主要表现在河流源头区和尾闾区

在源头区由于人们的乱砍滥伐和超载放牧,造成祁连山区的乔木林和灌木林破坏严重,草场退化,祁连山灌木林下线比20世纪50年代上移约40m,30%的灌木林区出现草原化和荒漠化。部分地区不断毁林毁草、开荒种地,严重毁坏林草植被,加之近几年又大兴淘金热,更加剧了林草植被的毁坏,导致水土流失,河流洪枯流量变化剧烈,水源涵养功能急剧下降。

进入尾闾民勤盆地的地表水量大大减少,超采地下水的状况愈演愈烈,使原本依赖地下水生长的沙枣林、梭梭及天然白刺等植物枯萎和死亡,使固沙的灌木林地带因水分亏缺而退化、衰败,削弱了防沙固沙和对绿洲的保护能力,大片土壤沙漠化。民勤绿洲的萎缩和土地沙化,也加重了风沙和沙尘暴的危害。这些灾难性天气不仅严重威胁着石羊河流域人民的生产、生活,而且对全省乃至西北、华北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民勤地区生态恶化形势已成燃眉之急。

3.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耗用水量过多

目前流域内灌溉面积过大,复(套)种比例过高,灌水技术相对落后,种植结构不尽合理,致使农业用水效率偏低,耗用水量过大,占总用水量的90%以上。严重挤占生态用水,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尤其在地下水严重超采的情况下,局部地区仍在扩大耕地面积,这种错误行为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

4.水污染形势严峻,水质持续恶化

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率不高,加之农业生产中使用农药、化肥所产生的面源污染,致使流域水质恶化,水污染严重。现状进入红崖山水库的水质为V类,加快了民勤盆地地下水的恶化趋势。民勤盆地现状地下水矿化度每年增加大约0.12g/L,矿化度高达2~4g/L,最高地区达8g/L,致使盆地北部的5万多人、11万多头牲畜饮水十分困难。许多人不得不背井离乡,成为“生态难民”。

5.缺乏权威、高效的流域统一管理机构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现状流域水资源管理基本上处于一种各自为政的无序状态,体制不全,机制不顺,水价不合理,法规体系未健全。更关键的问题是公民自觉守法意识不够,执法力度不强,水事活动各行其是,纠纷频发。缺乏权威、高效的流域统一管理机构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流域水资源利用失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流域综合治理的根本目的是使水资源得到永续利用,生态环境得到保护与改善,最终实现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流域的综合治理必须从战略高度着眼,以统一管理和调度为核心,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充分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宣传教育等手段,协调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

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首要目标是使地下水超采量为零,地下水位停止下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遏制。其次,是使源头区水源涵养能力有所提高。第三,是使流域水质得到改善。

三、综合治理主要措施

综合治理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大部分,对于节水、治污、封育、植草、种树及水库建设等工程措施本文不做进一步探讨。本文主要就经济结构调整、水价、生态移民、跨流域调水工程及其运行费用等加以探讨。

1.关于经济结构调整

流域内金昌市是以镍等有色金属冶炼和加工为主的工业城市,结构比较单一,应注重培养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应注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武威市应逐步实现农业型经济向工业型经济转变,加快发展旅游、商贸、化工、纺织、建筑等支柱产业。就总体而言,金昌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而武威的主导产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两地经济互利性很强,应加强统一规划和协调,实现优势互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目前流域农业种植结构粮经草比例为68∶24∶8,复(套)种比例高达50%,这与流域水资源条件极不相称,是流域水资源超载的根本原因。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对于提高用水效益,保护生态环境,进而提高水资源承载力具有决定性作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包括农、林、牧、副、渔结构和作物种

植结构两部分。适度调减农业规模,加大林、牧、副等各业发展规模,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加大低耗水的经济作物和林草种植面积,整体提高农牧业产品的技术经济含量和用水效率。

2.关于水价调整

现状流域农业地表水价不到0.1元/m3,地下水只收电费、基本不收水费。城镇生活与工业水价不分用水多少、不分用水时间,全年采用一个水价。这种水价政策极不利于水量控制和节约用水。因此,必须制定与节水、治污、统一调配水资源等战略相适应的水价政策。城镇生活、工业供水应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超额加价的分段水价政策。农村供水考虑现阶段实际情况,应力争按成本收费,努力做到供水工程的良性运行,如有条件可试点推行按用水紧张程度区别的季节性“峰谷水价”政策。对于提取地下水工程,可考虑调整机井用电价格,实行分段累积加价的电价政策,以此经济杠杆控制地下水开采量。

3.关于生态移民

石羊河流域源头区和尾闾民勤盆地,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态问题,均与人口数量过大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要从根本上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确保治理措施行之有效,最根本和有效的办法是有计划地将部分当地群众移往水资源尚有一定承载力的地区,如向疏勒河流域移民。

4.关于跨流域调水工程及其运行费用合理分摊的问题

从长远看,当地有限的水资源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对水资源的需求,实施跨流域调水工程是解决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途径,也是石羊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保障。目前应尽快开工兴建“引大济西”二期工程,积极开展结合黄河黑山峡河段开发进行“引黄济民”及延长“引大入秦”干渠向民勤调水等工程的前期工作,充分比较论证,力争尽早实施。其工程建设费用考虑本地区实际情况,国家应给予资金支持。关于跨流域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维护费用,在一定程度上,应依靠水价来解决。此水价仅由民勤来承担是不尽合理的。应充分认识到从外流域向民勤调水是整个石羊河流域的问题,而不仅仅是民勤一个县的问题,应把石羊河流域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看待,处理好上游与下游、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应充分认识到民勤是防止沙漠南侵、保卫武威的绿色屏障,民勤与武威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再则,从水权角度讲,中游多耗用的部分地表水量应该下泄民勤盆地,但考虑中游地区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长远看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中下游共同承担从外流域向民勤的调水费用是合理的,应积极研究确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5.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

许多水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在水资源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解决水问题的根本出路。目前,不仅要建立流域管理机构,更重要的是赋予其权责,树立其权威,理顺体制,完善运行机制。水资源管理体制要按照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以“一龙管水,多龙治水”的模式,创新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快建设现代化的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充分依靠现代科学手段,进一步规范、调整和指导供水、用水、节水、治污和保护水资源的行为,使有限的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同时积极着手石羊河流域水法规体系建设,尽快组建水政监察执法队伍,加强水资源的执法。全面推行取水许可制度,任何单位、个人取用水都应交纳一定的水资源费,这是国家对水资源产权有偿使用的体现方式,也是政府在水资源的勘探、保护、监测、评价等方面付出代价的一种补偿。认真研究理顺水利工程投资机制,建立长期稳定、导向正确、全面系统的水资源投资机制,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必不可少的条件。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y0e.html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