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GPS定位监控公司星控高科推介泉州市 - 十二五 -

更新时间:2024-03-30 07:48:01 阅读量: 综合文库 文档下载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

泉州市“十二五” 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 专项规划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1月

1

目 录

第一章

“十二五”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实基础 ................................. 6

一、泉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的成就 ......................................... 6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主导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 6 2、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同步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 7 3、协作配套不断深化,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 8 4、品牌带动成效显著,品牌美誉度持续提升。 ................................ 9 5、内涵提升扎实推进,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 9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 9 7、产业环境日趋完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 10 二、泉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10

1、制造业结构不合理 ..................................................... 10 2、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不强 ................................... 10 3、技术创新不足 ......................................................... 11 4、产业人才缺乏 ......................................................... 11 5、企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 11

第二章

“十二五”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环境分析 ................................ 11

一、泉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面临的机遇 ........................................ 12

1、全球制造业战略性重组 ................................................. 12 2、内需市场继续扩大 ..................................................... 12 3、新技术成为产业竞争制高点 ............................................. 12 4、“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定位的提出 ............................. 12 5、区域文化对制造业先进性的植入效应 ..................................... 13 二、泉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 13

1、国际市场环境更为复杂 ................................................. 13 2、要素成本上升 ......................................................... 13 3、产业发展模式发生转变 ................................................. 13 4、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 14

2

第三章 “十二五”泉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总体战略 .......................... 14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 14

1、指导思想 ............................................................. 14 2、基本原则 ............................................................. 15 3、发展目标 ............................................................. 16 二、战略重点 ................................................................ 17

1、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 ......................................... 17 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 18

第四章

“十二五”主要制造业发展行动纲领 .................................... 18

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 18

1、海洋工程装备 ......................................................... 19 2、专用设备 ............................................................. 19 3、成套设备 ............................................................. 20 4、汽车及配件 ........................................................... 20 5、装备制造基地 ......................................................... 21 6、政策支持 ............................................................. 21 二、提升发展石油化工产业 .................................................... 21

1、基础石化产业链 ....................................................... 22 2、通用和专用合成材料产业链 ............................................. 22 3、新领域精细化学品产业链 ............................................... 22 4、化工新材料产业链 ..................................................... 22 三、积极打造光电信息产业群 .................................................. 22

1、LED和光伏产业 ....................................................... 23 2、微波通信产业 ......................................................... 23 3、信息安全产业 ......................................................... 23 4、智能安防监控产业 ..................................................... 24 5、三大产业园区 ......................................................... 24 四、进一步完善纺织鞋服产业链 ................................................ 25

3

1、纺织业 ............................................................... 25 2、服装业 ............................................................... 26 3、鞋业 ................................................................. 27 五、调整优化轻工业 .......................................................... 27

1、食品饮料产业 ......................................................... 27 2、工艺制品产业 ......................................................... 28 3、造纸印刷业 ........................................................... 29 4、箱包袋制造业 ......................................................... 30 六、加快建筑建材产业的整体化发展。 .......................................... 30

1、建筑陶瓷 ............................................................. 30 2、墙体材料 ............................................................. 30 3、水泥 ................................................................. 31 4、石材 ................................................................. 31 七、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 31

1、生物技术药物 ......................................................... 31 2、现代中药 ............................................................. 31 3、海洋生物 ............................................................. 32 4、平台建设 ............................................................. 32 八、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 ...................................................... 32 九、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 33 第五章

产业布局和基地建设 .................................................. 33

一、优化“一湾两翼一带”产业布局 ............................................ 33

1、环泉州湾经济圈 ....................................................... 33 2、北翼经济区 ........................................................... 34 3、南翼经济区 ........................................................... 34 4、安永德经济带 ......................................................... 34 二、重点打造八大制造业基地 .................................................. 34 三、积极促进工业园区整合拓展 ................................................ 36

4

第六章 “十二五”重要工程和平台 ............................................ 37

一、重点建设八大工程 ........................................................ 37

1、泉州先进制造业产业核心区建设工程。 ................................... 37 2、五年千项带动工程。 ................................................... 37 3、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工程。 ............................................... 38 4、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工程。 ............................................... 38 5、建设低碳发展工程。 ................................................... 39 6、创新带动工程。 ....................................................... 39 7、品牌发展工程 ......................................................... 40 8、产业国际化工程 ....................................................... 40 二、积极打造六大平台 ........................................................ 41

1、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 41 2、行业资讯服务平台 ..................................................... 41 3、工业设计服务平台 ..................................................... 42 4、投融资平台 ........................................................... 42 5、产业人才引进和培训平台 ............................................... 42 6、物流支撑平台 ......................................................... 43

第七章 保障措施 ................................................................ 43

一、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 43 二、完善投融资政策。 ........................................................ 43 三、落实土地支持政策 ........................................................ 44 四、加强组织领导 ............................................................ 44

5

泉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专项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泉州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富有前瞻性、创新性、导向性和可操作性的产业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规划期为2011-2015年,展望到2020年。

第一章 “十二五”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现实基础

一、泉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的成就

经过“十一五”的努力,泉州凭借民营经济优势,抓住国际产业

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工业化,迅速扩大产业规模,已经构筑起“5+5”产业发展格局,确定了重点发展的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和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生物医药、修船造船5个新兴产业,奠定了建立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雄厚基础。

1、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主导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2010年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突破3500亿元,约占全省的1/4,连

续11年居全省第一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达到613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达5400家,亿元以上企业数为1050家,总量均居全省首位。上市企业55家,融资近300亿元,资本运营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1.7%,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4%,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从2005年的60.1%提升到2010年的68%。

6

图1-1-1 2006-2010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2、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同步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纺织鞋服、建筑建材、工艺制品、食品饮料、机械制造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仍是泉州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力量。2010年,五大传统产业规模以上企业累计完成产值3720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高达60.65%。石油化工、电子信息、汽车及配件、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169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7.6%。至“十一五”末全市轻重工业比重58:42,重工业比重比2005年高出5.5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重进一步优化协调。

7

图1-1-2 2006-2010五大传统工业规模以上产值(亿元,%) 图1-1-3 2006-2010五大新兴工业规模以上产值(亿元,%)

3、协作配套不断深化,产业集中度有所提高。

截至2010年底,泉州19个特色产业集群实现产值5030亿元,占全部工业的82%,其中产值超100亿元产业集群有9个,包括石化、纺织、服装、鞋业、石材、建陶、食品饮料、机械、包袋。许

8

多特色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著名的专业生产基地。其中,泉州箱包产业集群、晋江休闲运动鞋产业集群、石狮休闲服装产业集群、南安五金水暖器材产业集群和德化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入选“中国2008百佳产业集群”。

4、品牌带动成效显著,品牌美誉度持续提升。

到2010年,泉州累计有46项产品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54件商标获工商总局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国家出口产品免检企业5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8项,相继荣获“中国品牌经济城市”、“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和“中国品牌之都”称号。鲤城的“中国民间工艺品之都”、丰泽的“中国树脂工艺之乡”、陈埭的“中国鞋都”、东石的“中国伞都”、石狮的“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南安的“中国建材之乡”、惠安的“中国石雕之都”、永春的“中国芦柑之乡”、安溪的“中国乌龙茶之乡”、德化的“中国瓷都”等区域性的国家级品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5、内涵提升扎实推进,发展后劲持续增强。

“十一五”期间,通过积极引导企业建立各级企业技术中心,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开发能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目前我市共有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99家,其中国家级5家,省级64家(数量为全省设区市最多),市级30家。“十一五”期间共实施技术改造扶持项目303个,专项扶持资金累计27949万元,实施技术创新扶持项目98个,扶持资金累计3600万元。

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节能降耗成效明显。

“十一五”期间全市组织实施节能改造重点项目725个,累计总投资约120亿元,项目年节约标准煤100万吨;全市重点耗能企业完成节能量190万吨标准煤,淘汰了45.0万千瓦燃油发电机组和286.6万吨落后水泥产能,取缔关闭石材企业1116家。2010年我市万元GDP能耗在2005年0.90吨标准煤的基础上下降15%,控制在

9

0.76吨标准煤以内。

7、产业环境日趋完善,保障能力全面提升。

泉州抓住交通条件变化的机遇,统筹进行交通和产业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功能逐步完善,聚集能力、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有力提升参与区域合作与竞争的水平。随着高铁、港口等交通设施的扩建、运行以及高速公路网的建设,未来交通条件将有显著改善。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网络、能源供应保障体系和水利基础设施。

二、泉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看到,泉州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与科学发展的要求仍有不少差距,依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龙头企业数量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优势不明显等问题。特别是受土地、劳动力成本上升和能源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传统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

1、制造业结构不合理

泉州制造业主要以低技术和中低技术类产业为主,重工业产值仅占全部工业的38.3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12%左右,难以体现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先进性”。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体的产业生态,客观上形成了适应这种产业生态的运行模式与产业文化,这对泉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产生了一种无形的阻力。

2、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不强

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持是综合的、配套的、快速反应的,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专业服务的外臵化,工业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泉州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导致企业价值链高端环节外迁,产业发展仍停留在价值链的低端。

10

3、技术创新不足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滞后于全部制造业的发展。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300亿元,占GDP的比重仅为8.57%;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22.7亿元,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63%,产品同质化、同构化现象较普遍;企业拥有的核心技术和专利不多,如电子信息业偏重硬件制造,电子信息产品以传统的模拟电子器件等基础产品为主,技术含量偏低,信息服务发展滞后,软件及系统集成相对薄弱。科技活动投入不足,创新收益差。

4、产业人才缺乏

泉州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3.4%,有职称的仅占2.5%,每万人口中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复合型人才、支撑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物更是严重匮乏。这一矛盾在泉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将更显突出。

5、企业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泉州市共有法人工业企业23000多家,个体工业户75000多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数量多,大部分企业仍停留在家庭式、家族式管理的传统方式上,营销及管理知识相对较为欠缺,人员的素质也相对较低,管理创新步伐缓慢,经营管理粗放、成本控制能力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

第二章 “十二五”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是泉州建设环湾大城市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在全球经济加速融合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泉州先进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紧抓机遇,抢先发展,对于泉州产业发展至关重要。

11

一、泉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面临的机遇

1、全球制造业战略性重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与合作进入新阶段,国际产业转移呈现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的新趋势。制造业发达国家正着手加速技术水平和附加值较高的中间型制造业的转移,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新一轮制造业资源的优化配臵,逐渐将产品价值链中的中高端环节转移至诸如中国这样的广大发展中国家。

2、内需市场继续扩大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发展,快速升级的消费结构、逐步扩大的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融合的区域经济一体化,都将加大内需市场的拓展,国家对刺激内需市场的措施也不断推出。

3、新技术成为产业竞争制高点

许多国家把发展低碳技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开发技术等作为抢占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战略举措。多元化的智慧型移动设备、智能电网、物联网、云计算与服务、环保、节能产业等,无一不是最受瞩目的焦点。引进、吸收、采用新技术、新成果,快速从以传统产业为主导的结构转为传统优势产业和新兴战略性产业齐头并进,是泉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

4、“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战略定位的提出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战略定位之一是“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等作为加快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施建设意见。这是泉州紧紧抓住世界制造业战略重组、国家大力发展制造业、中央

12

大力支持海峡西岸建设、海峡两岸关系出现积极变化带来的首要战略机遇。

5、区域文化对制造业先进性的植入效应

以敢拼、勇闯、勤劳、包容为特征的泉州区域文化一直是推进泉州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新一轮发展更需要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开拓未来的大智大勇,泉州区域文化将有力支持泉州继续解放思想、敢为人先、迎接挑战、勇往直前。讲诚信、容失败、重关系、弱妒忌是泉州经商文化崇尚的准则,这样的准则创造出有利于全民积极参与创业的氛围。

二、泉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面临的挑战

1、国际市场环境更为复杂

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消除,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等复苏进程缓慢,各国对市场和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国际市场环境不容乐观。

2、要素成本上升

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泉州火电、石化、船舶、汽车等项目将相继建成投产,工业将适度向重化工业发展,对能源、资源提出更大的需求,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区域竞争加速资源流动与重组,创新资源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各省市和周边地市纷纷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集聚发展迅速崛起,泉州制造业保持领先地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

3、产业发展模式发生转变

世界产业发展呈现出制造业服务化趋势,以技术突破和产业融合为代表的国际技术分工成为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决定因素,新型商业模式和业态不断涌现。产业园区进入了产业与社会功能综合发展的新阶段,科技、经济与社会人文融合发展,使得激发活力的创新环境、便利的商业环境、充满机遇的投资环境以及宜居的生活环

13

境成为园区的重要特征。产业基地布局要以产业链为导向,依托龙头企业、集团,形成一定规模与影响力的工业聚集区,同时需要考虑原材料、消费市场、劳动力、物流成本和产业配套等多种因素。

4、低碳经济快速发展

低碳发展要求把工业化进程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程度,据测算,重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是轻工业的3.5倍,这对重化工业等高能耗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泉州火电、石化、船舶、汽车等项目将相继建成投产,经济将适度向重化工业发展,对能源、资源提出更大的需求,也对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

泉州经济发展正处在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的关键时期,紧紧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在更高层面上实现集群、绿色发展和迈向产业高端,获得更为卓越的发展质量,加快建设具有创新性、开放性、融合性、集聚性和可持续性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已成为泉州提升产业整体素质、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成为拉动全市经济的强大引擎。

第三章 “十二五”泉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和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机遇,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经济强市”为主线,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紧紧抓住“产业、港口、城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着力点,,按照“主导产业抓集群、传统产业抓升级、新兴产业抓规模”的思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

14

培育大企业、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基地、塑造大品牌,实现“泉州制造”向“泉州创造”、“泉州服务”转型,尽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布局合理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大项目、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台商投资区、全国先进制造业中心和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

2、基本原则

——坚持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先进制造业重大项目,以增量投资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发展传统优势制造业,积极谋划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自主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培育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生产要素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推动经济增长动力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转变。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生产方式的重要环节,力争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形成自主技术、标准和品牌。

——坚持低碳发展。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以制造业低碳化、服务化为切入口,从结构节能、工艺节能、设备节能、管理节能、体制节能等五个方面入手,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推广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节约集约用地,加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努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发展模式。适应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大量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动各产业实现低能耗、低污染、节能环保的“绿色制造”。

——坚持集聚发展。加大龙头项目和产业园区建设力度,着力于筛选、整合、运作内外优势资源,促进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提升

15

产业内生优势,促进产业优势的进一步增值,构建产业链高、中、低端有机统一的现代产业集群,夯实先进制造业基地发展基础。 ——坚持对外开放。主动承接新一轮国际先进制造业转移,提升招商水平,着重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人才、管理模式,推动制造业向设计、品牌、营销等高附加值的服务环节转型升级,真正实现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招才引技”转变。

3、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基本形成以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和完善的产业支撑体系。培育发展光电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材料和新能源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群,壮大提升纺织服装、制鞋、建筑建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5个千亿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既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带动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15家百亿企业,建设世界级纺织服装基地、鞋业基地、建筑建材基地,国内领先的石化基地、机械装备制造基地。至2020年,基本建成世界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低碳发展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模式。

(1)产业规模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0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传统优势产业工业总产值达8900亿元以上;成长性产业工业产值达4700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达1400亿元以上。

(2)产业结构

基本形成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轻工等优势产业,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光电信息、造纸印刷等成长性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占全部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90%,轻重工业比例55:45,制造业中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达30%以上。

16

(3)产业布局

形成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晋江装备制造业基地、南安滨江装备制造业基地、南安光伏产业基地、石狮经济开发区、泉港石化基地、泉惠石化基地、永春生物医药基地等九大园区功能互补和均衡发展态势,建成园区内完善的公共技术与服务体系。最终建成1-2个有世界影响力的园区,2-3个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产业基地。

(4)企业创新

形成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创新协同互动的格局。企业研究与发展(R&D)经费支出占企业销售收入的2.5%左右,市级、省级、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30家、5家。培育50项以上省级优秀新产品,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5个;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100家以上,纳入上市后备企业200家以上,累计完成股份制改造企业1000家以上。

(5)能源消耗目标

至2015年,产业、能源结构趋于合理,生产方式基本实现向低碳型转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将达1.005吨标准煤/万元,年均增长1.74%。

二、战略重点

紧紧围绕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定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

产业,加快建设传统优势产业、成长性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三大主体产业,建立相关产业标准体系,优化“一湾两翼一带”空间布局,建立与世界接轨,具有泉州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1、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

着力扩大工业投资规模,确保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44%,达到5100亿。通过五年千项工业投资项目建设,实现增量投资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与央属企业、跨国公司、

17

大型民营企业和台湾知名企业深度合作,推进一批百亿重大工业项目落地。推进重点产业调整优化,做强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产业,加工纺织服装、鞋业、建材等优势产业转形升级和发展壮大。做大做强重点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加快新增长区域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强中小企业分工协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综合配套能力。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加强企业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推广集成制造、柔性制造等先进制造生产方式。鼓励企业加强工业产品设计和创新创意,大力发展自主品牌,培育国际品牌,加快建设国家级新兴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准确把握未来市场需求变化和技术发展趋势,加强政策配套和产业引导,加强重大科技专项支撑,加快实施产业创新工程,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坚持高标准,大力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海洋高新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推进生物工程、新医药、特色稀材料、新一代轻纺化工材料、LED光伏、动力与储能电池、高效节能环保设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洋装备制造,努力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壮大新的产业支撑主体。到2015年,基本建成符合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第四章 “十二五”主要制造业发展行动纲领

一、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

发展目标。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在重大成套装备、通用专用基础装备、基础配套件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以重大专项支持的方式,有效整合主机、配

18

套零部件产业的研发和制造资源,形成5大优势行业和5大制造基地:即船舶制造,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五金水暖专用设备,大型、精密铸锻件,最终形成海西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五金水暖产业基地、汽车关键零部件基地、重大成套装备制造产业基地。至2015年,产值达到1800亿元,形成1-2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装备制造企业。

发展重点。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和纺织机械等产业,重点发展汽车及配件产业、重大成套设备,积极发展模具等产业。

1、海洋工程装备

-----重点研发汽车运输船、重型运输船、冷藏集装箱船、豪华游

艇、公务船、远洋渔船、多功能供应船等。支持造船企业研究开发新型自升式钻井平台、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和生产平台、浮式生产储卸装臵、海洋工程作业船及大型模块、综合性一体化组块等海洋工程装备,鼓励研究开发海洋工程动力及传动系统、油污水处理及海水淡化等海洋工程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

-----鼓励造船企业利用现有造船设施开展修船业务。加强修船技

术研究,增强大型船舶、特种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修理和改装能力。规范发展拆船业,实行定点拆解。

2、专用设备

-----大力发展与传统优势产业相配套的纺织、制鞋、石材、建陶、

等专用设备和成套设备,带动铸造、焊接、热处理、涂镀、液压、传动等基础机械采用新技术,推动现代化数控通用设备、精密机械和电气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重点支持发展大型石化容器产品、大型塔罐离心机、40

千瓦及以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设备和石化产业急需的炼油装备、乙烯装备等。

19

-----纺织服装专用设备重点发展高速数字化精密控制挠性剑杆

织机、高速数字化精密控制剑杆提花商标机、高速数字化精密控制喷气织机、高效节能脱水机、激光切割机、雕刻机等纺织机械、印染与后整理机械产品。

-----建筑材料生产专用机械重点发展大吨位、节能环保建材自动

生产线、陶瓷加工机械、水泥制品机械、超高层施工升降机和特种超重施工机械。

-----环保及综合利用设备重点支持发展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成套

设备、垃圾焚烧成套设备与炉排式焚烧炉、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设备、废水深度处理净化消毒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资源综合利用与清洁生产设备、精密制造及特殊环境空气净化设备等

3、成套设备

-----重点发展船用成套发电设备、高纯度多(单)晶硅材料无(少)

污染生产设备和制造技术、薄膜光电池新技术、建筑物一体化屋顶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设施及成套设备,大型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成套设备、风电成套设备、

-----重点发展大型、精密、高效(速)、高性能数控金属切削与

成型机床、多轴联动加工中心和柔性制造单元及系统等。加快发展数控系统及高档刀架、刀库、高速高精度滚动元件等相关功能部件。

4、汽车及配件

-----加快发展轻型客车、新能源客车、特种汽车、扩大整车生产

能力。积极引进电动汽车项目,实施电动汽车示范工程。

-----发展提升整车性能的关键零部件。积极引进汽车关键总成

件、零部件(如电喷发动机、自动变速器、汽车自动控制系统、汽车电子等)知名、大型生产企业在泉州设立工厂。

20

-----积极争取建设国家电动汽车检测实验中心。在做好国家节能

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的同时,积极实施电动汽车示范工程,

5、装备制造基地

-----斗尾船舶产业基地:重点建设斗尾港国家级修造船基地,高

起点规划船舶装备制造工业园区,形成船舶配件生产基地;着力发展船舶修造用机电仪表、船舶中间产品配套产业链、船舶工业配套产品产业链,建设海西重要的修造船集中区。

-----惠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以修船起步,重点发展海洋工

程装备。

-----轨道交通产业基地:重点建设台商投资区城市轨道交通车辆

维修组装基地,以汽车配件、工程机械和精密机械等为主的泉州汽车基地,以及南安滨江汽配与机械产业基地。

6、政策支持

-----鼓励省内国产设备首购首用。研究制定重点领域首台(套)

重大装备及关键部件产品认定办法,对市内企业、科研机构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重大技术装备予以奖励。对订购和使用省内首台(套)国产重大技术装备的重点建设工程和技改项目予以支持。

二、提升发展石油化工产业

发展目标。进一步利用已有石油炼制、煤制合成气等化工原料、人才集聚及技术领先优势,加快发展,做强做优,增强辐射能力。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研发技术含量及附加值高、环境治理好、污染排放少、市场潜力大的产品。展低碳化工、化工新材料、生物化工、新领域精细化学品、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氟硅材料研发和生产,形成集聚优势至2015年,产值达到2790亿元,形成2-3家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石化企业。

21

发展重点。围绕福炼、中化、PTA等项目建设,加快完善泉惠、泉港石化基地建设,加大化工原料、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三大合成材料及后加工工业发展力度。促进石化产业下游向高端化、精细化发展。

1、基础石化产业链

以福建联合石化一体化、中化重油加工等项目为龙头,形成以基础石化原料为龙头,烯烃、芳烃、环氧丙烷、乙二醇、丙烯酸(酯)及有机原料等二次、三次加工的石化产业链。重点推进炼化、乙烯(丙烯)改扩建、PTA、改性沥青、高品位润滑油、高端石化延伸产品等项目。

2、通用和专用合成材料产业链

形成功能型、专用型、改性型合成材料产业链。重点推进多品种、多牌号、多用途合成纤维单体、工程塑料、特种合成橡胶、苯乙烯、聚苯乙烯、芳纶等项目。

3、新领域精细化学品产业链

形成以电子化学品、造纸化学品、水处理化学品等专用化学品和定制化学品为龙头的高端精细化学品产业链。重点推进高功能性的光刻胶、高纯度级别气体、纳米级化学品及集成电路需求的高纯试剂、高品质分散、还原和活性染料、吡啶及其衍生物等项目。

4、化工新材料产业链

形成以有机氟、有机硅、碳纤维、纳米材料为龙头的氟塑料、硅橡胶、碳纤维等化工新材料产业链。重点推进有机硅有机氟深加工、甲基氯硅烷单体、高性能专用钛白粉、碳纤维等项目。

三、积极打造光电信息产业群

发展目标。积极扩大光电信息产业的经济总量,重大突破LED、光伏产业,进一步壮大微波通信和智能安防监控产业等。到2015

22

年,全市光电信息产业销售产值达到770亿元;培育1家产值超百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

1、LED和光伏产业

发展以太阳能电池制造为核心板块、以光电应用产品(光伏与LED应用相结合)为下游板块的光电产业集群。重点发展太阳能材料、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高亮度LED(发光二极管)照明应用产品、氧化铝复合材料、三晶硅提纯技术升级,承接台湾LED企业转移,大力发展LED照明产业,延伸和完善产业链。争取建设成为福建省最大、全国较大的光伏产业基地和LED照明产业基地,争取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级光电信息产业园区。

2、微波通信产业

紧紧抓住国家加大3G投资建设和启动“三网融合”的契机,加大射频多芯片集成电路及微组装工艺开发与产业化力度,加快射频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的融合,推动射频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带动微波功能模块、微波介质材料、GSM/CDMA直放站关联产业发展,重点推进数字视听产业由技术创新上升到自主创新,开展ABS直播卫星数字电视接收机、微波频段低相噪锁相介质振荡器等共性关键技术及项目的研发工作。加快对讲机模拟转数字进程,逐渐完善“新材料-功能模块-通信整机-系统优化”产业链。形成既融合全球通信产业先进技术,产业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微波通信技术产业基地和微波射频器件重要的研发生产基地,打造成为国际著名的微波通信产业基地。

3、信息安全产业

引导微波通讯企业进行信息安全项目的产业化研发、测试、调试、生产;建设通信导航产品基地,引进智能交通产品生产厂商或引导原汽配企业投资;形成以高精密部件、高清数字视盘机关键件、汽车影音卫星导航、车载安全、车辆信息服务平台等为主的汽车电子

23

研发及产业化基地。引进或引导企业生产片式电子元器件用陶瓷封装基座和陶瓷隔膜片,引进射频SIM(RFSIM)产品产业化项目,促进物联网产业发展。

4、智能安防监控产业

积极发展智能化集成化安防系统、数字视频监控系列、家居智能化产品;优先发展科技含量高的数字硬盘录像机、基于CDMA/GSM(GPRS)的智能报警监控系统、隐形防盗锁、智能家居、各类报警探测器;继续发展红外探测器、瓦斯、烟感、指纹生物等各类报警探测器,完善智能安防监控产业链,逐步实现产品定位从元器件向新型高端产品发展,形成研发、生产、系统合成、安装、产业配套完整的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智能化安防产业基地。

5、三大产业园区

泉州开发区:以高附加值成品制造为主,形成集技术服务和产品孵化于一体的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服务、职业培训、实验基地和产品孵化等高端信息服务以及决策中心职能。

泉州软件园:整合提升泉州开发区国家级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和江南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泉州软件园。重点发展软件服务外包,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开发、通信网络、微波电子、动漫创意等高新信息技术产业。

光伏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台商投资区光电半导体产业基地、惠安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晋江金保利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鲤城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着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与台湾光伏产业的合作,重点发展物理法生产多晶硅、非晶硅及CIGS薄膜三大系列产品,促进产业链延伸、衔接、完善,努力建成我国重要的太阳能硅材料及硅基薄膜太阳能生产及应用基地。

24

四、进一步完善纺织鞋服产业链

发展目标。成为全球最完整的纺织鞋服产业链和核心区块、全国纺织鞋服产业的重要基地,显著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15年,实现总产值4667亿元,其中纺织服装2867亿,纺织高档面料自给率45%,服装用、产业用、家用纺织品由85%、10%、5%调整为70%、20%、10%;鞋业1800亿。

发展重点。以打造“运动休闲产品之都”、“时尚之都”为主线,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重点发展纺织业、休闲服装业,优化发展鞋业、鞋服配件业,改造提升印染业。

1、纺织业

-----纺织业以纺织面料等终端产品为龙头,以织物面料开发、染

整织造技术进步为突破口,依托本地实力雄厚的染整和服装制造基地,不断创新产品提高品质,向中高端市场迈进。

-----重点发展新一代多功能、高仿真、超细旦、混纤丝等高附加

值聚酯短纤及长丝等化纤新材料。积极发展碳纤维、芳纶等高性能纤维和导电纤维、抗菌纤维等功能性纤维。加快甲壳素纤维、海藻纤维、黄(亚)麻浆纤维、阻燃粘胶、高湿模量粘胶、高白/细旦/差别化粘胶和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等环保、可降解、可再生物质纤维开发。加快低碳、生态新型纤维面料、户外功能性面料的研发应用。

-----积极开展生物质纤维的纺织染整技术和应用研究,开发生物

医用纺织材料、抗菌保健防护服装服饰等,拓展其在服装、家用纺织品和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应用。

-----扶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成果产业化,鼓励将其拥

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转化、上升为技术标准,在主要产品领域掌握国家标准制订的主导权,在国际标准制订中具有较大的话语权。

25

-----推广有色面料着色新工艺,实现化纤纺织品色彩废水的零排

放;大力发展太阳能集热系统,为印染加工提供热水,降低印染加工企业的能源成本和消耗。

-----加强对纺织品重点出口市场的跟踪监测,研究出口市场的贸

易政策,及时提供相关出口信息。加快技术法规和标准的信息平台建设,构建运转高效的WTO/TBT通报评议机制,建立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技术标准战略(TBT)计划。

-----在省外建立以棉花为主的纺织原料基地。

-----努力建成与面料织造相配套的、以印染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绿

色印染工业园区,大力促进印染后整理的技术进步,突破印染后整理的技术关。

2、服装业

-----以品牌化、时尚化、个性化、国际化为方向,实现从生产到

时尚的过渡,以创意、时尚、文化带动产业升级,下大力气打造国际知名品牌。重点打造休闲运动服装产业基地、休闲裤产业基地。

-----制定扶持和保护品牌的相关政策,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

引导品牌企业“走出去”,通过境外投资、品牌收购、商标注册、设立境外合作区、建立销售网络等多种形式的合作,全面提升自主品牌的市场影响力。

-----建立服装面料监测评价系统、自动裁剪系统、服装设计三维

虚拟图形系统、电脑控制多种形式管理、生产的吊挂传输系统、立体整烫系统、立体仓储系统、产品配送中心等先进服装加工设备和技术。

-----注重服装企业与服务型企业在信息共享、知识产权、法律、

管理咨询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形成专业的、强大的服务平台。

26

3、鞋业

-----鞋业重点提高国际融合度,以时尚化、个性化为方向,以创

意、时尚、文化带动产业升级,打造全球最大的运动用品产业基地,建成全国运动用品贸易物流中心、研发设计中心、展示发布中心、文化交流中心、检测检验中心、教育培训基地以及生产基地。

-----实施休拓展国际高端市场的策略,提升鞋业会展业,积极承

办全国乃至国际性洽谈会、学术会议、企业论坛,扩大影响力。鼓励企业在主销市场设立物流中心和分销中心。

五、调整优化轻工业

发展目标。调整提升轻工业的技术水平,打造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体现城市品位的轻工业。至2015年,轻工业产值达3270亿元以上。其中,食品饮料业681亿元,工艺制品业400亿元,造纸印刷业400亿元,箱包袋制造业200亿元。

发展重点。大力发展休闲食品、果蔬饮料、茶叶加工等食品饮料产业,陶瓷、石雕、树脂、滕铁等工艺制品,高档化、个性化造纸印刷产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食品饮料产业

重点发展低热量、高吸收性能的海洋健康食品。鼓励企业积极投入研发有地域特色的、安全、营养、方便的多样化绿色食品。发展果蔬汁饮料、含乳饮料和植物蛋白饮料等产品,开发具有生理调节功能的第三代功能性食品。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开发具有补充和改善营养、缓解疲劳等功能性食品。加强原料种植、生产各环节管理,鼓励食品企业与原料产区建立“企业+农户+基地+标准”的发展模式。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信用体系。

-----休闲食品要推广电子智能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应用等基

础技术,促进传统休闲食品向快捷方便化、功能保健化、无害卫生

27

化、精细高级化发展,建成以糖果、果冻、饼干、膨化、方便食品等为主的国家绿色休闲食品中心。

-----啤酒和饮料要向中高档产品方向发展,促进生产规模化、消

费群体层次化,提升品牌价值。果蔬加工要建立标准化、现代化的果蔬生产基地,注重果蔬产品清洗、分拣、冷冻、包装等环节的卫生标准,加强技术创新,指导企业取得绿色食品证书、有机食品证书,以绿色、有机食品占领国内外市场。

-----茶叶加工要大力发展茶叶深加工、茶饮料、茶食品,重点发

展无公害茶叶、绿色茶叶及有机茶叶等产品。开发茶叶加工新技术,保持和挖掘安溪、永春名茶的品牌,优化产品出口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争取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实现国际化,努力建成驰名中外的茶叶生产加工基地。

-----水产品加工要发展熟食品、小包装食品、干货、鱼粉等,对

接连锁超级市场。要充分利用海峡西岸的地理优势和产业的基础优势,借助台湾的经验、技术和资金,共同开发产品,提高产品档次,努力建成向台湾、香港等地输出水产品的加工中心。

2、工艺制品产业

要充分发挥工艺制品产业的基础和资源优势,重点加强惠安雕艺城、德化陶瓷城等工艺美术专业市场建设,扩大惠安“中国石雕之都”、德化“中国瓷都”、安溪“藤铁工艺之乡”等工艺美术特色区域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扩大产业集群规模。

-----陶瓷工艺制品要巩固提高传统瓷雕和西洋工艺瓷,加快发展

中高档日用陶瓷;加强技术研发,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提高陶瓷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载体建设,加快产业集聚。

28

-----石雕工艺制品要加快建设集石雕加工、展示、销售为一体的

石雕产业走廊。发挥惠安石雕独特技艺,扩大惠安石雕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丰富惠安石雕的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

-----树脂工艺制品业要加大拓展国内市场力度,促进产业发展。

积极寻找环保型替代原料,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丰富产品种类。不断加大产品研发力度,提升附加值,促进树脂工艺的升级等。

-----藤铁工艺业要重视知识产权保护,通过安溪藤铁工艺“集体

商标申报注册”,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影响力的工艺品品牌。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创建藤铁工艺技术质量检测中心,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加快国内市场的开发。

3、造纸印刷业

造纸印刷业需要政府在更高层次上对行业的发展进一步引导,促进各产业行业在产业结构、技术创新、生产工艺、技术装备的加快发展,延伸与完善产业链,重点发展特种纸、文化纸等高档纸。

-----造纸业要延伸产业链,吸引纸业集团、设备、油墨、材料销

售等上下游企业入驻。鼓励企业加大设备投资和技术研发力度,把特种纸、文化纸等高档纸的生产作为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鼓励企业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扩大速生林种植规模和再生纸生产规模。

-----印刷业要加大会展平台及专业市场建设,持续办好两年一届

的海峡印刷技术展览会。以晋江、石狮印刷产业基地等园区为重点,建成2-3个规模较大的印刷产业基地、园区,培育形成区域性、全国性的产品市场中心。鼓励印刷企业创名优品牌,重点支持骨干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攻关、企业信息化建设及产业链的延伸。

29

4、箱包袋制造业

要着力提升产业水平和层次,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由包袋及原辅材料业生产大市向生产强市的战略转移。积极申报“中国包袋之都”和“中国包袋出口生产基地”等行业区域品牌,加快“泉州海峡箱包物流商城”建设步伐,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福建箱包(海峡)物流中心、信息中心、研发中心,促进市场与产业良性互动。

六、加快建筑建材产业的整体化发展。

发展目标。成为全球最大的石材基地,全国重要的建陶基地,显著提升产业核心技术。到2015年,实现总产值1018亿元。

发展重点。着力解决产品外观、功能等问题,大力推广装潢一体化,促进建筑建材产业向高端发展。在企业内部形成勘察、设计、采购、施工、运营管理等能力,提高建筑经济整体素质和生产要素配臵效率。

1、建筑陶瓷

重点发展具有环保、健康功能的中高档装饰釉面砖和墙地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和技术。打造以磁灶等为核心的陶瓷研发和设计中心。解决产品外观、功能等问题,大力推广装潢一体化,促进建筑建材产业向高端发展。增强品牌营销能力,收购国外营销网络和国外品牌,加大集群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打造国内和国际著名品牌。

2、墙体材料

大力开发新型建筑保温和环保材料技术、智能绿色建筑建材技术,发展新型装饰装修材料。积极发展水性化、功能化、高性能环保节能的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新型建筑密封材料、高档复合装饰板材和以高档水泥纤维板为基材的高档装饰板材。大力引进和发展不锈钢、家具、陶瓷、新型墙体材料装饰装修产品。

30

3、水泥

水泥工业按照等量淘汰的原则,支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重点发展安溪、永春水泥生产基地。石材工业重点发展异型材等附加值高产品,严格控制产能盲目扩张。

4、石材

树立大建筑建材业观念,全面发展产业链“上、中、下”三端。整合上游原材料环节,依托现代物流业,增强原材料环节的主动权。支持发展石材机械、辅配件和工艺生产等产业高端项目以及境外矿山开采。

七、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发展目标。加快永春生物医药基地建设步伐,拓展与国内大型生物医药企业的深度合作;发挥对台优势,加强闽台生物医药合作,建设两岸生物医药合作园,争取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特色中药制剂基地。到2015年,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55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

发展重点。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药物,重点发展现代中药、海洋药物为主的天然药物,积极发展新型化学药物制剂等。

1、生物技术药物

重点研发多肽、蛋白质和核酸类生物技术产品,加快生物技术产品和疫苗、诊断试剂、基因芯片等产业化进程。

2、现代中药

充分利用永春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生态资源,挖掘中草药资源潜力,嫁接世界前沿生物医药技术,建设符合国家GAP(良好农业规范)标准的药用植物生产基地和符合国家GLP(良好实验室规范)标准的生物医药研发中心。

31

3、海洋生物

培育发展海洋天然化合物大规模提取分离和规模化生产、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技术等海洋生物技术,创建海水淡化、海水循环冷却技术产业化等海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全省最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4、平台建设

打造生物产业两大基地:泉州(永春)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和海洋生物医药基地。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物、现代中药、利用石狮或惠安等地的海洋渔业优势研发海洋药物。

将福建(永春)生物医药公共服务(产业孵化)平台和生物制药工程研发中心建设成“研发实验检测、中试孵化、规模生产、人才培育、产业服务”一体化现代创新体系。

八、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

发展目标。以推广新材料在泉州优势产业的应用为抓手,重点发展纺织材料、生物医学材料、能源环保材料、新型墙体与建筑材料、光电子材料等。到2015年,新材料实现产值165亿元,年均增长70%以上,

发展重点。重点发展纳米粉体材料系列、超导材料为主的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材料、先进陶瓷材料、生态环境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等。重点打造台商投资区电子产业园,发挥其孵化、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在建筑建材、新能源等领域,积极培育相关龙头企业开发新材料产品,扶持企业建设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培养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和领军人物。

加快发展高档电解铜箔、电子级玻璃纤维、覆铜板、钕铁硼磁性材料、纳米电子涂层材料、液晶材料、氧化铝陶瓷基片等材料,壮大规模,重点在显示器材料、电路材料、光电子材料、电池材料、

32

硅材料、磁性材料、纳米材料、电子陶瓷材料等产品领域形成优势,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国内外知名的电子材料产业基地。

九、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打造两大产业链——环保装备及材料产业链、环保服务产业链.着力筛选一批认证单位参加国家示范工程和先进实用技术的评选,积极筹措绿色之星、环境标志认证泉州工作站的建立。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型节电器、变压器、换热器等用能设备技术;培育智能电网输配电产业制造项目,发展节能产业;加快开发低温低压余热发电、过程工业低温位热能回收、低温余热能量转换装臵等能源回收利用技术和装备,做大做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生物、臭氧、光化学氧化法等臭气治理和餐饮业油烟治理技术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加快推广合同能源管理、需求侧管理等节能服务新机制,着力发展环保技术和装备。到2015年,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产值4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

第五章 产业布局和基地建设

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合理规划各地产业分工,统筹产业发展,高效利用资源,促进产业集聚,纺织鞋服、建筑建材、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向园区集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创新园区集中,构建以泉州市区为核心、辐射带动南北地区协调发展的“一湾两翼一带”多层次产业圈。

一、优化“一湾两翼一带”产业布局 1、环泉州湾经济圈

以鲤城、丰泽、洛江、开发区、台商投资区,惠安、晋江和石狮等环泉州湾部分区域为主体的区域。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整合现有产业,

33

形成高端集聚、高度协作和高效合理的空间布局。重点发展对先进制造业起支撑作用的现代物流、国际商务、技术研发、文化创意、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做强做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打造微波通信产业基地和智能化安防产品产业基地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完善泉州开发区、江南高新技术园区和泉州出口加工区建设,发挥孵化基地作用。

2、北翼经济区

泉州湾北部环湄州湾南岸的地区,主要包括泉港区和惠安县环泉州湾区域之外的其他区域,属于重点开发的新型工业区,重点发展石化产业、修船造船业,是泉州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采取整合拓展策略,整合土地、人口、环境、资源、技术与产业资源,发展成为泉州最具规模也最具影响力的重化工业发展地域。提升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

3、南翼经济区

泉州湾南部环围头湾的地区,主要包括环泉州湾都市圈之外的石狮、晋江、南安等区域;为泉州的发展提供产业经济支撑,属于重点开发的主体功能区;重点发展纺织鞋服、建筑建材、食品饮料、汽车及配件等机械装备制造和加工产业;采取提升强化策略,实行工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的发展策略,实现产业调整与升级。

4、安永德经济带

按照开发和保护有机结合的原则,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适度发展资源型产业和低污染产业,优先发展生态旅游业。重点发展安溪茶业、永春生物医药、德化陶瓷等特色产业。

二、重点打造八大制造业基地 1、台商投资区

以光机电一体化为重点,建设光电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园、现代物流产业园和保税港区等;加强与世界500

34

强、台湾100大和央企的对接,有效承接其产业转移,加快建设玖龙纸业、轻轨客车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建成全国示范性的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形成产业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区域产业相互配套的新产业集聚区。

2、石化产业基地

按照“产业发展、公用设施、商贸物流、环保安全化及管理一体化”的管理目标,深化和完善石化园区的总体规划,做深做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管廊、供热、供气等辅助设施专项规划;以福建联合石化一体化、中化重油加工等项目为龙头,延伸石化产业链,形成千亿石化产业集群;泉港、泉惠石化工业园区承担国家石化产业基地及其配套职能,形成区域性的原料供应源头;相关工业园区承担石化下游成品制造职能。

3、光伏产业基地

加快建设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台商投资区光电半导体产业基地、惠安绿谷台商高科技产业基地、晋江金保利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鲤城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着力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与台湾光伏产业的合作,重点发展物理法生产多晶硅、非晶硅及CIGS薄膜三大系列产品,促进产业链延伸、衔接、完善,努力建成我国重要的太阳能硅材料及硅基薄膜太阳能生产及应用基地。

4、装备制造基地

依托晋江、南安装备制造业基地,统筹产业分工,重点建设汽车配件、工程机械和精密机械等为主的泉州汽车基地、南安滨江汽配与机械产业基地。

5、船舶产业基地

依托斗尾港国家级修造船基地,高起点规划船舶装备制造工业园区,主动承接台湾修造船产业转移,形成船舶配件生产基地;着力

35

发展船舶修造用机电仪表、船舶中间产品配套产业链、船舶工业配套产品产业链,建设海西重要的修造船集中区。

6、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建设福建(永春)生物医药公共服务(产业孵化)平台和生物制药工程研发中心;吸引国内外尤其是台湾综合生物医药项目落地永春生物医药园区,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链,建设海西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7、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加快规划建设泉州软件园,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开发、通信网络、微波电子、动漫创意等高新信息技术产业;整合提升泉州开发区国家级电子信息特色产业基地和江南高新技术电子信息产业园区。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重点推进科技项目研发、孵化基地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密集区、高新技术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8、泉州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

以高附加值成品制造为主,形成集技术服务和产品孵化于一体的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服务、职业培训、实验基地和产品孵化等高端信息服务以及决策中心职能;逐步转移低效益的产品,实现用地的功能臵换,逐步形成新的总部集中区。

三、积极促进工业园区整合拓展

以制造业低碳化为突破口,推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实现园区间及园区内热电汽冷联供和废水废渣集中处理,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产业链,打造绿色制造业示范基地。以产业集群示范区和专业镇(区)为重点,建成10个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突出抓好泉港石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闽南建材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

36

制定全市工业园区总部功能区建设方案。推进工业园区功能臵换,完善配套设施,引导具备条件的工业园区改造成为综合工业和物流融合的园区,鼓励商贸流通企业、生产环节已外迁的企业将管理、物流、销售总部迁回综合工贸园区或总部经济基地。

探索在土地资源相对充裕的山区县,设立异地发展、利益共享的园区,采取“政府牵头、协会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引导有产能扩张需求的企业合理转移。

第六章 “十二五”重要工程和平台

一、重点建设八大工程

打造示范带动力强的八大重要载体,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臵效率,支撑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1、泉州先进制造业产业核心区建设工程。

加快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五个一体化”规划,重点推进城市交通运输一体化。建设泉州区域金融中心,构建比较完善的金融综合服务体系。发展2-3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展会,建设2-3个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台商投资区内的汽车、轨道交通等先进制造业,构建泉州沿湾技术密集型产业带、和泉惠、泉港沿海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带。

2、五年千项带动工程。

完善重点培育五年千项技改项目机制。“十二五”期间,每年组织筛选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且年度投资超500万元的技改项目200项。制定资金、用地、环保、财政等相关配套政策,对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每年调整一次;跟踪评估检查项目建设落实情况。成长性支柱产业以资金技术密集型项目为重点,突出发展装备制造

37

等低能耗、高附加值产业;优势传统产业突出信息化、品牌、质量和自主技术的提升作用,再创泉州纺织鞋服、建筑建材的国际知名度和新优势的项目。

投资项目的方向为:

产业链关键环节整合类项目。编制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计划,通过行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其他环节配套企业的进入和发展。整合各类产业扶持资金,重点引进能促进传统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突破的新项目,加大政府在新兴产业应用化的资助力度。

战略产业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加快建设台商投资区、光伏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推动高端产业集群发展。扶持新一代移动通信、新型元器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减排、海洋产业等高技术产业化项目。

产业集群升级项目。重点投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融资服务、人才培养和市场开拓的服务平台,支持传统产业龙头企业上市融资。统筹协调全市中小企业共性关键技术服务体系、融资服务体系和市场开拓服务体系的建设。

3、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工程。

积极鼓励制造业向产业链上游的产品研发、设计,下游的广告、包装、品牌设计,以及信息、物流、咨询、金融等方面拓展融合,促进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链接;成立专家顾问团队,构建制造业服务化评价指标;设立制造业服务化网络平台,促进制造业服务化的认知和发展。鼓励支持大企业在泉设立研发中心、营运中心、采购中心等,争取在创意、会计、信托、医疗、信息服务、管理咨询等领域的专业资格认证和机构入驻方面实现率先突破。

4、工业化信息化融合工程。

推动制造业企业与传媒、IT服务的融合渗透。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全面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定制、计算机辅助工艺、

38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技术;加快推进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推广应用企业资源设计、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决策支持等信息系统;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精密制造等先进制造生产方式。

5、建设低碳发展工程。

增加绿色研发投资与对绿色科技的扶持,集中研发LED照明、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加快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发展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积极开发节能技术及其应用产品;重点扶持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尖端技术整合的产业,使产业结构转型为低能源依存度。

加快完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法规体系、能效标准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及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全面实施泉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扩大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大力推进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鼓励企业创建国家级清洁生产企业及节水、节能、节材、节地型和资源综合利用示范企业。

尽快研究和出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法规,研究制定推行低碳财政税收融资等优惠政策,促进民间资本、创投资金、风险基金等流向低碳产业;对重点能耗产业的能源、原材料、水资源等消耗实行定额管理。积极发展碳交易,探索建立碳排放配额交易平台、技术交易平台,推动碳排放金融化,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促进低碳技术资源合理配臵。

6、创新带动工程。

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围绕产业链来打造技术创新链,解决产业发展关键环节上的技术问题,攻关共性关键技术,推动产学研在战略层面的紧密合作。加强先进技术研究院、虚拟大学园成员院校的应用研究能力建设,借鉴台湾工研院模式,组建产业创新研究院。积极争取国家级重大

39

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泉州。积极争取相关重点实验室落户台商投资区、永春生物医药基地等产业园区。

积极发挥政府对企业创新的引导、培育、推动作用,逐步形成一个有计划、有系统、有组织、有影响的政府管理创新推动机制。通过工业区管理措施的改进、优化绩效考核机制,积极有效提升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集群化管理,通过产业集群实现单位面积产值的提升,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

继续利用工业信息网、企业服务网平台,强化“泉州中小企业管理服务在线”功能,向企业提供现代化管理技术、方法和先进经验、典型案例,供全市广大企业学习借鉴。

7、品牌发展工程

鼓励企业通过品牌授权、并购品牌企业等手段创建新品牌;引导企业进行品牌创新、品牌管理和品牌经营,通过新包装、新设计、新服务、新定位等再造现有品牌。

推动组建专业性品牌营销公司,推动纺织鞋服、建筑建材等行业产品的高品质与品牌的一体化,推进设计、广告等生产性服务业机构的聚集;拓展品牌经营,以品牌为纽带实现企业的低成本扩张,加快推进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加速优质资产向品牌企业集聚;制订品牌投资抵减等相关计划,资助企业品牌咨询和建立品牌奖励制度。

鼓励企业通过持续的质量管理、售后服务等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鼓励境外商标注册,打造国际品牌。

8、产业国际化工程

继续鼓励企业通过参加全球供应链分工体系,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全球重点跨国公司的供应商认证工作。鼓励境外商标注册,打造国际品牌。设立产业人才全领域国际交流发展中心。强化国际合作,推动技术搜索、研究机构间长期合作研究与人员互派、创新研发与

40

高层人才招聘工作;引进国际级产业人才培训机构,办理国际训练与提供交流的机会。

二、积极打造六大平台 1、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海西工研院通信技术研发中心建设。认真实施五大国家级科技示范工程,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福建分园等载体建设,推动泉州生产力促进中心与台湾科研机构合作,联合构建两岸研发技术创新中心。推动企业、大学、研究机构以及中介组织构建产业联盟,发挥产业联盟在解决产业发展中专业技术、目标市场和产业标准上的共性问的作用。鼓励企业、研究机构以及中介组织建立公共检测平台。

2、行业资讯服务平台

加强与专利机构合作,跟踪研究最新专利技术,引进关键技术;构建专利技术信息平台,为大量中小企业提供一对一个性化服务。鼓励企业对国际专利技术进行跟踪、学习,抓住关键环节,引进关键技术、设备和人才,促进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关联配套技术的自主创新和整体技术的系统突破,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搭建知识产权服务平台,聚集知识产权战略咨询、信息检索、分析服务、专利代理、版权登记、举报投诉、涉外维权、知识产权评估及交易等机构,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构建新兴市场信息采集平台,提供相关企业参考;推动设立泉州优质平价商品网,精选特色产品,形成网上集群。鼓励运营商或者信息产业龙头企业整合物联网产业链,努力促进龙头企业搭建物联网综合共性平台,积极推动虚拟运营商的发展,设立网络模拟会展,创新网络服务运用模式,促进物联网在各个行业的应用。

41

3、工业设计服务平台

在中心市区、晋江和石狮环湾区域建设文化创意园区,创设工业设计专区。鼓励工业企业将设计业务外包给工业设计企业,培育工业设计服务市场;加强政策引导和舆论宣传,普及工业设计理念;在行业内开展工业设计的评比活动,营造浓厚的工业设计氛围;建立完善工业设计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促进知识产权的有效流通。

4、投融资平台

进行机制体制创新。聚集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产权交易、银行、证券、信托、保险、财务公司、信用评估、资产评估、担保、会计、审计等投融资及中介机构,开展中小科技型企业股权转让试点,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体系。设立创业投资政府引导基金,探索创业投资企业发债和探索建立信保贷联动机制。培育和发展企业债券市场。通过新项目、创新技术、要素支持等鼓励上市募集资金加大投资力度。推动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债券,鼓励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融券和中期票据,支持企业上市融资。争取与省联合设立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争取国家支持募集建立若干产业投资基金。

5、产业人才引进和培训平台

对企业引进的产业化领军人才、企业博士后人才、创新团队和高级管理人才、入选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计划的人才,在专项工作经费、住房补贴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加快技能人才培训网络平台、技能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建设。充分激发和发掘省内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校(含技工学校,下同)参与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动力和潜力。以先进制造业基地为依托,大规模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校企合作法制化、常态化。在有条件的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提高产业界与院校共同合作的积极性,

42

提供高校研究生长期参与企业研发工作的机会;强化产学合作,进行跨领域人才培育与衔接;推动职业教育与当地产业结合,结合企业需求与学校实习等活动,培育实用人才;鼓励开办远程网络教育等新形态人才培训计划,结合研究机构的力量提供各领域人才交流。

6、物流支撑平台

重点要建设好各个重要的运输节点设施,建好疏港通道和泉州各县市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链接通道,加快建设以交通运输为重点的物流运输网络,形成完善的物流体系。发挥泉州港口优势、出口加工区政策优势、对台区位优势,重点加强对台湾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招商,引进台湾现代专业物流企业,建设以保税仓储为基础,以货物集散、分拨配送与贸易、加工相结合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为先进制造业提供强大的支撑作用。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完善激励型财政机制,统筹安排市级财政性专项资金,“十二五”

期间每年安排1亿共5亿元,加大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引导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企业的转型升级。落实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减免条件的项目可酌情给予减税或免税优惠。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自主创新优惠政策。科技专项资金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重大产品和核心技术开发项目。对企业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实行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政策。

二、完善投融资政策。

列入《泉州先进制造业发展指导目录》的投资项目,享受省市鼓

励类产业产品相关支持政策。建立先进制造业资金导向机制,提供

43

直通车服务,在规划布局、审批核准及重点项目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支持。拓宽民营经济准入范围和领域。限制人均投资低于10万元的新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项目进入泉州湾核心区。

三、落实土地支持政策

合理利用和节约集约用地,确保土地发挥最大效益;发挥城乡规

划的统筹和先导作用,在各级城乡规划中充分考虑现代产业空间布局,大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对指导目录范围内的项目,优先安排用地,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项目优先安排在台商投资区和高新产业基地落户。对符合集约用地条件的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不低于所在地土地等别相对应《全国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的70%执行。

四、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由市发展改革委、经贸、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科技局、质监局、统计局共同组成的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有关单位要按照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和工作时限,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经贸委要牵头做好规划组织实施和任务分解工作,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督促检查和组织评估,定期向市政府报告规划实施情况;发改委要完善现代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财税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支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财政、税收政策;国土资源局要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建设的土地支持政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要按照职能制定出台加快培养与先进制造业基地相适应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的政策措施;统计局要建立完善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统计指标、监测和评价体系;质监局要组织制订、修订与先进制造业基地配套的相关标准,建立完善泉州先进标准体系。各县市区要结合

44

实际,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抓紧推进相关项目的组织实施,指导、协调和推进本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特别是把工业投资增幅不低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不断提高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纳入各级政府和部门的目标责任考核内容。

45

本文来源:https://www.bwwdw.com/article/lwqr.html

Top